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教授的研究「砒霜治療白血病」獲頒「求是獎」,這是一項怎樣的成果 ?
獲本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張亭棟,1932年11月生於河北,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他從上世紀70年代基於中醫藥方開始探索研究,並於90年代與上海血液病學研究所等單位進一步開展研究,確認三氧化二砷是藥劑中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他的發現通過與合作者的研究推廣後,成為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之一。
張亭棟和同事們前腳剛跨進公社衛生院,就被住院的癌症患者圍個水泄不通。大家爭相訴說自己的病情:大腸癌患者說不便秘了,肝癌患者說不疼了,宮頸癌患者說不出血了。正說得熱鬧,一位老人好不容易擠進人群,對著胸科的趙教授問了一句:「趙教授,你咋來啦?」「怎麼?您是?」「俺在你那兒看過食道癌啊!那時候連飯都吃不下,以為沒戲了,手術也沒做就回來了。現在俺好多了,一頓飯能吃倆饅頭!」
專家組立即將這位患者送往縣醫院透視檢查,結果發現他的食道內腫瘤萎縮,堵塞得到有效緩解。
眼前的事實讓省城的專家難以置信。仔細追問下才知道,原來,林甸縣一位老中醫用砒霜、輕粉和蟾酥等中藥組方治淋巴結核,開始是用藥捻子,後來一位下放到當地的藥劑師改為針劑。藥劑師罹患皮膚癌的母親正是使用了這個藥方,塗拭患處1個多月後奇蹟般痊癒。1971年3月,衛生院開始使用肌肉針劑注射治療癌症,命名為「713」。
「既然能治癌症,那能不能用這個方子治白血病?」高度的職業敏感讓張亭棟很快聯想到自己研究的白血病領域,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閃現。儘管有些不可思議,但他決定頂住壓力,冒險一試。
砒霜、蟾酥和輕粉,在中醫學界屬於毒性強的藥物,一旦不對症或者使用劑量稍有差池,就會陷病人於險境,甚至有生命危險。作為主治醫師更是難辭其咎。正因如此,雖然「713」藥方的藥效得到肯定,卻沒有醫生願意繼續研究。
面對質疑和危險,張亭棟選擇堅持。
「白血病發病急,青壯年中發病率高,上世紀70年代沒有什麼有效藥物,今天在你面前還好端端的孩子,兩三個月後說沒就沒了。」患者死亡蓋上白單被推走的那一刻,家屬撕心裂肺的哭喊讓張亭棟的心一次次被刺痛。
同院的藥劑師韓太雲將「713」改成西藥劑型的注射劑後,張亭棟開始了縝密細緻的動物實驗。在經過劑量調配和配方等多次論證後發現:輕粉對腎臟有傷害,而蟾酥有升高血壓的副作用,單獨使用砒霜治療效果最佳。
說是根據老中醫用砒霜治療癌症的啟發的。砒霜真的可以治療癌症么?有那些書上有記載?
原文如下
http://m2.people.cn/r/MV80XzQ3NTIyMTFfMTY1XzE0NDI3MDczNzc=
作為血液學研究者不得不說這是我們中國人蠻值得自豪的事。因為目前真正能做到「治癒」的AML只有APL而治療APL的藥物都是從我們中國人手裡出去的
有人回答德國人最早用砒霜查了幾篇文章後最早的文獻應該來自於1878年 Boston醫院的醫生所做的實驗,可以降低白血病病人的白血球數。而且後來砒霜加化療一直被用來治療白血病直到化療藥物的出現。
Introduction: The History of Arsenic Trioxide in Cancer Therapy
這不代表我們中國人這個發現就好像落後人家似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找對了白血病的亞型,換句最時髦的話說,我們在70-90年代就做了今天吵得非常熱的「精準治療」工作。真正把一個亞型的白血病提高到接近「治癒」的水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白血病是個遺傳上很異質性(或者說混亂)的疾病,雖然都叫白血病,但所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光形態就能分七個型,遺傳上突變率最高的基因FLT3也就30%,遠遠比不上實體瘤中70%以上的KRAS或者TP53的突變。
而白血病的一大特點是染色體水平的變異很多,經常有染色體的異位,大片段的缺失。而M3型AML(也就是Acute Promeylocyte Leukemia,APL),就是這樣一類有染色體易位的白血病。在APL里15號染色體和17號會發生易位(translocation)導致形成PML-RARA融合蛋白,這個融合蛋白就可以導致白血病的發生。關鍵是這個易位是M3型特異的,換句話說你在別的類型里見不到這個易位而且這個易位會導致細胞在形態學上有非常明顯的特徵。也就是在細胞質中能見到非常明顯的小顆粒(promeylocyte的特點)和棒狀的Auer rod
M3型白血病細胞(注意細胞質里的顆粒和棒狀物)
所以M3型APL有著自己獨特的遺傳特點和形態特點,使得這一類白血病很好的在沒有當今分子檢測手段的年代被區分出來(當然反過來說也是運氣)。
而回到砒霜和全反式維甲酸的話題上來,這兩個藥物為啥好使,就是因為這兩個藥物靶向的蛋白正是PML-RARA,其中陳竺和陳賽娟在2010發表的science展示了砒霜其實是通過結合PML-RARA,誘導蛋白的降解增加細胞死亡來控制白血病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
而王振義發現的全反式維甲酸(ATRA)(這裡其實有個很好玩的故事,這裡不展開了,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們估計都有印象)其實是RARA(RARA是核受體)本身的配體,PML-RARA會和RXR一起形成異源二聚體會抑制促進分化基因的表達而ARTA的使用會干擾這個二聚體的形成,使得RARA之間重新形成同源二聚體,把本來抑制分化基因表達的作用扭轉為激活作用,從而促進了分化。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2185-013-1354-4#page-1
而這兩個藥物的連用也是目前血液學界思考的熱點,也就是要有一個藥物來促進分化(ATRA),同時有一個藥物來幹掉殘存的白血病幹細胞(砒霜)。相比化療這樣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會出現骨髓的大量細胞死亡,粒細胞降低也會減少從而幫助病人更好的度過治療。另外舉個例子比如大家知道CML要長期服用激酶抑製劑,但是葯不能停就是因為白血病幹細胞處於抑制狀態一旦停葯又會重新激活,砒霜被認為也可以抑制這一部分白血病幹細胞,從而讓病人免於長期服藥。
所以這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當Agios(一家致力於癌症代謝方向的生物startup,股價去年翻了六倍哦:))在2014 AACR年會發布自己的IDH2 抑製劑一期臨床的數據時候他們講的就是我們找到了第二個ATRA。我們中國人無論中西醫實打實的為世界醫學貢獻自己一份力:)
-------------------------------------------------------------------------------------------分割線,白話幾句
下面知友回復說在不知道機理的情況下使用毒物是不是符合道德的。其實很多效果很好藥物的機理都是後面才發現的。比如臭名昭著的反應停(沙利度胺),造成海豹兒的藥物,和它的幾個結構類似物是現在Celegene公司賣得最好的藥物之一。沙利度胺、來那度胺是現在被用來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一線葯,來那度胺還可以用來治療髓系增生綜合征。沒人能想到一個搞出了藥物史最大丑聞的化合物居然也有鹹魚翻身的一天。直到最近幾年針對沙利度胺、來那度胺的作用機理才被真正搞清楚。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二甲雙胍,直到現在機理還是一團漿糊。。。因為生物系統的複雜性,基於機理的藥物的研發往往並不一定好使,很多公司目前也開始使用篩選而非設計的辦法來開發藥物。不過無論如何,希望我們能夠找出更好的藥物推動醫學的進展:)
最後這個答案被推薦到知乎日報:)多謝大家的支持:)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張亭棟教授,也不會有王振義,陳竺,陳賽娟和現在的上海瑞金醫院的血液科,然而在砷劑被應用於白血病治療的三十多年來,後面三位都功成名就,而張亭棟教授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許多血液學或者中醫血液學的研究者都未必了解張亭棟教授在這一研究中的貢獻,甚至曾深陷風波,因此,這次獲獎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讓公眾更多地了解這位砷劑治療白血病的先驅者,同時,張教授及其後來者的研究也為傳統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融合開闢了一條獨特的道路。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在血液學領域治療APL兩種重要藥物——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都是由中國學者獨立研究發現,這是現代中國醫學向世界醫學的重大貢獻。無關中西之爭。
=============================================================
詳細談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第一個問題,砷劑是否可以治療白血病,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砷劑作為一線藥物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目前已經得到世界醫學界的公認。
然而,對於誰才是最先發現砷劑治療白血病卻一直有所爭議,回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們來考察砷劑作為治療早幼粒白血病的歷史,哈醫大一附院的藥劑師韓太雲和中醫科的張亭棟無疑是兩位先驅者,韓最早從鄉村中醫中得知用含砷、汞和蟾酥的復方治療腫瘤的方法,並製成「713」溶液用於治療多種腫瘤,然而,韓既沒有確定其具體有效成分,也沒有確定「713」的具體針對病症,因此「713」溶液在一段時間後因為其毒副作用明顯而很快被停用。與此同事,韓的同事張亭棟醫師也將目光關注到了「713」溶液,我們目前無法得知,張及其同事是如何確定砷是「713」溶液中唯一具有治療作用的有效成分,而僅僅可以知道的是,張及其同事將「713」溶液中的汞和蟾酥去除後製成了僅含有砷和微量汞(約100:1)的「癌靈1號」用於治療白血病,並在1973年和1974年在當地的期刊上報道了這一成果,而後他們進一步地將「癌靈1號」應用於臨床,並於1979年在《黑龍江醫藥》雜誌上總結了「癌靈1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研究結果。
那麼,如果我們說張亭棟教授是最早發現砷劑可以治療白血病,我們就有必要回答3個問題:1、張早期的文章是否可以證明治療來源於「癌靈1號」而不是其他中藥或者西藥;2、張是否意識到「癌靈1號」的作用來源於砷而不是汞;3、張是否知道砷劑的作用針對的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而不是其他類型的白血病。我們去翻閱張亭棟於1979年的文章,可以看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張在文章中不僅提到了有三例患者僅用了「癌靈1號」而未用其他任何中藥西藥,並獲得了緩解,他們也分別提到了「癌靈1號」的有效成分是砷和其最敏感的白血病類型是FAB分型的M3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然而嚴格意義而言,由於「癌靈1號」中仍然含有極微量的汞,因此並不能完全排除掉汞在其中的作用,直到1996年,同在哈醫大一附院的張鵬才第一次報道不含汞的三氧化二砷也完全有療效。1996年後,上海血研所開始加入了研究行列,1996年上海血研所的陳國強等16位作者在《blood》上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報道了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機制,之後,上海血研所在《blood》等雜誌上多次報道了砷劑治療白血病的臨床總結,使這一療法為世界所知。遺憾的是,由於張亭棟教授最早的文章多為中文文章,張本人也極少發表英文文章,以致於許多國外學者甚至於國內的血液學學者都錯誤地認為上海血研所才是最早發現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而甚少知道張亭棟及哈醫大一附院的貢獻,以至於曾經使張及哈醫大一附院曾飽受爭議。
值得慶幸的是,張亭棟教授的研究最終為大家所認可,並成為了目前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一線藥物,而隨著時間的沉澱,當我們撫開歲月的塵埃,去探尋這一段歷史,我們相信每一位默默付出的學者都應該獲得尊重和褒揚,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斷努力,才一步步推進了我們醫學事業和人類健康事業的前進,因此,我們應該向張亭棟教授以及其他默默無聞的研究者們致敬。
無關中西之爭。
(未獲授權,請勿轉載)以上
我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我18歲用這種化療方式治好了M3,現在我23了,我很感謝他。
評價就是一句話:醫療界的一項偉大的科學成就。科學是支撐現代中醫前進的脊樑。
治療白血病,讓患者直接吃砒霜很多人不敢試,但是經過這樣科學縝密的驗證、對作用機制詳細的闡述,雖然只是能治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中的一種,但誰能說不偉大。
其實研究的部分大半是西醫的功勞,不過有人非得說世界上第一例治療白血病的案例在德國,一定要摘乾淨中醫、砒霜、白血病的關係就有點讓人無語了,沒經過論證的治療方法算中醫的錯,經過科學研究的成果必須和中醫沒關係。
《素問》起對白血病的相關記錄就有很多,只是中醫裡面白血病不叫白血病,屬於血證、虛勞等病證,《神農本草經》里更有對礜石的記載。像張亭棟教授會想要研究砒霜治療白血病,是基於民間偏方的啟發,他用的也是中藥和中醫理論,陳竺教授後面做了分子生物層面的解釋,但這怎麼就不算中醫的基礎了。
有些東西西醫拿過去就算了,有的人還來倒打一耙,居然有黑說中醫里沒有「白血病」,所以不算中醫的理論,你不知道萬有引力,是不是蘋果就不會掉下來啊?
陳竺向外界介紹張亭棟說:「請大家記住,在砷劑治療白血病的道路上,不要忘記這位同樣來自中國的中醫專家,正是他的發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中醫裡面還有很多「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很多都沒經過論證,期待未來逐步展開、得到驗證。
不過有些中醫黑想必依然會執著地將此事評價為「中醫就是瞎貓碰著死耗子」、「砒霜就是砷,和中醫沒關係」吧。
問「我更好奇的是這項研究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成型,為什麼在2015年的今天才成為熱門詞?」的網友,依然引用微信公眾號「賽先生」的一篇報道回答一下——然而,儘管張亭棟在砷劑治療白血病上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在該療法逐漸被世界普遍接受的這二十年內,國內外幾乎所有介紹三氧化二砷的論文,都沒有引用張亭棟上世紀70年代的關鍵文章。
不僅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團隊在幾次撰寫論文時,均未引用張亭棟等人的文獻(雖然他們都以不同形式提到了三氧化二砷的發現或研究始於哈醫大團隊在70年代初的臨床實踐),就是張亭棟在哈醫大一附院的同事參與撰寫的論文,如張亭棟的同事張鵬在1996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華血液學雜誌》上發表的題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療72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論文,也是引用1992年其他同事孫鴻德等發表的文章,而未引用張亭棟70年代的論文。(這篇文章由於有明確的APL病例分型,使用了三氧化二砷注射液這一單一藥物治療,加之臨床試驗的規範性遠超前人,後被廣泛引用。)
甚至就連2001年張亭棟本人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和陳國強為共同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期刊《癌基因》),在介紹三氧化二砷的發現時,引用的也是陳國強等1996年在《血液》雜誌發表的論文,而沒有引用自己在70年代的關鍵論文。
由於張亭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這些重要論文多發表在中文非SCI期刊上(1973年的開創性論文和1979年的奠基性論文均發表在《黑龍江醫藥》雜誌上),因此如果中國學者十幾年後在國際交流程度更高時寫論文而不主動引用它們的話,外國同行顯然很難知曉,因此才有1996年張亭棟經陳竺介紹後驚到國際同行的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張鵬加入了一場互聯網上的隔空論戰,他評價張亭棟1972年至1985年間的研究是「雖然指出』癌靈一號』之有效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及對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但由於療效較低,該混合療法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共識,也不能得出』癌靈一號』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特效藥的結論。」
他還說,他本人是從與張亭棟同一科室的同事孫鴻德的文章中得到啟示的,他在查閱了孫鴻德的文獻後,決定選擇單一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進行APL的臨床和機制研究。然後,「很快,就得到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即三年臨床試驗後得到的上述1996年的論文發現。
2002年,朱軍、陳竺等人在介紹砒霜的治療作用時,於插圖中顯示了上世紀70年代張亭棟的工作,但引文未列張亭棟等人的文獻,僅引用孫鴻德(1992)、張鵬(1996)的論文,並且在參考文獻中註明孫鴻德文章是「證明三氧化二砷治療APL的第一篇論文」。
孫鴻德本人還曾將三氧化二砷的相關專利權訴諸法院。在法庭上,「癌靈一號」製劑的最初負責人張佐稱,「癌靈」有效組分為三氧化二砷是團隊共識。最終法院認定相關發明是集體專利。
需要說明的是,孫鴻德作為參加人之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癌靈一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論文——「癌靈一號結合辨證施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73例臨床小結」(1981年),是由張亭棟指導的。
「集體專利」或許也是張亭棟多年來難膺大獎的原因之一。
目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所有白血病里預後最好的,90%以上都能治癒,最主要的藥物就是全反式維甲酸和砷劑。非常值得驕傲的是這兩種葯都是中國人發現的,分別是上海瑞金醫院的王振義和哈醫大的張亭棟。都是非常偉大的醫學家,不用厚此薄彼。王振義院士2011年獲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今年張亭棟獲得了求是獎,都是實至名歸,值得敬佩與祝賀。
非常幸運的是在中國這兩種葯相對來說都很便宜,幾百塊錢吧,但是在國外就不是了,砷劑是受到專利保護的,非常貴。上萬美元。
所以很感謝兩位偉大的醫學家為中國醫學界作出的貢獻。致敬!
砒霜(三氧化二砷)真的可以治療白血病M3。在沒有發現之前,M3是最兇狠的白血病。現在是最幸運的白血病。謝謝幾位老先生救我一命。
我校的成果終於為世人所知了→_→不要成天說上海交大的反式維甲酸~看見有人說張老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陳竺做出來機制,言外之意是張老沒啥了不起的→_→自然了,發現青黴素也遠不及發現青黴素能破壞細胞壁意義重大了~哈哈哈
我更好奇的是這項研究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成型,為什麼在2015年的今天才成為熱門詞?
炸藥還用來治療急性心梗呢。
看到中醫粉在神吹中醫,來給他們潑點冷水
關於砒霜治癌
作者:神鵰俠侶之大俠楊過
亞砷酸(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1999年被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為二類新葯並於當年10月正式獲准生產和銷售;不久,亞砷酸在美
國也通過了I、II、III期臨床試驗,於2000年9月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特批正式上市;歐洲藥品管理機構也於2001年批准上市亞砷酸
注射液。70年代初,黑龍江大慶有一個民間老中醫,專治淋巴結核和癌症,哈醫大附一院中醫科主任張亭棟帶了幾個人去考察,發現這位老中醫能
治很多癌症,使用的方子是: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酥,很多病人都自訴癥狀有所好轉。張亭棟將這個方子命名為「713」(因為這個研究從71年3月開
始),後來在課題組西藥師韓太雲的幫助下,製成了注射液,用於治療癌症,發現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療效,但副作用太大,後來張大夫又把三味葯拆開,分別使用,
發現真正起作用的實際上是砒霜,輕粉能造成蛋白尿,傷腎;含蟾酥的葯會導致血壓迅速升高,頭疼、頭昏。後來專門弄了一個正式的「癌靈一號注射液」,這個注
射液比後來正式報批的葯多了輕粉。張大夫也因此得了葛蘭史克(GSK)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砷劑治療腫廇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
主要以砒霜、雄黃為主,採用中醫的「以毒攻毒」理論。實際上國外在張大夫之前也有報道用砒霜治療白血病。19世紀,西方學者Lissauer曾經應用1%
的亞砷酸鉀溶液口服治療白血病(被認為是西醫現代腫瘤化療的萌芽),1915年《英國藥典》收載砷製劑亞砷酸鉀溶液,用途為醫治惡性貧血症。但真正大規
模,有意識用砒霜治療白血病應該自張亭棟始,後來上海的王振義、陳竺加人砒霜治白血病的研究,才讓全世界知道這件事。這個陳竺就是我們現在的衛生部長,當
時他從法國留學四年回國,他出國之前本身就是王振義的碩士研究生。大慶老中醫首先使用的方子對癌症應該有一定療效,但沒有任何標準,比如就
是精神好了,食量好了,別的醫院判死刑了在我這裡還活著,治療的病人幾乎包括所有醫院束手無策的癌症晚期病人。張大夫把這個方子拿回去,開始也用於好多腫
瘤,後來專註早幼粒白血病,開始用復方,甚至和別的葯聯合使用,後來只使用砒霜,並且把濃度降低,最後的標準砷劑就是精製的三氧化二砷 0.1%.。張大
夫最早使用的癌靈一號含1%的三氧化二砷,還有劇毒的氯化亞汞。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機理也有一定的闡述,主要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引起腫瘤細胞凋亡和
分化。「中醫理論是否對於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有指導作用?如果我們今天複習這些文獻,看不到中醫辨證分型對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意義。
比如,他們談到對急性白血病的中醫分為五型,而治療時使用三氧化二砷並無差別,對其他輔助的中藥,也許這些分型起作用,雖然也待證明。而西醫對白血病的分型才對他們找到適應症起了作用。他們完全放棄中醫辨證分型以後,適應症和效果更確切。有趣的是,張亭棟、張鵬飛、王守仁、韓太雲在1973年的第一篇論文
完全沒談中醫理論,而其後發表的多篇論文含中醫辨證分型。奇怪的是,雖然他們說治療作用來源於三氧化二砷,但他們直到1996年才完全放棄輕粉(氯化亞
汞)。是他們考慮了中醫理論、還是不願改已經證明有效的藥方? 」(饒毅語)。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跟中醫理論是沒有什麼關係的,饒毅的疑惑實際上是張亭
棟大夫的研究水平決定的,他沒法短時間判斷輕粉到底是否有用。現在的砷劑跟當初老中醫的偏方也有天壤之別,當時的那位老中醫,包治所有腫
瘤,這跟後來的研究是不符的,雖然砷劑對胃癌、肝癌也有報道能抑制腫瘤生長,但因為療效有限一直沒法成藥。據資料,老中醫用這個葯治好皮膚癌,也是不可信
的,砷劑副作用之一就是能引起皮膚癌。當時老中醫的方子對人體的副作用是相當大的,即使的三氧化二砷的使用也遠遠超出後來的濃度,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三氧二
砷來自民間大夫的偏方就認可這種大夫的存在,即使大慶這位老中醫,他的病人可能在腫瘤癥狀上可能有所緩解,但對別的臟器的傷害是無可挽回的,也是不可能治
愈的,所以這種大夫在晚期癌症病人那裡大有市場。沒法科學確定用藥劑量、沒法及時知道用藥效果、沒法科學統計病人療效,一張方子死扛到底。張
亭棟跟屠呦呦很相似,先學的西醫後改學中醫,課題組裡又有西藥師,對砷劑的分析也採用的是科學的方法,即使是這樣,也有兩點是值得商榷的,在病人身著使用
過於草率,沒有對照,所以真正完全搞清砷劑並成藥,是在和王振義、陳竺合作之後,選用早幼粒細胞模型對三氧化二砷的機理做了系統的研究,王振義和陳竺因此
也獲得了美國的聖捷爾吉新成就獎。
很偉大的發現,這個事情學血液內科老師是必提的吧~救了無數人。
只談毒性不管劑量的廣大無腦中醫(葯)黑們,臉有腳盆大了吧。
(純吐槽,勿贊)馬兜鈴酸有毒,所以不能用含馬兜鈴酸的葯。
砒霜有毒,所以……
用到了中藥,但是所有臨床都是現代醫學流程,兩者有天壤之別
上方劑課的時候 老師戲謔地說了一句:剛禁了砒霜入中藥 人家西醫就研究能治白血病了 我們丟 他們撿 你們認為中醫還丟得起嗎 ?
哎哎哎!平時在知乎上鼓吹中醫無用論,中醫騙人論,拋棄中醫論那些「醫學家」都哪去了呢?快出來撥亂反正,力挽狂瀾啊!
------------------------
我以上言論的意思並不是要把這項研究成果的功勞歸功於中醫。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此項成果明顯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中醫對於此項成果肯定是有貢獻的,不管貢獻是1%,亦或者20%,這已經足夠證明,中醫是有用的。也已經足夠駁斥那些中醫無用論,中醫騙人論和拋棄中醫論了。想必打「中醫黑」的臉打的啪啪作響也就是這種情況了。
記得以前有個用砒霜治療癌症的遠近聞名的神醫被判刑了啊,是不是該把別人放出來
個人認為:不認為國外對於中醫的態度應當作為我們行事的依據。
雖然某些國家的醫學比較發達,但和中醫藥不是同一個體系
以西醫的理論體系去做
中醫藥研究,著實可笑
你崇拜該國及其醫學,大可自己去看西醫
如果你對此沒有深入的研究,算不上業內(哪怕是西醫業內)專家的話
那麼我可以認為你無能力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請勿到處宣揚幹掉中醫或者廢除中藥注射液的理論
以道聽途說或一些新聞報道為依據來在嚴謹的網站上發表自己無法負責任的言論
我個人認為不應當是zhihu所具有的風格。
第三,我個人也認為中國近百年來
尤其是近60年以來,對於中醫的發展和研究進入了誤區。
建 國以後的醫療學術體系強行將中醫納入西醫基於(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一些學科進展進行診斷治療的理論體系
這個以「眼見為實」為指導思想的理論體系來解釋 中醫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怎麼會解釋的通呢?甚至有人去從解剖學上去尋找中醫的「經絡」,找不到就說經絡不存在是假的。如此種種這般,導致中醫的理論受到 很大的非議,但是這些人從來也沒有論據說中醫治療無效。
我認為中醫發展的重點,應當是完善和補充中醫的理論(陰陽五行寒熱經絡等),提高中醫的診斷方法與準確率、以發展的中醫理論解釋
中藥作用的機理、中藥的種植採摘炮製產地對於中藥療效的影響原理
第四,中藥注射液的起源的確不嚴謹。那是大躍進的產物,同樣是基於對中醫藥的粗淺理解,以西醫藥的方法來使用中藥。
隨著老百姓對自身健康的重視、以及國家對藥物安全性評價體系的建設逐步嚴格,中藥注射液存在的問題逐步被發現和宣傳出來,所以大家近期看到新聞比較多。但是客觀地講,這些新聞既不深入也不全面,大多記者抱著挖掘人咬狗的新聞的態度去對待這些專業問題。
中藥注射液的問題在藥學上其實早就有接近統一的看法:
首先是成分複雜,不問青紅皂白就注射。
其次是藥材的來源與真偽問題一直沒解決。
再次是製造工藝簡單粗糙,沒有根據中藥研究的進展而進步。
還有就是相應的上市後臨床研究與ADR(治療藥物監測)沒有大規模開展,導致未能及時發現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以及調整適應證。
總之,中藥注射液屬於問題多的東西,能不用就不用的態度是正確的。
但不能就說中藥注射液無效,對於其存在的安全性以及濫用問題,製藥企業的確應當付出一些努力去研究和改進,如果證實確實無法改進的,取締也是應該的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藥也確實不太適合做成注射劑,畢竟成分比較複雜,提取純化要求較高,而國內一些葯企的技術設備甚至責任心都有待提高,如果處理不當,直接注射入患者體內,不管效果如何,風險實在太高了。
個 人覺得中藥還是以外用口服比較合適,首先是安全性有保證,其次這種用藥方式傳承了多年,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我始終認為研究中藥、讓中藥現代化不能按照研 究西藥的思維來,只想著把主要成分分離純化出來,作為單一的化學藥物來研究。中藥傳承這麼多年,它的應用有自己的理論基礎,而且有大量的經驗、案例可供參 考,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個方面入手,結合現階段的技術手段再去做點事情
這真的是我們的驕傲呀,這就是所謂的靶向治療了。
我爸09年得了M3,不幸中的萬幸,這似乎是目前唯一可以不用骨髓移植就能完全治癒的白血病。
第一個化療周期有點痛苦,後面還好。聽說現在治療藥物進一步改進了,比那時候更方便。
家在重慶,那時候其中有種葯還不能報銷,我爸寫了很多材料,跑了很多地方,後來都可以報銷啦,雖然他自己只享受了一兩次,但是後面的病友都很感謝他。
血液科是個很悲傷的地方,像我爸這種治癒出來的,就是其它病人的希望了。
已經快6年了,後來一直都很好,連續幾年基因檢測都沒有再查到融合基因。
真的感謝這些科學家。砒霜治療白血病是有實驗支持的。該實驗是在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BSRF 1W1A-XAFS實驗站)上做的,其作用機理已經被探明,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
不過,實驗原理的實驗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竺和陳賽娟院士領導的研究組完成的,該項成果於2010年4月9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 《科學》上[Science 328, 240 (2010)]。該成果還被評選為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
列舉以上內容是為說明砒霜治療白血病是科學的,且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至於「誰首創、誰領軍、誰權威、誰第一」,本人也不知道,不做討論。同時向在這一領域作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相關內容摘抄如下:
利用同步輻射譜學技術和新的計算方法(BioXAS),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機制,解析了三氧化二砷-癌蛋白PML端的「鋅指」結構,發現在As取代Zn離子中,兩個金屬位點都各有一個配體遠離金屬中心,金屬離子周圍的局域結構趨向於三配位,使得該鋅指蛋白局部的空間構象發生了變化,導致了該異常蛋白不能正確的摺疊,失去了其作為鋅指蛋白的活性,進而影響了其功能的發揮。最終發揮了As離子的藥理學作用。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砷劑與癌蛋白結合使其結構發生變化,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凋亡,為腫瘤治療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推薦閱讀:
※美國哪裡治療白血病最好。?
※覺得媽媽的病是自己造成的,一直處於自責愧疚中走不出來,該怎麼辦?
※得了白血病,不知道啥时候会死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為什麼有些葯可以不進醫保?
※白血病到底和甲醛有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