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主流產品是姨媽巾不是棉條或者月亮杯?
和觀念固然有關,這種局面可能會結束嗎
一次性衛生巾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了,佔據了99%以上的市場。誰會願意讓新興企業吞噬掉自己的地盤呢?
棉條使用成本比一次性衛生巾高多了,消費者不太願意花錢,所以普及起來不容易。
月亮杯是反覆使用的東西,長遠看,基本沒有經濟效益可言,廠商是不會願意推廣的。
大姨媽這件事,對每個女性來說,都是一場血淋淋的野外訓練。如果說有一種經期用品,可以讓女生不用擔心側漏,不用一直跑廁所,並從潮濕和異味中解放出來,會有誰拒絕?
從古時的自製月經帶,到現如今的衛生巾、棉條,每一次生理用品的革新,都曾掀起人們熱烈而持久的討論。囿於文化和觀念的差異,中國大多數女性仍以使用衛生巾和護墊為主,諸如棉條這類置入式經期產品的普及度仍然非常低。
然而你知道么,即使衛生棉條也越來越被視為「老套」,在西方越來越多女孩正在青睞一種叫做月亮杯(menstrual cup)的產品,並被親切的稱為「寵愛身體的懶人包」。
從此再不用擔心「洪水」傾瀉而下,或是側漏帶來的尷尬,沒有護翼,沒有拉繩的月亮杯,甚至讓女孩子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那麼,月亮杯到底是什麼?這個鐘型硅膠是如何被放到身體里?這麼受歡迎的產品,為何卻在國內名不見經傳?
你的陰道容不下月亮杯?
月亮杯,又稱月事杯、月經杯,是一款置入陰道內使用的經期用品,由醫療級硅膠、乳膠或者熱塑性塑料製成,柔軟並具有彈性。其形狀為鐘形,下方有一短柄。鐘形部分卡在陰道中收集由子宮內流出的經血,短柄能讓月亮杯在陰道中保持平衡,也使取出月亮杯變得容易。每次經期前後消毒清潔,可重複使用5到10年。
這種產品於1937年在美國被發明,至今有80年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104個不同的品牌。由於性教育匱乏,加上國人對於塞入身體用品的固有印象,這個被美國醫生評價舒適、環保、省錢的產品,在國內接受度並不高。
使用時,你首先需要清洗雙手,接著將月亮杯對徑摺疊,並保持坐或蹲的姿勢,雙腿張開,將月亮杯放在陰道內即可。更換時,只需捏住短柄或月亮杯底部將它取出,倒掉內容物,用清水或無香洗潔劑洗凈就能再次使用,月經結束後可將其放在水中煮沸來消毒。
月經杯的使用方法
當然,月亮杯也有缺點,如同你第一次試戴隱形眼鏡時遇到的困擾,將月亮杯放進陰道也沒有那麼容易,而是需要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好在衛生杯的收納容量比衛生棉條大不少,使用時間也比衛生棉條長(約為衛生棉條的2倍,),所以實際上不用頻繁清洗月亮杯。
由於能重複使用,月亮杯自然比衛生巾和衛生棉條更環保,但鑒於是經期用品,大多數商家們還是建議定期更換,並且注意消毒。
在台灣月亮杯剛經歷過一段合法化的歷程。2016年,台灣有6000多名網友在台灣「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聯名,共同倡議重視女權公平及環保,提出台灣女性對月亮杯產品的需求。3天內募集300萬,3個月後共募得960萬,最終這個產品被引入生產。
而所有擁有用戶體驗後的女性,對月亮杯的評價竟然出奇一致:
「不用擔心像棉條一樣塞在體內忘記拔出的情況,如果沒有找到月亮杯,要麼被貓叼走,要麼就是還在身體里。」
「不適宜的棉條會吸干你所有的水分,拔出的時候就像被棉條強姦,但月亮杯不會。」
「中學時候沒認真聽的生理衛生課,一次性上全了。」
「你能想像在經期脫掉內褲睡覺么?倒立?過性生活?」
「從不會在我那個暈血的男朋友家裡留下任何作案工具。」
「12小時!12小時更換一次!大夏天的不需要坐在一大灘血和大腸桿菌上了。」
「月亮杯沒有被推廣,一定是衛生巾代購和衛生棉廠商的陰謀!」
從月亮杯到棉條,逃不開的處女情結
在互聯網的宣傳和淘寶的補充下,使用棉條的物質條件變得輕鬆。雖然棉條有著不容易滋生細菌,便於運動的好處,但據大象公會報道,「在中國只有2%的人使用過,而在歐美國家,衛生棉條的使用者超過80%」。
在科技和商業極大提升經期舒適度的前提下,等待改變的是觀念。
講述女性主題的美劇《使女的故事》獲今年艾美獎劇情類最佳劇集
在1936 年丹碧絲(Tampax)公司生產的世界上第一個導管式衛生棉條面世時,也曾受到百般阻撓,原因無外乎傷風敗俗。
很多處女顧慮,雖然棉條被精心設計,但是否會對處女膜造成破壞,因而在性禁忌的社會難以普及。這一狀況直到世界大戰爆發,女性發現棉條可以極大提高經期活動的自由度後才得以改變。
90年代Tampax廣告:你還會是處女嗎?
在中國,許多女性因為身邊人將棉條、月亮杯等置入性生理用品視為「大膽的、邪惡的、不好的」。那些異樣的目光和戲謔的話語,讓女性對自己生理的選擇變得猶豫,也羞於公開討論、購買多遠的生理產品。
自1989年以來,丹碧絲(Tampax)這個世界最早的衛生棉條品牌,曾三次試圖進軍中國市場,但紛紛由於教育、宣傳難以推廣,而以失敗告北。在1999年,丹碧絲對進軍中國市場的失敗總結為:人們對待自己身體的態度保守得令人同情,建議女性換一種衛生用品並不現實。
女性經期用品體現的是一個社會對月經觀念,也是衡量女性地位的尺度。在對衛生棉條的排斥上,處女情結是避不開的話題。
說到處女情結,我們需要解釋下「處女膜」這個名詞。
其實所謂的「處女膜」是一種具彈性的組織,本來就有孔洞,好讓經血流出。其開口直經約有2.5厘米,而棉條即使在吸滿的狀態下直徑也才1.5厘米,理論上不會損害到處女膜。
同時因為不是一個封閉組織,更像是沿著陰道外圍生長的組織,每個人的形狀並不相同。有另一個不涉及性經驗價值判斷的稱呼,叫陰道前膜。破損出血的可能性有很多種,包括拉筋或是騎腳踏車。
所以不管正不正確使用月亮杯跟棉條、劈腿還是拉筋或騎腳踏車,都「有可能」會摩擦或拉扯到陰道前膜,導致出血和破損。但是,不應該拿陰道前膜當作女性貞節的象徵,也不應該將之作為判斷女性是否第一次的標準,更不應該以此恐嚇月亮杯的使用者。
陰道獨白:女孩請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一點
話劇《陰道獨白》曾在2001年登陸上海,完成了她的中國首演。
直到那時,許多女性才發現對自己的身體一點也不了解,她們甚至在談及自己身體獨有的敏感部位時,以嫌惡的表情表示「連碰都不想碰」。對大多女性而言,經血可能是體育課上屁股後的一抹難堪,是一種令人困擾的腐敗氣味,是羞於提及的敏感話題。
戲劇《陰道獨白》由美國女作家伊娃·恩斯特就「陰道」這一女性話題採訪200多名女性後創作而成,並獲1997年奧比獎最佳劇本獎
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月經這個話題如此少被人們在公開場合提及?為什麼人們需要用「那個」代替「月經」?哪怕你在超市只買了一包衛生巾,櫃檯阿姨也會「及時」的小聲問一句,「袋子要麼?」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這真的合理嗎?!
月經從來都不應是需要被迴避的詞語,作為孕育人類生命的重要循環,這是一份專屬成熟女性的禮物。哪怕你的伴侶能在幫你購買生理用品時,順利區分「網面」和「綿柔」,他們仍然無法懂得不同的經期用品會帶來怎樣的使用體驗。
擔心裙子後面突然出現的一抹紅,半夜睡覺一不小心就弄髒了床單,還有夏天被衛生棉悶得透不過氣…這些註定是女性的悄悄話,我們需要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才可以為自己發聲。
現如今,其實從衛生巾、棉條到月經內褲、月經杯,市面上適合女孩子的經期產品早已越來越多。今天的議題也並非安利女生們使用月亮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體情況,那些最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會是最好的產品。
18世紀英國女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曾說:「我並不希望女人有權利控制男人,只希望她們能有權利控制自己」。對於身處每個時代的女孩來說,能夠公開討論、購買多元的生理用品,接觸更多的可能性並擁有選擇的權利,這才是對每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
一個月亮杯的使用壽命是10-15年,甚至更久,不像衛生巾和衛生棉條一樣,不斷回購來拉動生產和消費,所以一旦流行起來,對衛生巾和衛生棉條廠商都是毀滅性打擊。不過放心,這個東西在亞洲在中國大陸範圍內還沒流行起來。台灣有棉條教主凡妮莎推廣她的自主品牌月釀杯,但是由於設計可能還需要改進,銷量不盡人意。中國大陸在萬能的tb就可以買得到月亮杯,但是也沒流行起來,一方面是衛教知識不夠,以為大小便還要把月亮杯拿出來的,還有覺得循環使用的工具不衛生會感染的,我覺得其實就和用一次性碗筷和陶瓷碗是一樣的道理,何臟之有?作為一個衛生巾,衛生棉條,月亮杯都使用過的人,發言權還是有的,衛生巾不衛生,一超過3小時就臭烘烘有沒有?會陰痒痒的糊得難受有沒有?我就是這樣走上衛生棉條的康庄大道的,而且還是ob,第一次沒放到位,很戳,後來一狠心,深放,就沒問題了,快用完ob的時候tb看看,居然有如此神物,可以睡覺不漏,我用棉條睡覺是不漏,但是量小乾澀啊,還有棉線沾屎尿【手動尷尬笑】後來看了某寶的月亮杯評論,哈,爽朗妹子直接端上一杯月經,我看了之後覺得很和我胃口,就果斷買了,還買了消毒片,一直閑置,誰要的可以走鹹魚啊,日期很長的,反正用月亮杯就是早晚一次咯,量大那天早午晚各一次咯,睡覺不用說,隨便翻滾。沒用消毒片的我是怎麼消毒的?我有來月經洗屁屁的小臉盆,小肚子痛了知道要來月經了,放月亮杯進去小臉盆,澆開水燙,開水泡著,水涼了我過來洗手放月亮杯。哈哈 不說了。下次有空再來說,說話沒邏輯的。
因為害羞
推薦閱讀:
※用棉條會得婦科疾病嗎?
※求一張女性生理結構圖?
※用衛生棉條會導致女性部位變松嗎?
※为什么比传统卫生巾更加方便的卫生棉条不是中国市场的主流?
※為什麼國內只有難用的ob,卻沒有其他好用的導管式衛生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