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改作業用「〇」代替「?」的辦法能達到柔和教學的目的嗎?


再柔和一些,改成:贊成 反對 感謝 沒有幫助


教師現身說法。在日常批閱習慣中,使用「X」的比例低於10%。原因很簡單,只會畫叉,而不指出具體錯誤,這是懶惰的表現。通常用畫圈或者畫橫線的方式來明確指出錯誤,對於糾正學生解題習慣更有好處。


這....剛好我的兩個妹妹在閘北讀初中,回去問問她們再來回答~~
--------------------------------------------------------------------------------------------------------
妹妹說她們從小都是這樣子!O和X都用來表示答錯了。然後問妹妹:哪個能讓你自己更舒服點?答:答錯就是答錯了,神經病!


老師,全部√比較柔和。


我認為統一規定更改符號的作用有限,但初衷是好的。作為老師應當要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要知道一個人的自信心摧毀起來很容易,建立起來無比艱難。很多時候學生缺少的就是那種霸氣。

我是高中老師,就我個人批改作業和試卷中,雖然不至於用「O」代替「X」,但「X」絕對比「√」佔地面積要小很多。此外做對的題目一定要打「√」,而不像有些老師只在做錯的地方打「X」。我想誰都不願意拿到卷子,上面只有大叉的。這樣做的後果是我批作業的時間是其他老師的1.5倍到2倍(我本來批的就慢……)。一起閱卷的時候我也是最慢的……

並且評價的時候只有「 A+/A/A-/留空/訂」這五個檔次,來取代「ABCDE」這種5檔分法(「訂」意味著已經錯的非常嚴重,需要訂正後當面到我這裡來,我會就錯誤的題目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以確認學生真正把問題搞懂了。而其他情況則只需訂正後在下次作業中一起交上來即可)。

我相信就算學生不在意,但至少,當家長無意中看到學生作業的時候,不至於太為難學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擅長物理的,我只希望他們能盡量少的痛苦下,通過會考即可。


柔和教學?這點我們太有經驗了……

領導們無數次地強調,不要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不要讓孩子們在拿到批改後的試卷時感到不快,(學生就是上帝啊有木有)。至於怎麼做,基本有四點:

  1. 不要用紅筆批改試卷,因為紅色很刺眼啊有木有,孩子們看到了會受不了的啊有木有。所以我們大部分時候用綠筆。
  2. 打圈圈叉叉?太明顯了好嗎,孩子們看到了會受不了的啊有木有。所以我們會在孩子們寫錯的答案下面輕輕地劃一條線,然後在旁邊輕輕地寫上正確答案(一定要輕要溫柔喲)。孩子們拿回去的試卷滿眼都是正確答案有木有!沒有錯誤有木有!
  3. 甭管孩子們答的好不好,在試卷上寫下鼓勵的話語。「真棒」「太好了」「有進步」「這部分還有缺陷,沒關係,多加油」。千萬不要寫哪怕例如「這個其實很簡單,你這麼聰明不應該做錯的」這麼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話,孩子們看到了會受不了的啊有木有。
  4. 這一點其實最重要啦,那就是,可給分可不給分的地方,那就都給分吧。一道題里出現8遍同樣的錯誤?那就只扣一次分就好啦。要是多扣一點分,孩子們看到了會受不了的啊有木有。學生都是親爹啊,怎能不多多體諒。

對了,我的孩子們都是大學生喲。

歡迎大家補充。


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完全兼顧孩子的情緒,相反是應當塑造他們。與其說使用什麼樣的符號,不如說要他們保持一個良性的自我學習和自我修復的機制。相比而言,我厭惡把成績公開或者公示;但會和我的學生們保持單獨的溝通,讓他們把做錯的題目和我單獨進行討論,這樣能夠本質改變問題同時,也能照顧上他們「愛面子」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在90後中特別常見。

錯誤是非常常見的,在這個年齡段中,他們學生最不缺的就是犯錯的經驗,規避他們認識錯誤改變錯誤的想法,只能讓他們的挫折感培養交給社會,或者更高一層的教育。教育局出示這樣的規定,大致上是為了礙於強勢的(或者有很深背景的)家長們新一輪的溺愛,而對下面的教師進行的一種要求吧。相信這種體會,學校里的教育工作者非常清楚。


個人認為,符號的更改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用,棄x不用難道x有歧視意義?就算換成〇,難保多年以後〇代替了x的意思,是不是還要換?換來換去只是教師的不適應罷了,我上學的時候強調不能用紅筆批改作業,老師改用紫色的筆批改,也沒有什麼新鮮之處,在我的心理上並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說一定要採取這種方式,社科類學科適宜這種方式,因為答案常常沒有一個定論,而人們常常為之詬病的扼殺孩子創造性也指的是這個方面,相反理工類學科的答案往往非常清晰,清晰的對錯更加方便孩子的學習。
柔和教育不是束手束腳,這種做法的表演意味遠遠大於其實際意義,只有真正尊重自己的學生,認真的面對他們,才是柔和教育的基礎,在尊重的前提下,無論是x是〇,是紫是紅,學生都能體會到來自老師的愛意,我覺得這才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


不能。典型的形式主義,而且只關注細枝末節。一道題目,錯了就是錯了,推倒重寫便是,誰關心它的批改符號?那難道不是最不重要的點么。

什麼才是重要的?是老師的耐心、語氣、講課方式與思路。
所謂的「柔和教學」,應該是遇上一道我不會做的題目,老師不會說我笨,不會訓斥我聽課不認真,而是直奔主題,用最清晰的思路、最富邏輯的語言給我講清楚,態度溫和,語氣平順,至於微不微笑鼓不鼓勵都是浮雲,誰care那麼多。

下決定的那些主們,可長點心吧,多抓點本質,少玩些形式主義。成天關注什麼圈叉符號、廣場上的擺花、女生裙子過不過膝頭髮過不過耳……這些,有意思么?


再美妙的音樂設為鬧鐘鈴聲都會讓人厭煩;
再柔和的符號用來昭示錯誤都會讓人憎惡。


用問號比較好。
有個詞叫「可圈可點」,如果改用圈,這個詞就要被毀了。


記得小學的時候。老師第一次批改我們的作業,便告知我們,打O不打X是「為了學生更容易接受」

從個人感覺上,的確會好一些。的確,這是形式上的東西,可「禮」不也是形式上的東西嗎?現在看來,這便是一種禮,是教師對於小學生內心的基本尊重。

一次,外校的教師臨時代課,不知道這個規定,便在我們的作業上用叉來表示錯誤,我們都頗有議論,我至今記憶猶新。這種溫和的愛,唯有失去時才能感受到。


某一個人對於某一個符號的個人定義是一個社會契約在個體意識中固化的過程。對於成年人來講,已經熟悉了X代表否定,這時看到O可能會舒服一點。但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原本就對於X和O沒有太多先驗的知識,而在他們步入社會之前,主要的對於X或者O的書面否定體驗來自於老師。而老師用O取代X,基本上相當於在個體認識中對O表示否定這一定義進行了固化,其結果就好像中國人對「錯」這個字的感覺和英國人對「wrong」的感覺基本上是一致的,儘管這是兩個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符號。所以個人認為對於孩子的心裡接受度的影響不會有太大的作用。

但不可否認,隨著孩子知識面的擴展和閱讀經歷的增加,習慣了O的他們會從其他途徑獲取X這個符號的概念,他們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O和X的聯繫與區別。那時候也許他們會覺得X是個可以接受的評價,而O則勾起他們童年不快樂的回憶。


對於因柔和教學而改符號這是不是有效應該有一定的實驗基礎, 不然這形式主義看起來也太形式化了。

不過對於從沒有使用習慣的師生來說, O 比起X 有實用性上面的優勢。X 的作用範圍在交點擴散, 讀起來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模糊的; 說不好受也許真有點理論基礎。O比起來好多了, 如果會用的話, 把O 圈在出錯的地方, 那麼閱讀時的焦點可以暫時放在圈內, 學生改正起上來就舒暢多了。


新教師培訓時,要求我們用三角形代替x。而這樣做的原因,一小部分是為了柔和教學,另一方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孩子在做錯情況下不要擦掉錯誤的答案,而是以三角形形式代替「訂正」二字,將正確答案訂正在三角形後。這樣方便家長和老師以及孩子自己(最重要是讓家長)更容易知道哪個知識點是掌握不到位的,可以查漏補缺。我個人也是這樣要求孩子的,收效甚好。
我認為,以什麼形式批改作業,用什麼符號來標對錯,對教學來說,當然是選擇更利於學習的那種。
錯就是錯,用什麼符號都是錯,更重要是需要訂正以及明白錯的原因,掌握沒有掌握的知識點。符號僅是符號,不要想太多,小朋友沒那麼玻璃心。。


答錯了用什麼標記都是錯啊-_-||
看起來同樣赤裸裸同樣觸目驚心
還不如對的只打對勾,錯的不標示呢


答錯了就是答錯了,學生的思維很簡單,答錯了改正就是了,根本不大會因為畫叉就傷害他們,我大天朝學生心理素質能有這麼脆弱?


難道圈少了就不用挨罵了嘛。。


我改作業的經驗是不太給X,尤其錯的多的學生確實有些刺眼,對的給對號,錯誤地方直接圈出來扣分,可能還會寫一兩句原因(為什麼扣分,比如忘加條件之類的),選擇題直接勾在正確選項上,對的題目留白。
我一般不太會在卷子上鼓勵學生,我是覺得鼓勵A而沒有鼓勵B對B來說都有種不被重視的傷害,我怕被人家認為是區別對待,明天該翻TA守則查一查,光記得不許和學生約會這一條了XD……


打X和打O很明顯不一樣嘛,一個是錯,一個是不太對,本來就是錯的東西就應該打叉為何要打圈......像語文這樣的科目倒是應該打圈的。
柔和教學我查了一下,大概是新聞報道中產生的用詞吧。柔和的方式我覺得不是體現在用O用X,而是改作業的時候可以寫上一些話,指出其錯誤在哪,這樣確實會讓學生比較感動的(比如我
這樣需要老師多費心,更耐心才能做好。


推薦閱讀:

如果 MOOC 獲得大規模應用,許多教師會因此失業嗎?或者說教師的職能會發生什麼轉變嗎?
研究生跟大學生一樣蛋疼嗎?研究生和大學生區別在哪裡?
如何評價《龍櫻》和《死亡詩社》中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
為什麼小孩喜歡玩挖土機?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嗎?孩子三個月大不怎麼笑,正常嗎?

TAG:教育 | 符號學 | 中小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