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爐到底有沒有輻射?

公司微波爐就正對著我後背,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網上說法又不一,求科普。


有,但一般認為對人體沒有傷害。
給你一篇文章吧

手機、電腦輻射比太陽光安全?

  一提到輻射,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怕!手機有輻射、電腦有輻射、安檢門有輻射、高壓電也有輻射!電腦輻射會致癌、手機放床頭會長腦瘤、輻射會引發痴呆……這些有關輻射危害的流言不脛而走,讓人聞之色變。

  其實,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質,只要其溫度高於絕對零度0K(即-273.14℃),它就會不斷輻射電磁波。我們日常所處的溫度大約是300K(即27℃),這遠高於絕對零度,也就是說,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充滿輻射的世界裡。

  但是,輻射對人體的傷害真如傳說的那麼嚴重嗎?哪些輻射是需要防備的,哪些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呢?

非電離輻射比曬太陽都安全

  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姚道新介紹,輻射在物理學上嚴格來說是指零質量粒子以光速傳遞能量的形式,其中電磁波最為常見。「電磁波頻率越高,危害越大;能量越高,危害越大」。

  姚道新說,除了電磁波之外,放射性元素髮出的高速粒子束流,通常也稱為輻射,例如:組成α射線的粒子是氦原子核,組成β射線的粒子是高速的電子。

  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張宏浩補充說,根據量子力學,電磁波是由一份一份的光子組成的,單個光子的能量與電磁波的頻率成正比,頻率越高,單個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對生物分子的破壞性就越大。

  輻射可以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它們是按照單個組分粒子的能量高低來劃分的。

  電離輻射具有足夠高的單粒子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主要包括α、β、及X射線。這類輻射在足夠的強度下可以對生物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生物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都依賴於原子或分子層面的穩定,而電離輻射所具有的高能量的單粒子可以破壞生物分子的化學鍵,從而使分子的性質改變,嚴重時可以造成基因變異或者致癌。核輻射就屬於電離輻射,所以我們需要對核設施進行嚴格的限制和管理。

  類似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以及無線長波等低頻率射線都屬於非電離輻射。區別於電離輻射,組成它們的粒子(即組分粒子)能量小,不足以破壞分子的化學鍵,不會引起原子或分子的電離。輻射組分粒子的能量只取決於電磁波的頻率,如果頻率不足,射線強度再高也一樣無法引起電離。

  從電磁波的波長與頻率對照表中得知,人類肉眼可以感知的可見光發散的射線頻率約為1015赫茲,而手機、電視雷達發散的射線頻率約為109赫茲。

  姚道新笑稱:「如果說手機、微波爐、電腦的輻射危險,那平時處在太陽光下就更加危險了。」

生活中大多是非電離輻射

  姚道新指出,生活中的電離輻射主要存在於安檢、X光、CT檢測,以及放射治療等,主要應用於醫學方面。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輻射大部分屬於安全的非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不能引起原子或分子電離,但是也會對生物體造成影響,主要體現在熱效應與感應電流上。

  人們曬太陽時感覺身體發熱,甚至皮膚髮燙,電器的輻射也是同理。相對來說,電器輻射強度極低,曬太陽都沒事,電器的這種熱效應就更沒必要擔心了。

  而感應電流則產生在無線電波及長波無線電等低頻率輻射中。

  人體內的感應電流只有達到0.7mA,才會被人體感知到。一個人即使站在500KV的高壓線下,其體內的感應電流也只有0.005mA左右,至於家用電器,它們的工作電壓大多為220V,其引起的感應電流完全可以忽略。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很多防輻射「謠言」,如洗臉防輻射、仙人掌防輻射、防輻射孕婦裝等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張宏浩提醒,有安全意識固然是好事,但是不經判斷就輕信傳言,也許只能帶來無限的恐慌和煩惱。

  他說,對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說,在使用手機、電腦時,我們擔憂的焦點不應該在輻射的危害上,更應該擔心的是它們給我們的生活習慣所帶來的改變,比如長時間坐著對脊椎的影響,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傷害等。

  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生活中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並沒有什麼傷害,但是兩位教授認為,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存在個體因素。

  「如果長時間打電話,對著大腦同一個位置發熱,集合起來的輻射能量變大,累計傷害,最後也可能誘發病症。」姚道新介紹,輻射的影響與輻射的劑量相關。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電磁輻射中,即使是非電離輻射,也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


輻射分為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電磁輻射是由於電流的變化而激發磁場產生的輻射,無線電波,微波均屬於此種輻射,也是非電離輻射,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使中性分子和原子分離;而電離輻射是由於原子受激發產生的一系列帶電粒子(α,β射線)和不帶電粒子(X射線),核輻射屬於電離輻射。電磁輻射對人體一般造成的影響是熱效應,如同用微波爐加熱食品一樣,而電離輻射是會被人體組織吸收並使化學鍵斷裂,造成DNA和蛋白質的損害,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除了少部分人群,如核電站,實驗室的人會不可避免的接觸到電離輻射,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接觸的都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頻率比電離輻射的頻率要低得多。

以手機輻射為例,1998年制定的微波輻射標準是0.00045W/cm^2,它的意思是,每平方厘米皮膚每秒受到的輻射能量必須小於0.00045瓦特(W)。根據美國標準,如果你在每次加熱食品時能一直同微波爐保持5厘米的"親密接觸",那麼你一平方厘米皮膚在微波爐漫長的一生中所受輻射總量將為0.005瓦特。具體執行時採取的是"吸收輻射率"這一指標。耳朵長在大腦旁邊,大腦對輻射的吸收本領不同於大腿。正是人的這一解剖學特徵決定了手機SAR的定義:接電話距離下,單位質量頭部吸收的微波輻射能量(平均)值。國際非電離性輻射保護委員會規定這個值要低於2W/kg,美國標準是1.6W/kg,各款手機也大致集中在0.3-1.6W/kg。借用GSM手機的頻率把這個值換算為開頭提到的標準,1.0W/kg剛好相當於0.00052W/cm^2。可見無論是手機還是微波爐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都是很小的。


微波爐的頻段對人體是有害的,但微波爐泄露出來的輻射能量很小,完全可以忽略。就像酒精喝多了肯定對身體有害,但你就吃了個醪糟蛋,連個酒味都嘗不出來,能有害嗎?
本人就是做微波電路的,天天接觸這些東西。我常跟人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是微波爐露出來的那麼一點輻射有害的話,我們干這行的早就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首先要分清電磁輻射與核輻射。電磁輻射是變化的電場和磁場,它會在閉合導體里產生電流,一般的手機輻射就是這種。核輻射是原子受激發產生各種射線,也就是原子彈那種輻射,對人體傷害比較大。
微博爐肯定有電磁輻射,確切的說一切能進行電流變化的電子設備都有,電視,電腦,手機等等。核輻射肯定沒有,微波爐還沒那個能量。
順便吐槽一句一切防輻射服都是狗屎。


嗯……輻射、對流換熱、熱傳導可是熱量傳遞的三種基本形式之一。所以嘛,時時有輻射,事事有輻射!對生物體有害的僅僅是那些波長極短,能量高的電離輻射。一家之言,如有錯誤請親拍之


推薦閱讀:

下廚房有哪些用戶可以推薦?
金沙玉米怎麼做?
如何腌出好吃的鹹鴨蛋?
如何人道地弄死一隻螃蟹?
如何燒制紅燒肉才能達到油而不膩的狀態?有什麼要訣?

TAG:健康 | 烹飪 | 微波爐 | 懷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