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過多還是過少,當前社會背景下,應當鼓勵生育還是少生?
目前有兩個觀點。
1、中國人口過多,人口是社會負擔,應當保證生育選擇權,不存在生育義務,中國應當堅持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強調優生優育。
2、中國人口過少,人口是社會生產力,應當尊重生育選擇權,存在生育義務,中國應當改變計劃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增長,提倡優生優育。
兩種觀點都有大量的擁躉。究竟哪一種觀點更站得住腳?
觀點之外,中國人口目前實際處於何種境地,又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的產生和基礎?
人口多和少不是最大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人口結構和生育率。
這倆玩意要是有問題才真的是大麻煩。
而且,現在國內這倆玩意確實很有問題。。。
這是中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人口結構圖,平均壽命越來越高,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
而且關鍵在於,這個東西很難扳回來。。
舉個例子,90後相當一大批人是獨生子女。
如果你是獨生子女,你結婚的對象也是獨生,那麼你會生幾個孩子?
就算今天讓你敞開了生,你也不會生三個孩子以上吧,至少大多數人肯定是不會生三個孩子以上。。
倒不是說養不起,保證最低的生活水平大多數人應該都沒問題,問題在於,生的孩子越多,你的生活質量會越差。
又因為你是獨生子女,你和你的配偶需要同時照顧你爸媽和他爸媽四個老人,再加上生的兩個到三個孩子,壓力太大了。。。
而如果你生的孩子少,比如也是獨生子女,那麼在你的孩子長大之後,又要面對這個問題,生幾個?
這個問題不會以任何組織和個人的意志而得到改善。
資本主義社會,p民哪有那麼多錢23333
接著生育率,國內問題就更大了。。。
567萬名15歲到49歲的育齡婦女的樣本:
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指某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觀察者網注)僅為1.047,這一數據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
而日本東京的總和生育率多年徘徊在1.06左右,一孩生育率徘徊在0.61左右。
從小普查結果看,中國目前的一孩生育率已經低於日本東京。
不過日本更藥丸,因為東京是日本最大城市了。
國內現在生育率最堪憂的地區是東北地區。
比如遼寧省。
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約4900萬,出生43.87萬。
遼寧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4382多萬,但僅出生25.02萬人。遼寧的面積是韓國的1.5倍,人口是韓國的89.4%,但新生兒卻只有韓國的57.0%。
當年的共和國長子。。。。現在真的衰敗的一塌糊塗。。。
所以呢,如果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肯定是拚命鼓勵各位生孩子。。。。
但是我覺得沒啥用。。。。生小孩面對的問題太多,又很現實,怎麼鼓勵也不可能創造一個生育高峰出來。。。。。
比如我自己,是肯定不生小孩23333
但是我要提醒一點,作為敢把懷胎八九個月的孕婦強行拉去引產的第二共和國,會不會在人口難以逆轉的情況下,強行把婦女們抓著去懷孕。。。。
我不敢說。。。。
再不生孩子就完蛋了。你看看東北現在的衰敗樣,再看看現在的社會泛綠化問題,再看看現在的養老問題,再看看現在的失獨家庭問題,再看看現在的經濟增長率,再看看人家印度的增長率,再看看跟美國的國力差距,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口,拿什麼跟美國的百年霸權抗爭啊?看看現在年輕人還有幾個人想生孩子啊,還鼓吹計劃生育呢?你就是鼓勵多生多育,短時間內生育率都上不來,更遑論還天天鼓吹計劃生育呢?自我閹割久了,就真成太監了,到時候誰也救不了你。
有人說人多沒工作,這裡糾正一個常識,現在的生產是由需求定的,不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最典型的是東北塌陷,人少了,需求少了,工作崗位也越來越少,惡性循環。東北衰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最早最堅決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其他地區陸續已經開始步入這個階段。人的需求根據自然現象到了老年越來越少,這種人口很難成為支撐GDP的有效人口。
微觀:
4個7-80歲老人,2個4-50歲中年人,1個20歲青年人,將是未來20年中國最常見的城市家庭結構,而這一批家庭是最有自己是中產階級幻覺的一批人,4個老人3套房未來有龐大資產可以接受的幻覺非常普遍,而實際你以為的預期credits隨時變成debits。
宏觀:轉帖下
北師大學者:一個收縮型社會再支撐不起一個擴張型政府
李紅剛 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
我報告的題目是「收縮型社會經濟發展」,實際上還是說人口問題,因為在這樣的收縮型社會,人口是最主要的,作為一個引擎存在的。
人口變化下的收縮型社會
我們現在經常說「新常態」。也有人說「L」型增長,並特別關注L到底後能不能上來,這方面有很多說法。但考慮到我現在所講的時代背景,我認為從長期看經濟增長率很難從這個L底再上來。這個時代背景就是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狀態:由於人口的變化,我們進入一個「收縮型社會」。我強調「收縮型社會」這個概念,不是簡單的經濟衰退,而是包括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總體發展趨勢,強調由於人口結構和總量的變化所導致的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收縮狀態,其中人口變化是主導因素。
首先,我們把這種收縮狀態區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總量層面的,一個是結構層面的。其次,對兩個層面的變化,我們又可區分為相對變化(軟收縮)和絕對變化(硬收縮)上。相對變化強調增長率的下降,也就是增長速度的下降;而絕對變化強調絕對水平的下降。
從總量層面看,我國人口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葉就進入了相對意義的下降,但絕對意義的下降還需要若干年。目前有幾種估計,易富賢研究員的人口高出生率方案估計是2020年,蘇劍教授估計是2022年,這些時間段實際上都是很近,馬上就到了。翟振武教授則樂觀一些,他估計在十幾年以後。從大多數專家意見看,中國人口總量的絕對減少應該是2030年前的事情了。
從結構層面看,我們的社會收縮在絕對意義上其實已經在進行中。這裡我主要關注人口年齡(時間)分布結構性收縮和區域(空間)分布結構性收縮。
關於年齡分布結構,比較全面的定量計量方法是「人口金字塔」。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收縮型結構。特別地,如果我們關注勞動力人口(這裡指15~59歲人口),我國從2012年就開始絕對減少:2012減少345萬,2013年減少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2015年減少487萬,2016減少349萬,5年已經累計減少1796萬,接近佔世界人口第61位的智利總人口。蘇劍教授更預計2022年以後勞動力人口減少呈加速態勢,每年超過1000多萬。再看一個社會更活躍人口,或者叫活性人口,比如15~45歲人口,雖然很遺憾我手頭沒有這幾年的統計數據,我猜想這些年也應該是絕對減少的,而這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應該更顯著。
關於區域分布結構性收縮,我們也正在經歷中。首先,鄉村在收縮。早在2012年,馮驥才先生就說過:「(我國)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現在廣大村莊,即使沒有完全消失的,也處在人口減少的凋零中。其次,一些大區域性的社會收縮也很明顯,比如近來大家關注的東北現象,易富賢研究員早就從人口角度預警了今天東北的困境。
關於人口衰減引致的社會收縮,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其實也是當今的一個世界性問題。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從總量上看,日本2006年開始人口絕對減少,但是其勞動人口減少始於1990年。日本空置房2017年是820萬套,2023年預計會到1400萬套,2033年預計會到2000萬套。我們現在經常說日本經濟「失去的25年」,什麼是最根本原因呢?我認為很重要的就是人口減少驅使其進入了收縮型社會。這就是日本的「新常態」,25年前就進入了這個「新常態」。以後就不要再說什麼日本「失去XX年」,因為它根本就不可能再回來,除非其人口趨勢大逆轉。其實歐洲也早就處於社會收縮狀態,其表現沒有日本厲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引進了外來人口。對於人口凈減少的國家,比如匈牙利,上世紀80年代人口就絕對減少了,其社會收縮程度比日本尤甚。我印象很深的是2011年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在很多街區都沒有人氣,建築陳舊,有的地方好似曾經繁榮文明的廢墟。即使人口總量還在增長的法國,但據訪問常我校的一位法國教授講,法國的鄉村也在萎縮,消亡,鄉村人口逐漸往城市進行遷移。
收縮型社會的經濟增長
在這種收縮型社會經濟增長有什麼特點?我這裡想提一個理論問題:一個封閉型的收縮型社會,其長期經濟增長率是多少?
根據主流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的源泉包括人口、自然資源、資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技術知識。對某些國家,可能還可以包括體制轉型或結構變遷。這些因素共同確定一個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在這裡,人口看似只是諸多因素中一種,但它其實並非一個普通變數,它會起到一個引擎作用。在這裡,人口不是孤立的要素,它會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對無論物資資本還是人力資本的積累,對於知識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都具有決定性作用。人口和其它要素不是簡單的可替代關係,而更應該是一種互補關係。從系統的角度看,這裡存在一種系統集成效應,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所謂的「1+1&>2」),這貌似規模經濟,實際上是超越規模經濟的。而其中人口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就像數字10000,其它源泉因素是在後面添「0」,但人口因素是那個「1」。而且,人既有「人手」,還有「人口」,前者是供給側因素,後者是需求側因素,這兩重屬性是其它增長因素所沒有的。如果人口供給屬性推進了潛在增長率,則人口的需求屬性把潛在增長率推向實際增長率。
因此,基於以上理論,我猜想一個封閉的收縮型社會的經濟增長率是跟人口增長率更高度相關的。羅馬俱樂部1972年出版了《增長的極限》,他們提出資源環境的制約會導致經濟增長的極限。我認為,人口收縮型社會,也會面臨增長的極限。當然這裡的極限並不意味著經濟完全不增長,但意味著經濟增長率處於低速態(也不排除經濟負增長),而且這些增長更多的有可能是技術的隨機進步、世界經濟的協同影響等因素導致的。過去學術界常從要素生產力的邊際遞減來解釋世界發達經濟體經濟趨緩,但實際上人口這個因素在裡面應該起了更重要的因素。實際的例證,讓我們再回頭看看日本的戰後經濟增長率。日本在其勞動人口絕對下降的1990年以後GDP增長率平滑值基本就沒有超過2%,這與人口爆炸的上世紀60年代兩位數的增長率不可同日而語。同樣,進入收縮型社會的歐洲經濟增長率也是在低速區徘徊(見表1)。
一種常被人提及的觀點是,當人口增長減少以後,我們可以通過提高人均GDP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按照我前面的分析,這種觀點很可能不成立。我們這裡再看一下日本的數據,人口增長率降下來以後,人均GDP就沒有太大的增長。而且實際上人均GDP增長率高的時候正是人口增長率高的時候,而人口絕對減少的年代人均GDP增長率也低,有些年甚至是負值。
如何應對收縮型社會
最後談一下關於如何應對收縮型社會。
既然這種社會收縮主要是因為人口衰減造成的,所以應對收縮型社會首先要考慮的是盡量減緩人口衰減的衝擊程度。這裡比較緊迫的是儘快調整人口政策,包括直接的人口政策和間接的人口政策。直接人口政策就是儘快放開生育限制,在一些人口出生率過低的區域還要施行鼓勵生育政策。間接的人口政策是指一些益生的經濟社會政策,讓有生育意願的人實際能生育孩子。比如住房供給和城市低密度規劃、幼兒園及教育供給等。不要因為現有人口基數大就「厭惡」人口,實際上沒有一定的人口出生率支撐一、二十年後的人口強烈收縮對社會的衝擊是非常劇烈的。
然而,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樣的人口政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未來人口出生率低於更替水平、全國人口絕對數量下降都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我們希望延緩收縮、弱化收縮,但社會收縮依然是時代的大趨勢。所以,應對收縮型社會更需要我們從習慣於擴張型的社會到去適應收縮型的社會。無論是我們的個人、家庭、企業機構,還是政府,都應該有這樣的轉型意識。這應該是真正的自古以來未遇的新變局。
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我們首先對於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預期可能需要大的調整。比如,過去30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勁的擴張期,國家和個人收入增長都非常快,以致大家可能對未來經濟收入增長過於樂觀。現在很多人去加槓桿買房子,我估算了一下目前房價隱含對未來收入的增長率預期是非常之高的。但是,面對我們面前日益顯現的收縮型社會,這個樂觀的收入預期未必能實現。現在的80後、90後很可能不會重複60後、70後那樣的收入和財富增長故事,因為前者面對的是收縮型社會而後者處在擴張型社會。這是發展的一面。與此相對,還有生存的一面。對於家庭來說,在一些典型的「421」或「422」家庭,養老問題是個沉重的話題。怎麼讓活著的人有尊嚴地謝幕,這是跟大國情懷一樣重要的問題。60後、70後要考慮養老問題,80後、90後的人也會考慮養老問題,這個家庭問題在收縮型社會比在擴張型社會嚴峻得多。
對於企業和機構來說,面對收縮型社會,推行擴張戰略就必須謹慎。對大多數企業和機構,恐怕就不能像過去那樣快速鋪攤子。也許仍然可以在地域性和結構性上擴張,但是總量擴張已經就頗具挑戰性了。因為,總體上供給側在收縮,需求側也在收縮。在擴張型社會,擴張可以建立在社會增量的爭奪上;而在收縮型社會,擴張只是在存量上的爭搶。顯然,後者更艱難。因此,現在總體上真到了以內涵式發展取代外延式擴張的時代了,要擴張也應該是非均衡性的。有些企業,特別是基本消費品企業,比如啤酒、速食麵企業,面對需求持續性下降,現在已經感受到收縮型社會的寒意。又如高校,現在很多大學都在搶人才,搶學生,希望有大發展。但人口基數在減少,總量盤子萎縮的時候,你想擴張就很難了。現在大家常說錢不是問題,沒人是問題。慢慢地,人和錢都會是問題。
對於各級政府來說,更要考慮收縮型社會的公共政策問題。我們過去經常說,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增量中解決問題,其實也就是在擴張中解決問題。這些年擴張社會也逐漸養成了我們慣性的思維方式。但是,我們可能以後必須面對緊縮型社會,不得不在減量中解決問題。而且這個收縮狀態,實際上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性的。我們看了一下各國,可能除了非洲和亞洲一些國家人口還在擴張,世界大部分比較富裕的經濟體人口都在結構性或總量性收縮。這樣。政府怎麼樣能夠來應對這種局面,從習慣擴張中解決問題到學會收縮中解決問題,這將是一個重大的政策思維變化。以下例舉幾個方面的政策調整方向。
關於財政政策,得益於過去近30年的高速擴張,我們用稅收、收費和土地出讓收入支撐了一個日益龐大的財政支出,其中包括很大規模的行政費用和政府投資支出。隨著我們進入收縮型社會,我們政府收入增長會明顯慢下來,而我們的社會養老支出會快速增加。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新的財政稅收政策。特別地,我們要削減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行政費用和投資支出。這本質上要求我們在收縮型社會要縮減政府:既要縮減政府規模,也要縮減政府行為。我們需要非常清醒,一個收縮型社會再也支撐不起一個擴張型政府!
關於貨幣政策,伴隨著過去高速的經濟增長,我們實際執行的是長期的高擴張性貨幣政策。這種高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因為有高速經濟增長來消解,我們仍然可以處在一種可以接受的溫和通貨膨脹時代。但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收縮型社會,這樣高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就應該轉向了。否則,我們將要麼面對高通貨膨脹,要麼面對嚴重的資產泡沫(實質上也是一種通貨膨脹)。這就意味著貨幣的貶值,貨幣信用的消解,最終引致政府信用、社會信用的瓦解。去年以來幾乎全國性的房價暴漲就讓老百姓對人民幣信心的因素。與財政政策同理,一個收縮型社會也已經不能支撐一個高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現在中外利率處在歷史地位,著名的「債券之王」格羅斯(Bill Gross)在說:「全球利率處在500年歷史中的最低水平。」我認為這很可能不是短期現象,如果我們考慮實際利率,以後很可能都是這樣的水平,這應該跟世界性的人口收縮是有關係的。這也表明世界總體性是貨幣是擴張過度的。
關於土地政策,過去我們的政策是建立在人口增長所造成的土地資源緊張的恐慌心理上。比如「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我們土地政策的支柱之一。其實,面對現在已經進入的結構性收縮社會,對於土地緊張的恐慌應該解除,而更多地考慮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這種有效利用應該是城鄉一體化考慮的。現在,農村社會在絕對收縮,土地拋荒日益普遍,而城市還處在擴張中。現在的土地管理政策造成了明顯的資源配置扭曲,這也是若干城市房價泡沫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農村土地的「保護」政策也限制了農村土地的集約使用和農村的發展。中國未來應該允許更多的城鄉互動以利於城鄉均衡發展。讓有一些鄉下人進城(房價門檻不要高不可攀),還要讓一些城裡人下鄉(租用土地),去開發鄉村,以減緩我們鄉村的收縮。這是與財政貨幣政策一樣重要的公共政策。
總體而言,我們遇上了亘古未有的新變局,我們需要面對收縮型社會。收縮型社會有不同於擴張型社會的基本特徵,這要求我們從習慣的擴張型社會的生存方式和治理方式轉向未曾經歷的收縮型社會的生存方式和治理方式。轉向不易,但不得不就此邁開步伐。
說什麼經濟發展的,這都是小事,相比於以下:
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省區[1]:
選取一些代表性的人群[2][3][4]:
還有[5]://下半張系謠傳
寧夏回族夫婦6年生3對龍鳳胎,共育十孩,官媒力贊+央視號召捐款【ac米蘭吧】_百度貼吧
不要笑話歐洲,某族群比例10%或以下的法國和德國、5%以下的英國[5],相比於一些省區[6]:
如果只考慮漢族[7]:
所以,問題的回答已經很明顯了。
參考資料:
[1]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中國各個民族人口變化情況如何?
[2]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101.htm
[3] index
[4] 【圖片】五普到六普各民族人口增長率。。。。。。。。。。。。【二戰吧】_百度貼吧
[5] Islam in Europe - Wikipedia
[6] 各省穆斯林人口佔比,上海佔0.37%,重慶0.03_上海汽車論壇_XCAR 愛卡汽車俱樂部
[7] 中國分縣漢族比例圖_地理吧_百度貼吧
這個問題就要看從誰的角度理解啦。這個問題設計到了工資和生活水平問題。
如果你是老闆,你為什麼不給員工降低工資?
假如一個大學生的工資是3000元,現在你手裡有10個大學生,我們知道一個人每月吃喝最多500元,合租地下室什麼的,1000元到頭。換句話說你要想壓榨他們,可以再降低1500元,10個人可以壓榨1.5萬元每月。你為什麼不給他們降低工資?
因為你擔心他們會跳槽。也就是說工人對老闆不是毫無還手之力的,他們手裡的核武器就是跳槽。但是,這個武器總是很靈嗎?我們反過來問問那些大學生,他們為什麼不用跳槽威脅,要每月1萬的工資呢?因為他們怕你開除他們再招人。所以,解除勞動合同同時是雙方的武器,看來這個武器的槍口指向誰要看具體情況。
那我們要問,什麼情況下老闆害怕員工跳槽,什麼時候員工害怕開除?老闆害怕員工跳槽是怕以後招不到人,員工害怕開除是怕之後找不到工作。
換句話說,工人的人數和工作崗位的數量哪個多,決定了資本家和工人誰的底氣足。
當就業崗位多,工人少的時候,資本家就不敢隨便開除,工人底氣就足;當就業崗位少,工人多的時候,工人就不敢跳槽,資本家就底氣足了。
所以,作為一個勞動者的立場,那自然是希望:勞動的人口越少越好,資本(就業崗位)越多越好。
越是市場發達的地區,勞動者就越是受到市場的調節,減少生育,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待遇。可是,反過來作為資本一方,就特別希望人口特別的多。
於是在政策方面,作為勞動者就會希望:禁止非法移民進入國內。
作為資本方於是就採取應對:我們可以把工廠轉移到國外,有的是勞動力成本低,大批大批工人的地方。這就導致國內的就業崗位外流,工資待遇下降。
所以,勞動者也採取相應的主張:反對國際化,要求提高國外(資本轉移地)工人的人權狀況,因為人權狀況改善意味著降低了對方的競爭優勢。
所以,資本方就會採取對應措施:比如堅決反對以所謂人權的名義干預它國內政。
總的來說,人口到底是多是少,那要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了,以上個人的一點看法。
謝邀。
此題沒有答案。因為「中國」這個範圍錯了。
比如,有的地區人地矛盾尖銳,那麼就是人口過多。比如「南疆」、「大涼山」。
與此同時,中國有的地方出現了養老金缺口,以及勞動力不足,製造業難以為繼等現象。
人口產生的價值是否大於人的消耗,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勞動力的技能、學歷,人口結構(老齡化),以及考慮到經濟相對獨立的地區。
少數民族地區,語言不通,外加坑企業的政策。導致那些地方的人很難外出工作,於是相對封閉在一個區域,沒有足夠多的崗位。自然人口是負擔。
但是東北養老金缺口,反倒是吃了勞動力不足的虧(外加當地官僚文化)。
中國很大,一刀切的政策往往不同地區的反饋是不一樣的。就題主所說的應當鼓勵多生還是少生就是一刀切。我倒是希望某些地區限制生育外加強制九年義務教育,可惜……
人口成為負擔,要麼是勞動力的技能學歷不足、要麼是勞動力比例過低(老齡化)。
比較普世的政策是,實行強制性的、十二年的義務教育。普遍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
上層階級繁衍使得上層人口增加了,為了維持穩定的金字塔狀結構,提供更多勞動力服務於上層。所以需要更多的中下層人口。
當然要生啦,要多生。
1.人口是重要的資源,13億還是太少,30億也不夠,130億最起碼的,人越多資源越豐富么,當然是越多越好。
2.少數民族1.2億不到全國總人口10%,其實哪怕再翻一倍依然是絕對少數。但是不行,少數民族佔比越少越好,所以漢族人口要多,要和少數民族比賽生的快,總人口130億的話,佔比就連1%也不到了,總人口1300億的話,連0.1%也不到了。
3.面對美國日本的威脅,應該靠多生來應對,13億中國人還是對付不了1億日本人3億美國人,130億肯定能對付了。
4.面對驢教的威脅,應該靠和驢教比賽生育來應對。確實,十幾年前全球穆斯林總量12億,現在已超過15億,中國至少不能比這個低,這是底線。他們一家生5個,我們就生10個,他們生10個,我們就生20個。
5.中國崛起的首要原因是人口紅利,如果不是錯誤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到17、8億,現在中國肯定更加強大。
所以現在一個月3千的工作,因為勞動力更廉價而降到2千怎麼辦?這是好事啊,人口紅利,助力偉大復興。
6.中國每年新生1500萬人,還比不上澳大利亞的人口,這怎麼行?出生率要爭做世界第一,4%5%乃至更高,5000萬6000萬,一年新生一個英國。
每年才1500萬新入場勞動力,700萬大學生就最難就業季了?圖樣,人口越多越能創造工作崗位,每年新入場勞動力如果有6000萬,肯定不會再存在就業問題了。
7.年輕人是國家的希望,生育率越高越有希望。
新疆、貴州、廣西出生率最高,是中國最有希望的地區,北京上海出生率墊底,是兩個沒有任何希望的地區。
剛果金、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出生率最高,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國家。
8.人口越多,國家越強。世界各國實力排名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奈及利亞&>日本&>墨西哥&>菲律賓&>&>其他國家。
隨著印度取代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印度將要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9.老齡化人口太多怎麼辦?多生,13億總人口,13%的60歲以上人口,拚命給他生到130億,不就才1.3%了么?幾十年後這一百多億又老齡化了怎麼辦啊?簡單,給他再生到2000億,如此循環下去,永遠保持低老齡化率。
10.初中政治教材上把計劃生育、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對外開放列為基本國策,何解?這都是當局的洗腦,不可信,自由的公民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11.你看人家日本每平方公里300人,韓國500人,台灣700人,照樣是發達國家/地區。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難道就不能向台灣看齊嗎?
70億,肯定就能趕上台灣那麼富裕了。
算了還是向香港看齊吧,你看人家香港一個城市就能做世界金融中心,靠的就是人多密度大發揮了傳說中的人口集聚效應。每平方公里6000人,600億,那麼神州大地盡香港。
你說土地稀缺?房價?想啥呢,房價太高都是因為萬惡的政府控制土地,和供求關係一點關聯都沒有。
12.說到人口集聚效應,推薦閱讀寧南山同志的文章。其文章中心思想是不管制度如何只要人口多就能崛起,因為人口越多市場越大、越能容納產業鏈、越能發揮集聚效應,我覺得這個是很合理的。
你比方說北京,才2200萬人,遠遠不能發揮集聚效應,把全河北裝進去,1億人應該可以了。
13.你說資源不足?首先人口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資源,偉大領袖不是說過「人是最可寶貴的」么?雖然同一批人引用這句話的時候轉手就把前三十年人口暴漲的鍋扣在同一個人身上,但是不礙事,他們總是很有道理的。
然後,石化燃料用完了用核聚變嘛。
雖然上世紀50年代有控核裂變成功的時候,科學家們就說有控核聚變50年內可以實現,現在都快70年過去了你問科學家們還是50年。。。
但是不礙事,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只要堅持拚命造人不動搖,一定可以儘快攻克難題。
14.有控核聚變難以實現?
這就陷入了思維誤區,一定要用核聚變嗎?石化燃料其實是可再生資源,雖然煤和石油的生成要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但你不能因此就說它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不是?
15.就算石化燃料用完了也沒有控核聚變。
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只要堅持拚命造人不動搖,超大樣本下低概率事件也可能發生,以後會出一個比牛頓愛因斯坦加起來還偉大的科學家,證明能量守恆定律是錯誤的。然後人們可以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還是第一類的,能源問題不就解決了么?
16.糧食緊張怎麼辦?笑話,20億畝耕地還養不活區區13億國民嗎?
你看以前畝產200公斤,現在最高可達1000以上,以後人口多了,繼續增加到1萬、10萬、100萬都可以。
實在不行買國外的,雖然一般來說,什麼東西一旦稀缺無良商人們一定趁機漲價,比如08年凍災道路堵塞,高速路上一碗速食麵就賣50。但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一定不是一般人,他們很高尚的。
雖然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在鐵礦石價格上坑過中國,趁中國大搞基建趁機漲價,但這一兩個公司不具有代表性,大多數外國人民還是善良的。
實在是沒有食物怎麼辦?
「食物?這不都是食物?」
參考第五條,第七條,第九條。
單身生育還要交巨額罰款,怎麼看都是人太多了,鼓勵少生啊。
那大家自然是少生或者少在國內生孩子啊啊
首先聲明我偏向後者,即人口過少,不過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人口太多了是不好,第一個房價就高啊,城市裡平均1萬一個平方,一個月工資僅夠得上兩平方的住房,一線城市那就更高了,買房是遙遙無期了,汽車堵的是真鬧心啊,如果人少點,地方寬敞點多好,找工作是不是越來越輕鬆了?壓力是不是越來越小了?
但是現實我卻住在城市,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只有不到10萬平方公里,滿打滿算也才剛到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卻居住了中國60%的人口,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嫌擠為什麼不去農村呢?
好吧,我親戚都在這座城市,這裡是我的家,或是直白點講,農村太窮了,住在城市裡雖然擠一點、壓力大一點,但是收入也多,機會也多,娛樂也多,失去的多,獲得的更多,所以權衡之下我還是想著人少的好處卻厚著臉皮依然待在城市裡。
這樣看來就明白無疑了,說人口少的好處千條萬條,什麼對資源消耗太大、什麼國家利益、什麼教育分配不均都是假的,人是沖著錢去的,不是沖著人多人少去的。
香港人多不多?北上廣人多不多?高樓見縫插針,環境多糟糕,被人痛批的再厲害,還是有人去。
教育搞好了怎麼樣?資源豐富了怎麼樣?人人住大房子了怎麼樣?不堵車了怎麼樣?還不是高樓見縫插針的一線城市人口越來越多,那些人口少卻窮的地區,人口越來越少。
拿遼寧舉例子,遼寧私有經濟占社會比重70%,高於廣東的54%,遼寧211、重點大學生占常住人口比重排中國各省第一,遼寧房價便宜出屎來,瀋陽一個不錯的地角,居然有一平5000的房價,在二線城市簡直是破盤價了,遼寧同時也是產糧大省,糧食除了自給還能銷往外地,很多南方人來遼寧都讚歎於遼寧都物價便宜,除此之外遼寧的礦產資源也意外的豐富,然而卻沒人來遼寧。
如果說缺點就是遼寧經濟這幾年不景氣。
這一個缺點抵消了遼寧所有優點,廣東、浙江經濟發達,人口越來越多,遼寧擁有一切優勢,除了經濟不好,人口卻越來越少,所以真的是人口越來越少好嗎?
其實大多數人用腳投票已經看出來了,喜歡錢的遠比喜歡悠哉悠哉住在資源豐沛的鄉下的人多得多得多,只不過那些人基於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或是那點私心,依然違心的說著喜歡人少點好,退休了就移居到農村這些謊話,說著說著自己也就信了,視而不見自己腳總是不聽話的往人多的地方湊。
當中國人只是東亞人時,現在的人口也許足夠多了。
當中國人是地球村人時,現在的人口還遠遠不夠。
2015年利比亞危機中國撤僑事件,確實被震驚到了。在一個600多萬人的國家裡,居然可以撤出3.5萬中國人,超過其人口的0.5%。
世界這麼大,為什麼要限制人口呢?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原因,說到底只有一個:自認沒有能力與他人競爭。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就是產生在這些環境下:七十年代,我們的人口素質低,受教育水平更是低下,致使我們的國民很難走出國門;生產水平更是低下,社會財富更少,一家人住在幾平米的房子里都是司空見慣;社會主義陣營里,蘇聯老大哥在圍堵我們(越南戰爭),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遏制蘇聯看似拉攏我們,卻也時刻防著我們。那個年代,真的是吃個茶葉蛋都算奢侈。
盤子只有這麼大,資源有限,生產力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又被切斷了幾乎所有外部資源,即使有外部資源也窮得用不起,所以限制人口數量看起來是必須的。
但是
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了。隨著中國的強大,各種指標的上升,我們逐漸在消耗世界資源而不僅僅是中國資源。用一個村子來比喻,極端窮的時候逼不得已溺死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富起來還需要那麼做嗎?中國需不需要霸權?強大起來要不要使用暴力使人屈服在於自己的修養。
總之,需要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建設這個世界,尤其是在我們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得差不多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中國資本輸出,中國技術輸出,中國服務輸出……各種各樣的輸出,我們基本上都是抱著自豪態度的。但這些輸出背後總有數不清的人力資源輸出。
怕中國人口太多,真的是杞人憂天。再次引用丁教授和那個大記者的對話:中國人就不是人嗎?國際組織還沒給我們規定配額,我們就高風亮節地自我控制了。我們不是人嗎?
最後再次說起以利比亞撤僑事件,如果除中國本土以外的每個國家都有5%的華人,只是這樣就需要3億人口。事實上,澳大利亞各類華人(中國籍非中國籍)已經超過15%,還在持續增加中。加拿大目前則已經超過3%,正在增加中。
當然是在鼓勵多生
說個不好聽的,我們要是不多生一點,黨國都沒有壓榨對象了
沒有後代
怎麼繼續收稅?
沒有後代
高價房誰來買?
沒人買房
銀行怎麼收回貸款?
地方政府債務怎麼辦?
目光放長遠一點
沒有後代
誰來當碼農?
誰來讀博士?
誰來研究新興技術?
就算研究出來了
沒有足夠的人用
特供們怎麼獲取利益?
中產階級
多收點稅沒人敢反抗
也沒地方反抗
房價再高沒人會反抗
也沒地方反抗
延長點退休年齡沒人會反抗
也沒地方反抗
任你搓扁揉圓
這樣的階層怎麼可以不繼續生育後代呢?
怎麼能學日本呢?
二胎政策來
春晚小品上
歐美訊息封
傳統觀念好好宣揚一下
不生對得起父母祖宗嗎?
繼續大力城市化,吹養老金,吹延遲退休,吹人口崩盤,鼓勵農村土地兼并,你說黨國對人口問題怎麼想?
鼓勵生育政策只有在以下兩個前提都滿足的情況下才是理性的:
1、該國的勞動生產率已達極高水平,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存在快速躍升的可能;
2、該國的教育以及社會福利體系高度發達,鑒此任何新出生人口都有較大概率被培育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技能勞動力。
如果不滿足第1條,則不存在必要性;不滿足第2條,則不存在可行性。
從養老角度 一家至少生兩個
一直單孩 4-2-1結構 養老金真成龐氏騙局了
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人口多少的問題,而是分配的問題,按資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
題主提出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幾個方面考慮。
一、人口過多還是過少?
人口過多還是過少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中國人口過多,人口是社會負擔」、「中國人口過少,人口是社會生產力」,這兩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都有意義。因為如果養不起那麼多人,解決不了那麼多人就業生存生活的問題,那麼人口就是過多了,我們總不能在非常多人還在忍受飢餓的時候還說人口過少吧。
從現在的社會背景來看,有個問題大家需要尤其注意,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1%人口抽查結果時,相關專家計算出的人口總和生育率僅有1.047,這個指標意味著什麼呢,未來我國人口將會逐步減少,人口總和生育率一旦下降到低於1.3,就會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對我國人口更替、再生產和人口未來發展都不利,即便是考慮到了漏報、瞞報的人口數,這個數據也不會太高,如國泰君安證券研究認為我國人口總和生育率為1.6。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那沒問題等人口減少了再生,達到2.1就可以保持人口基本穩定,但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在國際上日本、英國、法國、德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旦人口總和生育率下降到2.1以下,要提上去基本上不可能,英國甚至有的家庭可以通過生孩子養活家庭,可想而知政府對生孩子的支持力度達到了什麼程度,可是結果依然。因此來看,現在鼓勵生育應該是要採取的一項措施。
侵刪
當然,人口問題產生的養老金缺口、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地區人地矛盾尖銳等確實存在,但是通過生育能夠解決的問題確實太少了,而且在不考慮生不生的情況下,生育的孩子要對未來產生影響也要在20年左右,還是有點太遙遠了。
二、人口是社會負擔還是社會生產力?
其實說起人口是社會負擔還是社會生產力,這種就要考慮到人口的結構了,包括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養一個好吃懶做整天到處找麻煩的人當然是負擔,可是養一個勤勞、充滿創造力的人當然是社會生產力。這就是現在為什麼有些專家會說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消失,只是發生了變化,以前的人口紅利是人口多,然後勞動力成本低、人口撫養比低等,但是整體受教育水平,勞動效率偏低;現在的人口紅利是受過教育的人口多,人口素質高,勞動效率高,知識接受快,也是一種人口優勢,這種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個人認為。隨著人口素質提升,適齡勞動人口減少,現在應該適當鼓勵生育,但是是否一定要用「人口紅利」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三、鼓勵生育或者少生?
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應該是想問我們社會和政府應該鼓勵生育還是少生,因為就個人而言,不可能因為別人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我們就去給別人錢幫別人養孩子。政府通過制定延長生育假期、提高生育補助、從個人所得稅中扣除撫養贍養成本等方式可以鼓勵生育,當然至於減少生育大家應該比較清楚。至於現在是應該鼓勵生育或者少生,其實個人覺得現在是處於實際觀察階段,主要觀察幾個方面,第一,人口的生育意願是否強烈,如果放開二孩之後還是維持現在的這個人口生育率,恐怕接下來就要開始鼓勵生育了,當然配套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方面也要跟上;第二,社會容納就業能力如何,簡單地說是能不能養活那麼多人,如果社會容納就業能力提升,那麼鼓勵生育還是可能的;第三,鼓勵生育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人口老齡化、養老金缺口等問題,當然這個歸根到底是在第一個方面的基礎上進行測算預測的。
四、個人家庭的生育選擇?
當然這個就要討論到生育選擇權和生育義務了,從現在的政策來看,確實生育選擇權較低,這種較低僅僅是就生兩個小孩子而言;對於生男生女,本人覺得都一樣。至於生育義務,我覺得這個說法很奇怪,因為沒有哪個法律說了你必須生小孩,一個都不生也沒人會說什麼,當然如果是個人家庭父母長輩的壓力下要生育,我覺得叫做傳統帶來的壓力更好,而不能叫做生育義務。
其實個人家庭生幾個孩子還是要不要生孩子,這是個人要考慮的問題,考慮的內容包括長輩的壓力、家庭經濟實力,你想給孩子怎麼樣的生活等等。經常跟別人討論一個問題,一個拾荒者可以養5個小孩,一個工薪階層也許只能養1個小孩,因為給孩子一口飯吃,把孩子養大其實難度不大,可是要給孩子上輔導班、出國、買房子等等那種壓力恐怕也不是一個普通家庭可以承擔的。因此,說到底生育是家庭選擇結果。
侵刪
這個只是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希望能給題主一些幫助
v
中國人口哪怕是只有建國的4萬萬,都不嫌少。
但問題在於,多和少是人口的次要問題,現在看來鼓勵多生,只是人口結構的影響罷了。人口的絕對數量都快14億了還嫌少?
從漢民族的角度來看趨於滅亡之相啊…其災不可預計,要一命嗚呼了…
增加人口只是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支「腎上腺素」罷了。短期可以見成效,但長期能用嗎?這個還要問問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吧。
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和人口的關係應該不僅僅是------人口多,經濟社會才能發展。人口科學結構、科技創新等各方面才是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推薦閱讀:
※泰國有什麼社會問題?
※品味時尚很費錢么?怎麼低成本品味時尚?
※蛙泳如何成為了我們的大眾泳姿?
※關於社會交往問題,有哪些比較經典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