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毛澤東字潤之被叫做毛澤東,而蔣中正字介石被叫做蔣介石?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毛澤東,字潤之,咋不稱他為毛潤之呢?
這個是習慣問題。
有人說「蔣是手下敗將,成王敗寇,為了 醜化、詆毀他,大陸自然用他那個聽起來不是那麼好的字」,我不能認同這種看法。
蔣介石的英文名字恰恰是「蔣介石」的音譯,而不是「蔣中正」的音譯。難不成美國人全都想詆毀蔣介石?實際上中共很早就把他稱為蔣介石了。比如1936年中共的《中央關於逼蔣抗日的指示》中就稱之為蔣介石。而中共這種做法並非特殊。
比如《西北文化日報》在報道西安事變時說「……西北各將領及數十萬士兵忍無可忍思發為義舉,在張副司令楊主任領導之下實行對蔣介石氏兵諫,促其省悟……」
而政治人物之間互相寫信,也往往用蔣介石。
比如毛澤東給蔣介石的電報,有的用「蔣委員長」為稱呼,有的則用「蔣介石先生」為稱呼(如重慶談判準備期間,1945年8月24日毛澤東發出的電報)。顯然沒有不敬或詆毀之意。
1946年2月23日,民盟主席張瀾給蔣介石寫的信,開頭為「介公主席鈞鑒」。陳布雷死前,呈給蔣介石的信書開頭也是「介公總裁鈞鑒」。介公這個敬稱顯然是來源於蔣介石這個名字。話說介公明顯是個非常尊敬的稱呼,那麼蔣介石這個稱呼又怎麼會是貶低、詆毀呢?
而如前所述Chiang Kai-Shek是蔣介石的音譯。這個翻譯據稱是出現在廣東國民政府時期,此時他已成名,顯然不帶有貶低、詆毀的色彩。
有人說蔣介石這種稱呼是常態,毛澤東這種稱呼在當時是異態。我同樣不同意。李宗仁並不被稱為李德鄰,薛岳也不被成為薛伯陵。可見,大多數人都是按照原名稱呼的。蔣介石是個特例。
蔣介石成為特例的原因,是因為他早期未成名前一直使用「蔣介石」為筆名。他出名的時候,仍然是以「蔣介石」的名字為公眾所知(而不是蔣瑞元、蔣周泰或者蔣志清)。蔣中正這個名字反而是在他小有名氣之後,1917-1918年時才給自己起的。於是很多人就一直延用蔣介石來稱呼他了,尤其是,採用字來稱呼,一般顯得更尊敬。比如王國維的墓碑上寫的稱呼就是「王靜安先生」而不是「王國維先生」。因此,理論上採用「蔣介石」是要比「蔣中正」更顯尊敬的。而他名字的翻譯,也是以他當時最為公眾所知的名字來翻譯的,所以也是蔣介石。後來蔣介石/蔣中正,基本都是混用的。
這就好像今天我們更多說「魯迅」而不說「周樹人」一樣。這都是特例,並不帶有貶褒色彩。
————————————————————————————————————
另外,即使是在台灣,蔣介石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稱呼,並不帶有任何貶低意味。
比如這份台灣政府文件中第27頁「近代史研究所」下面一段就有「蔣介石先生」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91415375071.pdf
這份宣傳文冊中第48頁右欄第二段就有「故總統蔣介石先生」
http://video.e98.org.tw/97FLV/98EBook/%E5%85%A8%E6%9C%ACPDF/97%E5%B9%B4%E5%BA%A6%E5%B0%B1%E6%98%AF%E6%84%9B%E4%B8%8A%E7%B6%B2_%E4%B8%AD%E8%8B%B1%E6%96%87.pdf
對同輩、長輩、古人等,稱字實乃表示恭敬。
對,你沒看錯。可以如此稱長輩、古人。
比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少游就寫過《贈蘇子瞻》以贈其師東坡。
要知道古人最重師道及禮教。若非稱字合乎禮節,秦少游斷不會如此。
相反,「直呼其名」自古以來就是不怎麼禮貌的事情。
古代諱稱指的就是名,而非字。
比如士人一般不能直接言「丘」,因爲此乃孔子之名。但是言其字「仲尼」則可以。
乃怕是其學生、子嗣都可以言「仲尼」二字。
像李太白「鳳歌笑孔丘」一句,之所以驚世駭俗,就是敢於直呼其名。
當然,呼孔子之名尚可,尤其在像唐朝這般黃老爲尚的朝代,只要你不怕道學先生責罵。
但是你敢稱呼領導、長輩之名麼?哪怕是較爲崇尚開放的今日,一般也沒人這麼做吧。
回到原題。大家現在可以瞭解了吧,稱呼孫中山、蔣介石等,其實恰恰是對其人的尊稱,也是民國延續古時傳統的一種表現。
另類的恰恰是毛澤東、周恩來等,呼名而不稱潤之、翔宇。這對於那個年代的人而言,不啻乎畔道離經。
但是老一輩GCD人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爲了破除所謂文化糟粕;又因馬列主義的信仰,崇尚無產階級內部平等,因而多推廣「呼名不稱字」。
此習俗流傳至如今,大家遂一般習慣稱呼毛爲澤東,稱呼蔣爲介石。
又:在臺灣,出於同樣的原因,爲了彰顯 平等 與正式,對蔣都是稱呼中正。與我們稱呼毛澤東沒什麼兩樣。特殊的不是蔣介石,而是毛澤東。
當時傳統,文化人、士紳、官員都是稱字的。在當時,平輩文化人直呼人名其實是不尊重的行為。毛稱蔣為介石,蔣稱毛為潤之,其實都是一種互相尊重的稱呼。
建國後,為了推行新文化,從黨內高層開始提倡用名不用字——字是文化人的象徵,中國當時文盲率高達95%,顯然用字不利於走群眾路線的新政權。但是對老文人,就沒做這樣的要求了,所以當時的詩人也潤之潤之叫的開心……嘿嘿。。豈不知毛澤東後來字「主席」了。
所以對蔣的稱呼只是一個習慣延續罷了。。而且你總換名字老百姓也不知道你說誰呢。。。這樣的情況叫做「以字行」, 也就是說大家通常稱呼的是他的表字。
類似的還有,屈原(名平),項羽(名籍),伍子胥(名員)難道不是因為,叫毛爺爺的,老百姓居多,老百姓不識字的居多。誰見過老百姓叫人,還叫字的?
想像下場景:毛爺爺和老鄉親切握手,一臉親切的笑容:老鄉,我叫毛澤東。……
毛爺爺好意思再加上,字潤之?說了也是白說。
蔣介石是因為,都是文化人叫他。
想像下場景:報紙頭條: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校長!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蔣介石之名,成了。
曹孟德當年得享三大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其中的「贊拜不名」,意指朝拜天子不必表名。
人生在世,只對父母、天地、主上稱名。
因為 蔣公名字太多: 蔣中正 蔣志清 蔣周泰 石田介雄
所以統一用字:蔣介石比較妥當
或者用高端大氣的國際化名字:常凱申
不過我還是建議用:千古完人先總統(空一格)蔣公以示尊重
都是習慣,就像孫文 孫逸仙 中山樵 最後叫成了什麼
介石其實最早是筆名,就像我們一般叫魯迅而不是周樹人,但在涉及魯迅正式身份的時候,亦稱呼其正式名稱周樹人(比如他當年在教育部任職,以及後來從教)
不懂別瞎說 中國國學人成年以後除了父母是不可以知乎其名的 只能叫他的字 入曹操別人都叫他曹孟德 你要是直接叫曹操 等於罵曹操他是你兒子一樣 毛澤東雖然有字但是他是共產黨人 當時的共產主義是不可以有天地君親師的輩分 父母妻子子女都要叫同志 相熟的也是知乎其名的叫毛澤東同志 所以兩邊的稱呼喜歡不同 雖然對立的兩個人 彼此還是尊重彼此的習慣 所以大多數都稱呼其蔣介石和毛澤東
常凱申民國人,民國傳統
太祖共和國人,共和國說法
我想就像 科比·布萊恩特 叫科比,而勒布朗·詹姆斯卻叫詹姆斯吧!都是習慣而已。哪個順口叫哪個吧!
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這特木是一等一的名字啊
倒是中山先生被叫成孫中山,跟起名關係不大。補充一下 @冷哲 大大的答案。
美國外交官陶涵(Jay Taylor)所著《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一書中曾有過這樣的描述: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婚後一年,王氏在鹽鋪上方壹間房裡產下男嬰。祖父玉表公替孫子取名瑞元,學名志清;但是依循中國傳統,瑞元後來以字行,稱為介石。數十年後,因為革命領袖孫中山以廣東音稱呼他這個名字,外界遂跟著喊他「介石」。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版. P028
另外,關於高票答案中 @張佩玉先生對孫中山的舉例,有些不準確。孫中山,名文,字載之,「中山」是他在日本的姓。《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同樣有關於中山描述:
孫一生只用「孫文」爲名,「中山」是革命期間在日本的用法。中山爲日本姓,同志稱他爲「中山先生」,他不自稱「孫中山」。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版. P043
一些影視作品裡老毛見別人都自稱潤之 老蔣則自稱中正 導致我看蔣介石傳以前一直以為中正是字
媽蛋!以字行。
介石,中正出自易經,一個是易,一個是象。
澤東,潤之也是如此。
等之後再補原文及解釋。
-------
介石出自易經豫卦中的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象是易的解釋,後來易與象混編為易經。
對於這句話的一種解釋是:在石頭中間,難以維持到一日,但堅持下去吉利。
個人理解是:就像在石頭中間,不用等待一天,就有好事發生。
(易的解釋很多,怎麼說都有理)
象的意思是,不用等待一天,好事,是為了中正。(在石頭中間,自然又中又正)也是說的是該爻為陰爻,又在二號位,得中得正。
(好像還有一說法,回家後查查書)
不過按毛嗲嗲說法,他的名字取自光澤大海,普照東方,潤之原為潤芝,為其敬仰的胡林翼之字。
因為中正聽起來不像反派
小時候有個老師說,蔣介石看孫文字中山,覺得中山這兩個字好哇,一顆賽艇,沒撇沒捺,都是一橫一豎感覺好正喔!於是照著中山給自己起了個字就叫中正。
看到這裡頓時覺得那老師:
MDZZ
D
Z
Z
托古裝逼稱尊字,砸爛傳統呼其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