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出現是武俠小說之幸還是不幸?
Rt
額,看來大家沒有太明白我的意思!首先,我是金庸腦殘鐵粉,金庸在武俠小說成就毋庸置疑!但是與愛因斯坦之於物理等不同的是,武俠小說在之前是上不了檯面的小說,金庸的出現忽然將之拔高了許多,打通了通俗與高雅!他是武俠小說發展的一座大山,他的出現令許多人望而卻步,「反正也超不過金庸」!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武俠到了金庸長時間停滯不前!而未來具有和金庸相當能力與學識的人或許有不會去寫武俠!出路在哪裡??
這個問題下面有不少人對題主的提問冷嘲熱諷,有點看不下去了,特意挑出時間回答一下。
金庸的出現究竟是武俠小說的幸運還是不幸呢?
光看問題自然誰都會閉著眼回答「幸運」,一個武俠小說寫作的集大成者,幾乎以一己之力「提升了一個文學類型整體品格」,甚至讓曾經上不了檯面的武俠小說選入語文教科書,掀起了一個盛況空前的「新武俠小說」閱讀熱潮,這樣一位武俠小說大師的出現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武俠小說的現狀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大批相關的報刊雜誌倒閉,無數優秀的作者與編輯離開——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在知乎中看到的一篇回答,寫的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武俠慢慢走向落寞的過程,而那位答主 @李栩然 作為《今古傳奇·武俠版》的編輯,一路見證了武俠的由盛轉衰,再到現在的徹底衰退(眼看著自己所在行業日漸衰退是怎樣一種體驗? - 李栩然的回答 - 知乎),讀來真的有種說不出的辛酸,從小一直嚮往的那片江湖也隨著這浪潮而去,向著大海奔流,漸行漸遠。而在上面的這篇文章里,作者說的這樣一句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對武俠版而言,真正衰落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武俠小說從形式到內容到立意,都已經很難求新了,再求新就是歪門邪道了。
武俠小說從形式到內容到立意都再難求新,如此故步自封、惡性循環,這也是武俠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甚至關乎武俠這個文學類型的存亡,在這個幾乎把武俠等同於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時代,怎樣給那些新生代武俠創作者一條出路,讓武俠繼續良性健康地活下去,是新生代武俠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而以上種種情況,又怎能不與金庸那無比成功的武俠創作有所關聯?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題主的這個問題也不是全無意義,他至少在為武俠小說的現狀而憂慮,而我們作為答題者真的沒必要去對此冷嘲熱諷,我喜歡金庸,但是我卻不希望把武俠鑲嵌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之中,更不希望武俠小說就此消逝,《今古傳奇武俠版》我至今還保留了數十冊,閑來無事時還會翻翻,若說是捨不得武俠,其實也是捨不得自己青春里的那個仗劍天涯的俠客夢吧。
然後再談談前面有答主提到的有關金庸背鍋的問題。
如今武俠小說勢微,的確與金庸先生成熟而成功的武俠體系有關,但是如果讓他老人家來背這鍋就太不厚道了,更是對於文學發展規律的一種無知。
看的文學史多了就會發現,世界上沒有哪種文學是始終輝煌的,它們在走向成熟的路上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會無緣無故地突然在嶄新的領域裡冒出來某位集大成者,就像我之前某回答中提到的詩詞格律的歷史發展一樣(古詩詞講求平仄的道理是什麼? - 梁豆子的回答 - 知乎),金庸武俠小說之成功除了其個人才華功底之外,還有無比重要不容忽視的歷史潮流因素,即那些在金庸之前曾為奇俠小說做出努力的前輩們。
拋開《西山聶隱娘》《兒女英雄傳》這樣的古代傳奇話本武俠小說不談,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性武俠小說大約是從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時期「中國舊派武俠小說」開始的,其影響較大代表人物有八人,按先後順序排列如下: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愷然),代表作是1922年發表的《江湖奇俠傳》,內容已經不是從前那種俠義公案的老套路了,可以說是開創了舊派武俠小說的新紀元。
緊接其後是趙煥亭,代表作是《奇俠精忠傳》,他在當時與向愷然並稱為「南向北趙」。
第三位則是1928年開始寫武俠小說的顧明道,代表作是《荒江女俠》,他在當時與向愷然、趙煥亭並稱為「武俠三鼎甲」。
第四位是還珠樓主李壽民,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如今的很多修仙類小說(例如《誅仙》)都能從中找到影子。
第五位是王度廬,代表作《鶴驚崑崙》《卧虎藏龍》,他是從30年代才開始創作的。
第六位是白羽,代表作《十二金錢鏢》《偷拳》,後來的梁羽生、金庸都承認自己的小說創作受到了其影響。
第七位是鄭證因,代表作《鷹爪王》。
第八位是朱貞木,代表作《虎嘯龍吟》《羅剎夫人》。
正是以上八位武俠小說作家所代表的一代人在武俠小說上所作出的嘗試和努力,才有了後來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的融會貫通,所以任何拋開文學史談成就或者不顧歷史莫名拔高地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幸運還是不幸其實不重要,因為就算沒有出現金庸,也必然會有那麼一個武俠小說集大成者的大師出現,它是武俠小說發展的那麼多年來的技巧、內容、立意升華的必然產物,至於誰會恰好是那個風口上的飛豬,誰又能真正提高武俠小說的文學地位——歷史選擇了金庸。
所以老爺子說,這鍋,咱不背。
最後再說下關於當下武俠小說出路的問題。
誠如一些朋友所建議的那樣,當然要依託互聯網,還要讓武俠小說進行痛苦的轉型,培養新生代的作家與讀者群……
這種情形有點像一臉懵逼的宋初文人,當他們想要進行詩歌創作的時候,突然發現唐詩實在是太輝煌了,自己無論怎麼動筆都擺脫不了前人的束縛,才有以模仿聞名的白體、西昆體和晚唐體,實則一字一句都被戴上了鐐銬。直到後來經過痛苦的轉型與革新,擴大詞的抒情功能,才有後世宋詞之輝煌。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武俠小說亦然。
只是下一個金庸我們究竟要等多久,搭上互聯網轉型後的武俠還是否還是當年的味道,仍然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你們吶,這明明是個無比正經的答案,咋就突然被續出個大新聞呢……一顆賽艇!
提供個角度,不一定對。
簡單說,金庸把「俠」的內涵寫盡了。
俠其實有點像超級英雄,人們在這種道德化身身上寄託了自己樸素正義的理想。羅賓漢啊,好漢啊,三俠五義啊,都代表了人們希望在政治權威無力維繫秩序的時候能有超-道德的力量來實現正義。所以在俠身上能看到很多對公平的訴求,什麼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等等…在這種「超級英雄」身上就存在兩個悖論:
一,當俠的存在和法律秩序發生衝突的時候,俠是否「非法」?俠正義嗎?
二,作為一種超秩序的力量,如何能保證俠不用這種力量做壞事?大俠和邪教教主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捋一下金庸作品的話,可以看到現在熟悉的標準答案金庸老爺子給了。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對俠的塑造體現出了八個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過往的民間小說里是這樣的命題討論的不透徹,俠的存在要麼是體制的補充力量,比如包公配個展昭,要麼是體制崩壞俠主持正義,比如《霍小玉傳》裡面的黃衣人。在金庸的作品裡面金庸把俠變成了聖人:道德完滿、身體力行,力量不是私器,為了公用才能稱得上正義。郭靖殉襄陽就是這種道德理想的完滿化身。後來人都很難超越金庸。
金庸不止樹立了大俠的標準,並且對這個標準進行了解構。沒有人能保證大俠的武力一定能用到人們對的地方,人很容易被權力腐蝕成為惡魔。《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裡面對這個問題揭示得很清楚,在力量至上的地方無法保證這樣的秩序是善的。從《射鵰》設置楊過和郭靖的對照開始,金庸開始描寫反英雄,大俠必然是非體制化的東西,大俠不能貪戀權力。金庸解構到《鹿鼎記》顛覆了力量=正義的法則,塑造了韋小寶這種反「英雄」,把武俠從傳統的歷史正劇拓寬為小人物喜劇,在自己探索的道路上發展出了新的風格,先儒後道,從大人物到小市民,這個跨度一般人真的很難比…後金庸時代裡面我看過的像鳳歌和小椴在探索上可能真的不如金庸,格局差距蠻大的,金庸寫的算是民族魂吧。(《崑崙》和《杯雪》我很喜歡,不是黑。)
至於對武俠來說是幸還是不幸,我個人認為是大幸吧。俠文化的消亡狹義來說是因為香港市民文化的衰竭,廣義來說是因為傳統武術光輝不在,背後的動因在於經濟和文化的大範圍變動,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作為所能扭轉的,即便沒有金庸,武俠能看到的前景也比較狹窄。我個人覺得像徐皓峰那樣的探索很有意義,武俠依然可以作為我們對歷史的追憶存在。
一點困惑:為什麼越往後主人公的老婆越多……
關於俠和政治秩序的關係推薦一本書:《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
瀉藥
最近在看史記,讀到始皇本紀時頗有感觸。我們都以為始皇之所以是個偉大的皇帝,是因為他統一六國,一手把中國推入封建社會。甚至我們會感嘆,「大丈夫理應如此」。
把秦本紀往回翻,才會發現這種想法中的邏輯問題,秦能統一六國,在始皇登基前幾百年就已經註定了。驚天駭浪起於小小的波動,到始皇那個絢爛的浪花,只不過是命中注定,那個浪花是始皇還是初皇或者元皇,沒有任何的區別。
這話放在武俠上也是一樣。自武俠文學出現以來,各種作品層出不窮,那些大家也一個接一個出現,金庸恰好是集大成者。恰恰好,金庸之後,起碼到今天,再沒有被大家認可的大家出現。而武俠也恰好在這個時候衰落。
我們能把武俠的衰落歸結在金庸太強這事上嗎?
從來沒人說,喬丹太強了,我們籃球別打了吧;傑克遜太強了,咱也別跳舞了;馬拉多納太強了,咱以後就看他的錄像得了。沒有。
命運的波瀾從來沒停止過,他從來不會說你前一個浪頭太強了,我以後就一潭死水好了。波瀾一個接著一個,從來不理會裡面這些少年派的哀嘆。
屬於秦的王朝亡了,還有漢,漢朝亡了,還有魏晉。形式變了,裡面的核從來沒換過。
你要說武俠小說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我是不信的。中國古代根本沒有武俠小說,史記里只有刺客、義士,俠客存在於志怪小說或者其他文學裡。如果武功高強的俠客為主角的作品才能稱為武俠小說,那武俠小說在文學史上只不過是靈光一閃。其興也忽,其亡也忽。
但是其內里的核,中國人崇尚的俠義精神,卻一直存在著,甚至在主動推動波瀾。梁羽生先生說,寧可沒有武,不能沒有俠。武俠是可以消亡的,X俠是一定會活下去的。
你說武俠亡了,是因為你只看到外殼。我只說武俠變了,換了另外一種形式,在另一處波紋煥發新生,準備下一個巨浪了。緊接著是仙俠,下一輪是鋼鐵俠,被外國作者搶了先也沒關係,下次搶回來就是了,何必抱著老傳統不放呢。
金庸的出現對於武俠這種文學形式,無所謂幸與不幸。每一個東西消亡的時候,總會有人抱著日漸腐朽的大腿哭,也會有人轉頭尋找出路。但說人家寫的太好,導致自己不想寫,這話太過。強行壓鍋不能這麼壓,李雲龍也不這麼干。
無論以後哪種俠興起了,金庸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無論是他的文筆還是勤奮程度。一種文學形式流行,總會有兩種基本作者在其中支撐,有天賦的,勤奮的。古龍屬於有天賦的那種,幾百年出一個,出來就使勁霍霍自己的。梁羽生蕭逸他們屬於勤奮的,日更一萬字。蕭逸曾跟古龍是朋友,但倆人沒法一起玩,因為古龍玩法太流氓,再說蕭逸自己也沒時間。
能站在最高處的,自然就是有天賦又勤奮的了。金庸自然屬於這種,更可怕的是他能夠超越自己,一本比一本好,有天賦還不斷進步。寫完之後還要不斷修改,這種勤奮沒人能比。
金庸自己是一座高山,武俠小說能在他手上達到一個高峰是種幸事,對於讀者更是莫大快樂。但對於後繼者,有這樣的高山不去攀爬,倒真是一個大悲哀了。都是同行的襯托
謝 @梁豆子同學邀請,部分答主已經說的挺好了,我就發表點淺見。
個人覺得,金庸的出現,對武俠讀者來說,是大幸。但是對武俠作者來說,是不幸。
不幸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怎麼寫,金庸就是金庸,你這輩子估計都超越不了。金庸古龍之於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一個代名詞。
造成這種局面是有多種原因的。
首先,和文學體裁的歷史更替不無關係。
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有它的鼎盛期和衰弱期。武俠在當時風靡,是因為符合當時大眾讀者的口味。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的生活趨於穩定,這時候出現的武俠小說,傳遞嚮往自由,渴望公平的精神,也正為人們所樂道。如果金庸小說,放在今天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出現,能否成為經典,暫且不談。但是譬如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種觀點,在現在這個社會就未必流行。說白了,時勢已盡,武俠小說趨於式微。
其次,金庸小說在武俠小說史,甚至中國文學史,已是現象級小說。
金庸的十四部小說,從儒釋道三家文化,到對人性的反思,從對歷史的思考到社會倫理,還有愛情,命運,五花八門的雜學,太多太多的內容涵括其中。珠玉在前,後人超越何其之難。且不說現世的作家能不能有金庸先生龐的閱讀量和閱世量的文化底蘊,就是在當代這個浮躁的社會風氣下,網文大作家們個個日更數萬字,也是很難潛心下來完成這種認真創作的。
再次,如果沒有金庸,武俠小說的地位會更低。
如果沒有金庸,仍然會有其它的武俠,但是不會出現金庸武俠。或許梁羽生的地位可能會更高一些,但很難會有一人達到金庸的高度。當代或許也不乏文筆創意俱佳的武俠作者,但是他永遠不可能像金庸那般自小就飽讀古書,經歷過最後一批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熏陶。
寫作天賦,人生閱歷,這兩樣,是不可複製的,所以,金庸也就只有一個。
如果沒有金庸,會失去一大批武俠佳作,從而拉低武俠小說的整體水平。
最後,我想說,武俠小說仍有東西可寫。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讀者的口味也有新的不同,武俠作者們將賦予武俠新的內涵。
盛唐,雖說只出了一個李白。但是到了晚唐,仍有小李杜登場。
金庸武俠雖說對後來者樹立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但是從金庸武俠對後世寫手營造的武俠世界觀,武俠世界體系來看,也不失為一種「幸」。借一句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一次演講中的話來回答
金庸是一位提升了一個文學類型整體品格的作家。借黃渤的一句話: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反之亦然。
是天大的幸運……金庸確實將武俠小說提升到了極高的高度……
政治意味、歷史氣息、人文精神、武學體系、英雄主義、反英雄主義,都在他的文中被信手拈來,處理起各種跌宕的劇情也是遊刃有餘……要知道,在金庸之前,可沒幾個人能想到江湖還可以和廟堂關聯、綠林還可以和國讎與共?全都是些報仇雪恨、走鏢賣命的故事……
這就是升華,金庸直接將武俠的氣質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更令人讚歎的是,金庸寫書、寫武俠,給人的感覺就是真實,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劇情的連接大體上做到邏輯上的可靠。
再加上他在武俠領域裡無比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學功力,以及在明報練出來的針砭時弊的能力,讓他可以以發展的眼光去創作,而不是單純地邯鄲學步……
最後,他的良好心態也讓他的文章增色不少,金庸寫起文來,不急不緩,每天散步後1000來字,平緩有序,然後每過一個階段,他總會修改一番,我們如今看到的版本已經和連載初稿大有出入了……
而金庸之外的幾位名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己的些許「縱容」。
古龍受西方文學影響更甚,對白有時寫得出神入化,但可惜下限也確實夠低,且學識厚度難及金庸,寫到後期也漸漸掉入套路化的窠臼。
溫巨俠……他的隨性……算了,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說他。
黃易大師的邊荒傳說,前四十萬字精彩無比,後面向雨田一批人出現後,我一時間彷彿又在看翻雲覆雨了。
至於新世紀的幾位領軍人物:小椴、鳳歌、孫曉、時未寒等等,或多或少在格局、文字、創新上不盡如人意。不是說他們不好,他們很好很好,但就是看不到更大的氣象,總有一種高高捧起,狠狠墜落的感覺,氣差一口!
總而言之,金庸之後,武俠確實黯淡不少,寫作這件事原本要天賦,天賦之外要時間,時間以外要機遇,如今武俠小說萬馬齊喑,有時代的因素在裡面,當然,我堅信,標杆總有被超越的一天,武俠也有復興的一刻,作為我們新一代武俠讀者,拭目以待吧……
查老也沒想過後世不給力吧,當初在《明報》連載,也是希望養家糊口。
絕對的幸運!
我看的第一本武俠小說是陳青雲的《黑儒》,當時驚為天人,主角年少英俊,身負血海深仇,全家滅門只有他一個人活著,無意中在一個山洞被一位老人傳了絕世武功,初入江湖就掀起了血雨腥風,與很多女子情感糾葛,最後愛上一個絕色佳人,但偏偏是他家仇人的女兒。這書我一口氣看完,接著又找來陳青雲其他的武俠小說,看著看著就煩了,全是一樣的劇情,只是換個名字,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書里都有一個血影人,血影夫人一類的角色,實在無聊。
後來看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打開了我武俠小說全新的世界,原來武俠還可以這樣寫,從此以後別人的書再也看不下去,現在在kindle里下載了金庸小說舊版,三聯版,新修版。
今年是老先生92歲高壽,我只希望他老人家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題主想問的是武俠小說的出路,其實這個問題討論很多年了,當然知乎上大部分問題早就被討論過了,我對這個問題新意也未必大,但還是想聊聊,希望有人能和我聊。
1
古龍追求過求新求變,但那是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真正討論也是在近十幾二十年了。陳平原說過武俠小說如果繼續發展取決於文類的潛力與預留空間的大小。
或許,下個世紀武俠小說的出路,取決於「新文學家」的介入(取其創作態度的認真與標新立異的主動),以及傳統遊俠詩文境界的吸取(注重精神與氣質,而不只是打鬥廝殺)。某種意義上,金庸已經這麼做了;但我以為,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些。
孫曉以及後來的大陸新武俠作家也探討過這個問題,在此不做贅述。
2
我見過一類說法,說現在的武俠要麼前進要麼後退,前進一步更加具有文學性,退後一步成為今天的「網文」。
我是支持後退一步的,因為武俠首先要活下去。
談武俠必談金庸,金庸的出現是武俠小說的大幸,但武俠讀者將其橫亘在其他武俠作者前面卻是大大的不幸。武俠本來就是通俗化、娛樂性的,今天的武俠作者再怎麼寫也無法取悅那些看過金庸古龍的武俠讀者們,那麼就徹底放棄他們,今天的武俠作者最應該做的就是培養新一批武俠讀者,之前今古傳奇上有人這麼做過,但失敗了,他們還是試圖想得到這一批老讀者的認可,此路已經行不通。
我們要去金庸化,是去除老一代武俠讀者的武俠觀念,培養屬於自己的讀者。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每個武俠時代的讀者群都在變化,試問讀過金古的人又有多少人讀過民國武俠,多少人讀過大陸後期的武俠小說,每個作者的粉絲之間爭了這麼多年,看看金古之爭,從天涯到貼吧到現在的知乎,爭得東西又有多大變化,都是老掉牙的問題,問題越來越low,基本的事實都不承認,現在的武俠作者們還要得到他們的認可嗎?
步非煙說革金庸的命,其實革的就是這群讀者的命。
會有人說真要寫成現在的網文,會不會低級,我了解,比如起點,傳統武俠一般就代表撲街了,但並不代表沒有優秀的武俠作品,即便放在武俠的黃金年代也是拿的出手的,人們抱怨沒有金庸好,可武俠有幾個金庸,不要固步自封。
現在的武俠作品不夠好是因為在探索中,還有作者的本人實力等諸多原因,但我認為還不至於衰亡,只是不能再走以往的路,尤其要放棄那些時代過來的武俠讀者,比如像我這樣的。
金庸是唯一一個能讓我在初三,高三浪費晚上時間躲在被窩裡徹夜不眠的小說家。他的作品給了不知不覺塑造了我今天的人格。
是郭靖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家和國的責任,是令狐沖讓我知道了初戀的無奈,是喬峰讓我知道了什麼叫俠義大丈夫……
他還不知不覺培養了我對歷史、五行陰陽、中醫等等的濃厚興趣。我覺得,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一定會推薦他看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小說。
金庸小說既是我過了很久,也能大概回憶起其情節,古龍小說我真的看過就會忘,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林夕黃偉文的歌是幸還是不幸?
幸耶非耶,化為蝴蝶。
看到這個問題我很驚訝,就反問一句:
假如金庸沒有出現,人們追求的是不是就是這樣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出現?那你說是幸還是不幸?
還有他們呢
莎士比亞之於西方戲劇?
曹雪芹之於中國文學?
喬丹之於世界籃球?
傑克遜之於世界樂壇?
黑澤明之於世界電影?
他們都將某個領域一步到位到了某個高度,迄今為止最高的高度
況且,你不能說他們無法超越,他們只是暫時無人超越。恰巧金庸做了中國武俠小說的第一人,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武俠小說需要這樣的人。假如沒有金庸這個人,那麼就會有別人來扮演這個角色。
——喵格斯
純是亂講的哈,
其一,一家獨大,多少有點象行業內的壟斷性公司之類,確實給其他家發展的機會小了些。
其二,高山仰止,金老爺子太高大上了,後續者想超越很難,想並肩很難,想差不多都很難。
其三,武俠小說文化大概也有其特定的文化與時代背景,後來各類文化以及文娛形勢越來越多與豐富,這一文化的市場影響力也越來越小了。包括香港的警匪與無厘頭電影之類。
其四,老實講,多年前大陸的盜版市場也毀掉了港台武俠文化與作品借大陸的廣闊市場重獲良性傳播與發展的機會,如果大陸市場有巨額的正版市場需求,那也會激發更多的新作品的產生與發展。
其五,以前在大陸武俠文化畢竟也不是主流或被主流認可與支持的文化,如果只指望港台市場,那麼武俠文化在金、古的高峰之後再起高峰,確實不現實。
和題主一樣,是個純金粉,能背誦《鹿鼎記》,
十個武俠迷,九個金庸迷,一個假裝金庸迷,
查博士的存在,像U盤,已經成為一個品類的代名詞。
「是幸,還是不幸?」,題主自己答了。
幸,說的很對。
不幸,說的不對,武俠沒落是讀者口味變了,不是怕干不過金庸。
1.我們比不過金庸,但也沒少寫,應該說更多
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越女劍》單算,15部,精品路線。比起同行,超越自己壓力更大。
同期的:
梁羽生:30+,寫作時間更長,最後一部在80年代初。
古龍:高產,70+,而且48歲早逝。大陸讀者眼裡,他,只有他,名字能放在查博士右側。
後期的:
溫瑞安 :此人擅長寫系列,四大名捕、神州奇俠、七大寇等,太多了,數不過來。
黃易:40+,此人博學多才,作風清奇,作品已經擺脫了老前輩的套路。代表作《尋秦記》,《大唐雙龍傳》,《覆雨翻雲》,有兩部可當小黃文讀。
一線的講完,再百度些二線的:
蕭逸:《甘十九妹》
卧龍生:《玉釵盟》、《金劍鵰翎》、《岳小釵》、《仙鶴神針》
黃鷹:《天蠶變》、《天蠶再變》、《大俠沈勝衣》
倪匡:《六指琴魔》
諸葛青云:《紫電青霜》、《一劍光寒十四州》、《美人如玉劍如虹》、
司馬翎:《劍神傳》《劍海鷹揚》《關洛風雲錄》、《八表雄風》
李涼:《天下第一當》、《奇神楊小邪》、《妙賊丁小勾》
馮家文:《五鳳朝陽刀》
柳殘陽:《梟霸》、《梟中雄》、《天佛掌》
等等、等等
所以,查博士再牛逼,但我們不怕,我們寫的多,我們也能漲粉!
2.武俠就像張學友的歌
張學友的歌只在演唱會聽,街上聽「醜八怪咦呀咿啊咿嘢」,
時代的口味變了,
現在歌手唱的歌、唱得方式同歌神的時代不同了,
流行音樂沒沒落,歌神更沒沒落(演唱會場場爆滿),但那個時代的流行沒落了。
金庸,是小說界的歌神。
武俠,是通俗小說的一個時代。
3、未來的武俠,是另一種存在
時代的口味周而復始、反覆無常,
男人又開始燙頭了。。。
小學運動會上的小白鞋成了爆款。。。
老學究的寬邊黑框大眼鏡成了潮的標配。。。
但,都不是原來的樣子,
總有一天,武俠也會用你看不懂的方式重新存在。
巔峰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超越巔峰!
在金庸初期的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甚至是射鵰英雄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洋溢著家仇國恨的荷爾蒙情懷。這樣的作品,很快便被自己的神鵰俠侶,以及實驗性作品一再革新。
現在市面上最粗俗的網路小說,也無不是籠罩在倚天屠龍記的模板之下,即使金庸自己,後記中也坦言自己無法駕馭張無忌,性格使然。
金庸的每部作品都是自我超越,言之有物,把武俠小說這種消遣的閑書,提升到了文學研究的高度。
夫唯不爭,故萬物莫能與之爭。金庸一直把自己當做對手,所以才成為孤獨的獨孤求敗。以至於金庸再也寫不出超越自己的作品,故而封筆不著。
我們看楊過,看令狐沖,都是用劍的高手,大家都師承獨孤前輩。獨孤求敗沒有開宗立派,但是他開創了用劍的法門——用意而不用劍。金庸打通了武俠江湖的任督二脈,大家都有法可尋,武俠恐怕會有新鮮事。
然而,金庸會成為無法逾越的高山么?我們現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腳下是歷史,眼前是前人還沒來得及開闢的希望,焉知來者不如今哉?
推薦閱讀:
※《白鹿原》中「騎馬墜靈」是什麼意思?
※有哪些比較好看易懂的筆記小說?最好是已經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的?
※《全唐詩》是最全的唐詩集嗎?
※為什麼「必讀書目」讀不下去?
※怎樣的文筆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