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看文言文需不需要像如今人們一樣要反覆揣測其意才能理解?

至少如今人們看白話文不需要為文章的字詞含義而糾結不已了,更多追求的是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但我們看古代的文言文就不一樣,無數字詞句都讓人頭疼不已,雖然確實「言有盡而意無窮」,但這「意」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單純的文字美感上面的。連陶淵明也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不知道他的「不解」里包不包括字詞句……


在古人生活的橫截面時代,有他們的書面語文和口頭語文。
口頭語文不用說了,都是很容易理解的語言文字,私人書信、官方文書等等用的都是口頭語文,所以不存在類似今人讀文言一樣的反覆揣測的現象。
至於書面語文,相對於口頭語文要更精鍊一些,這裡面就多了一些自古傳下來的典故和語文用法,沒讀過書的人一般是不太容易能理解的,或者說只能理解一部分,但對於讀書人,這些是家常便飯,對於他們來說,書面語文就像我們看散文一樣,沒有什麼難度,只須體味意境則可。還有作者喜歡以口頭語言做文字的,如以通俗語入詩文,如元、白、寒山、拾得、蘇軾等等,更有直接以通俗語作文字的曲子詞、散曲、雜劇、傳奇;相應的,就有喜歡以奇字古語入詩文的,如後期漢賦和樊宗師等人。
樓上朋友說到句讀,其實不是很古的古人是有句讀符號的,一些出版的書和官私文書也會用到句讀符號。
這麼說吧,古人在閱讀同時代的文字,基本上是很輕鬆的,就像我們閱讀今人作品一樣(其實就算是我們現代人,在經過古漢語的學習之後,讀一些古人的書還是很easy的,基本上讀出來的同時就已明了作者的思想);在讀同時代喜歡用奇古語寫的文字時,他們也很頭疼。
古人還會讀比他更古的書,那這就另當別論了,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那也是文言。而且我國古書流傳時間長,傳寫版本多,中間錯簡訛奪如雲,這更增加了讀古書的難度,於是就有了校讎考釋古籍的專業人員。
就這樣吧。。。


古文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兩個部分,口語是面向大眾的,所以具有普遍的理解性,但是對於古文的書面語,則需要學習相關的句讀、音韻和文字等等。對於古人看文言文,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礎才能理解,否則就像我們今天一樣,需要慢慢學習才能獲得。


推薦閱讀:

古代數學著作中「太」「少」「強」「弱」之類辭彙具體指的數值是多少?
如何理解「天下之患……則恐至於不可救」這句話?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學文言文比學英語簡單?
《莊子註疏》中的「況四序盈虛,二儀生殺,既無心於亭毒,豈有意於虔劉」怎麼理解?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 既然「初極狹,才通人」 那麼村子裡的牛從哪來的呢 ?

TAG:漢語 | 文言文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