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為什麼只有漢字最終發展成了龐大的意音文字體系,而大部分外語都歸結到二十幾個字元的表音文字?

以下是一些觀察:

  1. 根據楔形文字,其發展趨勢是簡化。「在蘇美爾的最早記錄中,使用的符號約有兩千個左右,但經過600多年的改進,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時,符號的數目已經削減到六百個左右。符號進一步簡化,最後演變為楔形刻痕的組合,基本筆劃有四種:橫、豎、斜和折。這就是楔形文字。」
  2. 根據聖書體,埃及的意音文字中表形的部分不是很發達。「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數是借數個表形文字的讀音來表示其它的概念。」
  3. 而甲骨文,出現較晚,但意音文字體系高度發達,達到數千個單字,後不斷增加,今有數萬。相比之下,西元前一千年的腓尼基字母已經高度簡化。

以下是一些想法:

  1. 怎樣的群體才能發展出文字?殷商前,現今中國土地上文明的分佈、語言和文字狀況是什麼?
  2. 漢字沒有簡化成拼音,是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政治和語言發展節奏綜合的結果?是因為漢語導致了漢字不能簡化,還是漢字成型時,中國已形成發達的社會組織和文化體系,導致不能更改,乃至只能再創造?
  3. 我聽說,漢語的發展速度很不同。殷商時代,大概就基本捨去了變格,而很多語言今天還保有複雜變格(如俄語),就是親近的漢藏語系諸語,還有語言仍有變格(參考藏語)。另一方面,使用頻繁的英語、法語逐漸失去變格(OALD書後有一文討論此種英語)。意音文字、表音文字之辨,是否與此有關?

從世界文字演變來看,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原生的文字,如埃及字、漢字、蘇美爾字,都發展到了大量形聲字的階段
其中,埃及語由於語言特性,發展出了只表輔音的聲旁
到了這一步,其實跟字母就只有一線之隔了
然而不論是埃及語還是漢語,都覺得部首是有用的,所以始終沒有轉變為純表音文字

腓尼基人把源於埃及的輔音聲旁,在改造字形後,變成純表音的字母,
可以說是偶然,也可以說蘊含著必然
必然性在於,一般二手文字,都會更傾向於表音化,比如日文假名
偶然性在於,二手文字雖然會更傾向於表音,但多數情況下並不會把表意的部分全部去掉
==&> 比如楔形文字,從蘇美爾發源,傳給巴比倫、亞述、赫梯,傳了N手了,結果到了赫梯還是有一大堆部首
==&> 假名雖然純表音,但是基本用於虛詞,只是為了輔助漢字,日本還為很多辭彙製造了土漢字

腓尼基人把埃及的輔音聲旁變成輔音字母,希臘人又把用不到的腓尼基輔音變成了母音字母
整個體系就這樣形成了。這個體系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
所以對於屈折無比複雜、輔音變形極多的閃語和印歐語來說,是非常非常的合適
字母體系反過來大面積吞噬了楔形文字(當時蘇美爾已經消亡,剩下亞述、赫梯和波斯幾個二手三手的玩家)

埃及字則比較堅挺,可能是因為與早早消失的蘇美爾人不同,埃及人一直存在
埃及字也經歷了 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等字體變遷,
最後埃及字消失,是因為基督教戰勝了埃及多神教,而基督教徒使用的文字是希臘字母改裝的
==&> 19世紀,傳教士也給中國方言編了一大堆拉丁字母向文盲傳教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這個東西是沒有辦法以優劣來論的
漢語自從接觸佛教開始,就一直在接觸表音文字
歷史上用 印度字母、西藏字母、阿拉伯字母,甚至蒙古字母 來寫漢語的都很多
但是他們完全無法撼動漢字
不是因為漢字有什麼魔力,而是因為華夏的文化一直如巨輪一樣自我演進

到了巨輪出現危機的19世紀,漢語、日語的語音卻又偏偏已經簡化到不適合用表音文了
(北宋之後,入聲-p、-t、-k 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到1500以下,再無表音化可能)

而到了21世紀,現在人類有一個趨勢,就是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
聽覺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被視覺大大甩開了
你去朗讀一篇論文,不管用哪種語言,聽眾都很難聽懂了,只能用看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漢字的後勁開始出來了,連帶惠及日語

表音文字 最終被證明只對掃盲有優勢
然而即便是這個也取決於其他因素,台灣和菲律賓,誰掃盲快呢?


假設法老們的文化流傳到今天,假設瑪雅傳承並未中斷,你們覺得今天他們的文字會如何?
沒有中文做對比,會不會覺得他們的文字才是真正的特別?
這個世界上有幾種文字被稱作是「自源」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古印度土著的印章文字、瑪雅人的方塊圖文以及俺們漢字。
這其中只有漢字傳承沒有斷絕,千百年來一直流傳。
說漢字只有3000年歷史,那是因為沒有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但的確在七八千年前的文物上有字元類圖形記號,只是不知能否判定做文字而已,但是這些記號已經毫無疑問是一種抽象了。
需要直接指出的是,沒有一種自源文字是最終發展為拼音的!沒有,就算是有這個跡象的聖書文字,最後到底也沒能簡化發展為拼音文字。
回頭來看看題目補充說明中的問題,楔形文字

1.根據楔形文字,其發展趨勢是簡化。「在蘇美爾的最早記錄中,使用的符號約有兩千個左右,但經過600多年的改進,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時,符號的數目已經削減到六百個左右。符號進一步簡化,最後演變為楔形刻痕的組合,基本筆劃有四種:橫、豎、斜和折。這就是楔形文字。」

嗯,簡化,漢字只是沒有找到更早的版本而已。
甲骨文何嘗不是由少數固定筆畫組合而成的?和楔形文字有什麼區別?
我們來看看漢莫拉比法典

除了不能像漢字來個橫折豎彎鉤那樣的筆畫意外,和漢字還是挺像的吧,但你考慮到人事寫在泥版上的必然是選擇那些容易下蘆葦桿的筆劃寫法,不信你拿蘆葦桿在粘土上給俺寫個橫折豎彎鉤看看!!
呵呵,意思是,楔形文字其實和中文走的是一條道,之所以有差異,不過是因為書寫工具和介質不同造成的。
看看早期的蘇美爾文字吧,公元前3000年的泥版文書

漢字要能找到更早的版本,肯定與這個大同小異,因為這個構成和漢字構成幾乎沒有區別。
如果說上面的漢莫拉比法典已經是相當於中國的甲骨文字的話,那麼這塊泥版文書就對應甲骨文之前的漢字——從這塊泥版文書我們可以了解到,文字發端伊始,大家的思路幾乎相同。

說起來,幾乎所有的自源文字都是方塊字,楔形文字,我們在上面的漢莫拉比法典里看了,那跟漢字很像是不是?有一種文字比漢字還方塊字,那便是瑪雅文字,廢話不說,上圖

誰敢說漢字書寫複雜?過來跪下都!
有些童鞋不相信瑪雅文字是這樣的啊,那放個實物版的,蒂卡爾4號神廟3號門楣上的文字

那我要是說幾乎所有自源文字都有形聲字呢?

呵呵,其實原創的文字大體路線相同,最後發展出來的結果可能不同,這是正常的,每一個文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書寫工具和介質、不同的鄰居。
漢字很幸運,千百年來一直獨立的不被打斷的發展著,倖存了下來,而聖書文字也好、楔形文字也罷哪怕是遠在萬里之外的瑪雅文字都無法避免文明被毀滅,傳承中斷的結局,所以,文字不存了。
然而在兩河流域,古埃及和蘇美爾雖然中斷了,但是他們的文字還是被山寨了,山寨的結果就是字母文字。

於是這是結論
字母文字通常說明字母文字的創立者先有了成熟的語言,並且可能借鑒了自源文字才創立了字母文字,比如原始迦南字母肯定是山寨聖書文字的,屬於二次創作。
而象形文字乃至其後續文字基本都是原創。
也就是說拼音文字或者字母文字不是自源文字發展而來,而是某語族借鑒了自源文字後二次創作出來的文字,以我跟@成長 的比喻來說就是:
最初有五六條搬運文字的大船下了歷史之海,企圖經過時間航線到達未來彼岸,這幾條船的名字叫做聖書號、蘇美爾號、古印度號、瑪雅號、和中華號。其中聖書號和蘇美爾號先下水,結果不久就被迦南、腓尼基等海盜船打劫,下場:沉沒,其搬運的文字被海盜們改編成迦南字母和腓尼基字母等等拼音文字。古印度號被雅利安海盜幹掉,下場:沉沒,文字被毀滅;而瑪雅號被西班牙海盜幹掉,下場:沉沒,文字被遺棄;只有中華號由於船隻較為巨大,又多在夜晚航行,所以順利的通過時間航線到達了未來彼岸。

漢字之所以沒有發展為字母文字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一直都是原版或者在原版授權上的創新。事實上就目前所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沒有自行發展成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則是山寨,不肯讓字母文字山寨的那些原創文字都被幹掉了——好吧這句是我臆想的——但的確聖書文字和楔形文字都被幹掉了,歐洲人破譯聖書文字用了百多年,而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破譯甲骨文大概用了十多天,這就是傳承中斷與否的區別。要是沒有羅賽塔石碑,到今天能不能破譯聖書文字都是問題。
字母文字的好處在於,表音,易書寫。
原創文字呢,歷史包袱很重,你總能看出這個字的來龍去脈,承載了很多文字以外的東西,字母文字就沒有這些負擔,可以很容易的被推廣、被接受、被改造。
所以這個世界上,字母文字大行其道啊
鬧得俺們中國在五四到建國那段時間那幫子搞文字的大師們止不住的有將漢字拉丁化的衝動啊,要不是老毛和老周,沒準俺們現在就用拉丁化文字了啊——你沒看錯——就是這倆人宣布了漢語拼音只是作為漢語注音工具的命運,鬧得吳玉章等大拿們那個糾結啊。


超長文預警……多圖預警……內有驚悚內容預警……

2017.7.21 我回來啦!!一年多沒見到是不是以為我死了呢?呵呵呵呵你們還是太年輕~~這個答案已經完成的部分馬上就會放到專欄里,同時也會繼續寫關於世界文字史的各種有趣故事。一年半的時間,沒想到直到最近還有知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你們的關注,我會繼續發揚我段子手以及拖更的風格,把我想寫給大家看的東西,好好的寫出來。另外,今天稍晚時候也會在專欄里解釋一下我為什麼消失了這麼久。

專門艾特 @曹潔萍 @劉海蟾 ,我在答熱心群眾問里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把一部壯文的手抄本當作白文發上來了,幸虧兩位知友指正,已修改,多謝。一併艾特 @非此,希望那副錯誤的圖片沒有誤導你。

那麼我為什麼會發一幅錯誤的白文圖片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我在正文里已經多次暗示過了,相信聰明的讀者也已經猜到了,沒錯那就是:

我根本就不會白文,嘻嘻嘻嘻嘻

你可能要跳起來罵:MDZZ答主你是逗比嗎?

我抿一口茶:少年你很有前途,說的不錯,我就是。

總之,答主的能力有限,總是在盡量避免不嚴謹、不正確的表述和論證,但總是不能做到完全消除。在接下來的專欄文章里,也希望大家(如果真的還有人看的話)能監督答主,並不吝賜教、隨時對答主文章中的錯誤予以無情的批駁,這樣才能盡量不誤人子弟吧。謝謝大家。

2016.1.27 重要通知:答主已經開通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migddalbabel ,這個答案將拆成文章放在專欄里持續更新,之前講過的部分會添加許多細節,保證讓知友們耳目一新完全停不下來~~此處今天最後一次重要更新,補足了佉盧文、吐火羅文。今後這個位置的答案將不再維護~~

————————————完結撒花(並沒有)的分割線————————————

答熱心群眾問:

@非此 你說的可是這個文字:(我又要上圖了誒我為什麼要說又呢

1938年至1940年間,對洱海周圍南詔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出土了這些刻有字元的瓦片,統稱為南詔有字瓦。

當然你說的也可能是這種東西:

山花碑,圖片來自大理旅遊網,大理是個神奇的地方好山好水好風光乃們都去耍呀(硬廣

(感謝評論區的指正,之前白文唱本應該是由壯文書寫,是我弄錯,貽笑大方了。這裡刪去。)

什麼你說這不就是漢字么?那你倒是讀讀然後告訴我他講了什麼?

讀不懂吧?那就對了,我也讀不懂(欠揍臉

剛剛講過的有字瓦上面的文字,其實是下面這種文字的早期形式。白族是有文字的,這種文字叫做僰文(讀作博,因為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漢語古稱為僰人。然而事實上僰人並不是白族的真正祖先,它們已經消亡了並沒有直系後人),主要包含下面幾種符號:

1、簡單符:諸如瓦片上的那種、類似於象形的自創符號,意義我並不知道……有可能是宗教含義,也有可能是對漢語單字讀音做出限制的限定符。

2、漢語單字:僰文採用大量的漢字來訓讀白語,有些漢字保留了原來的意義(比如上文「提督」、「兵馬」等),有些則純粹是因為音近而用來表示白語讀音了。這類似於日語書寫體系中的Kanji

3、自創方塊字:上面的圖片中就包含這種似是而非的「類漢字」,它們是白族用加減筆畫、偏旁部首重新組合等方式造出來的,類似於西夏文或日文里的「國字」

因此,白文(僰文)是一種源自漢字的複合型書寫體系,不是自源文字,也並不成熟。這種文字的確是朱元璋在征服南詔之後下令搗毀的,當時將所有能找到的白文書籍與抄本全部付之一炬,直接導致了文化的斷層和文字的失傳。明代楊慎在《滇載記》中試圖對這種文字進行整理和復原,但其實並不成功。所幸以碑刻、戲曲唱本、宗教典籍等形式流傳下來的僰文文獻依然有一定數量,因此對白文的破譯和恢復工作才得以進行。

————————————更新記錄的分割線————————————

2016.1.25 昨天晚上知乎掛了嚇死我了,更一發壓壓驚~

2016.1.24 我連著三天更新了啊哈哈哈哈哈

2016.1.23 我又來更新了,我這麼勤勞乃們是不是莫名感動呢(並不

2016.1.22 三個月後終於更新了。

沒辦法,論文季嘛~~(攤手

而且還在外面做考察,我真的很忙的我一點也不懶

好的下面開更~~

————————————遲遲不來的更新專用分割線————————————

知乎首答,請勿轉載至微博,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插圖來自網路,圖侵刪

說在前頭:好多人在引用《細菌、槍炮與鋼鐵》,然而該書作者並不是文字學家,也不是歷史語言學家。他的觀點在歷史學上很有新意,但在文字學上多有偏頗,是不適合在這一領域的討論中做參考的。

————————————大家都在用分割線————————————

題主的問題蠻有邏輯,我按照你已給定的框架作答。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是只有漢字才發展了表意體系!不是只有漢字才發展了表意體系!不是只有漢字才發展了表意體系!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

下面放大招:

東巴文

爾蘇沙巴文(不要在意那塊迷之綠膠布)

(古)彝文

(這裡更正一點,現在的涼山標準彝文已經變成拼音文字了,雲南標準彝文還是表意的,但使用不廣泛)

全部都是表意文字!

全部都是獨立起源!
現在全部都在使用!(半死不活……半死不活,不是還沒死透嗎!)

關於這三種文字,進一步的參考文獻:
1、王元鹿. 漢古文字與納西東巴文字比較研究[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
2、王元鹿. 納西族東巴文符號化簡論[J]. 蘭州學刊. 2009(11)

3、哈妮娜·瓦斯蕾絲卡; 李平凡. 表意文字還是表音文字——對古彝文文字的類型識別[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7)

4、朱建軍. 漢字、彝文、東巴文文字起源神話比較研究[J]. 雲南社會科學. 2007(4)

————————————我是賣萌的分割線————————————

接下來對你的三點觀察三點思考做進一步討論(哦咯噻聽上去好像我們老師)

首先,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下一更所以先把總的參考書目放上來

1、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Daniels, Peter T. (EDT)/ Bright, William (ED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62

2、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Lyle Campbell, the MIT Press, 2004

3、Empires of the Word: A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 Nicholas Ostler, Harper Perennial, 2006

————————————我是賣萌的分割線————————————

關於三點觀察的進一步解釋:

1、楔形文字比你了解到的要複雜。

事實上,不只是蘇美爾人在用這種書寫體系,包括阿卡德語、埃蘭語、阿拉米語、烏噶瑞特語、赫梯語、波斯語等諸多語言都使用這種文字形成書面材料。除了蘇美爾語為孤立語以外,其他語言分屬印歐語系與閃含語系,互相之間差別非常大,這些迥然不同的語言在使用楔形文字時,難免不會對其加以修改以符合自己的語言習慣。所以楔形文字其實不是在一個民族手上、而是在不同民族不斷傳抄的過程中實現了變化的。

最初的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時,這一書寫體系含有大量複雜的意符和一些簡單的音符。薩爾貢征服以後,阿卡德人看到他們的泥板,心想誒喲我去這個叼,於是就學會了用楔形文字書寫阿卡德語。然而兩種語言的差別實在太大,以至於阿卡德抄書吏被蘇語楔形文字折磨的不成人形(自行腦補用阿拉伯語的字母拼寫中文並從右到左抄完一本紅樓夢的情景)。於是阿卡德人們是這麼辦的:他們大大簡化了蘇語的象形符號,一個辭彙往往採用蘇語音節+阿語音節的雙重形式來拼寫,並新增了表示在蘇語中沒有、但在閃族語中十分重要的喉音、聲門閉塞音等音素的符號。可以看到,此時的楔形文字還是一種「半」音節文字,但已經開始朝著拼音文字發展了。

接下來要講的是赫梯人。這群哥們在最初學習楔形文字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拒絕的,因為有現成的象形文字可用(然而這種象形文字最初是發明來拼寫與赫梯語親緣相近但不同的盧維語Luwian的)

Stele of Sultanhan,現藏安卡拉的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嗯,沒圖我一般不亂說

後來赫梯人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楔形文字書寫,這一時間不太清楚。但考慮到當時阿卡德語在外交領域的壟斷性地位,這一嘗試也是不足為奇的。赫梯語的書寫形式引用維基百科:

Hittite was written in an adapted form of Peripheral Akkadian cuneiform orthography from Northern Syria. Owing to the predominantly syllabic nature of the script, it is difficult to ascertain the precise phonetic qualities of a portion of the Hittite sound inventory.
The syllabary distinguishes the following consonants (notably dropping the Akkadian s series),
b, d, g, ?, k, l, m, n, p, r, ?, t, z,combined with the vowels a, e, i, u. Additional ya (=I.A ), wa (=PI ) and wi (=wi5=GE?TIN ) signs are introduced.
The Akkadian voiced/unvoiced series (k/g, p/b, t/d) are not used to express the voiced/unvoiced contrast in Hittite though double spellings in intervocalic positions represent voiceless consonants in Indo-European (Sturtevantamp;amp;amp;amp;amp;#x27;s law).

後來赫梯帝國和埃及的拉二打了一架,簽訂了銀版合約。赫梯一方保存的合約原件出土,就是用楔形文字寫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條約,2013年曾來上海博物館展出過。(當時的照片找不到了,這是網上的)

最後到了波斯人那裡,楔形文字丟失了所有的意符,簡化成了一套包括36個母音和輔音符號、8個語素符號及5個數字元號的書寫系統,基本上成為了完全的音節文字。

這是貝希斯敦銘文的遠景照,叼炸天的大流士,你們感受下~~

這是靠近了看的樣子。

因此,把楔形文字音節化的功勞不在蘇美爾人手中,而在於後輩的其他語言。高票答案中舉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以巴比倫語寫就,該語言與亞述語一道作為阿卡德語的晚期方言,其文字上的拼寫形式與阿卡德語大同小異。

可惜的是蘇美爾人很快在異族的打擊之下衰落了,雖然有烏爾第三王朝復興,然而最終並沒有什麼卵用,這也使得我們不知道如果楔形文字一直留在蘇美爾人的手裡,最後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不過當時楔形文字已經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表意系統了,並且對蘇美爾語出現了特異化的適應,以至於其他民族不得不加以改動才能書寫本族語。因此可以推測,處於一個穩定的蘇美爾文化環境下的楔形文字,應該不會出現什麼重大的變化。

對於西亞諸語言和文字的發展流變,有本書推薦:

吳宇虹等,《古代塞姆語、印歐語楔形文字和語言》,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我是賣萌的分割線————————————

2、象形文字的問題更加糾結,同樣也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字,而是兩種……兩種……

象形文字的演變是與埃及王國的歷史分不開的,因此先講(pian)講(ti)這個多災多難國家的歷史吧。尼羅河養育的明珠——埃及,歷經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共31個王朝三千餘年,蠻族入侵、革命、戰爭、瘟疫與天災不斷沖刷著這片土地,最後終於在波斯帝國的衝擊之下獨木難支,轟然崩塌。(咦畫風怎麼變了我明明是個逗比

與許多人的印象相反,埃及王國並非是那種氣吞山河、一往無前、犯我強埃者雖遠必誅(誤)的吊炸天帝國,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廝就是個小受……前3188年,納爾邁(《王表》作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早王朝開始。早王朝到古王國,埃及處於穩定發展中;然而這並沒什麼卵用,六個王朝之後,地方上的官吏造反,國人起義,埃及旋即陷入分裂,這就是第一中間期。前2055年,底比斯軍隊在孟圖霍特普二世(這貨是個奇葩,在位期間改名比換衣服都勤,以前考古學家以為這段時間出了好幾個國王,後來才知道全都是他一個人……孩子你這是為什麼啊)率領下再次統一埃及,中王國開始。

中王國其實乏善可陳,就努比亞造反然後法老們平叛了而已(還喪心病狂地把努比亞全特么給開墾成耕地了),這個努比亞是古埃及南部的另一個文明,位於今天埃及阿斯旺一帶,和國母的手機並沒有什麼關係。前1650年,位於西亞的第一迷之民族 · 喜克索斯人(當然後面還有第二)喊打喊殺地把法老們又趕回了底比斯(原先都已經遷都到法尤姆綠洲了),然後埃及人就慫了……法老稱臣,第一迷之民族相繼建立了第15、16兩個王朝,騎在埃及人頭上作威作福。這是第二中間期。

前1550年左右雅赫莫斯一世戰勝迷之民族,把他們都趕到了沙漠里去,建立新王朝。嗯扯了這麼多你們也該困了——

前方高能!!前方高能!!

此乃雅赫莫斯的大頭貼是也(現藏開羅博物館)。清醒了沒?我們接著偏題歐液……

這100年的外族欺壓讓埃及人十分不爽,他們也要去欺壓別人出口惡氣(並不是),於是整個新王國時期埃及都在對外擴張,這也是古埃及最輝煌的時代。兩個圖特摩斯把國境推進到了亞洲,偉大女帝哈特舍普蘇特妹子也大約在這段時間粉墨登場。後來的法老埃赫那吞·真·作大死即位,又遷都又奉新神,讓國家混亂了一段時間,然後前1279年,大帝拉美西斯二世登場了。

大帝像是一隻不知辛勞的種馬,一面勤奮地開疆拓土,一面勤奮地生孩子。1258年,埃及和正在崛起的赫梯在卡迭石猛烈地碰撞在一起,擦出了愛的火花,簽訂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條約(見上文圖)。然而大帝死後,埃及的好日子也到頭了,第二迷之民族 · 海洋人(Sea People)入侵,底比斯祭司集團造反,埃及一蹶不振。

接下來就是兩千年的被殖民時代。利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先後佔領埃及,亞歷山大大帝及其繼承者托勒密王朝也把埃及視為自己的財產。屋大維擊敗托勒密王朝的艷后以後,埃及又淪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公元640年,尼羅河流域開始阿拉伯化,埃及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好了,偏了上千字的題(並沒有),回來討論埃及文字的發展。儘管象形文字聖書體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表意文字體系,但這種文字的起源至今尚不清楚。有學者爭議說,聖書體並非一種獨立的自源性文字,而是在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啟發下創製的(Geoffrey Sampson 1990)。迄今為止最早的象形文字發現於阿拜多斯北部,載於陶片上,大概長這樣:

(白字為「感謝 Gunter Dreyer大大」,是他挖出來的)

另外一份有清楚釋讀的早期文本,便是大名鼎鼎的納爾邁調色板了:

這份調色板描繪了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場景,長得最高那個小人兒就是正主,保齡球瓶(其實是王冠,然而保齡球真的是埃及人發明的23333)上方的文字就是他的名字,特寫如下:

(不要在意那隻鯰魚、納爾邁真的是個很霸氣的人啊啊啊啊啊)

聖書體在其極早期階段就展現了比較明顯的表意文字特徵,但並沒有發現其理應存在的前身,即一種真正「象形」的文字。象形文字早期的書法是聖書體與僧侶體(早王朝),後來出現了大眾體(二十多王朝,具體哪個忘了)。但是,僧侶體並不是聖書體演變而來的(Goedicke 1988),聖書體在第一王朝左右才出現碑刻銘文,而僧侶體早在之前就已經被用以記錄宗教生活了。而且,僧侶體是一種音素文字。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埃及國內一小部分識字的精英群體內部,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書寫體系並行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聖書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地受到僧侶體的影響。

三種書寫體系的地位在埃及國內幾經變化,但最終都消亡於希臘-羅馬時期。公元三世紀,僧侶體隨著埃及多神崇拜的衰落最先廢止;公元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關閉所有非基督教神廟,聖書體壽終正寢。而最後一段世俗體文字見於萊菲神廟的牆上,書於公元452年。最後,三種文字被科普特文所取代,這種文字最初誕生於希臘人用希臘字母標註埃及語讀音的努力,公元四世紀得到統一和標準化;但阿拉伯人的統治使得埃及語(此時名為科普特語)也遭到廢止,這種希臘化的拼音文字最後還是退出了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僅在亞歷山大的基督教宗教活動中得以保留下來。

那麼,終於可以開始解釋題主的第二點觀察了:為什麼

埃及的意音文字中表形的部分不是很發達。「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數是借數個表形文字的讀音來表示其它的概念。」

因為聖書體在發展中始終受到內外兩方面的影響。首先,國內一直在精英階層內部長期使用的僧侶體文字,是一種典型的輔音音素文字,這有可能影響到聖書體,使其從純粹的表意文字向意音文字、進而向音節文字過渡,從而產生形符減少、音符增多、類似於「假借字」的發展趨勢。

其次,埃及的文字持續受外族文字影響。從上面講過的埃及歷史,我們知道這個完蛋孩子經常欺負別人,但更經常被人欺負。長期處在一種今天「啊哈哈哈哈我又贏了我是全宇宙最厲害的」、明天「阿西吧我又輸了我真是太糟糕了」的心理過山車狀態下,即使是有著鮮明獨特性的文明古國,其國民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性也會遭到削弱,相對就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對於埃及周邊的文明,亞述人的文字還屬於音節文字,而波斯楔形文字、希臘文和拉丁文就純屬字母文字了。這種外來文字的輸入也會對聖書體造成衝擊。

由於尚未發現聖書體的原始形態(一種文字不可能剛剛創生就達到純熟的意音文字階段,因此一種原始形態一定存在),我們不知道一種「未受打擾的」聖書體文字,其形符的比例有多少,以及其會不會發展成與漢字類似的意音體系。但我們可以認為,聖書體在現實中的發展道路與楔形文字一樣,是受到諸多外部因素作用的,而非獨立發展所致。

關於埃及歷史和埃及文字,進一步的參考書如下:

1、劉文鵬,《古代埃及史》,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2、Mark Collier, Bill Manley,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A step-by-step guide to teach yourself,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8

————————————我是賣萌的分割線————————————

3、在這裡,題主把甲骨文和腓尼基字母做了對比,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二者的區別,鮮明地強調了漢字在表意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的演化路徑,從而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論點。

好吧題主你是對的,腓尼基人的確創(抄)新(襲)了聖書體,搞了個大新聞……而當時漢字的確還在拚命在表意的道路上衝鋒陷陣。然而接下來我還是要嘴欠地補(吐)充(槽)幾句: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這一體系的確是表意的,但基於上文已經說過的原因,甲骨文作為一種自源文字,必然有其原型。目前比較有希望的候選包括良渚文字、賈湖契刻和半坡陶符(注意我又要放圖了)

賈湖契刻符號,B.C.E 6000左右(河南博物院整理)

良渚文字(請果殼用戶linyi812聯繫我,這是你的圖但我似乎找不到你……)

可以看到,這些「文字」,如果的確是文字的話,都處在十分初級的階段,似乎是純粹的象形文字。因此可以說漢字是自源地從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發展的書寫體系。而腓尼基字母並不是這樣:從Proto-Sinaitic script 到Proto-Canaanite Alphabet再到腓尼基字母,這個書寫體系一開始就是音素體系,不存在從象形向表意再向表音的過渡階段,因而不能說腓尼基字母是「簡化」的成果,人家創造出來的時候就這麼簡單。

這是因為漢字乃是在高度發達的文化中獨立、自然發生的文字,有著典型的演進過程;而腓尼基字母是文化上處於弱勢的人群以另一種文字(聖書體)為基礎「生硬」創造出來的,因此一經誕生就是成熟的音素體系。漢字字元增加的過程恰恰就是其向著意音文字演變的過程,而腓尼基字母並不是在前一千紀「簡化」成字母體系,而是一開始就是以字母體系的形式被創造出來的,簡化的過程是不存在的。因而,用腓尼基字母來和甲骨文作比較來突出漢字的表意化特徵(儘管這種特徵是的確存在的),似乎不妥。

————————————好久沒更新一次多放點的分割線————————————

4、其實並沒有第四點觀察,然而好多人提到瑪雅文字,第四點我就八一八這個奇葩:

照例先上圖:

德雷斯頓抄本,其中黑色或紅色的條紋與圓點是數字,一個個圖符是文字。怎麼樣,乃們有沒有感受到羽蛇神大人的高嗶格?有沒有感受到瑪雅世界撲面而來的惡意?

好的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裝)解(B):

瑪雅文字也是一種「表意」文字(事實上是混合文字,有表意成分)。在開頭沒有舉這個例子,因為這種文字,連同其承載的語言,已經死去了(現代瑪雅語與古瑪雅語即Ch』orti』 語是有區別的),因此談不上是一種「外語」。但既然討論為何只有漢字才發展了音意體系這個問題,把瑪雅文字拿來對比也是有好處的。

若要有姿勢地理解瑪雅文字,先要理解瑪雅語。所謂的瑪雅語不是一種單一語言,而是一組在中美洲、尤其是尤卡坦地區使用的語言合稱,它們在前2200年左右從Prototype中分離出來。這些語言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於你在學的時候有可能會產生幻覺,看到煙鏡之神沖你微笑什麼的……答主曾經試圖弄懂其中一種那胡瓦特語(阿茲特克帝國的語言),弄了本佛羅倫薩手抄本,然而一頁即跪,從此再也沒碰過這個語系。瑪雅的象形文字一般描寫的都是作為尤卡坦通用語的Ch』orti』 語,但也用來書寫其它語言,諸如Yucatec等,這與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以及漢字在東亞的情況是一致的。

2006年一項研究指出,瑪雅文字有可能是中美洲最古老的文字系統。這種書寫系統是一種音義結合的文字,與現代日語假名+漢字的書寫方式有類似之處。每個字元事實上都相當於一幅精美的圖片(當時整個中美洲的知識分子階級都自帶藝術家屬性,不論是奧爾梅克文字還是阿茲特克文字,基本都是在畫畫……)一個字元即可以表示一個完整的語素,也可以表示一個音節;而一個單詞既可以用獨立的語素符號寫出,也可以用音節符號拼出來。譬如下面的例子:

B"ALAM, 是豹子的意思,是不是很形象一個萌萌的大貓(並不

也可以寫作:

即b"a(左)、la(右上)和ma(右下)三個音節字元的拼合。還可以寫作:

ba-B"ALAM, B"ALAM-ma, b"a-B"ALAM-ma 三種組合中的任意一種。

還可以寫作這兩種萌萌噠帶著領結或者蝴蝶結的。什麼,你問我究竟應該寫那個?

寫哪個都可以,具體寫了哪個看畫師當天心情(沒錯就是畫師

另外還有一個慘絕人寰的現象就是母音和諧對拼寫的影響,我直接引用了維基:

A CVC syllable was written CV-CV, where the two vowels (V) were the same: yo-po [yop] "leaf"

  • A syllable with a long vowel (CVVC) was written CV-Ci, unless the long vowel was [i], in which case it was written CiCa: ba-ki [baak] "captive", yi-tzi-na [yihtziin] "younger brother"
  • A syllable with a glottalized vowel (CV』C or CV』VC) was written with a final a if the vowel was [e, o, u], or with a final u if the vowel was [a] or [i]: hu-na [hu』n] "paper", ba-tz』u [ba』ts』] "howler monkey".
  • Preconsonantal [h] is not indicated.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單詞結尾是輔音,那麼在寫的時候不管怎樣也要在輔音後面加一個母音上去;如果這個輔音符合一定類型,就乾脆不寫了讓你猜去吧……詳見下圖

第一個明明拼作uti但讀作uut;第二個明明拼作utiya但讀作uutiiy;第三個拼作utoma但讀作uutom。什麼,你說為什麼第三個和前兩個長得一點都不一樣?哦我忘了說,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u-,瑪雅文字里有六種寫法,而且互相之間形態差異巨大。

「它字有六種寫法,你知道么?…………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上知乎的時候,裝·B要用。」 答主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題主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嗯,總結一下,這種燒腦的文字顯然是一種具有表意性質的書寫體系。儘管與漢字的表意方式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其具有獨特的意音體系。而且,作為一種自源文字,瑪雅文竟自然演變出與日文(受中文影響而發明)相似的特徵,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 @kinghost這應該可以作為你評論的一個反例。

————————————作為答主勤勞明證的分割線————————————

長出一口氣~~

關於三點想法的進一步解釋。

1、這個問題里套著兩個問題。先回答後面一個:夏商兩代,中國土地上文明之花遍地開放。

中原在約前21世紀進入「夏朝」(這是否是一個我們普遍理解意義上的「朝代」,是有爭議的),前16世紀成湯滅夏,前11世紀武王伐紂。

那麼,在這段時間裡,現今國境線內的文化按地區劃分的話,大致有這些:

西南地區:雲南省內,洱海地區在夏商之交進入青銅時代;稍晚時候,商朝末期滇池地區的滇文化也進入青銅時代,即後來的滇國(劍川海門口遺址)。四川地區,川東的濮國在商末進入青銅時期,並成為武王伐紂的助力之一(西方八國)。貴州地區,日後鼎鼎大名不自量力的夜郎國,在商末也步入青銅時期;但此時的夜郎遠沒有控制西漢時期的廣袤領土,只是偏居一隅。

東北地區:夏後期,位於遼西的夏家店文化進入青銅時代

西藏地區:不幸的是,夏商兩代西藏始終處於新石器時期,昌都的卡若文化和稍晚時候拉薩郊區的曲貢文化是其代表

北方地區:鄂爾多斯的朱開溝文化在夏末進入青銅時代

好的~~是時候祭出我的渣PS技術了!Duang Duang Duang!!!

虛線部分表示戰國至漢時的文化範圍。

此時中國大地上的語言可謂五花八門。由於漢語尚未藉助統一政權之力一統天下,此時古漢語應該只局限於中原地區。同時,由於夏朝距漢藏語分離比今天要近,因此西藏地區講的古藏語在那個時候聽起來並沒有今天與漢語差別這麼大。另外,南方百越應該講漢藏語中的吳語、越語、楚語及其他;南島語系的一些語言;以及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支的某些語言。苗瑤語、壯侗語中的一些古語言可能也得到了廣泛使用。北方可能會講滿-通古斯語族的語言,以及葉尼塞語中的某些語言,可能是匈奴語的前身。西域地區可能會有突厥語支的語言存在。

很遺憾,除了中原的商(夏),其他部族在此時均未能創造文字。唯一有可能的是西南地區苗族創造的老苗文,這種文字在苗族民間普遍被認為是蚩尤所創,但現已失傳,僅存零散字元,無從研究。大名鼎鼎的老彝文產生於戰國至漢初,而東巴文、壯文、藏文等則要等到唐代才會出現(壯文事實上是從漢字創製的,而藏文則脫胎於梵語天城體)。

那麼,下面你的第一部分問題,關於什麼樣的文明能創造文字,我只能抱歉地說,我不知道。自發的產生一種書寫體系,對一個文明內在、外在條件的要求是極為複雜而多樣的。甲骨文、僧侶體與聖書體的產生源自於宗教崇拜和中央集權的國家意識形態,楔形文字的產生源自於蘇美爾人的經濟需求:記賬,然而卻在多種文化相衝突的過程中造成的外交需求下擴散開來。印度印章文字的創製來源於貿易和貨物的轉運,瑪雅文字的形成則源於對天文學和曆法的研究。納西人創造東巴文並用它來書寫史詩,而彝族人則用彝文來記錄跳大神(儺戲)。因此,與其說什麼樣的文明能創造文字,不如說文字會在什麼樣的文明中產生。

以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文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定要滿足某種社會功能。因此,我覺得是在一個社會需要實現某種功能、而文字又恰好能滿足這種功能時,文字才會在長期的摸索中建立起來。所以,不論什麼文明,只要擁有穩定的環境、迫切的需要,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或許都能創造文字吧。

————————————答主要被累死了的分割線—————————————

2、題主一直關注的是漢字為什麼沒有被簡化,然而不知題主有沒有想過,漢字為什麼要簡化呢?

對於一種文字來說,簡化成拼音系統未必就是好的(好吧我就是表意字腦殘粉來打我啊),漢字簡化的提倡者可能會說拼音文字的優點包括嚴格記錄語言讀音、符號體系簡單、易於學習和推廣等等,但表意文字同樣具有信息密度大、閱讀速度快、可以記錄不同語言等等優點。因此,文字的「簡化」關鍵看環境和需求,漢字在歷史上沒有簡化成拼音文字,因為一無外在推動,二無內在需求。

沒有外在推動,這是與兩河流域及埃及的情況相對比的。作為楔形文字的發明者,蘇美爾似乎從來沒有在兩河流域建立起文化、軍事或者政治上的權威,因此楔形文字有點像是個孤兒,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之間流轉的時候,早已喪失了蘇美爾的特色,最後被幾種語言合力改(疼)造(愛)成拼音文字(波斯語、烏噶瑞特語楔形文字)。埃及長期對自己文化持有忽上忽下的態度,導致聖書體在一堆使用表音文字的外部文明、以及自己國內另一種表音文字——僧侶體的圍攻下逐漸向表音文字靠攏,最後被一種純粹的拼音文字所取代(科普特文)。而中國作為自漢滅匈奴以來至明清一直在東亞維持著絕對文化權威的文明(金遼夏都是以中國自居的,蒙古帝國的確是個異數,但統治時間很短我們假裝不知道它就好了啊哈哈哈),漢字一經發明就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即使被用來書寫日語、漢語、越南語等等語言,這種特色依然絲毫不變;而中國周邊也不具有什麼在文化、甚至軍事上能對中國造成決定性優勢的、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因此驅動中國漢字向拼音化方向靠攏的外因不存在。

至於內因,就是中國社會對漢字拼音化的需求。這種需求分為兩方面,一種是實際需求(為了追求拼音化文字的實際優點),另一種是心理需求。作為天朝上國、華夏之邦的子民,飽含著對自己文化驕傲之情的中國人,包括部分少數民族同胞,自古以來對於漢字那是百看不厭,白讀不爽,根本就不想要拼音化有木有……所以心理需求乾脆沒有。而實際需求,在不結合大量史料和社會分析的情況下事實上難以具體說明;這裡我僅給出一個片面的回答:

中國長期以來的中央集權專制體制將文字壟斷在精英階層內部,這些精英不想要文字擴散出去、普及開來,因而拼音文字最大的優點實際上他們並不需要;而在精英內部,文字主要用來做這幾件事情:占卜、書寫檔案歷史、書寫政令檄文、記錄官方意識形態,以及教育下一代精英群體;換句話說,文字主要被用來記錄信息,而不是表達語音,這樣一來,有什麼文字能比表意文字更完美地傳達信息呢?另一方面幾千年的自耕農經濟也使得文字在中國傳統生活中並不佔主要部分: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幹活,識字有用嗎?什麼你說要讀官府的告示?那個什麼,村頭的李秀才你幫俺們大夥念念這篇布告唄~~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內因外因皆不存在的情況下,文字不會像拼音方向發展是很正常的。而進入近代,對中國衰落的失望和對西洋東洋強大的羨慕造成一代知識分子巨大的心理落差,開始出現否定自身文化的浪潮,因此產生了對漢字拼音化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國門被轟開,大量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外國文化湧入中國,在潛移默化中對漢字書寫體系也造成了影響。因此,近代中國才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漢字拉丁化運動。

————————————答主是最可愛的分割線—————————————

這裡補一個番外,來自評論區 @飄小邪 的問題,我整理了一下從我黨建黨以來到80年代中國的漢字拉丁化浮沉。比起語言學史,答主對語言史更感興趣,所以這段整理可能有所偏頗,煩請諸位知友不吝指正。一併艾特 @宵夜君

番外零:漢語拉丁化在新中國

漢字拉丁化的思想事實上由來已久,利瑪竇就寫過類似的書。另一位耶穌會士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用拉丁化的拼寫方案教來華傳教士學中文,此書頗受重視,當代有影印版出版,忘記哪個出版社,歡迎評論區補充。

但總的來說,漢字拉丁化運動在近代、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時達到頂峰。連魯迅大大都說過「如果漢語不改用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吃棗藥丸」。1925~1928年,在蔡元培、黎錦熙、錢玄同等學者的推動下,國民政府搞過一個「國語羅馬字運動」,但似乎並沒有什麼卵用。這裡要著重講的是我黨對拼音文字的態度和做法。

與高票答案所不符的是,太祖、文正公、朱國公等一批我朝元老(起碼在早期)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早期中共事實上對拼音文字就已經出現一種熱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旅蘇黨員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語言學家龍果夫諸公通力合作,29年搞了個《中國拉丁字母草案》在莫斯科出版了。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拉丁化字母第一屆代表大會」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這些文件所代表的我黨漢字拉丁化早期成果,被稱為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事實上是基於北方方言的拼音系統,這使其擁護者與國語羅馬字的提出者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我居然在孔夫子上搞到了這個研究會印行的拼音文字方案,我真不是在做廣告可是這個網站不能更神奇了)。40年,太祖發表《新民主主義論》,文中講到「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41年,陝甘寧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同年於延安發行《SinWenzBao》(新文字報),太祖於上批示「改得好改得妙」(切行推實,愈廣愈好),朱國公也批示「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49年建國後,當局打算直接廢除漢字,上新的拼音文字。太祖在1951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同時也指出:「漢字的拼音化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56年,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太祖又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大意還是堅決貫徹吳大鴻臚的改革意見,堅決要把漢語的書寫體系帶到拼音文字上去。於是吳大鴻臚和周寺卿就興緻勃勃搞了個漢語拼音方案出來。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儘管蘇聯早期支持國境內部及周邊國家民族語言的拉丁化,但50年代初期蘇聯變了態度,開始搞西里爾化,蒙古、哈薩克等受此影響紛紛改用了西里爾字母(俄語就是用西里爾字母書寫,蘇聯的這種態度轉變的含義還真是深遠啊)。當時的中科院蘇聯顧問、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建議中國弄西里爾化的字母,據說還上升到了外交級別的討論;但總統兵馬陳大將軍(時任參知政事)把這種建議硬頂了回去,堅持用拉丁化的字母制定拼音~~

然而,由於某些莫名的原因,58年周文正公突然話鋒一轉,指出「漢語拼音」只是用來注音的,並不是用來替換漢字的拼音文字。這簡直傷透了吳大鴻臚的心,然而接下來就開始了放衛星、戴高帽,一直到七十年代,漢字簡化都處於中央的視線以外。

然後就到了80年代。首先是1986年1月,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指出,在對拼音化道路不予置評的同時,漢字將繼續存在下去。接著,1986年5月31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紀要》中更進一步明確地指出:「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漢字仍然是國家的法定文字,還要繼續發揮其作用」。轟轟烈烈的漢字拼音化運動,基本至此告一段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太祖、文正公在早期都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估計是想走先簡化漢字再拼音化的道路,但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後來的確證實二簡字就是坨翔),而且中國在逐漸發展,民族自豪感開始緩慢回潮,而中央當時又忙著階級鬥爭解放人類,所以態度才漸漸冷了下來。

————————————接下來是番外的分割線—————————————

本來這裡是要寫對題主第三點想法的討論的,然而評論區指出看到這裡你們紛紛都忘記了題主的原問題是什麼,所以我就肆無忌憚開番外了(反正你們都忘了問題了

評論區喪心病狂地指出我可以把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文字體系都八一八……恩,我也這麼認為。 @非此

好了接下來是

番外一:滿文與蒙文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嘿

五十六種文字,匯成一句話,都是奇葩都是奇葩都是,奇葩~

(並沒有黑少數民族,答主自己就是少數民族哦哈哈哈哈)

這一系列番外將按照地理上的逆時針順序,從東北開始、依次將北方、西北、西藏、西南(可能還有東南)、東方的少數民族文字、以及與漢字有關或無關的東亞、東南亞外國文字八個遍。恩,先扒東北以及北方的兩種關係密切的文字:滿文與蒙文。你們先看著,接下來說不定會開專欄歐液~

講蒙古文之前,照例偏題講講蒙古民族史。蒙古民族作為東亞的一支游牧民族,其祖先可追溯到東胡人。東胡被突厥人擊潰後,余部逃至大鮮卑山與烏桓山,分為鮮卑與烏桓兩部。天下無敵的烏桓鐵騎被魏武帝曹操暴打之後開始衰落,鮮卑人崛起了,分成眾多部族。其中拓跋部(沒錯就是北魏的王族)族裡的一個奴隸木骨閭曾在土拉河一帶帶領自己的族人游牧,此人是柔然之祖先。拓跋部南遷中原以後,這隻祖上是奴隸的部族自立為可汗,建立柔然,並積極聯絡北方各個游牧部落,組成了聯盟,幾十年的時間裡發展成巍然大國,並與拓跋北魏多年來相愛相殺(誤)。後來聯盟里的突厥人造反,土門可汗將柔然部落一舉擊潰,柔然人一分為三,一支向南逃到遼河,融入契丹人的祖先中;一支一路向西玩命奔逃不看路,等到抬起頭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赫然到了東歐……這支就是後來的阿瓦爾人。第三支向北逃到了外興安嶺,成為室韋人的一部分,也即蒙古族的先祖。北宋年間,蒙古高原上突厥人的權力衰落,室韋人再次移民到蒙古高原內部。1206年,鐵木真獲得了秘籍:真·游牧民族之魂,爆出了極品裝備,統一漠北蒙古諸部。接下來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蒙古帝國史了:蒙古武力值點到了max,吊打整個歐亞大陸,統一世界並走向了星辰大海(大霧)。

然而儘管蒙古人狂霸酷炫吊炸天,他們發明文字卻相對較晚。1204年,鐵木真征討乃蠻部酋長:太陽汗·拜不花,簡稱太陽花。太陽花的師傅,突厥人塔塔統阿是當時乃蠻部的財政部長,通曉回鶻文(這種文字在西北番外里會進一步介紹)。鐵木真殺了太陽花之後俘虜了塔塔統阿,命他掌管蒙古文書印信,並用回鶻文拼寫蒙古語,創製了回鶻蒙古文:

到了元世祖時期,忽必烈任命第五代薩迦法王,西藏人八思巴為國師,並囑其創製八思巴文,目的是拼寫包括漢語、藏語、蒙古語在內的元朝疆域內部的多種語言,以統一全國的文字。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然而不僅漢族人不鳥這種文字,就連蒙古人內部也表示回鶻文很好看的我們都很稀飯,大汗你就不要出幺蛾子了……元朝覆亡後,八思巴文又在北元流行了一段時間,遂廢止不用,蒙古族又用回了回鶻式蒙文。這種文字是八思巴在藏文的基礎上創製的,也是一種音節文字:

八思巴文蒙古詔書

至元通寶,八思巴文錢幣

至16、17世紀之交時,蒙古人普遍信奉佛教,對梵文佛經的轉移工作刺激了回鶻蒙古文的進一步改良。喀喇沁蒙古人阿優希在三世達賴索南嘉措與蒙古固始汗會面時曾擔任翻譯官,被達賴賜號「某某某固什」,所以後世稱其為阿優希固什。此人改良蒙古文字,為使其能夠順利拼寫藏語梵語中的一些音節,將回鶻蒙文做了擴充,制定了阿里嘎里字母(「阿里嘎里」是藏語??????????,阿里意為母音,嘎里意為輔音)。至此,古典蒙文基本定型:

阿里嘎里字母表,出自Das Buch der Schrift 一書(Faulmann)

1686年,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此乃外蒙古最大最重要的轉世活佛)又發明索永布文,以拼寫藏梵佛經。這套文字(依然是音節文字)中的一個符號今天被當做蒙古共和國的標誌,印在了蒙古國旗和貨幣上:

索永布文字母表

蒙古共和國國旗,左側的黃色符號來自索永布文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朱元璋曾下令投奔大明的通蒙語的色目人把《蒙古秘史》用漢字標音的形式轉寫並印行,這應該是唯一成體系的、用漢字書寫蒙古語的記錄了:

《蒙古秘史》漢字訓讀版的一頁,來自維基百科。左側是漢字訓讀,右側是辭彙的漢語翻譯

接下來到了二十世紀。蒙古共和國曾於三十年代早期將蒙古語拉丁化轉寫,並出版了一些刊物;但隨後受到蘇聯影響改用了西里爾蒙文(見番外零)。時至今日,蒙古共和國國內的蒙古語依然使用西里爾字母拼寫,但我國的蒙古族普遍使用老懞文。

好了接下來講滿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時期,曾創製女真文(這種文字我後面會八),但至明朝中期已基本廢止。在後金政權建立以前,建州、海州以及零散的野人女真使用蒙古文或漢字來書寫。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至1587年統一女真各部。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扎爾固齊噶蓋二人創製滿文。額爾德尼與噶蓋仿造古典蒙古文,創製了一種十二字頭、無圈點的文字,稱為老滿文。1632年,在老滿文出現諸多問題(上下字不分、清濁輔音不分等)、愈來愈不能滿足隨著政權建立而日益擴大的使用需要的情況下,皇太極命達海(此人在滿族中間享有崇高聲譽,我的滿語老師直接稱呼其為聖人)創製新文字。達海並沒有另起爐灶,而是在老滿文的基礎上做了三點改進:

其一,為老滿文加上了圈點,以區別原先混淆不清的清濁輔音;其二,為增加了十個特殊字母,來拼寫借自漢語的外來詞;其三,規定了一些音節的連讀,創造了一套新的語音規則。達海改制後的滿文稱為圈點滿文,成為了接下來清朝統治者使用的主要文字。

滿文書法,東北師範大學 邱實 書

1748年,又參考漢字篆體創製了滿文篆體。上圖為琉球國王印,左面是滿文篆體右面是漢字

————————————接下來是番外的分割線—————————————

番外二:東北、北方其他少數民族文字

(喂喂這樣寫下去番外會變成本體的吧)

A. 契丹文

契丹民族是答主十分喜歡的一個古民族(天龍八部什麼的最好看了)。這個了不起的民族,發源於東北亞偏僻一隅,但不僅建立了強大的遼-西遼政權,更把中國之名遠播世界。部分突厥人、斯拉夫人今天依然以契丹之名稱呼中國(哈薩克語?ытай、烏茲別克語Xitoy、俄語、保加利亞語китай)。

今天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契丹族起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6世紀以前,契丹族處於部落階段,屢次遭到內地漢人或北方突厥人的打擊。唐初形成部落聯盟,並在唐與突厥的對峙中快樂地做了一根牆頭草;此時部族的核心權力在大賀氏手中,唐太宗賜該氏李姓。730年,契丹政變,權力落入遙輦氏家族。天寶年間後突厥亡,契丹本想降唐,但不料唐玄宗又賜姓李,時任可汗遙輦俎里感到好尷尬,你賜姓大賀氏為李,現在又讓我姓李那我們和大賀氏不就成了本家……去你妹的。於是開始和唐開戰(主要是安祿山)。期間被唐打殘、又附回鶻、再附唐,亂七八糟地過了一百多年。907年,耶律阿保機自立為汗,耶律家族掌契丹,於916年稱帝,建立契丹國。927年耶律德光即位,947年南下滅後晉,改號為「遼」。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不僅是政治家,也是個半吊子語言學家。920年,在他的親自監督下,耶律突呂不和耶律古布魯參考漢字的間架結構創造了契丹大字。這種文字是混合式的,既有表意成分,也有表音成分,共幾千個字元;一部分文字直接用漢字並保留原意,譬如數詞以及「王」、「國」等政治名詞;但大部分屬於按照漢字筆畫與偏旁部首創造的自創字。

契漢對照《耶律延寧墓誌》,上部為契丹大字,下為漢字

(推薦一本參考書: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大字研究——紀念金啟孮先生學術叢書之三》,京都大學東亞歷史文化研究會,2005;烏拉熙春教授可是五阿哥永琪的後人呢~~~)

在大字創製以後,耶律阿保機的弟弟耶律迭剌按照回鶻文的原則,又創造了契丹小字。這種文字的核心構成單位依然是仿自漢字的方塊字,但與大字不同,小字的表音成分更多,書寫上基本的分斷單位是詞,一個詞由幾個「原字」按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順序拼合併寫在一起,最多可以拼七八個字。

契丹小字七絕銅鏡。要注意的是,契丹小字與大字之間並沒有明顯的聯繫,是分別創造的兩種文字。

(關於小字,也有幾本參考書:

1.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松香堂,2006

2. Kane, Daniel, The Kitan Language and Script, Brill, 2006, ISBN 978-90-04-16829-9)

B. 女真文

女真人的歷史這裡就不八了,不然偏題就會沒完沒了(然而只是因為答主懶

因為長期處在契丹人的統治下,女真人創製的文字與契丹文關係密切,也分為大小字兩種。1119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命完顏希尹根據契丹大字制女真文,史稱女真大字;1138年,金熙宗完顏亶又親自創製女真小字,但《金史》對其語焉不詳。由於女真大、小字的區別沒有契丹大小字差別那麼大,而現存的材料也很少,學術界對小字究竟是獨立文字、還是對大字的修改,一直存在較多的爭議。女真大字的特點引用維基百科:

The Jurchen charac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ir role:

  • Ideographic characters, used to record either:
    • a whole word (one to three, but usually two, syllables long), or
    • the first one or two syllables of a word, to be followed by one or several phonetic symbols.
  • Phonetic characters, usually recording a CV syllable, a Vn ending, or single vowel.

(Jurchen script)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綜合式文字,既有表意字元也有表音字元。但這兩種符號之間的界限並不清楚,很多意符也靠諧音用來表音(尤其是明朝的女真文)。女真字大概長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這個網站Jurchen script and language。感謝評論區指出,原來的插圖郎君行記碑使用契丹小字寫的女真語。

關於女真字,也有本書推薦:金光平,金啟孮,《女真語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

(金啟孮先生是上面那位烏拉熙春妹子的父親。學術世家)

C. 渤海文

我並不知道渤海文長什麼樣,也不知道渤海語聽起來什麼樣(這樣說自己都覺得好尷尬呵呵呵呵),其實也沒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渤海人是有文字的。

渤海族698年曾在東北建立渤海國,國父名叫大祚榮(新唐書講,此人姓大……多麼不拘一格的姓啊)。立國凡二百餘年,始終與中原唐朝交好,並積極地、持續不斷地、執著地欺負新羅,算得上東北亞一方強(流)國(氓)。極盛時期,全國共五京十五府,並有靺鞨國。毀於926年契丹擴張。

儘管建立過強大政權,在歷史上留下過不輕不重的痕迹,但對於渤海人的民族、語言、文字問題,歷來備受爭議。有學者認為渤海人是高句麗遺族,也有人認為是高句麗統治下的靺鞨人;渤海語也僅在《新唐書》中存留了隻言片語。更不幸的是,渤海文一絲痕迹也沒能留下來,我們對這種文字全部的知識,都來自新唐書的五個字:「渤海有文字」。由於渤海國歷代國王都能熟練地使用漢語,有些學者認為渤海文要麼是仿造漢字創造,要麼乾脆就是像新羅、日本一樣直接用漢字書寫;但也有學者主張渤海文是獨立的文字。總之,在更多的考古證據發現之前,我們只能很遺憾的說,渤海有文字,其名不知,其體不詳。

————————————接下來是番外的分割線—————————————

番外三:西夏文、突厥文及回鶻文

作為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西域自古以來是就是多文明碰撞的焦點,在這個古老的地方,大量不同的語言、文字都被普遍地使用過,其中最重(有)要(趣)的三種便是西夏文、突厥文和回鶻文了。

A. 西夏文

作為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項人的族源問題,從語言學上看屬於羌人的一支,但從姓氏角度,推斷其中應該也有鮮卑成分。唐初,這個民族在四川松潘大草原上無憂無慮地牧羊,受吐谷渾管轄;唐滅吐谷渾,党項降唐。唐朝中期,受到吐蕃帝國擴張的壓迫,党項人大舉內附,八部党項北移遷入慶州,以拓跋部最為勢大。881年,該部首領拓跋思恭舉兵攻打黃巢有功,受唐賜姓李(唐朝真是對賜姓這件事充滿執念),封夏州節度使。宋初吞併夏州,党項首領李繼遷叛宋自立為夏王,萬萬沒想到竟得到遼國承認……之後党項親宋和遼,力圖發展,直到1038年,國主李元昊稱帝,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六個字的年號也是夠任性),西夏王朝建立。這個政權的官方文字即為西夏文,先放張圖你們感受下:

西夏文版《金光明最勝王經》,看起來有沒有一種 漢字2.0 pro 的趕腳~~

西夏文是1036年元昊下令、由國之重臣野利仁榮創製,歷時三年才完成的一種意音結合文字。這種文字記錄的是西夏語,仿照漢字創作,使用點、橫、豎、撇、拐、鉤等筆畫,但多數是斜筆。在造字的過程中,大部分字都造得比較複雜,鮮有10畫以下的單字。西夏文還有一個奇異的特點:作為一種表意文字,它的字與字居然是可以拼合的,兩個以上的單字各作縮略拼在一起能夠成一個新字(與漢語的造字法不同,西夏文拼合有一套固定的規則,更像是梵語字母的詞內連寫);這種構成的原則一般是會意法或形聲法,拼合最多可達四個單字:

上圖左側兩個文字分別是「水」和「土」的意思,拼合在一起後,新字意為「泥巴」。這種拼合字比「單純字」要多得多,導致西夏文筆畫極為繁複。目前已能辨識的西夏文共計六千餘字,分為七百餘個部首。

在西夏滅亡之後,西夏文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蒙古時期被稱為河西文;一直到明朝中葉還有人在使用西夏文刻寫碑銘。2012年李範文先生重編的《簡明夏漢詞典》由中國社科社出版,是不錯的參考書。

B. 突厥文

突厥人的歷史嘛,相信大家都很熟了,在西北與大唐相愛相殺了幾十年最後被唐打殘了~突厥汗國早期所使用的文字就是這種突厥文,見下圖:

暾欲谷碑,怎麼樣是不是很像維京人使用的如尼文?沒錯這種文字的綽號就是突厥如尼文(其實和真正的如尼文並沒有一點關係)。字源是粟特文及佉盧文,8-10世紀被中亞的幾個突厥汗國廣泛使用,並衍生出老匈牙利文、葉尼塞文等子書寫系統。後來漸漸被回鶻文所取代。

突厥文是一種較成熟的字母文字,究竟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考了,學界大體上認為是自然演變而成的。其主要特點是每個輔音音位都有兩個不同的字母來表示,一個用於拼寫前母音,一個用以拼後母音(這是與突厥語母音和諧的特點有關的)。由於知乎無法識別突厥語字體,我自己畫了一張字母表:

輔音:

母音:

再放一張圖:

亞塞拜然法定貨幣5瑪納上,注意看背景,印的就是這種突厥文。

C. 回鶻文

好了接下來開始八回鶻文。回鶻人是現代維吾爾族的先民,也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此族原屬鐵勒一部,鐵勒人的族源則可上溯至匈奴冒頓單于時期臣服於匈的丁零人。605年,飽受東突厥欺壓的回鶻人聯合諸鐵勒部族起義,並聯合薛延陀大破突厥。647年,回鶻易都護吐迷度聯合唐滅了薛延陀,建立回鶻汗國並向唐稱臣。742年,回鶻再聯拔悉密(另一個部族)起兵,徹底推翻突厥汗國,殺白眉可汗;旋即又滅拔悉密。758年,唐肅宗遣寧國公主與回鶻和親,凡三次。回鶻汗國極盛時期在中亞建立過牢固的控制,長期與唐保持友好關係,並時不時欺負一下吐蕃。下面放一張八世紀後期的地圖你們感受下:

東亞的黃色國家就是唐了,東北的渤海之前講過,西南的吐蕃和南詔接下來會八,北部中空的用假名標註的那個地區就是回鶻汗國了~~這個時代,回鶻人還在使用上面講過的突厥文。

後來回鶻衰落,840年汗國覆滅于吉爾吉斯人的打擊。回鶻部族分三路西遷,一部遷入吐魯番地區建立高昌回鶻,稱為維吾爾族的先民;一部遠走楚河,成為後來喀拉汗國的主體民族。還有一部遷至河西走廊,成為甘州回鶻。直到此時,回鶻文才開始在回鶻人中間流行起來。早期回鶻文是仿製粟特文(後面會八這個奇葩文字)而創製的,事實上突厥民族早在西突厥時期就已經接觸了粟特文,取代了西突厥汗國的突騎施汗國曾發行過一版銅錢,上面印的就是粟特文:

回鶻人接觸這種文字後,開始加以改造以拼寫自己的語言:回鶻語。這種拼音文字早期只有十八個字母,表示輔音,母音是省略的;後期增至23個字母以寫出母音,並出現加點表音的現象以及標點符號。回鶻文一經誕生便受到各突厥民族的熱烈歡迎,很快取代了老突厥文的地位,成為突厥世界的通用文字,1077年成書的《突厥語大詞典》驕傲滴將這種文字稱為「咱們突厥人自己的文字」。

回鶻文抄本《彌勒會見記》

儘管到了喀拉汗國後期,突厥人已經徹底伊斯蘭化並開始採用阿拉伯字母拼寫語言,但回鶻文的影響依舊重大。蒙古立國後,仿製回鶻文創製蒙文(上文提到過),而回鶻人因為長期處於多語環境,通曉各民族語言,因此大多在蒙古四大汗國得到重用,回鶻文在蒙古時期地位僅次於蒙古語。帖木兒帝國滅察合台汗國後,回鶻文更是一躍而成為官方文字。

之後回鶻文雖然漸趨衰落,但依然有規模不小的使用者。這種文字一直綿延到十七世紀,最後見到的回鶻文抄本是清康熙26年(1687)的一本《金光明最勝王經》。而作為誕生了滿蒙文字的母書寫系統,回鶻文的生命力今天依然隨著這兩種文字的使用在亞洲大地上延續著。

————————————接下來是番外的分割線—————————————

番外四:西北與西域其他民族及外國文字

(啊啊啊這回番外真的成了本體了怎麼辦)

機智的少年少女們啊,你們以為我講過西夏突厥和回鶻文以後,西域就沒有別的文字了嗎?

真的是好天真啊呵呵呵呵

西域不是三種文字啊!西域有將近三十種文字啊!!每種都特么長得迥然不同啊!

西域人民真是多語天賦爆表啊!尼瑪被三十種文字環繞每天要怎麼生活啊!!

西域人要做生意啊!做生意就得面對各種奇葩啊!寫個契約要特么用三種語言啊!

尼瑪嘴裡說突厥語筆下寫佉盧文腦子裡想的還是自己的母語吐火羅語啊!你們真的不會精神分裂嗎?!?!

中亞的文字多也就算了!尼瑪拉丁文希臘文也來湊熱鬧!梵文藏文也來摻一腳!!連阿拉伯語也要刷存在感!!!西域的少年少女們你們這樣做的時候究竟有沒有考慮過後世學者的!感!受!啊!!

好了吐槽完畢我們開始慢慢八

A. 阿拉米系統文字:佉盧文、粟特文、帕拉維文及其他

所謂阿拉米文,是指公元前9-7世紀在西亞地區使用的、拼寫阿拉米語(一種閃族語,和阿卡德語有親緣關係,一度是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之一)的一種文字,前8世紀左右和腓尼基字母徹底發生分化。波斯帝國倒台後,阿拉米字母廣泛地傳播到西亞中亞,並在當地產生了一大批民族文字,這些文字統稱阿拉米系統。

1、在西域,除回鶻文以外,最重要的一種文字可能就是粟特文了。粟特人居於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此地扼歐亞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希臘人稱粟特地區為索格狄亞那,中國人稱粟特人為昭武九姓胡。這個民族歷史上並未建立過自己的政治話語權,歷來是依附於某個權力中心,然後大搞商業,悶聲發大財。公元750年開始,粟特人逐漸皈依伊斯蘭教,十世紀被喀喇汗國突厥化,民族遂亡。

粟特文是粟特族創造出來拼寫粟特語(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支)的一種輔音音素文字,也是回鶻文、以至於滿蒙文的直接來源。從公元100年到1200年,這種文字通過絲綢之路被持續地在歐亞大陸上傳抄、使用,影響之大、作用之久實在是舉世罕見。粟特文含有17個輔音字母,並在書寫中用其中三個來代指母音;也包含少數的阿拉米文意符,在句子中充當語法作用。與其子書寫系統回鶻文不同的是,粟特文是從右向左橫向書寫的,這與希伯來文、敘利亞文等同出一門的文字是一致的:

粟特文女奴買賣文書,藏於新疆博物館

2、除粟特文以外,佉盧文也是一種西域通行的重要文字。這種文字發源於犍陀羅地區,被用來拼寫普拉克利特語(俗言)、梵語(雅言)以及巴利語,廣泛用於佛經的書寫和記錄。此文字也通行於巴克特里亞(大夏)、索格底亞那(粟特)、貴霜帝國以及絲綢之路沿線的城邦中,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公元七世紀左右。先放張圖吧:

此乃一份商業契約,出土自新疆鄯善,哈密瓜的真正故鄉~~

雖然不是直接發源於我國國內,但這種文字在新疆地區廣泛被使用,無疑對絲路上的貿易以及文化交流起到過很重要的作用。另外,佉盧文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中亞南亞曾經有著重要的地位,貴霜帝國曾以其為官方文字,印度孔雀帝國的偉大領袖阿育王更是以這種文字頒布過敕令並刻在了石崖上。作為眾多南亞、中亞文字的先驅(但可恥的絕種了並沒能留下後代),佉盧文是一種典型的母音標音文字,與今天的藏文差不多:有三十四個字母,但只有一個是母音,其他的母音在寫的時候都是用很萌很萌(誤)的符號標在輔音上面的。

對佉盧文的破譯也是很(撞)有(大)趣(運)的:這種文字被詹姆斯·普林斯普在十九世紀前期所破譯,而在比較語言學還沒有誕生的年代,他需要找到一份雙語對照材料,即「羅賽塔石碑」一類的東西。這位普林斯普先生是一位大紳士,他在加爾各達的鑄幣廠做質量總監,沒事就喜歡研究稀奇古怪的東西。他搞了一種高溫溫度計,能夠測量焚化爐里的溫度,還在皇家學報上發表了自己的成果;搞了世界上第一架(儘管很多人不承認)精密天平,並憑著這個成果混成了皇家學會會員,到處蹭吃蹭喝。最令人驚奇的是,有一天他去鑄幣廠隔壁的採石場瞎溜達,一腳下去踢出兩塊銀幣來。這位紳士撿起一看,頓時樂瘋了:這兩塊銀幣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大夏古錢幣(彌蘭王時期),採石場把位於其上的石頭和土壤都挖走了之後,居然就讓他給踢出來了……硬幣的正面是希臘文,背面是佉盧文。刻著內容完全一致的貨幣稱號與發行信息。有了這兩塊銀幣,紳士很快就把佉盧文破譯了,然後又憑著這個成果成立了一個「亞洲研究會」,繼續混吃混喝。

這就是那兩塊硬幣其中的一塊了~~佉盧字母的字源迄今為止都是有爭議的。有些學者認為它來源於阿拉米字母體系,但並未找到證據;有人認為來自於印度古文,但證據更少。還有人乾脆就說它是一種自源文字~~不過遺憾的是,這種文字並沒有留下任何子書寫系統,它和西域許多其他文字一樣,迅速的在八、九世紀被阿拉伯文和梵文天城體所取代。

3、其他在西域找到的阿拉米系統文字還有很多,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帕列維文摩尼文。帕列維文本身是一種很有存在感的波斯文字,用於書寫波斯語的諸多方言,也有使用這種文字的粟特語、塞語(尤其是于闐語)材料存世。這種文字自安息帝國(帕提亞)的開國皇帝阿薩西斯一世時便開始使用,一直到穆斯林征服時期才逐漸消亡,安息與薩珊兩朝,這種文字一直是伊朗的官方文字(薩珊時期,另一種文字——阿維斯塔文被發明出來,用來記錄瑣羅亞斯德教的聖典)。作為阿拉米字母的直接衍生系統,帕列維文與阿拉米文之間的關係類似於在此貼最前頭講過的阿卡德文與蘇美爾文一樣(乃們是不是都忘了趕快去複習),即帕列維文中存在大量阿拉米語音節+波斯語音節雙重拼寫的現象。由於阿拉米字母中存在大量的表意符號,因此帕列維文以一種十分糾結詭異的方式進化成了音義結合文字。

一份四世紀左右的帕列維銘文

至於摩尼文,與帕列維文的關係比較近,但其誕生與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摩尼教的擴張。摩尼教是三世紀中葉的一位波斯先知——摩尼創立的,這位先知也是位紳士,他創(bu)造(yao)性(lian)地吸(piao)取(qie)了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佛教的思想,把它們糅合在一個外殼裡面,創立了摩尼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同時向這個大異教發難,摩尼教受到會心一擊,效果拔群,於是向中亞逃竄。在唐朝時期傳入中國,與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景教)、瑣羅亞斯德教(祆教)並成為外國三教。另外,這個宗教也是明教的來源,所以聖火令上面的鬼畫符根本就是摩尼文……怎麼樣有沒有感覺張無忌瞬間高大上起來了~~

根據該教經典,摩尼文就是摩尼本人親自創造的(其實並不是)。這種文字基本上已經擺脫了阿拉米文的影響,不再像帕列維文一樣還要雙拼,因此漸趨成為一種輔音音節文字(然而不寫母音這件事情還是讓人掀桌);主要用來拼寫粟特語、波斯語的摩尼教經文,但大量的回鶻語、吐火羅語摩尼文也在吐魯番一帶被發現過。放張圖:

此乃摩尼文字母表,是不是感覺標點符號(左下五個)很Q的樣子,嗯,摩尼紳士是一位有童心的神棍~~

其實,還有一些阿拉米系統的書寫體系曾經出現在中亞,但重要性並沒有上面四種文字那麼大,多數都是驚鴻一瞥就消失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里(誤),因此這裡就不八了。接下來我們看看:

B. 婆羅米體系的諸文字:梵文、吐火羅文、于闐文

(寫到這裡,看看還有大概幾十種文字沒講完,答主的內心崩潰了。但答主是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答主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開番外、造福人民群眾的決定(其實只是因為話嘮),也會堅定地繼續寫下去。所以,答主現在要去睡個覺,洗洗腦,回來繼續更。乃們看答主這麼辛苦,點個贊吧親~~)

婆羅米字母某種程度上算是佉盧文的孿生姐妹,當佉盧文風行於犍陀羅地區時,婆羅米字母則在恆河水上大行其道。與佉盧文一樣,婆羅米字母的源頭也不甚清楚,主要的兩派意見分別認為源於阿拉米字母、或者印度古文(印章文字)。這種文字最初被用來拼寫普拉克利特語,後來流傳甚廣,也逐漸被用來拼寫印歐語、漢藏語、南島語、南亞語以及達羅毗荼語中的多種語言。然而,與佉盧文斷種的命運不同,婆羅米文是世界上最高產的母書寫體系,衍生出絕大部分南亞、東南亞文字,她的子書寫體系據統計多達198種(Trautmann, Thomas R. , 2006),至少有十五種衍生文字直至今日依然被使用著。婆羅米字母也是一種母音標註文字,從左向右書寫,並且與梵語一樣用拼合字母來描寫輔音簇;但與佉盧文和今天的梵文不一樣的是,拼合字母並非從左到右,而是從上至下垂直拼合,這點與藏文有類似之處。

婆羅米字母銘刻的阿育王石柱

1、在西域-中亞這一地區,吐火羅文于闐文都是直接用婆羅米字母的變體來書寫的,被稱為「斜體婆羅米文」。

吐火羅語就是季羨林老先生研究的那種語言,這種語言有兩個方言,一種分布在今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稱為焉耆語(吐火羅A);另一種分布在今庫車縣,稱為龜茲語(吐火羅B)。極端複雜的民族多樣性、令人抱歉的生存環境使得講吐火羅語的人們並沒有建立民族認同,形成一支「大吐火羅人」,他們分散地居住在塔克拉瑪干邊緣的幾個綠洲里,各自獨立地建立了城邦,彼此之間還經常處於戰爭狀態(喂喂你們說的都是一種語言又不是聽不懂有什麼不能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

上一張德國人的西域圖:

右下角圖註:塔里木盆地,公元三世紀。位於北部橘黃色和亮黃色的分別是龜茲和焉耆,最西方紫色為喀什,東方藍色為車師,南部綠色的為于闐,紅色則為樓蘭。對吐火羅語有興趣的知友們可參考季老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1998)一書。

————————————這是完結(並沒有)的分割線—————————————

好啦,我已經開通了專欄,這個問題下的答案以整理成文章的形式發在專欄里並持續更新,在此處就不更啦~~地址是http://zhuanlan.zhihu.com/migddalbabel ,大家多多關注喲~


我覺得不用分析那麼多

所有的表意文字里,中文活下來了而已

而且活得還不錯

現在用表音表意各種優越性來回論證他的存在原因,本末倒置了


人類歷史上幾個獨立發展的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中美洲的瑪雅文字(約公元前600年)、埃及的聖書體?(約公元前3000年)、中國的漢字?(約公元前1300年)
所有的字母都有同一個淵源,即閃族字母(約公元前2000年)。

.....................................................................................................
文字的獨立發明是件艱巨的工程,耗時長久,動輒幾百至幾千年。其產生的基本條件是農業文明的發展。階層社會有記錄事務的需求,而富餘的財富才可供養專門的抄寫人員。一個地區一旦形成系統的文字書寫系統,便基本扼殺相鄰地區(有效傳播範圍內)獨立創造文字的可能。蘇美爾、中美洲等也是各自半球最早發展農業文明的地區。其他地區部落更現實的選擇是放棄獨立造字的努力,而去借鑒已有相對成熟的書寫系統。字母出現前,各地區獨立、非獨立的書寫系統均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成的語素/意音文字。
字母的誕生,源於三千年多前西奈半島的閃比特人對埃及聖書體的改造。閃族字母包含代表埃及語24個輔音的全套24個符號,拋棄聖書體所有的語標、義符等符號,只使用他們的輔音字母。而後演化成腓尼基字母,迦南的腓尼基人將其發揚光大。沿海的腓尼基是貿易網路的樞紐,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亞洲字母系統的始祖)和希臘字母(歐洲字母系統的始祖)在文字歷史上有深遠的意義。腓尼基字母跟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一樣,都是輔音音素文字,沒有代表母音的字母或符號,字的讀音須由上下文推斷。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徵用」腓尼基字母來表示母音,即第一個全音素文字。而字母文字還有另一個分支,是以婆羅米字母和藏文字母為代表的母音附標文字

大家可以關注下:字母系譜和如下的文字系統類型分布圖

參考:
『槍炮、病菌與鋼鐵-第十二章』(戴夢德)
字母的歷史
File:SchriftsystemenDutch.png

---------------------------------------------------------------------------------------------
山寨遠易於獨立設計。
若是獨立設計,一般文字書寫系統的發展路徑可能大致會同於漢字這類語素/意音文字。一則,獨立發明文字的地區寥寥;二來,楔形文字、瑪雅文字、聖書體等都已隨逝去的文明一起湮滅。字母的廣泛傳播,反使漢字成了異類。
字母的創造,如同一次偶然的文字實驗,卻深刻改變世界文字格局。此後,無文字的地區部落,開始設計文字時,理想狀況下面臨兩套方案可供借鑒選擇,一套是漢字這樣的語素/意音文字,另一套是腓尼基字母這樣的音素文字。此時,音素文字強大的兼容性表露無遺。以字母代表音素或音節,理論上可以適用於任何語言。而用語素/意音文字方案去配套另一種語言時,設計和習得難度遠甚於音素文字。而表音文字翻譯外族語言也比漢字等語素/意音文字簡單粗暴得多。歷史上字母的廣泛傳播,除戰爭征服和貿易的因素外,顯然,字母設計本身的兼容性也是一大要因。以新中國後邀請蘇聯專家為少數民族語言設計文字為例,除政治因素外,採用字母文字從設計和習得難度來講,有其合理的一面。而歷史上歐洲的傳教士們,歷來是世界各族文字設計的主力軍。

漢字與表音文字的差異可類比IOS系統與Andriod系統。一個相對封閉,另一個則是開源的。


另一方面,中國因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隔離於西亞蘇美爾文明傳播區域(歐洲、西亞、北非、南亞),使得中華文明及其文字可以獨立發展、成熟。漢字書寫系統的成熟時間早於字母書寫系統的成熟,也避免了字母文字擴張的干擾。中國地區,直至8世紀,突厥人才利用栗特文?改造成古突厥文,此後的回鶻文、蒙文、滿文也是栗特文的支系。而自東漢末開始,書寫印度梵語的悉曇文(亦是字母文字,參見字母系譜)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對漢字文化圈有所影響。
中國政治、中華文明的早熟與持續傳承,使得漢字得以沿用至今,即使外族入侵也無法撼動其地位。此後,49年的新政權強烈想將其改造拉丁化,也只得無功而返。
儘管有十來種漢字拼音方案,但漢字拉丁化卻是困難重重,同音詞過多是一大阻力。同音詞大部分是後期新造辭彙產生,而文字的形制差異也影響造詞的偏好傾向。表音文字便會盡量避免新造出同音的辭彙,漢字於此方面則基本沒有禁忌(水平所限,不多做技術分析)。日文用片假名創製新詞,與漢字便大大不同。例如,對比中、日文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新元素,可看出兩者之間的懸殊迥異。元素の一覧。

漢字文化圈內,利用漢字改造另一種語言,也曾多次踐行,但結果並不理想。各國最終多額外用表音文字表記本民族的固有辭彙(日本的假名、朝韓的諺文、契丹文、女真文均是如此,而越南的喃文、西夏文少有表音成分)。

註:「?」表存疑
表音文字包括音素文字和音節文字,如假名屬於音節文字


證明地處大陸邊陲,被操不同語言的異族操得少啊,那些十字路口的古文明早被操爛了都。語言一雜,就需要壓降學習成本。

表意文字的學習成本是非常高的,遠沒有所見即所得的表音文字好掌握,想想為什麼幼兒讀物都要注拼音就明白了。


中國本土(九州十八省)在歐亞非大陸算是最偏遠的地方了……


這兩天眼睛腫了,不能老盯著屏幕,試試短答一個。

1、漢字和其他所有字的成因是接近的。抽象符號。
2、漢字後來之所以沒有繼續抽象成純符號,還是畫畫,有載體的原因在起作用。
3、長期以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刻在甲骨上的時候,主要用途是巫術,巫師是少數人職業。刻在金石雕版上之後,是士大夫,是科舉,也是少數人職業。
4、書法太小眾。
書法太漂亮,給搞成了藝術。寫字就成了驕傲。它以複雜為美。一維護驕傲,它就不普及了。就像畫畫的能力,不可能普及。
5、一直沒找到便宜的載體。
先有造紙術,再有活字印刷。紙之前是泥板、竹簡、絲帛、金石、甲骨。沒一個便宜的。紙造出來的時候,載體便宜了,但書寫是「貴」的和「慢」的,書寫的時間成本並沒有降下來。但這樣已經造成了文化的第一個繁榮高峰,魏晉。
後來有了活字印刷術,雕版。又有了第二個文化高峰,唐宋。但雕版仍然是很貴的,仍不夠便宜。
6、所以到了古登堡發明了真真正的現代印刷技術後,漢文化就被耍在後面了,漢字的進化也就這樣了,STOP了。
7、現在漢字也在異化,簡化字是一個,比簡化字更簡化的「@_@」、「I 服了 U」也越來越多了。它開始走上了混合的新道路。

這一切都是交互的。
漢字書寫早,書寫妨礙了口語發展,抑制了語音符號的出現。是起因之一。
中國文明早,早早形成了家族和集權,抑制了文字民主的簡化,是過程之一。
現在跟其他文字走在了在不大相同的道路上,是結果之一。


漢字是從象形文字發展來的表意字,原生文明都是象形文字,次生文明是受原生文明影響發展而創造的表音文字。而原生文明中,兩河,埃及,瑪雅都經滅亡,就剩中華文明了,所以漢字才會顯得如此不同。


為什麼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因為它就是要走不一樣的道路啊。
進化是更注重結果的。

一本書里的分析。

圖片:中國和東南亞四族語言。

看這幅圖,漢藏語系好牛震(牛逼、令人震驚的意思,剛學的,嘿嘿)

為什麼會這樣?

反過來看。

  • 把語言擴張史顛倒過來。
  • 某地區只有一種語言或有親屬關係的語族,又分布特別廣。證明:這一語族在這片區域上有過擴張。由於時間還不夠長,沒來得及分化。
  • 如果在現代的某些地區存在:某一特定語系語言高度多樣性現象。那麼這些地區差不多就是該語系的早期分部中心。

中國及東南亞語系分布發展情況:

  • 華北地區:漢語和其他漢藏語;
  • 華南地區:不同地區在不同時間,苗瑤語、南亞語和傣一加岱語;
  • 說漢藏語的人取代了整個華南地區大多數說其他這些語言的人。一種甚至更加引人矚目的語言劇變想必席捲了從熱帶東南亞到中國南部的整個地區——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和馬來半島。

為什麼要擴張?

「說漢語的族群特別賣力地取代其他族群,並在語言上改變他們,因為說漢語的族群鄙視其他族群,認為他們是原始的劣等族群。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中國周朝的歷史記載,描寫了一些說漢語的諸侯國對中國大部分非漢語人口的征服和吸收。」

為什麼能擴張?

因為某些亞洲人在技術、政治和農業方面獲得了對其他亞洲人的優勢。

有哪些優勢?

  • 糧食生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動植物馴化中心之一。實際上可能有兩個或更多的獨立出現糧食生產的中心。
  • 逐步產生「文明」。
  • 「等級社會」產生。
  • 國家產生。
  • 文化統一推動。比如「焚書坑儒」。
  • ......

作者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地理因素。


大陸的軸線走向。

中國的南北距離較短,同時也因為中國的南北之間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樣被沙漠阻斷,也不像中美洲那樣被狹窄的地峽隔開。倒是中國由西向東的大河(北方的黃河、南方的長江)方便了沿海地區與內陸之何作物和技術的傳播,而中國東西部之間的廣闊地帶和相對平緩的地形最終使這兩條大河的水系得以用運河連接起來,從而促進了南北之間的交流。
所有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國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統一,而西方的歐洲雖然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地勢比較高低不平。也沒有這樣連成一體的江河,所以歐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實現文化和政治的統一。

在中國,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傳播的,尤其是鐵的冶煉和水稻的栽培。
但主要的傳播方向是由北而南。
這個趨向在文字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歐亞大陸西部曾產生過太多的書寫系統,如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文字、彌諾斯文字和閃語字母。
中國則不同,它只產生了一種得到充分證明的書寫系統。它在華北得到完善,併流傳各地,預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書寫系統的發展或取而代之,最後演化為今天仍在中國使用的文字。

書是:槍炮、病菌與鋼鐵 (豆瓣),圖片都是書里的。

漢字每一個書寫單位都是獨立的詞或詞素,巨多,巨大,巨複雜。
為啥漢語沒和世界上其它大多數語言一樣,發展成拼音文字?
因為它就是不想變。
雖然是隨便想的「為什麼」,但是是認真寫的。真怕被噴。o(︶︿︶)o


推薦
《漢字起源新解》
漢字起源新解 (豆瓣)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很多基礎研究還不是很完善。
現在不是有夏商周斷代工程嗎,就是說中國漢字起源甚至與成熟的過程還沒有非常完善的體系,很多問題沒辦法使用西方的參考對照的方法來對一個事情的起源進行深入的探討。
比如上邊推薦的 《漢字起源新解》更多的還是從一種假說的角度來討論的,所以也不能全部當真,因為世界上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甚至大體準確的答案也沒有。

但是西方不同,文明起源在兩河流域,出圖文物和史料很多,互相可以對比參考,一種學說可以很快的被證實或者證偽。
而中華地區和兩河流域距離很遠但是又沒有遠到天邊,沒有太多的參考和對照,同時又能部分和外界溝通。如果說兩河流域是unix,中國就可以說是比較接近windows NT,有聯繫但是又不同。
unix是比較早出現的,windows NT是後來根據實際工程需要開發的,linux是基於unix衍生的,而mac是工程需要和unix的糅合,個人理解日本的情況和mac有點像。

中國的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這個不好說,但是確實是不同的。


不是漢字和別的文字走了不一樣的道路,而是漢字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在一個地方安家落戶了,沒有別的文字走的那麼遠而已。簡言之,雖然書體代變,但不再有質的變化。從目前看,漢字也沒有發展到下一個階段的傾向。
世界文字的發展脈絡:象形文字-語素文字-音節文字-拼音文字
漢字停留在第二個階段,就不動了,別的文字繼續向前走了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嚴格說不存在的,文字發展不存在什麼不同的道路或者支流。只能描述成:為什麼漢字停滯了發展


一級文字:象形(漢字)
二級文字:象形+表音(日文,喃文,韓文)
三級文字:表音(英文,德文)
按這個標準來看,文字的確是會從象形最終走向表音,但這是忽略了死亡的一級文字的勢力已死而得出的結論。
人都是有惰性的,所以會選擇看起來最方便最熟悉的路。
一級文字的創造者,服務的人群必然是他的部族,所以他造出來的東西是適合且僅適合其部族的語言。漢字也不例外,漢字首要服務者是漢語使用者。即使是文言文,看不懂,但至少一一對應地讀出來,這是其他語言做不到的。同理,漢語使用者也讀不出楔形文字,而楔形文字周邊的勢力所誕生的語言也是讀不出的。如果一級文字需要學習其他語言的知識,他們會選擇造新字或造新詞,因為他們有源生優勢。作為文字系統,一級文字就是一個只進不出的漏斗。
二級文字的創造者,直接讀是讀不出一級文字的,他們接受的考驗其實遠高於一級文字,因為他們既要獲得一級文字的信息,也要其部族的人能學習,這個時候,類似萬葉假名集這種轉譯就是最佳選擇,正式文章以一級文字書寫,發音以自己的為準,同時以一級文字發音作標音。而後,一級文字存在但本語沒有的以一級文字發音為準,本土存在,但一級文字不存在,則標音。這樣就華麗地跳過他們需要的考驗。但是存在問題,就是標音和本字同時存在會產生閱讀障礙。那麼再偷懶一次,取一級標音字的一部分。二級文字是永遠無法擺脫一級文字的影響,除非一級文字死了。
三級文字是在二級文字的前提下發展出來的,當一級文字滅亡後,隨著時代發展,一級文字可以表達的內容將無法滿足需要表達的內容,這個時候就必須擴張文字量,但一級文字並不適合二級文字部族的語言,所以他們不會那麼勤奮地擴展別人家的文字,而是選擇擴展他們自己的標音文字。當標音文字擴展到同音詞太多無法正常使用的時候,新造一種類似一級文字的文字是最理想的,但工作量之大和難度之大不是人性可接受的。所以會選擇拼詞這種最方便快捷的。理論上日本和韓國不需要像越南那樣完全否定已有的文字,他們以已有的標音文字擴展出多音節拼寫是可能的,特別是韓國,他們的政府內部並沒有日本政府內部那樣存在把漢字當神拜的政客。

回到題目,漢字之所以發展至今,是因為使用者還活著而且活得獨立。漢字是漢人的祖先為了漢人而造出來的,所以漢字發展也只為了漢人而發展。


題主對於文字看來概念不清。

一般來說,拉丁字母與漢字之間如果要對應,那麼字母對應的應該是漢字的筆畫。以英語為例,目前的英文字母26個,漢字的基本筆畫有28個,在數量上算是差不多。為什麼用字母與筆畫對照?原因很簡單,英文單詞的最小表意單位是詞根詞綴不是字母,漢字的最小表意單位是獨體字以及偏旁部首。英語中,由若干字母構成基本的語素單位,漢字則由基本筆畫構成獨體字以及偏旁部首。

漢字的總量,以《康熙字典》為例,收字4萬7千左右,民國38年刊行的張書玉《節本康熙字典》收字8千6百左右,是為常用字;英語目前的單詞量已經超過100萬個,還在不斷增加中,其中英語使用頻率最高的單詞,大約是3萬個。漢字的部首,以民國教育部在線國語辭典為例,一共214個,如果加上常用偏旁,總數大約是4百多;英語的詞根詞綴,根據《英語詞彙寶庫》(尤克強、尤菊芳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收錄情況:詞根約1000個,前綴約1200個,後綴約650個。

請問各位,根據以上的數據,是漢字比較簡單還是英語單詞比較簡單?

另外,題主是否認為文字發展的結果是拼音文字?或者按照題主的邏輯,文字的「發展趨勢是簡化」,那請問,文字草創的時候應該是從簡單開始,那「發展趨勢是簡化」,怎麼漢字的數量是增加的?許多甲骨文單字可以對應後代的數個文字?


我說一下我的一些猜想吧!
1、中國大統一的很早,而且中國文化中大統一的觀念很重。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進行了文字變革,書同文,為中國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而後世數千年歷史,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戰爭分裂,中國人總是追求統一,而統一的國家自然就傾向於使用統一的文字。

2、中國有很強的崇古心理,對於文字更是有一種莫名的敬畏情節。以至於有傳說:創造漢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在這樣的情節下,漢字本身被視作祖宗的遺產,帶有神聖的象徵,上千年變化都很緩慢,更遑論直接轉變為字母文字了;有限的幾次大變更也是秦始皇、毛澤東這種完全無法無天的魔王式人物做出的。

3、中國周邊環境相對封閉,而中華文明相比周邊民族一直都處於文化優越的地位,所以不可能學習其他字母文字。也只有到了近現代,中華文明落後於西方文明,才有了變更文字的傾向,但上千年的歷史積澱實在太豐富太沉重,以至於連毛這樣的人物也無法一蹴而就,這也可以說是幸運吧!

以上所述都是自己的推測,沒有什麼實證,姑且看看,不必太過較真。


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在使用,其次這些人要佔重要地位,然後才是好不好用,要不要簡化的問題

所以以前我們要學英文,現在經濟好轉了,老外要學中文


看了那麼多回答,感覺都回答的很好

說一點自己的看法吧

文字是文明的載體,文明不斷,文字不滅。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

而以前有象形文字的文明古國里,只有中華文明沒有因為收到外族的侵略而滅亡


因為其他使用象形文字的古文明還沒發展到使用表意文字的時候就被征服了。漢語則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發展


傳承的主體連續不斷。


我覺得中國人真的出來問題了,一個民族應該時刻自省,但自輕自賤就真的是滅族的趨勢了,gcd專制70年而已,歐洲民主200年而已,就能讓你們輕賤到將繁衍進化3000多年的漢字貶低到低於只誕生了幾百年的現代字母文,即使從進化時間這個角度也更能說明漢字挺住了更多的阻力和問題,幾千年和幾百年的進化從量化上看也都是有優勢的。


推薦閱讀:

關於甲骨文在我國歷史流傳中記載出現斷層的問題?
這個碗底的字,有沒朋友知道的?
疼和痛有什麼區別?
「吉他」和「吉它」哪個詞才是正確的?
為什麼一讀《項脊軒志》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衝動?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文字 | 語言演變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