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詞人的王國維,其作品水平是怎樣的?
指王國維自己的詞作,非《人間詞話》。
長文慎入。
首先聲明:
1、本回答不評價王國維及其詞作的歷史地位,不對比他與同時代作家的作品優劣,只試圖從「如何理解王國維的詞」這一角度談一下個人看法。前面鋪墊較多,有基礎者可略過。
2、喜不喜歡某個作者和他的作品是個人的事,不彰顯品位優劣。不過,在沒有讀懂的情況下說「不喜歡」和讀懂了仍然不喜歡,是兩回事。
3、引述觀點是為了說明事實,不代表認同此觀點。為求精簡,很少引用原文,若概括有誤請指正。
一、老門檻
欣賞古詩詞是有一定門檻的,對於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作品,門檻也不一樣。最能為大眾接受的是那些語言明白如話、抒情直截了當的作品,如李後主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韋莊的「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對於初階愛好者而言,構成理解障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典故。
不按用法而按影響理解詞意的程度來區分的話,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基本沒有影響的。例如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一首中的兩句: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
從後一句可以猜出「金僕姑」就是箭(事實上,就算把「金僕姑」的來龍去脈理解清楚,也無非是兩個字:「好箭」),前一句的「銀胡簶」不管是啥,猜個「軍事用品」總沒錯吧。
第二種,是不了解所用典故就不知道作者在說些啥的。例如李商隱《隨師東》詩中的兩句: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這是用典故來發議論,只有明白了這幾個典故才知道他是在罵中央無能。
第三種,是乍看不像是用典,意思也讀得通,但了解典故就能理解得更深入一層的。例如清代黃景仁的一首詩: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入中年。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
第二句看起來只是說人到中年不愛聽音樂了,沒什麼特別,但要是知道這是反用《世說新語》中謝安和王羲之對話的典故,就能體會到這一句中藏著何等消沉和絕望的情緒。
2、代字和生僻字。
後一個不用說了,查字典即可。前一個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批過的,不過在我看來,批的未免有些過了。使用代字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沒必要用代字的地方強用的。例如宋祁在修《新唐書》時把「迅雷不及掩耳」寫成「震霆不遑蔽聰」,受到歐陽修的嘲諷,又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一條記載: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又謂鵝為「右軍」。有一士人遺人醋梅與燖鵝,作書云:「醋浸曹公一甏,湯燖右軍兩隻,聊備一饌。」
第二種,是為了遷就格律而用的。例如王昌齡的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句中要填四個字,「李廣」、「李將軍」字數不夠,所以只能用代稱。又如姜夔《浣溪沙》:
恨入四弦人慾老,夢尋千驛意難通。當時何似莫匆匆。
用「四弦」代「琵琶」,是為了跟下句對仗。又如馮延巳《鵲踏枝》: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用「征鴻」代「大雁」、「鮫綃」代「手帕」,除了字面好看的問題,還有平仄上的考慮,這兩處都需要用平聲。
第三種,使用代字是為了營造語境。單純為了避免直說而用代字是笨拙的表現,能夠活用代字本身的意象和包含的典故來營造氛圍才是高手。就如王國維舉出的周邦彥「桂華流瓦」一句,把「桂華」換成「月光」,「桂華」二字所蘊含的意象和能夠給人帶來的聯想就都沒了,「流」字也沒了著落。再如姜夔《念奴嬌》寫荷花:鬧紅一舸,記來時、曾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到處都是代字,但每個代字都有自己的特點,用在哪、怎麼用都是經過周密考慮的,因此雖然無一筆正面描寫,讀來卻感覺滿塘荷花就在眼前。
3、特殊的語序。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杜甫《秋興八首》中有一聯: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這兩句不要說現代人了,很多古人看了也連說:不通。又如中學時都學過的《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要是按正常語序和邏輯,這兩句該這麼寫:「萬方多難客傷心,花近高樓此登臨」,但原詩首句劈面而來的氣勢和次句危急緊張的感覺就蕩然無存了。
4、用詞的實指和虛指。
再舉個古人犯過的錯誤:有人看杜牧《江南春》的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不順眼,認為人的眼睛看到十里以外就是極限,說「千里」也太誇張了,於是將「千里」改為「十里」。這樣一來,雖然符合了常識,詩的題目卻沒了著落,跟後兩句也接不上了,這就是沒有明白哪裡是實指,哪裡又是虛指。還有他的《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譏諷說:周瑜要是戰敗,孫氏政權不保,生靈塗炭的景象該有多慘?可他杜牧卻只怕捉了二喬,真是不知好歹!隨後就有人辯駁:杜牧此詩正是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從反面來說明後果嚴重程度的。試想,連國主和大將的妻子都成了俘虜,其他人的狀況又能好到哪去?生靈塗炭還用多說?這也是把詩人的話看得太「實」導致的問題。詩句中哪裡應該當真,哪裡應該視為誇張,哪裡又要反著看,這是需要仔細辨別的。
關於如何辨別實指和虛指,可以參考下面這個例子。古詩中,像「朱門」、「柴門」、「玉笛」、「鐵笛」這樣的詞,多半不是實指。「朱門」指權貴,「柴門」強調隱逸情趣或貧寒,「玉笛」是君子情懷的象徵,「鐵笛」則是滄桑豪客的專屬。門和笛子可能是真的,顏色和材料不可當真。由此可以觸類旁通。
5、「意在言外」的傳統和比興手法。
在我看來,這一項才是真正的攔路虎,與它相比,前幾項的困難簡直不值一提。解決了前幾項的困難,在閱讀文本上就不再有障礙,但有些詩詞偏偏是心裡想東,嘴上偏說西,或者吞吞吐吐,十分意思只說三分,或者說的是這件事,隱喻的卻是那件事,讓你摸不到頭腦。像這種詩詞,只有將作者生平、寫作時間和背景乃至作者的風格、習慣都弄清楚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不用說,這種詩詞是不受大眾歡迎的。下面也舉幾個例子。
口是心非的例子:辛棄疾《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整首詞都在說辭官歸田的好處,甚至拉出孔夫子作為反面典型嘲笑一番。但如果了解了作者的生平遭際、畢生的志向和創作的風格,不難看出這其實全是在說反話,嘻笑背後藏著的是強烈的憤激和不平。
吞吞吐吐和言此意彼的例子:王沂孫《眉嫵·新月》: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
《齊天樂·蟬》: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漫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借詠物抒發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卻只在過片處的典故中透露一二。另外,前面別的答案中提到的王鵬運《鵲踏枝》二首也可用作例子:
落蕊殘陽紅片片,懊恨比鄰,盡日流鶯轉。似雪楊花吹又散,東風無力將春限。
慵把香羅裁便面,換到輕衫,歡意垂垂淺。襟上淚痕猶隱見,笛聲催按梁州遍。斜日危闌凝佇久,問訊花枝,可是年時舊?濃睡朝朝如中酒,誰憐夢裡人消瘦。
香閣簾櫳煙閣柳,片霎氤氳,不信尋常有。休遣歌筵回舞袖,好懷珍重春三後。
如果只看字面的話,無非是閨怨詞老調重彈罷了。但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來看,就可以感覺到詞中瀰漫的傷春情緒和無力感,正是晚清風雨飄搖的時局在詞人心中的反映,這一點與馮延巳的原作是一致的。不過,這種關聯雖然可以體會到,但卻難以指實,正如詞中用到的「斜陽」意象常被用來隱喻國勢危急,但並不是每次使用都有這層含意一樣。有寄託和無寄託的詞,在這一點上頗難分辨。由於這種類型的詞不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只能在慢慢涵詠中體會深意,若是碰上不求甚解的讀者,自然會被棄之不顧。
二、新門檻
作為現代人,面對以上一系列門檻已經夠頭痛了,可是要讀懂王國維的詞,還有一道新門檻。王國維非常推重叔本華的哲學,他在從事文藝創作和評論時,常會將來自叔本華的概念和理論融入其中,因此他的《人間詞話》雖然披著傳統詩話的外衣,內核卻是經他改造過的德國哲學和美學。下面我將試圖簡略總結對王國維影響最大的叔本華的觀點,後續再結合實例說明這些影響體現在王國維詞作的哪些方面。由於我對西方哲學和美學都只有零星了解,總結的內容也來自二手文獻,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1、叔本華的觀點
叔本華對王國維影響最深的是他的悲觀主義哲學。同樣是悲觀厭世,前面提到的黃景仁是以詩人的方式表達的,叔本華則以哲學家的方式來表達。他的觀點總結如下:
(1)「意志」是世界的本質(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才是本質),欲求則是「意志」活動的體現。生命的本質不是愛、奉獻或者神的恩賜,僅僅是欲求而已。
(2)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痛苦;滿足之後,又會覺得空虛。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空虛無聊兩個極端之間反覆搖擺的過程。
(3)人只有在欲求得到滿足時才會感到快樂。快樂短暫,痛苦卻是無止無休,每一次的滿足都在延長生命的同時延長了痛苦。
(4)欲求是痛苦的起因,又是生命的本質,因此生活、欲求和痛苦三位一體,無法分開。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志」本身是悲劇性的。
叔本華認為,作為世界本源的「意志」是超出人類認知範圍之外的,但「意志」通過「理念」作用於表象世界,「理念」是」意志「的客體,是一切人類可感知事物的原型和標準,人類可以通過認識「理念」來間接認識「意志」本身。打個比方,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蘋果,但人類可以通過觀察現實中的蘋果來想像一個「完美的蘋果」會是什麼樣的,進而從中體會造物的神奇。這個「完美的蘋果」就是「理念」,美即是理念,審美即是透過表象認識」理念「的認知過程。具體到文學上,不同的文體在表現」理念「的能力上有差異,因而存在高下之分,其中最高端的形式就是戲劇中的悲劇。他將悲劇分為三種類型:
(1)由大反派在好人的生命中製造悲劇;
(2)主人公被命運捉弄,不幸產生於偶然和錯誤,而非某些人的故意;
(3)劇中都是普通人,由於相互對立的地位所迫而給彼此製造災禍,從各自的立場來看卻又不得不這樣做。
叔本華認為第三種類型的悲劇最為可取,因為在這種類型下,悲劇並非偶然遭遇意外而生(可以歸罪於命運),也沒有確定的元兇(可以歸罪於個人),而是在劇中所有人的正常行動中,自然而然發生的。由於它是從人最自然的行為和性格中產生的,從這個層面來說,這種悲劇是人的本質造成的,與每個人都如影隨形。這個類型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如果不熟悉這個也可以看看金庸小說 ,假如楊過當眾聲稱要跟小龍女結婚時被盛怒之下的郭靖一掌拍死,或者郭靖背著楊過在蒙古大軍中衝殺時被楊過一劍斬首,那就庶幾近之了)。
2、王國維的推論
王國維十分推崇叔本華的哲學,在自己的著作中,他半是總結、半是闡發地提出了如下觀點:
(1)知識來源於欲求,但知識越多,欲求也越膨脹,人始終是欲求的奴隸。
(2)要從充滿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唯一的途徑是超脫,即擺脫物我之間僅以實用性為目的的利害關係(比如,無論看到什麼動物,第一反應是「它的肉好不好吃」)。達到超脫,即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既無希望,也無恐懼,忘記了自身的欲求和利害,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3)以純粹審美的眼光欣賞藝術作品時,人就進入了「超脫」的精神狀態,得到了「解脫」。但這種「解脫」是暫時的、不完備的,只有「天才」能夠徹底擺脫「意志」的束縛、達成真正解脫。
由第三點又引出兩個推論,雖然與他的詩詞創作無關,但也值得介紹一下:
(1)審美是不帶慾念的。有慾念則不能審美,亦不能得到解脫。
(2)鑒別是否好作品的標準,是它是否容易讓人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
但是,王國維又在倫理學方面發現了叔本華理論的矛盾之處,他作出了如下的反思:
(1)既然達成「解脫」要擺脫「意志」的影響,那麼要徹底達到「解脫」豈不是要徹底放棄「意志」,即放棄生命本身?那麼追求「解脫」是否會造成人類滅絕乃至所有生物的滅絕?這樣的話,所謂「解脫」,是否真的是倫理學上值得追求的最高理想?
(2)按叔本華的理論,「意志」本身是個統一體,每個人的自我意志都是它的一部分,那麼這是否說明,在全人類都得到解脫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單獨達成解脫?或者說,不以全人類的解脫為目標,單純為了個人解脫而作出的努力毫無意義?
(3)如果上述推論正確,那麼傳說中已經得到「解脫」的人,例如佛祖和耶穌,他們是否真的達成了「解脫」?如果「解脫」註定無法實現,那追求它是否還有意義?
王國維並沒有下結論,而是提出了一個觀點:「解脫」對於人來說是一個值得為之努力的理想,即使它永遠不能實現,但理想本身並不因此而失去價值。
3、王國維的理論構架
上面只談到了王國維受了叔本華的哪些影響。事實上,王國維當然不是叔本華的傳聲筒,他的創舉是將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與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和形式加以融合,又進行發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由於東西方文化傳統截然不同,他在進行融合時不免要有所取捨。
例如上面提到過的不同文體的比較問題,叔本華從哲學的觀念出發,視戲劇中的悲劇為文學中的最高等形式,抒情詩為最低等,而中國的傳統則是以實用為宗,重視政治上的教化功能而輕視文學性,加上厚古薄今、崇雅貶俗,對文體高低的排序基本是按時代來的,興起於民間的文學形式只有經士大夫之手改造,變得」雅「了之後才能在上層流行。王國維為了彌合這個矛盾,在《人間詞話》中吸收了叔本華的美學理論而拋棄了他在文體高下上的主張,同時又不取便於展開思辨的論文形式,而用中國傳統文學評論中的詞話形式寫成,可謂半土半洋、舊瓶裝新酒。
這樣做當然有利有弊,其利在於,中國傳統的詩話和詞話篇幅短小,一事一議,方便撰寫和編排,無需構建精密的理論體系和繁瑣的論證,其形式也為國人所熟悉。其弊在於,無法進行精密的定義和論證,必然導致理解的分歧和誤差,而王國維使用的一些概念如「優美」、「宏壯」、「崇高」、「關係」、「限制」、「天才」等,實際上是來自叔本華的定義,與通常的字面意思不盡一致,這就給讀者造成了更多的麻煩。由於這方面的內容與題目無關,這裡不擬再多說,只簡略總結王國維文藝理論的源流和特點如下:
1、吸收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推崇悲劇,反對喜歡插感情戲和製造大團圓結局的傳統。
2、一反有清一代詞壇重南宋輕北宋,尤重慢詞的傳統,推崇五代、北宋詞,特重小令。
以上兩個特點中,第一個造成了他的詞作悲劇色彩特別濃厚又經常飽含哲理的特點,第二個使他的創作重心偏向於小令,尤其是五代詞人常使用的詞牌。這兩者共同造就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或者說,他作品的「底色」。
對於每個成功的作家來說,雖然其作品的題材、形式和表現手法可能多種多樣,但一定有一些東西是滲入到骨子裡並貫穿始終的,這是這個作家的獨特屬性,如果用繪畫來比喻,那就是作品的底色。例如,李白的底色是不知掩飾為何物的真率,杜甫則對於萬事萬物都抱有深切的關懷,蘇軾有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熄滅的一顆熱心,姜夔卻始終是一名浪蕩江湖的無根遊子。王國維的底色是哲人的悲憫和無奈,給他的作品染上如此厚重的黑色的,正是叔本華的哲學。
中國文學的傳統承襲儒家的詩論,講究「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不許人放肆地笑,也不許人放聲地哭,一切都要「中庸」,不能太過分。一句話,就是「不走極端」。例如王維,雖然寫出了「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這樣看透世態人心的句子,最後還是轉回安慰:「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詞起初是作為宴會上娛樂的歌曲使用的,當然不宜有過於消極的情緒,五代和北宋前期的詞作都是如此。王國維雖然極力推重這一時期的作品,自己的詞作也主要仿效它們,甚至遣詞造句都有樣學樣,但在精神內核上卻差異極大,這正是他的詞作與五代、北宋詞最大的不同點,也是他的詞與傳統的文人詞最大的不同點。
三、王國維詞作賞析
叔本華對王國維詞作的影響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影響很深和基本看不出影響的例子我都會舉一些,並對字詞和用典略加說明,以便閱讀。網上流傳的王國維詞文本有不少錯誤,今根據參考書4予以訂正。加粗部分是我的評介,不一定符合原意,僅供參考。
(一)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註:
1、高城鼓動:唐代制度,京城入夜後實行宵禁,宵禁開始時和結束時都擊鼓。後面說燈滅醒來,則此處應是指宵禁結束的擊鼓。實則不一定真有此事,只是借這個典故點明時間而已。
2、蘭釭:指精緻的燈具。
3、灺:熄滅。
4、孤鴻:在古典詩詞中專門用來表示孤獨的意象,此處亦是虛指。否則只是聽到雁叫而已,如何能分辨出數量?
5、絮、萍:古人認為柳絮落入水中會化為浮萍。絮、萍都是無根之物,常用於比喻飄零無依、不能自主的處境和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柳絮飛時又正值春末,故這一意象又有傷春的意味。
此詞寫清醒後聽到雁叫而生的感悟。詞人心中充滿孤獨感,故寫雁則著一「孤」字,與阮籍詠懷詩《獨坐空堂上》一首手法相同。由孤雁無依聯想到人生無常,更進而想到人生的悲歡全都毫無意義,最後終究會化為異物,心態悲觀之極。這種悲觀的心態在古典詩詞中是罕見的,後人多系此詞於1904~1905年間,正是王國維深受叔本華哲學影響之時。
(二)列炬歸來酒未醒,六街人靜馬蹄輕。月中薄霧漫漫白,橋外漁燈點點青。
從醉里,憶平生,可憐心事太崢嶸。更堪此夜西樓夢,摘得星辰滿袖行。
註:
1、列炬:打著燈籠或火把,點明歸來時間是深夜。
2、六街:唐長安城有六條大街,此處是泛指。
3、三、四兩句:源自王安石詩:「新霜漵浦綿綿白,入晚林巒往往青。」
4、崢嶸:形容山峰高峻,引申為不平凡。
5、西樓:古契丹有樓名西樓,又,《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此詞寫夜歸時的心理活動,是王國維名篇之一。「月中」二句寫景如畫,但與王安石的原句相比,顯得意象比較單薄,這正是刻意追求「不隔」帶來的問題。下片「崢嶸」一語顯出心事不凡,正是叔本華所云「天才的寂寞」一語註腳。越是胸懷不凡理想的人,越容易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感到失望,從而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尋求慰藉,而一旦脫離這種境界而看到污穢的現實,不免更加失望,愈求解脫,反而愈不得解脫。末二句描繪了一個超脫現實的夢,展現了一種洒脫如意的自由之境,卻以「更堪」二字領之,正是這種情感的深刻表達。因此陳永正評之曰:「末二語似豪宕而實蒼涼,是入世人作出世語。」
(三)高峽流雲,人隨飛鳥穿雲去。數峰著雨,相對青無語。
嶺上金光,嶺下蒼煙冱。人間曙,疏林平楚,歷歷來時路。
註:
1、上片源於姜夔《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2、金光:指清晨的陽光。
3、冱:凍結。
4、平楚:從高處望見叢林樹梢齊平。
5、歷歷:清晰貌。
此詞寫登山過程中及登頂後所見。王國維譏姜夔為「隔」而襲用其語,頗受詬病,若忽略此點來看,則以寥寥數字寫景而能使讀者有隨步登山之感,功力自是不凡。下片寫登頂後日出,來時的昏暗道路已經清晰可見,詞句之間隱含哲理。
(四)水抱孤城,雲開遠戍,垂柳點點棲鴉。晚潮初落,殘日漾平沙。白鳥悠悠自去,汀洲外、無限蒹葭。西風起,飛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還憶舊,香塵隨馬,明月窺車。漸秋風鏡里,暗換年華。縱使長條無恙,重來處、攀折堪嗟。人何許,朱樓一角,寂寞倚殘霞。
註:
1、遠戍:邊境的軍事據點。
2、平沙:水邊沙灘。
3、汀洲:水中小洲。
4、飛花:此處指蘆花。
5、冉冉:緩慢移動貌。
6、去帆:離開的船。
7、香塵、明月: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8、長條、攀折:韓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又,《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此詞上片可作為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提到的「無我之境」的註腳,是一幅靜謐的水邊圖畫,及至下片「秋風鏡里,暗換年華」才透出主題。看出此意之後,再看上片也感覺染上了一層悲秋的意味。「攀折」不管用的是哪個典故,都透露出失落的情緒,卒章點出王國維詞中常含的寂寞之意。陳永正評價為:「著意模擬秦少游的風格,然寫景語語皆陳,抒情亦覺浮泛,唯賴末數語稍振起耳。靜安長調,每苦意少而語繁,筆力欠重,境界欠大,通體渾融者甚少,蓋未於南宋諸家深下工夫所致。」此言雖嫌刻薄,卻指摘精準,南宋諸家正因不肯蹈襲北宋陳語,方才創出自身風格,王國維偏愛北宋,又不肯多用代字,自不免「語語皆陳」,此詞所抒發之情,亦不過嘆老悲秋之常談,並無新意,置之北宋名家詞集中或可稱無愧,然以晚清人作北宋腔調,正所謂「精緻的假古董」,價值便遜色了。
(五)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註:
1、綠窗:綠色紗窗,指女子居室。
2、莫:即「暮」字。
此詞寫的也是年華流逝、聚少離多的痛苦,但比上一首深刻得多。常人寫離別後的相逢,多敘歡樂之狀,王國維卻反其道而行之。全詞語語轉進:既已嘗盡離別之苦,歸來本求慰藉,反因見到落花而傷心;相逢本應歡樂,卻相看無言,而就在這無語的時候,時間又悄悄地過去。點燈欲訴心事,卻歡少悲多,無從說起。末二句直從一己的遭遇聯繫到普遍的悲劇,將一時的感受擴展為永恆的話題,現出無窮的悲慨。常人相逢,訴離情以寬胸懷,是借今日重逢之喜來沖淡此前離別之苦,而王國維此詞卻是拒絕接受慰藉而直面痛苦,換言之,是不抱任何希望和幻想的「清醒中的痛苦」。惟其清醒,因此痛苦也格外尖銳。這正是前人評王國維詞「悲劇色彩特別濃厚」的體現。
要說此詞在詞句上的瑕疵,那就是末句「朱顏辭鏡花辭樹」與上片「零落花如許」意象重複,減弱了表現力。
天末同雲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風飛,江湖寥落爾安歸?
陌上金丸看落羽,閨中素手試調醯,今宵歡宴勝平時。
註:
1、同云:雪雲。
2、四垂:四面天際。
3、失行:失群。雁飛成行,故云。
4、寥落:冷清。
5、金丸:彈丸。葛洪《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幸臣韓嫣以金作彈丸,每天都彈丟十幾個。
6、醯:醋。
此詞是王國維的名作,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由於意象鮮明,隱喻豐富,引發了後人多方面的聯想。參考書4中作出了如下評價:「有一種沉重的社會歷史感和生存競爭帶來的血腥氣味,透露出洞察人類社會的眼光及由此而生的惻隱憂生之心,其哲人式的悲哀是王國維所特有的。」「這結局封殺了一切理想主義的出路。同樣寫雁,蘇東坡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雖然凄涼卻仍自高潔,元好問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雖然凄慘卻得到褒美,惟獨這首詞,血淋淋,沉甸甸,令人讀後數日不歡。」
我認為,這首詞最大的創新之處就在於用借喻的手法,形象地闡明了本來抽象的哲理,它所表現的正是叔本華所說的「第三種悲劇」。雁失群逆風而飛,又見雪雲四合,能否在這場大雪中生還已未可知,但即使是這一點堅持也被打斷,因人的口腹之慾而橫遭不幸,身死之後,還要被烹調上桌,成為他人口中的佳肴。但在食者眼中,射雁烹食乃是再自然不過之事,他們哪裡曉得,又從何得知這雁的不甘和悲苦呢?由此推想,世間有多少類似的悲劇?有多少人將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血淚之上卻不自知,也無從得知?古詩中不乏表現類似悲劇的詩篇,但都不及這一首這麼深刻,表現得這麼觸目驚心、毫無掩飾。
這種類型的詞在王國維的作品中所佔不多,但卻相當典型。其特點是虛構一個場景,用形象的語言講述一個故事或一段經歷,其重點卻不在故事或經曆本身,而是在其背後隱含的哲理。內涵如此豐富,形式卻只是一首寥寥數十字的小令,這就是上述王國維創作的兩個特點最典型的體現,也是最能體現他個人風格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王國維才能寫出這樣的詞。當然,這樣做不是有利無弊的。要展開鋪敘和描寫複雜的感情,其實更宜採用長調,非要用小令來表現,那就不免受到形式和表現手法的限制。陳永正評此詞為「涉於理路,落於言詮,跡象過顯」,正是切中了此詞為了表現單一的哲理而捨棄了比喻手法的多義和朦朧美,從而無法給人以更多層面聯想空間的弊端。馮成基因此詞首句與周邦彥同調詞「樓上晴天碧四垂」結構相同,遂言「讀靜安此類詞,時時見古人面目,如入委託商行,雖覺琳琅滿目,率非自家物也」,以我看來,此話用來泛論王國維的創作則可,用來評價這首詞則未免太苛,也未抓住核心。
(七)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註:
1、山寺:建在山中的寺。
2、微茫:隱約模糊。
3、夕曛:夕陽的餘暉。
4、上方:指佛寺。
5、定行云:《列子·湯問》:「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6、天眼:佛教所說五眼之一,能透視六道、遠近、上下、前後、內外、未來等。
此詞與上面一首一樣,也是王國維個人風格的典型體現。詞中一切意象如「山寺」、「鳥飛」、「孤磬」等都不可指實,只是搭建一個能夠闡明哲理的情境所使用的「道具」而已。上片描述的是一個極為高遠、令人神往的境界,下片則是寫詞人在出世與入世、執著與解脫、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為詞人和哲學家的王國維,有著遠較常人豐富和敏感的心靈,更一直苦於人生的種種矛盾,尋理想而不得,求避世而未能,治哲學以求解惑,偏又覺得其可信者不可愛,可愛者不可信,非徒不足以釋疑,反帶來更深的困惑。想要潛心向學不問世事,卻身不由己捲入時代洪流;想要脫離俗世的煩擾,卻又放不下對俗世的關懷;證得了解脫之道,卻發現自己作為俗世之人,終生與此道無緣。因此在此詞中,他已然登頂觀月,體會到了那至高至遠的境界,卻仍不免用已解脫者的眼光,再去看一眼那掙扎在紅塵中的碌碌眾生,可是這一眼卻看到自己亦在眾生之中,脫不開這紅塵的束縛,因此在精神上或能暫時出塵高蹈,身體卻終不能擺脫這世界的局限。比起那毫無知覺的眾生,這一點清醒使他領悟到自身處境之劣、痛苦之深,卻不足以使他擺脫它們,從而加倍放大了這種旁人感覺不到的痛苦。因此末句哀人而復自哀,既哀眾生之不覺,又哀己身之獨醒,更哀自己明明已經看到了理想之所在,卻註定走不到它跟前。這是哲人特有的痛苦,在常人看來可能不過是庸人自擾,但在王國維看來,這種痛苦卻比一切現實的痛苦都真切得多。其《人間詞話》中的一句正好用來移評此詞:
「詩人之境界,惟詩人能感之而能寫之,故讀其詩者,亦高舉遠慕有遺世之意。」
(八)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註:
1、此詞系次韻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而作,蘇詞錄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2、楊花:柳絮。
3、如何:為什麼。
4、蒙蒙:紛雜貌。
5、日長:白天漸長。
6、無緒:提不起情緒。
7、小立:暫時立定。
8、迷離:形容模糊不明。
9、特地:突然。
10、闌珊:將盡。
11、者般:這般。
12、盈盈:形容江水清澈,亦可形容眼淚。
13、吳文英《浣溪沙》:「落絮無聲春墮淚。」
次韻之作,詞調、韻腳和用韻的先後次序都要與原作完全一致。如果說按格律寫詩填詞是「戴著鐐銬跳舞」,那次韻就是戴著加倍的鐐銬跳舞。次韻的作品通常比原作要差,其原因一是受到用韻的限制,二是需要刻意製造與原作的不同,否則就只算換些字面重抄了一遍對方的作品。因此,次韻雖然不一定能產生優秀的作品,卻足以看出作者的功力。蘇軾此詞原是次韻之作,被譽為「和作而似原唱」,王國維再次韻,顯然有與古人爭勝的念頭。下面就來對比一下:
蘇軾詞上片首二句令人驚艷,同時以「似花還似非花」一語定下全詞不即不離、不粘不脫的基調,是詠物詞中最上乘的寫法。其後用擬人手法烘托氣氛和表達情緒,語語雙關,寫絮即寫人,寫人即寫絮,柳絮與人渾然一體,筆法十分空靈。下片從柳絮的視角換到旁觀視角,寫盡惜春之意,卒章以「離人淚」與上片呼應,章法圓滿。通觀全詞,從詠絮中寫出離別之恨,而「也無人惜」、「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等詞句又隱隱透出身世之感,寄托在似有似無之間,最是耐人尋味。
王國維詞首二句也非常漂亮。古人認為柳絮就是柳樹的花,它的開放之日就是凋零之時,最能體現青春的短暫。王國維借用此傳說而出之以嘆惜的口吻,同樣為全詞定下基調。其後六句同樣烘托氣氛和情緒,但不像蘇詞那樣語帶雙關,又非緊扣題面,因此顯得節奏過緩。上片最後幾句寫柳絮因風飄蕩無方的情態,十分傳神。下片由旁觀視角轉為告誡的語氣,又以「人間哀樂」一句將柳絮與人生聯繫在了一起,襲用己詞「人生只似風前絮」之意。「一樣飄零」三句從蘇詞中翻出新意,且能使人聯想到《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時說的「日久隨土化了,豈不幹凈」。最後幾句承接「勿隨流水」的勸告,化用吳文英詞中的想像,在蘇詞基礎上又翻出一層新意,將「離人淚」的內涵和深度都擴展到了另一個層面。整首詞雖然在用韻和意象上不脫蘇軾的藩籬,內在的情感和寄託卻是完全不同。蘇軾是飽經憂患之後的身世飄零之感,王國維則是生當亂世的哲人憂生之意。
對比二詞,蘇軾以自然渾融見長,王國維則以造意新奇爭勝。我的意見是:王國維以再和之作能翻出新意難能可貴,但他雖然刻意求新,而模仿痕迹自不可掩。論詞不能只以個別句子的優劣為準,還要看全篇能否渾然。在這一點上,王國維明顯要遜蘇軾一籌。
(九)
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間昏和曉。獨倚闌幹人窈窕。閑中數盡行人小。
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
註:
1、輕雷:喻指車聲。李商隱《無題》:「車走雷聲語未通。」
2、不間:不間斷。
3、樹杪:樹梢。
4、薄:逼近。
5、流潦:地面流動的積水。
此詞是王國維最有名的作品,也是我上面所說的那種「典型」之一。所謂「百尺朱樓臨大道」,其實是作者處境的象喻:在高度上離塵世極遠,在距離上卻又極近,因此雖然高出世間,卻不能擺脫紅塵的喧擾。「獨倚」句寫寂寞的情態,「閑中」句則極盡無聊之狀的刻畫。單獨來看整個上片,全是傳統思婦詞的口吻,但了解王國維的思想之後,就能從中讀出其它意味,如「數盡行人小」即是前面那首《浣溪沙》中的「偶開天眼覷紅塵」之意。
真正將此詞與舊詞傳統區別開來的是下片的「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一句。傳統文人借閨怨主題抒寫內心憂悶時,總是儘力模擬女性的口吻,反反覆覆只是哀悼自身(可以參看上面舉過的王鵬運的詞),而王國維的這一句卻將關懷的對象擴展到了「陌上」的芸芸眾生,這樣寫顯然是有意與傳統拉開距離。隨著這一句的展開,哀悼的對象就不再限於自己一身,而是有了普世的意味;朱樓和大道不再是個別的存在,而成了全世界的縮影;末二句的憂思也不再是小資的善感和哀愁,而能讀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和無法預知命運的無奈。
(十)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歸人,不遣居人住。自是精魂先魄去,凄涼病榻無多語。
往事悠悠容細數,見說他生,又恐他生誤。縱使茲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
註:
1、杜宇:古蜀帝名,相傳其死後魂魄化為杜鵑,啼聲凄厲,啼時口角流血。後用作杜鵑的代稱。
2、不遣:不使。
3、精魂:靈魂。古人認為形體之靈為魄,精氣之靈為魂,魂可離開人體而魄不能。
4、自是:自然是。
5、見說:聞說。
這是一首悼亡詞。王國維與夫人莫氏感情甚好,但因王國維常年在外任職,兩人聚少離多。1907年夏天,莫氏病危,王國維自北京匆匆趕回,僅僅十天之後,莫氏就撒手人寰。此詞發表於當年十一月,全詞直抒胸臆,感人至深,不肯用「他生」來麻醉自己,正是所謂「清醒的痛苦」。
(十一)
憶掛孤帆東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見。幾度天風吹棹轉,望中樓閣陰晴變。
金闕荒涼瑤草短,到得蓬萊,又值蓬萊淺。只恐飛塵滄海滿,人間精衛知何限。
註:
1、神山:神仙居住的山。
2、風吹棹轉:《史記·封禪書》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遠望似雲,接近時會看到神山反而在水下,人坐船靠近則會被大風刮回,終究無法到達。
3、望中:視野之中。
4、金闕:神仙居住的黃金宮闕。
5、瑤草:傳說中的仙草。
6、蓬萊淺、飛塵滄海滿:葛洪《神仙傳》:「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即「滄海桑田」成語的來歷。
此詞也是上文所論「典型」之一,虛構一段求仙失敗的經歷,實寫理想的幻滅。望見神山而不能至,至少還存有希望,而接近神山時看到的「樓閣陰晴」、「金闕荒涼」、「蓬萊淺」,卻給「尋找神山的行動是否值得」畫上了問號。等到滄海再變桑田,神山成了荒山,那無數的人間精衛為尋找它而付出的努力豈不全都落了空?如果連神山都不是永恆的,那這世上又有什麼是值得追求的?當心目中完美的理想露出了現實中的醜惡面目,追求它的人將何以自處?王國維提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但並沒有找到答案。
(十二)
屏卻相思,近來知道都無益。不成拋擲,夢裡終相覓。
醒後樓台,與夢俱明滅。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
註:
1、屏卻:拋掉。
2、不成拋擲:即拋擲不成,無法忘掉。
3、明滅:忽明忽暗,忽隱忽現。
4、西窗: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
5、紛紛:盛多貌。
6、涼月:多指秋月。
此詞是否為悼亡詞有爭議。若只從文本上來看,上片寫欲拋棄「相思」而不得,與馮延巳「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意思相同。下片寫剛剛醒來的恍惚之狀,夢裡的「樓台」仍在眼中殘留著影像,而窗外則是明亮的秋月和一院白色的丁香花。「相思」、「樓台」、「丁香」到底有何喻指完全不可指實,詞人拋不掉、尋不得的到底是理想?是情感?還是別的什麼?同樣無法指實。這種詞美就美在「朦朧」這一點上,因為無法指實,所以才有想像和聯想的空間,一旦賦予了這些意象確定的含義,反而立即顯得呆板,詩味全無。中國古典的詩論喜歡追求唯一正解,但在欣賞某些詩歌時,「唯一正解」反而是不必要的。
寫了這麼多,也該作個總結了。綜合來看,王國維長於小令而短於長調,語多陳舊而意常出新,致力表達的多為曲折深邃的哲人之思,因此不能有直指人心的效果,但在表現手法和思想深度上,又已超過了傳統的詞人。若論創作成就,王國維可能無法躋身第一流詞作者之列,但他的詞作確實在傳統文人詞外另有開拓,是有功有過而不是不過不失。若認為王國維不是一流作者,因此他的作品也不足觀,那我有個比喻:說《紅樓夢》是古典小說巔峰之作,我十分同意,但如果說除了《紅樓夢》之外,一切古典小說都不值一看,那我就不敢苟同了。
參考書:
1、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七卷 現代歐洲大陸哲學 謝地坤主編 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2、王國維點評《紅樓夢》 王國維著,蘇纓解說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0(所述叔本華思想內容,轉引自此書者居多,不敢掠美,特此註明)
3、《人間詞話》精讀 蘇纓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5
4、王國維詞新釋輯評 葉嘉瑩、安易編著 中國書店 2006
其實我個人覺得王國維的詩更好,古拙典雅。詞與清末四大詞家相比,尚有些許距離。
讀史二十首
回首西陲勢渺茫,東遷種族幾星霜?何當踏破雙芒屐,卻向崑崙望故鄉。
其二
兩條雲嶺摩天出,九曲黃河繞地回。自是當年游牧地,有人曾號伏羲來。
其三
及及生存起競爭,流傳神話使人驚。銅頭鐵額今安在?始信軒皇苦用兵。
其四
澶漫江淮萬里春,九黎才格又苗民。即今腿髻窮山裡,此是江南舊主人。
其五
二帝精魂死不孤,嵇山陵廟似蒼梧。耄年未罷征苗旅,神武如斯曠代無。
其六
銅刀歲歲戰東歐,石弩年年出挹婁。畢竟中原開化早,已聞昉鐵貢梁州。
其七
誰向鈞天聽樂過,秦中自古鬼神多。即今《詛楚文》猶在,才告巫咸又亞駝。
其九
漢作昆池始見煤,當年貲力信雄哉。於今莫笑胡僧妄,本是洪荒劫後灰。
其十
揮戈大啟漢山河,武帝雄才世詎多。輕騎今朝絕大漠,樓川明日下洋河。
其一十一
惠光東照日炎炎,河隴降王正款邊。不是金人先入漢,永平誰證夢中緣。
其一十四
北臨洛水拜陵園,奉表遷都大義存。縱使暮年終作賊,江東那更有桓溫。
其一十五
江南天子皆詞客,河北諸王盡將才。乍歌樂府《蘭陵曲》,又見湘東玉軸灰。
其一十六
晉陽蜿蜿起飛龍,北面傾心事犬戎。親出渭橋擒詰利,文皇端不愧英雄。
其一十七
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襖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
其一十九
黑水金山啟伯圖,長驅遠摭世間無。至今碧眼黃須客,猶自驚魂說拔都。
其二十
東海人奴蓋世雄,卷舒八道勢如風。碧蹄倘得擒渠反,大壑何由起蜇龍。
負責任的告訴你,他的詩詞真心和他的長相成反比,先上他的大頭照
小兒麻痹症高度近視呆愣候群綜合征晚期的既視感
可是他的詞
蝶戀花
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間昏和曉。獨倚闌幹人窈窕。閑中數盡行人小。
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
蝶戀花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滿庭芳
水抱孤城,雲開遠戍,垂柳點點棲鴉。
晚潮初落,殘日漾平沙。
白鳥悠悠自去,汀洲外、無限蒹葭。
西風起,飛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還憶舊,香塵隨馬,明月窺車。
漸秋風鏡里,暗換年華。
縱使長條無恙,重來處、攀折堪嗟。
人何許,朱樓一角,寂寞倚殘霞。
萬木沉酣新雨後,百昌蘇醒曉風前。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民國·王國維《曉步》)
水龍吟.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閉戶。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點絳唇
屏卻相思,近來知道都無益。不成拋擲,夢裡終相覓。
醒後樓台,與夢俱明滅。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
《人間詞》的評價要比《人間詞話》更高,自行腦補,不辯
工於小令,受尼采 叔本華哲學影響,小令以悲觀細膩為基調,當然也受他推崇的李煜 秦觀 納蘭影響
首先王靜安先生是樸學家哲學家,史學考據學金石學之後才是詞學家 「境界」之說被過度解釋了
葉嘉瑩先生《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目錄如下
第一編 王國維的生平第一章 從性格與時代論王國維治學途徑之轉變
一 靜安先生之性格
(一)知與情兼勝的稟賦
(二)憂鬱悲觀的天性
(三)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
二 時代對於靜安先生之影響
(一)靜安先生早年讀書之志趣及時代變亂對其所產生的第一度影響
(二)時代變亂對其治學途徑所產生的第二度影響
第二章 一個新舊文化激變中的悲劇人物――王國維死因之探討
一 自沉之經過及關於其自沉原因的幾種不同說法
二 靜安先生與羅振玉之關係
三 靜安先生與清室之關係
四 靜安先生與民國政府之關係及其真正之死因
五 餘論
第二編 王國維的文學批評
第一章 序論
一 靜安先生的兩組文學批評及其重要性
二 中國文學批評之傳統及其需要外來之刺激為拓展的必然性
三 晚清時代靜安先生在西方文化刺激下的覺醒
第二章 靜安先生早期的雜文
一 早期雜文中所表現的有關文學批評的幾點概念
二 形成此幾點概念的重要因素
三 對《〈紅樓夢〉評論》一文的評析
(一)《〈紅樓夢〉評論》之寫作時代及其內容主旨
(二)《〈紅樓夢〉評論》一文之長處與缺點之所在
(三)對《紅樓夢》本身之意義與價值的探討
(四)靜安先生《〈紅樓夢〉評論》一文致誤之主因
第三章 《人間詞話》中批評之理論與實踐
一 《人間詞話》之基本理論――境界說
(一)對「境界」一詞之義界的探討
(二)有關境界的一些其他問題
二 自批評之實踐中所歸納出的一些重要理論
(一)關於「隔」與「不隔」的問題
(二)關於代字、隸事及游詞的問題
(三)關於文學演進之歷史觀
(四)關於創作者所當具之修養與態度
(五)關於《人間詞話》的評賞態度及評說方式
三 餘論――《人間詞話》境界說與中國傳統詩說之關係
(一)嚴滄浪以禪語為喻的興趣說
(二)興趣之義界――詩歌中興發感動之作用
(三)王阮亭的神韻說及其與興趣說之關係
(四)神韻說與興趣說的主要分歧
(五)境界說與興趣說及神韻說之比較
(六)三種詩說產生之時代背景及時代與詩論之關係
(七)中西詩論之比較及今後所當開拓的途徑
由《人間詞話》談到詩歌的欣賞
從《人間詞話》看溫韋馮李四家詞的風格――兼論晚唐五代時期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
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的三種境界
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
論王國維詞:從我對王氏境界說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之評賞《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補跋
認認真真地來碼一回答案。
總的來說,靜安詞中不乏構思精巧詞意皆佳的佳作,但也要許多陳腔爛調幾不成語的作品。
首先,縱觀整部《人間詞》,靜安於小令上下的功夫較深。其最為經典的詞句均出自其小令中。例如「 野花開遍真娘墓。絕代紅顏委朝露。算是人生贏得處。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出自《青玉案》又如「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出自《浣溪沙》。
其次,靜安學貫中西,於詞作中也有不少富含哲理的名句。諸如「 辛苦錢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 人間事事不堪憑,但除卻、無憑兩字。」莫不如是。
但是!靜安詞也有許多不足的。而其中最為明顯的缺陷便體現在其長調上。從《人間詞話》便可以看出他對長調是非常嫌棄的,故其長調,每苦意少而語繁,筆力欠重,境界欠大,通體渾融者甚少,蓋未於南宋長調諸家深下功夫所致。靜安所有長調中大概也就只有《摸魚兒·秋柳》一闕詞意皆佳吧。
另外,靜安作為一名評論家,於詞作評論上有些頗為獨到的見解。但於創作上,有時候卻難以達到自己所標榜的高度。比如 靜安論詞,於隸事用典頗致不滿。並謂「詞忌用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又譏彈用代字,謂「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具在,又安用詞為耶」。然其自作詠物詞,仍未能免俗,如詠柳則「金城」、「司馬」,詠梅則「鶴唳」、「橫斜」。《卜運算元·水仙》之「羅襪」、「凌波」,亦前人詠水仙爛熟之典,不意靜安竟襲之。大奇!
就先寫這些吧,將就著看吧,原來好好碼字那麼累啊。
首先,王國維是一個情商、智商十分高卓的大師。雙高的文人一直都是稀缺資源。
而,王國維的厲害在於他的「學術」,而不是作品創作,而詩人寫詩就是寫詩,那些寫詩作詞的或許還帶著一些天賦。所以,何必說王國維是詩人,不如說他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多得去,王國維只有一個。他是真正苦讀的大學者,沒有半點偷懶。他認為:學術「三無」,學無新舊之分,學無中西之分,學無有用無用之分。在那個年代有這樣的認識是相當不容易的。
胡適說過,王國維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尚書》、《詩經》都研究了幾千年了,可是到了王國維那裡,卻發現了還有許多地方不能解讀出來,是因為其中有許多上古的成語,人們不知是成語而亂解,甚至連大學問家也不能免。王國維首先發現了上古成語的問題,並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工作。
「王學」的迷人之處在於境界,境界的關鍵在人格,才華又不是什麼稀奇資源,文字能力駕馭得好,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中國文壇上玩文字玩的好的人多了。
王國維他有著哲學家的參悟。俞平伯寫《人間詞話序》中說:《人間詞話》「雖只薄薄的三十頁,而此中所蓄幾全是深辨甘苦愜心貴當之言,固非是胸羅萬卷者不能道。」
《人間詞話》裡面,那句千古名言,他串聯了晏殊的《蝶戀花》、歐陽修的《蝶戀花》、辛稼軒的《青玉案》三句話,連綴成「三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另外,王國維在1904年28歲時就發表了《紅樓夢評論》,1909年33歲時才發表的《人間詞話》。在1912年36歲時發表了《宋元戲曲史》。1917年41歲發表了力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最後,學者的人格是境界的關鍵。學術道路要人去選擇,什麼樣人格的學者就會選擇什麼樣子的道路,選擇怎麼樣去走條路,走到什麼地步,達到什麼境界。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同樣境界的關鍵在於人格。
放眼望去,只有他做到了。靜安先生的詞每每是從大出著眼的,難免深奧。有些語句並非一見即直抵人心,反倒是某一情景所至,細細體味,方能會其高旨。
《鷓鴣天》
列炬歸來酒未醒,六街人靜馬蹄輕。
月中薄霧慢慢白,橋外漁燈點點青。
從醉里,憶平生,可憐心事太崢嶸。
更看此夜西樓夢,摘得星辰滿袖行。
《點絳唇》
高峽流雲,人隨飛鳥穿雲去。
數峰著雨,相對青無語。
嶺上金光,嶺下蒼煙冱。
人間曙,疎林平楚,歷歷來時路。
《採桑子》
高城鼓動蘭釭炧,睡也還醒,
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蝶戀花》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蝶戀花》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歸人,不遣居人住。自是精魂先魄去,凄涼病榻無多語。
往事悠悠容細數,見說他生,又恐他生誤。縱使茲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
《菩薩蠻》
紅樓遙隔廉纖雨。沉沉暝色籠高樹,樹影到儂窗,君家燈火光。
風枝和影弄,似妾西窗夢。夢醒即天涯,打窗聞落花。
王國維作為詞人,水準在後清是數一數二之人,所處後代後世,難免在意境上,典故上有拾人牙慧之嫌,但是王國維運用意境與典故信手拈來,功底深厚,絕非一日之功。
「更看此夜西樓夢,摘得星辰滿袖行。」一種洒脫。
「數峰著雨,相對青無語。」一種無奈。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契合文天祥《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歲月雕琢,朱顏辭鏡,鬢已斑斑。
「往事悠悠容細數,見說他生,又恐他生誤。」契合李商隱《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今生已誤,又恐他生。
「夢醒即天涯,打窗聞落花。」夢醒時,人已遠隔天涯,只聽到一陣陣落花飄酒窗上之聲。
王國維早年讀得懂小令讀不懂長調,晚年雖然讀得懂長調了,可惜天不假年。
一直是個瘸腿。
至於王的詞,質量還是不錯的。然而放到歷史上,也未必多突出。像王這種人物,固名噪一時,然而一千年後普通人就未必知曉其人了。有如大曆詩人,有如北宋之蘇舜卿梅堯臣石曼卿,甚至唐末之周朴,都是當時名播天下的詩人,到了今天,也可算某種程度的「默默無聞」。
可能王比那些人還要更差一些。
下面開啟胡咧咧模式。
我覺得王最欠缺的,還是個人風格不強烈(或者說,個人風格不明顯),也少那種一讀就終生難忘的句子。
「朱顏辭鏡花辭樹」,好句子,可惜是花間詞風,只讀這句很難聯想到王本人。
「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也是好句子,可是,給我的感覺怎麼就這麼奇怪呢?
「淮南皓月冷千峰,冥冥歸去都不管」,「……,不如憐取眼前人」。
我仔細思考,覺得這句和晏殊的「不如憐取眼前人」比,差距在,根本就弄不懂「可憐身是眼中人」的意思。
這句根本就沒有個確切的意思!
當然這幾句氣勢上的塑造是很成功的。
蝶戀花
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間昏和曉。獨倚闌幹人窈窕。閑中數盡行人小。
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
這首詞,很受推崇,然而,問題在於有多少人真的讀懂了?和「可憐身是眼中人」一樣的。
當然了,這種風格似乎很受人們推崇(我是欣賞不來)。王國維自己推崇的王鵬運的十首《鵲踏枝》,和這首幾乎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下面摘兩首瞧瞧。
王鵬運《鵲踏枝》:
「落蕊殘陽紅片片,懊恨比鄰,盡日流鶯轉。似雪楊花吹又散,東風無力將春限。慵把香羅裁便面,換到輕衫,歡意垂垂淺。襟上淚痕猶隱見,笛聲催按梁州遍。」其一。
「斜日危闌凝佇久,問訊花枝,可是年時舊?濃睡朝朝如中酒,誰憐夢裡人消瘦。香閣簾櫳煙閣柳,片霎氤氳,不信尋常有。休遣歌筵回舞袖,好懷珍重春三後。」其二。
這種調調我是真欣賞不來。還有陳寶琛的八首落花詩,也是一樣的。
或許是時局不同,或許是年齡有異,也或許真的是我水平太low,清末人的口味我是一點也欣賞不起來啊。這個調調(王國維百尺朱樓臨大道,王鵬運詞,陳寶琛落花詩),誰來給我講講該怎麼欣賞?!!!
真是不得其門而入啊。
還有很多話想說,可惜車來了……就說這麼多吧,手機打字沒有排版,大家將就著看。
反正我也不求贊,就不照顧大家的眼睛了。
————————————
王國維的《人間詞》,我是不敢說讀過的。只是當年讀《人間詞話》的時候,順道翻了翻。現在手機里也存著這本書,偶爾去瞅兩眼。
有的時候,我感慨,翻過全集,就覺得世上沒有好詩人。蓋佳作少而陋作多,而詩人往往又不肯痛下辣手,於是就留下很多平庸之作讓後人建立信心。《人間詞》也是一樣的。
比如另一位答主轉的這首。
水龍吟.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閉戶。正參差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綴。 算來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雖然我不記得這首了,但其中蘇軾水龍吟的痕迹很明顯。總得來說,這首詞好嗎?
好,但好得一般。
不是說這首詞差,而是說,這首詞好得一般,一般得好。詞不錯,稱讚一聲好也不難,然而,在好詞中這首實在不突出,有如八十分的學生,固然是好學生,評優選干卻永遠沒份。
這就是好得平庸。
靠這種作品是無法在歷史中突圍的。
而這種水平的作品,在網上找找,也不是沒有——甚至可以說不少。
終究沒有特色。
好得平庸,平庸得好。
有時間接著寫,不過肯定沒時間了。
對人間詞的評價可能沒那麼簡單。個人覺得,王詞骨子裡有種迥異傳統詩詞的審美。傳統詩詞的BGM是民樂,是古琴、古箏、簫、琵琶。而王詞的BGM是西洋樂,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長笛、豎琴。
不讀尼采、叔本華,是無法理解人間詞的。老王對自己的詞十分珍重,也許說明覺得人間詞話很好而人間詞不好的人,可能對人間詞話的本意也誤會了。
從來不背詩詞(懶...)但對靜安自矜的句子,雖六七年不讀書猶然在耳。「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江湖寥落爾安歸」,「試上高峰窺皓月」,「人間孤憤最難平」,雖蘇辛難過也。至於七寶樓台們本來就不在老王眼裡,喜歡他們的人自然會覺得老王的詞不好。
還有個很有趣的點就是錢鍾書不喜歡老王,覺得是村學究水平。我覺得這反映了盎格魯撒克遜和日耳曼的民族性格差異。若論言句雕飾,並不見長。但是作為提出了境界這麼個高端玩意兒的王先生,無論是對於別人的要求還是自己的要求都不在語句或者音韻上,他好像在極力地朝著他極愛的馮,李,蘇,辛,納蘭方向努力,想要達到的是那種圓融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美感。但是很可惜,他品味有,學問有,心血有,才華也不差,可是這種境界,畢竟是要老天爺賞飯吃的。而且他生錯了年代。終究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啊,前人已經將路走得昭陽春草路斷了,他無論怎樣另闢蹊徑,也終是差了那麼一步。
王國維個人的欣賞能力極高,《人間詞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不過作為創作者,我覺得他的才華遠不如他所推崇的幾位,他寫得最好的幾首,我也難以全記住,但是納蘭性德和歐陽修的作品我是能流利背出好多的,因此和上面某位知友說的「老天賞飯吃的技能」不是有眼界就成,還要看老天。其實我個人覺得王國維的詩古拙典雅。與諸位大家比尚有些許距離,但也有自己的心得與非凡的境界。
文學評論和文學創作只有一詞之差,但往往是雲泥之別,讓你說幾本著名的詩話你一下子就能想到六一詩話,隨園詩話,滄浪詩話,風騷旨格,二十四詩品 ,但讓你把歐陽修,袁枚,嚴羽,齊己,司空圖的詩作說上幾篇,可能就只知道歐陽修的幾篇散文了,不是專門研究他們的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尤為出名,品評準確生動,大有一代宗師的氣象,可他自己的詩作與評語相比較卻大為遜色,詩作只能算是中等。有道是術業有專攻,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總而言之,他的作品是不如評論的。那誰說的化用一下,蛋好吃,母雞不一定好看,看看詞話也就罷了。(第一次發)(,,?? . ??,,)
大量以叔本華,尼采哲學入詞,開拓哲人之詞。
比以前單純的傷情詞要好一萬倍。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王觀堂有首代表作品,大概能反應其總體風格。簡單來說用詞樸拙,理趣精微
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靜安先生自己對於自己的詞評價很高,可以去讀《人間詞甲稿》和《人間詞乙稿》。個人感覺寫的還挺好的,大概在秦觀之下,比如「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就是很好的句子。
那看怎麼比,就文學造詣和藝術水準來看,民國以還,想來無人可追步,但置之於兩宋之中,恐怕取法乎上而並下亦不如
凡是說人間詞話比人間詞好的人,建議你們多讀書。
很多人說人間詞不如古人好。其實古人根本寫不出人間詞。我就不明白了,如果你們覺得人間詞不好,那麼王國維的詩在你們眼中是什麼呢?
沒有一顆現代的心,就沒法欣賞人間詞,也沒法欣賞靜安詩。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賈平凹2016年出版的新作《極花》?
※《黑暗傳》真的是漢族首部史詩嗎?
※《許三觀賣血記》中那句「眉毛長得比吊毛早 吊毛倒比眉毛長怎麼理解?
※蘇軾的才華曾受到誰的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