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動植物被宣布滅絕多年以後又被重新發現?
今夏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收穫一批明信片。上面是隱遁百年的彌勒苣苔。
以下正文……
1.彌勒苣苔(Paraisometrum mileense W. T. Wang)
彌勒苣苔1906年由法國傳教士F. Ducloux在雲南彌勒縣首次採集,此後百年未再發現和報道。
2006年昆明植物所稅玉民等人驚人再次發現。這是整整一百年來首次在野外發現該種的活體植株。
稅玉民等在《PLoS ONE》上以「
Taxonomic Status, Phylogenetic Affinit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 Presumed Extinct Genus, Paraisometrum W.T. Wang (Gesneriaceae) from the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為題發表的關於彌勒苣苔的成果,下面彌勒苣苔圖片取自該文。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107967
(當年再次發現時稅玉民在中國《科學》的報道文章書影,已出版)
2.五小葉槭(Acer pentaphyllum Diels)
五小葉槭最早為洛克發現。1937年被國人再次採集過標本。之後幾十年里再也沒有人採集過,國內外學者認為五小葉槭已經在原產地滅絕。
1982年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進行橫斷山植物考察時,在雅礱江支流九龍河邊又一次發現了五小葉槭。該種從發現到再發現歷時45年,相對較短。
根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官網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1607/t20160712_4639250.html信息,作者劉健,圖作者不明,侵刪3.矮馬先蒿(Pedicularis humilis Bonati)
1913年,英國植物採集員喬治·福雷斯特在滇西瑞麗江—怒江分水嶺首次採集到矮馬先蒿。之後的102年里,再也沒有人在野外採集。
2015年8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嶸科研團隊在高黎貢山南段海拔3200米的「蜀身毒道」埡口重新發現了300多株矮馬先蒿。這是時隔102年後再次發現。
(該種資料不多,圖片更少……本人未徵得李嶸老師同意,不敢用圖)
4.海豐莕菜(Nymphoides coronata (Dunn) Chun ex Y.D. Zhou G.W. Hu)
這種水生植物1912年在我國廣東被發現,並被命名為Limnanthemum coronatum Dunn。此後102年,國際植物界再無相關發現資料。
2013年12月,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採集到一種莕菜屬未知植物,研究鑒定其為消失了102年的海豐莕菜。
周亞東等在《Phytotata》發表文章截圖出處
Y.D.Zhou et al.(2014)Reappraisal of Nymphoides coronata(Menyanthaceae),A 100-year-lost Species Endemic to South China.
Phytotata 184(3):170-173.
http://dx.doi.org/10.11646/phytotaxa.184.3.8
全文下載http://biotaxa.org/Phytotaxa/article/view/phytotaxa.184.3.8/10440
拉薩路物種的例子並不少,除了各位已經講到的,這裡我再補充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個故事,百慕大海燕(Bermuda Petrel)
提起滅絕的鳥類,最為著名的代表當屬渡渡鳥與北美旅鴿了。這兩種鳥兒的滅絕是因為它們不幸成為了人類的食物(19世紀的美國,窮人們除了旅鴿幾乎吃不到其它便宜的肉類)。
叫起來難聽也就罷了,更為不幸的是,它們還是夜行動物。最早到達百慕大群島的西班牙人們可是被它嚇得夠嗆,認為島上有惡魔居住。
說起這個,大家有沒有覺得有點兒耳熟?
是的!海賊王中的南南見鳥!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真的嚴重懷疑百慕大海燕就是這種叫聲奇異且家在南方的鳥兒的原型!(實際上長得更像鸚鵡,我不確定哦)
海賊王中的南南見鳥。
既然評論中有朋友想聽百慕大海燕的叫聲,恩,我還真找到了。
真相就在下面這段視頻里,前面開始不怎麼清楚的那幾秒鐘,大家仔細聽別錯過哦。
百慕大國鳥——百慕大海燕的叫聲視頻
後來,人們發現這種鳥兒的肉味道也還不錯。於是它也沒有逃脫渡渡鳥與北美旅鴿的命運——十七世紀初,不太到百年的時間內,它們就已經從人類的視線中消失了。
百慕大海燕
直到20世紀初期,人類才重新發現了它們的蹤跡。1951年,兩位來自美國的學者羅伯特?墨菲(Robert Cushman Murphy)與路易斯?莫布雷(Louis L. Mowbray)在百慕大一位15歲本地少年大衛·溫吉特(David B. Wingate)的幫助下發現了18對百慕大海燕。
羅伯特?墨菲(Robert Cushman Murphy)與路易斯?莫布雷(Louis L. Mowbray)
少年溫吉特的一生從此也與百慕大海燕緊緊聯繫在一起,1966年,他成為第一位百慕大海燕的保育官員,隨後在百慕大群島上為百慕大海燕建造了許多人工巢穴。
再來段視頻吧,科學家正在為百慕大海燕做標記。
為百慕大海燕做生態記錄視頻
儘管在人類的關照下,百慕大海燕的數量有所回升,但直到今天,全球所有的百慕大海燕的數量仍不足300,屬於瀕危物種。
上面的這張百慕大發行的首日封中,右下角那枚最貴的($5那張)就是百慕大海燕的形象。
第二個故事,豪勛爵島竹節蟲(Dryococelus australis)
這種名字略顯文藝的巨大昆蟲還有兩個更加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步行香腸(walking sausages)」與「陸地龍蝦(land lobsters)」。
各位吃貨們是不是已經躍躍欲試了?
不過這東西的真身看上去可真沒它們的名字那樣讓人有食慾。實際上應該也沒有人直接吃它,這種昆蟲的正確使用方法是當做魚餌釣魚用,釣上魚以後吃魚肉。
至於它們是怎樣走向幾乎滅絕這條不歸路的——雖然人類並沒有直接將其列入食譜,但是人類帶來的黑家鼠卻將其視為珍饈美味。黑家鼠滅絕物種的能力顯然要遠遠強於人類,只用了3年左右時間,從1918年到1920年,人類帶來的黑家鼠就將其消滅殆盡。
40年後的1960年,一組登山隊員在它們的根據地豪勛爵島東南23公里處的波爾斯金字塔登山時,發現了一隻豪勛爵島竹節蟲的屍體,而後又零零星星發現了幾隻死去的個體。
波爾斯金字塔——世界最高的獨立海蝕柱,加大增高版石老人。
直到2001年,學者們終於在波爾斯金字塔找到了活著的「陸地龍蝦」的群落,大概有20到30隻的樣子。
這一次,沒有人再用它們來釣魚了,它們被人類好好的保護了起來。好在它們比較能生,不像上面提到的百慕大海燕一樣一次只能生一顆蛋。現在人類已經豢養了50多隻個體,且有上千枚等待孵化的卵。
可是,怎麼說呢,為啥我看到這東西就頭皮發麻呢……一想到上千隻這種蟲子,天吶,太重口了,我覺得我今晚會做噩夢的!
空格多一些,別讓我看到上面的蟲子,然後我繼續寫。
第三個故事,介紹一種大家不熟悉的萌物——南猊(Monito del monte)
提起有袋類動物,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向南方的澳洲大陸看去。
的確,澳大利亞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以上的有袋類動物。也實在是因為袋鼠、袋狼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人們往往把剩下的生活在美洲的那四分之一有袋類動物忘掉。
這裡先給大家破個冰,有袋類動物分為兩個集團軍,第一集團軍位於澳洲,即澳洲有袋超目,以袋鼠為代表;第二集團軍位於美洲,即美洲有袋目,以北美負鼠為代表。
這個是北美負鼠,美洲有袋類動物的代表。關於它的冷知識——我實在忍不住不跑題——北美負鼠有13個乳頭,排列方式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我們第三個故事的主角南猊來自南美洲,但!大家注意啦!有趣的內容來了——來自南美洲的有袋類動物南猊,它的編製卻在第一集團軍——澳洲有袋總目之下!
下面有請萌萌的南猊同志登場。
它們是澳洲有袋總目下微獸目微獸科碩果僅存的一員。在1894年被動物學家Oldfield Thomas發現之前,根本沒有人想過還能發現活的個體——更何況是在距離澳洲大陸千里之遙的南美。
再來兩張萌照:
比起前面提到的百慕大海燕與「陸地龍蝦」,這種萌萌的小動物的生存情況要好一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界定為「近危」物種——即現在看上去還好,但如果不加保護還是有可能瀕危或滅絕。
畢竟,與上面兩種「沒想到你還活著」的物種相比,南猊的情況是「沒想到你竟然在這兒活著!」。
我還是說的詳細點兒吧,為什麼會跑到南美。請看下面這張圖。
最標準的解釋是,通過南極大陸跑過去的……
睡好覺繼續。
第五個故事,要講的是山茶花。
大家可能會疑惑,山茶不是挺常見的花種嗎?
的確,山茶屬植物是一個大門類,名字都還特別文藝,像什麼吐須紅、醉芙蓉、單瓣鍾欸白點紅、墨葵、灑金、牡丹點雪什麼的。
這個屬裡面也還真不乏「熊貓物種」,像杜鵑紅山茶、長毛紅山茶等等,但要夠得上拉薩路物種「死去活來」標準的,倒也不多。
圖為金花茶,雖然也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但並不是下面我要講的那種。
今要講的第一種「死去活來」的山茶花,名字叫做東京金花茶 (Camellia tonkinensis)。這種茶花最後是在1910年左右,由C.J. Pitard根據B.Balansa采自越南巴維山的標本描述發表,此後就再沒有人見到過,直到100多年後,才又在越南北部重新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圖為這種山茶花的分布地域。
至於這種茶花真正的樣子——精確的圖片我只能找到中科院楊世雄論文中的一張黑白圖片。顏色,大家可以根據上面我貼出的金花茶自行腦補。
這裡插句話,其實所有的海洋生物——像腔棘魚、異鸚鵡螺之類,嚴格說來也都不屬於拉薩路物種。因為卡著定義講,要進入這個名單,首先要曾經被承認曾經滅絕過。而對於海洋生物來講,大海那麼大,界定「滅絕」實在太難了。有太多生物只露過一次面兒就再沒人看到過,可是你沒法兒說它們已經滅絕了。
不過反正「拉薩路物種」也不是什麼嚴格的科學定義,而且這兩種生物確實也都挺有故事,所以我這裡補充一下。
針對這兩種動物,實際還有個更符合的定義,叫孑遺生物。它們的情況是「化石中成批成批存在,我擦原來還真有活到現在沒啥變化的呢!」
比如說鸚鵡螺,最常見到鸚鵡螺都是這個樣子的
要注意的一點是,長成這樣的化石不一定都是鸚鵡螺,更有可能是「菊石」。雖然它們是近親,幾乎看不出有啥區別。
這種生物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大概4億年前,它們就已經開始出現了。中生代是它們的極盛時期,後來漸漸消失了。
活著的非常罕見,也一直也都有記載。
比如我記憶中最著名的一個關於它們的故事,來自這位鄭根海先生。他是中國著名的海螺收藏家。
1988年,他在南沙群島協助建設科考站,閑來無事垂釣的時候,釣上一隻活著的鸚鵡螺。
然後,他就煮了一鍋水,汆了一下,吃掉了。
在他之前,也只有日本和澳大利亞發現過兩隻活著的鸚鵡螺,所以他吃掉的這隻,至少價值10w美金。
80年代的10w美金,大家幫算算,夠不夠靜安買套房子的?
之前有朋友提到的「異鸚鵡螺」,情況有些不太一樣。
這種鸚鵡螺是84年的時候由兩位美國科學家鑒定為一種新物種,而在鸚鵡螺家族中獨立門戶的。也確實那之後沒有人再見過這種鸚鵡螺的蹤影,其實也真沒有人認真找過它們。去年的時候,還是這兩位,帶著現代化裝備又殺了回去,再次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再來一種,紐西蘭暴風海燕(Fregetta maorianus)
這種漂亮的小海鳥在1912年被發現並命名,然後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與異鸚鵡螺的情況類似,這種海鳥之所以被誤認為滅絕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它們的行蹤實在詭異讓人難以找到它們的蹤跡;其二是它們與其它海燕兄弟姐妹們長得也都比較相像,不是專家也真挺難看出區別來。
2003年的時候,終於有人在紐西蘭北島附近的島嶼報告了它們的蹤跡。同年晚些時候,有學者拍到了它們的影響資料。
至於它們的棲息地——直到10年後的2013年才在這個叫做Little Barrier的小島上發現,這個島的位置是在這裡。
最後再上一張美圖吧。
再補充一種植物吧,這是第幾個故事了這是?算不清了,就不標序號了。
這是一種小野花,它名字非常拉風,叫做魔鬼山蕎麥(Eriogonum truncatum)。
這種野花是這個樣子的,怎麼看都跟魔鬼沒啥關係呀~
來,跟我斷句,這種植物叫做——魔鬼山 蕎麥,而不是魔鬼 山蕎麥。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種小野花只分布於美國加州Contra Costa County的魔鬼山這一小片地方,地理位置大概是這樣的。
這種植物最早在19世紀被來到這兒的第一批移民所記錄。你就沖這地兒的地名,也能感覺到這兒實在不是個宜居的地方。
這種植物於20世紀30年代年被當時還在UC Berkeley就讀本科的瑪麗·鮑爾曼所最後記錄,這位學者後來還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組織來保護這種植物。但總歸之後人們越來越少見到這種植物,直到完全從人類的視線中淡出。
直到2005年,這個故事開始了新的篇章。
前面講到的幾種生物,不是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密林里,就是棲息在荒無人煙的荒島上。而魔鬼山,雖然也算的上人跡罕至,但至少還處在文明社會裡,算得上在人的眼皮子底下。
誰能想到呢?也就是在人類的眼皮子底下,這種本以為滅絕的小花還在頑強的盛開著。
那一年,還是來自UC Berkeley的一位叫Michael Park的本科生,來到魔鬼山進行植物學研究。無意間,他發現自己被這種只能在教科書上看到的「滅絕物種」所環繞。
你能想像得到他當時的心情嗎?
"I pretended it wasn"t there and continued with my other work."這是來自他記錄的原話。先歇歇,有空再更。
當然要屬「過去認為早已絕滅,1941年在原四川萬縣謀道溪(今稱磨刀溪)發現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了。
一、杉科分布狀況
杉科植物目前雖處於衰退狀態,但在地質史上卻曾經經歷過極其繁盛的時代。
在中生代中晚期和早第三紀,杉科植物種類繁多,廣佈於北半球,向北擴散到北極圈內的高緯度地區,是當時的大科。在晚白堊紀和第三紀,包括水杉屬在內杉科現存屬特別是水松屬、落羽杉屬、北美紅杉屬和巨杉屬,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組成成分。
杉科在白堊紀的多樣性達到鼎盛,具所有的現代屬和大量的化石器官屬,但在以後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地質變遷、氣候變化,大量類群絕滅。
晚第三紀全球性的氣溫下降迫使杉科逐漸從高緯度地區撤出。
第四紀冰期氣候的劇烈惡化使杉科分布區進一步顯著退縮至中、低緯度地區,最後在歐洲全部消失,僅在東亞、北美及澳大利亞的少數幾個植物 「避難所」中殘存下來。
我們今天的重點,水杉屬,曾有過2個分布中心:東亞和北美西部。
二、水杉屬及水杉
水杉屬(Metasequoia)僅一種。為中國特有種。為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枝葉交叉對生,珠鱗、種鱗交叉對生。樹姿優美,葉色嫩綠宜人,秋葉呈淡紫褐色,為著名的庭園觀賞樹。是連接松科和柏科的重要屬。在系統分類中有重要意義。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特有的古老稀有的珍貴樹種,天然分布於四川石柱縣、湖北利川縣磨刀溪水杉壩一帶及湖南西北部龍山及桑植等海拔750一1500 m。為喜光性強的速生樹種。普遍引種栽培,北起遼寧草河口、遼東半島,南至廣州,東至江蘇、浙江,西南至昆明、成都等地。引種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發現過程
1941年冬,原中央大學干鐸教授在進入四川省境內5華里左右的謀道溪(又名磨刀溪,原屬四川省萬縣)時,一株高足30餘米的大樹引起了他的注意,當地人稱之為「水桫」。由於當時新葉未發,而他又匆匆趕路,便未採集標本。干鐸擺脫當時萬縣農校教務主任楊龍興先生代為採集標本。1942年,楊龍興先生將一份有葉、無花無果的標本託人送與干鐸先生,干鐸教授隨即送給樹木學教授郝景盛先生,請他鑒定,然而這份珍貴的標本後來不慎遺失了。
1943年7月,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技工王戰前往湖北西部神農架考察森林,經楊隆興介紹和建議,在經過謀道溪時採到水杉的枝葉、果實標本(僅缺失花)。王戰認為該標本是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K.Koch),並做了相關記載。1945年夏,王戰將標本交給中央大學森林系樹木學教授鄭萬鈞鑒定。鄭萬鈞認為它的枝葉外形雖像水松,但葉子對生,球果鱗片盾形、對生,既不是水松,也不是北美的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 (D.Don.)Endl.),在現存的杉松類中應該是現存杉科的一個新屬。1946年秋,鄭萬鈞鑒於當時南京的有關資料不多,便將一份標本寄交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教授胡先驌博士,請他查閱文獻。經胡先驌查到,水杉標本和日本學者三木茂(Miki)1941年在日本《植物學》雜誌第11卷237-303頁所發表的新屬(Metasequoia)形態相同,這一新屬是根據在日本Moriyama of Oegun, Simagahara of Iga, Hanataka near Takasaki發現的植物化石命名兩種化石植物(Metasequoia disticha(Heer)Miki.)和(Metasequoia japonica (Endo) Miki.)時建立的。由此確定,我國的「活化石」應屬於化石屬的一種,此前鄭萬鈞已根據在中國東北撫順及庫頁島採集的始新世化石標本訂正命名了水杉化石植物(Metasequoia chinensis (Endo) Hu)。
1948年5月,胡先驌和鄭萬鈞聯名在靜生生物調查所《彙報(新編)》第1卷第2期中發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種》一文,確定學名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明確了水杉在植物進化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這一認定得到了國內外植物學、樹木學和古生物學界的高度評價。胡先驌經仔細觀察水杉線形葉在枝上交叉對生,呈假二列狀排列,糾正了以前誤認為水杉葉為對生、羽狀排列的描述。當時,日本的三木茂和我國的胡先驌、鄭萬鈞先後發現了日本化石種、中國化石種和中國現代水杉,這些發現震動了國際植物學界,引起了世界植物學家和古植物學家的極大興趣。
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古植物學家錢耐教授過去一直把美國第三紀地層的水杉化石誤認為是美國紅杉化石種。當他得知發現了日本的古水杉化石屬和中國的活水杉的消息後,於1948年春前往利川縣水杉壩考察了水杉。1948年夏,鄭萬鈞、華敬燦與復旦大學教授曲仲湘一起,同往利川縣對水杉作了調查,採集了禿杉(現併入台灣杉)等近10個新樹種和其他樹種的標本,並聯名在《科學》發表了《水杉壩的森林現況(湖北利川縣)》一文。1948年水杉被正式命名,並受到我國和世界的重視。
第一棵被發現的水杉
原始水杉林
圖文源於張志翔教授、王希群博士、馬金雙館長。
手機編輯,學名、文本格式只好請各位看官多多包涵了。
5.3更新
生氣了!剛才手機碼了一大段文字全沒了T T
剛好我現在跟著老師做種苗,就順便放個彩蛋說說為啥濫大街的樹也瀕危。
首先,水杉的野生種群只有東亞有(似乎東南亞某些保護區也有水杉,不太清楚)。
其次,水杉雖然耐性很好,無論是嫁接苗還是實生苗,現在技術都很成熟了,人工繁殖技術非常好,種子苗木都可以大批量生產,也就是說很可能都是同一無性系或同一家系,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所見過的水杉可能都是某一棵樹、某一枝條的後代。但是本身作為一種喜光的裸子植物,水杉在自然條件下的更新是非常艱難的。喜光植物不能忍受遮陰,天然林中的水杉幼苗很難在喬木-灌木-草本三層遮陰下良好生長,因此本身水杉的自然更新就稀少且緩慢。
第三,舉個非常不恰當的例子,假如我們殺掉世界上除哈士奇以外所有的狗,那麼狗的基因就只局限在哈士奇這一品種身上了。水杉也差不多,假如水杉野外滅絕了,我們就只剩下目前人工選育的水杉了,對於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是一種致命打擊。
其他答主提到的另一濫大街瀕危物種銀杏也是一樣的道理,但是銀杏現在已經移出瀕危名單了,也沒(被認為)滅絕過。
謝謝邀請。這一類在生物學上叫「拉撒路物種」。
在古生物學中,拉撒路物種(Lazarus taxon)意思是那些在化石紀錄中突然消失又出現的物種。其中拉撒路(Lazarus)一詞來源於《新約聖經》中的《約翰福音》,拉撒路是耶穌的好友及門徒,在其病死之後被耶穌復活。
另一個意思指,在一個物種被認定為絕滅之後,之後又再次發現的物種。例如:南秧雞。
中文名巨水雞,又名南秧雞,泰卡雞,學名Porphyrio mantelli、Porphyrio hochstetteri Owen, 1848 ,英文名稱Takahe,分布於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曾於1898年被認為經已滅絕,後於1948年再次被發現。
在紐西蘭的保護區內現今存活224隻,受嚴格保育措施,數量正在回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南秧雞
朱?。
朱?曾經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個鳥種,歷史上中國東北、日本、朝鮮、台灣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都有朱?分布的記錄。它在中國的分布記錄北起黑龍江,南至安徽、浙江,西到甘肅中部。
歷史上的朱?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數量巨大,它是東亞地區非常常見的一個鳥種,甚至在20世紀30年代因為數量過多危害農業生產而遭到日本政府有組織的捕獵。但從1960年代開始,本物種的數量陡降,到1970年代,中國、日本和蘇聯的科學家花費大量精力尋找朱?但一無所獲,一度以為朱?已經滅絕。直到1982年才在中國陝西南部的漢中洋縣發現了僅存的7隻朱?,並在那裡建立的專門的保護區,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分布的國家。
資料來自——《美麗的中國》。
·
我希望是斑鱉
現在這種世界最大的軟殼龜,個體數量一隻手數的過來(三隻,今年又死了一隻),已經實際「生態滅絕」。
僅僅100年前,這種巨大的鱉類還是遍布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然後,你們懂的……
對於這個物種最後的希望,就在四川、雲南和東南亞的森林中,因為之前複查博物館的鱉類標本,是發現過被錯標為黿或者中華鱉的斑鱉標本的。
之前國內幾次交配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具體報道很多。
最後的斑鱉:世界上最大的王八或將滅絕--果殼精選
蘇州動物園與斑鱉60年
全世界的斑鱉,只剩下三隻了
下圖是今年死的越南還劍湖斑鱉,絕對的國寶,它的死去,讓越南舉國悲痛
2000年初,曾經全中國拚命尋找最後的白鰭豚,結果以失敗告終, 伴隨著動物園裡琪琪的死去,白鰭豚這種古老的水中大熊貓,終於滅絕,天鵝洲的保護區仍在,而其所需要保護的物種卻已消失……(關於白鰭豚消失,江豚數量急劇降低與三峽大壩之間的關係,這裡就不討論了)
每個愛動物的人,都希望這樣的杯具不在斑鱉身上重演,但現在看來,未來昏暗到讓人無法睜眼。
最後發個視頻吧,偶然看到的,感覺有點像斑鱉,因為比較模糊,無法確認,但哪怕一丁點,也總該保有希望,對吧。
PS:簡單說下辨認斑鱉的辦法,斑鱉身體有非常多的亮黃色斑點,尤其在下巴和下頸部,頭部是橄欖綠色和亮黃色斑點相間。
實拍:四川男子街邊發現千年大甲魚 花千元買下放生
~~~~~~~~~~~~~~~~~~~~~~~~~~~~~~~~~~~~~~~~~~~~~~~~~~~~~~~~~~~~~~~~~~~~~~
分界線
~~~~~~~~~~~~~~~~~~~~~~~~~~~~~~~~~~~~~~~~~~~~~~~~~~~~~~~~~~~~~~~~~~~~~~
增加點內容。
一·
喙鯨是很神秘的物種,因為它們大多生活在深海,遠離近海漁場,所以即使至今遠洋漁業發達,我們對其的了解仍然甚少。
比如斯氏喙鯨(史氏中喙鯨)Mesoplodon stejnegeri,19世紀發現一具屍體,然後就是100多年的空白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重新被發現。
因為資料幾乎為零,所以無法判斷其是否瀕危,但是按照50年未發現野生個體即宣告滅絕的標準,其被再次發現以前,已經可以宣告滅絕數次。
嘴裡伸出來的可不是舌頭,而是雄性斯氏喙鯨獨特的巨大下牙,是不是有點像野豬……
我這人愛跑題,下面圖是拜氏喙鯨的。喙鯨長得類似,都像是特大號的海豚。(事實上也是同一個亞目下)
(今天老師帶我們參觀鯨魚屠宰場 ,天氣很好,地下血流成河,大家都很開心,真是有意義的一天。)
二·
很少有人知道,鸚鵡螺分為二屬六種。其中的異鸚鵡螺屬的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84年被發現後,直到2015年,才再次被觀測到。
Fuzzy Nautilus Rediscovered and Filmed After 30 Years
笑容爽朗的酋長大叔,左手異鸚鵡螺屬,右手鸚鵡螺屬
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 was sighted again after three decades
毛茸茸的鸚鵡螺,見過沒
這裡有一個名字要記住(我又要跑題了),PETER WARD,他是一個很酷的生物學家,研究化石,海洋生物,滿世界轉悠。油管上有不少他的視頻,也寫了很多暢銷科普書,是個學者中的ROCK STAR。
彼得沃德所發表的大滅絕
84年他和Bruce Saunders發現異鸚鵡螺,其實是非常偶然的,這種動物非常稀少,而且比其它鸚鵡螺更加隱蔽,基本無法在淺海碰到。所以之後他就再沒觀察到過,這成了一個心結。
好在他很有名,跑項目拉贊助能力MAX,於是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帶著大批壯勞力(苦逼研究生),好設備,浩浩蕩蕩殺到新幾內亞,日夜尋找,一弄就幾個月。
這才在2015年,重新發現了異鸚鵡螺。所以你看,這年頭,搞科研就像混黑社會,沒靠山沒小弟,趁早別干。
(左一就是PETER大神)
三·
吃貨們喜聞樂見,從菜市場買到滅絕生物。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3/03/content_10931952.htm
菲律賓的沃氏三趾鶉(Turnix Worcesteri),滅絕幾十年後,2009年拍攝的紀錄片里,被當做普通野味,賣掉,燉菜,全程被攝像機記錄……
菜市場、漁船、餐桌,以後這會是發現最後物種的主戰場嗎?
四·
古巴溝齒鼩
有毒的哺乳動物你能舉出多少?懶猴?鴨嘴獸?
下面再告訴你一種,溝齒鼩。(鼩型目下,存在著已知所有靠毒液捕食的哺乳動物)
溝齒鼩是鼩型目下的一個小科,總共只分三種,全部位於古巴和海地的島上。在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其進化充分體現了「島嶼法則「,最重的古巴溝齒鼩,體重可達1000克,遠遠高於鼩型目下幾十克的平均體重。
曾經,溝齒鼩是古巴和海地最大的獵食性哺乳動物。然後,人類帶著貓和狗來了……
其1861年被發現,中間斷斷續續發現過死亡個體,一度被認為滅絕,直到2003年,才終於捕獲到一隻活的個體。
古巴共和國的動物世界
五 黑足鼬
這算是個經典的瀕危滅絕,然後人工保育成功的例子。
1967年被認為滅絕。在1985年又重新發現,現在已經恢復到幾百隻了。
黑足鼬倒霉在,其趕上了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時代。
19世紀,舉著」昭昭天命「的旗號,美利堅一路向西,開疆擴土,流下血淚的不止是印第安人,還有草原上的生物。倒霉的像紐芬蘭白狼、南加州貓狐、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就此滅絕,運氣好的比如黑足鼬、北美野牛、加州禿鷲,因為人類的憐憫,得以倖存下來。
具體到黑足鼬的故事,就是主食土撥鼠數量因為開發大量減少,棲息環境被破壞,倖存的群體又碰上了犬瘟……
小傢伙們能活到現在,真是挺不容易的待續(轉載請標明出處,圖片侵刪)
希望幾年之後,有人在這個問題下回答白鰭豚。
如此美麗,卻已滅絕!
白鰭豚的滅絕,是中國唯一一種特有淡水鯨類的滅絕,也是白鱀豚科唯一的物種,它的滅絕,亡了一個種,亡了一個屬,亡了一個科!
看到有一百贊之多了,只能希冀於我們的祈願能感動上蒼了,哪怕一頭,出現吧,白鰭豚!看到評論里有人說江豚,其實和白鰭豚遇到的是一樣的問題,除了長江漁業的干擾,各種船隻螺旋槳也會對江豚造成傷害,采沙工程會讓江豚擱淺,還有炸魚,曾經有漁民炸魚炸出四條白鰭豚,無數種辦法可以讓長江流域的鯨類沒辦法生存,可鯨類卻無可奈何!
最著名的毫無疑問是這貨——矛尾魚(打片語首字竟然打出「毛委員」,無知的輸入法)。
矛尾魚是啥?
是唯一現生的總鰭魚類。
總鰭魚是啥???
所有陸生脊椎動物的老祖宗!!!!
就是這貨突然有一天想不開出櫃。。啊不是。。。出水了。。。用強大的前鰭在陸地上慢慢的挪。。。挪著挪著。。。。就挪成了兩棲類。。。挪習慣了。。。就成了爬行類。。然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本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大家都以為這東西早就滅絕了。。。
結果1938年漁民捕魚時竟發現了活體,後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故被稱為「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於南部非洲東南沿海。矛尾魚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肉食性,以衝刺方式捕食,專吃烏賊和魚類。根據其內耳石年輪估計,矛尾魚壽命為80-100歲。
快來膜拜祖宗吧!!!!!!!!
圖片來自百度。。。侵刪。。。。。
蘇門答臘犀牛啊!
就在上個月
英國海外領地的一個蟲在孤立海島山崖被發現
矛尾魚
草原西貒
草原西貒(Chacoan peccary)棲息在巴拉圭、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乾旱叢林里。
1930年,它們的化石被發現,並被認為已經滅絕。1975年在格蘭查科被發現仍然存活。
如今野外草原西貒的數量大約有3000頭。
溫迪森林蟾蜍,世界上最稀有的物種之一,動物學家們本以為該物種已經消亡,但動物學家們2011年5月卻在東非坦尚尼亞的一個森林保護區內發現了溫迪森林蟾蜍的蹤跡。
動物學家們在東非坦尚尼亞的一個森林保護區內發現了世界上最稀有的物種之一——溫迪森林蟾蜍的蹤跡。在此之前,動物學家們還以為該物種已經消亡。
這次搜尋珍稀蟾蜍的行動是由英國德文郡佩恩頓動物園的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來自這個動物園的科學家以及當地的動物學家們在坦尚尼亞一個森林保護區中一片只有300平方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的區域內發現了溫迪森林蟾蜍。這種蟾蜍被認為具有極強的地域性,也就是說他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小的區域,而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沒有它們的蹤跡。
這次發現的溫迪森林蟾蜍生活在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不過目前正遭受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的威脅。
佩恩頓動物園的低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館的館長邁克邦加德說:「雖然溫迪森林蟾蜍不是一個新發現的物種,但找到它們生存的證據,真是太神奇了。不過令人悲傷的是,在這個地區,,10年前曾露過面的波因頓森林蟾蜍今日卻不見蹤影。在很小區域里生存的小物種,非常容易受到疾病或災難的吞噬。」
轉載,侵刪。
歐洲的一種變色龍(啥名字我忘了)
一開始是被評為「瀕危」級別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這貨其實是有很多,因為偽裝做的太好導致統計的時候漏了非常多
然後這種變色龍就被從「瀕危」名單里劃掉了
補充一個比較新鮮的:藍眼地鳩Columbina cyanopis
其實不算特別切題,因為藍眼地鳩沒有正式宣布滅絕,只是好久都沒有再發現了,人們在75年之後才再次找到它們。
birdlife5月23日發表的消息。
更多信息可以參考Extremely rare "Species X" rediscovered in Brazil after 75 year disappearance其實這麼算的話,國內的中華鳳頭燕鷗,褐頭嶺雀都可以算在內。
有沒有躲過地球五次大滅絕的生物? - 生物滅絕
除了大熊貓外,現在世界上有哪些能夠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 - 生物學
比較著名的就是腔棘魚了吧
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腔棘魚(Coelacanthus)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出脫離早期淡水環境而轉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向。
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在懸賞徵集之下,1952年在葛摩(Comoros)群島捕得第二尾(命名為Malania anjouanae,可能與矛尾魚是同一種)。
以後又在這一地區捕到另外幾尾。後來發現,這類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其肉鹽腌晒乾後可吃,粗鱗用作研磨料。
有種兩棲類動物叫新疆北鯢,是新疆唯一的一種有尾類兩棲動物。
十九世紀被發現後就消失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新疆師大的一位老師重新發現了,現在已經列入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百度百科【資料】
物種發現
1866年俄國動物學家凱塞爾在新疆阿拉套山發現一種長約20多厘米、手指
新疆北鯢
粗細、渾身光滑、水陸兩棲有點像蜥蜴的動物。這是他從未見過的,他斷定這是一個重大發現,於是把這種動物帶回了實驗室並作了種屬描述。
在以後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的、外國的專家曾多次考察新疆和哈薩克的天山、阿拉套山地區試圖找到這種神秘的動物。一次次的失敗後人們斷定這種凱塞爾見過的動物已經滅絕了,不會再有人見到它們了。
1989年9月,新疆師範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溫泉縣的學生從家裡帶來一隻四腳蛇,生物系教師王秀玲一下就想到了整天給學生們講的100年前俄國人發現的但誰也沒見過的那個傢伙。第二天她和幾個同事直奔溫泉縣,1989年9月6日,距凱塞爾最後一次見到這種動物已經過去了123年。1990年又發現了北鯢的第二個棲息地。在王秀玲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12月29日,自治區批准建立自治區級北鯢保護區,她也成為中國國內實地研究培育北鯢唯一的學者,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她「北鯢之母」,她因此獲得2001年地球獎教育組地區個人獎。
[2]
我要來答!我要來答!
椅子樹,很神奇的經歷,不光被認為滅絕,還一度被懷疑過這一物種是否存在過。
椅子樹,僅分布於澳大利亞一個小區域。大約一兩百年前被發現,定名,模式標本放在德國。由於二戰原因,標本被燒毀。而原產地被改為農田。因此,椅子樹被認為滅絕。
而且,活不見樹,死不見標本,也有很多人質疑是不是真有這植物。
後來,發生了翻轉。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澳洲那個區域的農場里發生了動物中毒事件,四頭牛被毒死了,有一頭牛還是在獸醫面前死掉的。經解剖,人們在胃裡發現了他們從不知道的植物種子。
這就是椅子樹的故事。它自成一科,最不濟也被認為是蠟梅科中的一個屬。這樣,蠟梅科就很牛了,一共十幾個種,其分散式樣就包括了:東亞一北美間斷分布,美國東部西部間斷分布,南半球北半球間斷分布,是研究植物地理的良好材料。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世界的知識是浩瀚的,宇宙的奧秘是無窮的!
據2013年6月6日新聞報道(科學家重新發現青蛙活化石 15000年前「被滅絕」--科技--人民網):
據英國BBC網站報道,近60年來,以色列沒有出現蛙類,直到2011年有一種青蛙(Hula)被重新發現,人們稱之為「活化石」。人們發現它是在在一片隱藏的沼澤灌木叢中,不過據研究顯示,這類兩棲動物蛙種早在15000年前就滅絕了。
負責這項研究的薩里根-傑夫尼(Sarig Gafny)教授表示,「這種青蛙的發現在以色列就像是偶像一樣,很偉大也很難捉摸,其有著獨特的黑白相間的斑點肚子,只有3個人曾見到過,這活化石的發現很是驚人。」
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在以考察時認為此物種已經永遠消失。「經過基因測試和CT掃描,其事實上是拉托尼亞(LATONIA)屬種,此前該類蛙種曾遍布歐洲數百萬年(竟然遍布歐洲數百萬年啊!注意是遍布,歐洲哪個國家應該都有。——答主注),也就是在15000年前遭到滅絕,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觀察化石標本來了解這一物種,且這是唯一途徑。」傑夫尼教授說。
研究人員認為這類青蛙是一個「驚人彈性」物種,現在最至關重要的是要確保其未來的生存。目前的工作是要讓沼澤區成為該物種的一個棲息地,讓他們能夠茁壯成長。
參考資料:
滅絕半個多世紀罕見青蛙在以色列重新現身(圖)_科技頻道
科學家重新發現青蛙活化石 15000年前「被滅絕」
_科學探索
_光明網
科學家重新發現青蛙活化石 15000年前「被滅絕」--科技--人民網
桃花水母
淡水水母,由於成年體對於環境的要求極高,再加上水體環境不斷的變惡劣,導致桃花水母曾一度被認為滅絕了
桃花水母是一種原始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最早誕生於約5.5億年前,研究專家認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
在動物學上,世界上首次記錄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標本采自英國倫敦,定名為索氏桃花水母。約半個世紀後,才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主要在亞洲、歐洲、美洲等溫帶地區,大洋洲也有發現。中國第一次發現桃花水母在1907年,為一日本人川井採得,經日本學者丘淺定名為宜昌桃花水母。
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1726年(清雍正三年)《古今圖書集成》中曾這樣細緻而生動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動則一斂一收,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捻,綿軟無復形體。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出叱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花落後即無」記載。其他古籍中還有:「桃花魚形圓,薄如蟬翼,浮水面作翕張狀。」對其出現時期說:「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無物矣。」根據已查到的資料,可以肯定中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早於歐美各國270多年。
在秭歸,可以說「桃花魚」是家喻戶曉,併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漢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中,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
2014年8月4日,一片珍稀水生物桃花水母群出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大束鎮潘庄水庫內。
2015年7月13日,在山臨沭縣石門鎮一水庫發現大規模的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之所以曾一度被認為滅絕了,是由於其棲息習性有關。由於幼體對於環境要求極低,成年體對於環境要求極高,在環境不適宜的條件下,桃花水母會以幼體的狀態存活很長的一段時間,直至條件允許才會進去成年體,
2014年10月29日,韶關市民梁先生,在自家魚池裡發現水母,證實為桃花水母,這種水母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狀體(水母的「童年」)對環境要求極低,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環境適應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於水下或岩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桃花水母產於淡水中,居住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凈,且多呈酸性。測出PH值為6.4。這一微酸水環境最適宜水母生長
-————————————————
並非專業人士,答案可能不太專業,勿見笑了
野生華南虎23333。
推薦閱讀:
※枸杞吃了有什麼功效,具體點?
※野外有哪些危险的植物?
※荊軻葉子冬天會掉嗎?
※發財樹老黃葉,不長,慢慢樹身都枯死了,怎樣解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