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醫學院和普通醫學院有什麼區別?

我畢業於一所三流醫學院,來到臨床工作時首先人際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經常會聽到「XXX是XX醫科大畢業的,非常優秀,非常專業……」之類的話。醫學專業好像特別在乎「師從何處」這樣的關係,尤其是碩士研究生,XX導師的學生之間都是以「門派」劃分。我個人感覺在醫學院大部分學習是靠自己,要自己花時間理解、記憶,老師往往是次要作用,對於在名牌醫學院里就讀的醫學生來說,你們的學校給了你們哪些更優質的體驗呢?


醫科院校三大職責:醫療、教學、科研。
很不幸,這三件事情都跟名氣沾邊,需要歷史積累,具有馬太效應(或者用醫學生熟悉的術語:正反饋)。


---醫療---
一圖勝千言:

↑春運就那段特殊的日子,我們則是日常。

有名氣之後自然會帶來有挑戰性的病人,比如常見病的少見情況或重症情況,罕見病,多種疾病交錯的情況,等等。
這些都非常考驗醫生的功底。

即使是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常見情況,由於牌子響,基本上你的醫囑患者都會執行,而且有反饋,對你積累經驗大有幫助。

醫學是實踐科學,不少知識和技能要靠多練。別的不說,衛計委那個破政策見光當天,我就如數家珍地把兒童與成人的不同之處總結成文:兒童≠小大人
沒辦法,我僅僅是幫好基友代為諮詢兒科問題,都硬生生被逼成偽·兒科專家!


---教學---
學醫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我們開玩笑說醫學生階段是天天過著高三的生活,而且一過就過了5、7、8年(取決於你的學制)。
如果一個連一年的高三生活都沒能結出好果子(高考成績)的人,那這N年的高三生活他/她該怎麼過?

我在個人公眾號上開設了醫學生輔導,除了要求身份和學籍雙重認證外,沒有其他要求了(認證是為了援引《版權法》中「以教學為目的可以免費使用版權受限的材料」這一條款)。
從初步的感受看,著名醫學院的學生大部分提問都很有水平,不是那麼好答的,以至於我只敢回復他/她本人,還不敢寫成輔導文到處得瑟(怕寫錯出醜)。
普通醫學院的學生提問呢?很多答案就在書本上,我翻一下頁碼就能回答:「請看第八版統編教科書《××學》第×頁」。
嗯,學習是件苦差事,沒有動力無法克服阻力,這也是我開設醫學生輔導功能的初心。

生源質量對教學很有影響,因為跟優秀的學生打交道久了,老師也被逼成優秀,這叫「教學相長」。所以,學校的名聲其實是名師和名生的總和。

另外,教學資料的積累也需要時間。比如,我們學校的病理教研室就積累了不少優質病理標本。我們上病理實驗課時,老師們會非常得意地告訴我們:「同學們看到的這個標本,全國沒幾家院校有!」


---科研---
品牌是歷史沉澱的,科研卻是求新的,按說科研跟品牌沒有多大關係了吧?其實不然,因為現在的科研非常講求協作、碰撞,最聰明的腦袋一般都薈萃在名牌院校。
另外,科研帶有探索性質,不保證成果,那麼研究經費的提供者以什麼來判斷呢?除了看標書,就是看研究者的名氣了。嗯,跟創業投資是一樣一樣的!
至於研究對象,那就更別提了----罕見病、少見病,這些發生概率小的疾病,如果沒有足夠的病患量支撐,你如何研究?就算是常見病,願意參與研究的患者也是小比例。
科研不是我的強項和興趣點,此處就不多展開。

早期的知乎社區比較崇智,開放註冊後越來越多的無腦噴進來了,你談某種社會分層現象,這本是客觀規律決定的客觀現象,他們就能聯想到「秀優越感」云云,然後把你批判一番。實在懶得搭理某些言論,這也是我關閉評論區的原因。
我很想對這些人說,大可不必這麼玻璃心,因為上帝給你關了門,又會打開窗。以下就是我觀察到的普通醫學院的優勢
你沒看錯,在以下方面你比我還強,真心的!

---情商---
智商和情商是否呈反比,我不清楚。但是,中國的教育機制很容易篩選出「高智低情」的人。
你想想看,什麼人能入讀名牌醫學院?高考高分唄!要怎麼樣高考高分?讀書讀書再讀書、做題做題再做題!
書中有講如何與人相處?沒有!
試題能考如何表達情感?不能!
就是嘛!來來來,我來秀秀我的黑歷史:

↑你看,我都工作那麼多年了,在表達『諮詢的人太多,忙不過來要排隊等等』時,仍有改進空間。

醫療是對人的服務,人是有感情的,這就是你的優勢!

再講一個故事,我留校工作第一年,心高氣傲,看不起進修醫生,一般都稱對方「×醫生」,撐死也就叫「×師兄/師姐」,用「老師」這個稱謂?他們不配!
接觸多之後,我發現他們哄病人開心很有一套,有些「難纏」的病人他們可以順利地做通工作,讓他們接受檢查治療。
有自知之明、願意學習,這是我為數不多的優點。看到他們有絕招,就跟著查房偷師,漸漸地,我也稱他們為「×老師」,這次是真心的!


---溢出---
從模式上看,醫療跟手工業非常像----很難批量生產,通常需要定製,而定製還必須靠人。
在人工智慧可以看病之前,醫療是無法量產的,這也是我對互聯網醫療不感冒的原因。
不幸的是,優質醫療資源是稀缺的,而且以衛計委現在的玩法,以後只會更稀缺。
漫長的等待在客觀上導致部分患者選擇去基層一點的地方,這就是你的機會。只要用心,還是可以做出成績。

我並不帥,人長得比較粉嫩(不不不,不爆照,哥靠腦袋吃飯不靠臉←關鍵是沒臉orz),廣東這邊的就醫習慣又是很喜歡『長得老相』的醫生。
我還記得第一次出普通門診時,本來門口還排著長龍,一見我坐下,立馬有幾位把病歷拿走去別的地方排了,邊走還邊罵:「太離譜了,竟然叫實習生來!」
還是門診護士長仗義:「咩野實習生?人哋是主任培養的高才生!你唔睇縱有大把人等住!」
這才挽回群眾對我的信心orz
一個月之後,我竟然收穫了兩名粉絲,我很意外,後來他們道出了原因:「別人一分鐘不到就把我打發,你卻肯多花幾分鐘噓寒問暖、解釋說明」。


---融入分工---
人類的疾病有很多種,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常見病的常見情況』、『常見病的少見情況』、『罕見病』和『危重症』。
常見病的常見情況是最多的,這意味著這類情況可以研究得比較透徹,形成標準和規範。醫生需要做的事情是執行這個規範,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按著預期好轉----畢竟人不會照書生病。
這便是分級診療的思想,也是全科醫生值得託付的原因----雖然基層醫院、全科醫生聽起來不「高大上」,他們無法解決『常見病的少見情況』、『罕見病』和『危重症』,但是,他們有能力識別這些情況。如果你在就診時,就不像『常見病的常見情況』,或者在治療過程中,沒有按預期康復,那麼他們就會把你轉診到更高級的醫院。
在這樣的分工體系下,其實「名牌」和「普通」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價值。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善於處理「少見、罕見、危重」的『名牌』們未必有足夠精力處理好「常見病的常見情況」。而基礎或者全科醫生應該把自己訓練成『常見病的常見情況』領域的專家。在中國,這也不容易,不信你看:通向「全科」之路


找准自己的定位,把事情做好、做精、做透,任何人都值得敬重!


我的陳主任,李主任,孫主任,王院長。
你的陳師哥,李師哥,孫師哥,王老師。


談文化傳承就是倚老賣老,吃老本賣招牌。
差別:教學水平。
一流的醫學院教學水平高於三流的醫學院,這就是最本質的差別。別說什麼自學成才,倖存者偏差已經可以解釋一切,搞醫學講究的是統計學差異。而評價所謂一流與三流,早已經說明一切,這場比較本身只是心高氣傲的孩子不服於冷冰冰的量化統計而已。

我所在的學校很奇葩,可以說是全國頂尖的醫學院,也可以說毛也不是。學校去年開展的活動:「雨善講堂」,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老師。這場教育改革是徹底的失敗,也讓我對題主的問題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

老師是一個學校最重要的資源。

在我們學校這個選老師的活動中,決定了醫學影像學與婦科學是由誰任教,我評的是婦科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長征醫院的一名教授,她講解了一課時的「羊水栓塞」,知識點講解的透徹明了,生動活潑,說這堂課是享受也不為過。

而這一學期我們的醫學影像學可以說是對不起我們學校掛的重點學科的牌子。老教授借口不來上課,讓新老師胡亂湊數(你絕對不會想到我是如何含淚看完300多頁3課時的乳腺超聲PPT的)。這就是改革的失敗之處:課程雜亂無章,課時沒有統一安排,老師輪換頻繁。

期末複習拿著學長留下的重點內容,簡直味如嚼蠟。

醫學院本科期間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搞科研還為時尚早,接觸臨床的機會也不多,老師的教學水平是決定一批學生平均素質的根本因素。社會是庸俗的,是現實的,社會的評定標準也是實踐打磨出來的。


其實國內醫生,決定醫術是否高明主要有三個因素,其他的我都不信:
一是個人努力程度,
二是學術氛圍,
三是最重要的:患者量(數量和質量)。
努力程度不說了,越努力越好。氛圍也不多贅述了,一流大學的學術氛圍我是見過的,我這種天天抱著籃球跑的人,在校園裡走都感覺壓力山大。

(補充說一句:有些一流大學的朋友可能有點誤會,覺得我太無視一流大學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還有文化底蘊了,您別看我寫的少,就以為我不當回事,只是這些是大家都懂得,擺在明面上的,故不贅述。
但是我的答案核心還是不變,那就是影響一個醫生技術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患者質量和數量,而一流大學的文憑主要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北醫大(算一流吧)畢業的高材生,有盛京醫院摸爬滾打幾年的醫生能力強?或者說北醫大畢業的學生下放到鎮醫院,幾年後,能比三流醫學院畢業的盛京醫院的醫生強(之所以拿盛京比喻,是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拿我們醫院比)。

但是最重要的是患者量。書本學到的是死的,況且五年-七年的學習所積累的知識,放在醫學世界裡真的就是滄海一粟。
舉個例子說一下工作後面對的患者量對個人的影響,
我有個同班同學,學霸型,年級前十,但是沒門子沒錢,畢業後進入了某三流城市的某單位的附屬醫院,沒考研是因為家貧,天天無所事事,自己有時間還拉扯了一個攤位。
而我運氣好一些,進了一家市級普通三甲醫院(雖然也是三流城市),天天忙得腳打後腦勺(雖然有數量,但是患者質量非常不夠)。某次聚會,他已嚴重發福,壯志和抱負都被無聊的工作和生活磨沒了,聊起專業話題,他早已不復當年的自信。
上面舉得就是身邊的例子,不要臉的說,把我這樣的不求上進的學渣放到協和醫院,把一個王牌醫學院畢業的學霸放到縣醫院,五年,或者十年後在專業程度上,我就能把他秒成渣。
我在北京某上級醫院進修時,有時候某些稀奇病例幾天就能見到一次,而在我們醫院,幾年都沒見過。
不同的患者量,差距就是這麼大。而只有一流的醫院,才能有高質量的患者。
那些什麼文化底蘊啊,硬體配套啊,師資力量啊,都是次要的,當你真正走到工作崗位了,你會發現,只有面對的患者量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說對醫生的成長和未來的成就,是決定性的。

一流大學文憑(無論是本科還是碩士還是博士),就是進入一流醫院的敲門磚,優勢就在這裡。


有的吧,就提一點,學解剖的時候。


捐獻名牌醫學院的屍體相對多,學生相對少,每人都有動手機會,我們當年學解剖就是三人一組,每組一半屍體,每堂課都是老師先講,學生自己操作老師在旁邊親手指導。

普通醫學院學生多屍源少,有的比較誇張的是整個班一具屍體,老師動手解剖演示講解,同學們只能圍著看沒法親自動手。


優秀醫學院教育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表現出來,比如我結束神經內科實習十年後還給周圍的人診斷TIA並得到證實的時候


考上中山了,以後來更名校的就讀體驗

————————————————————有什麼區別?一開始我只是想說下我在不入流醫學院的體驗,寫到最後,我覺得這個區別終究在於思想,而不是知識,比起後者,失去了前者更可怕
某二本醫學院,就我這幾年的體驗,真是垃圾
思想開放程度還不如我的重點高中
不過就是有個地方吃飯睡覺自習,老師講課一沒底蘊,二不風趣幽默
學校管理極度鬆散,你可以出去旅遊一個星期不請假並且沒人知道,幾百人一個輔導員,宿舍基本零查寢,全天不斷電不斷水不斷網,想怎麼嗨就怎麼嗨,上課不查課,考試可以作弊無壓力
噢,這學校臨床專業在本省分數線是一本分數線
所以本省來這上的學生我只能說是腦子不開竅(包括我吧),綜合素質很低,文娛生活質量極低,還不如高中
我對實驗課的理解就是高中實驗課升級版,下課抄別人報告了事
學校對於視野的提供,不如我自己看一個月的丁香園,不如我隨便翻翻知乎醫學相關
大一到大三,逃了百分之90的課,在網吧度過不知道多少時光,期末作弊作弊作弊。可能這三年我唯一做對今後有意義的事就是過了四六級,然後想明白自己不要再這樣混下去。
說下班裡的其他人,有幾個畢業就打算工作的,有畢業就結婚的,有啥時候問都理直氣壯的說必須考研但是每天下了課就是進網吧的,有那種說到時候考一下試試吧考不上就工作的,有那種考本省知名本省最強外省根本沒人屌你的醫學院還告訴你說這不比考中大簡單啊多少人要競爭啊,有那種感覺自己抱了大腿說要跟他親戚混的然後你以為他親戚在北上廣實際上他親戚是在縣醫院的,我問過我們班很多人關於考研的志向,我卻還沒聽到過北醫,協和,中山,湘雅,華西這些名字,哪怕憧憬一下幻想一下
在這樣一個學校出來的人,沒有能力也沒有野心,終究可能只是社會機器里的一顆螺絲,卻還會經常壞掉被人抱怨不結實,在這種學校你很難看到未來有多廣闊,世界有多精彩,你以為你人生的高峰就是這個不發達省的省會三甲,終究你卻人生高峰也達不到,蹲在市立二甲,縣醫院度過人生
夢想是應當超越現實的,還沒畢業視野就只局限在一個三流省份的二流城市,我曾經勸他們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們總是擔心去了外面離家太遠,去了就回不來了,說的好像北上廣說去就去,想回來還沒有機會一樣,忘記在哪裡看過,普通人不僅僅是不渴望成功,他們更是害怕成功。
我覺得我對這個學校的評價,個人情感色彩很強,我不能說也不會說這裡的學生都是渣,事實上也有很多學霸,也有很多人大學做了項目,做了實驗發了文章,參加了課外的課題,但是我更想談我整體的感受,說下更多人的現狀。我不想在我的答案里努力去保證答案客觀全面,我只想談一下我眼裡看到的我心裡感受到得。
一個沒有思想沒有視野的地方,你離井底之蛙可能只有一個物種的差別了,思想的荒蕪比知識得匱乏更可怕,因為思想可以讓你對知識如饑似渴,也可以讓你拒絕一切未知的精彩。
說了這麼多,都是這些年得一些心得體會,還有九個月考研,過幾年我希望我可以過來補充這個答案的另一部分。


很猶豫要不要回答,因為我覺得名牌醫學院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低調,或者說從容,那種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的雲淡風輕的范兒。老大夫很謙虛,年輕大夫覺得連自己老師都那麼謙虛,自己就更是沒什麼可嘚瑟的了。我們醫院從剛入科的見習大夫,到老教授,稱謂均是姓氏+大夫,對導師稱呼老師,鮮有稱呼主任之類行政職務的。不神化自己的醫院,不神化某個人,只敬重醫生這個行業。
有前輩在回答中提到了「傳承」,刻著北醫校名的石頭,背面是「厚道」二字。入臨床越久,越能體會到這兩個字的重量,片刻不敢懈怠。
當然,硬體也會相應好一些吧。前一陣去中科院某所做檢測,聽那裡的人說,四中配置的PCR儀已經比他們所的都先進。中學尚且如此,何況大學。
為了傳承低調的作風,我選擇匿名。


好老師起的不是題主所說的次要作用。

比如這學期,臨床流行病學。

作為一個不愛學習的人我不得不說公衛學院的課沒怎麼好好上過(其實,我們班多數人都沒怎麼好好上過),所以自己背書就成為了主要作用。

可是本來想打醬油的課,走進來一位看著五六十歲其實已經八十六歲的老師,不用擴音器對著一百來個人講著課,不用課本,認真的寫著板書介紹著自己畢生所學,講著往年的病例與趣事時,我覺得這個老師在這門學科對學生起的絕不是次要作用:老師講的足夠詳實生動,自己簡單複習更像是次要的作用。

所以,雖然我在一個二三流醫學院,但有幸碰到了一位我認為一流的老師,敬業與認真的老師真的是一個學校寶貴的財富。


年前剛找完工作,感慨良多

1.我有一個中學時的同學,我們倆都學醫。他去的是協和醫學院,我去的是中部某二流醫學院。都是八年制。最近我們都在找工作。前幾天聊起來,問他去了哪裡,他說他簽了某個京外著名醫院的感染科。我當時挺不解的,我覺得協和八年制可是中國醫學生里最優秀的一批人,離開協和,哪個醫院的熱門科室不隨便挑?怎麼不去心內科、骨科、腫瘤,或者其他主流科室?他回答我,說他覺得其他科室他覺得自己Hold不住,也不感興趣,他就想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然後做好臨床工作。聽了這番話,我很羞愧,也挺替自己的校友們羞愧。除了協和這樣的中國最頂級的醫學院,其他醫學院的學生,普遍很浮躁,優秀一點的學生就業選擇一般都是多金科室,很少有追求行醫成就感和學術成就的。我的幾個大學同學,常常以炫耀自己老闆行政職務高,或者自己科室灰色收入高。其實醫學院的師資水平、硬體條件,對於醫生的成長,作用遠遠不如醫生工作後所就職的醫院環境作用大。醫生成長最快的時期一個是住院總,一個是升主治後外出進修。那麼頂級醫學院到底給了尚在求學的學生什麼呢?我覺得是對醫學單純的熱愛和一種精神的傳承。而這個,是真正做一個好醫生的最大原動力。

2.好醫院都要博士,博士早晚都要讀,所以對於醫學生來說,學歷反而不是門檻,出身才是門檻。我本人是個男生做內科有優勢,paper也有不少,又是傳說中「找工作容易極了的」八年制,找工作時本來想投京津幾個大醫院,去面試一下長長見識,鍛煉一下。沒想到一家醫院都沒給面試機會。雖然我最終運氣比較好,去了一家大醫院。但是我覺得肯定有一些出身一般的醫學生,僅僅因為畢業學校不好,喪失了去頂級醫院工作的機會,年輕時不在頂級醫院工作,成長必然受阻,將來想成為醫學大家,甚至成為一個優秀的醫生,都幾無可能。

3.一個好的醫學院能提供給自己的學生一種自信淡定的氣質。找工作時,名校的八年制就算沒什麼乾貨,也敢於表現自己,尤其在說出自己畢業學校的時候,很有底氣。我出門找個工作,都只能談談自己的課題。和班上有幾個同學討論過,我們自己附屬醫院跟國內幾個老部屬醫學院附院的差距有多少,他們說差不多。找工作時問一流醫學院畢業生我們這幾家醫學院的差距,他們也說差不多。都是差不多,但是一方是自大,一方是謙虛。我覺得那種自信中帶著謙虛的態度,不僅對於醫學學習,對為人處世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好的醫學院基本都有牛逼的附屬醫院。
力求創新的精神和意識,努力把自己的科室打造成行業一流,北大人民的普外科,骨腫瘤,血液科,北大醫院的泌尿外,北醫三院的運醫,都是行業領先,但是大主任們的思路還是在創新,如何優化治療,做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我覺得這些醫院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東西。

病人數量多,罕見疑難病例多,上次去門診逛了逛就碰見一個兒茶酚胺敏感性室顫的,然後就聽主任講了十分鐘,這就是收穫。病房的病例就不說了,有典型的,有疑難的,有罕見的,看一眼就能記一輩子。

科研的條件就不說了,有錢,任性,還有大學的強力後援
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真的多,只要你夠優秀,主任們都會給機會。
周圍學霸對你的影響,真的是不好意思比別人差太多啊

當然,任何平台都能出牛人,只是覺得在一個更好的平台,再加上自律自覺,進步是飛速的。


做為醫生家屬,想說一說,本人老婆二本醫學院本科五年,後考研考上理想的醫學院呼吸內(全國前十),畢業留校考試,以第一名成績留校。當完總住院後,公派約翰霍普金斯訪問學者。從她考研,讀研,畢業,規培,一直在她身邊,對於她本科同學,研究生同學,現在的同事都有了解,我就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題主。三流醫學院和一流的差距是全方位,立體式的。
1師資力量,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能進入某所學校,決定了你的下限,你能力值化成分數夠哪個學校分數線。你天賦和努力程度決定你的上限,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教授的能力決定了你理解知識的效率,普通老師能力、知識儲備有限照本宣科。好的老師分析病情有理有據,邏輯性強。讓你很容易理解。她本科時的一位老師,現在是她的同學。
2學術環境,除了正常上課,每周都有國外教授網路授課,每個月都有藥商組織的相關會議,國外指南分析,新藥用法,病理分析。科里主任指定題目,同學每周輪流講課。在二本醫學院更多的是靠自己,用老婆大人的話說,五年本科和他們差距越拉越大,沒有養成一個好的思維方式去分析病情是最大差別。院里每年都組織年輕醫生基礎知識競賽,前三名可以去國外參加學術會議,前十名可以參加年會,費用都院里出。
3學習氛圍,一流學校學生更自律。學醫的沒有逛街,學醫的沒有節假日,學醫的沒有男朋友(女朋友),學醫的沒有白天黑夜。別人在玩樂,老婆在看書,別人在吃飯,老婆在做實驗,別人在旅遊,老婆在讀文獻,別人到國外旅遊,老婆在讀國外文獻,別人在過年,老婆在上班,別人在睡覺,老婆在上夜班,別人下班在陪愛人,老婆在加班,她身邊的其他同學也是這樣子過來的。平時,背一個小時英語,十一點半睡。有課或要考試,下半夜睡,而且她不睡,我不能睡,如果我睡了,她會把我叫醒,問我是不是睡著了,好吧,現在我也背英語單詞到十一點半。
4硬體,一流醫學院有國內一流的醫院,國內一流實驗室,國內一流設備。一個從哈弗回來的同事說在美國能很容易出結果的實驗,在他們實驗室很難跑出漂亮的數據。
5病源,看不完的病人,很多都是從小城市來的,看不了,治不好的,從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各種人各種病,好吧老婆大人基本不跟我說這些,說了也聽不懂。
在這種環境下,無論從經驗到能力一流和三流水平差距就像一個人在跑,一個人在走,隨著時間增長,差距越大。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無論你出身幾本,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念,想做一名好醫生,你就能成為你心目中的好醫生。
最後我想說,老婆大人,你辛苦了,醫生們辛苦了。醫生沒有休息日,但你們有家人的支持,支持你們的完成夢想。


名牌醫學院與普通醫學院的關鍵區別,在於「底蘊」和「傳承」。簡而言之,又可一字以蔽——「人」。

這個「人」,並非學生的優劣,學霸的多寡,而是活躍在一線的老先生們。他們基本都接受過正統教育,師從同樣方正的前輩,長期摸爬滾打於臨床,經驗豐富,知識全面,處事果敢堅決。他們抱持獨立的醫學哲學觀,對醫學、人體的見解自成一格,為人講求原則,待人接物性格分明,卻不約而同地選擇患者作為工作的中心。所謂「德藝雙馨」,莫不如是。

近些年來,診斷儀器日新月異,治療手段層出不窮,循證醫學大行其道,但醫學教育,尤其臨床醫學教育,始終離不開師徒之間的授受,畢竟臨床醫學骨子裡是一門經驗學科,無論診斷或治療,都非常依賴個體的判斷。

老先生們閱患者無數,從中提煉出真知灼見,灌輸給學生,對臨床思維的建立大有裨益;其試錯經歷,無疑也足以警示學生,避免再犯相同的差錯。他們或講課風趣,或思路嚴密,或想法別緻,或內容詳實,無不體現個人魅力及醫學文化,甚至成為許許多多醫學生的信念、動力,堅定他們投身臨床醫學事業的決心。

我見過的老先生不多。唐振鐸先生,我參加過他主持的教學查房,主題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先生語速悠閑,娓娓道來,時而舉個陳年舊例,時而用漢語、英語或法語說個俏皮話,逗得滿場笑聲不絕,之後對疾病又念念不忘。秦震先生則在我的科室講過課。先生當時已年屆八旬,走路需人攙扶,還堅持閱讀文獻,並將心得體會製成幻燈,主動與晚輩分享,完全看不到他曾遭受失憶、腦幹出血的苦難。

輩分稍低一點的,蔣雨平先生,來看過幾次患者。先生摯愛臨床,即使膝關節術後康復期,仍拄著助步器堅持前來,體格檢查手勢典雅,診斷思路大開大闔,病情分析精彩紛呈,令人擊節。寧光教授、周新教授,雖然風格大相徑庭,可臨床洞見深邃,或抽絲剝繭,或大刀闊斧,面對複雜的問題,均直擊核心,學生無不受益匪淺。

臨床工作的特殊性,造就了人物輩出。當然,醫學院非臨床部門也不乏藏龍卧虎之輩,比如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趙耐青教授(感謝 @伍晨 指正)……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先生,站在台上,妙語連珠,思維跌宕,言傳身教,引人入勝,不僅僅「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學院文化、傳統的感召,一脈相承的底蘊與傳承——而這,絕不是發表幾篇功利主義的學術文章,引進幾位病急亂投醫的學術人才,便可以帶來的。

其實,所有的學校,名牌、普通的區別不都如此嗎?


就讀於某名字很大氣的三流醫學院的來強答一下。
對本科生來說,還是教學質量和可用資源的差異吧。
曾經有幸圍觀過北京的USMLE學習組。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討論到某個冷門知識點的時候,名校的學生是「我們老師上課講過」或者「X教授查房的時候提到過」甚至「我在輪X科的時候見過」。我只能「哦這個我在書上看到過」。
對研究生來講,區別主要存在於醫院的教學意識(能教些東西的 vs 拿研究生當免費勞動力、學習機會只對本院職工開放的),可供學習的資源(參與學術會議的機會,文獻和參考資料庫購買情況,提到這個又想黑我院大家一起買盜版Uptodate上scihub下文獻)。
至於題主說的,「我個人感覺在醫學院大部分學習是靠自己,要自己花時間理解、記憶,老師往往是次要作用」。名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氛圍能讓你獲取知識的難度下降很多,而在醫學院這個大家都很努力的領域,你想在努力程度上超過名校的學生也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題主要是還是不懂,就近找個名牌醫學院,蹭兩節課就明白了。


有一所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醫學院校,並且以中國兩個字開頭,而且自認為是名牌醫學院。當其他醫學院可以一組同學解剖一具屍體,哪怕是一個班解剖一具屍體,但這個醫學院的學生,十六個臨床班,都只能看到零零散散的器官,沒有一次動手解剖的機會。其他非醫學的同學問,什麼是大體老師呀,他們只能回答"看電視劇里,好像是被解剖的屍體,因為尊重而被稱為大體老師"。他們每次期末考的題都是從一本叫先鋒的題庫里選取的,每次,真的是每次!仗著自己的附屬醫院還不錯,就一頓裝逼吹牛逼!
吐槽完畢,說到區別,即使他們中的佼佼者還是會比優秀醫學院的普通學生少了很多臨床思維,少了很多技能培訓,少了很多交流機會,少了很多實踐經驗,多了很多背題能力,多了很多搬家能力,多了很多疊被能力,多了很多吐槽能力。
真心為了抱有醫學理想的年輕人的幸福著想,真的想學醫,那就去那幾所名校或者出國,真的不要去中國醬料大學


中山醫校寶之一,生理學教材主編,王庭槐教授本學期負責我們班實驗生理科學的教學,以及循環大章的理論課,個人覺得非常幸運能和王教授進行直接學習,下面說兩個實驗生理課上的事,感受一下中山醫生理學泰斗是怎麼上日常課的。來張照片先:

老王男神!!!
先回憶幾段話,描述大意,可能細節處有不同:
「.....我今年(?)了,明年(?)就不教理論課了,我教滿四十年(?)就不上理論課了,人老了,眼睛耳朵都沒以前厲害了......(備註:此段年齡存疑,答主已經記憶不清。多謝校友提醒。)
......1994年的時候,我主管生理教研室,我想怎麼讓學生們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實驗,我就安排實驗員負責,一隻兔子的實驗三十五,十五給實驗員當工資,剩下二十準備動物和藥品,搞了三年我去南方學院當書記,不搞了,你們現在想做可以自己去和學校商量啊,拿出方案我看看,有本事你們要自己爭取,爭取做實驗探索的機會......
......你們做實驗要預習,要預習實驗怎麼做是最笨的,你做好實驗,無非就是乾乾淨淨做出準確的結果,你學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學到啊。你要怎麼預習?你想想,讓你設計這樣一個實驗,你怎麼設計?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你們誰的設計比較好?能做實驗不是本領,你要能設計出來,在一百年前如果最初設計這個實驗的人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生理學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生理學的基礎是實驗,實驗是做什麼?由現象推測原理,再用實驗驗證猜測,怎麼驗證?還是要觀察現象。所以說,科研的原則就是『向現象求知』,現象是最好的老師,你觀察了,你思考了,你懂了,做出來才是真的......
......蛙坐骨腓腸肌收縮的波形怎麼測的?一百多年前二百年前怎麼測的?假如你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怎麼測?波形怎麼體現呢?這個設備涉及到控制論的知識,實驗方法和裝置的設計都可以學一些控制論......
......你看,把線連接好,刺激腓腸肌的同時抽動塗滿松香的模板,針頭就在木板上滑動,木板上就出現一條黑色的波浪線,這不就是波形嘛......(我:orzorzorz)
......想來我實驗室?好啊,歡迎你來學習,但是我不會給你項目,你要自己去做,這樣搞出來了什麼很好,搞不出來你也有收穫。」
其他班級一周倆小時的生理實驗課,我們班一上就要四五個小時,八點一直上到十二點多。
每一節課,我都受益匪淺,每一次交流,都會恍然大悟。
這學期生理實驗課第一次感覺到,中山醫果然非同凡響。

還有另外一件小事,王教授示範蛙的解剖。
六十多的老爺爺,基本不用眼睛看的好嗎,平時自己根本不用動手做實驗的好嗎。
一臉嫌棄的看著我十分鐘製備完了四隻教科書標準的標本,鄙夷的說了一句
」你搞的血淋淋的多難看,做實驗的環境都沒有了。我示範一次吧。「
(我:orz)
王教授沒有戴手套,拿蛙針,毀腦和脊髓,根本沒看,純用手摸,進去之後沒有任何酸澀乾的感覺,邊刮邊說蛙的腦位置和人哪裡相似。拔出蛙針,腦漿和血沒有一點帶出,四肢完全鬆軟。
然後又是沒看,左手鑷右手大剪剪去蛙的上身,腹膜保留完好,完整的環狀切口沒有分叉,用手把下肢的皮一下拉掉了,兩剪子分開雙腿,一剪子除除邊,標本完成。
(此時的我:orzorzorz)
六十多歲要帶老花鏡的王教授鄙視地看著我,說:
做快了沒什麼用,不要太猛,可以乾乾淨淨就乾乾淨淨的,這是手術最基本的原則。
你看看,這不是一滴血都沒有嘛。
(我:OMG!!!真的誒!!!盤子上剪子上蛙針上都沒有血跡!!!orzorzorz!!!!)

這種一點一滴的滲透,在每一節課里培養學生的方式,告訴我們
所謂的」醫學素養「是實實在在的。

2.相比其他醫學院畢業的學生,老八大的醫學教育各有其獨到之處,且多觸及前沿。
這個不想多說,看教授、看成果、看疑難病例、看工作強度、看實習的嚴格程度就好了。
中山醫蟬聯三年本科生臨床技能大賽第一名第四年主辦方看不下去了給了一次第二我會瞎說?
同樣的還有湘雅當年全國統考的時候連續很多年總成績第一,這都是醫學院的底蘊。

———————————————————————————————————————————

2016.2.20 補充(6.2補充)
假期多次到吉大一院、三院的外科學習,結識了很多白醫大的同學和老師。
雖然這裡的主要問題與白醫大無關,更多是被一些跳樑小丑吹毛求疵,但是我還是要說明白。
我想聲明,我尊重白醫大的地位,尊重白醫大一切醫學生和醫生的努力。
我的直系師弟有很多我招到中大的,他們的父母都是吉大醫療系統的醫生,我和他們也有交流。
很多事情,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有些虛榮的人因為覺得臉上那個掛不住,不僅不反躬自省,反而欲蓋彌彰,我不會恭維。

2.21
本來就抱著回答個問題的心思,尋思上上圖,說說話,總有人要跳出來指手畫腳。我愛說啥說啥,你愛信不信,愛撕不撕。我說有的人,人家問名牌醫學院有啥優勢,你就看優勢唄,找呢些邊邊角角的幹啥?你是中學閱讀理解沒學好?
說真的,我沒心思貶低任何人,那沒有意義。但是我就說說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有的人腳跳得老高非要跟你撕一撕,幹啥呀,活力這麼旺出去腦袋瓜子扎雪堆里涼快涼快得了。
我就寫個答案,而且是為了說優勢,抓著邊邊角角次要矛盾不鬆口的人你是得有多無聊?
睡了,再有撕逼的就關閉評論,眼不見為凈,就是討厭有人跟我撕,我就知道啥說啥怎麼地了?

@自卑剩菜君
行了,我也懶得說,你們自己人也都在撕,你再跳腳罵人還能改變事實?
評論回復及原答案部分已刪除,懶得再點開看。
話說回來,第一次刪評論,果然是神清氣爽啊。
—————————————————————————————————————————————————————————————————————————————————————————————————————————————————————————————————
2016.6.2
上面這個人,專門寫了一個問題來罵我。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啊。

主要說兩點。
1.對於我僅關注「成人話題」一個話題這件事。
我樂意。因為我這方面的知識比較匱乏,所以我正視不足,長長見識。
2.對於我看到上面這個人之前對我的謾罵,改簽名,決定回答問題之後,受邀請回答問題,但沒有把馬上把簽名改回來,被攻擊人品不好沒信譽。「打臉」之類的。
呵呵,忘了沒改,就這麼簡單。一個人的人品好壞,要相處之後才知道。


在這裡提醒大家幾句題外話。
現在的網路上,尤其知乎這個看起來逼格很高的社區,你所看到的用戶,和現實生活中的這個人可能天差地別,有很大一部分,其本人和網路言行甚至恰恰相反。
所以呢,想了解我和我的觀點的知友,歡迎去我的專欄的答案下,交流討論,共同進步。
至於人身攻擊嘛,別太當回事。
按照@自卑剩菜君對我進行人很攻擊的套路(如上),我也可以寫個幾千字。
但是既然我不贊同這種行為,我就不會去做。
我不喜歡哪些現象,我就會直說。不管是不是有人想遮遮掩掩,不敢直面。
希望讀答案和評論的人能夠關注重點。話說回來,如這篇文章是在說中山醫基礎醫學教學的一部分優勢,答主認為這對名牌醫學院來講很重要,done. 其他的是重點嗎?不是。
我好歹認認真真放了圖,寫了答案。
知乎上以吹毛求疵反對別人答案,進而人身攻擊娛樂至死,自己也不拿出乾貨的風氣,是藥丸。
一些人呢?你說我的答案是不準確,拿出證據來吧。
別急啊,我的答案是:中山醫算是名牌醫學院。done.


另外,歡迎有意討論問題、共同學習的知友關注我的專欄

短褐白袍

主要寫一些關於醫療熱點的問題。

看到人身攻擊的,真是氣得不輕。不過仔細想想叫什麼勁呢。
人還是在要活在現實生活里。
說到這兒啊,最後補充一點:
3.醫學院的生活質量也很重要啦。
中山醫老校區住宿條件是中大四個校區最差的。。。。。。
二十四小時不斷電不斷水不斷網,洗澡晚上供應六小時熱水,獨立衛浴,六人間,有空調,有電梯,圖書館和教室空調開一整天,有游泳場和田徑場,高額醫保。
說白了,學校咋樣,不就看她對學生好不好嘛?
這種語境下,在所有單位里,PK了90%的人,留下工作的小部分既得利益者,到底是為誰發言,可想而知。可惜那些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往往有會被這部分批判成沒有資格發言的人。

算了又說多了,就這樣吧。
正常評論已一一回復,人身攻擊和技術流扯淡的之前已刪除。
是同仁的話,記得關注專欄啊!
短褐白袍 - 知乎專欄


本人是湘雅醫學院臨床五年大三學生
,不知道湘雅現在還算不算名牌(感覺沒落了)。。現在校長都讓我們不要說什麼「北協和,南湘雅」了,丟人。。
所以我暫且把我就讀的湘雅醫學院定義成准名牌(?)回答下題主

我舉幾個讓我覺得湘雅好的例子:(1)某節醫學統計學課,講到一課本某處,講課老師突然有些不好意思的說,看,這個公式是我推出來的。
然後病理、解剖等課更不用說,上課老師名字就寫在教材編者里(當然北大協和復旦等的老師出現的更多)。有名氣的老師講的不一定有多好,但學生會有一種自豪感。而且這些老師眼界也的確不是平常教授講師(一學期上的課名牌老師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可比,有時候聽起來像炫耀,但的確牛X。講著講著,書上某學說研究的作者就是老師朋友。。還有經常被拿出來說的盧光秀老師,父親是摩爾根的徒弟,摩爾根!學過高中生物的都該知道是什麼地位吧??
(2)資源。湘雅醫學院臨近的就是湘雅醫院,病理病例、標本、臨床經驗都可以就近獲取,很多老師還是一邊搞臨床一邊上課,和紙上談兵的老師比,真的多學到好多東西,一些經驗說出來,有些知識即有融會貫通的感覺。
然後物質上,一些高科技的東西有幸親眼見到,比如選修超微結構時在湘雅附一見的的電子顯微鏡,帥。設備、技術、器材都相當齊全,書上有的東西,基本都能看到摸到實踐到。
(3)眼界。和一個研究生學長聊天時特別有感受。他在湘雅的導師,有時候請國外一流專家來他負責接待,都是一個比一個牛X。像什麼加拿大最大的埃博拉病毒研究中心的專家,本來要來的國家不讓出關。。接觸的人身份層次不一樣了。

這幾點是我覺得一些小醫學院沒有的,待補充,謹供題主參考


這題我不打算匿名,湘雅的壞話就不說了哈 但我個人其實對這個學院沒有很強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我不愛參加學校活動吧


我沒想到被@了。這個我也不知道差距有多大。 @Lo-Kaichia

上面也沒看到我大華西壩職業技術學院的。我們大概還是可以叫做好一點的學校吧。
區別我也不知道,去過課堂的和我的指導老師除了我們學校就是協和的了,所以我也不敢亂說。不過講體驗的話還是有些可以說說的。

講講歷史
華西的樓還是很有歷史的~都在百年老樓里上課,當然裡面還是很先進的。有的時候蹲坑的時候腦洞太大,還可以想想之前某一位大師也在同一個坑裡蹲過。當然,現在開始學校改進盥洗室了。解剖樓裡面凳子都是民國的那種樣子的,具體用了多少年也不清楚,只是覺得質量太好。每次從鐘樓地下路過,總想上去看看,從近幾十年來就再也沒人上去過了。各個房檐門口蠢萌蠢萌的鎮宅獸,不知道當年的人是怎麼想的,濃濃的土洋結合風,鄉村重金屬感。其實每天都看著這些,想著你的前輩開啟了共和國的醫學事業的大門的時候,總有一種要把他們留下來的發展得更好的責任感。在你每天在自習室和圖書館,教學樓和醫院奔波的途中,你總是一點一點的為這些事情奮鬥,而多數時候,無關以後去哪兒工作,以後掙多少錢。你知道,總有一刻,你要頂上去的。

(圖片來自川大官網,用來宣傳一下還是可以的吧)

講講現在
講兩件事。雖然我愛上課睡覺,但是這個覺多半是睡不安穩的,臨床的教學樓離醫院只有一條小街。呼呼啦啦的救護車就從你耳邊飛過去了,被救護車的喇叭吵起來的感覺特別不好。不是覺得沒睡好,是有一股負罪感。我要睡了就乖乖的下課把睡掉的課程惡補了,而且還要補得更深才能填回你的不安。另一件事是上臨床的時候,當有病人對你講,如果華西都沒辦法的時候他們就放棄了,那一刻你的心裡才是五味雜陳。其實你意識到病人覺得華西是他和死神中間最後一道屏障的時候,同時也意識到我們能做的極為有限的時候,那個無奈與責任交織的時候,你只能告訴自己,再多學一點。

講講未來
這一段真不好寫啊。其實來源於哪兒不重要,你做了什麼才是最要緊的。路漫漫其修遠兮,這話已經被引用爛了,但確實要更加努力往前走啊。從給一位病人解決問題,到給一類病人解決問題,還是要努力才行。


越老的醫院越有種穿越進老國企的感覺....

懂規矩有禮貌,但是水下的關係網更盤根錯節……


利益相關 :湘雅本科。
我個人去過 :華科同濟 南京醫科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 參觀也去上過一兩次課。個人感覺是有些許區別的。
教學資源 校園氛圍 自身心態 機緣機會。

首先教學 我們和同濟是不給劃重點的 而且英文題目佔比二十分以上。進入臨床學科學習後名詞解釋英文作答,將不會有中文解釋給一半的優待。其次,有些老師真名士風流。病理學文繼舫男神 生理學羅自強

文男神年輕時候這麼帥呢 現在穿個白大褂上課 但是越是見過世面越是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關懷,從他上課的話語來看 他是有理想的。

羅自強呢 編生理的 封面上那個不得不說這麼課我校教的確實很好。老師各個都是做實驗的 舉的例子深入淺出、還有課後一些小組談話式交流答疑 。

說完了老師 在談下其他教學資源、教育部有個比賽叫全國醫學高等院校臨床技能大賽 這個比賽一開始是協和搞得結果他們有一次沒拿第一就不參加了 北醫復交也不參加,結果我們每年都是特等獎。其他兩個特獎留給別的學校爭取的感覺??一共七屆一次第二,6次第一。 平常操作技能考核是極其嚴格的 相比於普通院校,我們見習課操作課會很多。每個技能都有專門的教室練習 那些去比賽的同學都練習了上百次呢。還有同理 大體標本也相對比較多 我們八個人一具大體 復旦五個人一具 南醫五年制是沒有的 七年制十個人一具。尊重隱私就不放圖了 會有一個捐贈的功德碑 在院史館裡密密麻麻的

還有有些課程普通院校不會開設 比如醫患溝通這種課 都是醫院科主任來談感受 華科有門拉丁語我覺得也很有趣兒。


還有學校會搞一些活動吧 自己去上一些課 第一名獎勵八百現金??

最後就是在考研升學方面有優勢了 其實吧大學本科內容都差不多 主要就在氛圍和出身上
要不然你高考的區別體現在哪兒呢?

周圍的同學都很努力啊 所以總會多去圖書館教室看書

不過只要夠努力都會有更好的發展的 學姐研究生畢業自己申請了去MAYO 考研去協和北醫的一年也有幾十個 所以呢 加油啊 我們這一代學醫的可是承擔起祖國衛生事業的頂樑柱啊。

14號影像加油


推薦閱讀:

18歲,女,中專畢業,想成為醫生,我該如何開始才能走上醫生的道路?
「被住院」和醫生故意延長住院時間的現象是否普遍存在?
家人是醫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你心目中的醫生,會如何行醫?

TAG:大學 | 醫生 | 醫學 | 醫學院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