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哪些堪稱「高級」的喜劇電影?


Rewind Cinema Vol.46

Warai no Daigaku[1]


Prologue

椿一:「這是我的戰鬥。」

向坂:「戰鬥?什麼意思?」

椿一:「我也說不清楚。就是現在國家所做的事情。為什麼不讓大家歡笑?為什麼國家要剝奪老百姓的樂趣?」

也許你並沒聽過《笑之大學》這個名字,但《喜劇的憂傷》聽起來應該很耳熟吧?5年前(2011年),這部由陳道明與何冰主演的戲劇空前火爆,一票難求,而其劇本原型,正是三谷幸喜編劇的話劇《笑之大學》,這部只有兩個演員的戲於1996年初演,當年即摘得「1996年度読売演劇大賞」的最優秀作品獎。2004的電影版則由編劇三谷幸喜選定曾經在《古畑任三郎》系列中合作過的導演星護指導,除了個別細節有所調整(刪去了一隻迷路的烏鴉),並在故事發生的七日更迭部分加入了部分街道上的角色以避免場景人物過於單一的疲勞感,電影版的改編仍然保持了對戲劇原作敘事的忠實。


《笑之大學》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日本,舉國深陷戰爭泥潭的政府對娛樂行業採取了管制措施,安排由役所広司所扮演的審查官向坂睦男對劇場戲劇中的喜劇劇本進行審查,將其中有違或不利於軍國主義思想傳播的內容進行刪減。稲垣吾郎所扮演的劇作家椿一是喜劇劇團「笑之大學」的專職作家,除了創作劇本、參與演出之外,還負責將劇本遞交審查官審查。椿一將最新創作的劇本《朱麗葉與羅密歐》遞交給向坂審查官的一刻,拉開了這個故事的序幕,兩人圍繞劇本修改的你來我往,則構成了敘事的主體。只是這個以「審查」為主題的故事,卻並沒有落入常人認識中「審查干預創作自由」的套路,反倒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對於藝術以及喜劇的全新理解,並切題地如一所「笑之大學」一樣,點出了「笑」的價值所在。


而這一切,全是通過審查官向坂與劇作家椿一兩個角色的演出而實現的。


The Censor

「說實話,這樣的檢查制度,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根本不需要檢查,統統禁止它就行了!國民萬眾一心共渡難關時期,哪來心情搞什麼喜劇,哪來心情歡笑,本人就是這麼認為的。」——向坂睦男

在第一次與椿一會面時,向坂睦男將《朱麗葉與羅密歐》的劇本擲到地上,口中說出了上面這段話。他的觀點並不稀奇,即使是在如今的和平時期持有如此觀點的人們亦不在少數,面對庸俗喜劇,我們在觀看過程中哈哈大笑之餘,也往往不會對其高看一眼,甚至嗤之以鼻,只將更多的榮譽贈予那些交口稱讚、處理更嚴肅題材的作品。笑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在傷亡慘重的戰爭期間,哈哈大笑就變得更加不合時宜,甚至容易被冠上「缺乏同情心」的標籤,遭人質疑。


秉持這種信念的向坂,對椿一的劇本百般刁難,先是提出改變劇本發生的背景與人物,又要求在其中加入愛國主義元素、新的警察角色,甚至是過分到要求椿一刪掉劇本中的全部搞笑元素。驅動其行為的,除了審查官的身份,也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在調任審查官之前,他曾在滿洲負責反日思想管治的工作,相比劇本審查,這種接近敵我宣傳戰的管治自然更為嚴厲。當然,這一作風也延續到了劇本審查中,影片開篇處,在椿一之前曾有六個劇團的劇本接受審查,向坂對待這些劇本時毫不留情,除了刪去一切對彼時政府不利的台詞,如果劇團代表對此稍有微詞,同樣無法逃脫演出遭禁的命運。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向坂都是一個好公民。他努力工作,嚴格按照自己的職位要求行事,絕不放行任何一個不符合標準的劇本(想想《美國眾神》中蓋曼筆下那盡忠職守的納粹集中營毒氣室負責人吧);他與政府的意志相統一,不曾質問過言論控制背後的真正意圖;他不知道如何去笑,始終放鬆不下自己的神經去享受生活,但這也換來了高效、嚴謹的工作狀態。向坂的嚴肅個性與其工作內容的荒誕之間,也構成了這部喜劇中的第一個維度。


在與椿一的七次交鋒後,隱藏在向坂內心那份追求愉悅的本能也在漸漸覺醒。究竟是什麼催動了這份本能?如果結合其後兩人在討論劇本過程中迸發的火花,可以看到向坂在面對劇本時,對毫無深度的淺層次娛樂抱有相當的反感,並可以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探索作品本身對於笑點的處理是否到位,力求兼顧幽默與邏輯自洽。這種不同於傳統戲劇觀眾、更貼近劇作者的特殊視角,其實要歸因於他費心尋找斃掉劇本這一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文本細讀能力。如果沒有字斟句酌的挑刺,向坂也不可能訓練出自己對於戲劇人物設置和敘事邏輯的敏感,審查官的工作給他帶來了大量的劇本閱讀訓練,讓他可以從廣度(淺草全部上演劇本)與深度(各個劇本之間橫向對比)上,超越普通觀眾、甚至超越某一個劇作家(如椿一)的視野,以一個評論家的視角來評論作品。在這層意義上來看,向坂與椿一之間的互動,並非單純建立在向坂身為一個普通人對於愉悅的本能追求,而是有著另一層邏輯因果在內。


正是對於戲劇文本的討論,讓向坂一次次懸崖勒馬,沒有將那方鮮紅的刻有「不許可」的印章壓到劇本上。面對椿一的劇作,他似乎是流露出了極為罕見的同情,但仔細思考,支配向坂行為的,或許是想要知道自己信念是否合理的那股好奇心。椿一的不懈抗爭動搖了他曾經堅不可摧的信念,也讓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是否有人能讓自己笑?而在這個問題之下的真正問題其實是:我到底是不是和其他人一樣?

向坂:「我倒覺得現在的工作更不容易。我怎麼也沒想到,來管戲劇還有庸俗喜劇的審查。人家都說我對喜劇遲鈍、沒感覺。」

椿一:「不會吧。」

向坂:「熟悉我的人都這麼說。我天生就沒笑細胞。」

椿一:「從來也不開玩笑什麼的?」

向坂:「一次也沒有。」

椿一:「幽默?」

向坂:「也沒想過。我不感興趣,讓人笑的事情。」

椿一:「啊,也有這樣的人士。」

向坂:「搞笑,有那麼重要嗎?」

椿一:「很重要。」

向坂:「我從來沒真正笑過,不是也到了現在嗎?同你相比,我不討人喜歡。」

儘管嘴裡說著自己沒有笑細胞、從不開玩笑、對幽默不感興趣,不討人喜歡,但在向坂的內心深處,仍然嚮往著有一天能夠和其他人一樣開懷大笑。向坂乏味而刻板的生活狀態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性格,政府官員的身份,周遭眾人對自己的固定印象,都讓他不敢越雷池一步,也許最初讓他人形成這種偏見的因素,是他本身較高的愉悅閾值,但為了維護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符合社會對自己的要求,他的本性與感情被裹挾其中,再也無法得到誠實地釋放。更為可悲的是,被社會與他人傷害的他,反過來成為加害者,在審查官任上不自知地拒絕一切對「笑」這個人類最基本,亦最不可少的感情的追求和呈現。


讓向坂內心的堅冰融化的,並不僅僅是劇作家椿一的堅持,還有喜劇本身的力量。在對劇本進行審查的過程中,向坂從椿一處學到了大量喜劇創作的手法,也終於意識到了自己之所以無法歡笑,是藝術水準的不足與政治宣傳的抑制兩者共同作用下導致的。真正讓他愉悅的,或許並不是觀看演出(在「笑之大學」劇場觀看演出時,他從未笑過一次),翻到是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或者說,與椿一一起打磨作品的過程。向坂固然是一個審查官/觀眾/評論家,但同時也是綵排演員/劇作家,點燃其激情的,則毫無疑問是後兩個身份,從這一層意義上看,在七日交鋒後,向坂的身份也已經發生了轉變,從之前的旁觀者,變成了之後的創作者,不僅將自己的智慧融入了劇本中,更與椿一構建起了創作夥伴的關係,並由此真正理解了喜劇創作背後的汗水,甚至是淚水。


The Playwright

「實際上,我也曾想過,放下手中的筆。但是,我是喜劇作家。喜劇作家,就該有喜劇作家的戰鬥方式。我這樣想。沒有老天相助,也定有齣劇本的辦法。繞開審查官,保護劇本,爭取演出,一定會有其它辦法。於是,我有了一種慾望。那就是,不是用直接戰鬥的方式,而是我自己獨特的戰鬥方式。就是這樣。審查官說什麼,我都接受。這之後,按照要求,全部重新改寫。但是,改的劇本,要更好笑,更滑稽,更有意思!這就是,最適合我的方式。這就是,面對權力的,我的戰鬥方式。」——椿一

在劇本順利通過後,椿一向著背對自己的向坂說出了這段話。在六次交鋒後,兩人的關係已經從最初的冰點直衝上沸點。向坂不僅首肯了劇本,更準備向上級推薦椿一作為劇作家的代表接受表彰。但在這一幕之後,兩人的互抒胸臆卻適得其反,將審查直接拖入了第七天。此時的向坂表面上表達了對劇本的認可與對椿一的讚賞,但這種認同的前提仍然是在自身職權範圍之內給予的,換言之,椿一在權力規定的界限內、在審查官向坂的監視下對劇作進行改編,最終的成品也符合軍國主義的審核要求。這種認可與讚賞可以認為是向坂對椿一個人的認可,卻絕非對椿一抗爭理念的認可。


而當椿一說出上面這段話之後,也就相當於當面否認了對當權者、審查制度以及審查官存在意義的質疑,將衝突從個人層面提升到了理念層面,雖然字字真心,卻已經觸碰到了向坂心中最脆弱不堪的部分。此時向坂的勃然大怒,已經不再像第一日那樣只是下馬威,他意識到自己施行權力的根基並不牢固,但如果徹底叛離審查官的身份,自己又何以安身立命呢?除了公務員、政府,他還剩下什麼呢?


椿一則不同,他一直以來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過活,最初作為布景工人,其後因為興趣所致而成為劇作家,無不如此。他珍視亦明晰笑的價值,同時對於創作有著清醒的認知,並不會因為修改意見來自身為審查官的向坂就一概反對,而是會認真吸取其中有價值的內容,並在達成審查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作品的品質。


這種忠於作品而非個人或集體的態度也讓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被夾在審查官向坂與劇團圈子內,一邊不得不應付苛刻的審查條件,另一邊也不得不面對來自劇團方的非議與排擠。而給椿一帶來最大傷害的,恐怕並非前者,而是後者,自己戰友的不信任。在他們僵化的觀念中,理所當然地認為在任何條件、任何情況下,審查都會剝奪創作的自由,都是對於劇本有害的,劇作家與審查官一定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只有奮起反抗的劇作家,才能真正代表劇團利益,若非如此,則就是叛徒,政府的狗腿子。


真的是這樣嗎?支撐椿一走過這七日,面對審查官的刁難與戰友的責難的,到底是什麼?


是作品本身。


在椿一的眼中,並沒有敵我之分,只有作品。他會將向坂靈機一動的點子記錄下來加入劇本中,只要能夠起到喜劇效果;他會圍繞苛刻的審查要求構建全新的笑點,將限制化為靈感的源泉;他會費盡心思將團長青空寛太那並不逗笑的招牌動作和招牌台詞巧妙地保留在劇本中,只要能夠提振演員士氣,提升演出效果。一切外界加諸其身的要求在他的眼中,不過是刺激創作的新動力,正是這種態度,讓這個劇本得以在七天內不斷進化,至臻完美。


他的單純固然在第六日結束時招致了向坂的強力回擊,要求他寫一出不包含任何搞笑台詞的喜劇,但正是這份純粹最終感動了向坂,讓他放下自己的執念與身份,認可了作品的價值,並隨後承認了椿一的價值。這種認同也許並非椿一最初的目標,他對於向坂提供的一次次幫助(表彰、免除兵役)也從未奢求過,但當向坂最終走出取調室,大聲說出喜歡他的劇本時,椿一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在這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作品已經征服了世界上最為嚴苛的審查官的心,而對一名劇作家來說,還有什麼是比這更重要的呢?


Blessed Shackle

向坂:「我說心裡話,我從一開始就不想讓你們劇團演出。製造種種借口為難你。想方設法,不批准你演戲。我就是帶著這種念頭工作的。」

椿一:「我想到這些了。」

向坂:「所以,處處刁難你。沒有任何理由的。但是,你奮力了,按照我的要求改了劇本。而且,改出來的,比以前更搞笑。就是外行人也看得出來。」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向坂和椿一,不如說是《貫一與阿宮》這個劇本。


在審查過程中,椿一將最初名為《朱麗葉與羅密歐》的劇本依照向坂的要求進行了本地化處理,改名為《貫一與阿宮》以戲仿《金色夜叉》的人物。但向坂的苛刻要求並未就此告終,先是添加愛國主義對白,後是添加新的警官角色,每一個新的要求都比上一個更加瘋狂,但椿一總是能夠巧妙地根據這些要求構建出全新的笑料,讓故事更加精彩,而整個故事的最大亮點也便繫於此處。


《笑之大學》所討論的最為重要的主題,是審查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不論笑之劇團眾人還是向坂,都將兩者完全對立開來,審查會幹預創作自由,導致原本的創作思路無法得到貫徹。從電影開篇每位接受審查的作者表情就可以看出,接受審查是一個多麼痛苦的過程。但《笑之大學》的故事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跳出了這層固有觀念,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限制對創作的重要性。


如果你真正參與過任何形式的創作,一定會知道徹底的自由對於創作來說,並不一定是件好事,而許多極為知名的作品,其實都是在極高的限制條件下創作完成的。單舉電影為力,創作《教父》[2]第一部時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3]時刻面臨著被炒魷魚的窘境,創作《洛基》第一部[4]時的西爾維斯特·史泰龍[5]幾乎身無分文,正是在這種極端條件下,他們破釜沉舟,迸發出了超強的創作才華,為觀眾們留下了百看不厭的作品。而在創作《教父3》和《洛基》後續作品時,這種捉襟見肘的資源與信任早已不在,作品本身卻變得差強人意,雖然不可一概而論,認為其失敗在於限制的缺失,這一點的影響卻絕不容忽視。


但這並不是說審查制度就一定是有利於創作的,像第六日晚向坂提出「不留一個搞笑詞語,創作一出喜劇,觀眾連心裡笑都不允許」的要求,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實現的。但能夠決定作品命運的,永遠是面對限制時創作者的態度與行動。如果他們能夠突破僵化的對立思維,將審查限制視為創作過程中的激勵,與資金、人力、時間上的限制等量齊觀,並以自己的智慧去突破這種限制進行創作,那麼對於最終的作品效果而言,反而可能創作出奇蹟。《笑之大學》的發人深省之處,就在於道出了這不足為外人道的、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能夠提升作品價值的外部限制,有一個說法叫做:「祝福的枷鎖」。以詩為例,留存至今最為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大多是受到平仄及押韻等一系列格律限制的,這些限制是古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得以存在的基本規則。誠然,自古至今能夠符合這些規則的作品如汗牛充棟,其中流傳千古的著實有限,但限制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卻絕非簡單二元的對立,而正如向坂和椿一的關係一樣,更為複雜,也更為靈活。


University of Laugh

向坂:「我是要求你,寫不能笑的喜劇啊!」

椿一:「知道。」

向坂:「這樣的要求,不可能完成!」

椿一:「不做怎麼會知道!」

向坂:「你從哪兒來的自信呢?」

椿一:「沒有什麼自信,但我相信自己。如果有一個晚上,會有辦法的。這之前也是這樣的,沒有笑的喜劇,不是很搞笑嗎?」

隱藏在《笑之大學》故事底層,只在偶爾幾個瞬間浮出水面的,是軍國主義與普通人生活、集體與個體之間價值理念的衝突,而將兩者衝突進行濃縮後所得到的,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笑」。


笑是抵抗權力的最有力工具。


軍國主義政府之所以會對喜劇加以審查,或者說以此名義要求各大劇團禁演喜劇,改演宣傳忠軍報國的愛國主義戲劇(仔細觀察淺草街上各大劇團演齣劇目在七天內的變化,可以看到大多數劇團都屈服於當權者的要求),就是因為「笑」這一行為,是與軍國主義要求的統一意志、壓抑個體情感相背離的。

《貫一與阿宮》中警察大河原出場的一幕,是應向坂上司要求所加,但在向坂和椿一兩人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場戲從宣傳軍國主義變成了諷刺警察的無能,滿面嚴肅的大河原雖然全心全意追逐盜賊,卻被貫一隨口指揮著到處亂轉。這一幕之所以能夠成為觀眾的笑料,一方面在於它塑造了一個符合民眾認知的權力階層(忠於職守),卻又在底層暗合了民眾對其的期待(愚蠢),並道出了一個事實:權力與智慧之間並沒有絕對的正向關聯。這固然從側面滿足了民眾對自己的期待(無權但擁有智慧),也同時瓦解了權力存在的理念基礎:集體智慧一定高於個體智慧,集體的決定一定優於個體的選擇,個體只有依附於集體,才可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正是在對諸如此類戲劇橋段的構建過程中,向坂內心對於權力的固有認知逐漸崩塌,作為權力制度的最底層官吏,權力的合理性是他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保證,但在滿洲進行反日思想管治的經歷已經讓他開始質疑自己國家行為的正當性,椿一對劇本的持續修改完善則進一步動搖了這種存在方式的價值。《貫一與阿宮》的質量提升固然源於向坂和椿一的合作,在某種意義上,兩人也形成了一個集體,但椿一作為一個劇作家個體以一支筆與當權政府進行對抗的態度,最終打動了向坂。他最終對於劇本的認同,其實也同時是對於個體價值的認同,對於藝術價值的認同。

「我要謝謝你。讓我知道還有另一個歡樂世界。之前,我一直不知道。這七天,我就沒斷過笑。這之前,我根本不會笑。帶著你的劇本回家,我反覆看。每次,被台詞逗笑,演員的樣子浮現在腦子裡,獨自回味。而且,對寫這本書的人,他的智慧,從心裡佩服。我要看你寫的書,我要看你編的戲,讓我更愉快吧!」——向坂睦男

藝術所追求的,並非思想的統一與固化,而是與之截然相反的創造性、多樣性。向坂的變化,正是從信奉集體價值到堅信個體價值的轉變過程,在這層意義上,這個「笑之大學」劇團的劇本,也正如一所講授笑之意義的大學,椿一是教師,向坂則是學成畢業的學生。從反方向看呢,不斷提出嚴苛要求的向坂,又何嘗不像是一個嚴厲的教師,為學生椿一進行了一場又一場考試,並最終讓他的創作水平大大提升,並最終產出了令人驚艷的作品呢。


在笑之大學裡,學生即老師,老師即學生,藝術的界域之內,並不應當像社會體系那樣分出絕對意義上的階層關係,我們從彼此身上都可以獲得全新的視角,學到前所未知的知識,最終決定我們學業價值的,不再是他人的目光,而是作品本身,對於喜劇來說,就是觀眾所發出的笑聲。


From Stage to Cinema

向坂:「以前就喜歡寫作嗎?」

椿一:「原來是喜歡美術,來這家劇團後,是搞舞台背景設計。」

向坂:「背景?」

椿一:「是的,就是舞台背後的景色啦,天空什麼的。做著做著就幹上現在這行了。」

向坂:「被卷進來的?」

椿一:「是的。」

向坂:「你覺得有意思嗎?戲劇這行。」

椿一:「有意思。」

《笑之大學》本是一部戲劇,只有兩位演員,取調室一個場景。要將這麼一部最簡主義的戲劇改編成電影,導演星護面對的限制與挑戰可想而知。除了依賴兩位演員(役所広司和稲垣吾郎)的精湛演技之外,調度巧妙的鏡頭語言與緊密貼合劇情發展的配樂是讓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雙人戲不讓人感到疲勞的關鍵所在。


從舞台到銀幕,對於觀眾而言,視覺呈現由現場的固定視角轉為了攝影機的運動視角,依據角色心理狀態的不同,鏡頭方向也會做出對應的變化,在最初幾次交鋒中,凡是拍攝審查官向坂的視角,幾乎都是仰視以凸顯其威嚴,凡是拍攝椿一的視角,則無一例外是俯視。而在第六日終末,向坂與椿一的關係從極熱降至冰點的一刻,窗外日落的光線變化也與這種變化緊密應和。隨著劇情推進,兩人的關係漸趨平等,鏡頭視角也隨之緩緩放平,最終在取調室外長廊上兩人終於平視彼此,實現了真正的平等。


為了規避角色數量限制給觀感帶來的單調感,在取調室的兩扇不大的鐵窗外,天氣也會隨室內情景有所變動,時而陰雨連綿,時而陽光璀璨。每兩日之間,鏡頭也會隨著椿一的步伐,在淺草劇院街上掃過,用街上眾人(劇院拉攏觀眾者、賣報者、行人)各式各樣的行為來緩和只有兩位演員帶來的審美疲勞,並藉此機會交代時勢的變化。本片的配樂單從旋律來看,其實是對幾個固定段落的重複與變奏,但在編排部分卻下了不少心思,圍繞故事的每一個轉折,配樂都會適時作出精準的調整。


上述種種細節,讓全片的觀看感受顯得豐富,並未因劇本的限制而趨向單一,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種手法的存在,反而提升了本片的重看價值,細細品味導演如何在劇本的限制之下運鏡、調度、配樂,甚至比第一次觀看時專註於敘事更有樂趣。從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一種「祝福的枷鎖」,不是嗎?


Epilogue

向坂:「活著回來啊!!!為國捐軀什麼的,不要去想!你自己不是這樣寫的嗎!要死的話,也是為了鍋!」

椿一:「你也贊同了,這個台詞。」

向坂:「太喜歡了!」

在椿一最後一次走出調度室後,向坂望著空蕩蕩的房間,滿面失落之情。在劇作家被徵兵役之後,他的任務終於圓滿完成,《貫一與阿宮》再也無法上演,但失去了執行對象的權力,也隨之失去了一切威嚴。權力本來自於人民,而去人民的權力,本身也成為了一具空殼。向坂追出調度室的同時,也等同於放棄了一直以來賴以維繫自己身份的執法環境,轉而作為一個普通個體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向坂說出「活著回來」四個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終於意識到了在軍國主義意志之下,每一個個體的價值所在。在軍隊序列中,椿一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士兵,也許會為國(侵略他國的戰爭)捐軀,甚至沒人為他的死落淚,但身為劇作家的椿一,卻可以寫出最出色的喜劇劇本。儘管沒有多少人會真正去在意一部喜劇的藝術價值,但椿一還是遵從自己內心,不懈地排除萬難創作著給人們帶來歡笑的作品。他的人生,也許早已跳出了喜劇或是悲劇的二元範疇,擁有了一份更加耐人咀嚼的價值。


雖然不是所有喜劇最後都非要讓人看哭,但這部電影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卻是獨自站立在笑之大學劇場內,身著風衣的向坂。這一刻,他終於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並沒兩樣,同樣能夠開懷大笑,只是終於確認這一點後,他卻並沒有笑出來,而是雙眼滿含淚水。站在開懷大笑的觀眾中,默默哭泣的他仍然格格不入,也仍然孤獨透骨。


歡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這才是為什麼喜劇是如此重要吧。


[1]: University of Laughs


[2]: The Godfather


[3]: Francis Ford Coppola


[4]: Rocky


[5]: Sylvester Stallone


https://medium.com/rewind-cinema/rewind-cinema-vol-46-bb4c982e8ac3#.f1eq8bsdj


http://weixin.qq.com/r/RENbQ_3EvrDBrakg9x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也說說我目前想到的一些吧——

三谷幸喜《爆肚風雲》、《大空港2013》。
庫布里克《奇愛博士》。
劉別謙《To be, or not to be》。
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
Billy Wilder《Some like it hot》、《One,Two,Three》、《黃昏之戀》(這個應該能算喜劇吧?)等。
新鳳霞主演的電影《花為媒》。
梅格瑞恩主演《When Harry Met Sally》。
張藝謀《有話好好說》。
Dustin Hoffman主演《Tootsie》、《Hero》。
Richard Curtis編劇的《四個婚禮一個葬禮》、《諾丁山》……等等等等等等。


差不多看完了全部的答案,很可惜,大家都沒提到太多國產的優秀且高級的喜劇作品。那我就來補充一下吧。

首先,在我心目中,改開之後的國產電影史上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電影人。他們不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那麼有名,也沒有機會去做那麼大手筆的作品。但是,他們有很多立的起來,拿的出手的優秀作品。比如黃建新、比如黃健中、比如楊亞洲、比如夏鋼……

其次,馮鞏可能是上世紀90年代起至本世紀前十年時間裡最好的喜劇演員之一。葛優也是其中之一,牛振華也是,雖然現在不太有人知道他是誰了。

最後,內地的喜劇作品曾經是非常高級,非常優秀的!

遙遠的1987年,我爸帶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新電影,叫做《京都球俠》
一個清末留學回國但對國家失望而浪跡天涯的高材生為給國人雪恥,而找了一批江湖奇人異士,組建一支足球隊,對抗入侵北京的歐洲列強組成的足球隊的故事。張豐毅、陳佩斯、姜昆等一批優秀的演員齊聚該片。最後,這隻功夫足球隊贏了,隊員們也被清政府殺了。對於當時只會分好人和壞人的我來說,這個結局太洗刷三觀了。記得最近一兩年內,C6重播過一次,我還專程又看了一遍。無論劇情鋪排、包袱設計,放在今天看,仍然遠超諸多號稱賀歲喜劇的作品!

198九年,《頑主》
看到前面有人回答里提到了這部電影,那我就不多說了,這是王朔和葛優第一次相遇。確實很好。
「這是我們大家的媽媽啊」這句台詞實在可堪回味。
梁天、張國立、馬曉晴、潘虹等一系列的角色都是無可挑剔的。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幾年,沒有分賬式的十部大片(十部大片始於1994),內地電影產量低,票房差。當時本市大量影院除了承接不得不看的公益電影如周恩來、大決戰等作品之外,其餘時候播映的都是盜版港片和西片。我在老式的座椅有兩層樓的影院里看過莎朗斯通的全本《本能》和《古惑仔》。甚至有些影院(注意:不是錄像廳,是電影院)為了招攬顧客而打擦邊球,我就在電影院看到過「性科教片」……就是這樣的環境下,優秀的電影人並沒有放棄努力。

1992年-1994年,《站直了,別趴下》
這應該是黃建新和馮鞏的第一次合作。這部電影我有幸在電影院看的。一個作家(馮鞏),一個幹部(達式常),一個剛剛賺了點錢的生意人(牛振華)住在同一棟居民樓里。放不下身段的作家,瞧不起別人的幹部和努力想證明自己出人頭地的生意人在改開初期的生活、思想的各種碰撞。既是凡人小事,也是煩人小事。二十多年後再來看,那些人的影子依然投射在現在人的身上。達式常天生的義正言辭臉(達式常一直是我心目中所有中國人裡面最義正言辭的兩副面孔之一,另外一位是李默然);馮鞏那內心戲豐富又總想綳著的眼神和面孔;牛振華那張小諂媚又小炫耀的表情,至今回想還是清晰可辨。

1992-1994年,《大撒把》
這是我印象中馮小剛、王朔和葛優的第一次合作吧。導演是夏鋼。哦,演員里還有徐帆。
故事是當時只有北上等少數地區才可能發生的事件---配偶出國,另一半留守國內。最終要麼努力去團聚,要麼各自離婚組建新的家庭。在當時,這還是個剛剛有點熱度的社會話題。電影人能及時把它搬上熒幕,是非常有想法的。馮、王二人對台詞的雕琢,加上葛優徐帆的優秀演出。雖然並不是笑料百出的標準喜劇,但鮮明的語言特色已經帶來了足夠的娛樂效果。葛優和徐帆相約一起過年的時候,他回憶起跳忠字舞的時光莫名的感到溫馨,像我爸。還有那句」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著許多璀璨的明珠,貝勞就是其中的一顆」,以及葛優問負責貝勞簽證的人,你也沒去過啊?對方說,閑著沒事我去那兒幹嘛!都有輕喜劇的味道。
我一直認為《大撒把》和《站直了別趴下》以及《頑主》讓我見識了什麼是高級的笑料,高級的喜劇。
另外,這部電影我是通過錄像帶看到的。

1992-1994年,天生膽小》
黃健中是這部電影的策劃人。馮小剛作為編劇和葛優的又一次合作。還有梁天、謝園。葛優的派出所所長和梁天的新晉小民警。小民警剛上班就遇到國足輸球導致球迷騷亂,被人一轉頭開了瓢。之後小民警就以天生膽小為由要求調動工作。所長答應破案三件就放他走,然後就是這三件案子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個能打開所有鎖的年輕人。他表情嚴肅的對民警說,我就不信這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民警也認真的回答他:真沒看出來,你還是個人才。
可能偷魂斗羅第三代遊戲卡這事,真的是現代的年輕人體會不到的樂趣了。很慶幸在電影院看到這部作品。

1992-1994年,《孝子賢孫伺候著》
陳佩斯、趙麗蓉、魏宗萬的合作。如果把「對現實的誇張和荒誕諷刺的黑色幽默」作為一種喜劇效果,我總覺得國產電影裡面除了《頑主》,只有這部電影是做得最成功的,很好!

1995-1998年,《埋伏》
這是經典!!!這真的是內地喜劇乃至國產電影史上的經典。黃建新和馮鞏的再一次合作,楊亞洲也是本片導演之一。怎麼拍好喜劇?怎麼笑中帶淚?怎麼弘揚主旋律?怎麼歌頌小人物?如果這部電影放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我相信至少是十億票房以上!
公安機關的偵查隊長(張嘉譯)為了破獲一起重大犯罪案件,便在市內各地布防,其中一處可以地點因為人手不夠,就安排了某企業保衛科的科長和幹事完成這項監視工作。
保衛科長(滕汝駿)和幹事(馮鞏)輪班幾次之後,被診斷肝癌晚期。最後馮鞏一個人在埋伏點堅持了36個日夜,導致犯罪分子不敢前往取護照而落網。
這裡面有因為男朋友失蹤多日且行蹤保密而生氣的漂亮女友(江珊),有工作粗心大意而忘了通知撤銷埋伏的聯防隊長(郭冬臨),還有看到別人情侶鬧矛盾就想趁虛而入的前男友,以及一個每當電話響起來就給人讀毛選的聾老頭。
《埋伏》對得起經典二字!

1995-1998年,《冤家父子》
前陣子好像看到馮小剛在哪兒說了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自己首次做主演就拿影帝。也許他也不想再提這部未公映的電影吧。
馮小剛主演,導演是王朔和他,編劇也是他倆。來自王朔的原著《我是你爸爸》。我並不知道該怎麼介紹這部電影。它來自原著,但某些層面上甚至高於原著。裡面那個父親的角色幾乎是那一代中國男人的縮影,而那些影子至今還在中國男人身上或隱或現著。看了這部電影會發現很多橋段被馮氏在後來的創作中重複使用過。大概也可見他對此片的喜愛吧。
對,這部電影有徐帆。她在其中的表演非常亮!大概十年後她再一次復刻了同樣的表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隨著《老炮兒》的走紅,葉京也被人多次提及。這部電影里就有他。幼年和金銘一起拍瓊瑤劇的葉靜也在本片有客串。不知道有誰認識秦焰這個演員,那時候我經常把他和趙寶剛搞混。現在他老了,反而不會了。

1995-1998年,《沒事偷著樂》
經典!!!來自劉恆的原著,電視劇是《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馮鞏、楊亞洲的再次合作。李明啟、丁嘉麗、王勁松(氣殼)、牛群、郭達、牛群、李琦等一些列優秀的演員。嗯~還有蔡國慶老師,演李雲芳的前男友。非常好的表演~真的。
這部電影可以看做是當代喜劇版的《活著》!!!
裡面意猶未盡的台詞和橋段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但每次聽到五民在哥哥婚宴上說要去邊疆種苜蓿;每次聽到三民哭著對大哥說「哥,是我離不了她啊」等一系列台詞的時候,都會感動。生活就是這樣吧,年齡越大,越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味道。

1995-1998年,這一時期,楊亞洲和黃建新還合作了幾部作品,現在來看都是上乘之作,包括《打左燈向右轉》、《臉對臉背靠背》、《紅燈停綠燈行》。
尤其是《臉對臉背靠背》,負責任的說,我沒法對這部片子予以正確的評價。因為劇中的故事至今還在我的生活中不斷重複上演。如果打分,我認為是10分,因為它太媽的像生活了!

個人認為,上述的黑體字作品,是能稱得上高級的。

寫到1995-1998這個時期,應該就算是分水嶺了。1997年到1999年,馮小剛連續三年拿出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
1996年,周星馳拿出了《食神》,1999年又推出了《喜劇之王》。同時隨著互聯網興起,《月光寶盒》兩部作品被推上了口碑巔峰。
看似是國產電影市場的繁榮,但事實恰恰相反……喜劇猛然間只剩下了馮氏幽默和周氏無厘頭,同時這二者又是無可爭辯的票房保證。這個時候,其他人要麼模仿,要麼放棄。這才是國產喜劇的沒落。
當然,這種情況始終會有人打破。比如幾年之後香港的彭浩翔拿出了《買兇拍人》,又幾年之後內地的寧浩拿出了《瘋狂的石頭》。他們的出現是對喜劇市場的最大繁榮。希望他們能保持住吧。

最後,作為馮鞏電影粉絲,還是把他最後拿得出手的作品補上吧。雖然接下來的三部並不那麼高級。

2001年,《誰說我不在乎》
這大概是馮鞏和黃建新的最後一次合作。也是牛振華的最後一部電影。很可惜的一位好演員。另外還有呂麗萍、王志文等人也參演了本片。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二十齣頭,現在十五年過去了,對立面刻畫的生活越來越有認識,越來越有感觸。突然想重新再看一遍。這部電影是我第二次在藝術作品中看到偉哥,上一部是《最近比較煩》這首歌。

2005年,《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馮鞏獨立執導,集中了劉孜、徐帆、申軍誼、李琦等一批優秀演員的作品。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徐帆的表演。這就是前文說的徐帆復刻自己表演的作品。整部電影在劇情上都有點薄弱,總是少了那麼一點煙火氣。很可惜。

2006年,《別拿自己不當幹部》
有閆妮,有牛群,牛振華變成了劉金山。馮鞏依然是小人物,小角色。這部作品並不差,甚至有的橋段非常關照現實問題。比如急切想跳槽離開工廠的年輕女孩,比如工廠某幹部的兒子玩弄女性感情,比如和初戀還有點點糾結的感情,比如兒子為了當幹部要父親給學校做貢獻等等等等。但是……這不是1996年,這是2006年了。

從這之後,馮鞏還陸續有電影作品出現,但我就沒再看過,就不評價了。

就到這裡吧,如有幫助,感謝點贊,如無助益,敬請摺疊。


不請自來,《國產凌凌漆》。

三句話一個笑點。須刨風筒、馬天尼、李香蘭、白玫瑰、麗晶大賓館……都因為這部電影成為經典意象。

在鬧市的豬肉攤前獨酌一杯馬天尼;在槍口下為追女仔彈唱《李香蘭》;在槍林彈雨中為心愛的女人摘一朵最愛的白玫瑰……誰能想到這是一個落魄特工豬肉佬,淚點與笑點的結合真是精妙到抵死!

相信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同好者都記得這一幕——

畫面定格,配合胡偉立的配樂《美麗拍檔》,說這是一部愛情文藝片我想也沒人會不信。就連看A片取彈頭這麼無厘頭的場景都能透露出一絲浪漫和傷感。
周星馳說過,這部電影跟之前的《唐伯虎點秋香》完全不同,那部是放,這部是收。盡量內斂,他覺得收得太狠了,我覺得剛剛好。
笑點精準又不至於癲狂,帶有少少cult味和政治諷刺,一切都恰到好處。
單論個人喜好,我沒有找到比這個更好的喜劇。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我對周生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的讚譽,對我來說沒有過多,只有太少!


多圖不劇透
推薦些英式幽默、黑色幽默、日式冷幽默、戲仿片等「非典型」喜劇片。
推薦滿足:
1、屎尿屁無厘頭不收
2、只是穿插些笑點加結局圓滿就敢自稱「喜劇片」的溫情片不收
3、太老的不收,再好也不收(如卓別林系列)
4、動畫不收。
5、觀影體驗4星及以上。
P.S.主要推薦15部,另外描述里的黑體字有補充推薦。


1、吸血鬼生活

這是我一生推的喜劇。
一群吸血鬼的家庭生活「紀錄片」。看著幾個本應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吸血鬼為今天誰洗碗吵架,著實戳到了我的笑點和萌點。
有趣的故事,超贊的創意,影片自然不做作,一本正經的生活令人看得忍俊不禁。

2、獨自等待

我心目中中國最好的都市題材電影,沒有之一。
好看、好笑,看完之後又發現電影拍的恰恰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內心。

3、葬禮上的死亡

一場葬禮把一群相關的人聚在一起。
本來死者該是葬禮的主角,然而活著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圖,這些想法和意圖碰撞在一起,就把一場葬禮攪了個天翻地覆。
能把一場葬禮弄得這麼熱鬧,大概也只有英國人了。
再推薦一部英式幽默喜劇《殺手沒有假期》

4、盜鑰匙的方法

一個不得志的演員和一個黑道殺手無意中在澡堂里互換了身份,從此各自開始了跑偏的人生。
冷冷的日式幽默。劇情一直冷冷的,卻一直抓著人看下去。結束的時候才赫然發現,兩個小時居然已經過去了。

5、晚餐遊戲

一群聰明人故意找些傻瓜來參加晚宴以供取樂,然而一點小小的意外,使得故事整個顛倒了過來。
很小的一個故事,讓人從頭笑到尾停不下來。
我非常喜歡小成本的法國喜劇,再推薦一部關於地域歧視的:《歡迎來北方》

6、笑之大學

謹以此片獻給廣電總局。
一個嚴格的審查者和一個喜劇作者之間的故事,兩個人鬥智斗勇到逐步相互理解,在國內如今的審查體制下看來,笑過之後,一聲嘆息。
另外推薦三谷幸喜的喜劇《爆肚風雲》、《魔幻時刻》、《了不起的亡靈》

7、買兇拍人

一個殺手和一個拍電影的人之間的火花。
令人叫絕的想像力。

8、兩桿大煙槍

為了還賭債準備打劫毒販,然後……
蓋·里奇這部電影簡直是黑色幽默的典範,精妙至極的劇本和漂亮的節奏、剪輯,如果有看不厭的片子,這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偷拐搶騙》完美延續了這部的風格。

9、保持緘默

閃開我要劇透了。
故事講述了一個丈夫無趣、女兒叛逆、兒子在學校受欺凌的生活壓抑的女性,在母親的愛的感召下,成功變成殺人魔王並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嗯,英國人的三觀就是這麼跑偏。
另外再推薦瑪姬·斯密斯的另一部英式幽默喜劇:《涉外大飯店》

10、盡情遊戲

又是法國喜劇,一群不太「正常」的人大戰軍火販子。
天馬行空,妙不可言。

11、表姐,你好嘢!

比起一般的愛情喜劇,政治喜劇總是更容易讓人驚喜的。
本來以為這部電影是香港單純拍來黑大陸的,看過才發現其實是大陸、香港、台灣三者的碰撞,笑點就在這種碰撞中不斷產生。除了大陸,電影對於香港警察的軟弱低效無能、台灣的迂腐自大都沒少譏諷,然而最終大家達成了理解。
鄭裕玲憑藉此片成為唯一靠喜劇拿到金像獎影后的演員。

12、Spy(女間諜)

對特工片的戲仿之作,用了最傳統的特工片的套路,然而僅僅是把男女性別對調了一下,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妙不可言的喜劇效果。

13、王牌特工

說到特工類的戲仿片,就一定要強推這部。
所謂戲仿電影,就是對商業類型片俗套的惡搞,在劇情上集所吐槽類型片的俗套於大成,並突破這些俗套的合理性界限追求誇張的最大化從而達到反諷效果,就如這部充滿了007、諜影重重等經典特工電影的影子,但是它明顯更加浮誇,更不走心。它一邊假裝認真地講述了一個特工故事,一邊又在嘲諷著包括自己在內所有特工類電影。就是這種認真的嘲諷,讓戲仿類電影的喜劇效果變得高級。
推薦該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海扁王》

下面兩部也都是戲仿電影:

14、熱血警探

這是一部警匪類電影的戲仿之作,也是西蒙佩吉「血與冰激凌」三部曲中個人最喜歡的一部。
一位倫敦的高級巡警被調去一個平靜的小鎮,以為從此就是幫村民找丟失的鵝、管理超速駕駛之類的無聊生涯,誰知他漸漸發現,原來自己闖入了一個罪惡之城……
同時推薦西蒙·佩吉的《殭屍肖恩》

15、雙寶斗惡魔

這是一部連環殺手類電影的戲仿片,導演痛痛快快地把《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麼》、《驚聲尖叫》之類的電影嘲笑了個遍。
一群學生去遊玩,路上遇到了兩個恐怖的鄉巴佬,然後死神一個個地降臨在這些學生頭上……
導演腦洞真的太大了……

安利個相關回答:你看過最奇葩的電影是哪一部? - 安然若楓的回答

以上。


《觸不可及》法國喜劇電影,一個黑人保姆和殘疾富豪的故事。

剛開始看的時候還覺得一個主角是殘疾人會有點壓抑,但是後來發現笑點超級多啊!最巧妙的是每個笑點都來自於這兩個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有機體的碰撞,所以十分自然,絲毫不做作。
而且因為改編自真實事件,就更好笑了。

比如說黑人陪自己老闆看畫展,絲毫不能理解這副抽象主義畫作怎麼那麼貴,於是他決定自己創作一個。
說真的這個梗挺老的不是嗎,憨豆啊廣告狂人啊,微博段子手啊都用過這種梗,但是這個保姆帶著耳機畫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笑了出來啊!
更驚喜的是,竟然真的高價賣出了!
(圖缺,我記得賣了11萬)笑點多只能證明這部影片是喜劇,而讓我覺得高級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溫暖。
大家都說,喜劇的精髓在於諷刺,而低劣的喜劇就把諷刺變成了挖苦。但是這部電影有辛辣的諷刺嗎?
想了半天,都沒想到這部電影諷刺了誰或是諷刺什麼事。相反,這部電影的核心在於「每個人都應當被當作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殘疾人」、「窮人」等等,每個人都是可愛的,那麼還能諷刺什麼呢?
簡而言之,這部喜劇電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丑角」。


1975年,黃霑主演的《大千世界》,真神作。

常聽評書相聲的你肯定知道古時「蜂麻燕雀」這種行當,而本片即是展現這些騙術,最後結局翻轉之翻轉之翻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恕不劇透!不過,總的來說就是兩句話,

曲木為直終必彎,養狼當犬看家難。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這電影,B站有,但千萬別劇透,否則就沒樂趣了。值得一提的是,主演是黃霑,女主之一的是狄波拉,漂亮~謝霆鋒他媽的處女作。

另外,影片台詞十分考究,頗有清末諷喻小說的調調。



還能這麼認真搞笑的電影,現在已經沒有了

你還記得,童年時期,讓你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是哪部嗎?

每個人童年的所見所聞都給成年後的性格與人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我朋友中小時候喜歡看《名偵探柯南》的人理科成績都很好,喜歡看《大話西遊》的都像嘉哥那般的文藝范兒,喜歡看黃百鳴《開心鬼》系列的長大都成了花姐,而榴槤糖從小熱愛學習現在沉迷於單機鬥地主……


在以前,看電影要麼在電視看,要麼租錄像帶,偶爾學校還會組織去到一個簡陋的劇院集體觀看。後來家裡買了DVD,裡面附送了幾張碟,裡面有《變相怪傑》和《第五元素》。

時隔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明白,從小那部看過不下五遍的《變相怪傑》造就了現在的我:一個,神秘而正義,機智而帥氣,的我。


在那樣一個艱難的時代,國外只有少數影片資源流入國內,《變相怪傑》來到我手裡,看來是註定的。

這位承包了我的整個童年的綠臉怪,讓我從小便培養了如此…高尚的…惡趣味……

《變相怪傑》位列1994年十大賣座片第四名,僅次於《獅子王》、《阿甘正傳》和《真實的謊言》。

那一年之前,喜劇天王金·凱瑞在好萊塢還只是小有名氣,女主角卡梅隆·迪亞茨也只是個毫無演戲經驗的小模特。

但在《變相怪傑》之後,金·凱瑞片酬從35萬美元飆升到700萬美元,成為好萊塢身價最高的男星,而卡梅隆·迪亞茨也讓全世界的人都沉迷於她那驚鴻一笑。

影片故事簡單卻不失風趣。

銀行小職員斯坦利老實本分,過著和所有老實人一樣的平凡生活。

一晚,斯坦利意外獲得了一個奇怪的面具,戴上面具後的斯坦利變得力大無窮、身手了得。於是他開始四處捉弄平日欺負他的人,還搶了黑幫頭目的女人。

好萊塢有很多超級英雄題材的影片,故事不外乎一個事事不順心的小人物突然一天擁有非凡能力之後一躍成為城市英雄。

但《變相怪傑》對我而言是特別的。

一部分原因是,金?凱瑞超凡的喜劇天賦把我逗得不亦樂乎、百看不厭。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英雄很怪,很怪。

怪得讓我心疼的那種。

小時候看,可能印象最深的是那誇張的面部表情,但長大後再看,開始執著於他丟了面具該怎麼辦的問題。

戴上面具,你是叱吒風雲的英雄,取下面具之後呢?

一個不被了解的怪人,而已。

可能你也從事著這個社會上最平凡無奇的工作。

可能對於金錢與美女你也無比渴求。

好萊塢用他擅長的手段編織了一個夢幻結局,可現實中大家還是摸爬滾打,苟且依舊。

你整天帶著你僅有的幽默來娛樂大眾,但在他人眼裡,你可能只是個怪咖。

你努力佯裝著快樂的樣子,不想成為傳播負能量的人,

你沒有面具,不是英雄,

但,你不也很厲害嗎?

大概是小時候這個綠臉怪看多了,以致於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都有點……

以前高中的時候,班上有個妹子跟我表白:「我好喜歡你的幽默!要是你是個男的我一定要追你!」(口合口合 口合

但其實我初中也曾被自以為最要好的朋友說過「嘩眾取寵」。

幽默搞笑有很多種定義與形容,你可能有人喜歡也可能不被理解,

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你,只是你自己。

按照自己喜歡的、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做個變相怪傑又如何?

置身人群中,你只需要被淹沒,然後,沉默。

這樣,恣意的活著。

我小時候最愛看的周星馳電影是《百變星君》,很富有想像力很幽默,和《變相怪傑》如出一轍。

有趣的是,總有些人喜歡將星爺比作東方的金?凱瑞,把金?凱瑞稱呼為好萊塢的周星馳。


喜劇片作為一種影片的類型,其宗旨該是引人發笑。現在越來越多的影片明明只是輕鬆愉快的氛圍,卻偏要給自己貼上喜劇的標籤;還有的從喜劇出發,但總想容納一些人生感悟來提升影片本身的高度,最終兩不討好、得不償失。

真正的喜劇片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我想《變相怪傑》是最好的回答。


(hello大家好,我是&<阿基獅看電影&>微信訂閱號的專欄作家,更多有趣的內容可以關注&<阿基獅看電影&>微信公眾號喔~)

http://weixin.qq.com/r/t0x6YlzEQgE9rRgB9x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瘋狂的石頭》
導演 寧浩 主演 郭濤 黃渤 劉樺
個人認為是中國大陸不可多得的高級喜劇電影,多線敘事,相互衝突與糅合,碰撞出各種喜劇效果,雖有模仿之疑,但本土化做得非常成功。
黃渤在本片初露光芒,為人熟知。當時誰也想不到電影中這個蓬頭垢面,滿口鄉音的小賊,會成為五十億帝,六十億帝。
最後一幕黃渤叼著麵包,在立交橋橋上奔跑成了銀幕經典。

附 一篇精彩的解讀。
全面解讀《瘋狂的石頭》(節選)

作者:川江耗子

一、片名——「石頭」為什麼「瘋狂」?
翡翠,其化學成分是硅酸鋁納,紅色為翡,綠色為翠,以綠色鮮艷者價值最貴。但其實質還是天然礦石。

天然的石頭數不勝數,不知為何人類青睞翡翠,也許是奇貨可居,翡翠讓人們忘記了它的本性。

石頭無語,也不會歌唱,是無數盜賊讓翡翠變得瘋狂,《瘋狂的石頭》折射社會之怪現狀。人民幣也好,美元也罷,無非就是一張張骯髒的廢紙,但是人們都在為它茶飯不思,魂牽夢繞,乃至喪心病狂。


二、主題——「笨賊娃子故事」的回歸與顛覆

小時候我們放牛時經常哼著一首歌謠:

三十晚上出月亮,
笨賊娃子偷水缸。
聾子聽到水在響,
瞎子看到在翻牆,
瘸子起來攆一趟,
啞巴起來罵一場,
斷手桿起來打電筒,
瘋子起來才收場。

在我的記憶中,祖輩們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裡,強盜也好,小偷也吧,無一例外的全是「笨賊娃子」,這也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人把人世間分為廟堂(朝廷)、江湖和民間三個世界,各個世界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文化特質都大相庭徑。在藝術作品中,作者或多或少會受各種觀念、準則的支配與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影視藝術「盜賊」故事的原型和母題來看,在廟堂文化中,盜賊無惡不作,燒殺搶掠,橫行鄉里,怯懦的人們對他們敢怒不敢言,但盜賊只有兇狠沒有智商,在聰明的好人面前總是醜態百出,正義的勇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往往都會遭遇困境,最後都是清官的一隻判官筆替百姓申冤昭雪。如果是善良的人們聯合起來(一定有某個正義組織代言人的號召)對付盜賊,總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擊敗他們。遠的比如包公故事系列中捉拿盜賊系列,近的比如侵華日本兵(亦是廣義上的盜賊)的遭遇,在《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影片中,日本鬼子總是被三歲小孩騙得團團轉,總是犯一些低級錯誤,經常誤進八路軍(或游擊隊、童子軍)的埋伏圈,最後總是氣急敗壞地來報復而遭遇滅頂之災。再比如80年代之後的大陸警匪片,多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民公安警察總是能偵破盜賊的犯罪謎團,將盜賊捉拿歸案繩之以法。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神警奇偷》(石曉華導演,1992),女奇偷「千手觀音」怎麼高明也敵不過女神警「反扒大王」的智勇雙全。

在江湖「盜賊」系列當中,「盜賊」多是對統治階級的對頭,他們多是江洋大盜,他們或者技藝高超,或者來無蹤去無影,飛檐走壁;或者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疾惡如仇又行俠仗義,或者救人於危難之中。這在香港的影片中表現尤其突出,連影片名字都透著作者對盜賊的崇拜和敬仰。《玉女神偷》(楚原導演,1967),《神偷諜影》(陳德森導演,1997),《神偷次世代》(葉偉信導演,2003);還有大陸的《百變神偷》(梁治強導演,1989,反映的30年代的俠義盜賊故事)等。其實,這類盜賊往往是俠客的變形,是正義的化身。

在民間話語體系當中,小部分盜賊故事是江湖系列盜賊故事遺落在民間的發芽開花,當中寄託著人們對盜賊的期望,大部分盜賊故事是「笨賊娃子」故事的衍變和複製。尤其在「川耗子」特殊的地域文化當中,大盜不多見,通常是小偷小摸,但都沒有老百姓聰明(實際上是編故事人認為的「賊沒有我聰明」),正如包世宏所說的:「天底下比我聰明的賊還沒有生出來」。因此,在《瘋狂的石頭》當中,鄉村小偷也好,國際大盜也好,在一個小小保衛科長眼裡,都是欠缺智商的角兒。

也許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其中王薄(劉德華飾)和黎叔(葛優飾)兩伙盜賊都是靠技術吃飯的,實實在在是江湖中人,缺乏技術又缺乏智商的搶劫犯(范偉飾)不僅被王薄鄙視,剛出手就栽在假警察手裡。如果不是電影局的傻B硬要塞兩個比盜賊「高明」的警察,電影的意義和價值也許大得多,因為我們不知道馮小剛原來想用什麼來阻截傻根被劫的命運。從公映的影片來看,王薄最後不是敗在功夫不到家和對手身上,而是真情成了他的障礙。從故事設置的被偷對象來看,江湖盜賊已經喪失「盜亦有道」的原則和俠義,只能靠一個女人來堅守最後的「盜德」。影片表達了馮小剛對江湖道義墮落的一聲嘆息。

相對於北京的廟堂文化、香港的江湖文化,四川文化的地域色彩和民間色彩(人們蔑視廟堂又不相信江湖)都非常濃厚。因此,寧浩選擇在山城重慶來講述這個故事恰到好處(此處的意思不包括四川方言的「笑果」)。可以這樣說,《瘋狂的石頭》的「笨賊娃子」故事是對對廟堂文化和江湖文化中「盜賊故事」的顛覆和反叛,同時也是向民間文化的回歸。

影片中警察在這場反盜竊活動中完全是失職的,雖然包世宏是從警校畢業的,學的是刑偵專業,不屬於國家暴力機構成員,僅僅是一家即將倒閉的國營企業(市工藝品廠)的保衛科長,但自始至終與大盜小偷鬥智斗勇的都是他,而且最後也是他用最不「文明的執法」把麥克捉住。影片中有四處出現警察,一處是交警處理道哥三賊以搬家之名行盜竊之實時的違章停車,交警無法識破盜賊的伎倆,後來我們在公車上播報的新聞畫面上也沒有看見那個交警的介入。二是消防警察發現是謊報火警後對包世宏一本正經的質問。三是包世宏到警局報告謝小萌被綁架之事,他們的偵察卻被謝小萌的父親「卡」掉了。最後一次是包世宏捉住麥克時警察的出現,警察舉槍對準電梯的結局與香港流行警匪片一樣,總是在「戰爭」結束時才到達橫屍遍野的現場打掃清潔。這與主旋律的電影也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同時,江湖俠義盜賊在這部影片中也不復存在。從國際大盜麥克走出機場的至酷至型的行狀,導演的定格拍攝差不多把他給模特化了。這個專業大盜一遇見小偷時,吃虧的總是他。他出機場頃刻間就被小偷「使詐」偷走高科技的作案工具,又被小偷捷足先登拿走翡翠,最後還傻不拉嘰地把自己的僱主給斃了,著實是對香港的「神偷」的調侃和顛覆。

道哥和他的手下就是四川民間「笨賊娃子」的典型代表。道哥對手下說得最多的兩個詞是「素質」和「智商」:

「素質,注意你的素質。」
(在翡翠展廳他的手下黑皮手舞足蹈地說要砸掉玻璃拿跑翡翠時。)

「什麼素質啊?大半夜敲什麼牆啊?」
(道哥三人正在研究藏寶寺廟的地形圖時,一牆之隔的三寶往牆上釘保安圖時震落了道哥的地形圖,道哥罵道。黑皮說去看看,道哥又說):
「算了,小不忍則亂大謀。」

「干咱這行不難,要有智商,才能上檔次。」
(三人為偷翡翠入住旅店時,道哥對黑皮和小軍說。)

「你侮辱了我的人格,還侮辱我的智商。」
(道哥女友菁菁被謝小萌泡了,他拷問謝送給菁菁的翡翠是真是假,他堅信是假的,謝卻說是真的,打得謝只好說是假的。)

對自己「素質」和「智商」非常自信的道哥,只能欺騙自己的女友忙於工作,說自己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沒時間陪她,經常搞一些自己不「專業」的騙錢手段(在公車上三人合夥想用易拉罐中獎的伎倆騙人錢財,全車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們,後來三寶中招完全是死耗子撞到瞎貓),卻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把謝小萌給他女友的真翡翠換成了假翡翠;後來也因為急於飛車搶奪包世宏的提包而鬼死神差地撞車身亡。

他的兩個手下黑皮和小軍同樣是「笨賊娃子」。二人的長相完全符合臉譜化的角色需要, 賊眉鼠眼,營養不良,處處被捉弄得狼狽不堪。小軍是道哥偏愛的下屬,但他卻喜歡挖道哥的牆角(想吃道哥情人的豆腐,還說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外人),而且隨時把「專業」掛在嘴邊;黑皮完全是一個「瓜娃子」,遇到什麼事不用腦子,他的口頭禪就是「費這事幹嗎」。在公車上上演「中獎」詐戲失敗後,小軍說:「演了一上午也沒收成,這咱不專業。」黑皮說:「演什麼演,直接搶不就得了,費這事幹嗎?」如果說他們在道哥的領導下還可以與國際大盜麥克、包世宏等人較量的話;那麼,當道哥撞車身亡之後,小軍意外被捉,黑皮完全由小蟊賊淪為一個乞丐了。在影片最後,麵包店主騎著摩托車追趕搶麵包的黑皮時,完全成了貓調戲老鼠的遊戲。

三個小蟊賊的滑稽表演正中所有觀眾的胃口。但是導演陰差陽錯的選定演員和角色方言,讓三個「本地小偷」變成外地的了。道哥講的是河北話(演員劉樺向大哥的親戚學的河北話),黑皮那句「你娘」散發的是山東口音(演員黃渤是青島人),小軍講的是京郊片子,三個賊在重慶「棒棒軍」地盤上瘋狂地「搬家」,在公車上串通騙錢,與國際大盜爭相盜竊翡翠,實在有點目中無人了。這恰恰暗合了大部分方言影視劇中作姦犯科者多是外地人的通病。
。。。。。。


還有一部管虎的《鬥牛》也不錯。


唔既然我最愛的《國產凌凌漆》已經有人寫了,那就再補充一個星爺的《回魂夜》吧。
相比於其他大熱的片子,星爺的這部《回魂夜》存在感較弱,然而這是除了凌凌漆之外我最喜歡的一部。
劉鎮偉和周星馳的每次聯手都有驚喜,《賭聖》,《大話西遊》,還有就是《回魂夜》了。

《回魂夜》不算純粹的喜劇片,而是帶著笑點的恐怖片。
大家都知道星爺喜歡解構,這部電影也帶有一種反恐怖片式的解構作用,第一次看的時候被嚇到的同時也是把我笑得飛起。

這裡我就不劇透了,只想說這部電影從拍攝手法、影片內容和主題上都算星爺的電影里的一個另類,然而又包羅萬象。

電影里不乏經典的梗,富有創意的橋段也很多,而且極其cult。
其實星爺的很多電影都有cult片的影子,這部最為典型,放幾張圖你們感受下。
PS 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謹慎觀看

(這裡注意看門後面,那個保安正在被鬼用電鋸砍)

另外有趣的是,葡萄和星爺通過這部電影致敬了《這個殺手不太冷》。
星爺這個角色的名字就叫Leon,而且全程cosplay經典造型。

拋開創作手法和故事情節,我其實更喜歡電影里不經意間闡述的觀點或道理。

片子里什麼都不害怕可以見到鬼捉住鬼的星爺其實一開始被所有人看作神經病,他也的確是從精神病院里跑出來的。
然而當電影開始解構一切時,你甚至要懷疑究竟是他們瘋了,還是他們比普通人看到的更多更透徹。

「你這麼說是你自以為受過高等教育,出入什麼上流社會,是你自以為是的學識認為屎是無聊跟污穢,就等於你老媽或大姨媽從小到大告訴你鬼是恐怖的一樣,就算這坨屎不臭你也一樣看不起它,鬼不過來咬你你也一樣會害怕,如果大家能夠反轉這個觀念那就行了。」

電影里的星爺在訓練那些不信任他的保安們時如是說,並且希望能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心理。
再比如這句經典的台詞

他就這樣一直帶領著他的「學生們」一步步打破僵化的思維,一次次挑戰常規的世俗觀念,永不妥協。

你們儘管嘲笑我說的話,當真正的危險來臨時,你們就會知道往往就是這些你們耳中的廢話,能夠救你們的命。

這個角色面對一切虛偽的表象,打臉的行為,還會毫不留情的洗刷你,「有的時候面子是自己湊上來丟的。」

同時,他又是大無畏卻伴隨著痛苦和折磨的,也許這來源於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所帶來的孤獨。

這句話星爺在電影里說過多次,每次面臨生死考驗時,他都會這麼告訴自己和他人。
他什麼都不怕,是不是也包括死呢?他最後自我犧牲保護大家,是否也想過要證明自己呢?

唯一無條件信任他的是莫文蔚扮演的角色。影片一開始她去精神病院找星爺的時候,星爺二話不說,劈頭就問:「你相不相信世界上有UFO,尼斯湖有水怪?」她說信,星爺就和她握了手,說:「可以溝通」。
這一份看似樸素實則貴重的信任,對於長期被其他人當作異類的男主來說,一定分外感動。

影片結尾處,跟著星爺捉鬼的她和其他幾個保安也被關進了精神病院,他們的律師說道:「真差勁,想不到我堂堂一個大律師,會跟你們兩個瘋子一起發神經,再怎麼說我也曾經受過高等教育,出入上流社會,竟然會相信擦了眼藥膏之後會看到鬼魂……」
你看,是不是似曾相識?兜兜轉轉這麼久,他們終究還是被看作不正常的異類,被排除在主流之外。這樣的結局,真不知道該說心酸,無奈還是諷刺。唯一讓人感到一絲溫暖的是星爺在回魂夜這天來看望莫文蔚,他對著她溫柔的一笑:「不好意思,朋友多,應酬也多,所以回來晚了。」隨後他又補充道:「你今天真漂亮。」剃著光頭的她也望著他,甜甜的笑開了。

坐在屏幕前的我,眼眶竟然也有些濕潤。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
笑中哭


再次安利一遍!

《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微不足道》


真的不是講足療的!!!!!!


我來講講歐洲的黑色幽默喜劇片吧,
都是些非典型性喜劇,緩慢更新。

1、馮·華麥丹,
荷蘭導演,擅拍荒誕喜劇。

《北方小鎮奇談》

應該算是華麥丹的成名作,平靜卻又暗生波瀾的小鎮里,把自己打扮成黑人的12歲男孩、他虔誠禁慾的天主教母親、性慾旺盛的屠夫父親、喜歡偷看別人信件的郵差、性無能的守林人、守林人慾求不滿的妻子、不小心闖入的土著人、林中的瘋女人……莫名其妙但又合理的一群人組成的小鎮萬生相,一條街就是一個世界。

2、還是華麥丹的,
《Schneider vs. Bax》

雖然被戛納拒之門外,但依然是今年(噢不對,已經是去年了)金馬影展里看完最舒暢的一部片,一氣呵成,悶騷惡趣味讓人看得好不痛快!華麥丹真是把性冷淡式的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截然不同的兩個殺手間的對峙,一個是居家好男人、一個吸毒泡妞全家老小也都活的一團糟。本來簡簡單單一件殺手間的小事兒,因為各種關係線、事件被牽引進來,變成了一場大家亂七八糟反正都死翹了的鬧劇,結尾最後一場戲非常有意思,不劇透了。

3、米戈爾·戈麥斯
葡萄牙導演,擅拍政治諷刺黑色喜劇。

一千零一夜三部曲:
《不安之人》、《凄涼之人》、《迷醉之人》

今年戈麥斯送往戛納長達六個小時鴻篇巨作,分為三部,每部三個小故事。以葡萄牙的經濟危機為背景,算是天方夜譚現代魔幻主義故事集吧。第二部被葡萄牙送去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雖然最後並沒有捧上小金人,但依然是一部很棒的電影。
我個人最喜歡第一部里爆炸的抹香鯨那個故事。

4、《保持緘默》
英式黑色幽默

這部太大眾太有名我就不自己寫簡介了,直接豆瓣複製過來。

本片講述了小鎮牧師沃爾特是位上帝忠實的侍奉者,他整天為教區的事忙得不可開交,還要為快要召開的牧師大會發言稿準備著。卻忽視了家庭和妻子的感受。妻子得不到丈夫的關愛又被家庭瑣事糾纏著,又擔心青春期的女兒濫交男友,而懦弱的兒子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們欺負。還每天晚上被鄰居家狗的叫聲騷擾使她心煩意亂。這時招來了管家格雷斯·霍金斯,這位慈祥的老人來到了他們家。管家到來後她就像親人一樣照顧和關心著全家人,一切都在悄無聲的改變著,每天晚上都在叫的鄰居家的狗忽然消失了,而格洛里亞·古德菲勒的情人也沒了蹤影,所有原來對他們家不利的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所有事彷彿都與這位管家有關,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位神秘的管家有一個天大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

下面講好萊塢的:

1、鬼才導演特瑞吉列姆的成名作,
無厘頭電影鼻祖
《巨蟒與聖杯》

拍攝罐頭喜劇電視劇出身的吉列姆和他一起拍劇的好基友們以亞瑟王尋找聖杯的藍本創作了這部電影。
他們保留了電視劇的寫作方式——各自累積小品段子,再將段子整合到一起理條主線出來,選角分配大體依循了劇集的傳統——誰寫的段子就讓誰來演。
由於劇本太過天馬行空嚇跑了所有電影製作公司,最後用好不容易籌來的20萬美金拍出了這部粗製濫造的偉大電影。
土酷到不行。

2、臟梗葷段子話嘮片
《瘋狂店員》

小成本獨立製作,粗看來就是一幫美國90年代loser的生活寫照,一個又胖又遜看起來傻得要死,另一個弔兒郎當無時無刻不在嚼口香糖。再加上一幫莫名其妙的配角,互相吐槽說些有的沒的,吵吵鬧鬧像個馬戲團。
但是越看越覺得有意思,又傻逼又美好大概說的就是這個了

再推薦幾個美國五六十年代黃金時期經典的好萊塢老片。

3、比利懷爾德《玉女風流》

雖說是五六十年代典型的好萊塢片,而且還是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可口可樂的硬廣,但是懷爾德還是在裡面放了些政治暗諷的小九九的。以冷戰時期的柏林牆為背景的一部話癆片,節奏超級快,像咕嚕咕嚕往外冒的可樂氣泡,看的過程極爽。

4、還是比利懷爾德《熱情似火》

我真是太愛懷爾德這個怪老頭了。他真的是超級擅長把這種嚴肅的政治諷刺不露痕迹的放在爆笑喜劇里。以二三十年代芝加哥經濟大蕭條和著名的禁酒令鬧劇為背景。夢露在這部片子里美得不似在人間,傑克萊蒙演技超神(當然他本來就是男神)托尼克尼斯也是帥的有點過分,兩人男扮女裝笑料連連。ps:這倆貨要是擱現在絕對腐女們YY的大熱門cp啊!卷福那對算啥啊!

5、劉別謙《你逃我也逃》

納粹的諷刺喜劇。大概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出色的戲劇導演之一,劉別謙是德國人,憑藉出色的喜劇和歷史片已經在德國小有成就,經克馥的邀請在20年代入駐好萊塢之後更是混的風生水起名聲大噪,在好萊塢的期間他也經歷了他的創作黃金時期。《你逃我也逃》是他最有名的幾部之一。也是看好萊塢喜劇老片的入門list里必不可少的一部電影。


《虎豹小霸王》 最喜歡的西部片,兩個男神保羅?紐曼和羅伯特?雷德福合演的。

《午夜狂奔》 影帝羅伯特?德尼羅作品。

再說幾個看的人比較多的:

《光棍兒》 導演郝傑成名作、處女作,小成本,原生態。

《菊次郎的夏天》 很溫暖。

《小淘氣尼古拉》 法語電影的獨特魅力。

《鋼的琴》張猛。


多圖!多圖!高清!
1.《三個白痴/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是我接觸的第一部印度電影,看了之後瞬間就把我驚艷到了,劇情、畫面、拍攝手法在我這個非專業人眼裡,就只能用perfect來形容了,雖然主題是喜劇,但是也有悲情畫面,前一秒還是歡樂的氛圍,下一秒瞬間就轉變畫風,銜接之好,內容之豐富,主題表達得非常明確,演員也非常專業,主演之一是寶萊塢三大汗之一,阿米爾.汗,簡直就是表情帝,上圖上圖:
先來張背影,電影宣傳圖之一:

正面:

All is well,男主的至理名言,繼續,

印度電影的特色,「聚眾起舞」,基本上每部電影都有穿插種群舞群唱的畫面,僅有個別很嚴肅的沒有,轉畫風:

我這一生,都為別人而活,哪怕一瞬間,讓我為自己而活「,我們很多人不都是這樣嗎。

「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再次成長」,突然想起馬大爺說了,有理想就要去做,萬一實現了呢,繼續上圖:

硫化氫破壞臭氧氣層哦,哈哈,這是」大反派「,病毒教授:

騎個自行車也不容許別人超過,也是夠了:

學生見到老師就是老鼠見貓似得怕,偽裝成親戚去蹭喜宴,結果不知道蹭到病毒老師家,他們也不認識女主是老師的女兒:

老師好,老師好,女主好漂亮,看了電影都有衝動想去取個印度媳婦了,而且在印度女方還有出彩禮,哈哈:

不過咱魔鬼老師也很萌噠,舞姿棒棒噠,表情棒棒噠:

嗩吶堵住的聲音,笑得不行:

再看景色,整部電影畫面很明艷,景色也非常漂亮,挑一處做代表,簡直之漂亮啊:

我查了查,據說好像是班公湖,我國一半,印度一半。
算了,不劇透了,就這樣吧,大家自己去看,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最後來張大合照:

2.待續~~~~


幽默,貫穿生活,你就是那個傳說中有趣的人。

1,姜文,《讓子彈飛》,《鬼子來了》。這幽默,黑的一塌糊塗。老子站著也把錢給掙了。那,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做他媽的驚喜。姜文來教你什麼叫做睿智。

2,寧浩,《瘋狂的賽車》,《瘋狂的石頭》,《心花路放》。心思縝密,環環相扣。這幽默,能智慧你一臉。什麼叫做思維火花的迸發,這就叫做思維火花的迸發。

3,張藝謀,《有話好好說》。這是張藝謀的作品?

4,彭浩翔,《買兇拍人》,《大丈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鐵青著臉和你說天空的雲很美,適合打飛機。

5,劉鎮偉,《大話西遊》,《東成西就》。我更喜歡說是星爺的作品。那時不懂狗,現在年年買狗糧,喂自己,吃的那叫一個暢快。還以為梁朝偉張國榮那憂鬱的眼神只能演《春光乍泄》,所以他們這裡說,憑你的智慧,我很難和你解釋。

6,《非常父女檔》,告訴你一個笑著哭哭著笑的親情。我會一直記著,這一生中我最愛的兩個人,他們一個教會了我時刻準備著面對生活,另一個教會了我不做準備地迎接生活。

7,《上帝保佑美國》,電影里的殺人總是那麼的簡單。為什麼我那麼逗比,為什麼我那麼惹人喜歡,因為我與眾不同。

8,《岳父岳母真難當》,做個炫酷的中國人,首先,你要會武術。

9,《貝利葉一家》,萌萌的一家人,怎麼能不逗。最後,暖暖的,很貼心。

10,英式幽默,《熱血警探》,《七個神經病》,《葬禮上的死亡》,《微不足道》,《海盜電台》。

11,法式幽默,《你丫閉嘴》,《天使愛美麗》,《兩小無猜》,《巴黎淘氣幫》,《岳父岳母真難當》,《初吻》。

12,校園青春幽默,《美國派》,《我的少女時代》,《怦然心動》。

13,泰國幽默,《你好,陌生人》,《小情人》,《下一站,說愛你》,《荷爾蒙》。

14,印度幽默,《三傻大鬧寶萊塢》,《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外星醉漢PK地球神》。

15,蓋里奇幽默,《兩桿大煙槍》,《偷拐搶騙》,《秘密特工》。

16,韓國電影里喜歡的幽默,《奇怪的她》,《陽光姐妹淘》。

17,對了,今年的《一個勺子》挺喜歡。

人生,就是這樣。


《自由的幻影》

隨便上幾張電影截圖,大家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的風格,其中有一場餐桌上討論各種問題的戲是這樣的:


喜歡黑色幽默,喜歡英國佬,《兩桿大煙槍》以及蓋里奇的所有片子,《殭屍肖恩》以及西蒙佩吉的熱血警探、如何眾叛親離等等等,薩莎拜倫的《獨裁者》《波拉特》等等,昆汀的《落水狗》,馬丁麥克唐納的《殺手沒有假期》《七個神經病》,英國佬的《光豬六壯士》《保持緘默》《有關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微不足道》《四個葬禮和一個婚禮》等等,法國《黑點狂想曲》《黑道快餐店》,凱文史密斯《瘋狂店員》12兩部,洋蔥電影,《殺回歸家路》《荒蠻故事》,爛仔幫系列電影,《一條叫旺達的魚》,老牌喜劇《白頭神探》系列《反斗神鷹》《笑破鐵幕》《空前絕後滿天飛》。


葬禮上的死亡 (豆瓣)
注意是英版,美版沒看過據說不咋地
僅片頭就足以秒殺一大片喜劇電影


看了一圈,沒人說《兩桿大煙槍》


推薦閱讀:

你對目前的 Mac App Store 滿意嗎?
誰演的黑社會老大最像?
有哪些可以在課堂上裝逼的知識?
創業經歷教給你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宇智波鼬是如何打動你的?

TAG:調查類問題 | 電影推薦 | 喜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