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什麼不向西擴張,在它的西面為什麼還存在那麼多小國?或者說這些小國是怎麼做到不被俄國吞併的?

像白俄羅斯之類和俄羅斯關係很好的國家為什麼不加入俄羅斯聯邦呢?
為什麼民族自決成功?老毛子不是擅長搞種族滅絕,殺光異族么?


蘇芬戰爭(1939年-1941年):戰爭了芬蘭第二大城市,及北方不凍港。
俄波戰爭:第一次瓜分波蘭(1654年-1667年),第二次(1919~1921),第三次波蘭直接投降。
俄土戰爭(1676年-1878年):九次大戰、打了200年。
俄瑞戰爭(1554年-1595年):斷斷續續打了40年,瑞典分為北歐四國。

小戰都不提了。

戰鬥民族不是說說而矣的。


首先要定義什麼是大國,俄羅斯旁邊的烏克蘭,芬蘭,波蘭,按面積來說是歐洲第二,第八,第九,按人口來說芬蘭可以說地廣人稀,烏克蘭和波蘭卻是人口歐洲第七第八。
再看俄羅斯西部諸國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類。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大致可以認為是同一類,基本沒有獨立成國的歷史(基輔羅斯時期,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民民族之間尚未有明顯分割),在近代民族自決的影響下開始有了自主建國的意識,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一戰俄羅斯帝國崩潰和蘇聯解體)獲得了成功。第二類是波蘭,立陶宛,瑞典,都是一個時期的歐洲強權,俄羅斯向西擴張的主要對手(土耳其雖然長期參與歐陸爭霸,但視為俄羅斯南方,本文暫且不討論)。第三類是羅馬尼亞,挪威,這兩個國家擁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但在俄羅斯強盛的時期,都已接受異國統治,成為他國爭霸中爭奪的對象,但是同時也一直保持了自己內部一定的自主性,並非完全被吞併。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要釐清俄羅斯與第二類國家之間的歷史就可以了。
首先,現在的俄羅斯,往前數依次是蘇聯,蘇俄,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沙皇俄國,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大公國初期臣服於蒙古人的金帳汗國,並且在金帳汗國的支持下,逐漸在如今的俄羅斯掌握權力。其時,蒙古人滅亡了重心已轉移到弗拉基米爾的基輔羅斯,但並沒有在整個羅斯人的區域有效統治,在北方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基本上保證了自己的獨立性,而在西部基輔羅斯的殘骸上,立陶宛人利用蒙古入侵的權力真空,迅速壯大勢力,短短一百餘年間,從一個不比現在的立陶宛共和國大多少的迷你國家成為了面積除去當時已經淪為鬆散邦聯性質的神聖羅馬帝國之外最大的基督教國家。擴張歷史如下圖所示:

立陶宛早在1368年,便第一次與還臣服於金帳汗國的莫斯科直接開戰。那時,在位的莫斯科大公是俄羅斯歷史上民族英雄實人物的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在數年之前的藍水之戰(Battle of Blue Waters)中,立陶宛在與金帳汗國的戰鬥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後,基輔,這一傳統上全羅斯人的中心城市落入了立陶宛人的手中,立陶宛的野心昭然若揭。立陶宛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也注重外交策略,拉攏擔憂莫斯科強勢的其他羅斯公國,為首的則是多次和莫斯科爭奪弗拉基米爾大公頭銜的特維爾。當時的立陶宛大公阿爾吉達斯(Algirdas)和特維爾大公有姻親關係,在特維爾大公米哈伊爾二世的請求下,介入了莫斯科與特維爾的爭端中,是年十一月,立陶宛軍隊進入莫斯科,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被迫退守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克里姆林在俄語中實際上就是指城市內部的堡壘),立陶宛軍隊圍困三天後選擇撤退。這是歷史上,莫斯科第一次遭到西方的軍隊圍城,所以請記住阿爾吉達斯這個名字吧。
阿爾吉達斯對莫斯科的作戰沒有取得預期的進展,這也標誌著,立陶宛對羅斯的擴張基本結束,但並不代表莫斯科面臨的威脅減弱了,相反,阿爾吉達斯的兒子雅蓋沃與波蘭女王雅德維嘉結婚,開啟了波蘭與立陶宛的聯合統治,建立了波蘭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雅蓋隆王朝。

回國頭來說波蘭的歷史,波蘭在皮亞斯特王朝鼎盛時期(992-1025年)的領土如上圖所示,可見與今日波蘭領土非常相似,而不是如同一戰之後復國的波蘭與現在相比整體偏東的版圖(二戰後波蘭東部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被劃歸蘇聯,波蘭得到之前屬於德國的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東普魯士以及西里西亞作為補償)。要解釋這一緣由,便要提到,波蘭在與立陶宛聯合之前差不多兩百年黑暗的分裂時期。波蘭國王波列斯瓦夫三世,繼位時波蘭已趨於衰弱,他征戰一生,主要成果包括先後奪回了不願跟隨波蘭王室信奉天主教而半獨立的格但斯克地區,以及世什切青為中心的西波美拉尼亞,然而卻做出了一個無比昏庸的決定,讓他的四個孩子繼承波蘭的五個部分,西里西亞公國(瓦羅茨瓦夫為中心,更有名的是後來其德語名字布雷斯勞),桑多梅日公國(桑多梅日為中心,後世該地區將以盧布林為中心,這個城市在波蘭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後文會提及),大波蘭公國(波茲南為中心),以及馬佐夫舍(華沙為中心)。而克拉科夫公國(克拉科夫為中心)的擁有者則為波蘭共主,波列斯瓦夫自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避免自己孩子之間爭奪領土同室操戈的決定,卻實際上愚蠢的造成波蘭長時間的分裂,那一年是1138年。

上圖藍色部分為西里西亞,紅色為克拉科夫,青色為馬佐夫舍,深綠色為大波蘭,米黃色為桑多梅日。
波蘭先是失去了西波美拉尼亞,之後又引狼入室,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邀請條頓騎士斷政府當時孱弱的分裂波蘭不能抵抗的異教徒蠻族普魯士人,為了和後世的普魯士區別,稱古普魯士人,無論如何,這是普魯士這個名詞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條頓騎士團的成立和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一樣,目標均是十字軍東征,擊敗異教徒,奪取聖地,主要由日耳曼人組成。 條頓騎士團來到波羅的海沿岸,本應該與主要與異教徒作戰,然而卻於1308年攻佔了格但斯克,波蘭自此之後一百多年時間,將沒有出海口。
條頓騎士團並非只與波蘭人和普魯士人作戰,早在1240年蒙古入侵時,條頓騎士團便與波蘭聯盟與蒙古大軍作戰,但慘敗。第二年,條頓騎士團認為受蒙古入侵更嚴重的羅斯人孱弱,入侵前文已經提到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在楚德湖戰役中,條頓騎士團及其分支,位於今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的利沃尼亞騎士團,卻被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擊敗,自此之後,條頓騎士團再也沒有嘗試向羅斯人的進攻。這場戰役,雖然規模不大,卻被後世被認為是第一次日耳曼人與俄羅斯人的戰爭,特別是在一二戰期間,作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徵對賦予了很強的政治寓意。
條頓騎士團在 1348年,和1370年,兩次戰勝立陶宛,特別是第二次戰役,差不多和立陶宛與莫斯科的戰爭同時發生,客觀上,給予了受到立陶宛極大羅斯人諸公國喘息並最終保存自己勢力的機會。條頓騎士團多年的四處征戰,讓波蘭和立陶宛在面對騎士團有了一致的利益,這也是1386年,波蘭與立陶宛走向聯合的原因。在此之前,1314年,波蘭重新完成統一,但不包括馬佐夫舍和西里西亞,卡齊米日三世(後世稱為大帝)為得到波希米亞的支持,穩定國內局勢,承認之前分裂時期已深受波希米亞影響的西里西亞為波希米亞附庸,又在1343年簽署條約承認條頓騎士團對格但斯克的佔領。波蘭與條頓的和平一直持續到1409年,最終在次年的坦能堡戰役中,波蘭立陶宛第一次戰勝了條頓騎士團,此後波蘭立陶宛與條頓騎士團發生了一系列戰役,波蘭一方均獲勝,在1466年決定性的第二次托倫合約中,條頓騎士團成為了波蘭的附庸,而早在1387年,南部的羅馬尼亞人國家摩爾達維亞向波蘭效忠,波蘭立陶宛成為了一個橫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大國

當然波蘭和立陶宛的聯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雅蓋沃和他的堂弟立陶宛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維陶塔斯爭奪立陶宛的控制權曾經紛爭不斷,最後在雅蓋沃確立自己在波蘭的地位後,承認為維陶塔斯為其在立陶宛的攝政,此後多年,立陶宛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但與波蘭有著緊密的聯盟關係。維陶塔斯治下,立陶宛最終到達了其版圖的巔峰,包括了獲取了斯摩棱斯克,其後數百年內將屢次爭奪的現俄羅斯城市。
回頭來說莫斯科的故事,前面提到的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在立陶宛人從莫斯科撤退的數年之後,1380年於頓河河畔的庫里科沃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打破了羅斯人無法戰勝蒙古人的神話,頓斯科伊實際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尊稱:頓河英雄。雖然莫斯科在其子瓦西里一世時期恢復了對蒙古的納貢,但莫斯科與蒙古之間的平衡已經開始向莫斯科傾斜。瓦西里二世統治期間,約在1430年以後,金帳汗國開始分裂,並且在平定內部叛亂過程中加強中央集權,莫斯科大公國愈加強盛。到伊凡三世(大帝)統治期間,莫斯科更加強大,吞併了諾夫哥羅德和特維爾後,莫斯科在俄羅斯的地位再也無法動搖,最終在1480年,莫斯科徹底停止了對金帳汗國的進貢。
伊凡三世在解決了後顧之憂之後,重啟了對立陶宛的戰爭。立陶宛與衰弱的金帳汗國結盟,面對莫斯科和克里米亞汗國的聯盟明顯處於弱勢。伊凡三世從立陶宛手中奪取了布良斯克,切爾尼戈夫等在基輔羅斯時代就頗為重要的城市,其子瓦西里三世又奪取了斯摩棱斯克。另外,立陶宛在與克里米亞的戰爭中失去了以敖德薩為中心的葉迪山地區。立陶宛與莫斯科的一系列戰役,負多勝少,失去了大量領土,這反過來,也逼迫立陶宛徹底倒向波蘭,立陶宛的貴族們為了獲取波蘭的支持,越來越贊成與波蘭進一步整合,從1501開始,波蘭與立陶宛君主一直是同一人,直到瓜分波蘭導致波蘭立陶宛亡國為止。
波蘭-立陶宛的聯合一定時間內,也無法抵禦莫斯科與克里米亞的軍隊,這一情況,一直到伊凡雷帝時期才得到改變,波蘭與立陶宛先是1534-1537年的邊界戰爭中擊潰了莫斯科的進攻,又在1558年開始的利沃尼亞戰爭中徹底取得了勝利。這一時期兩國都發生了大事,1547年,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舉行加冕儀式,改稱俄羅斯沙皇(Tsar),沙皇來自於對於羅馬皇帝頭銜之一的凱撒的斯拉夫化,代表著其自認的對羅馬帝國的繼承。而波蘭立陶宛,末代雅蓋隆王朝君主齊格蒙特二世沒有子嗣,波蘭與立陶宛的貴族決定引入選舉君主制,由議會,即波蘭語中的瑟姆(Sejm),決定後任波蘭與立陶宛君主的產生。這個制度,保障了波蘭立陶宛的統一,後世稱為波蘭立陶宛聯邦,英文稱為Poland-Lithuanian Commonwealth,實際上波蘭語是Rzeczpospolita,來源於拉丁語的Res publica,也就是後世republic來源,當然波蘭由於有君主的存在,將其翻譯成republic並不合適,所以一般採用對Res publica進行意譯,也就是commonwealth,這一歷史事件,發生於1568年,簽署於盧布林,便是著名的盧布林聯合(Union of Lublin)。

上圖是盧布林聯合以前的波蘭立陶宛版圖,可見東部領土已經大量丟失於莫斯科以及後來的沙皇俄國,而北部草綠色地區則是下一階段爭奪的重點,利沃尼亞地區。
沙皇俄國在1510年吞併了普斯科夫共和國後,便開啟了向西邊的利沃尼亞地區(也就是今日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繼續擴張的道路。前文有提及利沃尼亞騎士團是條頓騎士團的分支,但在條頓騎士團臣服於波蘭立陶宛的時候,利沃尼亞騎士團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但在一百多年後,他們的獨立性被俄羅斯人打破。利沃尼亞騎士團向日耳曼人同胞神聖羅馬帝國球員未果後轉而向波蘭立陶宛求援。波蘭議會沒有批准對利沃尼亞的保護,但立陶宛與利沃尼亞簽到的維爾紐斯協定讓利沃尼亞成為了立陶宛下屬的公國,直到盧布林聯合以後成為波蘭立陶宛共同的屬國。
沙俄對利沃尼亞的入侵不止引起了波蘭-立陶宛的干涉,同樣也引起了對這一地區覬覦已久的丹麥和瑞典的介入。丹麥早在1219年就曾佔據愛沙尼亞的北部,而瑞典,則從中世紀開始就不斷在芬蘭灣區域擴張。當時瑞典的主要對手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兩國在1323年的合約第一次確定了兩國的分界線,不過這個合約無視了當時分界線兩岸的大量尚處於游牧狀態的芬蘭人,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

而從1397年開始,瑞典和挪威一起成為了丹麥主導的卡爾馬聯盟的成員,三國被同一君主統治,但與挪威不同的是,瑞典國內在聯盟過程中反對聲音自始至終不斷。丹麥的國王也曾與莫斯科公國結盟一起對抗瑞典的反對勢力。瑞典在1523年最終還是脫離了丹麥的統治,由本土的貴族建立了瓦薩王朝的統治。而諾夫哥羅德此時也早已被吞併,所以此時瑞典在東邊的對手變為了沙皇俄國。1554-1557年,沙俄便與瑞典發生了戰爭,這次戰爭中瑞典向東擴張的腳步暫時被阻止了。在俄羅斯的入侵中,利沃尼亞的力量被削弱,最終不得不和先前的普魯士一樣(作為一個實際擁有領土的條頓騎士團國的末代團長阿爾伯特爭取從波蘭立陶宛獨立未果,最終選擇轉型成為波蘭立陶宛的世俗化附庸普魯士公國),成為了波蘭立陶宛世俗化的附庸國。而丹麥和瑞典的勢力,則著重於奪取愛沙尼亞北部的領土,而在領土爭奪中引起了爭端,此後作為傳統敵對方的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北方七年戰爭就此開啟。然而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是雙方的妥協,瑞典暫時放棄了當時屬於丹麥的今日瑞典南端部分沿海領地的領土要求,而丹麥徹底放棄了重建卡爾馬聯盟。然而在這期間,由於對手之間的內訌,俄羅斯重新獲取了優勢,在北方七年戰爭結束後的數年裡,俄羅斯幾乎佔領了整個利沃尼亞。在這樣的情況下,波蘭與瑞典正式確立了盟約。面對結盟的波蘭瑞典,伊凡四世第一次遇到了重大的失利。伊凡四世最終被迫在1582年與1583年分別與波蘭立陶宛和瑞典簽訂合約,戰爭結束後沙俄失去了整個利沃尼亞地區。

橙色部分即位合約中波蘭立陶宛獲得的領土,淺藍色為當時的丹麥-挪威王國,深藍色為瑞典。
瑞典在這場戰爭中還得到了芬蘭灣南部的英格里亞地區的幾乎全部,俄羅斯只剩下涅瓦河口,此後這一地區,俄羅斯將與瑞典繼續爭奪一百多年。

上圖是瑞典在波羅的海的擴張示意圖,利沃尼亞戰爭之後不久,瑞典與俄羅斯重新開戰,戰後失去了英格里亞地區,直到俄羅斯歷史的混亂時期發生的英格里亞戰爭,瑞典重奪這一地區並且使得俄羅斯失去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瑞典甚至還打算奪取俄國在白海的出海口阿爾漢格爾斯克徹底切斷其與西歐的貿易,在英國與荷蘭的強烈反對下最終放棄。上圖中還可以看到,瑞典還於1629年從波蘭奪取了利沃尼亞。那麼,瑞典和波蘭是如何交惡的?這還要從1587年,利沃尼亞戰爭結束後不久,已經採用選舉君主制的波蘭立陶宛選擇利沃尼亞戰爭中的盟友瑞典的王儲即位成為波蘭立陶宛的國王,史稱齊格蒙特三世。如果波蘭與瑞典就以此為契機,保持長期緊密聯繫,可想而知,面對兩大歐洲強國的聯手,俄羅斯很難再向西進行擴張。然而,歷史卻讓這次聯合,成為了波蘭與瑞典長期敵對的禍根,命運眷顧俄羅斯,讓其在兩大對手的長期對戰中,最終順利走出即將到來的混亂時期,迎來輝煌的羅曼諾夫王朝。
波蘭和瑞典的爭端,背景實質上是宗教的矛盾,瑞典在瓦薩王朝第一任君主古斯塔夫一世的影響下,成為了一個新教(路德宗)國家。然而瑞典國內,天主教勢力也沒有完全消亡,天主教和新教的關係也沒有徹底破裂,繼任的瑞典國王約翰三世便娶了雅蓋隆王朝的君主齊格蒙特一世的女兒凱瑟琳為妻子,而波蘭立陶宛王室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後來成為波蘭國王的齊格蒙特三世,便是這對夫妻的兒子,其自幼便對天主教多少有一些認可的情感,繼承其母系家族所來自的天主教國家波蘭立陶宛的王位並不會覺得多麼不妥,但在其父親死後,瑞典王位也落入其手中時,瑞典國內一些堅定的新教徒卻提出了異議,為首的則是其叔叔,古斯塔夫一世的幼子,齊格蒙特在波蘭時的瑞典攝政,後來的瑞典國王卡爾九世。卡爾九世得到了瑞典議會的支持,齊格蒙特三世不服,便利用其在波蘭的力量,回國爭奪王位。在1598年的林可平戰役中,卡爾九世獲得了決定性勝利,俘獲了他的侄子,並逼迫其回到波蘭。自此,卡爾九世完全掌控了國內的局勢,到1600年,他對國內的天主教貴族勢力進行了極為殘酷大清洗,史稱林可平血案,此後,瑞典成為了新教狂熱勢力的代表,深深影響了之後歐洲的局勢,在卡爾九世的繼任者古斯塔夫二世時期,瑞典成為了新教國家的領袖,在1618-1648年新教與天主教之間慘烈的三十年戰爭中,與天主教國家的代表奧地利作戰,獲勝但戰死,但使得他自己名垂青史,也讓瑞典成為了一流強國。而波蘭與瑞典之間的戰爭,其後的一百多年裡波蘭將與瑞典,保持著長期的敵對。
前文提到了俄羅斯的混亂時期,伊凡四世死後傳位於費奧多爾一世,而費奧多爾一世的兄長伊凡,則死於著名的雷帝殺子的事件中,伊凡雷帝沒有其他成年的兒子,除了後來傳聞活下來的卻有不小可能不是伊凡親生子的幼子德米特里。費奧多爾一世沒有留下子嗣,留里克王朝自此絕嗣,王朝傳位到大貴族,韃靼貴族後人鮑里斯·戈東諾夫手中,其實最初選定的繼承人是其姐姐伊蓮娜,費奧多爾一世的妻子成為女沙皇,然而其最終還是退隱並成為修女,勢力龐大的鮑里斯·戈東諾夫順理成章的接手沙皇之位,然而他的統治並不穩固,在傳給其子後不久,在波蘭立陶宛就出現了一個人,自稱是伊凡四世的幼子德米特里,歷經種種傳奇存活下來,請求波蘭立陶宛的力量讓他奪回沙皇之位。波蘭立陶宛時任國王齊格蒙特三世認為這是干涉俄羅斯削弱其實力,甚至讓其成為波蘭的傀儡政權的好機會。1605年間,在波蘭軍隊的幫助下,混亂的沙俄無力阻擋德米特里進入莫斯科並加冕俄羅斯沙皇,雖然德米特里得到了真正的德米特里的母親的承認,然而很多人還是相信他並非真正伊凡雷帝的幼子,所以後世稱其為偽德米特里一世。然而僅僅一年之後,由於對其親波蘭親天主教的政策不滿,以來自統治下諾夫哥羅德的留里克王朝支系舒伊斯基王朝的瓦西里·舒伊斯基為首的一系列叛亂者,殺死了德米特里一世,瓦西里·舒伊斯基由此繼任沙皇,稱瓦西里四世。瓦西里四世決定與波蘭的對手瑞典結盟,這更進一步惹怒了波蘭,波蘭人決心將瓦西里四世趕下台,1610年初,波蘭軍隊進入莫斯科,齊格蒙特三世考慮將俄羅斯沙皇頭銜併入自己名下建立波蘭-立陶宛-俄羅斯的聯合統治。不過,俄羅斯終究還是擔憂其反東正教支持天主教的政策,最終發動起義,趕走了波蘭的軍隊,然而,歷史上,雖然前有立陶宛,後又拿破崙和希特勒,莫斯科被西方的入侵者佔領一年以上的,只有波蘭這一次
波蘭立陶宛在這次戰爭中,雖然沒有得到俄羅斯沙皇的皇位,但在1618年的合約中也成功奪回了失去超過一百年的斯摩棱斯克和車爾尼戈夫,波蘭立陶宛的版圖趨於全盛。

而諷刺的是,俄羅斯的盟友瑞典人也對俄羅斯有了王位要求,同樣也未成功,並以割地結束戰爭,這就是前文提到的1610-1617年的英格里亞戰爭,大致也在波蘭與俄羅斯戰爭的期間發生。不過之後一時期的主旋律依然是波蘭立陶宛與瑞典之間的戰爭。這一時期,正是歐洲天主教與新教矛盾的鼎盛時期,波蘭與統治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是天主教勢力的主要力量,瑞典則是新教勢力的領袖。法國雖然是天主教國家,卻為了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為新教勢力而戰。一般來說,波蘭這一時期與瑞典的衝突,不被納入瑞典在德意志地區與奧地利的衝突的三十年戰爭中,但哈布斯堡家族與波蘭的同盟是肯定的,早在瑞典準備干涉德意志事務以前,奧地利就曾在波蘭與瑞典軍隊作戰,瑞典質問奧地利參戰緣由,奧地利回答帝國的軍隊足夠多,可以派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這也促使了瑞典最終加入了三十年戰爭的戰局中。關於三十年戰爭的詳細歷史,可以參考席勒的《三十年戰爭史》,雖然中文譯版有歷史硬傷,例如有一處「德國人稱摩爾多瓦為摩拉維亞,譯者注」,這樣荒誕的譯者注實在不忍吐槽。大致結果就是,奧地利先後擊敗了波希米亞的新教勢力,丹麥以及瑞典的新教干涉力量,最終法國參戰,戰後法國與瑞典成為歐洲一流強權,奧地利失去了控制德意志地區的最好機會(之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維也納方面的實力達到巔峰,然而此時普魯士已經崛起了)。
正是在三十年戰爭期間,鼎盛的瑞典奪取了波蘭立陶宛所屬的利沃尼亞地區(不包括庫爾蘭)如前圖所示,此外,瑞典還奪取了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的西博美拉尼亞地區,瑞典一度誇張地將波羅的海稱作自己的內湖。這期間,俄羅斯主要的領土擴張嘗試在1632-1634年斯摩棱斯克戰爭,俄國嘗試奪回之前在混亂時期被波蘭奪取的斯摩棱斯克但未果。暫時的平靜在1654年被打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1648年起就領導波蘭統治下的哥薩克起義,起義過程中不斷尋求所有可能的反對波蘭立陶宛的力量的援助,起初是克里米亞韃靼人,之後則是沙皇俄國。在起義陷入困境的時候,哥薩克不得不向沙皇俄國求助,之後又吸引了波蘭世仇瑞典的干涉,波蘭歷史上的大洪水時代來臨了。波蘭同時面對瑞典(1655-1660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俄羅斯(1654-1667,1656-58年間暫時與波蘭結盟加入北方戰爭對抗瑞典,後俄羅斯放棄了對瑞典的領土要求重新與波蘭開戰)。

上圖可以看到,波蘭絕大多數領土都在這一時期落入了瑞典和俄羅斯手中,1660年第二次北方戰爭的和議中,波蘭徹底放棄了對利沃尼亞的領土要求和對瑞典的王位要求,當然瑞典主要的領土收穫是在對波蘭的盟友丹麥的戰爭中,獲取了今日瑞典南部沿海地區。為了獲取勃蘭登堡-普魯士的軍事支持,波蘭還承認了普魯士的獨立,波蘭可能沒想到,這個新從自家獨立的國家,一百多年後將和俄國一起,將會把波蘭立陶宛的歷史帶向終點。
至於1667年結束與波蘭戰爭的的俄國,則欣然接受了哥薩克起義的成果,最終將烏克蘭的東部(後來所稱的左岸烏克蘭)併入了沙皇的領土,同時,波蘭還失去了基輔以及兩國爭奪了許久的斯摩棱斯克。

自此之後,波蘭的衰敗已經無可避免了,十餘年後的1683年,約翰三世帶來的波蘭翼騎兵在維也納擊敗奧斯曼帝國的侵略者,拯救了奧地利,拯救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國,這是波蘭最後的輝煌。然而,波蘭最終還是毀於內部無休止的紛爭,為波蘭建立如此功勛的約翰三世卻無法為自己的兒子爭取到繼承自己王位的機會,波蘭貴族更加偏愛一個外國的君主,直到最後,導致波蘭亡國的貴族之間的塔戈維查聯盟。
俄國的擴張腳步沒有停歇,在於瑞典一同擊潰了波蘭之後,瑞典手中的波羅的海出海口便成了俄羅斯最眼紅的一塊土地。而在1682年,俄羅斯國內也迎來了一個將國力推向鼎盛的新君主,彼得一世,後世稱作彼得大帝。彼得一世的傳奇人生經歷中許多故事恐怕在中國也是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的。俄羅斯與瑞典的主要對手丹麥-挪威,波蘭立陶宛秘密結成了一個針對幼主新繼位的瑞典的聯盟,大北方戰爭就此爆發了。然而,彼得大帝的對手絕非等閑之輩,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被認為是一個拿破崙式的軍事天才,他首先擊潰丹麥,再率軍進入波蘭,將與俄國結盟的國王奧古斯都二世趕下台,最後率軍深入俄羅斯腹地,直到在波爾塔瓦會戰中被擊敗,逃往奧斯曼帝國求援。回國後在進攻挪威的戰爭中陣亡,他死後瑞典陣腳大亂,最終簽訂了協議,分別向普魯士,漢諾威和俄羅斯割讓了不少的領土,瑞典在北方的霸權時代從此結束,俄羅斯重新得到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且在此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未來近兩百年的首都,聖彼得堡。1721年,俄羅斯與瑞典之間的最終合約簽訂後不久,彼得一世將自己的頭銜從沙皇改為皇帝(來自於拉丁語皇帝頭銜Imperator的俄語轉寫),從此以後的俄羅斯,史稱俄羅斯帝國

以上地圖斜線部分為瑞典割讓領土,自此以後,西方的瑞典與波蘭再也無力與俄國抗衡,再也無力從俄國重新獲得領土,直到一戰後的幸運眷顧波蘭復國後的領袖畢蘇斯基。不過,俄國下一次的向西擴張要等到1772年起的瓜分波蘭。波蘭的瓜分,事實上全是由於內戰,以及隨後遭到外部勢力的干涉。瓜分波蘭的三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前兩個是基督教世界唯二稱帝者,長期是歐洲的強國,而普魯士則是後起之秀,脫離波蘭獨立後,普魯士在1740-1748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在意圖削弱奧地利的法國的幫助下,奪取了非常重要的西里西亞地區,(當然對於奧地利和瑪利亞·特蕾莎來說,能在繼承權存疑,德意志內外反對力量強勢之中保住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已經足夠令這位女性君主被後人銘記了)。之後1756-1763的七年戰爭中,俄國在與奧地利圍攻普魯士的過程中,親普魯士的皇帝彼得三世即位居然臨陣倒戈,普魯士奇蹟般的存活並保持了所有領土。此後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勵精圖治,使得普魯士也成為了西歐不可忽視的力量,與陷於內亂的波蘭相比,力量的天平開始向普魯士傾斜了。
波蘭的第一次內亂,源於天主教的狂熱勢力巴爾聯盟,他們的矛頭,直指與俄國親善的波蘭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斯坦尼斯瓦夫能登上之前在薩克森選侯手中的波蘭王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俄羅斯葉卡捷琳娜女皇的支持,而後世稱作葉卡捷琳娜大帝的這位女皇,會選擇支持他,據稱是兩人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情感糾葛。據說,當年嫁給當還是王儲的彼得三世後深居聖彼得堡皇宮的未來女皇,遇到了一個來訪的波蘭年輕人,兩人雖無緣真的走向一起卻兩情相悅。有傳聞葉卡捷琳娜的女兒安娜女大公正是這個未來波蘭國王的孩子,可惜其年少夭折,若是這個孩子長大,看著母親正一步步蠶食著父親的國家,也不知會是怎樣的感謝。
回頭說巴爾聯盟,國內天主教勢力的強勢,也引起了新教鄰國普魯士和東正教鄰國俄羅斯的不滿,不過他們也想獲得奧地利的支持,他們的方案是給予奧地利一部分波蘭的領土,作為之前失去西里西亞的補償,奧地利的約瑟夫一世,不顧其母親瑪利亞·特蕾莎的反對,同意了這個可能在後世看來既在限制普魯士擴張上顯得短時又破壞了長期站在虔誠的天主教徒這一天主教國家內部的道德高地上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形象這個利少弊多的決定。巴爾聯盟逼迫斯坦尼斯瓦夫退位,波蘭內部一片混亂,巴爾聯盟對斯坦尼斯瓦夫的綁架(後逃脫),最終將唯一可能的盟友哈布斯堡家族徹底推向了對立面,失敗也是不可避免了。當然,第一次瓜分波蘭之後,葉卡捷琳娜女皇還是把她的老情人推回了王位。
實話說,斯坦尼斯瓦夫雖然是亡國之君,卻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他致力於在貴族的重重壓力下改變混亂的波蘭政局。這些改革,最終迎來了高潮:在1791年5月3日,波蘭通過了劃時代意義的五三憲法,這是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甚至在全世界上也僅晚於不久前剛通過的美國憲法。然而,這本該是波蘭進步的代表,卻將波蘭帶向了毀滅。波蘭的新憲法,和同一時期發生的法國大革命一樣,就像一把刺向歐洲保守勢力的利劍,引起了國內外保守勢力的恐慌。波蘭國內的部分貴族組成了塔戈維查聯盟,他們天真的相信,葉卡捷琳娜女皇是他們的盟友,可以將他們帶回就秩序。葉卡捷琳娜的軍隊確實來了,斯坦尼斯瓦夫所寄希望的盟友普魯士軍隊也來了,確實站在俄國人的同一邊,塔戈維查聯盟傻眼了,因為佔領軍的目標不光是取締憲法,還有波蘭的領土。波蘭全國都被普魯士和俄羅斯佔領了,波蘭人最後一次反抗來自於科希丘什科,這個波蘭人,至少可以肯定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聽說美國革命爆發之後,遠渡重洋為美國人的獨立戰爭立下了很大的功勛。之後,他拋下了美國的財產土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然而他所悲哀的在於,他可以幫助他熱愛的美國,脫離英國的通知,卻無法幫他更熱愛的祖國波蘭脫離被瓜分的命運。

當然上圖所示的瓜分波蘭不是俄羅斯西擴的終點。之後的拿破崙戰爭中,在普魯士和奧地利都被法國擊潰,西班牙和義大利都成為法國的僕從國,瑞典也一度成為法國的盟友,只有英國堅持在和法國作戰,最終是俄羅斯的冬天,改變了歐洲的局勢,拿破崙侵俄失敗決定性地改變了局勢,也使得俄羅斯的地位空前提升。拿破崙曾經短暫地幫助波蘭復國成立華沙大公國,然而戰後波蘭重新被瓜分,俄國獲得的領土比之前更大了,普魯士和奧地利大部分第三次瓜分所獲得的領土和一部分普魯士第二次瓜分所獲得的領土都歸屬於俄羅斯,包括了波蘭極為重要的城市,華沙,盧布林和普沃茨克。而同樣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俄羅斯從瑞典手中得到了芬蘭,曾經完全被瑞典控制的芬蘭灣沿岸,落入了俄羅斯手中,俄羅斯帝國西部的版圖趨於極盛,一直到一戰前,俄國的西部邊境線一直比較穩定。
當然本文一開始就提到,向土耳其方向的擴張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最後貼一張一戰前的歐洲地圖,應該是俄羅斯帝國的最大版圖了,蘇聯時期雖然獲得了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和西烏克蘭(以利沃夫為中心)這樣俄羅斯帝國,乃至往前推的沙皇俄國,莫斯科大公國多從未擁有過的領土,但卻失去了芬蘭和波蘭的一部分,領土還是縮小了。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戰俄羅斯帝國崩潰,十月革命蘇聯建立,二戰獲取了波蘭(一戰後重新獨立,並且在蘇波戰爭中勝利奪去了部分爭議領土,二戰波蘭失去了東部的領土,得到了納粹德國的部分領土進行補償,當然這些領土也都曾在歷史上的某些事情屬於波蘭過)和芬蘭(一戰後獨立)的部分土地,並將一戰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重新吞併,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
總體來說,從小小的莫斯科大公國到後來龐大的領土,俄羅斯在領土擴張上面幾乎不能做到更好。就其極大版圖來說,俄羅斯向西繼續擴張,有吞併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瑞典-挪威王國(拿破崙戰爭後挪威從被丹麥統治中轉投瑞典)的可能性嘛?俄羅斯想從瑞典拿走芬蘭,想從普魯士和奧地利拿走新瓜分來的波蘭領土尚且可能,更為核心的領土則不存在可能性。當時的歐洲,想獲取異國的領土,也不僅僅是打勝仗那麼簡單,往往總需要借口,也需要其他強權的認可,否則很容易引起他國的不滿與干涉,最終陷入拿破崙那樣的外交困境中(拿破崙也吞不下奧地利和普魯士,即使軍事上獲得了決定性勝利)。當然,最終俄羅斯失去對西部部分領土的控制,也要歸功於民族自決思潮的興起,從一戰後的出現的不少歐洲小國獨立,到蘇聯解體,無不是這種思潮的延續。有了自己民族認同感的烏克蘭人,便不會輕易屈從於莫斯科的統治,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了奧匈帝國,發生在前南,或許未來還會發生在西班牙,英國和比利時。
從西班牙到葡萄牙,從荷蘭到英國,從德意志到奧地利,從丹麥到瑞典,一個個曾經的強權,都失去了昔日的榮光,我們總會想,如果還怎樣的話會怎樣,然而很多時候不得不相信,有些事情就是歷史的必然,不該是你的東西,吃下去也是要吐出來的。話說回來,俄羅斯這樣幾乎算是領土擴張最成功的國家居然還被問了這樣的問題,我也居然傻傻地寫了這麼多。以後要在有人問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吞併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芬蘭),就簡單回答一個「吞了,吞不下去後來又吐出來了"這樣得了。同樣,問英國和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法國和比利時以及荷蘭,荷蘭和比利時的,都是。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問丹麥為什麼沒吞併瑞典(乍一眼看地圖應該會反過來問吧),挪威為什麼沒有吞併冰島,還有波蘭為什麼沒有吞併立陶宛。


民族自決挖的坑


看來你沒有玩過p社遊戲,但是毛子也就一個小小公國,立陶宛,匈牙利,波蘭三個東歐強國,隨便一個都比毛子要大。然而百年後,立陶宛成為波羅的海的小小沿海國,匈牙利領土也大大縮小,波蘭更不用看,都被毛子滅國,還不止一次。然後一戰時候被打殘,吐出一部分,然後二戰又恢復起來,東歐國家,基本都是盟國和附庸,然而蘇聯解體,又沒了。加上西歐一堆強國,可不是遠東地區的那些弱雞,吞西部的地,難度太大。


因為他打不贏這些【小國】啊


非不想也,實不能也!中東歐的小國不過是大國的棋子,你想贏得棋局不是看棋子的實力,而是看對弈棋手的實力


擴張過,結果都吐出來了。


你不會天真的以為前蘇聯的加盟國都是自願加入聯盟的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總是黑自己的祖國捧美日韓? 看見這種人我應該以怎樣的形態和他們戰鬥?
中國能否依靠美國,就像歐洲國家或者亞洲小國一樣?
為什麼國家重視足改?
足球比賽中進了球後真有這麼高興嗎?
「一個讓人民為國去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這句話對嗎?

TAG:國家 | 俄羅斯 | 歐洲國家 | 軍事史 | 俄羅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