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知乎上很少有人談巴金?

我小時候很喜歡巴金,不管是三部曲長篇,還是第四病室、憩園這樣的中短篇,都是讀過好幾遍。為什麼大家不談一談他的文學造詣呢?


這裡有些冷落,不過沒有關係。文學的流傳從來不僅僅依靠自身的魅力,很多時候也需要作者名氣和地位的助力。記得魯迅先生調侃過,大意是:文以人傳,人以文傳,傳來傳去,竟不甚瞭然了。巴金先生的書我看的不多,只讀過家,霧雨電,憩園,寒夜還有一些早期的散文。我讀書時多半是看熱鬧,再加上記性不很好,能夠回憶起的情節不多了。姑且根據記憶中少得可憐的片段,談談我的感受。
我先讀的是家這部長篇小說。雖然小說主要反映封建家庭對新一代青年的束縛和壓迫,但是一開始打動我的卻是大哥這個人物。我覺得覺慧和覺民是屬於那個特定時代的,如今的我們沒有經歷舊式家庭的壓迫,沒有經受過五四新文化脫胎換骨的洗禮,恐怕很難真正理解他們的反抗和叛逆。譬如一個沒有體驗過農村生活的讀者,怕是難以體會描寫農民生活的文學作品的魅力。這兩個人離我有些遙遠了,因為遙遠所以顯得很生疏。我想別的讀者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作者的水平不高。沒有看過大海的人有什麼資格去評論別人對大海的描繪呢。
大哥這個人物不同於他的兩個弟弟。我總覺得他的痛苦每個時代都有,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大哥的痛苦在於選擇的艱難。首先是婚姻,一個是青梅竹馬,一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著是事業,一個是化學,是他興趣的所在;一個是公司職員,是他養家的基礎。再有是責任,一個是父親臨終的託付,也是祖父的期待,要教好弟弟,要維護整個家族;一個是他內心的願望,衝出家庭的桎梏,即使自己有心無力,也要讓弟弟過新的生活。大哥是一個「真實」的人物,這個「真實」就體現在他的忍辱負重。我記得書里有一回講到覺慧埋怨大哥太懦弱,大哥一時激動,講了他幼年的生活,那時兩個弟弟還沒有出世,母親怎樣要他刻苦讀書,父親臨終時怎樣叮囑他,他怎樣意識到肩頭的重擔,大哥說著竟流下淚來。覺民和覺慧都是一心向前看的青年,而大哥卻不得不回頭看,因為他是長兄,他有千斤重擔的責任,這是兩個弟弟無法理解的。記得後來梅來到高家,大哥非常的痛苦,他覺得對不起梅,可是他又不敢過多的思念她,因為這樣會辜負瑞鈺。大哥真是個好人!後來瑞鈺難產死去,大哥同時經歷喪妻和得子,可謂悲喜交加。大哥沒能衝進那扇門看起來不太符合常理,在那種情形下即便門是鎖上的,作為丈夫拼了命也會撞開。我想這裡恐怕多少有點別的意義,那門不是簡簡單單的門,那是舊禮教的封鎖和禁錮,大哥不是因為性格懦弱而沒有力量,而是因為他的身份決定了他沒有衝破它的能力。所以衝破這扇門的任務就落在了像覺慧覺民一樣的的新青年的肩上。我個人的理解是這裡恐怕有作者的矛盾。他一方面憎惡這個「家」,因為它代表著罪惡;另一方面他又愛這個「家」,因為這個家生養了自己。記得巴金在海行雜記里有篇文章是《再見吧,我不幸的鄉土》,結尾就是「再見吧,我不幸的鄉土,我恨你,可我又不得不愛你」。
《家》里還有很多女性角色塑造得非常好。鳴鳳、梅、瑞鈺都死了,死的「小」原因不同,「大」原因似乎是相同的。鳴鳳自殺前去見覺慧的一幕寫得真是太好了,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我認為沒有完全處理好,就是覺慧不聽鳴鳳解釋的原因。作者給的原因是覺慧太忙,我想這恐怕讓人難以信服。鳴鳳那種反常的行為再加上前回書提到覺慧知道鳴鳳很可能被嫁走,覺慧的無動於衷容易讓人理解為他的懦弱和逃避。不過這裡確實很難處理,我遠遠沒有作者高明,我沒有批評的意思,覺慧不救應該是情節唯一的合理方向,一旦他救了,也就不存在後面的出走了。如果新青年已經具備了戰勝舊家庭的力量,他們何必逃離呢?就地改造舊家庭不可以嗎?這豈不是更方便嗎?梅和瑞鈺的那段對話相當好,梅的話斷斷續續的,但是我讀的時候卻感到情感是在連續加強的。還記得梅引用了杜甫的一句詩「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她只有通過哭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別無出路!
最後想說的是巴金的語言的確當得起「行雲流水」四個字。讀起來並不感到累,就像順水行舟一樣。每句話的意思都很容易懂,但是裡面都飽蘸著情感。語句不像別的作家那樣可以反覆琢磨,但是裡面的情感可以不斷深挖,生活的閱歷越豐富,對語言中的情感體味得就越深。記得巴金自己說過,他認為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我想讀他的作品時如果不能和作者文字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就很容易誤認為他的文學造詣不高,通篇都是大白話,沒什麼技巧可言。當然,和作家的情感產生共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讀者和讀者之間是不能相互苛求的。即使自己感受到了,也難以向別人講清楚。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感想,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共同進步。


知乎上這些裝逼戶,自以為看了兩本書就比巴金牛逼了,隨意指摘批評,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哪家文豪呢,


巴金是我第一個喜歡的作家呢,很真實。


推薦閱讀:

巴金的《家》創作原型和創作背景是什麼?

TAG:閱讀 | 巴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