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取劉禪而代之?
是重情重義,決不負先主所託?
還是力有不逮,恐西川人心不服?
又或是時機未達,欲待北伐功成時?
篡位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然會有相關的行動,以顯示其有擅權奪位的意圖。諸如竇憲、梁冀、董卓、曹操之流,甚至是曹爽、孫峻、王敦竇可說罪名坐實。在他們權勢最大的時候,直接威壓皇權,在史書上記載著他們出格的事情,並且安插黨羽架空朝廷,並不停加強自己權力和威望,無論是否成功,都有其步驟過程。但並無任何諸葛亮篡位的過程,這種無中生有的事情不是說有沒有機會,諸葛亮是連第一步都沒走。
淚痕春雨大師第一段就是錯誤,劉備娶吳皇后不是為了拉攏川中大族,這一族人是兗州陳留人,吳班之父吳匡是何進部將,法正等人是為了加固外來士族的力量,當時法正和孟達的扶風人得勢,蜀漢以南陽士人為核心,諸葛亮和法正、劉巴、李嚴等人形成了以川士人統治蜀中的利益團體,吳懿、吳班常年追隨諸葛亮征戰,曾跟追諸葛亮上書罷黜李嚴,可謂諸葛亮的嫡系,他真要使用吳氏力量易如反掌。
糜竺一族在蜀漢只是得到禮待,並沒有權勢,特別是發生糜芳叛國事件以後,糜氏沒資格在蜀漢說什麼權勢。糜竺的子孫在蜀漢只擔任閑職,並沒有進入過行政中樞,這一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至於張飛一家,由於非名門出身,影響力極其有限,張紹直至蜀漢滅亡時才官至侍中、尚書僕射,這兩官職在諸葛瞻還沒到20歲時就擔任過,後來諸葛瞻以衛將軍,行都護,平尚書事。跟諸葛瞻比起來,張紹的晉陞像烏龜一樣慢,張皇后真要有那個力量,能讓張紹混到這種地步?馬超之女和劉理影響力還強行算進更無話可說了,馬承除了襲爵外,並無記載,他究竟是否在蜀漢當官都不得而知。諸葛亮真要篡位也完全不必考慮馬家的感受,倒是馬岱是諸葛亮中軍嫡系。真要按淚痕春雨大師的邏輯,諸葛亮想要篡位,吳班和馬岱還不得站到諸葛亮一邊?
淚痕春雨大師斷章取義劉備遺言得有個限度,首先諸葛亮不是劉禪老師,只是抄寫書籍給劉禪看,當時沒有印刷技術,書卷就只能通過抄錄方式傳播。有記載擔任過劉禪老師的是來敏,擔當過太子家令,類比太子少傅。其中諸葛亮抄寫的有申不害的《申子》、韓非的《韓非子》、管仲的《管子》以及涉及軍事的《六韜》。這是帝王家很尋常的綜合教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劉禪只是專研韓非,更別說司馬遷評價韓非子的時候說:「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並不像淚痕春雨大師所說那樣韓非子是什麼絕人性之學。而諸葛亮本人就是外儒內法的高手,蜀漢的統治思想可謂由諸葛亮一手創立下來,劉禪真要是學好了那幾本書,他就是第二個諸葛亮,可問題在於劉禪的才能可跟諸葛亮相比嗎?
至於朱允文和劉禪的比較一如既往的穿越,蜀漢的權力機構和明朝的權力機構相差一千年之久,在兩漢丞相制兼錄尚書事,足可以壟斷行政和軍事。明朝的丞相早就沒法有兩漢丞相那麼大權力,明初的中書省權歸六部,晉陞渠道是科舉。兩個制度相差之大的政權胡亂比較,那不是胡說八道嗎?朱棣起兵勝利的核心原因來自兵權以及他對軍事力量的控制,而相對蜀漢來講,諸葛亮在漢中掌控的兵權有十萬之眾,實不知淚痕大師有什麼依據說劉禪可以節制諸葛亮。
只是通過穿越性的類比得出劉禪很優秀的結論,蜀漢的政權穩固源自諸葛亮的才幹,跟劉禪關係能有多大?諸葛亮死後,蜀漢實力下滑明顯,蜀漢百姓臉上可見菜色,蔣琬、費禕時期,劉禪還能仰仗二人才幹。自此二人死後,劉禪沒法約制姜維無節制的北伐,至今末期才想要扶持諸葛瞻、董厥對付姜維,卻不想已病入膏肓。而劉禪身為君主,利用黃皓這樣的人物來打壓臣子,不能說阿斗不懂權術,但肯定是用歪了。最後曹魏伐蜀,劉禪和黃皓居然聽信於鬼神,這豈是懂得韓非思想所會採取的舉措?這一千多個贊除了大大諷刺知乎用戶大多認同反智回答外,沒有任何價值性。
反對高票答案。
第一,「一個君主如果敢公開宣稱自己喜歡《韓非子》。肯定會有臣子出來勸諫他的」,外儒內法不是這麼理解的。
相反,歷史上君王學習法家是很正常,《韓非子》作為皇家的讀物並不是什麼秘密的事情。
「初, 太祖以慕容垂諸子分據勢要,權柄推移,遂至亡滅;且國俗敦樸,嗜欲寡少,不可啟 其機心,而導其巧利,深非之。表承指上《韓非書》二十卷,太祖稱善。」
事實上只要真正看過《韓非子》,就知道裡面遠遠不只是教人權謀厚黑之術。裡面包羅的知識很多,治國理政方面在諸子當中尤其獨到。答主只把目光集中在權謀之術上,恐怕是買櫝還珠了。
第二,斷章取義地理解劉備的話有誤導之嫌。
「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包含了儒家、兵家和法家各個方面的知識。審能如此,恐怕劉備也並沒有真正信服。諸葛亮作為劉禪的老師,如果真的像篡位,難道還真盡心儘力地去培植劉禪?
史書給予劉禪的評價並不是弱智,不是昏君,任賢相為明君,任小人為昏君,談不上卧薪嘗膽的雄才大略,也算不得殘暴不仁的惡人。諸葛亮說「過於所望」,可見劉備對兒子本身的期望是不高的,所以才有「審能如此,吾復何憂」。這種誇獎當然有安慰的成分,總不能對著快死的劉備說你兒子不行了,既然託孤給我,你死之後我就篡權奪位了,你是皇帝你樂意?
從根本上,所有的理由總歸於一點,就是諸葛亮根本沒有篡位之心。如果有此心,必定有此行,其他的困難也好,風險也罷,都不是不可解決的死結。
很多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但是忘了,人和人畢竟還是不同的。有的人理念上的差別,甚至超過了人與動物。這並不稀奇。
對劉備和諸葛亮最客觀公正的評價是陳壽的《三國志》:「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如果讀《三國志》都能讀出陰謀來,要麼是陳壽文筆太差,意思表達不清,自己打自己臉,要麼讀者自己是傻X。顯然,前者的可能性太小。
當然,劉備和諸葛亮也不是聖人,舉國託孤,心神無貳,是彼時彼地的特定條件下的主觀選擇。如果情勢變了,也很難說。這就好像「治世之能臣」刺殺張讓(原為董卓,誤)的曹操後來成了奸雄,好像寫下「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刺殺清廷攝政王的汪精衛後來成了漢奸一樣, 「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但是沒有發生的事,總歸沒有發生,以此來妄度世上所有人都是一樣程度的厚黑,而忘卻了人格差別,同樣是混淆視聽的污衊罷了。
歷史上舉國託孤並不是劉備獨此一家,《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很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居然還有一位君主(原寫為皇帝,誤)死前要傳位給臣下,而這個臣下也恰恰正是深通「權謀厚黑」之術的法家商鞅。
很多人總有一種誤解,標榜仁義道德的一定是君子,編撰詭計權謀的一定是小人。所以韓非子、商鞅最終被打上了厚黑鼻祖的標籤。人們逐漸忘了,無論是仁義道德的孔孟也好,除天下害興天下利的墨子也好,無為無不為的老子也好,韓非子商子和他們都一樣,其實本著都是興國安邦之心,取的方法不同罷了。
少看知乎,多讀史書。
東漢魏晉直到南北朝,都是中國歷史非常特殊的時期。
特點就是相權的抬頭,膨脹。壓制甚至取代皇權。
三國時期丞相有誰?
董卓,曹操,諸葛亮,陸遜,司馬昭,孫峻。
這個丞相有三個權力。
第一,軍權。出將入相。就是軍事統帥。
董卓是關西軍頭目,進京就自封被廢掉已久的相國。而不是搞大將軍,三公這些官。
亂至董卓開始。也是他亂了制度。
曹操,曹魏軍事集團頭目。曹丞相。
以前的相權好歹是文官。統領不了大軍。
現在出將入相,是要幹什麼。
第二個權力,人事權
可以開府,自由提拔任命官員。就是個小朝廷。被提拔的官員效忠對象肯定為多提拔自己的人。而真正的朝廷被架空。
第三個權力、財權
軍隊沒有糧餉是不行的。他們的軍隊,財權都在他們自己手裡。最次也可以屯田。國家無法制約。
第四個權力 ,外交
實際上是開府權的衍生。但對外關係決定權在相府。
所以有了這三種權力的丞相,當然是不是叫丞相,並不重要。他就等於是君權。
只是這種君權在名分上兌現不兌現,有木有代價,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董卓是想兌現被幹掉了。
曹操把一切準備工作做好,留給了兒子。
孫峻家族則是幹掉了不是丞相的丞相,太傅諸葛恪,上位。從他廢立來看,也是在等待時機。結果他被幹了。
司馬昭是路人都知道,他復活相國,這個曹家最忌諱的職位自己當,是要兌現了。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擅行廢立,打壓剿滅反對派,弒君,加九錫,稱王,禪讓。基本就是董卓的翻版。
而諸葛亮偉大,就在於他實際上有超過董卓的權勢,國內也沒有像樣的反對派,他依然忠誠於復興漢室。
李嚴曾經勸諸葛亮加九錫。諸葛亮回答:等我等削平了魏國,十錫也可以接受。回絕了。
他若真想篡位自立。以他的聰明智慧,曹丕,董卓的範本就在哪裡。這一步不會拒絕。
而李嚴這樣的人物只要給好處,甚至不給好處,就會試探諸葛亮,給好處爭取過來易如反掌。
至於相府與宮中。
這個劇本其實以後東晉政權上演過多次。
還是拳頭大好使。
相府軍隊的統帥們,大多數肯定忠於自己出生入死的朋友圈與軍隊圈,聽命令於哪個最高統帥。
王敦,桓溫,桓玄莫不如此。
所以諸葛亮是偉大忠誠的化身,受到人民永遠的尊重。
在知乎呢,你一搜諸葛亮
無外乎就幾種問題。
1、討論諸葛亮北伐時的選擇(子午谷、街亭、馬謖等最為經典)。
2、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3、諸葛亮抗拒統一,逆歷史潮流而動。是千古罪人。如下圖:
這個題主幾乎在所有答案里都回了這麼一句:
更有甚者,這個題主還會罵人。
4、討論隆中對。
最後,就是這種問題:
····················
真的是無FUCK可說,就算你們心中有所質疑,但是了解諸葛亮生平事迹、所作所為之後,這疑慮也應該打消了吧。
難道在你們覺得「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和「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這兩句話是認真的?
明明諸葛亮志不在此,而不是不能。
但是總有人啊,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千方百計地表明諸葛亮肯定這樣想了,只是不能而已。
證據呢?想要謀朝篡位的事迹呢?不好意思,沒有。
以下只是我個人的惡意揣測:
這些人根本不在乎諸葛亮是怎樣想的,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具有顛覆性」的觀點來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並為自己沒有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洗腦」而沾沾自喜。
他們有沒有想過抹黑諸葛亮,不就是變著法洗白所有的野心家嗎?
知乎上扯淡的越來越多了。自己是個蒼蠅,就見不得有人正氣貫日月。
開宗明義: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諸葛公的理想人生,是管仲、樂毅那樣的,把一國從弱扶到號令天下。
這是他的終極目標,一切為此服務。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公大權在握,能調動的資源比他篡了位還大,因為篡位必將引發不滿和動蕩,導致一些本來可用的資源走到自己的反面,並在衝突中消失。在這個情況下,高水平的人絕不會做傻事,而諸葛公顯然不只是高水平,他是頂級水平。
當然,你問我如果實現一統後諸葛公會怎麼辦,那就不是我能知曉的了。
不過他活不到那一天,因為從三顧茅廬開始,他就在燃燒自己,照亮前行的路。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樓上各位漏了一個角度,就是諸葛亮所求的目標,比成為皇帝更高更遠更大。
諸葛亮行事謹慎細緻,待人謙遜。但其心胸氣魄從來不是後世明清臣子那樣認小服低、安分守拙的,而是有「方今天下捨我其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裴松之說他「志恢宇宙」、「以興微繼絕克複為己任」,央視三國為他寫詞「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這都是懂他的。
諸葛亮的目標是什麼?是再造漢室,重建太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他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如果他做到了,他就是中華傳統「士」道(非僅儒家)踐行的第一人,他就不是唐人評價他的「兼齊管、晏,總漢蕭、張」,不是清人評價的「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而是可比漢初三傑的總和,可以封聖,這個成就感和身後名,是一個割據政權的皇帝可比的?司馬懿倒是做皇帝了,後世什麼看法?「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連自己的後代都覺得羞恥。
諸葛亮不是假打的人,真要能克複中原,他也是十錫可受,但如他所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取小利(皇位)以圖大志而已,如果把精力、手段、資源放到篡位的行動上,還怎麼「龍驤虎視,苞括四海」?
PS:為什麼說士道、封聖成就感比作皇帝更高,因為在讀書人看來,當皇帝要靠天命,看歷史的進程,而為士是盡人事,看個人的奮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命所歸屬於外掛,逆天而行才是強者自己的本事。
表面上,諸葛亮有機會篡位,實際上,諸葛亮是沒有機會篡位的。
劉阿斗當皇帝,吳氏(太后家族)、麋氏(太妃家族)、張氏(皇后家族、馬氏(王后家族),都可以名正言順的在蜀漢帝國前排就坐,如果諸葛亮當了皇帝,這些人的身份、地位,估計就比較尷尬了。
我們先看看,吳氏家族的勢力有多大。
吳太后,以前是劉瑁(劉璋哥哥)的媳婦;吳太后能當劉璋哥哥的媳婦,其家族地位有多高,我們可想而知。
劉備入川後,人們都勸劉備娶吳太后,劉備認為這有點亂人倫。問題是,為了拉攏川中大族,劉備只能娶吳太后。[注]
[注]:群下勸先主納劉瑁妻,先主嫌其同族。法正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從之。
吳太后的哥哥名叫吳壹,官拜討逆將軍[注];族弟吳班,官拜驃騎將軍。[注]
[注]:先主定益州,以壹為護軍討逆將軍,納壹妹為夫人。 [注]: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將軍何進官屬吳匡之子也。以豪俠稱,官位常與壹相亞。先主時,為領軍。後主世,稍遷至驃騎將軍,假節,封綿竹侯。
我們再看看麋氏家族的勢力。
麋竺在投奔劉備前,就是一個標準的豪強人物。別的都不用說,在投奔劉備前,麋竺家的僮客就上萬人。從某種意義上,麋氏是劉備發家的最大股東之一。
[注]: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
事實上,劉備從始到終,都沒有把麋竺當下屬看,只是當朋友看,雖然麋竺沒有擔任具體職務,但是在劉備陣營的地位之高,那是無與倫比的。[注]
[注]: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御。然賞賜優寵,無與為比。
至於張皇后的家族,勢力有多大,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張皇后的老爸叫張飛。[注]
[注]:立皇后張氏,車騎將軍飛女也。
至於馬王后的家族,勢力有多大,似乎也不用多說,因為馬王后的老爸名叫馬超。[注]
[注]:超女配安平王理。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家族勢力雖然很輝煌,但劉阿斗時代,大都已成為歷史了。問題是,正是因為他們家族的輝煌,大多已成為歷史了,所以他們家族現在的地位,才更依靠太后、太妃、皇后、王后的光環維持。如果諸葛亮當了皇帝,他們的家族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
更主要的是,劉阿斗在位,蜀漢集團的大佬們,與諸葛亮就是同事關係,大家共同行使蜀漢集團的最高權力,無非是諸葛亮坐在首席上罷了。諸葛亮篡了位,就意味著有一個強權人物,徹底凌駕於大家之上了。
劉阿斗當皇帝,諸葛亮死後,楊儀也好、魏延也好、蔣婉也好,都有機會繼承諸葛亮的權力。
魏延為了繼承諸葛亮的地位,那是不惜用武力迫使大家接受既成事實[注];楊義沒有繼承諸葛亮的地位,那是氣得大呼小叫[注];最後魏延、楊儀都因此死於非命了[注];當然了,最後蔣琬繼承了諸葛亮的地位。
如果諸葛亮篡了位,這幾個人敢有這種念頭,肯定是不想活了。
[注]:延遣從覘儀等,欲按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注]:漢楊儀既殺魏延,自以為有大功,宜代諸葛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儀狷狹,意在蔣琬。.....自謂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 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往慰省之,儀對恨望,前後云云。 [注]: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將馬岱追斬之,遂夷延三族。 [注]:儀至徙所,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只要我們知道這些基本事實,自然就會知道,劉備布的局,絕不某個權臣一時想不開,就可以破解的。
皇位是天下利益彙集的中心。表面上,輔政大臣距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但是真想跨越這一步,他必須得拿著全家的人頭去賭,能不能賭贏,永遠也是一個未知數,更主要的是,賭贏的概率非常低。
表面上,當亂臣賊子很容易。但是翻開三國、西晉歷史,有亂臣賊子之心的權臣,除了司馬家族冒險成功外,其它人,哪個不是全家慘死呢?
後來的東晉南北朝,冒險賭成功的人,自然不在少數,但是因此讓全家慘死的人,就更多了。
更主要的是,諸葛亮忠於劉阿斗,自然是因為諸葛亮有大智慧,但同時也是因為劉阿斗有大智慧。
劉阿斗作為一代梟雄劉備的兒子,從小學習的就是權謀機詐、軍政管理知識,而且劉備從來不避諱的傳授劉阿斗這一套。
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劉備留下的遺書,就可以知道了。[注]
[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作為一世之雄,毫不避諱的讓劉阿斗學習各種權謀機詐、軍政管理知識,而且劉阿斗從小聽的、看的,都是與此相關的事情,你說17歲時的劉阿斗,政治智商得高到什麼程度?
我們現在的高中生,有幾個人專門學習過這種知識呢?我們現在的高中生,有幾個人,能天天聽到、看到這種事情呢?
但是,隨便拉出一個高中生,在指點江山時,也會覺得自己比劉阿斗高明一百倍。問題是,我們普通的高中生,哪有資格與劉阿斗相比呢?
且不說,劉阿斗天天學的、聽的、看的,就是權謀機詐、軍政管理知識。更主要的是,阿劉斗天天接觸的人,都是當世頂尖的軍政人才,最簡單而言,劉阿斗能經常得到諸葛亮一對一的輔導,普通人有這種機會嗎?
而且劉阿斗的智商,絕對高於平均水平。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劉備寫給劉阿斗的遺書,就可以知道了。
劉備在遺書中,對自己的兒子的智商、學業都非常自豪;總而言之,我已年過花甲,而且一生過得多姿多彩,所以我沒有什麼遺憾,你們也不必憂傷。只是你們兄弟都還年少,我實在有點放心不下。但是前幾天諸葛丞相派人捎信,勸我不必為此擔心,因為你雖然年少,但是聰明無比、學業超過人們的期望。如果真是如此,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注]
[注]: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更主要的是,在劉備的遺書中,竟然毫不避諱的希望劉阿斗好好學習《韓非子》,而且為了讓劉阿斗好好學習《韓非子》,諸葛亮竟然還給劉阿斗親手抄過一遍《韓非子》等書。[注]
[注]: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韓非子》這種書,是一本君主必讀的課本;但是所有的君主,又都對此諱莫如深。因為《韓非子》的主旨思想,就是君臣之間,沒有什麼恩義情感可言,一切只是利益關係;總而言之,想讓臣子忠於你,你就得學會法、術、勢,製造臣子不得不忠於你的格局;否則,什麼君主不君主的,一定會死得很難看。[注]
[注]:諺曰:"厲憐王。"此不恭之言也。雖然,古無虛諺,不可不察也。此謂劫殺死亡之主言也。人主無法術以御其臣,雖長年而美材,大臣猶將得勢,擅事主斷,而各為其私急。而恐父兄毫傑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誅於己也,故殺賢長而立幼弱,廢正的而立不義。故《春秋》記之曰:"楚王子圍將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因入問病,以其冠纓絞王而殺之,遂自立也。齊崔杼,其妻美,而庄公通之,數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賈舉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入室,請與之分國,崔子不許;公請自刃於廟,崔子又不聽;公乃走,逾於北牆。賈舉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之所見:李兌之用趙也,餓主父百日而死,卓齒之用齊也,擢湣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故厲雖癕腫疕瘍,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絞頸射股也;下比於近世,未至餓死擢筋也。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厲矣。由此觀之,雖"厲憐王"可也。
一個君主如果敢公開宣稱自己喜歡《韓非子》。肯定會有臣子出來勸諫他的,因為這種書猜忌、殺伐之氣太重。皇帝喜歡這種書,或是經常看這種書,難免會產生無謂的猜忌、殺伐。
但是,劉備也好、諸葛亮也好,顯然都也毫不避諱的培養劉阿斗這種知識。
《韓非子》這種書,自然把君臣之間的博弈說得非常透徹,而且處於君主的角度,實在是一本必讀的課本。但是這種書,如果沒有大智慧消化,只學了皮毛;或是沒有高人指點學習,只是看到表面內容,那是非常危險的。
最經典的就是,朱元璋的皇太孫建文帝,主旨思想就是《韓非子》的觀點。總而言之,臣子勢力大了,必然會威脅君主;臣子勢大了,君主必須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糟殃;再總而言之,削亦反不削亦反......。
在這種背景下,面對朱元璋精心設置的政治格局,建文帝竟然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所以剛剛爬上皇位,就是手握鋼刀,試圖把可能威脅自己的人都幹掉。[注]
[注]: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退而與泰謀。
劉阿斗如果也建文帝那種格局智慧,恐怕也會幹出類似的蠢事。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整個蜀漢,就是諸葛亮說了算。如果劉阿斗的格局就建文帝那大,肯定會對諸葛亮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然後難免會覺得,只有把諸葛亮清理出局,才能讓自己的地位穩固。
劉阿斗如果產生了這種念頭,諸葛亮再有本事,又有什麼辦法呢?
處於劉阿斗的位置上,如果沒有受過專業的政治訓練,或是沒有足夠的胸懷格局,猜忌諸葛亮那是自然而然的。
諸葛亮雖然權傾朝野,而且許多人都認為,諸葛亮篡不篡位,只在諸葛亮一念之間。但是劉阿斗從來也沒有猜忌過諸葛亮(至少這種猜忌從未表面化)。
劉阿斗不猜忌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父親的政治智慧。換而言之,他父親作為一代梟雄,絕不會相信什麼思想、道德、忠心可以駕馭臣下;但是他父臨死前,讓他無條件的相信諸葛亮,自然有足夠的理由,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比他父親更關心他的未來了。
建文帝的愚蠢,在於他認為自己的政治智慧,遠遠高於自己祖父。所以建文帝上位後,看到自己叔父們擁有巨大的權力,那是緊張的,時時刻刻想把他們清理出局。
問題是,建文帝也不想一想,朱元璋既然讓他繼承皇位,本身就證明,朱元璋對他的愛,那是發生內心的,如果朱棣等人真的危險到了那種地步,朱元璋為什麼會留給他?
朱元璋教建文帝制約諸王的方法,表面上很天真,但它顯然是最好的方法。就好像,劉備讓劉阿斗無條件的信任諸葛亮,表面上很天真(因為,這和《韓非子》的教導完全背道而馳),但它顯然是最好的方法。
處於劉阿斗的位置上,一百個皇帝,恐怕有九十九個,會猜忌諸葛亮的。因為我是皇帝,什麼事也是諸葛亮說了算,我只是個擺設。憑什麼啊?更主要的是,諸葛亮這樣權傾朝野,明天他突然想取代我,我可怎麼辦啊?
問題是,如果劉阿斗真的猜忌諸葛亮,結局會是什麼?恐怕與建文帝的結局,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君臣和睦相處,是一件非常複雜的。
在蜀漢滅亡前,魏帝曹芳被廢了[注]、魏帝曹髦被殺了[注];吳帝孫亮被廢了[注]。
[注]:乃召齊、秦二王以示懿,別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君謗視之,勿誤也!」又教齊王令前抱懿頸。懿頓首流涕。.........昭引兵入城,大將軍師乃謀廢帝。甲戌,師以皇太后令召群臣會議,以帝荒淫無度,褻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群臣皆莫敢違。乃奏收帝璽綬,歸藩於齊。 [注]:中護軍賈充自外入,逆與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騎督成弟太子舍人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抽戈前刺帝,殞於車下。.....太后下令,罪狀高貴鄉公,廢為庶人,葬以民禮。 [注]:召群臣議曰:「少帝荒病昏亂,不可以處大位,承宗廟,已告先帝廢之。諸君若有不同者,下異議。」皆震怖,曰:「唯將軍令!」......遣將軍孫耽送會稽王亮之國,亮時年十六。
在蜀漢滅亡前,曹魏的輔政大臣曹爽死於非命,司馬懿淪為亂臣賊子,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了[注];東吳的輔政大臣諸葛恪死於非命[注];孫綝死於非命了[注]。
[注]:春,正月,懿至,入見,帝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於是收爽、羲、訓、晏、、謐、軌、勝並桓范皆下獄,劾以大逆不道,與張當俱夷三族。 [注]: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注]:吳主病困,召諸葛恪、孫弘、滕胤及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入卧內,屬以後事。....別飲所齎酒,數行,吳主還內;峻起如廁,解長衣,著短服,出曰:「有詔收諸葛恪。」....又遣無難督施寬就將軍施績、孫壹軍,殺恪弟奮威將軍融於公安,及其三子。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
[注]:綝起離席,奉、布目左右縛之。叩頭曰:「願徙交州。」吳主曰:「卿何不徙滕胤、呂據於交州乎!」復曰:「願沒為官奴。」吳主曰:「卿何不以胤、據為奴乎!」遂斬之。
在蜀漢滅亡之後,兩晉南北朝被廢、被殺的皇帝,那是多的伸出兩把手也數不過來;全家死於非命的輔政、執政官員,同樣多的伸出兩把手也數不過來;變成亂臣賊子的輔政、執政官員,同樣多的是伸出兩把手也數不過來。
只要知道這種歷史背景,我們自然就會知道,劉備死後,蜀漢君臣能保持四十年的和睦,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許多人總認為,曹操、孫權的兒子,比劉備的兒子優秀。問題是,劉備死後,蜀漢君臣關係一直和睦相處40年;曹操、孫權死後,曹魏、東吳帝國君臣之間那是勾心鬥角,最後君臣之間火併的一塌糊塗。
面對這種事實,如果我們依然認為曹操、孫權的兒子,比劉備的的兒子優秀。只能說上天眷顧劉備的兒子,而不眷顧曹操、孫權的兒子。
這種猜測諸葛亮心理活動的問題,淚痕大師的觀點雖然有獨創性,但有硬傷啊。 @淚痕春雨
首先,淚痕大師說:為了拉攏川中大族,劉備只能娶吳太后。
但問題是,吳壹(吳懿)是兗州陳留人,是【隨劉焉入蜀】(注1),不是川人,更不可能是什麼川中大族( ⊙ o ⊙ )啊!
(注1)三國志楊戲傳:子遠名壹,陳留人也。隨劉焉入哪怕蜀。劉璋時,為中郎將,將兵拒先主於涪,詣降。
其次,淚痕大師下面的邏輯很有趣,因為劉阿斗從小學習的就是權謀機詐、軍政管理知識,所以劉阿斗就有了大智慧,這算什麼邏輯?
某人從小學習高深的文化知識=某人具有大智慧?
某人從小練習5年高考3年模擬=某人一定能夠考上大學?
諸葛亮223年開府,什麼【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注2)。諸葛亮在234年死後,蔣琬繼續,成為大將軍等等,到238年蔣琬開府(注3)。等蔣琬246年死後,劉阿斗才【自攝國事】(注4)。結果252年,又讓費禕開府(注5)。
劉阿斗16周歲繼位,39周歲才【自攝國事】,這實在談不上什麼大智慧,好吧!
說穿了,劉阿斗就是懶癌,做甩手掌柜,懶癌症的劉阿斗在【自攝國事】後17年,便亡國了。大智慧的人會【自攝國事】17年後,就亡國嗎?
非要說劉阿斗在司馬昭面前說【此間樂,不思蜀】等等,是為了保命而裝傻式的大智慧,那這大智慧是不是太廉價了。
當然,連你都看出劉阿斗在裝傻,而司馬昭君臣卻沒有看出,只能說你比司馬昭君臣高明了。
(注2)三國志諸葛亮傳:建興元年(223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注3)三國志蔣琬傳: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238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叡驕凶,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又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注4)魏略曰:琬卒(246年),禪乃自攝國事。
(注5)三國志費禕傳:延熙十五年(252年),命禕開府。
至於諸葛亮為何沒有取劉禪而代之。那麼問題也來了,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取劉禪而代之?
這種諸葛亮為何沒有取代劉禪的原因,已經屬於心理活動的範疇了,只有諸葛亮本人來回答。你說你的答案是這樣,什麼什麼寫了一大堆,但萬一1800年前的諸葛亮並非這樣想,那怎麼辦?
我就說一個可能性的原因之一,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父子的忠誠,在某種意義上是具有雙重性質。
一般而言,諸葛亮要忠於劉備建立的蜀漢,便是漢臣,但諸葛亮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劉備左將軍府的屬吏,即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注6),大致是劉備左將軍府的總管。這就是涉及東漢二元君主制了。
(注6)三國志諸葛亮傳: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常有人黑劉備投靠陶謙,就是背叛公孫瓚,那麼劉備到底算不算背叛? - 知乎劉備稱帝後,諸葛亮成為丞相,一方面諸葛亮作為劉備左將軍府的故吏要對劉備盡義務,另一方面,當時的朝廷就是劉備,諸葛亮作為漢臣也要忠於劉備。劉備死了,諸葛亮更要為劉備家屬盡雙重義務。
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的原因,不知道為什麼不多想想諸葛亮真的是忠臣呢!
當然,這種心理活動的具體答案,只能是穿越到三國,讓諸葛亮本人喝下真相藥水,而詢問了。
哪怕淚痕大師說的外戚關係,也是可能性原因之一,只是所有的答案,都只能是猜測罷了。
--------------------------------------------------------------------------------------------------------------------------------
最後順便厚顏無恥地為下面這個回答求點贊:
求解漢末時期,豫州的勢力變化? - 知乎因為諸葛亮聰明啊!
當個忠臣,不篡位,那好處多了去了;當個亂臣賊子,奪皇位,風險高了去了。作為旁觀者的吃瓜群眾,風險不是自己承擔,自然總覺得聰明人應該選擇高風險的投資,眼睛也總盯著幾個少數成功的野心家,對一眾失敗的炮灰視而不見。
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多少人想衝刺皇位,結果血淋淋地摔下來,順便把一家人的性命都賠了。就算你僥倖成功了,當了皇帝,又能怎麼樣呢?
諸葛亮沒有篡位,以至於成為了忠臣的化身,正義的代言人,受歷代皇帝吹捧,數世群眾愛戴。曹操、司馬懿,他們的後人都篡位成功了,但這倆老兄的歷史形象有多不堪,就不用我再強調了吧。司馬家的晉朝基本上是千人踩萬人罵,曹操嘛,如果不是我朝的一位超級大咖點了贊,現在的形象絕不會比司馬懿強。
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宋史.岳飛傳》
宋朝最偉光正的岳飛,都指著曹操的鼻子罵。蘇軾也說老百姓聽三國故事,聽到曹操敗了都拍手叫好。
「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篡位成功,當了皇帝,歷史形象也算不錯。可他的子孫呢?劉子業、劉昱,都被亂臣賊子們黑成腦殘加變態。末代皇帝劉準,當了兩年的傀儡,最後十幾歲的他也不得不面對屠刀。「願世世無生帝王家」,是他發自內心的吶喊。諸葛亮呢?他的兒子孫子雖然也死了,但那是為國光榮戰死,現在四川還有「諸葛雙忠祠」紀念諸葛瞻和諸葛尚。
另外,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依然受到新皇帝重用,官至江州刺史。誰提到他,都要豎大拇指,忠臣孝子的後代啊!
「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其孫京,隨才署吏,後為郿令。尚書僕射山濤啟事曰:「郿令諸葛京,祖父亮,遇漢亂分隔,父子在蜀,雖不達天命,要為盡心所事。京治郿自復有稱,臣以為宜以補東宮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論。」京位至江州刺史。《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
諸葛亮不篡位,生前君臣和睦、大權獨攬;死後萬人敬仰、名垂千古。他要是篡了位,真的能獲得更好的結果嗎?
唐朝有個郭子儀,也是權傾朝野,但他從來都忠於皇帝。太監們猜忌他,經常讓他離開軍隊回到朝廷。手握重兵的郭子儀,每次收到這樣的詔命,從來都是二話不說馬上服從。要知道,那個時候,不服從朝廷的驕兵悍將多了去了。郭子儀為什麼這麼聽話呢?很多都喜歡從他的忠心來解釋。我同樣認為這是大智慧啊!人家權傾朝野,家財萬貫,門生故吏遍天下。白天瞎jb忙,晚上jb瞎忙。兒子孫子一大堆,自己都認不全,見面就點個頭。而那些驕兵悍將們,哪個身前身後的成就,能和郭子儀相比呢?李光弼的軍功和郭子儀不相上下,可就是最後掉了鏈子,不服從朝廷的徵召。你看看現在的李光弼的名聲,被郭子儀甩了幾條街。
一個家庭和睦美滿的帥哥,碰見一個絕色美女拚命誘惑他。最後他拒絕了誘惑,和和美美過日子了。這事傳出去後,無數吃瓜群眾表示帥哥就是個「萎」君子,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是「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的。更據傳言,美女當年都明確表態了,只要愛情,不要婚姻。帥哥稍微膽子大一點,就可以享齊人之福了,可惜帥哥就是「禽獸不如」,如果是我嘛,那麼,嘿嘿嘿……
實際上,稍微有點常識,就可以知道,真上了美女,齊人之福享不享得到很難說,但幸福的家庭破裂幾乎是肯定的。惹得一身騷,從此日子過得焦頭爛額也是沒跑的。那時吃瓜群眾們又會說,你看看這個帥哥啊,就因為管不住下半身,把一輩子都毀了。
總之吃瓜群眾永遠是最厲害的!
應該問譚嗣同為什麼不逃跑!
人跟人是不同的。
真的以為所有人都(一個元寶不失德行,一罈子元寶圖財害命)?
你就是扔一火車金元寶,譚嗣同也不會看一眼的。(命重要還是錢重要?)
更別說諸葛亮了,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了解不?
諸葛亮能在年輕的時候,就看透未來的走勢,指出三分天下,那必須知道歷史,知道天體運行的規律,知道人性的變化。
就一個皇位,諸葛亮能看在眼裡?
太小瞧諸葛亮了。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這麼喜歡討論這些東西。首先來看一下題主的三個題設。
是重情重義,決不負先主所託?
還是力有不逮,恐西川人心不服?
又或是時機未達,欲待北伐功成時?
第二個題設,諸葛亮想篡位,但是怕自身威望不足,人心不服。
第三個題設,諸葛亮想篡位,然而時機未到,想要先為自己積累功績和威望。實際上和第二個題設所表達的含義一樣。
歸根結底就是,諸葛亮他必懷有謀逆之心,只是條件不成熟,否則早就篡位自立了!同學,怎樣揣測別人是你們的事,可是憑什麼毫無根據地將人說成一個不忠之人?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對不起過他么?你怎麼就能說他一定有謀反之心?白帝託孤,諸葛亮為什麼不再來一出像趙高李斯一樣的戲碼?即便旁有李嚴,那趙高能拉攏李斯,諸葛亮不能拉攏李嚴么?是李嚴的才能高於李斯,還是諸葛亮的才能不及趙高,才讓他如此忌憚?即便之後的北伐,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他都沒做。如果他真想依靠北伐之功自立,何不藉此機會殺向魏國以威示後主及其簇擁,卻被一紙詔書召令還朝?即便行不通,為什麼不做魏國內應,以此讓魏國在事成之後封其為王?在我看來,原因只有一個,他有他做人的尊嚴與底線,他有做臣子的忠心和責任。
說句題外話,荀彧輔佐曹操忠心耿耿,為曹操的崛起和發展立下那麼大的功勞,但是他保的卻不是曹操,而是漢室。一個看起來像要顛覆政權的人,卻胸中藏著大義。憑什麼說一個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如此卑劣,甚至連一個好人的選項都不給?推翻一個被大眾認知的事確實很有成就感,但是,發掘真相的時候切不要適得其反,埋沒真相。
我也來湊熱鬧吐個槽。淚公居然把「甚大增修,過於所望」解讀成阿鬥智商高?
你問班主任你兒子學習如何,班主任說你兒子「最近進步很大,超過了我對他的期望」,這是你兒子讀書好的意思?
而且這還是對臨死的劉備說的話啊,劉禪是得有多糟糕才會有這個評價。。。。。。
然後劉備還補刀了一句「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就是「如果真能這樣,那我還擔心什麼呢」,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劉備有點虛。。。不說了好心疼阿斗
這大概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定位.
有人笑說隆中對諸葛亮只對出了三分天下,所以也就只能三分天下.
而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自比管仲,樂毅,所以他就成為了管仲,樂毅這般對一個國家的存生.
你如何定位,你便採取怎樣的策略,到底怎樣的效果.
而為什麼諸葛亮如此為自己定位呢?
我的猜測
-可能是出於對漢室的忠心.
畢竟當時漢室已有四百多年,忠漢之心人大有人在,他諸葛家在漢初已為漢臣,他受儒家思想影響而忠於漢室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而為什麼不扶助同樣是漢室之後的劉表呢?
這就好像一間已成形的大公司,內不但有家族內鬥,下面還有更多的家族與家族之間之爭權.
一個年青人在此要上位談何容易?
而這個人又似有潛質,畢竟留落民間,沒有那身貴族之氣,有點當年劉秀的味道,擇木而棲,所以扶助之.
一個RPG玩家
200年開檔
不選佔據半張圖的藍國和自帶200防的紅國
選了最難的一地綠國
滿級外交拉來紅國當盟友
主公NPC外出打野,開始玩SimCity
主公NPC打下了自己規劃好的地盤,繼續玩兩張圖的SimCity
主公掛了,專心微操一張圖,同時雙線MF開了分基
滿級內政爆了一波兵,和10礦藍國正面剛
滿級統率,50人口壓著200人口打
最後玩膩了掛機,兩礦綠國還活了30年
為了打遊戲把手裡的錢氪的一分不剩
進了各種名人堂,有各種專屬建築,專屬事件
寫了運輸車和機關槍DLC
修復了掛機還能耕田的bug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 受任於敗軍之際, 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 夙夜憂嘆, 恐付託不效, 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甲兵已足, 當獎率三軍, 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 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 進盡忠言, 則攸之、 禕、 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不效, 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 則責攸之、 禕、 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 以咨諏善道, 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 臨表涕零, 不知所言。
先帝深慮漢、 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 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 固知臣伐賊, 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 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 孰與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 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 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 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 故冒危難, 以奉先帝之遺意也, 而議者謂為非計。
夫難平者, 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 當此時, 曹操拊手, 謂天下以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 西取巴蜀, 舉兵北征, 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計, 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 關羽毀敗, 秭歸蹉跌, 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 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至於成敗利鈍,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讀武侯《出師表》而不哭,其人必不忠,何必多言!
隨便說幾點,
1,諸葛那時基本全權在握,魏略雖說是黑書,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也確實差不多這種情況。真心沒必要。
2,個人追求,諸葛一開始就是自比管仲,樂毅。
3,當時吳有諸葛瑾一門,魏更加是諸葛老窩,諸葛亮玩登基是要特地授人以柄呢還是要坑死族人呢……
最重要一點4,不要因為現代人天天掉節操就問「古人為啥不掉節操呢?」
說哪些諸葛亮有謀反之心而沒有謀反機會的,王莽曹操司馬懿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什麼打擊政敵,加九錫,改立幼帝,當然了,諸葛亮要做皇帝,以上可以統統省略,他本來就可以效仿劉備奪徐州舊事。
實際上,諸葛亮就是有謀反機會,有謀反基礎,有謀反實力,有謀反條件,偏偏不謀反的人。所以後世才推崇他,什麼張良徐茂公劉伯溫,名氣小多了。以至與諸葛亮直接封神了。
諸葛亮要是想謀反自己做皇帝,簡直不要太簡單,實際上他就是沒有謀反之心!別說沒有謀反之心了,劉禪這種蠢貨他連拿掉他的心思都沒有,簡直可以說是愚忠了。
那些說劉禪有大智慧的,我都快笑哭了——晉惠帝,張學良也都笑開了花。
幾天後補充:我真是服了現在年輕人的三觀,天天搞厚黑學那套,看誰都是壞蛋——某某人是想幹壞事的,但沒有哪個條件。這種思想是極其錯誤的。
諸葛亮是誰?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英雄人物(沒有之一)。他是忠義的表率,是智慧的化身。是廣大中國人民從中國上下五千年中選出來的傑出人物。他如果是奸臣,那麼中國就沒有忠臣了。
個人以為
歷史上通過宮廷政變上位的野心家,不管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大抵有幾個特點:
——要麼有大家族做後盾(如王莽、王敦、蕭道成、楊堅)
——要麼立有不世之功乃至功高蓋主(如劉裕、陳霸先、朱全忠、趙匡胤)
——要麼以上兩點兼而有之(如東漢末曹氏、曹魏司馬氏、東魏高氏、西魏宇文氏,如東晉的桓溫桓玄父子)
=============
那麼我們看諸葛亮符合上述條件嗎?
琅琊諸葛是望族不錯,諸葛亮的老婆黃氏也是出身望族不假
→但是跟隨諸葛亮入蜀的只有弟弟諸葛均、侄子兼養子諸葛喬倆位(話說這怎麼有點豐臣秀吉的樣子(笑));而且諸葛均不被重用,諸葛喬英年早逝……很顯然大家族背景對入蜀後的諸葛亮而言沒有太多用處~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長期無子(所以才不得不收諸葛喬為養子);諸葛瞻出生時已經是諸葛亮白帝城受命四年後的事情;而等到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也才八歲而已~
——由此可見,諸葛亮入蜀之後既缺乏親族匡扶又長期沒有子嗣,屬於誅三族都湊不齊的(滑稽)→在這種家庭/家族背景下,諸葛亮篡位了又有什麼用?為人作嫁嗎???
至於不世之功,敢問諸葛亮有什麼不世之功?北伐成功了嗎???
==========丞相是個聰明人
——李嚴曾慫恿丞相加九錫,而丞相回答說倘若北伐成功加「十錫」都可以~
——顯然丞相知道自己在現實中的分量有幾斤幾兩,也知道如果北伐成功(不世之功),對自己而言會有多大的價值
——那麼現在丞相自己既無大家族加成,也無不世之功加成,請問他憑什麼篡位???
所以說這個問題問的,實在是侮辱丞相的智商~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說了,你也不會明白。
最重要直接的原因應該是性格決定論。
有人天生屬於執行者和出謀劃策者,他們沒有縱橫捭闔的魄力。同比於吳廣(陳勝副手)。另外例子就是我們大學老師,土木行業,有些老師在外接私活,另外些只能教書,不會喝酒。
統治者也會看人,如若諸葛亮性格不如此,他的位置也不會這麼高。
推薦閱讀:
※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的最後,徐庶去找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反而說:「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
※僅就智謀而論,歷史上可以與諸葛先生比肩的甚至超過諸葛先生的都有誰?
※諸葛亮有沒有缺點?
※諸葛亮的武力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