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是個什麼概念?
這兩個字經常被無損格式收集者們拿來當做鄙視MP3的理由。。。作為一般的流行音樂愛好者,我只能分清渣音質和一般音質的區別,而分辨不清320k和flac的區別。。。。既然都已經是數字格式了,一般的口水歌真的有必要講究320k和flac的區別么。。。。
「音質」就是聲音的質量,可以簡單理解成為對錄製現場聲音的還原,或者對作品精細程度的表達。
從聲學的角度來講,人耳可聽辯的頻率範圍為20-20kHz,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聽力的下降,這個範圍會不斷縮小。(網上一些只有青少年能聽見的神奇的聲音,就是選擇了很高的頻段如18k以上的聲音,成年的老師就聽不見)
那麼大多數音箱、耳機的頻響範圍的設計都等於或小於這個頻段(超出了也聽不見,還增加成本)。但是!還有很多高端的音箱和耳機的頻響範圍是超過這個範圍的,比如森海HD600監聽耳機的官方頻響範圍是12-29kHz,這是因為20Hz以下以及20kHz以上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像很多低音音箱(包括電影院)帶來的震撼感,一方面來源於你能聽的見的低頻,另一方面是你聽不見,但是能感受到的地板的震動??
除了頻段,在數字音樂格式里,採樣精度也是決定音質的重要參數。我們熟悉的CD的採樣率(Sample Rate)和採樣深度(Sample Depth)分別是44.1kHz/16bit,而DVD的聲音標準就提高到了48kHz/24bit。這都會影響音質。
但決定「音質」的,除了源文件聲音質量外,監聽環境、監聽設備、聲音內容、用戶個人特點等等都會對最終聽感造成影響。即便是相當專業的錄音師,320Kbps與Flac,WAV,AIFF的差別他也很難在大街上用iphone連接apple自帶的耳機分辨出來。對於戶外隨身聽,或者在電腦上休閑聽歌的用戶,256Kbps應該就足夠了。而CD/DVD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音質真的足夠,那些SACD什麼的,留給那些花幾萬塊錢買條音頻線的骨灰發燒友討論吧。
任何物品/產品/商品,都要在質量和效率之間尋找平衡。一般的華語口水歌,我相信他們的製作設備和製作水準,甚至無法體現出M-Audio BX5和Dynaudio BM5A的差別??
音樂的本質是音樂,聲音只是音樂的載體。比起鳳凰傳奇DTS-ES 6.1,我寧願用抽屜里落了十幾年灰的walkman聽那盤同樣落了十幾年灰的《Nevermind》
從技術上扯幾句,現在的人聽到的聲音除了面對面的談話之外,大部分都是機器發出來的。怎麼樣讓聲音聽起來更接近原始的聲音,甚至聽起來比原始的更動聽,或者說更適合你耳朵的口味,就需要對聲音進行一系列的處理。
首先,聲音要被記錄下來,現在基本都是數字化了,所謂數字化,就有個精度問題,這是影響最終音質的最關鍵所在,第一步都沒做好,後續再怎麼折騰也是扯蛋。8位應該就可以聽得過去了,16位聽起來似乎就不錯了,如常見的這些MP3,24位就比較高清了,32位就有點發燒了。最原始的錄製影響因素就很多了,如採集點,通道數,設備質量等等,就不細說了。
第二,聲音被記錄下來之後,就要存儲和傳輸,可以不進行任何處理存起來,如windows中的錄音機錄下存成了wav格式,兩個通道,16位,48k採樣率,一分鐘的數據就是48k*2*2*60=11.52M,一首4分鐘的歌曲大概就是46M,這對於早期的硬碟和網路都是受不了的。於是就需要對數據進行壓縮,這就引進了有損和無損的概念。所以說無損只是說對數字化的數據在存儲和傳輸過程沒有損失,即能一字不差地還原,而並不是說對原始的聲音沒有損失的保留下來了。
第三,所謂有損,就是說數據壓縮之後,在解壓過程並不能完全還原,存在一定的誤差,如本來是16位的聲音,我只把高8位存起來,低8位的信息就完全丟失了,數據率壓縮了一倍,低8位就存在誤差,但在某些場景也還能接受。當然這誤差是在環境允許範圍之內,如電話通訊,能聽清就行,歌曲要求就高一點。不同的要求對應不同的壓縮率,一般來說,壓縮率越高,損失就越多,音質的失真就越大,320k就是指壓縮後的碼率,及壓縮後的聲音還有多少位/秒。flac和mp3都是一種音頻數據的壓縮格式,flac是無損壓縮的一種,mp3通常是說有損壓縮。
第四,影響音質的另一主要因素,播放設備。最好的音源拿個地攤兩三塊錢的耳機一聽,一切都白搭。一般認為人耳接受的聲音頻率是20Hz-20KHz,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大於20KHz的聲音對人耳也是有影響的。音響設備很難做到將這個頻率範圍的所有聲音不失真地放大,就有一些取捨,這細節我也講不清楚了。
總的來說,音質是個很感性的東東,不同的耳朵對他的要求不一樣,一句話,自己認為好就好。
在普通的耳朵和普通的設備下聽不出 320K 和 FLAC/APE 的區別。用軟體能夠看出這兩者的區別(看頻譜),但只是聽的話,沒必要分。不僅 320K 和 無損 聽不出差別。就是 128K 和 320K 的差別很多時候都是心理作用。但是我覺得在容量充足的情況下優先收藏無損格式還是很好的,但鄙視 MP3 就沒有必要了。
MP3編碼是一種有損編碼。大多數人只知道他是有損的卻不知道他是怎麼有損的。事實上並不存在「有損壓縮」的演算法,你沒法壓縮的時候讓它有損,有損壓縮其實是先剔除掉其中的部分數據,再做常規的無損壓縮。比如圖片領域的JPEG,把照片中非常相似的顏色合併為同一顏色,然後再用無損的哈夫曼編碼,這樣達到壓縮的目的。MP3則是通過心理聲學刪掉一些數據,比如,站在馬路邊上你是聽不到心跳聲和手錶的滴答聲,甚至有可能聽不到手機鈴聲。既然聽不到,那麼這些聲音就可以被移去。
看到有很多人說192Kbps的MP3和CD根本聽不出來區別,這也就難怪了,人家本來就是用心理聲學的方法來欺騙你的。而MP3規範里沒有包含編碼的規範,而只規定了文件格式。也就是說,想要移掉哪些部分是由編碼器自己決定的,所以才有了LAME比其他編碼器生成的MP3音質更好的說法。
維基百科裡提到了MP3的幾個限制,比如「時間解析度相對於變化迅速的信號來說太低」,比如超過15kHz的聲音會被移去(人耳的上限是20kHz)(但是查到其他資料顯示,LAME只移除22kHz以上部分)。v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MP3
還是多聽無損的吧,反正現在硬碟也大,一首APE歌曲不過20M。何況,顯示器1920*1080的解析度,像素也就200W,大家還不是都抱著一兩千萬像素的單反去拍照?
感謝 @goss-beta 邀請。我因為在聽音樂方面的個人化的偏執,已經遭受過足夠多的指責和拍磚,心靈備受摧殘。但即便如此也想再次申明自己的觀點。
音質是個什麼概念,我想人人都清楚。聲音的質量嘛。 何為好何為不好,也沒什麼可說。我覺得一個人不應該被別人告知何為好音質何為爛音質。
我不太關注此問題中提及的這種音質。為避免被指裝逼,我想羅嗦一下稍作解釋:每當看到音質糾結者在那兒糾結,我就感到無比悲哀(無意冒犯。主要是為我自己感到悲哀)。再高清的無損也比不上粗礪且時有失誤的現場(當然,還是想去聽儘可能好的現場)。錄音設備發明之前,人們只有現場可聽,那時的聽眾們可以對作品本身以及音樂家們的演奏品頭論足,可以八卦的東西很多,而且距離音樂本身是很近的。如今人們離音樂越來越遠,只得糾結從一個塑料/木頭盒子里傳出的聲音的好壞,這實在讓人覺得無奈。
音樂作品是作曲家對他的世界的映像,樂手們的演奏是對於作品的映像,現場聽眾接受到的已經是映像的映像,耳機/音箱中傳出的更加只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了。——我並不是說它不好,只是說,作為關注音樂的人,是不是應該時時試著接近音樂,而非糾結於映像的映像的映像呢?
說的再簡單些,就好比一個人戴著眼鏡,透過望遠鏡再透過照相機鏡頭看電視,這個人一個勁的琢磨如何提升眼鏡的透光度,如何配更貴更漂亮的眼鏡,等等。把那些統統去掉直接看電視不好嗎親。
我深知自己精力有限,無法在很多方面做到顯得專業,因此我從聽音樂來說是希望能夠把精力花在如何跳過中間環節去直接聽新鮮出爐的音樂,而非研究如何使經過輾轉傳遞的音樂聽起來更像新鮮出爐的音樂。
這是非常個人化的答案,如果遭到拍磚我也只好表示毫無怨言=_=很多人聽音樂就一直是MP3,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只有當他聽過一套「高品質播放系統」,播放他聽慣了的某些音樂的「高品質音頻文件」,被震驚了之後,才能理解無損收集者對MP3的鄙視。
雖然來晚了點,又有炒冷飯的嫌疑,但我還是要不遺餘力地傳播一下,關於什麼是音質,什麼是音色。
以下摘自劉漢盛《音響二十要》,全文:http://www.audionet.com.tw/doc/view/sn/2687
音響第一要: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
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
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
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
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或許我這麼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
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讚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
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
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
在英文裡,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裡,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
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
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並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
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
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
在音響器材評論裡,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
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
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台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
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
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質主觀評價專業術語
1.透明度、通透clarity,transparence
指與親切感、溫暖感、層次感以及直達聲與混響聲響度比等諸因素相關的綜合評價。要求瞬態響應好,頻帶寬而均勻。在聽感上,低音飽滿而不濁,中高音有穿透力而圓潤,各聲部清晰而融合,縱深距離感強。
2.氣魄、動態dynamic
指聲音有氣勢、浩大,有排山倒海、震人心魄之感。響度足夠而不失真,低頻特別是中低頻出得來。活躍,混響聲足量而不渾濁;力度好,在強樂段能沖得上去而不過分。與功放的功率裕量揚聲器的線性範圍
等有關.
3.豐滿full
指基波相對強於諧波。低頻響應良好,但未必有所延伸,但在100 Hz到300 Hz的頻率範圍內,具有足夠的電平,男聲在125 Hz一帶相當充足,而女聲和小提琴聲在250 Hz一帶也相當充足,薩克斯管在250 Hz到
400 Hz一段也很充足。
4.空氣感air
用於表示高音的開闊,或是聲場中在樂器之間有空間間隔的聲學術語,此時,高頻響應可延伸到15~20KHz反義詞有灰暗dull 和厚重thick。
5.朦朧veiled
指在重放音樂與聆聽者之間有些模糊和含混的感覺。反義:transparent.
6.原聲重現Revealing
關於揚聲器或系統全面性的評價,指其優異的細節(detailed)、凝聚力(focused)、解析力(analytical)等
7.開闊spacious、空間感spaciousness
指能夠有空間感,環繞感或在室內像擺有多種樂器的那種感覺。能展現寬廣聲場氣氛的全景圖,可能比揚聲器之間的距離還寬。演出(或重放)時,使聽眾(或演員)有如在某一容積空間內聽音(或演出)的感受。這是由於房間內的聲音從各個不同方向到達聽眾而引起的。人們的聽覺不能分別地確定這些方向,但是能夠得到一個總的印象,即空間感。由於人耳對從前方到達的側向反射聲最為敏感,所以聽眾席上除直達聲外,有一定延遲時間(5~80ms)的前方(左、右約40°以內)側向反射聲是空間感的決定因素。一些人認為混響聲能的主要成分(延遲時間在80~160ms之間的聲能)也與空間感有關;而另一些人卻認為混響與音樂風格均和空間感無關。如果側向反射聲使一個點聲源能起到擴展視在寬度、而又不破壞對該聲源的定位能力,即為好的空間感效果。因此,它與通常所謂的立體聲感覺是有區別的。
8、開闊度、曠度openness
總體音響有飽滿而舒展、柔軟而有彈性、展開度極好的聽覺感受。混響與直達聲比例恰如其分,與藝術作品的類型、風格、規模相吻合。立體聲像的寬度充分而合理,深度、層次感合宜而自然。總體空間感良好尤為重要。
9. soft
鬆軟,不好的評價指極其封閉(緊縮)而不開闊,高頻響應不良,稍微有些灰暗。柔和,好的評價指頻響好,失真小,沒有尖刺的聲音,與SMOOTH相近。
10.清晰articulate
能夠清晰的分辨音調的聲學術語。
11.平衡balance
該詞包含很多意思
(1).指在音頻頻譜的高段和低段之間在相對響度上所存在的均衡客觀關係。
(2).也指雙聲道左右聲道之間的信號相同(平衡)
(3).指樂隊各聲部間的平衡,獨唱(奏)與伴奏有恰當比例的平衡,立體聲像全景中的各聲部在寬度和縱深層次上的平衡。這種平衡中有此起彼伏;獨唱(奏)在平衡中有主有次;在全景寬度和各聲部相對寬度的平衡中,允許色彩性音響適度強調等。但總體上,聲像全景各部分應有比例合宜, 比較平衡的能量分布。
12.箱聲(悶聲) boxy
指聽到的音樂像從封閉的箱子中發出來的而有些共鳴。有時則指250~500Hz一段有些過強。
13.縮、封閉close-in
聲音不夠開闊,不大柔和,和缺少空氣感和細節。多因頻率高於10 kHz時有了衰減的緣故。與spacious開闊相反。
14.明亮bright
指突出4kHz~8 kHz的高頻段,此時諧波相對強於基波,明亮車聲並沒有什麼問題,現場演奏的音樂皆有明亮的聲音,問題是明亮得掌握好分寸,過於明亮(甚至嘯叫)便讓人討厭。
15.包圍感ambience
是指聽音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聲音即聲場包圍著。
16.不平衡unbalance
作為音質術語是指各種聲源產生的聲音的強弱關係不夠平衡,或高中低各音域的音量等不夠平衡;作為立體聲術語是指左右聲道的聲音分配音量感等不對稱、不平衡。
17.宏亮(度) sonority
指諧音豐富且其衰減緩慢,瞬態響應良好,混響感合適而有良好的清晰度。在中高頻段內略有提升,失真小。聽感上低音渾厚,中音豐滿而有力度,高音充分,聲音宏亮,親切而活躍。
18.厚實rich
指聽感上聲音厚、有力,低音寬廣。中低音豐滿,各聲部均勻而有對比,響度足夠,混響感良好。總體印象是聲音堅實而不死,厚而不濁。
19.環繞感surround sensation
指聲音的音量、音調、語氣和情緒,與畫面、劇情、場景及一切有聲藝術的特定內容。在環境、人物、空間的廣度、深度和亮度、比例諸方面相吻合。達到聽覺各視覺(或幻象)的一致性,符合所描繪的特定環境。
20.混響感reverberance
聽感上對室內聲能衷變過程的主觀感覺響應。它與房間的混響時間、直達聲和總聲能之比密切相關。廳堂的混響感不足,又會使聲音無光彩。只有具備較理想的混響條件,才能給人以合宜的、恰到好處的混響感。參見「混響的主觀印象」。
指立體聲重放時,能清晰地感受到聲源在空間的各自位置,聲像群分布平衡、合理,寬度和深度印象良好。為此,要求錄放聲通路的頻響寬,動態範圍大而失真小,室內混響時間適當。
22.臨場感present sensation,presence
也稱現場感。(1)在演出現場聽音時,要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合適的近次反射聲、混響聲和心要的效果聲,將使聽眾感到是處於與演出人員所在場所相適應的聲學環境中。(2)重放聲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要得到這種效果,錄音時,應視作品的類型和風格,可用近距離拾音方式,加上一定的延遲聲和合適的混響聲;或用用主立體聲傳聲器綜全制式拾聲方式,輔以若干因距離不同而延遲時間也異的單傳聲器予以支援。並改善放聲通路在3kHZ到8kHz的頻率響應,從而級聽音人以一種錯覺:猶如聲音來自真實的聲源。
23.明晰度、解析度definition
(1)聽感上總體層次好,響度與亮度合宜,保真度好。音質純真,頻帶寬而均勻。混響適度,中高頻混響量充分。低音厚而不濁,中音豐滿而旋律線條清晰,高頻豐富而音色明亮。(2)室內的明晰度是在混響中,早期反射聲能(對音質有幫助的有用反射聲)佔全部聲能的百分數。其計算式為D= 。式中,r是在聽覺上聲音響度效果可以相加的最大時差,一般取50ms;I聲能。
24.模糊度blur
指聽感上聲音含糊不表,明亮與清晰度均差,低音過重而渾濁,中高頻缺乏且層次不清楚。它與諧波失真或互調失真嚴重、瞬態響應不好、中低頻段混響過多導致直達聲比例小等因素有關。
25.親切感intimacy
指聽感上聲音自然、親切。它與聽音感受到的直達聲和首次反射聲的時間間隔,以及近次反射聲與混響聲能比密切相關。它是聲音清晰、自然、響度合宜而失真小,信噪比高等的綜合印象。
26.融和firm
指在聽感上,立體聲重放時各聲部聲像方位不僅要求清晰,且更重要的是總體音響交融,整體感好,富於群感。為此,錄放通路需頻響寬、失真小。動態範圍大而信噪比高;大、中、小型作品能依其風格與形式的不同,而採用相適宜的混響配置;清晰而穩定的各聲部聲像布局,應在比例、層次上作為總體聲像的各部分,力求交融、渾然一體。
27.柔和mellow
也稱聲音鬆軟。指低頻、中低頻能量充足,中高頻、高頻適量。響度合宜,混響時間足夠,瞬態響應好,失真小。視作品類型和風格,在其主要頻段內頻響均勻。聽感上亮而圓潤、舒適,特別在抒情樂段有音質純真,力度恰如其分,音色優美的感受。
28.伸展extending
指低頻段頻帶寬而失真小,動態範圍大,響度感良好,混響合宜。有音域寬廣而豐滿舒適,聲音飽滿而柔和鬆弛的聽感。
29.深度感depth perception
指有層次和縱深距離感。在聽感上大型樂隊的前、中、後排樂器或聲部的縱深梯次印象鮮明;在距離和空間上,獨唱(奏)的適當突出和樂隊伴奏的烘托有所體現;直達聲與混響聲的強度比與深度感的關係較大。參見「遠近感」。
30.聲像sound image
在聽音時,由於聲音到達的時差、強度和頻譜變化等因素,而在聽覺上所構成的虛聲源或幻象聲源。它「展現」在聽者面前,猶如一幅聽覺幻象組成的心理圖像。聽者能感受到大交響樂的宏偉氣勢、群感、各聲部的方位和不同音色,甚而能「聽」出大樂隊前、中、後排聲部的空間和強度差異。
31.聽音位置listening position
聽音室內符合聽音聲學要求的位置。它排列在聽音室的中部,前、後排座椅錯開,使聽音人都能聽到來自揚聲器的直達聲,不被前面的聽人所遮擋,最好把座位高度逐排上升12cm。任何位置都應離牆1m以上,它與揚聲器系統聲中心的連線與地面水平線的俯角應在+5°~+15°之間,聽音距離可取1.5~6.5m,最佳距離為3±0.5m。聽音位置與左、右聲道揚聲器系統的水平張角應在60°~90°。最佳角是60°~70°。單聲道的水平張角在0°~±20°.
32.溫曖感warmth
也稱豐滿度。指低音及其混響聲充足,具有與音樂的不同類型和風格相適應的,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低音豐滿度。
33.圓潤smooth
指在聽感上高音明亮而不發「毛」,中音豐滿而不生硬,低音厚而鬆弛、不濁且有彈性。頻響寬而均勻,混響聲與直達聲比例合宜,瞬態響應好。給人以圓潤和舒適印象的響度、力度與亮度。
34.遠近感distance sensation
在立體聲重放中,聆聽者對聲像縱深層次方面的近景、中景和遠景聲像,所產生的反映這種遠近距離的空間深度心理感受。參見「深度感」,depth。
35.知覺空間perceptual space
也稱心理空間。一種用多維尺度來測定聲音質量宏觀結構的方法。在這個多維尺度的知覺空間中,坐標軸是音質評價用語的主要屬性:如「響度」(響度大小)、「音調」(音調高低)、「愉快度」(愉快——不愉快);或「響度」(響度大小)、清晰度(即透明度、或近似度)、音質(好——壞)。某一個廳堂(或聲場)的聲音質量用一個矢量點來表示在這個知覺空間內,矢量點到坐標中心的長度在各坐標軸上的投影,表示聽眾對該廳堂在各聲音質量屬性上所給予的評價。
36.主觀聲學subjective acoustics
研究聲音聽感主觀屬性(參數)與客觀參數間關係的科學。如空間感,它描述空間的大小感,聲音的環境感,聲音的方向分布,主觀混響感,混響平衡感、室內音色等,與其有關的客觀聲學參數有早期(側向)反射、方向擴散、混響時間、混響距離、混響時間頻率特性、房間響應等。
37.顫動Flutter
指錄音磁帶或唱片因轉速的變化而使音調產生起伏的現象。
38.前推Aggressive
用於表示像要把音樂給拋投到聆聽都面前的那種前推型演出的聲學術語,重放聲過於明亮和中頻聲像前推。excessivelg forward and bright 與這相反的則為「後挪」(laid-back)
39.後挪laid-back
指音樂演出時聽來讓人會感到輕鬆愉快。聆聽者和聲場之間有一些間距。讓人有似乎坐在演出廳後面幾排的感覺。相反詞為「 前推」(forward)和immediate aggessive
40.環繞感ambience
也稱包圍感。指電影伴音所產生的那種有一定規模和空音的包圍感,通常是由環繞音箱來營造。造的。
41.解析analytical
指音響器材能巨細無遺的再現錄音製品中的每一線細節,但卻用的是錯誤方式,此種解析方式極缺乏音樂味。
42.低頻延伸bass extension
接音響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頻率。(下潛的程度)
43.乏力bleached
用於表示那些特別注重器樂高次諧波而不大注意低次諧波和基頻的那類音響器材的發聲特性的聲學術語,蒼白的聲音聽來會顯得過於明亮,單溥而缺乏溫暖感。
44.轟隆聲bloomy
指在125Hz左右的低音過重,特別是在相當寬的一段頻率範圍內,是由於對低頻或低頻諧振的阻尼不夠所引起。
45.腫脹bloated
指250Hz一帶的低音中段過強,或對低頻以及低頻的諧振阻尼不夠。
46.含混blurred
指瞬態響應差,立體聲聲像模糊,凝聚欠佳,
47.尖刺brittle
用表示使得樂器的音色聽來刺耳的中頻或高頻的聲特性的聲學術語。
48.胸音chesty
指音箱的一種聲染色,就像歌唱家因胸腔過大而產生洪亮的那種聲音。系由於125~250 Hz一段的低頻響應上有凸起所引起的。
49.一致性(融合)、相參性coherence
音樂的總體感覺而不是由許多單獨部分組成的那種感受。
50.擁擠congested
指聲音的過於密集而讓樂器的聲像變得不再易於明確分辨的那種情況。
51.輕快crisp
指高音乾脆明快。
52.細膩delicate
指在沒有峰值的情況下,高頻可延伸到15K Hz甚至20 kHz。此時,音樂中那些細微末節皆能重放出來。
53.縱深感depth
指在三維空間中,對樂器、人聲等各種聲音在距離遠近方面的感受。
54.乾澀dry
指當環繞聲或混響有所減小時聽到的那種乾澀的聲音。
55.灰暗、悶、不清晰dull
指缺少高音能量。
56. 延伸extension
指音響器材在重放音樂時所能重放出的最高或最低頻率
57.多次回聲flutter echo
指在房間內的二個表面之間的來回反射。
58.輕柔gentle
指高次和中頻高段的諧波沒有被增強甚至還有所削弱,反義詞「尖刺」(edge))
59.生硬hard
通常指3 kHz一帶的中頻高段過多而讓聲音變得尖銳。
60.尖刺harsh
指中頻高段過多。在頻率響應的2 kHz到6 kHz之間有尖峰值或是數字式錄音機的低通濾波中有過多的相移。
61.聲像imaging
指重放音樂時,能夠聽出各種樂器和不同的人聲在空間的所在位置的那種感受。
62.清瘦lean
重放音樂時,缺少低音中段的專業術語。相同的術語有thin(單薄),light weight(輕飄)underdamped (欠阻尼),而反義詞weighty (加重)、full(豐滿)、heavily(過重)
63.light weight輕飄、沒份量
頻響曲線反時針傾斜,音樂重放時低音欠缺。
64.柔和mellow
指用於表示高頻已有所削減而不再聽來刺耳的聲學術語。
64.混濁muddy
指聽來不清晰,因諧波弱,時間響應差且有互調失真。
65.含混muffled
指聲音朦朧,不夠通透。是因為高頻段或中頻的高段欠缺的緣故。
66.鼻音、嗡聲nasal
重放聲像帶有鼻塞的人講話的音質,就像「eh」「哼」加重了,通常由於在中頻存在可以測量出的互補的峰和谷。
67.模糊opaque
指聲場猶似在雲霧中那樣有些模糊不清或過於厚重,缺少細節和透明。與之相反的通透:transparent。
68.真實感palpable
指重放器樂或人聲極其真實甚至可以觸摸的感覺。
69.尖叫piercing
指尖銳刺耳的叫聲,原因是3K-10KHz內有尖而高的峰值,
70.現場感presence
指樂器或人聲就像真的出現在聽音室內的感受。
73.有力度punchy
演奏具有動態衝擊(特別是低音)的聲學術語。
74.絲絲聲、齒擦音sibilance
指在歌聲或許言中帶有S和Sh的聲音,原因是6K~10K一段內有了抬高的緣故。
75.纖細silky
76.震撼slam
表示低音中有極強的動態衝擊而讓人有一種震撼感。
77.圓潤smooth
頻響上沒有峰和谷而聽來感到輕鬆不生硬的術語。
78.聲場(舞台) sound stage
指展現在聆聽者面前或立體分布四周的那種三維的空間感。
79.皇帝位sweet spot
指聽音室內的最佳聆聽位置。
80.結實taut
指低音結實醇厚的術語。
81.過重thick
音調不明顯的低音,或用於指不通透而模糊的聲場。
82.單薄thin
指低音缺少力度,系頻響在500Hz以下有很大衰減的關係。
83.緊湊tight
低音能受到指高音的高良好的控制,既不遲緩又無拖尾。
84.刺耳tizzy
指高音的高段過多而聽起來顯得的粗糙而帶有些顆粒。
85.音調平衡Tonal balance
指低音、中音、高音間的相對平衡。
86.瞬態transient
多指短暫而有爆發性的聲音,定音鼓便是音樂瞬態的例子。
87.偏高uptilted
指高音過多而低音不足的現象。
88.生動vivid
指重放的音樂皆清晰可聞。但如果過於生動又會有解析的味道而缺少些音樂味。
89.溫暖warm
指低音良好,低頻甚多,基波相對比諧波豐富,不單薄,也指低音或中音過多。另也指有良好的空間感,低頻有明顯的混響,參見厚實(rich)和圓滑round.
音質 是聲音重(回)放的逼真 程度
在錄音聲學裡,響度、響度級、聲強、聲強級、聲壓、聲壓級、分貝、方、電平、增益、音高、音分總是令人頭疼的若干概念,這裡簡單的說一下他們的意義和區別,讓我們把它們的順序整理一下。
分貝:分貝是聲級測量中最常用的單位,被簡寫為dB。其中小寫的d代表英文decibel即分貝,而大寫的B代表Bel即貝爾,採用小寫d和大寫B主要說明分貝和貝爾之間的關係為1:10即1分貝等於十分之一貝爾。
需要說明的是,0dB並非代表完全靜寂狀態,而是代表人耳的聽閾點,也就是聽力正常的人所能覺察到的最低聲壓級。
——功率增加一倍代表增益提升3dB(如混音中,一軌聲音為100dB,將這軌複製一份一同播放,總音量將為103dB,而非100+100=200dB),而電壓增加一倍代表增益提升6dB。
電平:一個時間變數,如功率或場量,在特定的時間間隔內以特定方式計算的均值或加權值。其單位可以用相對於基準值的對數形式表示,例如「分貝」。
在錄音中,簡單理解,電平為一種以電的表達方式反應當前聲音音量大小的一種方式。如「把這個軌道電平值增益3dB」可理解為「把這一路的音量擰大3分貝」。
增益:對元器件、電路、設備或系統,其電流、電壓或功率增加的程度。通常以分貝(dB)數來規定。在此,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增加的狀態。
音高:指聽覺賴以分辨樂音高低的特性。由聲波振動的頻率來決定。頻率高則音高;低則音低。
音分(cent):為提高測量聲音高低的準確度,計量上將每個「半音」音程(如C~#C或B~C)定義分為100音分,以利計算其誤差率。即,1cent為百分之一個小二度音程。
聲能:聲音在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總量或者說是總體的能量通常表示為聲能。
聲強:單位時間內通過垂直於聲波傳播方向的單位面積的平均聲能,稱為聲強。聲強用I表示,單位為瓦/平米。
聲強級: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對聲音強弱的感覺並不是與聲強成正比,而是與其對數成正比的。這正是人們使用聲強級來表示聲強的原因。將聲強進行對數運算,得出的與人耳聽感相符的分貝值,單位為dBSPL。(SPL為聲強級Sound Intensity Level的英文縮寫)
聲壓:有聲波存在時,媒質中的壓力與靜壓的差值。
聲壓級:雖然聲強在理論上可以代表在某一點上的聲波振幅,還可以通過測量得出其數值,但並不是一個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用來闡述聲音振幅的量。由於人耳表現為壓力敏感組織,又因為壓力或壓強具有相對容易進行實地測量的特點,所以目前使用壓強來代表聲波的振幅表現,而所代表的量被稱為聲壓級,並被定義為在某一點上,聲波所表現出的有效壓強。
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是人主觀感覺判斷的聲音強弱,即聲音響亮的程度,根據它可以把聲音排成由輕到響的序列。
響度級: 按人耳對聲音的感覺特性,依據聲壓和頻率(相關閱讀:等響曲線)定出人對聲音的主觀音響感覺量,稱為響度級,單位為方。
方(Phon):響度的客觀單位,其數值和1kHz所代表的聲壓級相同,並代表響度的客觀單位。簡單來說,因為響度是一個主觀感受量,並且會隨頻率不同被人耳感知程度不同,所以,將一個聲音在1kHz的聲壓級數值,作為該聲音的響度客觀值。如,在1kHz的頻率上,聲壓級為60dBSPL信號的響度為60方。
由於這種客觀單位只是非常有限地表達了人耳對於響度的反應,因此可以引入一個關於響度的主觀概念——宋。
宋(Sone):表示人耳在自然狀態下,根據聲壓級的變化所表現出的對於響度聽感的變化。
————「宋」與「方」的關係表現為1宋等於40方(即在等響曲線圖中,1kHz處代表40dBSPL),並且以1宋為標準,在2宋時響度增加一倍,在0.5宋時響度減小一倍。
關於響度的認識:
雖然人而表現為聲壓敏感組織,但從人耳接受聲波並對聲波進行分析的方式來說,振幅因素和響度其實並沒有直接的的關係。例如空壓機與電鋸,同是 100分貝聲壓級的雜訊.聽起來電鋸聲要響得多。很明顯,人耳對於不同的信號頻率存有不同的敏感度,所以聲波頻率和聲壓或者說振幅是影響人耳對響度感知的兩個主要因素。從心理聲學角度考慮,人對響度的感覺除了上述兩種之外,還有來自於信號持續時間和對於臨界帶寬頻率的控制的因素。通常,人對於一個聲信號響度級的識別以200ms(毫秒,1000ms=1s)為界,當信號的持續時間低於200ms的時候,持續時間越短,信號的響度越低。臨界帶寬頻率控制這裡不講深,可以簡單理解成,相同聲強的兩個聲音,頻率越豐富的,人耳感覺到的響度越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提高響度的所有途經,均是為了激發更多的毛細胞,從而達到增加臨界帶寬數量的目的。
我感覺音質很大一部分都是玄學,很多都是心理作用 朋友三千多的鐵三角和我一千多的森海塞爾讓他盲聽都他都聽不出來哪個好(他還是從事過音樂製作這方面的工作呢)事實證明我們普通人就是這 水平 大幾千在普通人里買個耳機算髮燒了吧?但是 藝術 信仰這個東西真的沒有最貴 周鴻禕花了幾千萬做到cd設備他還是說不夠好 五十塊的耳機和五百塊的耳機可能差個幾十倍 但是五千塊和五萬塊的耳機可能連幾倍都沒有
音質可分主觀與客觀。口水黨們把主觀吹的不知道多重要,我也曾是其中一員,後來發現我是個傻B。
音質不是玄學,音質是可以科學度量的,音質好壞指的是保真度的高低,不是聽起來好不好聽。什麼是保真度:比如一場音樂會,錄下來用音箱播放出來聽的感覺和你在現場聽音樂會的感覺越接近,保真度越高,音箱的音質就越好。生活中可以鑒別音質的比較容易的方法是:用手機錄一段聲音,然後用不同的音箱播放,哪個聲音更接近現實聲音,哪個音箱的音質就好
音質,聲音的質量。聲音記錄和還原原始真實世界模擬信息的多少。可以被數學絕對量化。
音質是硬體上的區別,而不是軟體上的區別。軟體都是一樣的。
聽過現場才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音質!
贊成鄧柯老師的回答!格式僅僅是一種載體,與其用wav聽製作粗糙的口水歌,我更寧願聽一聽128kb(64kb以下是真的會影響聽感的)的Art Tatum的錄音的。
音質就是兩個耳機真的能聽出來的差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