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有哪些講究?

敬酒,座位,勸酒,喝酒等等方面有那些講究?


座位:一般北方酒席:正對門的為主位也就是主人,正對主人而坐的為主陪,主人右手邊是主賓左手邊是副賓……剩下的依次排下去


酒是什麼?酒能養性,仙家飲之。酒可亂性,佛家戒之。

知友說了很多的酒文化,特別是北方酒桌文化,什麼主陪副陪。不多說了這個,百度也有一大堆。

說點沒提到的北方酒文化話吧。

第一,吃魚。魚頭向東,頭三尾四背五肚六。在北方,特別山東。魚上桌了,魚頭上桌子。然後魚頭需要向東擺盤。這個自己擺弄。這個時候,主家必須剪綵後客人才能吃,現在也流行貴賓剪綵。所謂剪綵,就是魚肉的第一筷子,需要主家(現在流行貴賓)動筷子後客人隨意。一般講究,第一筷子剪綵的是吃魚的臉,吃的魚多黃河鯉魚,臉肉最香嫩。還有講究的是剪綵吃魚背,大約是魚頭後,兩指距離的魚背肉,相比較刺不多,且留魚臉給貴賓,而魚眼是主陪夾走,然後大家可以隨意吃。這個隨意吃,也有講究,就是頭三尾四背五肚六。此有兩種常見的含義,第一,一般是講吃的順序,因為魚每個地方的味道不同,頭三分香&<尾巴四分想&<背部五分香&<肚子六分香,所以這個每個客人吃的部位是有考究的,能看出來此人的通透,會食著食局中相對符合自己地位的部分,不通情理眼皮不活泛的,亂食一通,如此這人,不會辦事,不會敬酒,把握不住排場,一條魚下來就否定了某些能力(雖然也是酒桌文化的糟粕,但有一定道理)。再次,頭三尾四背五肚六,是喝酒的意思,現在不太常見了。以前喝酒行酒令玩到最後總有人喝多喝少,為了考驗酒量,得在喝的一樣多的情況下才方便考量酒量,為了避免不公平,就有人發明了這個習俗。總共喝四杯,一般一杯2兩的白酒。第一杯,我們先吃魚頭,這一杯子2兩的白酒,三口喝完(魯西南這邊,每口叫嘯,喝完叫起。三口喝完,就是三嘯起。)如此類推,魚頭吃完吃魚尾巴,三口喝完。最後,一條魚吃完,也就是肚子吃乾淨,第四杯了,六口喝完。

(今天喝多啦,以後繼續更)


少說多喝,保證人人都喜歡


「酒桌文化」幕後的門道

現如今,不論朋友之間私人聚餐or公司企業間商務宴請,酒桌飯局少不得要上酒。有人說「無酒不成席」、有人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更有人總結為「酒文化」。今兒,小編為您解解中國式酒桌文化幕後的門道。

酒桌上愛喝酒的喝、不愛喝的不喝;能喝的多喝,不能喝的少喝,本來這是個人自己的事。可咱中國人硬是發明了「勸酒」,愛喝的勸不愛喝的,能喝的勸不能喝的,於是酒桌文化應運而生。

中國式酒桌文化核心說白了就是一種最高行為測試(即以干酒來測試他人的性格、品質、誠意、社會地位等等,but凡是測試都有一個信度、效度問題,以干酒表現測出的結果無論從可信性、時效性都是存在硬傷的)。具體地說,分為三類表現形式,一是威權測試;二是「投名狀」測試;三是表意測試。

一、威權型測試——中國式酒桌文化的精髓

先舉《世說新語·汰侈》里一個故事:【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於沉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小編翻譯】西晉時,石崇常在家中大宴賓客,安排美女為來賓斟酒,客人不一口乾掉杯中酒,石崇就派人把倒酒的美女拉出去斬首。這架勢,明擺著拿人命逼人一口乾。丞相王導酒量很差,回回在石崇家都喝倒。大將軍王敦卻不以為然,我就是不喝。石崇有回連殺三名斟酒美女,王敦面不改色,照樣吃菜,就是不喝酒。王導勸他把酒幹了吧,王敦回答:「石崇殺他自己家侍女,干你我吊事!」

以上是典型的威權型測試,這也是中國式酒桌文化的精髓——站在石崇角度,逼迫別人干酒,完美實現自身威權;站在客人角度,迫於形勢干酒,表示對威權順從、服從。

Ps:王敦太牛逼。

一般來說,一個飯局,坐在酒桌上的人,身份地位會有差別。如果是求人辦事,那麼被求的人地位高;如果是公司聚餐,上司地位高;如果是企業之間商務宴請,甲方地位肯定比乙方高。。。。。。

但是有一個問題,身份地位差(威權與順從)是隱形的,看不見、摸不著,飯局上亟需一種有形的手段讓大家都看得見、聽得到——這種手段首推干酒!

干酒能使地位高者的威權和地位低者的順從具體化、形象化,使酒桌上每個人都看見、聽到、感受到它的存在。地位高者需要不斷地確認自己的威權,他要看到「順從、服從」,比如:

1、「不幹了這杯,你就是看不起我。」、「幹了這杯,這個項目就給你。」這兩句話尤其是第一句,酒桌上最常見,還有幾個變種,如「你不喝就是不拿我當朋友!」、「你不喝是不是嫌我檔次不夠啊?」

2、威權者和你喝,他坐著動都不動;你和他喝,你得端著酒杯離開座位小跑著到上司身邊。「小王啊,快打個的來敬老總啊!」

3、威權者和你喝,他抿一口;卻要求你一口乾掉。如:「小王啊,小夥子嘛,還不一口炸掉!」、「小王啊,你代表公司要表態啊,來口深一點的!」

說完這些話,威權者馬上注意你的反應。如果你順從地幹掉杯中酒,威權者會實現目的,不再找你麻煩;如果你「不識抬舉」就是不喝,威權者會很「掃興」,並且在接下來的飯局上想盡辦法來對付你,直到你當全桌人面幹掉表示順從。

【威權測試的背後】

1、 他不知道喝酒不好么?

他當然知道喝酒對身體不好,但是除了喝酒,他無法找到另一種測試自身威權、測試對方順從、服從的更有效途徑。就好比,我們都詬病高考這不合理那不合理,但是依然拿不出替代高考的更好方法一樣。

2、 別人抿一口,你幹掉,是你傻么?

你當然不傻。但是必須以干酒表示順從、服從,這是為了順利拿下項目、求人盡心儘力辦事、取得領導信任等等等……

3、 幹了酒就真的順從了?

顯然不是,誰也不傻。若有一天,乙方變成了甲方、求人的變成被求的,那就有好戲看了……

二、干酒——酒桌飯局裡的「敲門磚」、「投名狀」

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飯局。有一種飯局目的是——打開新局面、融入新圈子、接納新鮮人、結識新朋友。

例如:
1、公司新招聘了一位員工,部門主管會選一個日子組個飯局,請大家吃飯。席間,老杆子們會藉助干酒來測試這位職場新鮮人。你想融入這個團隊?來來來,先干為敬,毫不猶豫地端杯乾酒,表示毫無保留地融入集體。潛台詞就是——「你們看,小王這麼干酒,就是把大家當成自己人啊!大家今後要多照顧小王咧。」

2、一群朋友歡聚,有位帶了一個陌生人來。這時候,干酒作用就凸顯出來了。這位帶人來的會先引薦,然後輪到這位陌生人以行動表明自己。您問什麼行動?干酒啊!酒桌上,熟人間聊得歡樂,新加入的夥計最簡單直接插進來的辦法就是干酒。「酒品如人品,小王啊,我看你人不錯,來來來,咱們炸掉!」小王一口喝乾,全桌人歡笑叫好,把酒桌氣氛推向高潮,新朋友成功融入集體。

看出門道了么?干酒在這裡就是「敲門磚」、「投名狀」。一個外來人,想儘快在新公司、新環境、新領域、新圈子打開局面,最好的戰場就是酒場!最好的武器就是干酒!

Ps:那位問了?啥叫「投名狀」啊?小編在《水滸傳》里找到了權威答案。請往下看:

【王倫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個『投名狀』來。」林沖便道:「小人頗識幾字,乞紙筆來便寫。」朱貴笑道:「教頭你錯了。但凡好漢們入伙,須要納投名狀,是教你下山去殺得一個人,將頭獻納,他便無疑心,這個便謂之投名狀。」林沖道:「這事也不難,林沖便下山去等,只怕沒人過。】(以上引自《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51頁。)

三、干酒——酒桌飯局裡的「表意」

說了這麼多,還能堅持看到這部分的朋友,小編為你們點贊。不會讓您白看,接下來我要說的內容有點污。

咱們東方人性格內斂、含蓄,有許多話不喜歡擺明了講出來。這時候,干酒的作用又凸顯出來鳥。酒在彼此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敬酒是邀約,干酒是承諾。

例如:酒桌上,我們兩家接著白天繼續談一個項目。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同時端酒杯起身敬酒。對方這時候就難辦了,幹了就表示同意,不幹吧,面子上又不好看。
老總:「劉總啊,你看我們家小王都站這麼長時間了,你就表個態,幹掉吧!好不好?」
劉總:媽的,當老子傻啊,干酒無所謂,關鍵是你們提的那個我現在怎麼能答應?「小王啊,這樣子,你先坐,我看你剛剛和我們家老李炸的。來來來,先吃口菜再說。。。。。。。」

So,酒桌上有些酒喝之前要搞清楚,否則就會出現以下情況:老總:「劉總啊,酒幹掉了,咱們話可不能反悔啊,明天就把合同簽了吧!」

還有一種干酒表意是發生在男女之間的,小編知道你們都在等這個,啊哈哈。我就摘一段給你們看看,古人們是怎麼用酒來表達意思的。

【那婦人慾心似火,不看武松焦燥,便放了火箸,卻篩一盞酒來,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盞,看著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07頁。)

【這婦人也不看武松焦躁,便丟下火筯。卻篩一盞酒來,自呷了一口。只剩下大半盞酒,看看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盃兒殘酒。」】(《世界文庫.金瓶梅詞話(影印本)》第一回「景陽岡武松打虎 潘金蓮嫌夫賣風月」,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第214頁。)

看出門道了么?啥?你看不懂文言白話?我倒了。。。。。。

更多內容,可關注以下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jkPy6vHEdKwLrbWJ9xa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進口外國啤酒比國產啤酒好喝嗎?
古代的詩人詞人醉酒狀態下是怎麼把詩記錄下來的?
如果柯南里黑衣組織的BOSS也有(酒名)代號,大家覺得可能是什麼?
有哪些酒有關的美好詩句?
有哪些平時喝起來也挺好喝,還不貴的白酒推薦?

TAG: | 文化 | 酒文化 | 飲酒 | 酒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