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被收購的原因都有哪些?


受邀答。如果是主動尋求的收購(或叫你情我願的收購),可能的原因:

1) 賺錢,但上不了市,別人出了好價錢,何樂而不為?比如,很多的遊戲公司被併購就是這個道理

2) 主要競爭對手已上市,融到很多錢,滅了你可能只是時間問題,繼續競爭兩敗俱傷且沒有任何勝算,這時被對方收購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比如,分眾傳媒上市後2005年以1.83億美金併購框架傳媒。

3) 所作的產品和服務很難賺到錢,但用戶挺多,對於某些公司有戰略價值。比如百度和QQ分別收購的兩家輸入法公司。

4) 你在別人的舞台上唱戲,舞台提供者可以滅你(但很辛苦),也可以收你。比如Google收購Admob

5) 不被併購就是死的情況下

如果是被動暨不情願的被收購,可能的原因:
1) 團隊在董事會及股份結構上沒有主導權,其它投資人要套現或走人。

2) 二級市場的惡意併購(在被收購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即在公開市場上慢慢買你的股票,逐漸達到主導或控股地位。經典的案例是盛大當年通過多個公司險些惡意收購了新浪。

當然,所謂願不願意有時很難界定,在國內,創始人很多時候不喜歡被收購,而大公司以往寧可自己干也不願意買,併購後的人的磨合也是不容易的事。但隨著企業主的逐漸成熟(經驗和心態雙方面),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不可能所有的公司都能上市,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自己做所有事。


Steven講的很全面了,我就補充一下「不被併購就是死的情況」:在「行業整頓」、「國進民退」的環境下,有的利潤非常好的民企在當地國資委的主導下被管理糟糕、盈利很差的國企收購;有的互聯網公司通過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剛取得了不錯的利潤,然後被監管層的親屬強行收購;有的公司創始人和他依附的官員交惡,被抓了起來……


大公司收購小公司,特別是初創,有幾個原因

1. 有人才,收購這個團隊
2. 有技術,收購這個技術可以壯大自己和節省研發時間
3. 對自己是個威脅,收購可為我所用,不收購可能會變成競爭對手,或被其他對手收購


給 胡斌Steven 的答案做一點兒補充,加入世俗的想法,並闡述一點兒個人的拙見。

1. 私以為,正是因為創始人往往不願意脫手公司(如當初喬布斯為了回蘋果甚至可以不要工資),所以一般能夠盈利就不會樂意被收購,除非是覺得沒有新的成長點(創意),公司難以擴大或者公司運營者有更大的雄心(想開辦一個新公司卻被這個公司牽絆分神之類的)才會在賺錢的情況下主動被收購。畢竟被大公司收購後經過整頓,接觸更多資源,可能會有更大的市場,得到擴張。

2.融資不夠,無法盈利,但是內部有人才和一部分創意。此時有些同領域的大公司為了人才等因素願意收購此公司,這時被收購不僅脫手麻煩,而且或許能夠化虧損為盈利,何樂不為。

3. 用戶多而不盈利的情況多出現在it公司中,畢竟現在市場為王,這種情況下被收購等於是賣市場。(其實用戶多隻要找到盈利方式就比被收購有成就多了,比如google的盈利方式就是登廣告,然後提供免費服務保持頁面整潔)

4. 上市不見得越早越好,不上市會省去很多麻煩。特別是在美國,上市公司會受到華爾街的壓迫…Google當年就是拖到萬不得已才上市的。當然上市雖不能說是所有公司的目標,但總歸是公司做大的必經之路,上市公司總有揚眉吐氣的感覺啊。

與問題跑偏了,就作為一點兒參考吧…


因為窮


有一部電影叫華爾街金錢永不滅,推薦你看看!裡面一個公司被收購,原因在於被人黑了,最後股價大跌,要麼申請破產,破產則導致一萬多人失業,總裁為了不讓這些人失業,不得不白菜價被其他公司收購


推薦閱讀:

什麼是國際併購交易中的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在國際併購交易中談判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需要注意些什麼?
拜耳為什麼要收購孟山都?對農化行業會帶來哪些影響?
為什麼說槓桿收購 (LBO) 是併購這座皇冠上的明珠?有何吸引人之處?
如何看待「58 同城收購中華英才網後大裁員,續簽的僅有基層員工,不簽經理和主管」?
中國做併購和槓桿收購(LBO)的主要資金來源都是哪裡?

TAG:公司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