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克己復禮」的解釋,怎樣才是正確的呢?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對於「克己復禮」的解釋,歷來爭論不休,以下是兩種比較典型的觀點,你更贊同哪種觀點?你如何反駁另外一種觀點?

  (1)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去遵守禮的規定,就是仁。

  (2)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而非通過外在的規定約束自身,就是仁。

——深圳中學 自主招生 2013


後一種解釋中復字怎麼解呢?而且第一種解釋中,就是字面的意思,而第二種解釋還得自己衍生出所謂的而非通過外在的規定約束自身,我當時看施佩榮的解說時就很感牽強的。
我一向認為,儒道墨法作為治世的一面是有著共同的出發點:就是春秋亂世就是根源於人的欲壑難平,但各家所提的解決方案是不同的。而儒學的解決方案是: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但通過教化、反省,使人能認識慾望的危害,自反而縮,一方面從內心深處給慾望加一把鎖,另一方面則從人際情感出發將之升華為責任與家國情懷。將有限的物質慾望升華為無限的精神追求,即所謂的孔顏之樂。
所以克己復禮就應當是在內克制自己的慾望,以仁義升華之;在外以禮樂約束之。而第二種解釋反而要拋棄外在約束,這怎麼可能是儒學的觀點呢?!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才是儒學的態度,對自己時刻保持警惕。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夫子以聖人之資還要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夫子都要到七十了,才能把外在的約束化作自身行為的習慣而不會再有違反的可能,那我們怎麼能不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會逾矩呢?!
當然,我也理解現代儒家擔心個性解放的時代,這麼講會讓人對儒學望而生畏。但我個人認為,在當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選擇那家學說宗之,真的要看緣分,沒必要想太多。喜歡儒學的自然會喜歡,類似第二種這般的曲解反而讓喜歡的人沒辦法純化儒學之信念!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對於「克己復禮」的解釋,歷來爭論不休,以下是兩種比較典型的觀點,你更贊同哪種觀點?你如何反駁另外一種觀點?

  (1)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去遵守禮的規定,就是仁。

  (2)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而非通過外在的規定約束自身,就是仁。


我沒有看懂為何第二種是曲解?我認為第二種才是正確的。

首先(1)中缺乏主語,所謂「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 是誰來克制?這裡缺乏主語,並沒有體現出是自己克制自己。通過(1)與(2)的相反關係可以推出(1)的主語的缺不是自己,而是外在的規定。因此,補充完整就是『外在的規定(即 禮)約束克制自己的慾望,(自己)去遵守禮的規定,就是仁。這就是典型教條主義,即用一些條規如三綱五常等僵化地讓人服從遵守,就能把這理解為約束克己,顯然不是修身的正途。

然後(2)中明確了是「是自己做主 主動地去實踐禮的要求,並不是要外在的規定-所謂教條規定-來約束自身,僅憑自己的意志就能實踐禮,這不正是克己修身所追求的么。

換句話說,就像教室里的學生,如果是老師定了各種規定禮儀要求學生好好聽課認真聽講以後,學生們才遵守好好聽課,這算是學的好么;反之,如果老師給出了一定的規定禮儀但並沒有強制約束,而這些學生卻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這些規定禮儀從而好好聽課,那麼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應該算是學的好呢?


能約束自己,就正禮的規範。


去看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


第二種是在逗我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Fenng 微博中關於「吸毒」的言論?
公共場合光膀子是不文明的表現嗎?
親戚拿媽媽開黃段子怎麼辦?
如何評價立黨老師把揭露其傳謠行為的問題,改為「調查類問題」?
知乎的中醫黑『言凌』,總共「罵一句再拉黑」了多少質疑他的人?

TAG:道德 | 孔子 | 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