有哪些截然不同的譯名其實有相同的原名?

原題為「有哪些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譯名其實原本是同一個詞?」,但鑒於多數回答已偏離其嚴格條件,故據評論意見改之。
————————————
我今天剛知道高達里的吉翁就是黑客帝國里的錫安ZION。98年以後才改成德文寫法的ZEON……


cache
翻譯成中文,
大陸:緩存,
台灣:快取,
快——緩,
存——取,



2016.08.08修改

加入了 @AlephAlpha 提供的兩個俄語譯名,藍色部分,謝謝~~

Henry,Charles,John等名字的不同國家的不同譯法
原文鏈接:
原來亨利,恩里克,海因里希,海因茨名字都一樣啊
——樊越的日誌
原文是人人網的,必須登錄才能看全文,我就把它搬來了,不想看全文的可以看上面我整理的表格

正文

原來亨利,恩里克,海因里希,海因茨名字都一樣啊
從古到今,歐洲人對國王或者皇帝一般是稱名而不道姓的,理由很簡單,同一個王朝的國王,「姓」都相同,例如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年)的國王都姓「Tudor」,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年)的國王都姓「Stuart」,只有稱名才能相互區別。對於普通人,情況就不同了。除在家人及親密朋友之間直呼其名以外,在其他場合通常都是稱姓而不道名的,只有在需要區分「姓」相同的人的時候,才用其名。例如英國歷史上有過兩個著名的克倫威爾,一個是亨利八世的寵臣、對於英國王室與羅馬教廷決裂起了重要作用的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約1485~1540),另一個是比他晚一百多年的軍事獨裁者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如果不指明是「Thomas」還是「Oliver」,就不好區別他們。人們熟悉的拿破崙,全名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一生就經歷了一個由道姓到稱名的過程。他原來是叫做波拿巴先生的,即使在當上將軍以後,也還只叫他波拿巴將軍;只有在他當上皇帝以後,才稱拿破崙皇帝。在這個問題上破了「例」的,似乎只有義大利人,他們對自己四位最傑出的文化名人,是只稱名而不道姓的。這四個人是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三位偉大畫家,列奧納多(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otti,1475~1564)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或Santi,1483~1530,英語通常譯為Raphael)。值得注意的是,除列奧納多中國人改稱其姓(達·芬奇)以外,其餘三位我們都尊重了義大利人自己的習慣。義大利人姓名中常有「di」或「da」字樣,大體上類似法語的「de」或者德語的「von」,意思約相當於英語「of」或者「from」,表示所屬、或者所來自的地方。實際上,「Vinci」是這位大畫家出生城鎮的名字,「Leonardoda Vinci」,就是「來自芬奇的列奧納多」或者「芬奇的列奧納多」的意思;單說「da Vinci」,大致有「芬奇人」(類似我們「周庄人」、「南潯人」)的意思。

  綜上所述,編寫中國人用的英語人名詞典,顯然應該姓名並重,而更側重於「姓」。但是,難點也正在於此。我手邊湊巧有一本教材性質的書Understanding hysical Anthropology and Archeology,,作者是任教於羅得島大學等幾所美國高校的William A.Turnbaugh、Harry Nelson、Robert Jurmain和Lynn Kilgore四位學者。有趣的是,這四位作者的名字(forename)在外研社這本《英語姓名詞典》上都能查到,但他們的姓,能查到的就只有「Nelson」一個。其他許多美國人、包括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在這本詞典上也是查不到的,這裡面就有中國人大多並不陌生的幾位美國前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例如基辛格、舒爾茨、溫伯格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美國指揮官施瓦茨科夫將軍。他們都是美國人,他們的姓自然也只能看作是英語姓;但這幾個姓並非英語原來就有,而是隨著德國移民的到來才帶進美國的德語姓。從他們的姓可以知道,這幾位美國高官都屬於「德裔美國人」。

  194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美國人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1890~1967),出生在紐約市,他的名字「Hermann」還保留了德語輔音字母雙寫(表明前面的母音短讀)的做法,但姓(Muller)已經「英語化」了,以「u」代替了德語變母音「ü」,然而這個姓在這本《英語姓名詞典》也查不到。同樣查不到的還有美國著名地球化學家羅德(Edwin Roedder)的姓,而他告訴我他是德國移民的後代,好幾代了,已經一句德語也不會說,自認為是個純粹的美國人。類似的問題,在法國、義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移民的後代,以及數量很大的西班牙語移民後代身上,也同樣存在。美國是一個至今沒有規定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但是通用英語的國家;雖然通用英語,卻又從過去到現在都有大量非英語移民進入。這些移民中的許多人,到美國以後會取一個英語名字,但是保留原來非英語的姓(例如,原來的中國影星陳冲,現在便是「Joan Chen」)。這些姓通常也用英文字母來拼寫,原來文字中英文沒有的符號,例如德語的變母音,法語、西班牙語的開音符、閉音符,起初也許會保留,但時間長了往往就失去。它們的發音有的基本保持原狀,更多的則經過一段時間也「英語化」了。漢語音譯為「溫伯格」的「Weinberg」就是一個例子,它裡面的「ei」已經不按德語讀作[ai],而按英語讀作[ei]。所有這些,都使美國人的姓十分多樣,十分複雜;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它們都是英語姓。——尤其是那些拼寫、讀音已經「英語化」了的。

  第二,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現在國際上用得最普遍的語言是英語,所以不管那「老外」原來是什麼國籍,姓名是用什麼語言取的,我們接觸他們的姓名,常常都是通過英語書籍、報刊、廣播和電視。這樣,作為一本英語姓名詞典(而不是英國人姓名詞典),就不能不包括這些已經翻譯成英語的非英語姓名,例如哥倫布、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和施特勞斯。遺憾的是,所有這些姓在這本《英語姓名詞典》里也都沒有。編著者在「前言」里倒是說明了「鑒於篇幅所限,本書以不列顛群島各民族姓氏和常用教名為主。」但這樣一來,詞典的使用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至少是「對摺」,也許更多。篇幅比這詞典小很多的新華社那本「手冊」,在這一點上倒比它還實用,因為哥倫布、基辛格、恩格斯、愛因斯坦、舒爾茨等等都能查到。不過,戴高樂、蓬皮杜等當代法
國著名人物,畢加索、達利等著名西班牙畫家,還有托爾斯泰、蕭洛霍夫等俄羅斯著名作家,在這本手冊上仍付闕如。由於也使用拉丁字母,也許可以說在英語文獻中見到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人名是夾雜的「原文」,並非英語譯文(許多情況確實如此,有的且保留了英文所沒有的語音區別符號,或者用了不同的字體),但俄羅斯人的姓名,已經不再用西里爾字母(斯拉夫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只能看作是英語譯文了。

  第三,在英語姓名的漢譯上,有少數注意不周的地方。例如使用頻繁的「Charles」這個名字,就只注了「查爾斯」一種漢譯。其實這個名字漢語最初多半是譯作「查理」的,早期取了洋名字的買辦,便有不少張查理、陳查理、宋查理。後來雖然通行「查爾斯」,但作為國王的名字,仍然譯作「查理」。這本詞典前面「英語姓名的歷史演變」一文,便有「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以後」等語,但正文里卻查不到這個「查理」。時至今日,可以說「查理」與「查爾斯」都是「約定俗成」的譯名;作為國王的名字一般譯作「查理」,用作其他人的名字則多譯為「查爾斯」。成問題的是,目前的英國王儲也叫「Charles」,我們譯為「查爾斯王子」;但他日後繼位為王,排下來正好在那復辟的「Charles Ⅱ」之後,應該是「CharlesⅢ」。屆時我們是譯成「查理三世」呢?還是譯為「查爾斯三世」?

  有趣的是,戴高樂的名字也是「Charles」,所以他的全名是「Charles de Gaulle」。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只稱他「戴高樂」,但少數情況需要說完全就得說「夏爾·戴高樂」。原來,歐洲語言里很有一些人名具有共同的來源,「Charles」便來自條頓語(Teutonic,即日耳曼語),意思是「大丈夫」。西班牙語作「Carlos」卡洛斯 ,德語作「Karl」卡爾 ,法語雖然拼寫與英語一樣也作「Charles」,讀音卻不相同。法語字母組合「ch」的讀音類似英語「sh」,詞尾的「s」則不發音,這樣法語「Charles」既不能譯為「查理」也不能譯為「查爾斯」,應該譯為「夏爾」。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我們按德語譯為「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同理,許多
人按英語翻譯的西班牙「查理五世」,就應該譯為「卡洛斯五世」。——他也可以叫「Karl V」(卡爾五世),因為他除了是西班牙國王以外,還被德意志第一帝國的「選帝侯」們選為皇帝,因而以德語名字相稱也是合理的。

  與「Charles」類似,有著共同來源、但在歐洲不同語言里有不同形式的名字還很多,而且其中不少是常用名。在翻譯的時候,都不宜一律按英語譯出。下面不妨再舉幾個例子,供讀者參考:

  John:來自希伯來語,原意大概是「Yag us gracuiys」。在歐洲其他語言里,與英語形式最接近的是德語,作「Johann」或「Johannes」;漢語「約翰」這個譯名,其讀音正與德語相近,而與英語相去甚遠。它還經常以昵稱「Hans」(漢斯)形式出現,而且這個昵稱也經常被用作正式教名。法語作「Jean」(讓),西班牙語「Juan」(胡安),義大利語「Giovanni」(喬瓦尼),荷蘭語「Jan」(楊),俄語「Ivan」(伊萬或伊凡)。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荷蘭、比利時的「Janssen」楊森 、俄羅斯的「Ivanov」伊萬諾夫或伊凡諾夫 ,其實就相當英語「約翰遜」(Johnson)。

  Henry:來自日耳曼語,原意「house ruler」。現在德語作「Heinrich」(海因里希),並有「Heiz」、「Hinz」等昵稱形式。法語作「Henri」,法語字母「h」是不發音的,「en」則發一個與漢語「昂」類似的音,所以我們現在把法國足球隊那位著名前鋒的名字譯為「亨利」,其實並不符合法語讀音。義大利語作「Enrico」(恩里科),西班牙語作「Enrique」(恩里克)荷蘭語作「Hendrik」(亨德里克),與「亨利」相去就更遠了。

  Peter:來自希臘語,原意「rock」。德語、俄語和英語一樣都作「Peter」(彼得),法語作「Pierre」(皮埃爾),西班牙語作「Pedro」(佩德羅),義大利語作「Pietro」(皮特羅),挪威語作「Peer」(皮爾)。俄語「Peterov」(彼得洛夫)意思正相當於英語「Peterson」(彼得森)。

  James:來自希伯來語,意思是「follower supplanter,or deceiver」。德語「Jakob」(雅各布),法語「Jacques」(雅克,法國現總統希拉克就是這個名字,我們顯然不能把他叫做「詹姆斯·希拉克」),義大利語「Jacopo」(雅科伯)、「Giacomo」(喬科莫)或「Iachimo」(亞西莫),西班牙語「Jacobo」(雅科伯)或者「Diego」(迪戈)。

  Lewis:來自日耳曼語,「famous warrior」。德語「Ludwig」(路德維希),法語「Louis」(路易,法國歷史上有過多位取這個名字的國王),義大利語「Luigi」(路易吉),西班牙語「Luis」(路易斯)。像法語「Louis」這樣詞尾輔音不發音的常用名還有「Philip」


唐太宗年間,自西方大秦國傳來一宗教,名為景教,教中經卷《序聽迷詩所經》記載了如下文字:

天尊當使涼風向一童女,名曰末艷。涼風即入末艷腹內,依天尊教。當即末艷懷身。為以天尊使涼風伺童女邊,無男夫懷妊。令一切眾生見無男夫懷妊。使世間人等見即道,天尊有威力。即遣眾生信心清靜迴向善緣。末艷懷後產一男,名為移鼠。

翻譯過來就是個有神力的「天尊」將一陣涼風吹向童女末艷,童女沒有著涼拉肚子,而是懷孕了。大家一看,天尊好牛X!頓時拜服。後來末艷生下個男孩,名叫移鼠……

這什麼邪教的傳說啊?

其實,當年的「大秦」即唐朝時對拜占庭帝國的稱呼。
「景教」則是基督教在拜占庭的一個支派,後來傳入中國;
「迷詩所」其實就是「彌賽亞」;
看到這裡,聰明如你大概心裡有數了:
「天尊」就是上帝耶和華,「末艷」就是聖母瑪利亞,而「移鼠」,則是耶穌……

當年在大唐傳教的基督教徒多不容易啊!翻譯得如此接地氣,都接到耗子洞里去了。

再聽聽人家的《景教三威蒙度贊》,要是不說肯定以為是哪個佛經上摘來的:

無上諸天深敬嘆,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羅訶

一切善眾至誠禮,一切慧性稱讚歌

一切含真盡歸仰,蒙聖慈光救離魔

難尋無及正真常,慈父明子凈風王

於諸帝中為師帝,於諸世尊為法皇

常居妙明無畔界,光威盡察有界疆

自始無人嘗得見,復以色見不可相

……………

順便說一下,這裡的「凈風」和前面天尊吹童女的「涼風」其實都是對聖靈一詞的意譯,只不過一個頗有禪意,另一個又太通俗了點。所以「慈父明子凈風王」其實就是「偉大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至於其他的翻譯,如摩西譯為牟世、約翰譯為瑜罕難等等,就不一一對照了,大家去翻原始經文吧……


被乾隆平定的大小和卓(Hoja)波羅尼都和霍集占。這哥倆的畫像實在找不著了,只有這幅郎世寧的《巴達克山使者呈獻霍集占首級》。

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 1908-1985),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48-1985)。

「和卓」(Hoja)和「霍查」(Hoxha)實際上是同一個詞,源自波斯語的 (khawāja),原意為「老爺」、「先生」,後來轉為對蘇菲派教師的尊稱。阿爾巴尼亞語中的hoxha轉自土耳其語的波斯語借詞hoca,因此與維語轉寫hoja(或拉丁維文:xoja)很像(阿爾巴尼亞語中xh發d??的音)。

大小和卓是蘇菲派納什克班迪教團白山派領袖阿帕克和卓的曾孫。恩維爾·霍查出生在阿爾巴尼亞吉諾卡斯特(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宗教世家。他的祖先有多位擔任過什葉派拜克塔什教團的神職人員,因此被尊稱為Hoxha,並以此為姓。而拜克塔什教團歷史上也源自蘇菲派。

1967年,恩維爾·霍查宣布阿勞動黨將阿爾巴尼亞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無神論國家。


瑪麗蓮夢露,多麼美妙的一個譯名,英文是Marilyn Monroe,其實有一個更通行的翻譯:門羅。比如美國著名的門羅主義,就是James Monroe 詹姆斯門羅。所以夢露就是門羅,門羅就是夢露。當我知道這個真相時,春夢立刻就破碎了……

類似的還有尤利婭·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譯名也還算美妙。可它還有另外一個譯法,因一位蘇聯大將而所為人所共知——鐵木辛哥。當我知道這個真相時,春夢立刻就破碎了……

順便一說,這個詞的語源是來自於Timothy,即聖經里的提摩太。

說到聖經,聖經里有一位大天使米迦勒,能征慣戰,驍勇無比。我當年覺得米迦勒這個名字透著一聖潔輕靈之氣,真是好聽,後來讀了英文才知道人家叫Michael……米迦勒瞬間跌落凡間,成了凡人邁克爾。

還有一個比較古典的例子。

古代印度神話里有一頭怪獸,叫做摩伽羅(makara),是恆河女神及伐樓拿的座騎,一條巨魚形象,長鼻利齒。《大唐西域記》里提到過這頭怪物,但你們知道玄奘把這個名字翻成了什麼嗎?

「昔漕矩吒國有大商主……輕蔑佛法,不信因果……泛舟南海,遭風失路……資糧罄竭,糊口不充……俄見大山,崇崖峻岭,兩日聯暉,重明照朗。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於中止,得自安樂。」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

玄奘把」摩伽羅「翻譯成了」摩竭「——是不是聽著很耳熟?

你們沒聽錯,這個和咱們現在說的摩羯座,還真是有淵源。

隋代有位置印度高僧叫那連提耶舍,他翻了一部《大方等日藏經》,裡面有這麼段故事:」有個叫驢唇的仙人(……不知誰給起的這倒霉名字),苦修成了正果,諸梵眾及帝釋天跑過來打聽,問他說您都點出了什麼技能啊?驢唇說別的我也不會,就給你們說說星辰日月法用吧。

結果驢唇大嘴一張,開始說起天文來了。其中有幾句科兒聽起來特別熟悉:「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十二月,天魚之神主當其月、正月時,特羊之神主當其月……一共寫了十二個。

這正是從巴比倫傳入希臘再從希臘傳入印度的黃道十二星座,也是十二位黃金聖鬥士第一次在中國的正式亮相。

其中Capricornus被那連提耶舍譯成了磨竭,梵文原文就是makara。我猜大概是因為Capricornus的形象是半羊半魚,那連提耶舍就順手找了個形象相符——至少像一半——的神獸給指代了。

再順便一提哈,這部經文里的雙子座,給譯成了「三月時,雙鳥之神主當其月。」 其實按生理結構來說,也沒錯……

到了玄奘時代,改了個字,改成了摩竭。再後來,有一位唐代高僧——不知道是不是玄奘——用「羯」字替換掉了「竭」字,這個替換非常棒。因為「羯」是閹羊,與半羊半魚的另外一半形象正好吻合,發音也對得上,可謂音意俱佳。

這個譯名改得太好了,區區兩個字,從梵語和漢語兩重語源把Capricornus半魚半羊的形象進行了描述,稱為古今第一精妙譯文也不為過。所以一直到今天,「摩羯」這個詞兒還在用。


宗教說完,平衡起見,再補充一個科學的例子吧。


有一個機械中特別重要的裝置,叫活塞,英文是piston。不過在中國,這個詞最早不叫活塞,而叫「韝鞴」。


來,眼睛別暈,先扶著牆把晚飯吐出來,然後把這個字複製到word里,放大三倍字型大小。


這個詞,念「勾背」。據李文、戴吾三兩位考證,是中國第一艘火輪船的製造者徐壽發明的,徐壽1871年在《汽機發軔》首次把piston翻成韝鞴。別看這詞冷僻古怪又麻煩,還真是有典故的。


「韝」字意義是革制的皮套,引申成皮製的鼓風機,也就是風箱;「鞴」字就更精妙了,它的意思是:水受壓而噴涌而出。唐代皮日休的《通玄子棲賓亭記》:「源內橐籥鞴出琉璃液。」

一鼓一壓,正是活塞工作之象。徐壽文化水平太高,用這兩個字來譯piston,真是用典貼切,古今妙譯里,也排得上號,就是他媽太麻煩了……所以後來大家普遍都使用「活塞」這個更淺顯的詞,韝鞴則只留存在專業領域。


沃森(James Watson,發現DNA雙螺旋)
華生(福爾摩斯的好基友)
屈臣氏(Watsons)


「出口轉內銷」型:

  • 將軍——&>詳穩、想昆
  • 太師——&>泰亦赤
  • 宰相——&>宰桑、齋桑*(這個存疑)
  • 高昌——&>和州、哈剌火者、火州、喀喇火州 (有學者認為,火州是由漢語西北方言中的「高昌」一音演變過來)

同名異譯:

  • 撐犁—&>騰格里 (意譯就是「天」)
  • 克寒—&>可汗—&>克韓、黑汗—&>和罕、合罕 (五代以後的史料又將可汗譯為黑汗,根據學者的研究,西域古國黑汗王朝,自稱Khaqaniya{這個名字出現在《突厥語大詞典》所附的圓形世界地圖中,舊譯作哈罕尼耶},翻譯過來就是可汗/黑汗王朝)
  • 可汗—&>官家* (有學者認為兩者存在對音關係)
  • 汗—&>罕
  • 哈拉汗—&>喀喇汗 (字面翻譯就是「大汗」,但需注意,西域史料記載的西遼統治者稱號「菊爾汗」,也可意譯為「大汗」。說回本題,西方學界原本稱黑汗王朝為伊列克汗朝,十九世紀後期,俄國一位學者認為前者並不常是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提出用哈喇汗/哈拉汗王朝,經巴爾托德推廣,被後來的普里查克等學者採用。我國有學者考證,突厥語大詞典對喀喇汗的解釋是君主使用的稱號之一,但汗朝東部的統治者{實行兩汗制,東西兩汗}很少用,而宋朝史料中的黑汗{即可汗}使者是東部汗派出的,結論是黑汗與西域史料中的自稱Khaqaniay相符,與喀喇汗不相關)
  • (阿史德)元珍—&>暾欲谷 (這是不少學者認同的一種解釋,也有學者以為不同,羅新認為暾欲谷是吐谷渾的另一譯名,是北族的官稱,但同時亦有評論者指出吐、暾在中古漢語的讀音不相符。)
  • 殺—&>設 (轉寫為?ad,是突厥的官名)
  • 阿悉爛—&>阿斯蘭 (獅子之意)
  • 金山—&>阿勒坦山—&>阿爾泰山 (金山為意譯)
  • 龜茲—&>曲先—&>庫車
  • 把禿、巴禿—&>拔都
  • 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威吾爾—&>維吾爾
  • .........................|——&>撒里畏兀兒—&>錫喇偉古爾—堯呼爾—&>裕固
  • 車師—&>姑師—*(存疑)&>烏古斯、烏護、古斯
  • 奄蔡—&>嚴國—&>阿蘭聊、阿蘭—&>阿速
  • 柔然、蠕蠕、芮芮—&>真·阿爾瓦*(有學者認為存在對音關係,另,跑到西方的阿爾瓦被學者認為是假阿爾瓦)
  • 鮮卑—&>室韋*(學者觀點之一,都以山為名)
  • 呷辣吸紿—&>黑契丹—&>哈喇契丹 (此處指西遼)
  • 蒙兀—&>蒙瓦、蒙輔、肓古子、萌骨子、朦骨—&>蒙古—&>莫卧兒、蒙兀兒
  • 韃靼、達達-----&>蒙古 (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歷史上的韃靼/達達可表達三種含義,比如韃靼部族、韃靼政權,或他者認為與韃靼相近的部族。所以有時候用來對譯「蒙古」,例如史料中提及的「達達百姓每」)
  • 帳—&>斡耳朵、斡骨朵、鄂爾多(例如白帳、金帳,舊譯白斡耳朵、金斡耳朵。鄂爾多斯是複數形式)
  • 八剌忽—&>巴兒忽惕、巴爾虎
  • 賀蘭—&>駁馬*(學者觀點之一)
  • 都播—&>圖瓦
  • 不里阿耳—&>保加爾 (分布在伏爾加河流域,所建的政權又叫伏爾加保加利亞,是保加利亞人的祖先,但他們的語言屬突厥語族,)
  • 窩勒加—&>伏爾加
  • 大馬司—&>大馬士革
  • 白蘭、白狼—&>緬* (有學者認為存在對音關係)
  • 粟弋—&>粟特
  • 監氏城—&>藍氏城*(有學者認為後者是誤譯)
  • 薩末鞬—&>撒馬爾罕
  • 蒲華—&>不花剌—&>布哈拉
  • 伽色尼—&>哥疾寧
  • 薛勒朮克—&>塞爾柱
  • 遏根陀國—&>亞歷山大港
  • 報達—&>巴格達
  • 訶黎佛—&>哈里發
  • 婆利—&>渤泥—&>婆羅州、汶萊
  • 阿拉干—&>若開
  • 寮國(原音zhuā)、老抓—&>南掌—&>蘭滄、瀾滄
  • 復國島—&>富國島
  • 細蘭—&>錫蘭
  • 萬象—&>永珍 (澳、台、港三地及馬、新譯法)

……

  • 大員—&>台灣
  • 河洛—&>鶴佬、福佬
  • 土族:蒙古族 (表面上看不出來。土族的外文拼寫是Monguor,這個族群的一部分自稱蒙古爾(即蒙古人)、霍爾,後者是吐蕃人對阿爾泰語族群的稱呼)

知友譚樊馬克提示還有:
蒲類(海)—&>巴里(坤) ,坤就是湖/海的意思,轉寫作k?l,還有學者認為菊兒汗(gür khan)的gür就是k?l不同寫法。

有空再補充說明


整理了諸位所提供的答案,再加上我以前收集的一些,列了那麼一張表(爭取不斷更新吧……):

同源異譯譯名表

阿合馬(忽必烈的財政大臣):艾哈邁德、艾買提

阿喀琉斯:阿基里斯

阿爾伯特:阿爾布雷希特

阿修羅(後期印度神話中的諸惡神用此稱號):阿胡拉(伊朗神話中的諸善神用此稱號)

埃阿斯:阿賈克斯

埃文(河名,英國英格蘭西南部三條河流中的任一條,尤指位於莎士比亞出生地斯特拉特福的埃文河)):雅芳(化妝品品牌)

艾略特:義律、懿律(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懿律和義律是堂兄弟,懿律其實是姓)

艾哈邁德:艾買提

艾薩克:以撒

安德森:安徒生、安德魯森

奄蔡:阿蘭聊、阿蘭、奧賽梯(存疑)

奧德修斯:尤利西斯

巴伐利亞:拜仁

拔都:巴圖、巴圖魯

保時捷:波爾舍

伯顏:巴彥、巴音、巴依(老爺)

貝勒:勃極烈、裴羅

本茨:賓士、賓士

本傑明:本雅明、便雅憫

彼得:佩德羅、皮特羅、皮爾、皮埃爾

布隆伯格:彭博(社)

布魯克·謝爾茲:波姬小絲

查理:查爾斯、卡洛斯、卡爾、夏爾、克勞斯、克洛澤、克洛斯

達芬奇:達文西

大衛:戴維、達烏德、達吾提

丹尼爾:但以理

德芙:多芬

鄧波兒:湯普爾、天普(大學)

丁零:鐵勒、突利

杜魯門:楚門、褚盟

杜爾克姆:迪爾凱姆、塗爾干

俄羅斯:斡羅思、羅剎(佛教文化中的「羅剎」一詞的發音、寫法與之相同,但兩者不是一回事)、羅斯、露西亞

額濟納(河):亦集乃

法蒂瑪:法提麥、法圖麥

房(龍):范(佩西)

斐迪南:費爾南德斯、費爾南

菲利普:飛利浦、腓力、費利佩

腓特烈:佛雷德里希、佛雷德里克、佛瑞德、菲迪、佛萊迪

費雯麗:維維安·麗

弗朗西斯:方濟各、佛朗茨、佛朗西斯科、佛朗索瓦、佛倫茨、佛蘭克

福爾摩斯:霍爾姆斯

葛朗台:格朗泰爾(《悲慘世界》中的人物)

葛邏祿:哈剌魯、合兒剌兀惕

固倫貝勒:國論勃極烈

官家:噶廈

哈德良:阿德里安

哈撒韋:海瑟薇

赫拉克勒斯:海格力斯

赫爾墨斯:愛馬仕

亨利:海因里希、辛里奇、恩里克、亨德里克

忽里台:忽勒里台、大呼拉爾

衚衕:霍吞、浩特、和屯

華生(Watson):沃森(Watson)、屈臣氏(Watsons)

季莫申科:鐵木辛哥、提摩太

加布里埃爾:加百列、加百利、賈布里勒

堅昆:結古、轄戛斯、吉爾吉斯、柯爾克孜

傑克:雅克、雅各、雅各布、雅科伯、雅可夫、喬科莫、亞西莫、(聖)地亞哥、(聖)迭戈、迪戈、詹姆斯、牙合甫

傑西:耶西

晉王:濟農

景(景洪、景棟):清(清邁)(實際上這就是同一個詞,都是泰語「都城」的意思,由於泰語方言和漢語翻譯不同導致在漢語中成了兩個字。「景」是由當地尖團不分的官話翻譯而來,「清」是由潮州話翻譯而來)

君士坦丁:康斯坦丁

卡門:嘉爾曼

開普勒:克卜勒

凱瑟琳:葉卡捷琳娜(昵稱:卡佳、愛稱:喀秋莎)

克希霍夫:基爾霍夫

肯塔基:肯德基

庫頁(島):窟說、屈設、骨嵬、苦夷、苦兀

理查德:李嘉圖、里卡多

路易:路易斯、路德維希、劉易斯、路易吉

羅伯特:魯普雷希特、羅貝托

羅爾斯·羅伊斯:勞斯萊斯

馬克斯韋爾:麥克斯韋、麥斯威爾

馬太:(利)瑪竇、馬修

瑪麗亞:瑪麗、末艷、瑪利亞姆(麥爾彥)

邁克:米迦勒、米歇爾、米哈伊爾

門羅:夢露

米哈:米甲

米利亞姆:米利暗

密特拉(伊朗拜火教神話中的神):密多羅(印度神話中的神)、彌勒、彌賽亞(存疑)

(說明:據維基百科說,彌賽亞與密特拉/密多羅/彌勒有關是由季羨林先生和錢文忠先生髮現的,但我在網上未查閱到季先生和錢先生的相應原文,只看到好幾篇宗教宣傳文在使用這個說法,但彌勒與彌賽亞確實都有」將在未來降世的救世主「這一特點。)

摩伽羅:摩羯(座)、摩竭

穆罕默德:買買提、摩訶末、梅米特

穆勒:繆拉、密爾

那拉:納蘭

喬丹:朱爾典、佐敦、約旦、若當、約當

錢德拉:旃陀羅

闕特勤之「闕」字,即古突厥文「kul」,不同時期的漢文譯稱有:闕律、屈利、屈律、俱盧、屈勒、處羅、出六、叱羅、叱利、叱呂、叱盧、叱列、屈盧、泣黎、叱洛

特勤(突厥):惕隱(契丹)、直勤(鮮卑)

潘六奚(東漢末匈奴右谷蠡王):破六韓(拔陵)、破落汗、破六汗、步六汗

普陀洛迦:普陀(簡稱)、普陀落、布達拉、補怛邏迦、補陀洛迦

施華洛世奇:施瓦洛夫斯基

史密斯:(亞當·)斯密、施密特

史蒂芬:斯蒂芬、司提反、史蒂夫

舒穆魯(清):審密(遼)、石抹(金)

斯坦利:史丹利

斯琴:薛禪(忽必烈的蒙古汗號)、徹辰(博格達徹辰,黃太吉的蒙古汗號)、車臣

所羅門:蘇萊曼、薩利姆

塔吉克:大食

塔希提:大溪地

泰勒:泰羅

特尤斯(Dyaus,吠陀神話中的原始天神):宙斯(zeus)、朱庇特(Dieus→pater→Jupiter)、斗斯(deus,意為「神」,明末天主教傳教士用以指代上帝的稱呼)、提爾(tyr,北歐神話中的戰神)

帖木兒:特穆爾、鐵穆耳、泰穆爾、鐵木爾

突厥:土耳其

圖們江:豆滿江、土門江

瓦倫丁:貓難實叮(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擊敗的荷蘭將領)、瓦倫達

瓦剌:衛拉特、厄魯特、斡亦剌惕

威廉(William):紀堯姆、威廉姆斯(Williams)、比爾(威廉的昵稱、縮寫形式)

維克托:維托里奧

維吾爾:回鶻、回紇、畏兀兒

烏梁海:斡朗改、兀良哈

烏茲別克:月即別、月則別、月祖伯

雪萊:雪莉、秀蘭(·鄧波兒)、夏莉

亞伯拉罕:易卜拉欣、伊不拉音

亞當:阿丹、阿卜杜勒,阿不都

亞歷山大:阿列克謝、阿拉斯托爾、亞雷斯塔、亞歷山德羅

耶律:邪律(《通鑒》)、移喇(金)、伊拉(清)

耶和華:安拉、亞威、耶威、阿羅訶、埃洛西姆、以利、耶洛因、伊羅興

耶穌:爾撒、移鼠、客怒翳數、傑森、伊阿宋、約書亞、若蘇厄、耶書亞、耶書、耶遜

伊利:頡利

伊斯瑪儀:伊斯梅爾、司馬義(艾買提)、以實瑪利

夷離菫:俟斤

約翰:讓、胡安、若昂(若望)、喬瓦尼、延斯、漢斯、亞諾什、伊萬(伊凡)、揚、葉哈雅、葉海亞

約翰遜:強生

約瑟夫:優素福、玉素甫、朱塞佩、若奧、何塞、若澤

佐羅:索隆

額外添兩個不算同源詞的,但也和語音沾邊的:哈哈:呵呵(宋代蘇軾用過,相當於現在的哈哈)

嗚呼:於戲、哦吼(oho)、啊哈(aha)


這個在宗教經典中大把大把的有啊。以下舉幾個例子。

大聖元始天尊那羅延佛,大聖神變世尊蘇路支佛,大聖慈濟世尊摩尼光佛,大聖大覺世尊釋迦文佛,大聖活命世尊夷數和佛。

以上五位「佛」,現在通常翻譯成那羅延(婆羅門教)、瑣羅亞斯德(祆教)、摩尼(摩尼教)、釋迦牟尼(佛教)、耶穌(基督教)。

我今發宏願,願此星相輪化,從清凈門示現北方佛此方真教主嚧縳逸天王,光明門示現東方佛此方真教主彌訶逸天王,大力門示現南方佛此方真教主業啰逸天王,智慧門示現西方佛此方真教主娑啰逸天王,威德門示現中央佛此方真教主耶俱孚大將、末秦皎明使。

以上四位天王,現在分別翻譯作拉斐爾、米迦勒、加百利、沙逆夜。耶具孚大將,即雅各,和天使摔♂跤的那位。

至心信禮:正智夷數和,從梵天界,殄妖魔,騰空如鴿下,火焰起流波。神通驗,拂林國,聖無過,應化恆河沙數,天地及森羅,將忍辱界度坦婆。我今稽首禮,皈命末屍訶。施慈悲,恕我等,罪消魔。願今夜,消災障,降吉祥。

夷數,耶穌。拂林國,羅馬帝國。末屍訶,彌賽亞。

志心敬稱讚,移活吉思大聖,為佛林計薩詔滅夷數佛教,對二大光明,誓願行正教,殄滅諸妖神,刀梯及鐵鋶,鐵靴滅藜燈劍輪刑害,具甘心,不辭苦。稱念夷數佛,暨死而復甦;稱念夷數佛,枯木令茲茂;稱念夷數佛,沉輪俱解脫;稱念夷數佛,枯骨再蘇還活。

移活吉思大聖,即聖喬治,屠龍的那個。計薩,戴克里先大皇帝。

敬禮妙身皇父阿羅訶,應身皇子彌施訶,證身盧訶寧俱沙,已上三身同歸一體。

三位一體。

瑜罕難法王(約翰),盧伽法王(路加),摩矩辭法王(馬可),明泰法王(馬太), 牟世法王(摩西),多惠法王(大衛),景通法王,寶路法王(保羅), 千眼法王,那寧逸法王,氓艷法王(瑪利亞),摩薩吉思法王, 宜和吉思法王(聖喬治),摩沒吉思法王,岑穩僧伽法王(彼得),廿四聖法王(二十四位先知), 憲難那法王,賀薩那法王,彌沙曳法王,沙羅法王,瞿盧法王,報信法王(施洗約翰)。

渾元之性,虗而不盈。素盪之心,夲無希嗜。洎乎娑殫施妄,鈿飾純精。閑平大扵此是之中,隙冥同於彼非之內。

娑殫,即撒旦。

五百二十七年,摩尼光佛誕蘇鄰國跋帝王宮,金薩健種夫人滿艷之所生也。

滿艷,即瑪利亞。


先說這些吧。以上,包含了唐代景教、摩尼教,元代天主教,明清明教的內容。就專有名詞這一點,和今天的風格可謂大大不同了。

另,反對高票答案舉的《序聽迷詩所經》的例子。高楠文書,經過林悟殊、榮新江等大家的辯證,現在看來八成是西貝貨,拿出來難免說服力不足。至於小島文書,那也不必說了。

附贈一個題吧。禪宗的《歷代法寶記》。大家猜猜,被和尚批的急頭白臉的外道「末曼尼」和「彌師訶」都是誰?

故從中天竺國來向罽賓國。王名彌多羅掘。其王不信佛法。毀塔壞寺。殺害眾生。奉事外道末曼尼彌師訶等。時師子比丘故來化此國。其王無道。自手持利劍口雲。若是聖人。諸師等總須誡形。時師子比丘示形身流白乳。末曼尼彌師訶等被刑死。流血灑地。其王發心歸佛。即命師子比丘弟子。師子比丘先付囑舍那婆斯已。入南天竺國。廣行教化。度脫眾生。王即追尋外道末曼弟子及彌師訶弟子等。得已於朝堂立架懸首。舉國人射之。罽賓國王告令諸國。若有此法。驅令出國。因師子比丘佛法再興。


(有圖預警~)

我來說一個譯名五個字,字字不同,但是就是同一個人的例子,是一位數學家——婆羅摩笈多

在一些時候,他有另一個譯名——布拉美古塔。真的是五個字各個不同。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了解一些數學史的都會知道,這個人是印度公元6、7世紀時候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其實在數學史上算是有一筆的人物,對於負數、不定方程都有自己的研究。

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搞過數學競賽的同學,肯定知道一個叫做「布拉美古塔定理」的數學定理。這裡面的「布拉美古塔」其實就是「婆羅摩笈多」的另一種翻譯

(圖片引自網路)
定理的內容是:圓內接四邊形,對角線相互垂直,則過對角線焦點且垂直於一邊的直線,其延長線必定平分對邊。即:

圓內接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垂足為M。EF⊥BC,且M在EF上。那麼F是AD的中點。

(引自百度百科,侵刪)

雖然說,從兩個名字中可以看出一些相似的音節等,但是聽起來完全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
「婆羅摩笈多」這個翻譯一聽就有濃濃的「印度風情」,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想都不想就知道這個人是一個印度人。但是,「布拉美古塔」這個翻譯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你說他是歐洲人吧,也有可能,總覺得有點彆扭,你說他是印度人吧,好像名字的風格又不對,你說他是非洲人吧,似乎名字也湊合,顯然我更推崇前者,讓人對其國籍一目了然,風格上面也與其他印度譯名一致。

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們一同討論~


暴露年齡地說,當年看過一部國內的偵探小說,主角是兩個人民警察,寫得還是挺不錯的。然后里面一段對國外匪諜的描寫提到「人民牌小轎車」,長大後無意想到,這其實是「大眾牌小轎車」啊!!!


感謝上面諸位回答。我結合我所了解,試作總結。其實此答案的內容不僅包括原名相同而譯名不同的事物,也包括諸多有不同名稱的同一事物。
————————————
目前此答案的所有內容已轉移至我的維基用戶頁面:
User:Antilovsky/page/同源異名與同名異譯
內容很多,在維基的頁面上顯示可能會好一些,也不受內容字數限制。
如果上不去,可能是網路的問題。


維吾爾族常用人名:「默罕默德」 和 「買買提」 是一個名字

連搜索結果都很符合兩個,啊不,一個名字的兩種印象。


喜馬拉雅山麓的中國與印度之間有個國家叫不丹(Bhutan),這個國家的語言叫宗卡語(Dzongkha)。1907年烏顏·旺楚克(Ugyen Wangchuck)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國王,到現在已經是第五代國王了。國王的譜系如下:

1 Gongsa Ugyen Wangchuck (1907-1926)
貢薩·烏顏·旺楚克 (1861-1926)
2 Sir Jigme Wangchuck (1926-1952)
吉格梅·旺楚克 (1905-1952)
3 Jigme Dorji Wangchuck (1952-1972)
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 (1928-1972)
4 Jigme Singye Wangchuck (1972-2006)
吉格梅·辛格·旺楚克 (1955-)
5 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 (2006-)
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 (1980-)

不過這個Wangchuck家族還有一個漢語譯名叫做旺秋,於是他們的名字還可以這麼翻譯:

1 Gongsa Ugyen Wangchuck (1907-1926)
貢桑烏金旺秋 (1861-1926)
2 Sir Jigme Wangchuck (1926-1952)
晉美旺秋 (1905-1952)
3 Jigme Dorji Wangchuck (1952-1972)
晉美多傑旺秋 (1928-1972)
4 Jigme Singye Wangchuck (1972-2006)
晉美森格旺秋 (1955-)
5 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 (2006-)
晉美格薩爾朗傑旺秋 (1980-)

完全不是一個畫風……


包頭和博克圖,都來自蒙語「有鹿的地方」。(博克圖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的一個鎮。)


有很奇葩的水果譯名,例如
櫻桃=cherries=車厘子
草莓=strawberry=士多啤梨
紅蘋果=red delicious apple=紅地利蛇果=蛇果
……
參見丁一晨的一條微博:


英超聯賽的邊鋒Jason Puncheon, 可能是世界上中文名字最多的球員


高票答案說了季莫申科的事,我再詳細補充一下Юл?я Володимир?вна Тимошенко
尤利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腦中是不是立刻浮現出了盤著麻花辮的烏克蘭美女?

別急著脫褲子,再看一個名字
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是不是感覺腦中畫風突變?
剛才先脫了褲子的不要打我……

再補充一個,國內軍事雜誌經常出現的兩個名字——「春田」和「斯普林菲爾德」,原文也是同一個英文單詞「Springfield」,一個是意譯一個是音譯。「春田步槍」和本子的「村田步槍」經常被不明真相的群眾搞混。


這麼老的問題我怎麼想起來回答了呢,大約是那日和小熊 @黃鼠狼愛吃雞 在群里扯閑篇怎麼扯到了譯名上,說到了Aurora上
最著名的Aurora是她

沒錯,阿芙樂爾,俄文Aврора
第二著名的是她

重慶號,原HMS Aurora曙光女神號 林仙(也叫阿瑞圖薩)級輕巡
Aurora一個比較霸氣的譯名是震旦……
比較水的譯名還有阿羅拉,奧羅拉
還有個名字,其實也是音譯但比較著名,就是張韶涵的《歐若拉》
扶額……
所以腦補了以下情景:「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了冬宮。這是歷史劇
「曙光女神」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了冬宮。這是矯情劇
「震旦」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了冬宮。這是裝逼劇
「歐若拉」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了冬宮並齊唱「神秘北極圈,阿拉斯加的山巔,誰的臉 出現在海角的天邊,忽然的瞬間 在那遙遠的地點」。這是????劇


竟然沒有人提到喬治亞和喬治亞!!!
當年普京發動戰爭很多美國人嚇尿了好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天路上有的女妖怪要和唐僧成親而不是吃了他?
什麼的屎最有營養?
HTML 裡面的「父元素」為什麼不叫「母元素」?
為什麼有的魚刺多,有的魚刺少?
捏鼻子會不會讓鼻樑變高?

TAG:翻譯 | 外語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