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節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么?

相關名詞定義:

男生節_百度百科 女生節_百度百科

相關問題:

女生節到底有什麼意義?你反對女生節嗎?


是歧視。

我非常喜愛的美劇《辛普森一家》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麗薩(小女權主義者)買了最新款會講話的芭比娃娃回來,布置了一個講台,想讓她做一場精彩的演講。

拉環之後娃娃說的第一句話是「學校里能逛街就好了」。

再次拉環「我們給男生做餅乾吧」。

(之後還出現了「想太多會長皺紋哦!」「我的名字是斯黛茜,但你可以叫我『口哨聲』」)

麗薩捧起娃娃,失望又期待地看著她:「Stacy,我一直等著你能開口說話,你難道沒有什麼有意義的話來說嗎?」

娃娃回答:「don"t ask me, i"m just a girl (媚笑)!」

哥哥Bart聽到了,起鬨道:沒錯妹妹,快學著她說。

Lisa憤怒了:

這並不好笑!無數女孩會以為女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她們除了花瓶什麼都不能做,唯一目標就是打扮漂亮然後找個有錢的老公!

然後一天到晚跟她們一樣空虛無聊的朋友們煲電話粥,討論打扮漂亮和擁有有錢的老公是多麼美好的事!

————

回到我們的主題。

其實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女生節」了,2015年百度等網站首頁就是「女神節」,今年天貓首頁是「女王節——活出你的漂亮」。

這裡的「女王」肯定不是指那位「和國家結婚」的伊麗莎白一世,而是供起來當寶貝養著的「活出你的漂亮」就行的女王。


「婦女」相對於「女生」而言,一個重要區別是年齡變大,或者說「變老了」。

當一名20歲上下的男性被評價「他是個真正的男人」「他終於成為了真正的男人」,一定會很開心,因為這代表了他的成熟、獨立、值得信任、能夠擔負起責任。雖然也有「年齡變大」的意思,但這對於男性來講並不是什麼負面評價,年齡小並不是男性的重要資本,相反正所謂「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男性的許多優良品質正是隨著年齡增長才磨礪出來的。

但是如果把「男人」換成「女人」或「婦女」去評價一名類似年齡的女性,她十有九點九會非常不快,因為這代表著她們「年齡大了」「變老了」,而當今這個社會體系下,「年輕」是女生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資本。

誠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女性也會有學識的進步、工作技能的提升、心智的成熟,但這些所有的成長加起來很多時候都比不上一個「年輕漂亮」帶來的好處多。

這個社會中女性被逐漸物化,她們逐漸被定位成「生育機器」(相應地男性被定位成「賺錢機器」),平時供起來當「女神」養著,以便需要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激發起男性生育的慾望。「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這句前段時間很流行的話換個表達其實就是「胸大無腦好」。


其實這並不僅僅是當今中國的問題。

上面那個故事的後續是這樣的。

Lisa來到學校,所有女生都在抱著娃娃聽她講話。Lisa其他女生這個娃娃的話語有性別歧視(sexist),女生們卻捂著嘴偷偷地笑,他們嘲笑Lisa竟然說那種羞羞的髒話。

連爸爸媽媽都不支持她,反而覺得她是在多管閑事,媽媽甚至說,我不也是玩著這些娃娃長大的嗎,也沒出什麼問題啊?(小時候聰明能幹的媽媽Marge,成年後果然成了一名全職家庭主婦)

Lisa想盡辦法找到了娃娃最初的設計者Lavelle女士,但後者早就退出公司了。Lavelle說,自己年輕時候和這個Stacy娃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這麼多年來這種生活方式給了她很多教訓。她換了五個丈夫,都是社會上層的大男子主義者,她從不愁吃穿但過得並不幸福。

在Lisa的勸說和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下,Lavelle女士決定設計一個新的,倡導獨立女性思想的娃娃,投放市場後叫作「Lion heart」

生產Stacy娃娃的公司為了繼續獨佔市場,推出了新產品與之競爭。Lisa在商場大聲呼籲,同胞們不要被騙了啊,他們所謂的新Stacy娃娃,只不過比原來多了一頂帽子而已,其他一丁點都沒改變!

但女生們卻說:但她有了一頂新帽子啊!隨後瘋狂地撲了上去

沒有辦法,大資本家們壟斷著營銷和傳媒,而大眾又是沒有自己判斷能力的,只能向木偶一樣被操控著盲目消費。

影片最後,麗薩落寞地站在一件也沒賣出去的「Lion heart」娃娃旁:

Well, I guess you can"t beat big business.

There"s just no room for the little guy.

女性抵制「婦女節」,擁抱「女生節」「女神節」,本質上就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損失的遠遠大於得到的。

而這種狀態在資本控制著營銷、傳媒等一切話語權的社會裡是不可能改變的,因為3.8婦女節本身就是紀念勞動女性一次次爭取自身權益的罷工、運動、革命而設立的,這明顯嚴重損害資本家的利益。

大家還是來過「女生節」「女王節」「女神節」吧,畢竟,傻白甜的錢要好賺得多。

(完)


有一門課叫《女性學概論》

楊老師主講這門課,她說了很多讓我振聾發聵的話:

「那些20多了還說自己是女生,不過婦女節的,你們錯了。婦女的定義是什麼?14歲以上的女性都是婦女。」

「你們的婦女節怎麼過的?化妝、打扮、買包包,越來越回歸到傳統思想對女性的定義里去。為什麼婦女節就不能去追求進步,爭取一下女性的社會地位呢?」

「請男士在婦女節不要給女士買包包。女士們,如果有男士在婦女節送你包包,請你拒絕,這是一種性別歧視。
我不要你婦女節的包包,要包包我只能開心一天。我要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我能開心一輩子。」

「男女平等是什麼?法律地位平等、尊嚴與人格平等、發展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責任平等。」

「一樣的工作機會、一樣的社會地位、一樣的個人責任。」

「我生了孩子之後,一直呆在家裡,做家庭主婦,感到很迷茫,我迷失了自己。一到黃昏,我就特別害怕。於是每天我去三聯書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講女性學的書,我才明白,我的痛苦來自自我的缺失。我作為一個第二性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活成一個社會大眾所期盼的家庭主婦的樣子,但這個樣子並不是我自己的人格。
於是我決定開一門課,專門講女性學。」

「為什麼女性就要依賴男性?為什麼就不能獨立?為什麼結婚後就要做家庭主婦?因為在傳統思想里,女性就只是生育的工具!」

「我給你做家庭主婦,可以,我付出了勞動,你要給我開工資!」

「性別是一種命運。你一出生你的性別就被決定了,然後你要帶著這個世界對你性別的偏見走完這一生,男人該做什麼女人該做什麼,這些在傳統里是很固化的觀念,這就是命運。」

「中國為什麼要把男女平等列入基本國策?因為性別問題是危急國家安全的問題。傳統的男女不平等,導致社會男性人口過剩,造成性別失調。
過剩的男性人口勢必導致男性單身率過大,大城市的單身男人轉向小城市尋找伴侶,小城市的單身男人去縣城,縣城的去農村。社會矛盾不斷轉嫁,最終都積累到社會下層。單身的社會下層男士缺乏家庭的束縛,個人慾望又不能得到滿足,於是犯罪率提高了。」

「為什麼那麼多罵人的話都帶著女性的生殖器?為什麼它如此遭受歧視?那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是文明的源泉、是世界上每一個人第一個家、是母親給你的溫床!為什麼它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

目前只上了兩節課,以後記下來再更。


隨著3月8日的臨近,又到了被「女生節」、"女王節」、「女神節」刷屏的時候。

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婦女」二字很難開口?

在官方辭典中,婦女的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

歧視這個詞兒在英文里叫discrimination,就是區別對待的意思。把女生和婦女一分為二,明顯就是歧視。它可能是男性對女性惡意的歧視(或自認為對女大學生善意的區別對待),也可能是女性自己無意之中的歧視。

如果女生節、男生節單純作為校園文化,並無不妥,但只過三七而抗拒三八,就有歧視的意味在了。

有人覺得婦女二字很難聽,這很可能就是一種厭女症的體現。骨子裡不能接受婦女,這就是對已婚(或者大齡)女性的歧視。

我從小就經常看奶奶訂閱的雜誌《婦女生活》,實在不覺得「婦女」這個詞有何貶義。問問你們的母親、祖母、阿姨,她們會覺得婦女是個貶義詞么?她們會用三八來罵人嗎?至少我所在的地區沒有人用三八來罵人的。

或許是青年女子覺得「婦女」離自己很遠,彷彿這兩個字象徵了某種年老色衰的發福,甚至為人婦的羞恥。或許是商家覺得「婦女」二字太土,不是它們想要營銷的效果。然而這個言必稱女王、女神的時代,賣個衛生巾也要稱「女神節」,實在令人審美疲勞。

想起第一次被祝賀Happy Women"s Day是在高二還是高三,歷史老師在3.8日批完作業順手寫的。當時我們還有點疑惑,還沒成年呢,也可以過婦女節?2006年上了大學,那時還沒流行過女生節。北外這種「女校」嘛,你懂的,並不會有人因為你是女生而多看你一眼。所以清華女生那種過女生節的幸福我是不能體會,只覺得掛條幅這種「集體示愛」的方式太幼稚,有些內容幾乎到了令人尷尬的地步。

網上搜到有一些女生節橫幅看起來很暖心,或許這才是單純的男孩們參加女生節的美好初衷。但另一些條幅彷彿是在「宣示主權」,比如「春風十里,不如睡你」,甚至於公然性騷擾。這樣濃濃的荷爾蒙氣息,總叫人覺得中國的少男少女作為個體而言是膽小而壓抑的——必須集體示愛或者集體耍流氓。同樣讓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好多人想追一個男生/女生需要朋友同學去代為示好,而不是自己創造機會。對女生表達關愛是好的,為什麼還需要一個節日才敢釋放內心的騷動?

有人說反對三七是女權主義者上綱上線,是左派的心理脆弱,他們說應當正確看待校園文化里的集體狂歡。狂歡不是不可以,但是作為成年人,過三七而不過三八,在我看來,本身是一種比較幼稚的,不想長大的心態。女學生不想過三八還可以理解,但若走出校門好多年的女性也反對婦女二字,這種刻意裝嫩總歸讓人有些違和。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其實是一個女性權益日, 「婦女節」來自建國前,「婦」指代已婚女性,「女」指代未婚女子,用的比較文言,放在今日,可能就會讓人誤會成是已婚婦女的節日,所以有人要搞出來一個女生節。然而用女生節代替婦女節這是一個值得警醒的現象:撒嬌的姑娘們只想要寵愛要福利,或許早已不關心前輩們辛苦爭取來的女性權益。

曾經和男友探討起為什麼大學生愛過女生節,我說女大學生內心深處可能是抗拒成為「婦女」的,她們還沒有走上社會,沒有親身感受到女性在職場等環境下受到的性別歧視,因此可能沒有很強烈的維權意識。第二,中國女性特別怕老,東亞文化里又特別偏好乖巧的小女孩外表,這樣一來,我國女性可能就會有一種「不想長大」的心態,並不為自己是個成年女性而驕傲,寧可一直做小女孩,因為「婦女」聽起來並不可愛。而曾經在英國學習工作的藝術家張靈樹告訴我們,她接觸的英國成年女性很不喜歡被稱作girl,因為她們不想被當成小女孩。

男性向女性表達關愛是好的,但是大學生流行過三·七而迴避三·八,難免給人一種不想長大的感覺。女大學生已經滿18歲,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姑娘了,作為成年女性,應當悅納自己的年紀,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並敢於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非滿足於撒嬌賣萌以及被男性當作一個沒長大的小姑娘來呵護。女權之聲去年有一條的橫幅打得好:我們需要的不是免費午餐,而是被尊重,被平等對待。

對婦女節的接受,是對成年女性身份的認同。近年來的三八營銷活動有很多噱頭,還曾有人要策劃名為"對婦女節說No"的營銷,旨在拒絕社會對婦女的定位,宣揚新女性主義。這個說法十分標新立異,因為婦女節本來就是女性主義的,它原本是一個女權的節日。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又稱三八節、婦女節、三八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婦女解放而戰鬥的節日。 1909年3月8日,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國紡織、服裝業的工人舉行規模巨大的罷*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資、實行8小時工作制和獲得選舉權。這是歷史上勞動婦女第一次有組織的群眾斗*爭,充分顯示了勞動婦女的力量。斗*爭得到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婦女群眾的廣泛同情和熱烈響應,最後取得了勝利。 1910年8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社會主義者第二次婦女代表大會上,德國著名的社會主義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議,以每年的3月8日作為全世界婦女的鬥爭日,與會代表一致贊同,為了加強國際婦女的團結和爭取解放的斗*爭,便命名國際婦女日。 我國於1922年開始紀念三八節。1924年在廣州召開第一次群眾性的三八紀念大會。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

做新女性,應當擁抱婦女節才對,為什麼要反對?搞不清楚女性主義是什麼,就提新女性主義,這就讓人很懷疑所謂新女性主義是不是商家的陷阱。認識不到三八節的本來意義,反而要它變成購物節或者情人節,這才是現代女性的悲哀!當女性有機會主宰自己命運的時候,我們不應被愛情或者購物概括起來,三八節的含義不應該變得狹隘。在當下惡俗的流行文化里,消費主義與父權制偏好合謀,把女人定位在「女生」(萌妹子)「女神」(意淫對象)「女王」(買買買)上,本能討厭她們爭取自己的權益,甚至連女性自己也樂於成為一個客體,這難道不是社會思潮的退步?

如果是為了收男人的禮物和殷勤,其實所有的節日都快被過成了情人節,何止是三·八、七夕、聖誕,甚至連過年也要攀比收到男友/老公多少紅包。雖然今日女性已經不至於像張愛玲說的那樣「得不到異性的愛,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但依舊有成千上萬的姑娘害怕衰老,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受歡迎的印象,害怕成為「婦女」,害怕和她們曾經鄙視的「老女人」一樣。

但總有一天我們會變老,會面臨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會在找工作的時候被問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結婚,很可能會被用人單位嫌棄要休產假,甚至僅僅因為是女性就被認為能力不行、遲早要生孩子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只要女性還想參與社會生活和競爭,就要面臨這樣那樣的挑戰與規勸,甚至許多不懷好意的目光。所以如果婦女節真要改名,還是改名為「三八女性權益日」的好。

去年三·八我寫過這樣一句話:今天早晨上班的時候買早餐,又見到重慶小吃那位熱情的大姐,一邊裝包子餃子豆漿豆腐腦,一邊招呼顧客,一邊收錢找錢,動作麻利、頭腦清晰,讓我不禁肅然起敬。正是這樣高效率的勞動女性,才讓每個上班族能不遲到並且吃到熱騰騰的早餐!這才是我們應該紀念的,工作崗位上平凡而偉大的婦女!

所以,我不想過什麼女生節、女王節、女神節。我想和世界上所有的女性站在一起,感受她們的喜悅、悲傷、煩惱與辛勞。

做一名光榮的勞動婦女,有什麼不好?

不要忘記,女性今天的自由是幾代人努力爭取來的

轉自我的微信公眾號「冬驚」,歡迎關注


我不需要每年一次的讓座、打水、送糖……之類的女士優先。

我只希望工作的時候,不要男生優先。

這兩個,哪一個更能改變命運航向?

若核心權利不平等,
則小恩小惠無意義。

2013年,研究生畢業找工作時候,團委就業中心給同學們群發的招聘信息。

哦。4:8,好有道理的理由。然而好像並沒有見到什麼單位說過,最好是女生(本刊目前男女比例是8:4)。

這個,你說是有值班,是體諒女生。

姑且認了。

那行政專員呢?人力資源處呢?高校教師呢?

請不要告訴我,男生優先,並沒有拒絕女生。

而這還只是寫在明面上的,那些暗地裡的選擇,讓多少優秀女生,難以得到綜合實力差很多的男生輕易可得到的工作機會?

——————————————
現在的女生節,已經演變成荷爾蒙旺盛時期少男少女們的狂歡,混合著剛入校的甜蜜友誼和暗戀情愫。從那些橫幅的落款來看,大一、大二的佔了絕大多數,大三的就已經很少,大四幾乎沒有看到。最開心的是大一大二的同學,這就是在象牙塔里的閒情逸緻。你問我支持不支持?我肯定是支持的,既能開展班級團隊建設,促進同學友誼,又能藉機對姑娘們表白。

回到問題本身,女生節是歧視嗎?

從當下參與的個體而言,表白無罪,感謝關懷。(至於個別低俗的噁心橫幅,我覺得已經不是觀念問題,而是素質問題。)

它的意義是青春,是友情,是愛情,但也僅此而已。

當時間軸拉長,有沒有聽過流傳甚廣的那些「大一的女生是足球,大二的女生是籃球,大三的女生是乒乓球,大四的女生是棒球」之類的段子?

真正的紳士精神,不是對美女示好,而是在剝除了女性性魅力之外,依然能不歧視,對每一個年齡的女性,都給與充分的尊重。

祝校園裡的男女生節日快樂,珍惜烏托邦一般的大學生活。

願女孩子們珍惜男生的善意,也看得到未來荊棘,好好奮鬥。

【所有公開場合的引用均需徵求本人同意,如直接引用,即為同意按每字十元計費。】


這個節定在3月7號,與3月8好國際婦女節只有一日之差

這個節叫做「女生節」,而不是「婦女節」或直譯為「國際女性日」,刻意地將「女性」劃分為了「女生」和「婦女」兩個人群,且劃分標準不明。

這個節在各大高校中的活動模式主要為:男生趁機給予女生一些小恩小惠,體現對女性的關愛,歌頌女性的溫良恭儉讓,順便集體發個春兒,個體泡個妞兒

如果以上的陳述為真,或很大程度上描述準確,那麼,沒錯兒,女生節確確實實就是在男權社會框架下,男性對女性的瀰漫性歧視本能的集中體現,且明顯不少年輕女性也在迎合這種歧視,甚至享受其中。自然,這對於「平權運動」本身,更有可能的是很大的負面效應。而有正面效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就此想到了三個例子

1,2015年3月8日,谷歌和百度的logo動畫區別:百度拿出了一個蛋糕般的八音盒,上面有一個女生狀玩偶在轉圈兒,之後結婚,生子,種種...谷歌則很簡單,拿出了人類歷史科技教育文化藝術商業各個領域的成功女性代表說事兒。

2,2015年有一部電影,叫做超能陸戰隊。其中有一個主角機器人,叫做「大白」。當時我特意關注了一下此電影在中美兩國的影評。在中國,年輕女性紛紛表達了希望找一個大白一般的男朋友的願望,同時不少年輕男性跳出來以自己暖男暖得像大白來刷存在感。在美國,我很努力地尋找,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女性有將大白的特性和男朋友/老公的特性扯到一起去的言論,而更多地是在說「小孩子的友情很重要」,云云。

3,N年前的一條新聞,美國一個很大的平權運動組織,抗議美軍在多個軍種中,明確不招女兵。該機構認為,此制度性歧視,剝奪了女性保衛國家和自由民主的權利,同時更是赤裸裸的職場歧視。與此同時,大部分中國男性將保衛國家和婦孺當成男性的天然使命。而相信如果有人在中國的環境下聲稱「女性與男性一樣,成年人都有保衛國家和老弱病殘的義務」,會被罵死。(補充:人家追求的是制度性歧視的消除,而不是要求各個兵種女性必須佔一定的比例。其意義更多是方向性的,而非試圖改變軍隊的戰略戰術。評論中就此話題抬杠的直男們省省吧。)

--------------------------------------------------------------------------------------------------------------------------------------------

具體也就不多說教了,直接給結論:

中國的女權運動/平權運動,找到了正確方向的人/人群,在成天叫囂女權的人群中,都是少數,更別說放在全民中的比例了。


出路何在

表面上:女性應該意識到,真正追求的目標,並非女性的特殊化,而恰恰是女性的不特殊化。即,在社會生活中,只要都是成年人,就無所謂性別,都是平等的「人」。你行你上,你不行我上。我既不希望因為自己是女性而失去機會,也不希望因為自己是女性而讓別人失去機會。

本質上:男人是幾千年社會進化積累到今天的妥妥的既得利益者。跟男人曉之以理,是重要的;試圖架空一切去改變制度性歧視,也是重要的。但本質上,一切的「權利」,都不是由「道理」和「正義」來維護的,而是由「權力」來維護的。而一切「權力」的來源,有且只有一個,即佔有社會資源

而何謂「社會資源」。前面第一個例子中提到,谷歌在婦女節時拿人類歷史科技教育文化藝術商業各個領域的成功女性代表說事兒。這就是「社會資源」。如果有一天,女性在人類科技、教育、文化、藝術、商業、政治、軍事...一切社會領域,都能湧現出跟男性同樣數量的領軍人物(對,必須是領軍人物,而不僅僅是從業人員1比1),那麼這個社會,根本就無需搞什麼平權運動。當一個國家,國會山中坐著的參議員眾議員,天然有一半的女性;當一個國家,人民大會堂里坐著的人大代表,天然有一半的女性;當一個國家的公司高管和商業巨頭們,天然有一半是女性...女性已經手握「權力」,自然保證了女性「權利」,哪裡還需要問著男權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們討要什麼小恩小惠呢?

而現狀是,連VS這種給女生做胸罩內褲的品牌,背後的大老闆都是個老頭子...

但無奈,歧視體系已經形成幾千年,於是想達到「優秀」的女性,必然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受到更多的非議 -- 且這種系統性壓力甚至往往來自於「其他女性」而不是男性。可這確實是本質上的唯一解。如果每一個女性都屈服了命運,這個惡性循環就不會有終結,男性作為既得利益者,也絕不會突然良心發現。真想要改變,可能一兩代女性去做炮灰都不夠,畢竟男權社會走到今天,是幾十代男人拋頭顱灑熱血/燒殺強擄/勾心鬥角/努力奮鬥/廢寢忘食的累計成果。

你們可有此勇氣?

於是這裡的引申結論也很直接和赤裸裸:在一個社會中,如果相當大比例的女性,依然主動或被動選擇將「相夫教子」而不是「事業優秀」,當成自己的主要社會任務,那麼確實,不論如何文明,不論怎麼變通,不論怎麼粉飾,不論制度性歧視被消除到了什麼程度,這個社會中的男女,也依然永遠也不可能實質平等。

--------------------------------------------------------------------------------------------------------------------------------------------

後話:我衷心希望科技界能儘快搞出安全低成本體外妊娠技術,將女性徹底從生育的成本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國家支持的有父母參與的社會化育嬰服務,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基本上就是目前能想到的唯一的男女天然硬性不公平了 -- 但依然,在21世紀的今天,女性天然的「生育任務」本身,絕對解釋不了男女在「佔有社會資源」上巨大的鴻溝。於是在本質上,女性最好少去產生「因為我們要生孩子啊,所以這是沒辦法的事兒」的想法,因為這實際上也是個典型的促進惡性循環繼續循環下去的思維模式。


2017.3.8: 本問題貌似被挖墳了,那就藉此再補充些內容好了。

"The way to stop 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s to stop discriminating on the basis of gender. " -- 我,洗美國首席大法官的稿哈哈

「借性別之口,對女性施以精神或經濟等任何形式的小恩大惠,本質上都是男權的進一步彰顯。真正的平權主張只有一個:去性別化的價值判斷體系,並基於此,保護女性在一切社會生活領域取得成功的機會」 -- 還是我


女性如果能想清楚這個道理:如果女性有孕產假,同時其男性配偶不被強制同時放假,那麼孕產假時間越久,越反女性權益......真正的平權主義就算是基本入門了。


還是看過幾年發展成什麼樣吧。一種可能是變成另一個七夕節、光棍節、聖誕節,所有人都多個理由消費,性別因素淡化。這是商業化時代的普遍趨勢。

另一種可能,是演變成「女神節」、「選美節」,女性比誰收到的男性邀約最多,男性掛出直白到有性騷擾嫌疑的標語。廣告宣傳「男人不給女人買就不是男人」,「女人沒男人呵護就不是女人」。再過幾年,此種風氣蔓延至中小學...

--

有一種性別歧視叫 infantilization,即把女性當做小孩看待,認為他們需要照顧、呵護。

可是在「愛她就給她買」、「讓鮮花鑽石圍繞女王」這種「呵護」的背面就是默認女性像洋娃娃一樣需要依靠男性才能在社會立足,實現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結婚生子。這種價值觀正是大家詬病的「剩女」一詞來源。

--

可能很多人會說,慶祝「女生節」又不妨礙你討論嚴肅的性別平權問題,你為什麼非要抱著被迫害妄想症,限制別人吃飯、看電影呢?

我的想法是,一旦所謂婦女節、女性節、女生節被綁架成「男人都來寶貝女人」的日子,媒體和商家開始宣傳「男人不給女人買就不是男人」,「女人沒有人呵護就不是女人」,那我們潛移默化中又加深了對男性、女性的偏見——男人必須賺錢給女人,女人必須結婚生孩子。

民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提到女性,我們想到的就是送禮物約電影,我們能有機會討論遺棄女童問題,討論招生招聘中的性別歧視問題嗎?

--

可能還會有人說,照這個邏輯,七夕節不是歧視單身人士嗎?

不好意思,「單身人士」不會剛出生就被遺棄,「單身人士」不會在招生招聘中被直接拒絕...

之所以擔心「女生節」歧視女性,是因為它可能會加深社會長期以來的性別偏見,通過鋪天蓋地的媒體、廣告向男人施壓,告訴他們一定要賺錢給女人,向女人施壓,告訴他們只有找到男人才能實現價值。

--

但願是按照第一種情況發展。所有人多個理由消費當然是共贏的局面。
--

其他性別問題下的回答:
為什麼中國女孩畢業後沒有男孩拼?
如果「男女同工不同酬」是事實,為什麼公司不全部招聘女性,以獲得同等的生產力並節約成本?
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說明男性比女性優秀嗎?


-

女生節可考證的最早記錄發生在1986年3月7日的山東大學,前些年北大清華的女生節標語紅遍全網,全國高校爭相效仿。當一個流行文化蓬勃發展,又涉及不那麼深入人心的女性主義,產生歧視的意味不足為奇,而且隨著這一陣污力失控,伴隨著「wuli」這一新文化點,勢頭有點愈演愈烈。

簡單說就是兩個字:變味

女生節的初衷是好的,獨立出廣大女性中「女學生」這個群體,也起源於校園,原本可以針對學校做一些多彩的文章。日子也不錯,在國際婦女節前一天,正好能趕上社會熱點時期。但是,有些情況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 關於女生節的初衷

有些聲音帶來的觀點是年輕女生不願意過婦女節,覺得婦女指代的含義就是那種已婚、中年、肥胖形象的女性,之所以過女生節是因為我們年輕女生和婦女大媽們不一樣,對婦女這一稱謂避之不及。

婦女應該是一個中性詞,並不天生具備什麼預設的特徵,幼女長大變成少女,少女成年後就變成婦女,婦女 = Woman。不過,在中國語境中加了一個人婦的婦字就變味了,可見我們的男權社會有多強大,一個字就能讓人產生如此巨大的不適。相比於女王、女神,婦女聽起來就這麼沒有魅力。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制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低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之所以慶祝婦女節,是為了紀念歷史中為同胞爭取權利的婦女,為了紀念1911年3月25日紐約三角工廠火災中死去的140多名女工,也是為了紀念婦女們為這個世界政治、經濟、科學等等領域帶來的貢獻。

Google 今年的 Doodle 標語是「One Day I Will」,視頻中各個膚色、各個國家、各個年齡段的婦女們說出自己的夢想,有生活夢想也有社會理想。婦女的世界是多元的,絕不是只有中國刻板印象中的那樣,這一詞早就該去污名化了。

只有辭彙的正確含義被大量使用才能剔除刻板印象,在現實生活中婦女的語意指代,這件事值得較真。如果不能對婦女一詞進行準確的定義,大家一起商定一個新詞也未嘗不可,比如對 Disabilities 一詞的中文翻譯,大陸譯為「殘疾」,香港譯為「殘障」,台灣譯為「身心障礙」。這裡面「殘」、「疾」和「障」雖然一字之差,值得琢磨。

  • 關於性騷擾和性別歧視

不知道什麼時候3月7日的起因變成了「婦女與女生只有一日之隔」,像上文所說,將處女與婦女分割化也是一種對婦女的污名化。但是,這一詞就又出現了性騷擾的問題,會讓人感到不適。

其實有些標語還是挺浪漫的,難得有一天男生可以給女生寫點話,無論是示愛或是誇讚,也可能是簡單的問候都可以很得體到位。有些幽默的橫幅引人一笑,但我也在網上看到了一些不太和諧的東西。理論一點說,在各類社會活動中標語怎麼寫是個技術活,在中國大家普遍沒有太多的經驗,只會寫個紅底的橫幅。這一點是值得較真一下的,可以看看外國社會運動、遊行時的標語,信息傳達明確簡潔,傳達訴求之餘不會刺傷其他群體,這個時候的政治正確利大於弊。

性隱喻之外,什麼叫陪她過女生節,帶她過婦女節?似乎女性們在女生節和婦女節中反而變成了客體,要有人帶有人陪才可以。女生節的橫幅為什麼要男生拉,這是女性自己的節日,女生們完全可以自己慶祝自己的女生節。至於有人陪,人家女生過節,你男生就算想陪,也得問問女生帶不帶你玩吧。

一個典型的男性視角,讀書科研帶娃娃就能耐大了?帶娃娃是男女共同的責任,任何有讀書科研工作同時又有孩子的男性女性都符合這個定義,誰也不會因為性別不同就顯得能耐大了一點。

呃,如果班裡的男生不小心有一個是同性戀,那是不是怪女生不美,如果同性戀的同學看到這個標語會不會不舒服?幽默歸幽默,標語還是要盡量避免歧義的產生。

  • 變味的警示

變味的東西太多,需要警醒的是我國現在的女權現狀。大學裡被強姦保研的情況屢屢發生,就業市場中對女性性別的歧視,家庭暴力事件的取證與判決困難,社會觀念中對女性地位的壓抑。在年輕漂亮的女生之外,還有太多平凡的婦女在社會的陰暗面生活,更何況就算你年輕漂亮也無法逃脫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女生節無法掩飾中國婦女地位的落後。

如同開頭所說,女生節的初衷是好的,可以理解為一種女權主義運動(是的,三八婦女節就是一種女權主義運動)的細化過程。但如果隨著文化擴散後的變味,反而加深了社會對婦女污名化的歧視,或是導致女性群體內部的分化,我不願看到這個情景。

3月8號國際婦女節是革命意義的節日,也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這無所謂年齡、婚姻、生育與否的差別,是女性這一社會群體共有的紀念日。無論女生、妻子、母親都是女性,如果問我理想的女生節是什麼樣的,除了現有的對女學生群體的肯定與尊重外,也希望能看到女生們對妻子、母親等其他被壓迫的女性群體的聲援。

最後用papi醬的視頻「秒拍視頻」做結尾吧,性別不是標籤,女生與婦女也不是,願你我都能生活在一個平等的世界。

感謝閱讀。

-


真巧在朋友圈看見這樣一條轉發。

標題太能說明事了。

1,一條「女性節日」的推送,必須和媽媽聯繫起來。好像女性偉大的意義,就是做母親,做妻子,不信隨便找個搜索引擎,搜一搜「婦女節作文」,出來的全是歌頌媽媽的,再去淘寶搜搜「婦女節禮物」……出來的更是……

2,即使是歌頌偉大的母愛,也要把「媽媽」和「婦女」割裂開來,好像媽媽是婦女就掉價了,我的媽媽這麼可愛這麼偉大只能是美少女。誠然大眾視野中的「婦女」和「已婚已育」、「年紀較大」畫上等號(先不說婦女的官方定義是14歲以上的女性),但是媽媽可不是已婚已育年紀較大么,難道我們的媽媽,會因為已婚已育不再年輕就掉價了?就讓人不屑一顧了?必須要把媽媽看成美少女,才對得起媽媽?

1,2兩點,看上去恰好是矛盾的,一方面把3月8日和母親、妻子畫上等號,一方面又忙不迭地為她們剝離「婦女」的標籤。

所以,1,2兩點恰好是不矛盾的,把婚育看成女性的價值,在這種物化之下,女性經由婚育,喪失了她的價值,變成不值錢的「婦女」。所以才要極力鼓吹,我的媽媽不是婦女是美少女,所以才應運而生了女生節,是呀,白紙一張的青春少女,怎麼能是婦女呢,特別是3.7和3.8的「一日」、「一夜」之差,更是將這種猥瑣赤果果地放上檯面。

3月8日本是國際勞動婦女節,是偉大的女工先驅們為了爭取合法權益換來的,是全世界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知識創造價值、為人類做出應有貢獻的每一位女性的節日,和年齡無關,和婚否無關,和家庭更無關;而不是將自己當成金絲雀,靠著老公或者男朋友買買買的狂歡日。

我只希望有一天,女性能為自己而活,她不必是誰的妻子,誰的母親;她不必被家人或社會逼迫回歸家庭,而是出於本心做一個賢妻良母;她不必用嫁給了誰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她不必再為誰看著美麗,顯得年輕。

我只希望有一天,兩性能共享平等的權利和責任,不論是家庭,還是社會。


硬要說女生節是一種歧視的話,那也只能說--女生節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具體化表現之一,是未婚的年輕女性急於與已婚的中老年女性進行切割的產物。


如果女生節是對婦女節的補充,強調教育平權、追求校園內的婦女權益保障(如育嬰室建設、教育理念革新、不良言論處理)等,我是絕對支持的。
然而不是。
我是男性,但在我的眼裡,「女生節」,本身就是歧視,怎麼洗地,都是歧視。
某答案聲稱

「我們男同胞,一天8個小時睡覺,早八晚八共12個小時工作,還有4個小時洗漱,坐車,玩手機,上廁所………,真沒空來歧視你們!!!!!」

實際上,這種言論本身不就很刺耳嗎?難道說我們男同胞在工作的時候,女同胞都在旁邊看著?我不理解這其中的邏輯。
————以下正文————
之所以「反三七」,有幾個原因,擇重點一談。
首先,從國際婦女節本身上看,其關注的是婦女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困難。婦女,本身是一個權利社群,婦女節的意義在於警示我們性別平權並非「自然而然」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婦女的節日,也是男性的節日。
「女生節」,毫無爭議的事實是,今年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有大量的「知名人士」為女生節站台,而其站台本質是污名化「婦女」這一名詞。

結了婚的男人們,千萬不要把你們曾經心愛的女孩當成一個已婚婦女,那樣的話在未來她也許慢慢會真的具備一切婦女的特性。要依舊把她當做一個依靠你、崇拜你的小女生……
——陸琪

婦女被賦予了「年長色衰、缺乏性吸引力」等特性,而女生則代表著「年輕、美麗、嬌小、依靠人、有性吸引力」等在男權社會下的「美好特徵」。如果說對「年輕貌美」的追求姑且算作「天經地義」(實際上也並不是),「嬌柔」、「依靠人」——這算什麼鬼?為什麼不說——

結了婚的女人們,千萬不要把你們曾經心愛的男孩當成一個已婚男性,那樣的話在未來他也許慢慢會真的具備一切男性的特性。要依舊把他當做一個依靠你、崇拜你的小男生……

到底是誰在雙重標準?不言自明。
有些人說一些高校大學的標語其實出發點是好的,只有少部分是不好的——然而在堂堂大學校園內掛出如下標語,我總之是很難接受:

東師女生,國家唯一指定兒媳婦
女生節,晚歸要放開,不歸要張開
法二女生,我喜歡的姿勢你都有
…………

華南師範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團委或學生會官方微信更洋洋得意地將這些橫幅推送出來,然而華南師範大學剛剛又刪除了這一推送(我正準備進去截圖)。
————————
(接受北航同學要求,放出截圖)

的確,與一些大學相比,這些標語相當客氣,至少不至於掛黃段子。然而仔細一看,多少也正把女性置於兩性關係中更被動的一方,而截圖中的第一條,顯然還涉及LGBT問題。關於「女神」一詞的歧視內涵已有知友詳述,對於因此給北航同學帶來的困擾,十分抱歉,也是我之前表述不清,舉例的幾條來自不同的學校。
————————
歸根結底,我們反對的是什麼?作為一個男性,同時也作為一個女權主義或平權主義者,我希望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都是公平的——女性不被要求「小鳥依人」,男性也不被要求「養家糊口」。我並不是反對女性「小鳥依人」,但我反對將其作為評判女性好壞的「社會標準」。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如果我跑得不快,體育老師會罵我——你是不是男人?從那時起,我就意識到,性別偏見傷害的不僅只有女性,而是每一個人。
在上個世紀,我們喊出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在今天,我們讓婦女回歸家庭,脫離社會生產,變成男權社會的花瓶。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歷史的倒車,但指出這一點的人總會被認定為「女權婊」、「聖母」——你看,「聖母」就帶個「母」字吧?
我覺得知乎這個地方啊,政治太不正確,也不好。
不過,最可悲的是什麼呢?一大批女性也加入了歡慶女生節的行列。為了所謂的小「特權」,她們甘願帶上狗鏈。
放幾張我欣賞的橫幅照片


先看一下38節是怎麼來的好吧,

起源:

  •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制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
  • 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

確立:

  • 1910年,第二國際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倡議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
  •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中國:

  •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支持男女平等,並於1924年在廣州首次參加舉行了婦女節的紀念活動。
  •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正式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舉行各種形式的婦女節慶祝活動。

變遷:

  • 1986年,第一個『女生節』 於3月7日在山東大學舉行,並被人民日報等媒體認為是女生節的發源地。日期定在婦女節的前一天,以顯示與已經工作的女性的區別.
  • 自1990年代初,經過全中國大陸的各級高校學生會或民間的引進,女生節在高校中逐漸風靡。

據報道,大多數女生對此一節日表示歡迎,稱十分感動於男生的殷勤和熱心。相關可見當年網易的文章: 那些為我們過女生節的男生 謝謝(組圖)


時光荏苒。。。

  • 2017年3月,知乎網站的女性 們發起了大討論:「女生節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31293

----------------

對聯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橫批:好玩嗎?


首先,我覺得只是人們想過更多的節日而已。

其次,很多答主說是「歧視導致了對「婦女」一詞的誤解」,我不這麼看,我恰恰認為「婦女」中的「婦」一詞才是歧視。

已婚的女子:婦人。少(sh刼 )婦。
妻,與「夫」相對:夫婦。
兒媳:婦姑(婆媳)。媳婦。
泛指女性:婦女。婦孺(婦女兒童)。婦幼。

可以看出,只有在使用「婦女」一詞,才指代全部女性。
而在其他情況下,都有「男人的妻子,已婚,兒子的配偶(媳婦)」之意。
這顯然是「把女性的婚姻當做是男性婚姻的結果」的思想,內含「女性是由男性選擇的商品」的思想。
這才是最深入骨髓的「物化女性,歧視女性」。
同時還否定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和「性取向自由」。

這個節日被翻譯/命名成「婦女節」,本身就出於男權社會性別歧視價值觀,二元性別價值觀,直男癌價值觀。

作為一個MTF,我也不想過婦女節,我不是為了成為男人的附庸而成為MTF的。

當然,在女生節受到「被當成男人對待」,還是很心塞的。

(我並沒有主動去要求女生節的女生特權,我班/院/校也沒有舉辦任何慶祝活動,而是某些生活中常見的男女都會遇到的事被男生們要求放棄某種正常的權利--為了其他女生能更加暢通,便捷地使用這些權利「而事實上這些服務平時也完全不繁忙,女生並沒因此獲得實質性的好處,而更多是一種類似「小公主」的感覺」)具體的不想說,因為確實是小事一樁,心塞的點在被強行要求「有身為男人的自覺」上。


如果把勞動節區分為4.30號的有房「上車」人士勞作節,和「五一」無房勞苦節。好玩咩?

當然,這是一個不嚴謹的對比,但是,思路大約如此。

所謂的劃分「女生」和「婦女」的陣營,其根本界限還是前者在婚姻市場上「待售」,後者「失去了」婚姻的求偶交配價值。

這種對女性的「已售」和「待售」的區別對待是對女性婚育價值的赤裸裸物化。

偏偏還有女孩子也跟著過「女生節」沾沾自喜,虛榮又愚蠢。

事實上是,女性的價值和地位不應該和婚育價值等價,所謂的單身女性的「矜嬌」和已婚女性的「掉價」,都是忽略女性其他社會價值的歧視。

未婚女性如果還是靠已婚女性的「掉價」來襯托抬高價值,真的是愚蠢,我對女生節的反感,莫過於此。

尊重婦女的社會價值,為女性爭取平權,才是國際婦女節的初衷。

------

答案里有一個典型的「女生節」支持者的留言,其支持這種所謂的「女生節」無外乎就是出於一點虛榮心,因為自己年輕漂亮又是單身,享受著這種「性別紅利的寵愛」,還無知地說,女生是女學生,所有的女學生(包括小學女生)都可以過女生節嘛。

這種說法真的是,不是蠢,就是壞。其實就是,腦子不好使又虛榮

小學生14歲以下,過的是沒有性別區分的兒童節,法律規定的,你要裝嫩別拿兒童當幌子。

女生,台灣人喜歡用來指女性,所以四十歲的林志玲姐姐會嬌滴滴地說,人家女生....

但是,它的意思是指,未婚且在學齡階段的女性。

把這把部分人單獨拎出來過個節,還和國際婦女節一夜之隔,什麼意思?不屑與廣大婦女群體為伍么?過「女生節「吃著性別歧視的紅利,賣價更高更爽唄?

這是愚蠢又短視!

因為被物化的你現在行情好點,賣價高一點,有優勢,就願意被物化,你以為你永遠年輕單身?現在你過女生節,5年後按照這套標準你就是大齡剩女嫁不出去了,苦果還得自己吃好么。

難怪這個群體被罵中華田園女權,只要「權利「不要「義務「。一邊吃著性別歧視的紅利,一邊嚷著獨立自主,新獨立女性形象好賣唄?

你要過年輕人的節日,你有五四青年節,你要過女性的節日,你就乖乖地過三八婦女節。

別說我酸你,我照這個物化價值評價標準,樣貌年齡學歷背景處處在上層,但是我並不會因為我是「既得利益者「就維護這個系統。歧視就是歧視,即使我是歧視收益者,我也要打破這個歧視系統。

它限制了我人生的其他可能,它傷害了我的其他權利。我不能短視又自私,我的人生價值不能只有年輕漂亮這一點點「恩惠「和「選擇「。

---

男孩子們,你們也別追捧這種女生節了,你們是最直接的利益受害者。你們參與女神和女生的狂歡只是為「剝削者作嫁衣「。

女神「被你們捧高市場價值,她們被物化,性價值和房車等價,「年輕的女生「不再是你們平等自由的戀愛對象,年輕的你們沒有房車,一無所有,就是loser,連喜歡同班女生的資格都沒有,好玩么?開心么?

大家平等又自由,年輕女性不等於房車,年輕男性不等於房奴loser,一起努力奮鬥,好好生活不好嗎?

你又不姓趙,你為什麼不支持平等,解放生活,給自己的人生除了賣苦力賺房車,多一個選擇?


現在都流行把「婦女節」叫成「女生節」、「女神節」之類的,不過「女生節」的潛台詞是什麼?無非就是「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女人嘛,只要嫁個好老公就行了」那一套把女性當做玩偶,以女性最大價值為年輕漂亮好生育的陳詞濫調罷了;至於「女神節」則更加是一種捧殺,要知道上世紀以來的婦女解放運動一直都是和殖民地獨立、少數族裔權利、無產階級革命交相輝映的,最終的目的從來不是尋求女性的位高一等,而是平權,尋求的不是差異,而是一致,婦女解放的本質是為了一切人的解放,是為了有一天人類能不再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婦女乃至一切人,唯其大公無私,所以理直氣壯。結果有些人非要搞得女性高高在上,不禁想起孫權勸曹操稱帝時曹操的那一句「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今天讓你高高在上拉一波仇恨,明天劇情反轉分分鐘就把你踩到腳下,史上這種破事多了去了,可嘆前賢數十年努力,今天就被那些田園女權主義者們搞臭了;而「婦女節」的全稱是什麼?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冠於婦女之前的、比婦女這種天賦的性別身份更重要的是後天賦予的「勞動」,是人類社會性高於動物性的體現。

參加社會分工,投身政治活動,掌握生產資料,這才是真正的女權,也是所有人類尊嚴的來源。逃避義務的結果就是失去權利,如果所有女性都只想過「女生節」、「女神節」,那麼就如同幾千年前人類踏入父系社會一樣,離開工作的女性終究會再度被物化成男人的附屬。想起百度在婦女節放些花花草草在首頁,而谷歌首頁則是歷史上傑出的女性,真是高下立判。


不是。
女生節本身就是徹頭徹尾的商業行為。和三八婦女節的來歷毫無關聯。
而我認為,商業行為就停留在商業的領域,延伸思考沒問題,但是別太過了。

女生節這類生拉硬造的節日,最成功的案例是淘寶11.11光棍節,最失敗的是各類6.18、8.18電商節。
通過聯合友商進行大規模促銷,對某些毫無意義的日子進行強行解釋和追加意義,這類解釋自然以國人最愛的諧音、迷信為主。
我個人認為屬於一種消費綁架,比如:
很多都知道平安夜吃蘋果是扯JB蛋,但是他們還是會老老實實去買蘋果——因為別的情侶都吃了。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小時候是吃米糊粥湯長大的,但是他們還是會老老實實的買進口奶粉——因為鄰居孩子吃的就是這個。
很多人知道正月里剃頭死舅舅是謬傳,原因是反清志士留髮「守舊」——但是正月里的理髮店,那叫一個生意慘淡。

很難去指責這些人們什麼,你我都或多或少的參與其中,這是人的群居屬性決定的。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女生節是一種歧視嗎?還真不是,商家們就指望姑奶奶們敞開錢包呢,至於是誰的錢包,他們不在乎。
倒不如說是始作俑者對女性的哀求——我都這麼努力了你還不掏錢?!
做商業的都知道,抓住了女人和孩子,你就抓住了整個世界。
男人?滾到4樓去買你的破衣裳去!
商家才不在乎是誰付錢,他們賦予3.7特殊的意義、掛出漂亮的橫幅和吊眉、打出巨幅廣告、用爆裂字體把折扣標的醒目、像玩樂高一樣玩堆頭、像賣藝一樣組織活動、且尊稱你們為女神。
一切是為了你的錢。
拜託,我跟你談錢,你跟我談女權?

所以有些答主的引申是不錯的,談到了生育成本和就業歧視,我看的也津津有味。
但是就問題本身而言,歧視是完全談不上的。
我們與群體簽訂契約,按大多數人的想法去思考和行動,保證了自己身體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就必然承擔這些成本。

所以,這錢反正要花,想那麼多幹嘛呢?
就媚俗一點,就無腦一點,就開心一點。
非要從喜劇片里看出人生百味,然後轉頭對笑個不停的戀人搖頭嘆氣?
非要從狂歡活動里解讀出背後的陰謀詭計,然後在鼎沸的歡鬧中憤怒的吶喊?
以及,非要把事情拎的一清二楚,讓別人和自己用同一種方式思考?
這類態度,我在之前的一個問題裡面已經闡明了:
真的沒人覺得惡棍天使挺好笑的嗎? - 劉心的回答
用女權去抨擊女生節,恐怕和用電影的藝術性去評判《惡棍天使》一樣無趣。

當然,你想二者皆得,也不事不存在理論上的可能。
對於惡棍天使來說,你需要找一個和自己同樣對電影有藝術要求的另一半,一起吐槽也很幸福。
對於女生節來說,你需要一個穿梭在琳琅滿目的促銷廣告中,絲毫不動心,從來不媚俗的姑娘,或者說,找一個把女權視為終身事業,在你把他送的禮物甩一邊並痛斥這種「歧視行為」之後還能更欽佩你的男人。
好像不容易嘛。

是你自己選擇了這個俗氣又可愛的姑娘,是你自己選擇了這個俗氣又溫柔的男人。

在這個來歷生硬、淵源為零、空氣瀰漫著銅臭味的節日里。
TA想給你點浪漫
TA想付出點溫柔
TA想和你吃吃逛逛,在疲憊中滿足的相擁安眠。
TA想像一個標準戀人模板那樣,給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一切。

那就束手就擒吧。

來我們店裡買東西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一次點贊過100】看自己當時寫的答案覺得有點太激烈。三八的源頭是追求平等,除了愛以外還需要真正的理解。但三七女生節就是一個需求愛,給予愛的日子。有愛當然好,但真正的理解恐怕也必不可少。
另外答主也不是很清楚「十四歲以上的勞動女性」包不包括女大學生,請指正。
附贈題主另一個關於女生節的回答,題主是女權主義者。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1062890/answer/89652254
—————————————————女生節不僅是男生對女生的歧視,還是年輕女性對中老年女性的歧視。
成年女性就是婦女,而三八婦女節指的是14歲以上的勞動女性,少年班考上來的恐怕都算在內,其他女生為什麼要和婦女劃清界限?
因為還想當小公主,想收禮物想被人照顧,可是姑娘們你們知道三八是曾經多少女性苦苦爭取來的保護女性權益的日子嗎?
你們自己想到的就是收禮物滿足願望被照顧,那也別怪男生覺得女生只要花點錢哄一哄就行了。
當然這種想法的產生不全怪女生,中國社會一提起三八就是各種陰陽怪氣,就是年老珠黃的女人莫名放假的一天。
但是別人歧視已婚,中老年女性,不代表年輕未婚女性也就有權力一起歧視。而最可悲的就是你在嘲笑未來的你。
大方的說我是婦女,我要保護我的權力,我不是小公主,很難嗎?
女生和婦女是別人對你的稱呼,關鍵要學會自己愛自己,就算國家不放假也能自己給自己過節。


是。
首先,所謂的婦女節早就該與時俱進,改成女性節。
而且婦女節本身的作用就應該是宣傳男女平等,而不是僅僅宣傳相夫教子。
而女生節,則是建立在對於婦女的歧視,和對女生自己的歧視上的。
大多數女生節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女生配男生」的基礎上的,我昨天看標語看到今天,僅有一條說到男女平等,而即使除去最最粗俗的那些,剩下的被知乎眾交口稱讚叫好的,大多數的前提也都是「女生總歸要給男生的」只不過文雅一點。
很不好意思,這還真就是歧視。
不過天朝總是有辦法把一切節日過成購物節和求偶節。


本身不是,但部分男生在女生節的行為是。
女生節就應該是女生自己的節日,女生自己願不願意過節,想怎麼過節,男生無權干涉,包括任何形式的拉橫幅。這些橫幅不叫慶祝女生節,這叫變著法兒求偶。橫幅應該女生自己寫,自己掛。
當年我們班過女生節就是定時的吃飯唱K,本來AA制,變成我們幾個男生平攤罷了。我們不浪漫,送花禮物什麼的完全沒有,但又覺得完全不表示也不好。

對中國什麼節日都要和求偶或者購物扯上關係挺反感的。
另,女生反感被稱為婦女我很理解,類似的,我也不願意被小孩叫叔叔。


是,支持建立男人節,給男人多放一天假。


多少女人是因為38是婦女節而不是女性節而不願意過三八節的。

多少女人因為覺得婦女這個詞本身帶有歧視色彩從而覺得婦女節是歧視。

咬字眼玩的挺明白的。講道理就講不通。╮(╯_╰)╭

矯情也是一種歧視,自我歧視。

你也早晚有變婦女的一天。

別得意。


推薦閱讀:

金陵十三釵里的女人應邀後到底會面對什麼?
如何看待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出現男生對女生的騷擾?
胎兒的生命權和女性墮胎權衝突嗎?是否為了確保墮胎權,必須認為胎兒不是人?
為什麼男性騷擾女性案件遠多於女性騷擾男性案件?
「妻子永遠都是對的、不會犯錯的」是否正確?它跟平權主義是否衝突?

TAG:女性主義 | 女性 | 歧視 | 女生節 | 女權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