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年輕時候積累,到年紀長一點再「創業」(回報率低的公益事業),到時候身體情況還能適合嗎?
現在個人能力有限,想多積累下資金與人脈,並且到社會上歷練一下,到年紀大一點的時候去做自己想做的公益事業。
但是由於本人是女生,身體一直也不是特別的好的那種,是否還有可能到三四十歲甚至更老的時候才能頂得住高強度的工作呢?
現在二十多歲才開始鍛煉身體還來得及嗎?補充:個人是有自己做公益方向的目標的,也在積極的認識各種志同道合的人,積極學習這方面的東西。我可以理解各位對我說的「做慈善」的質疑,但是麻煩各位給別人一點信心,不要以為你們想的就一定是別人想的。謝謝。
希望能對樓主有幫助
其實這個事情也不用這麼割裂開來看
針對身體問題, 無論你是否做高強度工作, 鍛煉都是十分必要的, 好的身體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大前提.
所以, 襠下鍛煉身體對你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回報社會, 改變世界是很多人的追求, 不過要很好地實現這個目標, 必須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發力.
以我自身為例, 我最喜歡程序, 所以我一直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程序員, 這樣既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 又能最大程度地貢獻社會.
所以, 走正確的道路 (這裡是做好喜歡的本職工作), 是重要的一步.
關於你說的做慈善, 不知道你具體是想做哪方面? 那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嗎? 你知道怎樣才能把它「真正」地做好嗎?
私以為, 要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好, 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你可能會被人動搖, 懷疑自己. 所以要堅定信仰.
但是還有可能你走錯了路, 比如紮根山區多年微薄薪水的鄉村教師就是一個反面例子, 我這裡並不是說這種行為不可取, 我表達的意思是, 如果你有更大的願景和能力, 就不要在一個小點上白白浪費. 你應該儘力燃燒自己, 照耀大地.
還是以我為例, 我對計算機教育是非常不滿意的, 我對此也有興趣. 但這件事做起來也不容易, 我為此讀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書, 我覺得做得最好的是Seymour Papert博士, 而且他有一本書&
可以說, 我做了2, 3年的準備積累和思考, 才看明白了一點自己該怎麼做的苗子, 我現在在做的一個東西, 就是前幾年的積累後的產物.
所以說, 積累和奉獻是不矛盾的. 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 把自己燒得更旺, 才能照得更亮.
世界很大, 我們很小, 我認為我(或者包括你)想要做的事情可能毫無意義, 因為地球說不定哪天就沒了, 但是現在我還活著, 我就儘力去做, 這是我人生的樂趣
關於這一點, 本站某才子曾有一篇很長的書評, 貼出來, 願聖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我看書很少寫書評,不過這次我打算寫一篇,契機不是書本身,而是前些日子看到的一則新聞:
廣州有幾個大學生自製了一枚火箭,想要發射,卻找不到相關部門審批,也得不到政策支持,計劃只能暫時擱置。這種報道或評論不用看就知道只有三個方向:
1、呼籲政府和科研機構支持;
2、體制僵化,官僚主義,埋沒人才,國家沒有未來;
3、利字當頭,對眼下沒有利益的事情只懂推諉,將來一旦有利可圖,又會爭著拚命強奪。還有人提到了如果發生在美國或歐洲會怎樣怎樣。實際上,歐美最多也只是「不限制」,外加一些口頭上、形式上的支持,如果繼續下去的話,資金問題仍然是個無底洞。企業贊助?你拿什麼吸引他們一直砸錢?
現實中或許有人正在這樣做,比如美國在搞的商業化飛船。但這些故事如同讀名人傳記,你會看到許多「勤奮、堅持、靈感、機遇」之類的正面描寫和一些精心挑選且無傷大雅的軼事——都是哄小孩兒的。就算是號稱某某某不為人知一面的那些書,比如喬布斯傳之類,也不會揭露真正的內幕(不一定是黑幕),比如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如何和合作夥伴打交道、如何和供應商打交道、怎麼在談判中儘可能獲利、怎麼合法或半合法地坑蒙拐騙……
不過我們還能在小說里想像一下。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照著書中的做法去實踐,但至少會讓你知道,遇到困難就停下來,這可不是一個期望成功者該做的事。
--------------------
羅伯特·海因萊因,世界最知名的科幻作家之一,在寫下那些為他搬回一座座獎盃的長篇之前,曾經在40~50年代寫過幾十篇同一背景設定下的短篇科幻,合稱「未來史」系列,在國內出版的有三本短篇集,按故事的背景時間排列如下:《出賣月亮的人》《地球上的綠色山丘》《瑪士撒拉之子》。大部分短篇之間沒有相互聯繫,只有少數故事成了其它作品的背景。雖然時間上有前有後,但先讀哪篇並沒有影響。
今天要講的是第一本《出賣月亮的人》裡面與集子同名的、佔了整本近一半篇幅的這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核能得到初步普及,不過核電站太危險,被扔到了衛星軌道上,靠吸收輻射的高效光伏電池板發電(相比之下現實中核電站的燒水發電簡直土爆了)。要知道,寫作年代離第一枚登月火箭甚至第一顆衛星發射還有十幾二十年,第一個核電站尚未建立,人類不知道宇宙有多大,是膨脹是收縮。
故事的主角名叫D.D.哈里曼——人類第一次探月的發起者、創辦了著名的哈里曼航空公司。在後續許多短篇中出現的飛船都是他們公司的。
哈里曼是個怎樣的人?如果按照名人傳記式的說法,他是帶動人類太空旅行、運輸、行星開發的先驅,同時也是眼光獨到的大商人,敏銳地發覺了其中的商機,並創立了自己龐大的太空業務。真實的哈里曼或許沒有這麼光輝和正面,但偉大可能猶有過之。
和我們經常在國內看到的傾家蕩產造飛機造潛艇的農民科學家完全不同,哈里曼一出場已經是個成功的商人,四十多歲,年富力強,在幾個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獲利豐厚,但還沒富有到可以隨便燒錢造飛船的地步。不管繼續幹事業還是吃紅利,都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下半輩子,但奔向太空的理想開始在他心中復燃,或者根本就沒有熄滅過。當自己有了足以起步的資本時,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哈里曼首先分析了現狀,政客或商人都不會主動去搞登月,風險大,有沒有收益卻很難說。在現實中如果不是有了冷戰,登月這賠本生意說不定會再推遲50年。所以他為了推進自己的計劃而把理想主義暫時收到保險柜里,變回了那個老奸巨猾的商人,四處遊說,許諾未來的收益;面對政客、財閥、公益組織,連哄帶騙,拍著胸脯保證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比如「月球上有鑽石」之類;在媒體大肆宣傳,造成對自己有利的輿論,反過來又加強了自己事業的可信度;甚至已經賣掉了一些月球地皮——單看這裡,他簡直就是個老騙子,我甚至懷疑後來那些賣月球賣火星地皮的新騙子都是朝這本書里學的。
可是他同時又踏踏實實地搞著登月的一切準備工作。哈里曼不懂技術。是的,和大部分小說里的理想主義者不同,他只知道天上飄著幾個空間站,對火箭怎麼飛上去一竅不通。但他又是個有眼光的管理者,懂得挑選有能力的、可信的的宇航員、工地負責人、總工程師——這一位遇到了技術人員轉管理的常見難題,被哈里曼五分鐘內調整人事架構就擺平了;在技術遇到瓶頸而發射時間又無法再拖時,果斷推翻原方案並選擇了最實用的那種,同時又將穩妥的長期方案安排在後續飛行的計劃,簡直就是一流戰略家的眼光。
直到決定首個宇航員人選時為止。
哈里曼當然不是只派別人送死,自己坐在地上收錢的大老闆,否則他根本不會搞這個事業。但同時他也不是那麼虛榮的人,在意自己的大名寫在歷史上。他只是為了讓自己的雙腳踏上月球的土地,從那裡眺望藍色星球而已。他在合伙人和投資人極力阻攔之下仍然奮不顧身地想要親自登月,這個一直冷靜、圓滑的老傢伙終於露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嘶吼著「我不在乎!就算髮射失敗了也沒關係!」之後,哈里曼用了好久才冷靜下來,接受了這個事實——並不是他在壓力下妥協了,而是更無法逾越的障礙——飛船的重量要精確到以磅計算,放棄了所有不必要的儀器,甚至宇航員也只能另謀他人。內心掙扎許久之後,他把散落一地的理想主義碎片撿起來粘好,再放回柜子里,決定接著扮演那個世俗的商人,直到自己能夠穩妥地鑽進飛船,飛出大氣層為止。
當第一艘登月飛船和它的宇航員返回並墜落在沙漠中時,第一個驅車趕到現場的哈里曼都沒顯得那麼激動,此時他更在意的是編圓之前吹的好多牛皮,比如把號稱要帶上月球遛一圈但實際太重而還留在地球上的紀念品塞進船艙,假裝它們真的去過太空。當他往墊子底下藏鑽石,想設個圈套矇騙記者時,宇航員激動地抓住他,把真的月球鑽石塞進他的手裡。
這就是轟轟烈烈的太空時代的開端。
--------------------
現在回到現實,說說對那幾個造火箭的大學生的想法吧。我並不認識他們,也不了解火箭的技術細節,但如果他們真想實現自己的飛天夢,無論目標是約翰·卡馬克還是「龍」飛船,首要任務並不是加大推進力、優化電路或者改進燃料,更不是直接上媒體打悲情牌,告訴大家:我很努力地在做一件很理想化的事,沒有錢,也沒打算賺錢,也沒有什麼偉大的象徵意義,只是成功的話我會很開心,並且繼續做下去,現在我有困難了,政策不支持,錢也有些緊,大家想想辦法吧。結果就是大家口頭稱讚一下,並且抨擊了社會和體制,然後就一鬨而散,懶得再提這事了。
這是真正需要的,就是D.D.哈里曼那樣的人,或者說,那樣的精神和行事方法,哪怕只有他本人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也好。
在無數電影、小說和少年漫畫中,觀眾似乎總是最欣賞那種靠一股蠻勁和熱血就能成功,或單靠理想就可以感化對方的情節,就算明知道「現實中不帶主角光環的人是不可能這樣的」,也寧可相信這種理想。但一旦大腦接受了這種觀點,就會在潛意識中拒絕那些油滑的、狡詐的、欺瞞的手法,哪怕是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
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旁觀者這樣想時,就會站上道德制高點理直氣壯地指責做實事的人;
如果做事的人也這樣想,那災難就發生了。學生們有能力、有理想和一腔熱血,這很好,指導教師會儘可能地提供技術上和生活上的幫助,這也很好。沒有混跡商界政界多年的那種經驗不是他們的錯,但他們真的需要這樣的人為之披荊斬棘:擺平領導、拉來投資、爭來撥款、拉攏媒體、煽動群眾、把一堆有名有權的人跟自己拴在一條線上……不要管那些「國情」「政策」「民眾素質」的障礙,在真正想做事的人面前,這些都不是障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博名聲卻沒有太多直接利益的事,在中國做起來比西方國家更容易呢。
唯一的難處就是,象牙塔中的師生怎麼拋除對商界政界媒體界的偏見,在官僚和銅臭之間找到那些能支持自己理想、同時又洞悉國情,能夠做到上面這一切的人?或許希望會很渺茫,但至少應該相信一點:不是每個精英人士都只沉溺於錢、權、名、色、裝逼和找刺激,此外一無所有的。
這樣的人也許存在,只是沒有遇到;更大的可能是遇到了卻沒有察覺他就是能夠幫你的理想前進一大步的人。並不是每個懷著一腔熱血的夢想家都有這種機遇,大部分人可能在成年後遇到養家糊口的壓力時,就將這些夢想徹底拋在了腦後。
如果你年輕時曾經努力過或者想要努力卻未曾成功,希望未來有一天你事業有成、衣食無憂時,回憶自己昔日的理想時,不要後悔,不要嘲笑那時的幼稚,不要慶幸自己放棄得早。
至少別在其他年輕人正做這些事的時候,把成熟世故圓滑當作人生唯一的正道去教育他們。
--------------------
回到小說中的世界來。哈里曼仍然沒有坐上第二艘、第三艘和更晚發射的飛船,家庭、事業夥伴、下屬、還有許多許多利益相關的人拚命阻攔他,因為剛剛起步的登月事業仍然維繫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如果他不顧一切地上飛船而出了事故,人類的這一大步可能真的會就此夭折。
所以他終於留了下來。
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後。
《出賣月亮的人》之後接續的是另一個短篇《安魂曲》。故事一開場,哈里曼已經是耄耋老人,他不用再操心事業,月城已經建立,商業飛船忙碌地在地月間穿梭,他擁有了比當初多幾倍幾十倍的財富,麻煩的是整天被投資人、其他股東、各種遠方親戚和朋友覬覦著,更麻煩的是——
他仍然沒有登上月球。
而且他太老了,沒法通過上飛船前必要的身體檢查。
當他試圖轉移資金購買自己的飛船時,律師們和背後的代理人開始圍攏過來,怕他的財產異動影響自己的收益,怕他花掉太多的錢而減少了遺產,試圖證明他老糊塗了做傻事,想剝奪他的財產處置權、人身自由,關在養老院里一直到死。
哈里曼意識到,自己仍然可以想像或體驗失重的感覺,或者去公園裡坐坐給孩子玩的飛船模型,但如果任憑這樣下去,這一切將永遠停留在想像中。自從妻子和老友們都紛紛離世後,他已不再留戀腳下的大地,決心拋棄一切,奔向自己奮鬥了半生的月球。正規方法已經不可行,他說服了兩個退役宇航員幫助自己實現這畢生的願望,避人耳目偷偷購買了飛船,沖開一切試圖阻攔的人,逃到荒無人煙的沙漠里,帶著熾熱的火焰沖入太空!
他會死,他很清楚自己老邁不堪的身體,他只求在意識消逝前,能夠從宇宙中看到這顆藍色星球,能夠讓自己的雙腳沾上月球的塵土。
這是獻給自己的安魂曲。
--------------------
如果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可能還會寫另外幾本海因萊因作品的評論。「未來史」系列大都沒有很長的篇幅,主旨簡明,與後期作品對社會和人性的解讀相差甚遠,卻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或許這是那個年代的烙印吧。
摘錄自序中的兩段:
「本系列是從十年前開始寫的。過去十年來,科技革新的速度不亞於上個世紀,報紙上的新聞使越來越多的科幻預言成為明日黃花。在我的圖表裡面,你會發現一百年後將出現「火箭炮車」,但德國人在二戰時期就設計出了這種武器。圖表上顯示,人類第一次登月是在一九七八年,我敢跟任何人打賭,一九七八年這個年份並不準確,我相信人類很可能會更早登上月球。」
「這是一個偉大而又神奇的時代,但對這個轉動不息的世界來說,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呢。這個世界有時逗我們發笑,常常讓我們看到悲劇,但也總是帶給我們驚喜。未來的世界將證明我們自詡豐富的想像力是多麼蒼白。無論未來是好是歹,我都願置身其中,越久越好。」
羅伯特·海因萊因
1949年5月5日
謝咬。
什麼時候 開始鍛煉,堅持下去都會好些。請始於當下。
創業本身就是慈善,甚至商業更是慈善。
創造一個公司,創造一個領域,都會提供給社會很多幫助,不管影響力大小。
你在拿出你認為自己最牛逼的產品和技能沖向受眾,此其一;
創造就業機會等等,此其無數。
最後鑒於你所問問題價值之低,你還是先成長把。創業慈善什麼的,當下與你無關。
當然你可以捐書捐衣捐錢出力,能幫到誰,有這個心就可以了,別說慈善。
來得及來得及呀,羊也沒有,牢也沒有,一切都來得及呢.
千里之行,死於足下。
你的意圖實際上是現實人生的常規路徑。至於慈善,以我見識過的,大多是借慈善之名,沒有慈也沒有善,所以你不如讓自己活的精彩點,多幫助一下身邊的人。
推薦閱讀:
※祛痘,祛痘印和收縮毛孔的好方法和護膚品推薦?
※「人一生大約吃九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這句話是否屬實?為什麼?
※如何改善臉色暗沉的狀態?
※如何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