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劇《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英文原名The Handmaid"s Tale, Hulu出品,改編自Margaret Atwood所著,於1985年出版的同名反烏托邦小說。


這是一部令人窒息又感人至深的電視劇。

在不遠的未來,核戰帶來的污染導致婦女生育率大幅下降,末世情緒開始蔓延。失去延續未來的後代,人類也失去了希望。極端宗教勢力趁機崛起,宗教武裝力量佔領了部分美國國土,成立了吉列共和國( Gilead )。這是一個宗教政權,權力被各區大主教把持。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職責。不能生育的女性成為僕人,被稱為馬撒。有生育能力的婦女則被訓練成使女,派到大主教家裡,輪流為他們生兒育女。生下的孩子並不屬於使女,而是主教家庭的孩子。吉列共和國稱延續後代乃是使女的職責,是她們為上帝,為人類做出的貢獻。

吉列共和國表面上賦予使女極大的榮光,實際上剝奪了她們的自由,迫使她們淪為生育工具。凡有反抗者,有的實行割禮,有的挖去一隻眼,有的被送去充滿輻射的殖民地一邊勞作一邊等死。屈服的使女們除了在主教家中勞作之外,每月還要進行 「受精儀式」 。儀式進行時,男女要先口誦經文,使女在主教妻子的膝下與主教交合。

讓人不寒而慄的是,這並不是大主教們的心血來潮,而是在聖經中有據可查的。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對拉結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豈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結說,有吾的使女辟拉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聖經?創世記》第三十章1-3節

吉列共和國的宗教政權用一本一千多年前的書作為不容置疑的行為指南,並收回了所有的解釋權。人們生活在高壓之下,持槍士兵和眼線無處不在,高牆上時不時懸掛被弔死的反抗者,街頭呼嘯而過的黑色中巴讓人們如同驚弓之鳥,不知道有誰又要被抓去審訊。

該劇的用光、色調和構圖都十分精美,堪比電影大片。

儘管故事情節極為壓抑,時而舒緩時而緊湊的情節卻能牢牢抓住觀眾的心,讓你難過得窒息,又不能不看。

電視劇塑造了幾個性格複雜的角色,不論是配角還是主角,每一個都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並承載了極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一、大主教Fred的妻子 Serena

Serena是吉列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她和丈夫Fred在戰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狂熱的宗教分子和社會活動家,一心要建設心中的理想國,一個基督教世外桃源。

戰前的她是一個職業婦女,有學識有智慧,還出版了自己的書。她與丈夫平起平坐,而不僅僅是他的助手。然而在她傾注了極大心血的吉列共和國成立後,因為她的女性身份,連在典禮上發言的機會都得不到。她搬入大主教新居之後,本以為是幸福田園生活的開始,卻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終日只能打毛衣做園藝的家庭主婦,還要在每月的受精儀式上眼睜睜地看自己的丈夫與別的女性交合。丈夫成為大主教之後,身處權力頂峰,與自己漸行漸遠,她想為丈夫建言獻策亦不可得。

眼看自己參與建立的國家卻成為了束縛自己的牢籠,Serena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使女為自己產下一個孩子之上。可是Fred無法讓前後幾任使女受孕。失去了事業,失去了丈夫,連孩子也得不到,更可悲的是,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無法言說的痛苦使Serena的性格變得扭曲。一個優雅,美麗的女性變成了惡毒的大主教妻子。希望的破滅和人性的喪失,是她最大的悲劇。

二、大主教Fred

虛偽,是他最大的特點。

他本不是惡人。戰前他與妻子舉案齊眉,相親相愛。共同的理想將他們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吉列共和國成立後,他走入了權力中心,權力帶來的巨大誘惑改變了他,從有點書獃子氣的社會活動家成為了道貌岸然的政客。委員會拒絕讓他妻子在典禮上致辭後,他安撫妻子,撒謊說自己已經儘力為她爭取。實際上,他根本不希望妻子上台。他發明了「受精儀式」,既能讓使女為上層階級傳宗接代,又能安撫主教妻子,讓她們覺得自己也參與其中。他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暗地裡誘惑自己的使女,出入秘密的妓院玩弄女性。

妻子發現他勾引使女後,他與妻子關係徹底破裂。他本來並不在乎。然而,另一個主教勾引使女被戳穿之後,他的妻子向委員會請求最嚴厲的懲罰以救贖他的靈魂。他的一隻手臂被切去。Fred這才感到害怕。他以為有力量的是自己,其實有力量的只是「權力」本身。一旦失去權力,他將一無所有。他向妻子示弱求情,然而Serena已看透了他虛偽的靈魂。貌合神離的兩人只能在空洞的大房子里繼續相處下去。

三、Lydia嬤嬤

Lydia應該是全劇最複雜的人物了吧。她一出場時,是一個惡毒的「容嬤嬤」。對不聽話的使女,輕則電棍伺候,重則剜掉一隻眼。當她口誦聖經經文時,彷彿只是借聖經之名行兇的兇徒。

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Lydia更為豐富的性格得以展現。當少一隻眼的 Janine因為殘疾被Serena拒絕參加宴會時,她真誠地為Janine爭取,因為她認為Janine的殘疾是她為了侍奉上帝,成為更好的使女做出的犧牲,應該得到尊重。當Janine發了瘋想要與自己的女兒一起跳入大河,被判石刑後,她痛苦地留下了眼淚。在石刑典禮上,她數度哽咽,那是發自內心的悲痛。

她是真心地侍奉她自以為的那個上帝,真心地為吉列共和國服務,真心地管教反抗的使女。在她眼裡,殘酷的懲罰只是為了讓迷失的女性回歸正途的必要手段。殘酷,但是必要。

她是惡人,還只是虔誠的基督徒?當對宗教的信奉超越了對真善美的追求,Lydia便徹底地走入了歧途。有一句話正是用來形容Lydia的。

無論有沒有宗教,好人可以做好事,壞人可以做壞事。但只有宗教能讓好人做壞事。

With or without religion, good people can behave well and bad people can do evil; but for good people to do evil — that takes religion.

當她向無力反抗的使女揮起電棍時,那不僅是使女的悲劇,也是她的悲劇。

四、Nick

戰前的Nick是個loser。他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也干不長。他混跡於底層,無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他被極端宗教組織看中了。他被告知,有錯的不是他,是這個社會。來,和我們一起改變社會吧,共同迎接一個新的未來。

這就是典型的無產階級鬧革命啊。只是新的未來如約到來,卻又彷彿不是自己心中的那個未來。良心未泯的他眼看著人們被壓迫,被折磨,再一次他感到無能為力。從美利堅合眾國到吉列共和國,他依然處於社會底層。除了衣食溫飽得以解決,一切似乎更糟了。儘管喜歡自家主教的使女June,他也只能眼睜睜地看她一次一次地被強暴。他放棄了,想要安分守己地做吉列共和國的一顆螺絲釘。他告訴June他們的關係不能再繼續下去。是的,不管在哪個社會,Nick都是一個loser,只能隨波逐流,從不敢為自己爭取。

當得知June懷了自己的孩子時,一切都改變了。在第一季的結尾,Nick的覺醒才剛剛開始,他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讓我們拭目以待。

五、Jannie

使女Jannie是全劇最具悲劇性的人物,也貢獻了大部分催淚戲份。

因為不知天高地厚,對Lydia嬤嬤口出狂言,她被剜去了一隻眼。失去了自由,又失去了一隻眼,Jannie變得瘋瘋癲癲。天真的她相信了服侍的主教的甜言蜜語,以為生下孩子後他們可以一起遠走高飛。漫長的等待讓她看清楚了殘酷的現實,終於明了了自己被拋棄的命運。萬念俱灰的Jannie偷走了自己的孩子,想要與她一起跳河自殺。

然而母愛終於讓她恢復了理智,她把孩子交給June,囑咐她一定要讓孩子記住自己,然後縱身跳入河中。可是她被救了上來。救她不是因為憐憫她,而是要讓她在眾人面前被處以石刑。

石刑由該教區的使女們共同完成。Jannie嘻嘻哈哈地踏入刑場,微笑著向使女們揮手致意:「別太用力喲。」這時,戲劇衝突終於到達頂點。當發現行刑對象是自己的同類時,一向逆來順受的使女們爆發了。她們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不願意向Jannie投擲石塊。那個已經放棄了希望的Jannie,那個跪在刑場上還笑嘻嘻的Jannie,看著使女們手中墜落的石塊,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在最黑暗處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Jannie們唯一的希望。

六、使女Ofglen

這個角色著墨很少,連姓名也沒有給出,只以她服侍的主教Glen命名。戰前她是妓女,飢一頓飽一頓,還要面對社會的歧視。戰後她雖成為使女,卻獲得了安穩生活。當發現使女同伴June有異動可能會牽連到她時,她毫不客氣地讓June收斂一點,因為她不想失去現在的生活。

然而當Lydia嬤嬤宣布對Jannie處以石刑時,居然是她第一個站出來反抗。這一刻,她忘記了現在的生活對她是多麼重要,她忘記了安穩的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在她的帶領下,女主角June放下了手中的石頭,所有的使女都放下了石頭。

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Ofglen實踐了電視劇中反覆出現的話,也是女主角June激勵自己的話:

「不要被惡人們打垮。」

好樣的,Ofglen!

七、女主角June

因為她的生育能力,June被剝奪了人身自由,成為了行走的子宮,生存的目的只有服侍主教,為他們生兒育女。內心桀驁不馴的June表面上逆來順受,甚至假意與主教Fred調情,只為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生存下去。本劇借她的眼睛觀察吉列共和國中種種荒誕、殘酷的現象。

與Nick的感情給她帶來了這人間地獄中唯一的一絲暖意,對孩子和丈夫的思念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在季末她撕下了小白兔的面具,帶領使女們反抗強權的象徵Lydia嬤嬤。徹底的反抗反而使她獲得了內心的寧靜。

看完第一季,難過之餘,你也許會覺得慶幸。幸好這只是虛構啊。在這文明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是不會出現這種荒誕的事情的。

真的嗎?

這是79年之前的伊朗

這是79年革命後的伊朗

電視劇借女主角June之口說:「沒有什麼會一瞬間改變,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你還未發現不對勁時就已經燙死了。」

歷史的車輪並不總是往前,反覆和倒退是人類社會的常態。善良的人們啊,你們要警惕。

請記住: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性奴,割禮,石刑,罩帽,反同,女人不許單獨出門。。。就差清真兩個字沒寫了


沒看過小說,不過這劇很有意思。
有兩個看上去很荒謬可笑的情節,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甚至現實歷史比這還可笑:

1.劇中有個「受精儀式」,男女雙方神情莊嚴、口誦經文、衣冠整齊地造人。

這個在中世紀歐洲是真有的。當時教會出於禁欲主義考慮,專門發明了一種特製衣服,用於保證造人過程中雙方僅僅下面交合,身體其他部分沒有任何接觸。

2.劇中侍女生孩子時,正妻在一邊痛苦叫喊,假裝自己也在生孩子。孩子出生後送到正妻懷裡,大家都圍過來祝賀正妻。

中國歷史上就存在庶子以正妻為母親、對生母反而不能很親密的情況。
此外很多民族(包括中國歷史上的獠人)有「產翁」、「乳翁」習俗,比這還扯淡。生孩子之後女人照樣下地幹活,男人假裝孩子是自己生的,躺家裡奶孩子。

這種小細節,足以說明作者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不說劇情了,就想快、准、狠地說些細節背後的事兒。

劇中細節

使女們外出時頭上戴的白帽,實際功能是個遮罩。

這樣的設計會影響她們的餘光視線,如果想看到對方,她們必須轉向正面,面對面。而且,由於視覺受限,她們只得主要依賴聽覺行動。

據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自己說,這個女帽的靈感,不僅來自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服飾以及修女服飾,還源自20世紀40年代老荷蘭清潔劑的包裝,上面有個女人的臉被遮住了,作者小時候很怕她。(笑)


我找著了,就是這個:

***

使女們穿的紅色,象徵誕子的出血,源自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的女追隨者)。如果使女出逃的話,紅色會更容易辨識,好捉!另外,故事中的使女被要求過修女般清心寡欲的生活,擔當的任務卻是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她們的服裝標記不是普通修女肅穆、素凈的黑色或白色,而是象徵性與生育的紅色,在此極具諷刺意味。

基列國妻子們穿的藍色(有人看是綠色),象徵純潔,源自聖母瑪利亞。


社會階層較低的男人們的妻子被稱為執帚,穿條紋衣服。


三類服裝都在這幅圖裡了:

***

使女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詞of,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的名字。不折不扣的附屬品。

換個主人還要改個名字:

例如女主角Offred,前兩個字母of表示從屬關係,Fred就是她服務的大主教名。這個名字還有一層隱藏含義是「獻祭的」(offered),意味著宗教的獻祭,或一個作為祭品供上的受害者。「Offred」也是作者阿特伍德原本給書起的名字。


原著中,作者並未透露女主的真實姓名。但是很多讀者根據字裡行間的線索,覺得女主應該叫 June。這樣的讀者意志甚至讓原作者都屈服了。阿特伍德說,「這並不是我的本意,但挺合理的,那就如讀者們所願吧。」

所以第一集里,女主的名字就露出了,June。

***

作者阿特伍德小時候學過拉丁語。

"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正如劇里說的,這句是學拉丁語的孩子都知道的一個笑話。

意為「不要被惡人打垮「的這句話,在故事裡是女主的希望,也因此成了一些讀者摯愛的格言。阿特伍德在《時代》雜誌的訪問中說,看到自己小時候的梗成為人們身上永久的紋身還挺奇妙的。

關於原著

本周(20170521)「《紐約時報》暢銷書周榜」虛構類上榜的作品中,《使女的故事》是唯一一本非本年出版的。

***

艾瑪·沃森(Emma Watson)不是有個讀書會嘛,《使女的故事》是2017年5/6月的推薦書。

***

原著小說名《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 致敬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

2 引入童話和民間故事色彩,由主人公講述給後來的、遙遠的聆聽者

***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說,如果要創造一個虛構的花園,她希望裡面的蟾蜍都是真的。所以,原著並不是一部科幻作品。正如她自己說的,「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原著的現實材料來源至少有:

集體處決、禁奢法、焚書、黨衛軍的生命之泉計劃、阿根廷將軍偷竊幼童的行為、蓄奴制的歷史、美國一夫多妻制的歷史、目擊者文學……

關於改編

原著里的大主教及夫人,要比劇里的更老些。

在書里,他們有皺紋與白髮,

可不是劇里這副霸道總裁和冰山美婦的樣子。

***

原著里沒有黑人角色,因為基列(接替美國政府的專制政府)把黑人歸類為「含的兒子」(Children of Ham),也就是迦南。在《聖經》里,迦南是含的兒子,含是諾亞的兒子。有次爺爺諾亞在帳篷里喝醉,被孫子迦南看到下體,大怒,於是詛咒了他。所以「含的兒子」有被詛咒的意思。在小說里,黑人都被強制派遣到了美國上中西部。電視劇的製作方有意摒棄了書中的這個設定,以使黑人角色(演員)有機會參與這個劇,例如飾演Moira的Samira Wiley。

執行製作Bruce Miller在2017年1月接受TVLine的採訪時說,他們曾與阿特伍德就這點有過很大的爭論。電視劇里沒有黑人角色要比小說難解釋得多。他提出製作一部關於種族主義者的電視劇,與製作一部種族主義的電視劇的區別。

另外,原著小說里也沒有猶太角色。基列政府給猶太人兩條路,要不變成基督教徒,要不坐船滾回以色列(實際上那些選擇坐船回到以色列的,都被扔到了海里。)——想起了誰?嗯,川普。順帶提一句,川普上台後,《使女的故事》這書越賣越好。

原著作者的調皮

《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藏在劇里,目前播出的5集里露出有兩次:

1 第一集28分左右,作者現身,客串嬤嬤,煽了女主一巴掌:

(這裡應該是動圖)

2 女主與大主教玩兒「拼字遊戲」時,第一次翻出的字母」M」和"A",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首字母縮寫。

***


參考文獻:

1 IMDB該片條目:http://www.imdb.com/title/tt5834204/

2 韋清琦、袁霞: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3 星河: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4 張傳霞: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題和「經典重構」策略研究

5 趙毅衡:中國的未來小說

6 陳小慰:一部反映現實的未來小說——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評析

7 澎湃新聞:特朗普時代,阿特伍德怎麼看自己寫的《使女的故事》


***

在公眾號後台發送 使女的故事,你能找到資源


原創by黃老師

公眾號:黃老師電影院(huangfilm)

您的轉發和關注,將給我更多動力繼續下去。


http://weixin.qq.com/r/4yhCWm3EcjANrSk5933x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按識別關注


禁止擼管這個設定真是莫名其妙,難道戒色吧武裝叛亂了?


看到某些說本劇用力過猛,是白左在無病呻吟,沒有現實基礎的回答,我就笑了
下圖是79年政變之前的伊朗:

下圖是1979(極端男權宗教)革命後的伊朗:

歷史分分鐘打你們臉!
真不知道是無知,是蠢,還是壞!!
When they slaughtered th congress, we didn"t wake up. When they blamed terrorists and suspended the constitution, we didn"t wake up either. They say it would be temporary...
Nothing changes instantaneously. In a gradually heating bathtub, you"d be noodles to death before you know it.


我感覺寫出這種文的作者,都沒在真正的集權國家生活過。


剛剛看完三集。首先表示這部劇本身很不錯,氣氛烘托很到位,評分至少給四星。但是設定上感覺硬傷比較多,觀劇時經常齣戲。

1.兵民比太高。劇中隨處可見吉列共和國的軍人,固然可以體現社會氣氛的肅殺,但是這樣一個過高的兵民比在現實中很容易拖垮經濟,不知道生產活動都由誰進行?尤其是考慮到女性被禁止工作,勞動力太有限了。

2.政權的基本盤過窄。根據前三集可以看出,女性是配給制,高級官員一夫多妻,下層男性只能搖號等安排,另外根據小說,擼管屬於犯罪。這樣一來,整個國家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是極少數官員以及軍警憲特(而且基本不含這些人的正室妻子,能有幾個當代女性希望老公找小三代孕?),基本盤過窄。在美國這樣有著悠久公民抵抗傳統的國度,吉列共和國究竟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即使建立起來,其統治也應該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可能有人會說吉列共和國主要依靠基要主義者,但是官員以外的基要主義平民男性會覺得吉列共和國的政策符合其利益嗎?

3.統治範圍不符合現實。吉列共和國的統治區至少包括芝加哥、紐約這些美國的中心城市。了解美國政治的人都知道這些大城市是民主黨的地盤,而基要主義者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農村,假設吉列共和國發源於南部,那麼吉列共和國是如何佔領北部的中心城市的?如果是「和平演變」,為什麼北部不選擇從演變後的吉列共和國獨立?

4.繁殖手段落後。根據劇情,吉列共和國的誕生與生育率過低有關,那麼為什麼人們不是選擇研發應用更多的輔助生殖技術,而是迅速轉向繁殖效率更低下的基要主義呢(基要主義追求自然分娩,生育率肯定受負面影響)?

——————————————————————————————————

西方的反烏托邦小說,除去《美麗新世界》那種,往往喜歡塑造一種極端壓迫極端痛苦的政治體制,這種設定固然可以震撼人的心靈、傳達作者的理念,但是也體現出西方作家對於專制政治的理解略顯膚淺。


在這眾多清新的回答里,我想站一下夫人和女主這對cp


無比諷刺的一幕,然而我們已經上演了幾千年,也沒有謝幕的意思,反倒是愈演愈烈。
你願意用自己的血肉自由換別人幾秒鐘的掌聲和空洞的讚美嗎?
可你很願意對別人做這樣的事兒啊。
比如,捧殺,比如,放聲歌頌母愛的同時扼死一個女性的靈魂和自由。

有些東西,扔掉很容易,想再撿回來,怕是比登陸恆星還難。


《使女的故事》是近年「反烏托邦」題材最佳影視劇。我發現大家對反烏托邦有些誤解,得做些解釋。

原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不認為《使女的故事》是科幻小說,而稱之為「未來小說」,或「推測性小說」。考慮到作者曾獲布克獎,稱她為「科幻作家」簡直是侮辱人——別誤會,雖然愛看科幻/奇幻小說,我也知道幻想小說低嚴肅文學一等。你會將加西亞-馬爾克斯、薩曼-魯迪西、村上春樹稱為「奇幻作家」嗎?就算他們分別寫了《百年孤獨》、《午夜之子》和《海邊的卡夫卡》。PKD欲成為嚴肅文學作者而不得,被迫寫起科幻小說。前段時間有知友說《肖申克的救贖》原著是三流小說,俺咳了口血先——唉,類型文學歧視鏈啊………

不過,就像喬治-奧威爾和赫胥黎不認為自己是科幻作家、卻不妨礙《1984》和《美麗新世界》成為科幻經典一樣,《使女的故事》也是科幻經典作品。在這個Top 100 Sci-Fi Books百佳科幻小說榜單中,《使女的故事》排名第六十位。反烏托邦公認為科幻小說的基礎設定之一。

如果你能接受《使女的故事》是科幻小說——來,跟我把這句話再念一遍:「科幻小說不承擔預測未來的重任。」即,科幻小說只需構建一個自洽世界,即使它看起來再離奇、與現實再遙遠。所以,將《使女的故事》所處世界與現實世界對比,批評「這個國家不可能從現實世界中脫胎」、「這個制度漏洞百出無以為繼」,進而指責《使女的故事》的世界不成立,是毫無意義的。你得先接受世界/設定,才能接受在這個世界/設定基礎上發生的故事。

換個角度想,如果《使女的故事》不是發生在地球,而發生在異星(厄休拉-勒古恩奶奶常乾的事兒),成為脫離現實基礎的外星故事,你是否更易接受它的世界/設定?

在世界設定上達成共識後,我們來看美劇——事先說明,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所以討論僅限於電視劇。我非常討厭「飢餓遊戲」系列,吐槽過無數次。剛開始,我以為原因是無法接受「飢餓遊戲」的制度設定,即從根本上否定世界。但看過《使女的故事》後,我意識到自己討厭的是作品態度:一個嚴肅的反烏托邦背景,淪為少男少女談情說愛、滿足青少年YY的舞台。家中長輩曾是政治運動受害者,飽受其苦,這種「輕佻」我絕對不能接受。

相比之下,《使女的故事》更為「嚴肅」。從第一集我便注意到劇集對特寫鏡頭的偏好:鏡頭時刻緊貼在主角的臉上,將其泄露出的絲絲情緒放大。這種特寫鏡頭也造成觀眾的心理壓迫感。主演伊麗莎白-莫斯演出了...「瑟縮」,有時我甚至覺得她太瑟縮了,無論對主人家庭成員或傭人,反應都慢一拍。再一想:被丟到一個陌生環境,孤立無緣、敵我難辨,當然得謹言慎行、步步為營。(謎之聲:你是說《甄嬛傳》嗎?)這........

隨著劇集的進行,我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壓抑——啊,壓抑,經過《飢餓遊戲》、《分歧者》、《移動迷宮》等所謂「青少年反烏托邦」影視劇的洗禮,我已許久沒有在反烏托邦影視劇中感受到壓抑了。一方面是其緩慢的節奏、沉悶的氣氛,另一方面則是故事走向:沒有主角光環,沒有「宮斗」反殺,女主角作為「使女」,被逮捕、拘禁、「教育」,進而被強姦、毆打、侮辱……個人的抵抗微不足道,使女的遭遇在她身上成為縮影;而觀眾則為其命運揪心。

整部電視劇以女主角為主視角,以點及面將反烏托邦世界展現出來:貌合神離的大主教夫婦、身為眼線的司機、助紂為虐的嬤嬤、或甘於現狀或暗自反抗的使女們……甚至也涉及使女的家庭。以女主角為主軸人物,帶出其他人物的「支線」。比如大主教家庭中的妻子,身為特權階級,但也是反烏托邦的受害者。她瘋狂的渴望一個孩子,即使這個孩子與她沒有血緣關係;她對女主角的態度隨著女主角懷孕與否而改變;為了孩子她可以忍受丈夫的不忠和羞辱。這是個令人既恨又憐的人物,她在劇集中展現的深度不亞於女主角。

《使女的故事》的一大特點,是不僅描述反烏托邦,而且講述反烏托邦前的世界。很多反烏托邦作品,往往僅描述「現在」,彷佛反烏托邦從天而降。《使女的故事》通過基列共和國形成前的各個人物的故事,描述黯淡的現在如何形成:瘟疫、女性逐漸被剝奪工作權和財產權、政變和鎮壓、拘禁和屠殺……美好的生活成為回憶,回憶又成為痛苦的折磨。不過有一個bug:女主角和丈夫從相遇到生子,期間經曆數年,手機型號沒換過……

通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使女的故事》中的人物成為真實的人。反烏托邦中的人物往往帶有象徵性,即「人」成為階級的代表。而《使女的故事》中的人物具有更多細節:哦,原來大主教夫婦曾經恩愛並懷有共同理想;司機小哥曾有坎坷過去,走投無路下成為眼線;女主角曾是「第三者」;要強的莫伊拉在折磨下幾乎屈服……主要人物行為都有一條邏輯線,這使人物成為真實的人。

看到有人因「政治正確」批評《使女的故事》,我得多說幾句。在中國這個缺乏政治正確的土壤上,一群國人大肆批判政治正確,太他媽魔幻現實了。《使女的故事》種種細節,取材於現實。舉幾個例子:使女們圍成一圈批判犯錯的使女,並迫使其自我檢討——看著很眼熟吧?根據階層身著規定顏色(或者式樣)的衣服,以及禁奢令,也很眼熟吧?至於特權階層可以超脫禁奢令享受荒淫的生活,呵呵呵……我不認為《使女的故事》描述的社會能夠成為現實,就像我不認為《發條女孩》描述的世界會成為現實;實際上,《發條女孩》中的無政府主義社會較反烏托邦更有實現可能。但是,那些危險的苗頭在現實中一直存在:伊朗從世俗化的巴列維王朝到霍梅尼的宗教政治;新中國的各種改造;現在的朝鮮;你知道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柏林是歐洲著名「同性戀之都」嗎?納粹上台後大批同性戀人士被逮捕、處決,或者丟進集中營,飽受折磨後死亡。克里夫-歐文演過一部電影Bent,便以此為題材。黨衛軍還以「種族純潔」目的搞過生命之泉計劃。這些破事兒,有的距今也就幾十年,有的正在發生——關於宗教極權,《使女的故事》以基督教為基礎,現實中伊斯蘭教成為眾矢之的。也許這個世界不會變成地獄,但也不會成為天堂,我們應保持警醒。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以女主角被抓走,面臨未知的命運為完結。電視劇相比原著做出大幅度改編,第一季的結局部分脫胎於原著,但完全成為另一個故事。Hulu作為視頻網站,拍出了一部出色的美劇。今年隨著美劇《美國眾神》播映,小說中文版時隔十年洗版;而《使女的故事》最近一版中文版還是2008年譯林出版社的版本。哪家好心的出版社洗個版吧。

最後,雖然不是電影咖,沒有名牌大學學歷,沒有在聯合國做過演講,沒有在地鐵站組織公益活動,伊麗莎白-莫斯已成為女權/女性角色的絕佳代言演員。以《使女的故事》中的表現,她值得一個艾美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實在看不過去。到處都一片瞎吹,各種吹,一提到反烏托邦集體高潮,就1984,就美麗新世界。
其實就是個爽片,什麼叫爽片,和《飢餓遊戲》《移動迷宮》差不多。當然,設定還沒有上面兩個厲害。
最多就是和《黑客軍團》差不多。
有所有反烏托邦題材影視劇的缺點,節奏慢得令人窒息,設定落後時代講不通,故弄玄虛,把觀眾帶入氛圍就不管不顧,虎頭蛇尾。
當然也有一切反烏托邦題材影視劇的優點。概念新:獵奇,滿足了(白左)觀眾的被害妄想,加上女權,暗喻宗教,有些能在現實生活找到對應。讓人覺得哇好厲害好恐怖。亮點也有,其中幾個反轉也還是很不錯的,有點意思。

可是根本沒有那麼厲害,看看打發打發時間的爽劇罷了。
甚至某種意義上,和女尊劇差不多。

要說警示性或者教育性?
記錄片比這要強的多,但是誰愛看?心裡難過不難過?弱勢群體能反殺嗎?能有復仇快感嗎?能有這個爽?
所以還是別說了。爽就夠了。

第二季我追不追?

那還用說嗎!

這也是反烏托邦題材影視劇的一大厲害之處了。

就是:那我倒要看看你們還能怎麼扯。

《飢餓遊戲》我都能看完。我還怕你個這?

這一段非常燃呢!


你有沒有想過,

也許突然的某一天,作為女性的你就被趕出了工作的辦公室。

不是因為你犯了錯誤被辭退,而是法律規定:你沒了工作的權利。

不僅如此,

你的銀行賬戶也被凍結,錢可以轉給丈夫或直系男血親,就是不能自己管理和支配。

在工作上,你被毫無遮掩的歧視,

在生活中,你也被指著鼻子羞辱嘲諷。

女人被迫回歸「傳統」,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她們被禁錮於家庭,不能自由外出,只能在家為男人做飯、洗衣,當然還有生孩子。

在男人眼中,女人沒有價值,有價值的僅僅是她們身上那個能為自己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子宮。

「上帝賜予了你們生育的能力,生孩子就是你們的義務,而不是權利。」

女同的下場更為凄慘。

不能生育的就被絞死,能生育的則實施割禮。

何謂割禮?

即割除女性陰蒂、陰蒂包皮以及陰唇,再用鐵絲、植物刺把血淋淋的傷口縫合起來,只在陰道外留一個細如火柴棍的小孔的儀式。

割禮後的女性依舊可以生孩子,只是會降低女性性慾,確保女性的「乾淨」,並防止女性出軌。

對於女性而言,這樣的世界就是人間地獄。

《使女的故事》就構建了這樣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極權社會。

近未來的美國,由於工業污染愈發嚴重,不育症越來越普遍,嬰兒死亡率奇高。

在恐慌和暴亂中,美國部分地區經歷血腥革命後建立了名叫基列的男性極權社會

在其統治下,由於女性的生育力「珍稀」,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成為國家統一管理的資源,並被送往紅色中心受訓。

然後這些女性被分到各個統治者家中,成為統治者的生育工具。

不服從或妄圖逃跑者,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和侮辱。

「天佑順從者」,是他們的信條之一。

女性只被當做生育機器,即使與掌權者同房,也不能與其對視。

「若我的右眼冒犯了您,挖掉它。」

她們只能在購物時外出且必須兩人同行,美其名曰作伴,實則是互相監督。

她們沒資格看新聞和知曉時事,彼此間只能討論天氣和背誦宗教語錄。

她們無時無刻不被監視,毫無自由和隱私可言。

天眼無處不在,但又秘不可尋。

這些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稱作「使女」,而沒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也按照功能被分配不同的工作,包括夫人、麽麽、僕人和蕩婦,而女同則被劃分為「非女人」。

使女便直接受訓於嬤嬤,夫人則是統治者的正房,負責控制使女的言行舉止。

女主Offred是眾多「使女」之一,

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政權變動後,丈夫被擊斃,女兒被掠走,她則被送到「大主教」(統治精英)家成了使女。

女主還有一個女性好友,也被迫成了使女,後來因保護女主被處死。

成為使女後,她們不再擁有自己的名字,而是被統治者統一命名。

女主原名叫June,丈夫叫Luke,好友叫Hannah,

她要周旋於統治者、夫人和嬤嬤中,想辦法活下去、逃出去並找回自己被奪走的女兒。

《使女的故事》改編自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同名未來小說

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

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

即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講述得卻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件。

細想來,劇中提到的夫人和使女,是不是跟我國封建時期的正房和小妾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時,我國女性地位也極其低下,被任意買賣,被當成個人財產,被禁錮人身自由,不能有任何慾望,不能從事社會工作,不能讀書識字,必須依從於男性,也必須生且生齣兒子!

劇中的未來世界,做過墮胎手術的醫生,開明的神父和同性戀都是罪大惡極之人。

他們都被絞死並掛在城牆示眾。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

在巴西北部城市福塔雷薩,幾名男子光天化日之下拳打腳踢一名42歲的跨性別女子,最後致其死亡。

據統計,這是今年2月在巴西發生的第五起跨性別者和變性者被殺害的案件。

或許你至今仍然不支持這群個體,認為他們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那麼榮譽謀殺呢?

女性一旦被懷疑「失貞」和「不檢點」,家庭男性成員就有權將其殺害,而所謂的失貞和不檢點,有可能只是著裝時髦或被強姦或拒絕指定的婚姻或要求離婚。

榮譽謀殺不是過去式也不是將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有5000人死於榮譽謀殺且幾乎全為女性。

還有前文提到的女性割禮

這種殘忍的極其不尊重女性的儀式現如今也存在。

在非洲,很多父母都支持女兒做割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女兒是處女,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女兒不會出軌,才能找到一個所謂的好歸宿。

很多人都覺得這種事情只可能發生在中東和南亞以及非洲等地區和國家,卻未曾想過有朝一日這種悲劇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你有沒有發現,我國某些地區的女性著裝開始發生了變化?

她們以前還能想穿什麼穿什麼,想怎麼穿就怎麼穿,而現在卻又開始黑袍加身?

你有沒有發現,十幾年前我國影視劇里經常刻畫和展現的「女人當自強」和「女人能頂半邊天」又逐漸銷聲匿跡。

取而代之的是「趕緊找個好老公嫁了吧」

當然,個人價值觀不同,就有不同的選擇。

有的女人認為幸福是事業有成,有的女人覺得在家當個賢妻良母便是自己的小確幸。

讓人不解甚至憤怒的是有些女性對女權的詆毀和污衊。

女權二字雖被有些人惡意扭曲,但真正的女權仍舊需要爭取且不能有絲毫鬆懈。

這不是某些人口中的玻璃心,也不是女權主義者咸吃蘿蔔淡操心,更不是想要這個社會給予女性任何特權,

我們之所以選擇不停奮戰,只是想爭取更多對等的權利,想守住這來之不易的自由和機會。

不然,不知哪天,女性現有的一切財產,工作機會和人身自由,也會在一夕之間,蕩然無存。

《使女》講述的是一個反烏托邦故事,原作曾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原著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還是加拿大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

她的著作相當具有文學性、多元性、未來啟示性與想像力,有人認為她的作品是《1984》、《百年孤獨》和《呼嘯山莊》三本書的結合,再加上女權主義以及《星際迷航》。

生於1939年,經歷過二戰的她,曾這樣講述自己對歷史的感受:

我知道建立起的秩序可能會一夜之間消失,變化可以迅疾如閃電,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使女》中的很多細節讓人不寒而慄,而這些,也都真實發生在歷史中。

而歷史又總在循環往複,誰能確保故事不會再次成真!

我不屬於你,我不是你萬千玩物之一。

我不屬於你,別說我不能與其他男孩談情。

別規範我的行為,別限定我的話語,

當我與你同行,別拿我出來顯擺。

別想改變我的一絲一毫,

就讓我做自己,這就是我全部的請求。


極端的父權社會,女性勞動力被禁用,誰去維持農業和工業?信仰衛士路邊全都是,他們總不可能永遠為軍吧,基列共和國不是說把二氧化硫降低了90%,而且禁止幾乎所有的現代科技,這是水耕農田和工業化成為不可能,三億人口呀,居然沒有饑荒的設定。
最後一句
大美興
川普王
川普來了不納糧


簡直上癮。給無數小夥伴推薦了。

今天早晨5點才睡覺,刷劇。還看到了日出。

每個人身上都有要反映的弱點。

比如嬤嬤是真心為上帝,去「調教」每一個侍女。後面幾集最能體現。很好奇是怎樣的洗腦會讓嬤嬤真心去「改造」女孩們。

女主演技很棒。尤其這個場面,壓抑住內心的憤怒,轉而偽裝笑臉。讓人心疼又佩服。

新男神上線!
Nick作為eye真的讓我討厭不起來,越來越喜歡。我的少女心啊!!!
最後以為被石刑的是他,差點棄劇。(雖然已經是最後一集)

這一段真的讓我太太太感動

哈哈

超級喜歡這部劇。

個人感覺和奧威爾的《1984》有一點像。畢竟都是反烏托邦的作品。

一生推啊。期待第二季!

(請截圖不要嫌棄畫質渣好嗎~)
(好的)


劇透預警……

第一眼看到這部劇的宣傳圖,人物的裝束風格讓我以為這是一個劇情時間設定在「過去」的題材。男尊女卑、保守、極權分子、主僕、戰爭、大屠殺……這些元素聽起來都不像是現代文明社會應該有的,它們代表陳舊和落後。

而《使女的故事》讓這些元素,甚至更多荒誕的情節發生在「未來」的美國,並且讓這劇中發生的事情有強烈到讓人背脊發涼的代入感。

我和朋友們在吃火鍋的時候強力安利這部劇,劇情設定還沒說完,她們大吼著打斷我:「生活這麼苦,我不要再聽這麼致郁的東西!太tm寫實了。」

《使女的故事》改編自1984年的同名小說,原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書序言寫到:

「有太多不同的材料孕育了《使女的故事》——集體處決,禁奢法,焚書,黨衛軍的生命之泉計劃,阿根廷將軍偷竊幼童的行為,蓄奴制的歷史,美國一夫多妻制的歷史……不枚勝舉。」(來源:澎湃新聞)

她強調在她作品中一切看似離譜的情節靈感都來源於真實。

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設定在未來的美國麻省,哈佛大學所在的地方。

你在一個相對發達的社會長大,會為論文和工作任務發愁,也會為社交媒體用哪張照片當頭像糾結一會。

你可以穿著比基尼套著弔帶去露天燒烤派對,你的les閨蜜和同性伴侶打打鬧鬧,沒有人過來指責你們。

你可以工作,有自己的銀行賬戶。你可以和喜歡的人聊天約會,組建家庭。

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是嗎?

但是這部劇告訴你,你現在的一切權利,不是前人爭取來就一勞永逸的,它們隨時可能被抽走,而且很可能是在你的注視下。

而我們熟悉的現代環境不是直接倒退到恐怖的極權社會,而是一點一點醞釀,一步一步挑戰大家忍耐的限度。

《使女的故事》里給的讓一切改變的引子是空氣污染和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跌。(不得不說,這個挺容易讓人聯繫起現實情況)

越來越多的女性失去生育能力,流產和剛出生便夭折的嬰孩讓醫院裡幾乎看不到新生兒。還能正常生育的女性與她們的孩子成為了極少數「珍稀」的資源。

在種族滅絕甚至人類存亡的危機下,女性的地位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首先,是從穿著運動衣在街上慢跑的女性越來越少開始。你穿得稍稍暴露一點,咖啡店的員工羞辱你的「不檢點」,拒絕賣給你任何東西。漸漸沒有女性願意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

下一步,是女性失去工作的權利,在武裝警察的監視下從辦公大樓走出來,然後再也踏不進去。連同工作權利一併失去的,是個人財產。

沒有自己的財產,沒有能謀生的工作,女性一步步從公共空間中被剝離出去,被迫回歸家庭。連帶著,女性獨身回家變得危險。

一部分人早在嗅到不對氣息的時候跑了,你或許和女主June一樣,還認為沒有嚴重到這個程度,選擇觀望。

等到大家舉著human right的牌子試圖向權力機構遊行抗議,政府政權已經完全被宗教激進分子佔領。大屠殺早已醞釀許久,只等待時機成熟。

屍體在曾經的最高學府牆上掛滿,科技不再存在,文明不再存在,你還沒反應過來,自己已經生活在一個政教合一的殘酷新世界。

牧師、醫生、科學家、男同性戀、男性有色人種……一切象徵知識、與包容的群體都被抹殺或者派去了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勞作,因為他們對當權威脅,也對繁衍後代「沒用」。

最「有用」的則是有健康子宮的女性們。如果你覺得珍稀代表尊貴,那就大錯特錯了。無論有沒有愛人和孩子,無論性取向如何,無論想不想生育,使女像奴隸一樣被關到集中營接受洗腦教育,學習各種匪夷所思的「儀式」。

一旦想要反抗或逃跑就會遭到殘酷的懲罰,反正你只需要有健康能生育的子宮,那砍掉你的手,挖掉你的眼鏡,切下你的陰蒂,把你電擊出精神問題都無所謂。

就算你乖乖接受了這一切,被一群男人輪姦也是你的錯。管教的修女會把所有使女召集到一起指責那個被強姦的女性淫蕩。(這個蕩婦羞辱聽起來很熟悉呢)

在這裡,對個人的物化和分級都被教派包裝成神聖的儀式。

你被完全限制住人身自由,不再擁有自己本來的名字,被送到了男主人家中變成他的使女,在每個排卵期被男主人以神聖的名義一遍又一遍強姦。他會誦讀經文,會保持衣冠齊整,不與你目光接觸。是的,你在替無法生育的女主人受孕,你不能表現出任何情緒。

你唯一感到開心的時刻是和別的使女在出去買菜後繞一段路,享受片刻湖邊的風景,回想不久前的生活。大多數時候,你感覺不到自己是個有自主意識的人類。

使女一旦成功生下孩子(女主人會和使女一起進行「分娩」儀式),這個孩子會被當作女主人的小孩留在家裡,而使女被送到下一個主人家繼續履行她作為一個珍貴的生育機器的職責。在必要時刻,使女是與別的國家交換資源時的重要籌碼。

那麼在這個基列共和國,只有使女是絕對的弱者嗎?

受到傷害的又何止那些在一開始就被屠殺的人和被當成珍稀子宮的使女?

只有宗教領袖可以擁有珍貴的使女,也就是說,只有這些男主人們有繁衍後代的權利,也只有男主人們有權享受作為財產的女性身體和子宮。這些宗教領袖表面上對教義虔誠無比,其實說一套做一套,暗地裡在共和國邊緣開了一個秘密妓院,把規則玩弄於鼓掌之間。

男性下屬們不被允許觸碰這些女性資源。就像男主人的司機,本來在屠殺前無法找到工作,在被主教煽動後為他工作。然而作為下人,你的地位不夠高,就不會有女性分配給你,你的自由是極其有限的。如果一個中下層男性和使女發生性關係,也就表示他損害了男主人的財產,等待他的不是被消失就是被亂石砸死。

女主人們看似擁有上層資源,能使喚下屬,但是她們同樣無法參與任何公共事務。她們急切地需要使女生下孩子鞏固她們的地位,因此不得不忍受她們的丈夫每個月當著她們的面與使女發生性關係,這何嘗不是對自己的羞辱。她們必須給自己洗腦她們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才能避免自己走向失控。

在極端男權的社會中,只要你不是那極少數處於社會頂端的男性掌權人,你就是規則的囚犯。

你以為失去各種意義上的自由和權利,不再被當作一個「人」而是一個行走的子宮,像個物品被換來換去的可能性離你很遙遠,你光是想一想都無法接受自己要被迫生活在如此極端病態的社會。

可是你看到劇中那些接受了這些規則設定一臉麻木的人們,他們也不是簡單被洗個腦就全盤接受的。從改變的醞釀到爆發,有人反抗,有人逃離,有人被殺害,有人沉默,有人迎合。

不同人的選擇和環境的轉變對應,讓我們一瞥看似偶然的大倒退後有多少人蓄謀已久地推動和多少人僥倖地旁觀。

只要稍微思考在目前的社會中自己是哪一類人,身處在進程中的哪一個轉折點都讓人恐慌。

我不願論證這樣的題材是虛構還是預言,只覺得這是對我們自認聰明的「這不可能會發生」的打臉。

除了那一小部分真的被教派洗腦成功認為自己是對的教徒,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他們和你一樣無法接受,正因如此,你看著這些人裝作過著正常生活一樣做著一件一件荒謬至極的事情才格外恐怖。

他們提醒著你,倒退在歷史中發生過許多次,在未來也許還會再發生。

最後給自己不知道要拿來幹嘛的公眾號打個不走心的廣告……

始發於公眾號:人類食用指南

原文鏈接:《使女的故事:荒誕和偶然背後》


最近這部電視劇得獎,我很感慨。

其實我覺得別看現代西方文明吹噓的自由民主,女權,其實我們的社會和電視劇中gilead描寫的差別並不大。

gilead集權社會用武力管理使女;

自由社會用資本,金錢和意識形態管理女性。什麼女人要回歸家庭生二胎,要當職業婦女美美噠,要當好媽媽生了孩子出月子就要看到六塊腹肌。。。。。都是現代社會輿論的管理工具。

gilead集權社會的生育能力是稀缺資源,所以有生育能力的使女有人身安全和有限的一些資源,沒有能力的派發到工業污染區等死;

自由社會的金錢和生產力是基本資源,所以有大腦的女性有工作機會,沒有教育的女性只能在垃圾桶撿垃圾過日子。只不過吃垃圾的女性沒辦法上知乎寫回答標榜自己的自由而已。

gilead社會的太太們各有千秋,用自己的能力左右政策;

自由社會的精英女性也不讓鬚眉,用自己的能力創造生產。

所以你看,不論現代社會有多自由,歸根結底的社會規則還是男性書寫的,從這一點來講,並沒有比gilead高級到哪裡去。

一個能自由上街遊行讓資本家發工資的女性,不過是吃了兩顆男人給的甜棗,開始各種鄙視以前集權社會的女性靠生兒子上位。

其實男人早看透了社會規則,捧高打壓這一手玩的溜溜的。

女人們內部開始互相掐的時候,男人不勞而獲正在漁翁得利。

真正的自由和權利來自自己,什麼時候學到這一點,才能徹底改寫男人書寫遊戲規則的局面。


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在生育權等方面對咱們現狀有警示作用,且發帖時正好是產婦跳樓事件的時期,僅此而已。開頭的話只是想表達看清楚現狀才能改變現狀,沒想到引發了某些人的異議推薦我移民燈塔國。。。但我個人並沒有任何提到所謂的燈塔國,如果真的連美劇和國產劇的區別都看不出來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我也不認為歐美有燈塔國。。。看到問題普及有普世意義的作品不是更有幫助么。。。我真是不懂聖母白蓮的內心。。。。特此解釋。。。還是推薦影片

—————-原回答———————-

在一個女人為了生兒子可以引產7個月女兒的地方,在一個女性在產房順轉刨需要別人簽字疼痛的地方,在一個大部分城鄉斷層較大的環境下大部分男性對女性的尊重還不如劇中女主角的男主人的地方,這部劇的的推薦變得特別重要。。。。

很多人評價這部劇像女權版的《1984》我個人更覺得像《我們的新世界》。。。對生育的追求,對文化的泯滅,對性的態度。。。我最喜歡的反烏托邦的小說。。。

這部劇剛出的時候就特別看好,反烏托邦和女權的題材其實講的是個可能在現實中發生的恐怖故事。而且是以倒敘穿插的方式來講述,當時還推薦給了學生們,讓大家學習如何大開腦洞講出一個好故事。

其實新德國電影四傑之一的施隆多夫曾在1990年拍過這個故事,電影版一般叫《女僕的故事》,但電影拍得著實反響一般,可能是因為這個故事真的是太具有時代感了。

當年施隆多夫的電影海報

電影版女主角的造型

不可否認施隆多夫的選材還是很棒就像他當年選擇《鐵皮鼓》一樣選擇了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85年寫的這部同名小說

其實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有名的作品是《盲刺客》不知道有沒有認識曾經老豆瓣很有名的id盲刺客,當年也是他推薦的我看的這部小說。

讓我了解到這個作家,「美國民主從未經受如此大的挑戰。政治各派壓制他人的聲音,混淆、扭曲、操縱、誹謗值得信賴出版物的嘗試,從未像今天這麼多」, 阿特伍德曾在一次獲獎中說過。。。所以電視劇剛剛開播我就翻牆看了第一季,我第一次被一部電視劇壓抑的胃疼,靜謐的獨白,多線敘事的結構,一下子抓住了我。

電視劇中整個環境設置和人物設置壓抑而精緻,配色也是很大的特點,大白毛子紅衣服其實也暗含了現實對綠教的隱喻。雖然她們帶的大帽子讓我不由自主想到了

侵刪。。。

=====================我是饑渴求贊的分割線=======================

柏老師認為,藝考最大的難度在於藝考信息的不對稱,柏老師辛苦的寫文章回答問題,就是為了改善這種不對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認可柏老師的回答,希望童鞋們不要光點感謝,動動小手指點贊吧!


設定上有點一廂情願了,為了男權而男權。

我們完全可以假設一個女尊共和國,由可育女性上等人,不可育女性自由民,少數精壯男性戰俘奴隸組成。第一等級做生育機器/祭祀/統治者,第二等級提供兵役義務,第三等級做性奴。意識形態是生育崇拜,主張可生育女性有天命。

生育效率不遜於吉列共和國,且更容易在白左當道的地區傳教。槍械和機械完全可以抹平男女體力差距,作戰不成問題(參見以色列國防軍)。

最重要的是,不滿度低啊。吉列共和國里,多數男性和全部女性都是不滿的:多數男性沒有生育特權,憋著難受;女性直接被奴役;只有上層男性是高興的;但上層男性又提供不了絕對優勢的鎮壓能力(騎士對農奴有絕對優勢,但…拿槍的男人對拿槍的女人沒有,畢竟是個人就一槍報廢,跟長沒長丁丁沒有關係),時時刻刻準備解體。

女尊共和國里,上層付出生育成本但享有政治特權,中層為自由而戰,既使底層男性收到奴役,但也是爽到了,沒理由也沒體力造反。

完虐吉列共和國。


10.3補充

感覺好多人都沒懂我的意思。

我對這個劇,或者是這本書(再或者是我提到的短篇小說)的文學性不發表任何意見。但我厭惡類似的題材。這種題材最終會淪為政治工具,因為情節的誇大導致其取向明確,很容易就能夠從中獲得某種價值觀。但是這種價值觀缺乏思考,缺乏實證。就算將劇中的表現與實例一一對應,也沒有任何意義。將事實抽離出背景,結合在一起,是絕對不會產生真實的。

那麼既然是幻想小說,就讓它止於幻想。


就算要聯繫現實,也別聯繫政治。

—————————————

前段時間才看了一個反烏托邦的短篇小說,一個美國現代作家寫的。寫的是在將來,人類完成了平等。比別人強壯的人被迫穿鉛衣,比別人美麗的人要戴面具,比別人腦子聰明的人要不斷被無線信號干擾。

我當時腦子裡就很懵逼。

作者的語氣還一點都不像是在調侃,還是很認真地在寫的。

然而就很蠢。

我知道你想諷刺什麼,但你構建出一個讓人看了就懵逼的世界,仔細分析了還是懵逼的世界,我反倒開始不懂了。

然後就有人要說了,這和歷史上什麼什麼相似,現在的什麼什麼相似,這個設定很真實……諸如此類。

這邏輯漏洞有多大我也不想說……

遇到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時候,人的腦子會變傻。

烏托邦是無腦吹捧,反烏托邦是無腦打壓。

根本不顧理性,只要整幾個秘密警察,整幾個死成灰的蘇維埃,整幾個灰都不剩的中世紀政權,大家就頗有同感,然後把意識形態問題一擺,背景再放到未來,大家就憂心忡忡了,大家就批判現實了,大家就爽到了。

真是在資本主義世界活久了……

算了,爽到就好。


推薦閱讀:

在美劇《閃電俠》中 閃電俠會認識蝙蝠俠嗎?
如何評價美劇《神盾局特工》(Marvel"s Agents of S.H.I.E.L.D)?
《破產姐妹》裡面蘇菲一出場就有歡呼,為什麼?
為什麼說美國恐怖故事的OP是一種精神污染?
為何最近美國法律新劇層出不窮?這意味著美國社會和人民的哪些變化?

TAG:小說 | 美劇 | 女性主義 | 反烏托邦 | 使女的故事美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