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中損失的錢都去哪了?

每個國家生產的紙幣和黃金是定量的,經濟危機也並不是把錢給銷毀了,那危機中那麼多的公司和人破產了,他們的錢都到誰手裡了,錢的總量是固定的,破產的人損失的錢又沒被銷毀,那總會有一個歸屬地


一方面裝進了別人的口袋,另一方面變成了你未來的負債


這就是萬惡的槓桿的負作用

假設經濟好的時候你首付50萬,貸款50萬買了一套價值100萬的房子。現在經濟危機來了,大家都在賣房回籠資金,房價跌了50%,你的房子只值50萬,而你依然負債將近50萬,你的財富幾乎變成0了。

發現沒有,經濟好的時候你借款50萬並約定未來(假設是20年內)還清,這是在向未來的自己借款。現在經濟危機來了,資產價格下跌,你虧了50萬(你的過去向你的未來借款50萬,用總資金100萬購買了現在價值50萬的資產)。


那麼你肯定會問,銀行多出的50萬哪來的,這個就要怪萬惡的存款準備金制度了,多出來的錢是存款準備金這個槓桿憑空創造出來的。不明白的話自己知乎搜索一下,已經有很多回答了,解釋得也很清楚。

你可能還要問,我未來的錢既然已經來到了現在,而且又沒有消失,整個經濟體的財富也確實增加了50萬,那麼這個錢又去哪裡了。當然是被高位賣給你金融資產的人賺跑了,沒錯,別人不僅賺了你現在的錢,而且還賺了你未來的錢。

當然這是從金濟危機中的虧損者角度出發,你發現自己少了50萬,而且你身邊曾經和你一起買房的現在也都發現自己的財富變少了,並且整個社會的大部分人的財富都變少了。這些錢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少部分人賺走了。


以上稍作了修改,下面是進一步的分析

危機前不舉債,危機時就不會受傷害。

你說在危機中看到的有人破產有人跳樓,那都是在前期舉債過多的。而債務就是槓桿,它可以帶給你超額收益,也可以讓你萬劫不復。還是前面那個例子,50萬買到了100萬的資產,如果現在房產漲到了500萬,而你又及時套現了,你就賺到了450萬的超額收益,那麼恭喜你成功的擠進了那一小部分人中,你賺到的就是別人現在和未來的錢。當槓桿負作用發生的時候,100萬跌到50萬,資產就被清零了。那些0首付的,低首付的,就肯定資不抵債了(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危機中破產的就是這部分人,他們到最後就只剩下一屁股債務了。有人支出就會有人收入,他們損失的財富自然就流進了另一部分人手中,所以這些錢哪兒也沒去只是換了一個口袋而已。

前面有個答主說的,我的800萬呢,紙上富貴而已,如果你沒有及時套現,那就永遠只能是紙上富貴,但是仍要恭喜你,你沒有負債,雖然只是過了一把乾癮,但畢竟也沒什麼損失。

危機後,既然錢還在,為什麼整個社會還會錢荒呢


在一個大部分人都舉債的經濟體中,由於財富集中到了小部分人手中,而他們的需求畢竟相對有限,小部分人有需求,大部分人負債,所以整個經濟體就陷入了總需求不足的狀況。總需求不足,消費和投資減少,失業增加,人們的收入減少,債務負擔相對而言變重了,人們當然不願意進一步舉債增加消費和投資。由於人們有了經濟衰退的預期,所以各行各業風險增加,銀行開始回收款,從而消費和投資進一步減少,經濟體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在這種狀況下,不是金融體系沒錢(排除擠兌),而是有錢也沒人借。另一方面,銀行也不輕易放貸,企業破產倒閉,貸款無法收回,抵押物縮水、各種違約事件頻發,金融體系內資金迅速減少,放貸條件自然也變得嚴格。經濟陷入了通縮,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上升,人們會傾向於持有貨幣,而不是舉債,所以就更沒有人願意借錢了,沒人借錢總需求就無法增加,整個社會看上去就是誰都缺錢。

最後給出規避經濟危機風險的建議:

借債要量力而為,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以外的事。

賺到錢了要及時清除債務,不要自我膨脹,借入更多盲目擴張。

評估好自己的能力,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不是一個身在牛市中的人可以想像的。


你有一套房子,200萬買的,住了好多年了。
最近房價暴漲,你所在的小區以1000萬的價格成交了好幾套房子。你才發現,卧槽原來我是千萬富翁了啊!從此你昂首挺胸,春風得意,買瓶啤酒都不讓找錢了。
然而好景不長,經濟不景氣了,房價又跌回去了。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棟200萬的房子里,如此狹窄如此簡陋,彰顯出自己的貧窮。
於是你憤怒的辣喊,老子的800萬呢?

我特么怎麼知道?


題主有概念性的錯誤,經濟危機並沒有損失錢;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是國家發行貨幣的依據,這個依據是什麼呢?

具體依據五花八門,每個經濟學家與金融學家都有一套說辭,我從最根本的說起:國家發行貨幣的依據是國民生產總值,就是說你造了多少東西,國家就印多少東西的錢;經濟增長的本質就是物質的增長,所以,隨著經濟的增長,貨幣發行也必須同步增長,

比如說一家生產摩托車的廠家,每台摩托車三千元,結構組成是:

  1. 材料、機器成本、銀行本金五百
  2. 工人工資五百
  3. 銀行利息 五百(注意,我將銀行本金分開了,銀行本金在第一條)
  4. 場地租金五百
  5. 利潤一千

其實還包括稅收,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假設是免稅的;在這五個部分之中,除了零配件與銀行本金之外的另外四項都是增值部分,為什麼說是增值部分呢?

大家可以用國民收入的構成來理解,國民收入是指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這些報酬說到底就是增值部分

為什麼要提國民收入呢?

因為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大同小異,而國民生產總值與貨幣發行相關(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在核算與價值構成方面略有區別,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增加的價值,即增加值,不計算中間產品和中間勞務投入的價值,國民收入不計算中間產品價值,也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價值,即只計算凈產值)。

就這個摩托車廠家而言,如果這台摩托車銷售出去,國家就必須多印兩千五百塊;強調一下:物質增長的前提是東西必須銷售出去,生產出來卻沒有賣出去(沒有流通)的產品不算物質增長,所以,即使摩托車生產出來,只要銷售沒有完成,國家就不能印刷這兩千五百元

咱們假設出現了經濟危機,摩托車積壓,但是在生產與銷售環節必須要支付原材料與機器的成本/工人的工資/房租/銀行利息,拖欠部分以及企業家應得的利潤就以貨物積壓的形式沉澱下來了;

沒有利潤,就意味著不能組織生產,更談不上擴大再生產,國民生產總值就可能為零,如果為零的話,意味著可供人類消耗的資源總量減少(注意國民生產總值為零的時候,資源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減少,因為人類的生存要消耗資源,比如吃飯消耗糧食,穿衣消耗布料),意味著可以分配的資源在減少,就直接影響了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經濟危機的危害所在

前面說過,物質增長體現在多印刷的鈔票,既然產品積壓,物質增長就沒有完成,既然物質增長沒有完成,那麼就不會多印刷鈔票;

這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題主把經濟危機理解為損失了錢,是概念性的錯誤,準確含義是在經濟危機時候

  • 沒有多印錢
  • 沒有損失錢

錢不多也不少,總量沒有發生變化,這些錢以利息 租金 工資的形式轉移支付給了社會(當然很多的企業家是賺錢之後才支付銀行利息與本金/甚至租金,那麼,這些錢就以已經支付的形式,比如工資,零配件的成本等轉移給了社會,而拖欠的部分以產品積壓的形式沉澱下來了)

反過來,就可以理解經濟增長與貨幣發行的關係了,經濟增長的標誌就是貨幣量發行的同步增長(不能多發,否則就是通貨膨脹,也不能少發,否則就是通貨緊縮),一句話錢多了


悄悄告訴你,都被我拿走了……

哈,實際上有兩個原因,比較簡單的原因是因為購買力的下降,錢的總數量雖然不變,但其代表的權力(這麼翻譯不妥,直接用power更好)總量卻少了。

另一個複雜的原因用簡單的例子來說,就是——經濟運行是有成本的,當投入被低效使用,產出就會減少。這些錢就跟送進發動機的汽油一樣,在發動機怠速或空轉時,就被白白燒掉了,沒有做功。

錢必須是流通才有其價值,國家印了錢,銀行、工廠和服務業這些企業還有個人想要錢怎麼辦?必須向國家「買」,用商品和勞動服務「買」,但是一般是後「付費」,先拿錢再交貨,也就是以債務形式獲得貨幣,如果拿到的錢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率,與債務持平或者低於債務,也即沒有生出更多的錢,那麼這些錢將全部用于歸還欠國家的債務。不像個人和企業,國家只能使用實體物質財富和勞動,現在只得到了錢這種花花綠綠的紙,等於0。

這樣,企業和個人沒有錢,國家有錢但沒用,錢的這一次循環就無效了,看起來就是被燒掉一樣。

(PS:請不要根究上述話語中任何經濟名詞的準確性,他們全部不代表其經濟學意義,僅為了給經濟學門外漢提供直觀認識)。


你以為你的房子股票值一個億你就能以一個億的價格脫手?

如果真能這樣,莊家簡直太容易坐了。

市值在變現前,只不過是一種計算謬誤罷了。
而變現行為本身,就會大幅度影響市值。

所以什麼蓄水池理論都是扯雞巴蛋騙智商稅的。


真相就是先到者賺後來者的錢,最後沒來的及出手的人為所有賺錢的人買單。

包含信貸就放水了?就不一樣了?信貸不創造基礎貨幣,至於創造的衍生貨幣往往在準備金確定那一刻就確定了。創造貨幣有兩種方式:1輸入性通脹,如中國。2.財政部發國債央行買,以未來數年財政收入背書,如美國。

越來越多的債務會吞噬無限量的流動資金,只會更傷流動性加深通縮。

能通縮也是好的,能通縮說明這個國家大多數東西都能自給自足。

最可怕的是滯漲,對於那些資源型國家,毛也不會造,資源一降價,直接就廢了。你資源降價了,但是外國的消費品定價卻不由你決定,誰叫你無法把自身資源變成相應消費品呢?


順便,
科斯:"你想要我姑娘,出個價吧。"
我:"I can pay 0$. You have only 2 choices, give me then live, or die then give me."

比較優勢理論啥的,在大多數時候,也是智商稅。


謝邀。不太懂經濟,但是我想跟金融的道理是共通的。
金融危機來了,大家都虧錢,那錢去哪兒了?是前面市場好的時候被人賺走了,然後再危機時部分人抄底,他們又會賺。就相當於轉移了。

題主所說的經濟危機應該不包括戰爭等破壞性的經濟危機,而是市場自由發展引起的危機。那麼這個跟金融道理一樣的。經濟過熱時每個人都賺錢,幹什麼都賺錢,但是賺的錢哪兒來的?賺的就是後面經濟危機的錢,也就是經濟過熱時賺的是未來的錢。所以正常情況下,國家應該防止經濟過熱,因為經濟過熱不定導致經濟下滑,為過熱買單。

不是專業學經濟的,說的不好,請原諒。


不邀自答,舉個最庸俗易懂的栗子吧,我有一座房子200萬,房價上漲到1000萬時賣給了你,然後經濟危機來臨,房價再度下跌到200萬,你把房以200萬的價格賣給了他,中間的800萬哪去了,明白了吧


錢本身沒有減少,只是流通次數變少了。


同理股災中的財富一樣也被消滅了~


先說是不是

社會財富的總量的確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是短期內完全不可能出現如此巨大的損失,因為沒有消耗。所以它只能是轉移,而不是損失。

那麼問題來了,財富跑到到誰手裡了?你變窮了,我變窮了,必定就有人變富了。你為了能重新富裕起來,就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攢下積蓄,然後在下一次經濟危機中再次蒙受損失。極少數人可以通過奮鬥躋身到大資本家的行列,比如川普,很典型的例子,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不過是等待被收割的韭菜罷了。

現代人很幸福的一點就是處在信息社會中,互聯網的發展重創了全世界的信息壟斷者,給了我等民眾思考的機會。

現代政治經濟體制從本質上還是人吃人,不過吃相比起過去已經是非常好了。這就好比養豬,假如以前養豬是往豬肚子里灌飼料,現在改善了豬的伙食,豬圈也整潔了。養豬的關心豬的身心健康,心裡想的卻是這樣養豬豬不容易造反,豬肉才好吃,才「豬道」。雖然豬依然逃不脫被吃的命運,但是這對於養豬人和豬來說這都是一種進步,而且你不得不承認,豬得到的好處更大一些。所以說,做豬要懂得惜福啊——在更好的養豬人出現之前。

靠,我都打了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扯得有點遠。不過反正也沒幾個人看


通常情況下,錢=信貸總額+貨幣總額, 而且信貸總額遠大於貨幣總額(美帝信貸總額大概50萬億,貨幣總額3萬億)

經濟危機又叫信貸危機。。。。


最簡單的回答是,這些錢消失了!!!
很簡單的說兩句,為什麼說這些錢消失了呢? 我們先去看下這幾個東東~~-----------(M0,M1,M2,M3............)
你的問題:每個國家生產的紙幣和黃金是定量的,經濟危機也並不是把錢給銷毀了
實際上你所說的紙幣和黃金只佔社會總現金量的極小一部分,這裡只是說個大概所以我也沒查資料,應該是全球你所說的這類現金為5萬億美元,就算加所有黃金也不過10多萬億美元。
因為黃金實際上現在不當現金流通,那5萬億美元就是所有真正的現金。
那經濟危機里消滅的是哪些錢?
經濟要正常運行需要貨幣進行流通,首先是銀行有準備金率,按照一定比例可以用5萬億產生比如說20萬億美元,然後這些錢進入流通,因為現代社會金融業發達,所以貨幣流通速度很快,具體我也沒查資料,只能說這些錢(20萬億)在不斷流通中會產生更多的「錢」。 具體你可自行查閱M0,M1,M2,M3,實際上M3還不是全部。
而經濟危機(以2008年為例,該次危機消滅的資產嚴格來說都是賬麵價值,說到底就是把社會上的資本流通性給消滅了或者說降低了。如果危機後大家當沒有事一樣繼續消費或者更快速的消費那危機並不嚴重)所以溫家寶也說「信心最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信心就會消費就會繼續投資,只要保持流動性危機就能度過。

但是,在經濟危機里要讓整個系統保持信心是不可能的任務。 具體要展開實在題目太大。所以問題在於同樣的高能貨幣數量(5萬億),在危機以前和危機以後的效果完全不同。
所以這才是各國再量化寬鬆也起效不大的原因,這個已經不完全是經濟學的問題,而是社會心理學之類的範疇了。

貨幣要流通,流通速度過快就是惡性通脹,速度過慢就是通貨緊縮。

也不知道你看明白了多少,可能我的回答有點偏題了。
希望略有幫助吧。


「經濟中的紙幣和黃金是定量的」,沒錯,但紙幣有幣值,黃金有金價,它們只是用來衡量對應價值的等價物,不能算作一個企業的收入。
何況,紙幣也可以不是定量的,中央銀行或聯儲在衰退時往往印刷紙幣,投入市場,那還算定量?無非就是個符號而已。在短期經濟中,貨幣量可以用來調節名義利率,進而調整國民收入,這裡就不展開了。

企業的收入如果不是貨幣,那是什麼?
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實際產出,換句話說,是實物,是產品,是東西,不是紙鈔。賣出去十輛車,那十輛車是企業的收入,不是每輛車二十萬人民幣,一共二百萬人民幣,你貨幣量一改變,雖然車子貴了,賺的人民幣多了,但社會上物價普遍漲了,尤其是你投入生產的原材料也漲價了,你賣車的獲利並不一定增長。但是,如果你下一次賣出去十五輛相同成本(同樣按投入實物衡量)的車,那你的收入一定增長了五輛車。

企業破產,倒閉,是因為賺不到錢;賺不到錢是因為社會上需求低下,沒有人買東西,賣不出東西我這一年就和沒造出幾輛車一樣,沒賣出去的存貨雖說視為投資,但這投資是等不到獲利的那一天了。需求低下的原因有很多,衰退(或蕭條導致的經濟危機)當中,各行各業面對的需求都下降了,所有人的需求下降,買的東西減少,導致每個人收入都減少了(我們為什麼要互相傷害)。

所以,經濟總量下降,你的邏輯是「錢是有限的,有人虧了,有人就賺了」,非也,這個問題跟錢「紙鈔」無關。人們虧的是產出,不是收入的貨幣。假設只有AB兩家公司,衰退發生,AB的產出都會下降,沒有人是贏家,你說貨幣量不變,那影響的是物價上漲(數量方程:貨幣量*貨幣流通速度=物價*產出),物價水平不影響實際境況,因為成本和收益普漲,單位利潤是不變的,但賣的少了,總利潤就下來了。AB公司都收到打擊,固定成本太高的,就會倒閉。

所以說,如果普遍衰退的話,貨幣的分布不一定產生什麼變化,哪怕有的公司倒閉。貨幣已經被人們拿在手裡,作為前期收入的儲蓄了,由於種種原因,本期人們選擇不消費或少消費,使需求下降,才引發的經濟危機,不涉及嚴重的資本轉移,換句話說貨幣沒有怎麼重新分配。錢沒有消失,錢都被人存起來了,破產的資本家也沒有餓死啊。破產清算還的債務也是給了債權人,你可以理解成破產的錢給了前期放貸的吧,但是!放貸的也有損失,因為破產還的錢比正產經營還的要少。所以,還是一個結論:大家的境況都變差了,還都不老老實實花錢互相幫助,經濟危機就是一個集體互相傷害的時期,老老實實掏腰包多好。。。


簡單的說你損失的不是錢,而是錢的流動性,就像你買股票5萬,即便虧了,你的買入價還是5萬。不會少的,但是,你被套牢了,取不出這5萬了。錢失去流動性,就是廢紙了。


神說:凡是能憑空誕生的都會憑空消失


黃金總量固定,但錢的總量不是固定的,央行可以用紙一直印,一直印。比如一家人,每天產出一鍋粥,開始是每個成員一張糧票,大家都可以換到一碗粥。後來印了很多糧,而且全都到了一個人手中,但粥還是只有一鍋,所以後來一張糧票就只能換到半碗粥,其他的粥都到了印糧票的人碗里。通貨膨脹是也。


經濟危機的根源其實是消費跟不上生產!
生產的產品中有一部分作為資本用到再生產當中一部分總於消費,可是總於消費的這部分在分配的過程中沒有平均分配導致有的人分得多有的人分的少。可是每個人的消費是有限的富人每天也是三頓飯結果就是窮人基本上是月光而富人的存款卻多得數不清。那麼這些存款所代表的實際物資就沒有被消耗。那麼這些物資怎麼辦呢?用於投資!好主意,可是問題還是會有,短期內可以但是長期來看卻是投資越多導致的無法成為商品的產品就會越多。政府就要出手了,政府加大購買量。政府購買也不過是止痛片而已問題還是在只不過往後壓了。
有一天人們驚訝的發現自己造的產品沒人要了!!怎麼辦?降價唄!降價是有助於減緩危機的,當名義貨幣總量不變價格降低時實際貨幣量增加了(m/p)!但是降價的這個人收入更少了,他又會減少購買量問題就這樣由一個人傳播開來,大家開始悲觀起來大家都不去買東西了這樣就導致了惡性循環~
政府的稅收是收的增量稅,這種情況下增量減少稅收自然也會減少!那麼以前的貨幣去哪裡了?銀行!由於悲觀預期,人們偏向於減少消費,由於消費不足企業就沒有動力投資所以兩方面都促使錢到銀行那裡去!
所以大家就覺得錢難掙了!這個時候政府就該出手,一方面增加政府支出一方面發貨幣更主要是提升市場信心改變預期。增加消費!
可以說只要資本還是以增值為目的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溢價最多的就屬於房子了,賣房套現的人賺走了你未來的錢。
只要在你貸款期限內出現房產市場崩潰,基本就白乾了。
黨國打算依靠維持泡沫,提升大眾收入是不現實的。
黑天鵝不一定是天鵝引發的,也可能是蝴蝶。


【第一部分】
首先,要糾正題主問題中出現的兩個錯誤觀點:
一、黃金與貨幣的關係
伴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貨幣與黃金逐漸脫鉤,貨幣的發行不再以黃金存量為基礎。雖然各國中央銀行依然會儲存黃金作為其資產的一部分,但是黃金已經與貨幣規模脫離了關係。
二、貨幣存量
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本身並不是財富,而是為商品流通提供便利的工具。更通俗地說,貨幣只是一張紙,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因此,中央銀行要根據商品流通的需要來調節貨幣供給量。同時,經濟的周期性也會作用於存款貨幣機制,從而改變貨幣的存量。貨幣存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第二部分】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再補充一個相關知識——存款貨幣創造機制。
存款貨幣的創造可以分為兩次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存款貨幣銀行,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商業銀行;第二個層次是中央銀行,也就是接受商業銀行存款與貸款的銀行,在我們國家就是中央人民銀行。
一、存款貨幣銀行對於存款貨幣的創造
現在忽略複雜的現實,考慮一個簡單的情況:
假設,你現在把500元存入銀行A,銀行A根據央行的規定,必須為你的這比存款保留20%的準備金,以防備你的隨時提取。也就是,要把500×20%=100元,存入銀行A在央行的存款賬戶。現在,銀行A就有了400元(500—100=400)可以貸款給需要用錢的企業1。企業1有了這比貸款後,存入與其有業務來往的銀行B,銀行B接收400元存款,其中400×20%=80元存入銀行B在央行的存款賬戶,剩下的320元可以貸給需要企業2……,以此類推。
你存入銀行的500元,最後派生出來了500+400+320+256+……=2500元(計算方法:等比數列求和)的存款。
所以,你看貨幣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至於你提到的紙幣形式的貨幣,只是現代信用貨幣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貨幣資金流通,都是通過存款貨幣在銀行的轉賬實現的。
存款貨幣規模派生,就是基於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這部分金額,被稱為強力貨幣。就像剛剛舉的例子,商業銀行A、B、C…在央行總的存款數額就是500元,貨幣就是基於這500元派生出來的。
二、貨幣的發行與收回
貨幣發行的全部,並不是央行打開印鈔機印錢。
如果經濟趨熱,很多企業需要貸款以擴大生產規模,這時候銀行可貸金額緊張,銀行就會申請中央銀行發放貸款,或者是通過再貼現、向央行出售債券等方式,以使自己在央行賬戶上的存款增加,並據此向企業發放貸款,這樣就完成了貨幣的發行。
如果經濟趨冷,很多企業破產,人們對投資收益的預期低,不願意投資。這時候,銀行雖然有很多可貸資金,但沒有那麼多企業願意繼續貸款來擴大生產,也就沒有相應的貨幣被創造出來,銀行對央行的貸款也會萎縮。所以,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量減少,貨幣被收回。

【第三部分】
讓我們看一下經濟危機中發生了什麼,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金融考研黨,有時間再繼續更新。)


這些錢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其實很簡單,就是周小川一個響指,說:四十萬億來。於是就多了四十萬億!妹子們都驚呆了。於是周小川又一個響指,說:四十萬億走。於是四十萬億就消失了。這四十萬億根本沒有存在過,其餘的都不要想。

先講個故事。路人甲借給路人乙一百元,路人乙把這一百元歸還朋友丙的欠款,朋友丙還了賭債給朋友丁,朋友丁欠朋友戊一百元,朋友戊還欠著路人乙一百元。於是還款給朋友乙,朋友乙按期歸還路人甲的一百元貨款。資金周轉一圈下來,為什麼現在誰也不欠誰的錢了?

標註:路人甲的一百塊(四十萬億)本身是不存在的。

當然還有股票市場、信貸市場的信用缺失,導致很多財富被浪費,而從賬面上你是看不到的。終有一天所有的問題都會集中爆發。


推薦閱讀:

法律上是如何禁止濫用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的?
為什麼曾經幫助很多企業成功的紅杉、軟銀賽富最近推向 IPO 的公司出現嚴重危機?
平安銀行的小微貸款客戶經理怎麼樣?
如何估算德雲社的市值?

TAG:經濟危機 | 金融 | 金融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