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業的寒冬來了嗎?

【健身巨頭不支倒地! California Fitness香港12家分店全線停業】http://toutiao.com/group/6306258604135678209/?iid=3994721859app=news_articlett_from=copyutm_source=copy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分析大局切勿一葉障目啊。
大陸健身行業14年開始的新一波的快速發展還未到該波頂峰,何來寒冬?
沒錢買麥肯錫的行業分析,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1.keep、睿健、硬派等線上健身媒體就是這兩三年內出來的,都融到了資。上個月,我三天內,在上海、南京、北京的地鐵里都見到了keep的廣告。
2.知乎健身話題,兩年前關注者50萬,現在已經超10倍增長,快於知乎註冊數。
3.兩年前大眾點評能查到的上海健身工作室大概幾十個,現在數量增長到近一千個。
4.百度與健身相關的關鍵詞的搜索量這兩三年猛增。
5.國家發出信號,支持全民健身增強民眾體質及拉動經濟與就業。
寒冬絕對沒有,可能會有一兩波小洗牌。
至於加州健身在大陸,一開始就犯了一些戰略與戰術失誤,運氣又不太好,這幾年都是在苦苦支撐。
拿上海淮海路店舉例,投資大但不設泳池,地段好但停車不便,這兩條影響就很大。


你們說的是銷售部放了幾個器械的那種地方么?
——分割

突然出現這麼多吃瓜群眾我有點不適應呢。我都不敢回你們了,怕打亂隊形。


這個跟大陸有啥關係。。咱大陸的健身行業春天都還沒到位呢。


現在國內不還是不規範的長草時期么?高昂的會費都給這群長得像教練的銷售發了提成,辦的年卡本應該是預收賬款(屬於負債:收入現金流,欠別人產品或服務)結果直接被當成主營業務收入。人們想要不被坑自己就得了解健身知識,那自己了解了還不如買套鐵在家裡自己練呢。

希望這種亂象能儘快規範起來


比較遺憾的是很多健身房都搞成了傳銷組織。所以他們倒掉也是很合理的。
健身行業不會有什麼寒冬之說,只是國內投資渠道真的挺少的,前期覺得這碗飯好吃的投資者啥也不懂,盲目就進來。現在該慢慢退潮了。


地租高漲將是所有服務業的寒冬。


金仕堡跑路了!金仕堡跑路了!金仕堡跑路了!上個月放假想健身來著,原來辦的5年白金卡還有3年才到期,結果去的時候大門緊縮,聽說裡面教練的工資也是被虧欠的,打任何電話也沒有後文了...
現在健身房跟雨後春筍一樣蹭蹭的往外冒!有好的經營模式才能長存!反正別辦金仕堡指不定哪天就關門了! (?`^′?) ----)`Д′) 天降正義


我的感覺是恰恰相反。
單以兩家上海地區知名度較高的連鎖健身品牌為例:
威爾士健身,創立近20年。其大本營為上海。
最近幾年,門店數量從50左右猛增到 110+,基本上每1-2個月就有新店開張。在上海的大多數新商區,和部分中高檔小區都有門店布局。
不僅如此,還進入了蘇州,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市場。

舒適堡健身,2010年大陸門店10家不到,目前數量為20餘家,近兩年開店速度也明顯加快。
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在成都重慶也有布局。


不健身都回去打麻將跳廣場舞?


作者/ 3HFIT 董事長 姚寧

2016年健身行業沒有消停。健身界的老將新秀、資本市場乃至於政府,都在談健身,似乎不談健身,或者不健身就有點low 有點out。 人性中的隨大流本能,在這波大潮中讓很多自認為理性的人作出了感性的決策:投入健身行業嗨起來! 當一些行業引領者也開始用感性做決策時,那麼更多初次創業者,在看不懂的情況下,為了不被認為out或者擔心錯過了市場機會,會用同樣的方式撲入市場,一時間,中國健身市場就這樣史無前例地火爆了起來。 那麼火爆的現象有哪些呢? 我在這裡給大家規整一下,基本有3個亮點:

  1. 業外收購
  2. 砸錢連鎖
  3. 教練開店

三者共同特點

要成功,先做大

首先我們要界定 「大」的定義,什麼是大呢?

一般意義上講: 大, 指的是規模大,數量多

單店面積大, 一個城市的設點多,全國店數多

進一步意義上講:知曉度大,關注人群數大

做大,這個曾經被奉為企業成功里程碑的思路,在其他行業不斷因為做大做強最終「作死」的案例不斷湧現後,受到了強烈質疑後,卻在健身行業繼續盛行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後面的商業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做大=知名, 知名=凝聚人氣, 人氣=盈利

結論:做大=盈利,至少做大是盈利的必要條件,乃至於充分條件。

這個邏輯看似很好,但是在推論中有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讓一個人先吃成胖子,有足夠的體量,佔地面積大, 飯量大,大家都知道有個大胖子,打出知曉度,然後再塑身練肌肉。 他們的邏輯是: 如果沒有足夠的肉, 怎麼能練出肌肉。 我們做健身行業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個邏輯出現了錯誤: 把肉和肌肉等同了起來,同理可證:擴展造成的累贅是不能被轉換成利潤的。我在一次健身行業的發布會上還聽到了這樣一個奇葩邏輯:沒有規模,就不可能創新。世人所知,創新是企業不斷充滿生命力的關鍵,是不斷被社會接納和利用的的重要條件。大家都能看出正常的邏輯是, 創新來源於實力,實力形成可持續的規模效應

這個實力就是能讓消費者主動地,心甘情願來購買你的服務和產品的能力。

但是當下不少創業者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實力的重要性,或者沒有能力短期創造出實力,他們把「規模」和「實力」等同起來了,並且顛倒了因果關係。先做規模,再談實力。


基於這個邏輯,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做出規模的呢?做大靠什麼?

燃燒資金

結論:燒錢搞規模。

就好比生爐子,柴本身都是濕的,或者根本不是柴,知道點不著,怎麼辦?就在上面澆煤油,火柴一點,火勢兇猛,氣勢宏偉,讓人羨慕。

2016健身行業成功的標誌就是誰拿到了煤油,就等於成功,就可以開發布會。 讓還在努力找煤油的同行羨慕嫉妒恨。

導致的結果:健身市場像川流不息的火車站廣場,人們盲目 盲從 忙碌 茫然

大家都做得很辛苦

原因:市場本身不燃燒

第一盲點是:大眾成了吃瓜群眾

健身界人士相互鼓吹中國的健身春天已經到來。大家趕緊準備夏裝,故事變成了神話,業內興奮此起彼落充分自嗨。真正的健身人群,無人關注被排斥在整個遊戲之外了。百度大數據搜索結果顯示吃瓜群眾對於健身理解從2011年至今沒有任何變化,還持續停留在減肥層面上。事實是:吃瓜群眾還在繼續吃瓜。健身業者還在繼續自嗨。


這種自嗨讓我們把錯把過程目標當成了終極目標。

我們大量的資金時間精力投在了找資金,找店鋪,找裝修,找教練, 然後就是用最原始的,而且已被不斷證明為低效的方式找會員。 一波又一波,前赴後繼義無反顧。


目前健身行業的投入基本都在紅海折騰,具體就是圈地建廟。


他們的邏輯是,大眾不健身是因為健身房不夠多,不夠好,不夠上檔次, 不夠方便, 不夠便宜, 所以, 只有建足夠多的健身房, 裝修足夠豪華,價格足夠便宜, 那麼就能讓大眾來健身。 這個商業邏輯參照了建廟請和尚。只要建了廟,招來足夠多會念經的和尚, 眾生就會來上香。我們忽略了香客和健身小白一個關鍵差異: 眾生上香是因為他們有佛教信仰。而小白們則完全沒有「健身信仰」。 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超越邏輯,不做大腦分析,只用真心感受的非理性認同。 因為少了這個關鍵的「信仰」一環,你建再多的「廟」,找再多的「和尚」, 小白也不會來「上香」。來了也就是買張門票旅遊一番。


現在健身房處在同一種狀態,我們希望通過建無數健身房來建立大眾的」健身信仰」。這種方式屬於典型的曲線救國,成功率極低。 當然效果甚微。

健身行業真正需要的不是不斷拆別人的「廟」建自己的「廟」, 而是要合力共同締造「健身信仰」。


締造大眾健身信仰,是真正的健身藍海,如何締造呢?


中國人民去健身房的比例只有0.4%,而美國有17% 。差異不在人口和健身房、教練的數量配比上,而是在於對大眾的健身理念教育上。當大眾對於健身的理念是粗淺甚至錯誤的 時候,再多的健身房也將變成聾子的耳朵,成為擺設。

建立「健身信仰」 靠教育

教育的目標,讓專業知識常識化

健身知識,一直以來被界定在「專業知識」範疇,使得一個非常普通,甚至沒有任何健身證照的私人教練都敢理直氣壯向會員叫板數百元一節私教課。 原因就是教練和會員的健身知識嚴重不對稱,而不是兩者掌握健身知識的能力差異懸殊。


建網站,編程序,發射導彈的知識不需要人人應用,故屬於專業知識範疇,而健康健壯則是每個人的權力,人人都要用到,人人必須掌握,所以健身知識本身屬於生活常識而非專業知識。


10年前,擁有一張駕駛證,我們就是老司機,就有擁有專業知識的自豪。10年後的今天,一大堆人都有駕駛能力,曾經的專業知識變成了常識。


同理,我們可以推斷:當健身行業把資源從偏執地建」廟」,招募「和尚」,轉移到大眾「健身信仰」的培養上的時候,用不了幾年,健身知識將變成大眾常識。健身教練的職能將發生重大變化。


健身教練的工作重心將從目前背負沉重銷售壓力、幫助會員建立運動興趣、設計健身計劃,監督會員持續運動,偏向於發現會員動作盲點,糾正動作偏差,幫助會員建立正確的肌肉記憶。同時,私人教練的會員數將成倍增加,而每個會員的輔導周期將大大縮短。


健身行業的第二大盲點:健身動力盲點


很多健身行業創業者甚至老司機都沒有真正深入研究過健身心理學。他們還在用傳統的價格槓桿去撬開大眾小白的心。


他們認為只要提高健身房的品味,提供便捷的地點,降低健身卡的價格,那麼,健身小白就會來健身。他們把健身房當成了餐廳,逼格高,味道好,價格低,就能吸引食客。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去餐廳用餐和去健身房運動的動力是截然不同的。


用餐動力是典型的追求快樂; 運動動力往往則是:逃避痛苦。用餐本身是快樂的,所以要追求,而運動本身是痛苦的,所以最好要逃避,不得不去運動的原因就是,不運動要發胖,要生病,更痛苦,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已產生運動行為,但是本質上不改變「運動=痛苦」的認知,結果就是,一旦後面的痛苦被解除,如:預感不會生病或不會肥胖,很快就失去了健身的動力。


如何不改變運動的動力,那麼,就是免費送健身卡,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也不會來健身,來了也不會持續健身。理由是:

人類無法養成「忍受痛苦」的習慣


結論:健身行業是為數不多的「價格亞敏感」行業。簡單粗暴的使用價格戰,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失敗者一定是健身房。


藍海在哪裡?


成功的教育:

改變大眾對於運動的感受

讓運動感受被重新定義為快樂


沒有一個抽煙的人在吸第一口煙的時候,會發出驚嘆:WOW!味道太好了,早知道那這麼好抽,我2歲就應該抽啊!可一旦抽上了,他們對於香煙的味道感知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覺得非常享受。


客觀上,香煙質量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吸煙者對於煙的主觀感受。 如何吸煙都可以通過學習被教育成是一種快樂,那麼健身被感受成快樂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而且是非常大的。 所需要的就是健身行業各路精英少些互斗,多些互助,協力教育大眾市場,建立「健身信仰」。


健身行業的第三盲點:健身專業知識壓倒一切


我在數十家世界500強企業做培訓接近2萬小時,接觸過無數職場精英,他們非常出色。不過,有一個方面,他們無法和我們健身教練抗衡,那就是砸錢投資參加培訓。健身教練的學習投入資金不管從絕對值和收入相對比例都是其他領域的人無法相比,完全不在同一個等量級上的。

以3HFIT的ACE(美國運動委員會執照)為例,拿到執照,完成繼續教育學分大概就要投資近2萬元,再加上其他各種專業健身技能的學習投資,及參加各類健身大會,很多教練一年收入中的20~30%,都投資在職業發展上了。相比於那些逼格很高、著裝靚麗的,幾乎所有的培訓都是靠公司出資,自己一毛不拔的職場精英來說,健身教練是最願意做職業投資的人群。絕對值得讚美。 既然健身教練如此愛學習,那麼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感到職業前景不清,擔心年齡一大就失去職場競爭力呢?


原因就是:

投資領域嚴重失衡。


一個只練上肢,不練下肢的人,赤膊穿條寬鬆褲子,確實第一時間會讓人感覺很強壯。不過幾乎不會有什麼好的運動表現,因為底盤不穩基礎太差。 很多健身教練在投資上只投專業健身技能,嚴重忽略由智力和情商組成的綜合人格魅力的投資。結果和會員交手一兩個回合,就被挑下馬去。


做好一個出色的職業私人教練的難度,甚至超過醫生,因為醫生和病人相處的時間總和是「數小時」,而健身教練和客戶相處的時間則是「數百小時」。就是談戀愛,你不看手機,不一起吃飯看電影,只能面對面,就談一個主題,你談100個小時試試?! 這絕對是個挑戰。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教練幾節私教課後,就淪陷為「數數教練」,會員丟失率嚴重。


讓問題變得更糟糕的是錯誤的解決方法。 行業內普遍認為要提高教練的被認可度,那就必須進一步提升教練的健身專業能力。這個本來正確的理念被推到了極致,就轉折成了荒謬。


就好比對一個普通的游泳者來說,他的訴求只是游泳不是潛水,他只需要兩米清澈的水就能盡情暢遊了,可我們偏偏覺得兩米不夠,我們不停地往下挖,不挖他個200米深就不能顯示出我們的實力深厚,結果就是吃力不討好,深度沒有換來效益,還攪渾了原有的「兩米清水」,嚴重顧此失彼。


那些有實力花上幾百元/一小時玩私教的人,在自己的領域裡幾乎都非等閑之輩,綜合素養不可小視。 在這個處處要攀比的社會中,要讓你的會員選擇被你指導、被你俯視,你只要一個選擇:把健身專業技能建立在你的綜合素養基礎之上。


正好相反!
很快就要站上風口了!
(貌似是)@雷軍說過,站在颱風口上,豬都能上天。所以其實我一直很怕這種風口沒有節制、沒有選擇性地沖向服務行業。一方面是覺得豬即使上天了也還是豬,另一方面是擔心他們忘了「顧客是上帝」的行業本性。
但是風總要吹過來的。上個月,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健身新時尚。具體的自己看吧,這可是國務院發文要給大家制定五年健身計劃。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6-23/doc-ifxtmses0820016.shtml

說點兒接地氣的,朋友圈裡晒圖曬得高大上、點贊多的並不是吃吃喝喝旅個游,而是健身房裡團操也好擼鐵也罷,或者跑步、游泳,哪怕是簡單的微信步數,過兩萬了都點贊無數。曬跑步的更不用說了,各種跑步軟體是火了又火。今天這個人曬了馬甲線,明天就有另一個姑娘曬A4腰。這些都不是平白得來的。
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健身已經成為了一種新風尚。
說回健身房。
很多人不是不想去健身房,而是期望與現實落差太大。如果健身房都很正規、都很規範、教練又專業、團課安排合理、私教用心上課,去的人一定會比現在至少翻倍。
別信有的人說在外面跑步比健身房好多了,說這話的十個裡面有八個沒去過健身房,另外兩個是去辦了卡,實在煩透了現在的服務再沒去過的。
所以你說未來的發展到底有沒有機會呢。
相信總有一家店會打破現在的局面,成為時髦、先進、網紅都愛去、朋友會相約一起去上課的新標杆健身房。
春天不遠。


目前健身行業在中國是朝陽產業,講寒冬來臨,早了點。
倒是該行業的管理服務標準,准入門檻機制,科學健身知識普及等內容,除傻大黑粗的〝全民健身運動〞外,鮮有報道。


謝邀,哪裡能看出來是到寒冬了???這個行業現在還在蓬勃發展啊,只是大家越來越理性消費了


寒冬肯定不是,但是洗牌是必然的……
不然總有人覺得,健身就是沒有專業性的,那些私教真的就是騙錢,其他都不會的。
這個行業缺好教練是真的。
這個行業缺行業標準是真的。
這個行業缺對從業者的社會認可是真的。


春天還沒來,如何進寒冬!
細思會發現,近幾年國民的消費觀念正在改變,5年前消費基本偏向實體產業,現如今各類虛擬會員,無論是視頻類,音樂類,版權類的消費悄悄湧上枝頭,數據突飛猛進的增長!
而健身產業,作為商業模式的一種,看本質,才是最挑客人的一種消費行為!健身真的是需要有錢有思想價值觀統一的人來消費支撐的!土老闆買個高級健身會所,打著健身的幌子進去看美女約炮的可不叫真正的消費群體哦!雖然這一度絕不在少數!
看待一個行業的興衰!不是你賣了多少學時的私教來反映這行業的上升,而是整體大眾消費觀念的認識!有多少消費者是真正認識到健身是永久長遠的修身修心的過程!又有多少人因為失戀,為社交,為跟風,為一時的對身材的要求而急功近利的奔跑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
其實與其說是一個行業的崛起,不如說是國民價值觀的提升!真正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表現!關注生命的最本質的存在而開始運動改變!一旦如此價值觀建立,連帶的會費,私教,服裝,器材,教程,營養餐等周邊產業都會被帶動,這才是健身這種特殊行業崛起的標誌吧!


一片藍海有木有! 健身還沒做到真正的平民化和普及化,中國人大部分人的健身觀念還沒完全豎立起來。在我看來今後地址便民,價格親民的非會所,非工作室式的中小健身房將會得到發展和重視!
也許,兩到三年內國內將會有健身企業上市,包括掛牌三板。


看到健身房裡還有那麼多極不專業的教練,我覺得寒冬還遠遠沒有來


健身房搞的跟洗剪吹一樣,進門各種推銷,還不如自己在家練


啊??現在都還沒幾個人有長期健身的習慣呢,春天都沒來,寒冬在哪兒?

不過的話,地價飛漲,房租也跟著漲,這是所有需要門店行業的一大打擊把。。


本人十多年來去過大大小小十幾個健身房,現在自己買了點器械在家裡練,談談自己對健身行業的看法吧
1.現在健身房最大的開支在場地費用及人員管理,物價上漲,房租漲幅大,員工對薪資要求和工作環境的舒適,很多健身房的教練大部分都在一個健身房做不太久,除非自己有股份,所以跳槽的很多,健身教練方面亂象也多,教練證不是想像中那麼難拿的,很多半路出家,自己都練得不好,還指點別人,要身材沒身材,要經驗經驗也不足,健身房為了節約人力成本也會用一些這樣的人
2.健身房遍地開花的速度比較快,但追不上人們的需求,國內的健身文化並不是以健身房的器械為基礎的,而是比如競走,氣功,跑步等等非劇烈運動,人們寧願把錢存起來看病也不會去健身房運動,再一個就是懶的本質,有一部分人辦了卡,都不會去幾次的;有的人覺得去了健身房就會練成巨大的肌肉男或者肌肉女,我只想說,別做夢了,國人在這方面的意識是想當薄弱的,對運動和肌肉的原理不了解
3.如果用手機行業比喻健身行業的話,國內的健身行業處於大哥大(一種較早的磚頭式手機)時代吧,我經常看一些美國和俄羅斯的鍛煉視頻,確實很多器械國內的健身房都沒有,教練差距也比較大的,風格各異,效果突出
4.現在健身工作室的興起,對健身房也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很多老百姓承受不了私教費用,以後能分期付款或者其他的優惠支付就比較好了
5.我個人是很看好健身行業的,雖然現在大經濟環境不好,但是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和健康長壽會越來越強烈的


推薦閱讀:

囚徒健身如何增肌?
美人筋是怎麼練的?
每次鍛煉因為出一身汗,然後洗個澡,又要洗衣服、要洗襪子、要洗鞋......然後我就總是不想再去鍛煉了?
健身中,所謂「塑形」是個什麼概念?
如何增加身體厚度?

TAG:健身 | 健身塑形 | 美容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