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奶器能否代替直接哺乳?

因為母親奶頭比較短,嬰兒(未滿月)每次都會咬痛母親,甚至咬出血。
現在唯有用吸奶器來代替直接哺乳。
每次都會用蒸汽消毒器消毒吸奶器,奶瓶,用一次性奶袋外面再套密封袋放冰箱儲存。
不知道能否長期這樣代替直接哺乳?
書上,甚至吸奶器的說明書上都說除非有生理問題不然不建議這樣。
想知道這樣做有什麼缺點呢?


很久沒來看,更新一下:如今已經瓶喂母乳一年,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寶寶很健康,發育符合正常生長曲線,加上老人幫忙照顧的好,至今沒有生過病去過醫院,偶有流鼻涕或是發熱也很快就自己好了。總結起來,關鍵是要按時擠奶,我都是定好鬧鐘到點就擠的。聽說過有不按時擠的,慢慢就奶水越來越少最後沒有了。
--------------------先說明一下,我非常支持親喂。但我說一說我個人已經瓶喂母乳三個半月的經歷:我剖腹產後前三天半輸了抗生素沒有給寶寶哺乳,由於深知初乳重要性,停針水後我就趕緊給娃哺乳,但是當時由於娃吸了三天半的奶瓶有些不適應親喂,而且那會由於沒有經驗我輸液那幾天沒有及時按摩乳房以及擠奶,導致乳房硬邦邦的又疼寶寶又沒法下嘴,加之我本身有些乳頭內陷和粗短,寶寶吸不到奶嚎啕大哭。我也是跟著一起哭,醫生來幫忙也沒用,為了不浪費初乳,我就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又瓶喂,加上老公幫忙按摩乳房,好些天后乳房才變鬆軟不疼了。之後慢慢乳汁越來越多了,但是寶寶卻已經習慣奶瓶,一親喂就吸不到幾口就嗷嗷哭,我跟著哭了幾次後覺得,這樣又折磨寶寶,又折磨我,而且半夜三更還擾鄰,特別是擔心心情不好會影響泌乳,所以就一直吸奶器吸出後瓶喂,現在寶寶已經進入第四個月,體重身高正常,精神活潑,沒發現什麼問題,而且我的奶水越吸越多,現在每天吸五次,四小時左右一次,每次吸得出250毫升或更多些的奶水。寶寶根本喝不完這麼多,我還可以每天凍一袋300毫升的奶以備不時之需。再過兩個多月寶寶就可以添加輔食了,我還打算最少餵奶到一歲半呢。所以我覺得:能親喂當然親喂最好,但是實在不行瓶喂母乳也行,重點是寶寶能吃飽,寶寶和媽媽都心情愉快,這才好!-----------------------------------------------
補充一下:我每天都喝很多湯水,飲食不油膩,蔬菜瓜果肉類都吃,擠奶時更是擺著一大杯500毫升的熱水邊擠邊喝,半夜三點多擠那次還會擠完後再喝一盒熱牛奶,奶水從來沒少過。------------------------------
我開始也非常擔心不親餵奶水會變少,但後來我調整了心態告訴自己不能這麼糾結了,看到寶寶笑得多就好。起碼到目前為止我的奶水只多不少。


乳頭扁平,最開始佩戴乳頭保護罩餵奶從出生開始到半個月,寶寶體重反而降了300多克,而且每次吃奶都非常痛苦,於是開始用吸奶器吸出來喂。吸出來一方面監控寶寶到底吃進去了多少保證體重的正常增加,另一方面也監控自己的奶量多少。吸出來之後發現寶寶體重不增加一方面是吮吸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我本身奶量不夠的原因。於是開始了吸奶器追奶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每天兩個半小時吸一次奶,每次電動吸奶器雙邊20分鐘,每次三四十毫升。這樣一天總量大概只有400ml。之後每三天左右就能看到增長。這期間補充一定量的奶粉。慢慢的奶量就足夠了,奶粉也不再吃了。奶量上來之後,吸奶次數也慢慢的減少了。但是乳頭混淆了,寶寶再也不願吃乳頭了。也做過一些嘗試,試過各種方法、時機,但最終也沒有成功。吸奶器吸奶確實會有堵奶的問題,發現堵奶及時解決,在寶寶兩個月的時候是高峰,那時真想放棄啊,幸好堅持下來了。我過了三個月之後就不堵奶了。
但是後來也想開了,寶寶現在六個月了,現在一天吸奶五次,總量在800-900ml。寶寶生長曲線非常正常,也是個快樂的寶寶。
吸奶器的問題確實給媽媽和家人造成了更多的工作量,而且寶寶目前對我彷彿並沒有特殊的需要。但也並不覺得失落。未來的日子還很長,與寶寶的連接我相信並不只是靠親自哺乳培養的。工具的發明我相信會給人更多選擇。對於養寶寶這件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管是母乳不足、還是乳頭混淆無法糾正,只要努力過,結果如何都不要給自己壓力。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愛才是寶寶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東西。


身為媽媽看到這個問題答案空白,就來答上一答,不見得對,但是希望有幫助。
本身對於乳頭形狀是否構成一個問題,或者能否通過親喂有所改善我不是很清楚。這個可以諮詢醫生或者查閱書籍。
我個人認為可以嘗試親喂的最重要的兩點理由如下,
首先,親喂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點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會越來越明顯,我天天欺負我閨女(八個月)但她還是一看到我就歡呼。
其次,母乳本身分前奶和後奶,具體可以自行百度,這種差異使得母乳寶寶有著得天獨厚的健康的進食順序。
此外,還有兩點網上都存在爭議的理由,但是也寫在這裡。
一是親喂可以刺激乳汁分泌,隨著寶寶吸奶量的加大乳汁也會增多,而吸奶器畢竟只是模擬寶寶的吸吮方式,所以效果會有一定的差別。
二是母乳的部分營養會因儲存不當而流失。
不過,話鋒一轉,嗯。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是吸出來奶瓶餵養,一樣奶量充足寶寶養的白白胖胖噠!還有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母乳保存技術這麼進步,母乳保存又算個什麼事兒吶!
所以我的結論是,能親喂就親喂,衡量利弊之後覺得實在難以堅持親喂就奶瓶來!堅持母乳就已經很偉大。不用拘泥於形式!加油!


吸奶器不能代替直接哺乳。

1,可能導致乳汁分泌減少。
乳汁的分泌是通過泌乳反射和噴乳反射來完成的,而這兩種反射的建立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嬰兒吸吮乳頭。使用吸奶器無法對乳頭產生有效刺激。

2,可引發嬰兒乳頭錯覺。
奶嘴的開孔比乳頭大,吸吮也輕鬆得多,久而久之,寶寶將不願再吸吮乳頭。拒絕乳頭,等於終結母乳餵養。可見,人之初,性本惰。

3,不便於喂哺和保存。
用奶袋保存,每次喂哺前要先加熱至適應溫度,也不可避免有細菌感染的風險。乳房直接哺乳,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居家旅行必備。

4,操作不當,易對乳腺組織造成損傷。

建議:
確定餵奶姿勢及含乳姿勢是否正確,嬰兒需含住乳頭和大部分的乳暈。也可做一做乳頭拉伸練習:兩指分放乳頭兩側(直接作用在乳頭底部而不是乳暈周圍),向內向下壓,接著外拉。繞著乳頭重復幾次,哺乳時也可以用這方法幫助寶寶含乳。最後,如果用的是電動吸奶器,最好換成手動。


剛在公號上寫了一篇相關的母乳科普,給你參考參考。歡迎加我微信imomo0927多多交流科學育兒知識。

都說「親喂」好,但你一定不知道這個原因!

一.

可能所有的催乳師、月嫂都會告訴新媽媽們,在我們進行母乳餵養的時候,「親喂」要比「瓶喂」好。然而隨手在網上搜索一下,我發現,「結論」性的建議很多,但有確切說服力的「理由」卻很少。

比較通俗的大家聽得比較多的理由有:

1. 寶寶吃奶的力比吸奶器的吸力更大,親喂有助於母乳越吸越多,比用吸奶器吸出來瓶喂更能刺激媽媽產奶。

2. 因為吸吮動作不同,吸吮奶嘴只要嘴巴輕輕一吸,奶瓶里的奶就因為負壓而流出,而吸吮乳頭則需要嬰兒用舌頭和下顎配合擠壓乳暈位置。因此,親喂和瓶喂相比,能鍛煉嬰兒更多塊的面部肌肉,刺激腦部發育。

3. 親喂能由寶寶自己掌控食量,不會過度餵養,也不會讓媽媽的乳房過度擠奶,保護乳房健康。

4. 親喂有助於母嬰交流感情,建立安全感,有益於嬰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5. 親喂更經濟更環保,不需要奶瓶,不需要清洗,不需要消毒,不需要儲存,為地球節能,為下一代造福。

以上都是 「親喂」要比「瓶喂」好的理由,然而卻都很容易被媽媽們一個小小的念頭就瓦解,因為不是眼睛能立馬見到效果的理由,所以有些媽媽便會覺得這些理由都很「虛」,不足以支持媽媽堅持親喂。

開號以來,我回答過很多媽媽的諮詢,聽過了各種各樣不親喂的原因。大部分來諮詢的媽媽都知道以上全部或部分的理由,但最終她們仍然認為:「不必糾結太多,親喂和吸出來喂是有區別,但區別微乎其微。」

新手媽媽都各有各的難處,意志力稍不堅定,我們便很容易會冒出這樣的念頭:吸出來讓月嫂或家人去喂,尤其是夜間,自己能休息得更好;如果是正好在經歷哺乳不順利,吸出來比學習糾正哺乳姿勢會更有效率;已經出現乳頭混淆的,或是乳頭問題的,疼痛難忍,那就乾脆放棄吧。

選擇親喂,那幾乎就是一個沒有別人可以幫你的哺乳方式,難度係數更高,寶寶受益也更多。當然瓶喂,本身也是親喂的一個必要補充,注意,是「補充」,而不是「替代」,到了產假結束之後的背奶階段,親喂也將必然要過渡到瓶喂

但是,也正是因為親喂的時間那麼有限,我才願意去追根溯源,用更多的科學理據去鼓勵新手媽媽珍惜親喂,並且堅持母乳餵養到2歲。

二.

我在新年假期里翻了好多中外學術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我找到了「大實錘」。

以下的證據,主要參考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報告&(《母乳中的微生物菌群:起源以及在人體健康和疾病中的潛在作用》)。

這份報告非常深奧,我翻譯成人話,跟各位媽媽分享1個科普重點。來,敲黑板了:

母乳中發現的微生物活體的源頭是母體腸道,微生物會藉助樹突細胞和巨噬細胞通過某種特定方式到達乳腺。一些在成人皮膚表面常見的細菌群落: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屬和丙酸桿菌,在母乳中也是常見的。因此,「親喂」可獲得的菌群更為豐富,這也是為什麼會建議媽媽在哺乳前無須對乳房進行過度清潔的原因。

有媽媽就會問,這些菌群有什麼用?

那我又反過來問媽媽:你們又為什麼要給寶寶吃各種益生菌呢?

實驗報告里指出:

初乳和母乳對於嬰兒腸道是共生、互惠、潛在的益生菌群的持續來源。一個一天大概飲用800ml的嬰兒一天即要攝入大約十萬到一千萬個細菌。因此,嬰兒腸道益生菌中的細菌成分與母體密切關聯。

母乳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嬰兒腸道有什麼作用?

1. 它們可以減少嬰兒腸道中病變或感染的可能,促使腸道膜系的功能提升。

一項為期6個月關於乳酸菌對於嬰兒腸道的負擔的研究,發現有微生物群落存在的情況下,腸胃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人體總感染髮生率各有46%、27%和30%的降幅。位於同一共生體內,由母乳供給的革蘭氏陰性葡萄球菌和鮮綠鏈球菌、葡萄球菌對於降低暴露於醫院環境中嬰兒對於危害病原體的吸入量有著顯著作用。

2. 它們參與了嬰兒免疫系統的健康發展。

某些菌群在小鼠和人體試驗中顯現出具有同時調節先天和後天免疫應激的能力。

3.它們有助於減輕過敏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人乳中的葛氏乳酸菌群落與一組牛乳中的對照樣本相比,蛋白質過敏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都更低。來自健康母親的母乳是潛在益生、生物治療性微生物群落的潛在來源,而這些微生物群落又能保護母/嬰不受多種過敏性、特異反應性或是感染性疾病的侵擾。

4. 它們有助於提高消化道功能,提高排胰物(糞便)濕度,及維持良好的排便量和排便頻率。

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包括從人乳中分離出來的那些菌種,能夠通過幫助分解糖類和蛋白質來協助並促進嬰兒消化。

三.

親喂那麼好,但實在遇到了困難怎麼辦?

常見的困難包括:乳頭混淆、乳頭內陷、乳頭短小、乳頭皸裂等

篇幅所限,以後將在我的育兒公號(id:NewBmama)里另文詳細分享。


使用吸奶器肯定是不能完全替代媽媽親喂的。

首先,寶媽們需要認識到,哺乳期使用吸奶器最主要的是為了把乳汁保存起來,這樣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還能吃到母乳,如果想上班後堅持母乳餵養,把奶吸出來保存就顯得更有必要了。即便是媽媽和寶寶在一起時,使用吸奶器也能幫助疏通乳腺,維持奶量。同時,吸奶器能幫助媽媽清楚的知道寶寶每頓的吸奶量,還能保證寶寶能吃到營養豐富的後奶。

但是,吸奶器只能模仿寶寶吮吸,不能做到完全替代寶寶。寶寶的吮吸才更有助於媽媽乳汁的分泌。

而且如果長期使用奶瓶餵養,容易造成寶寶乳頭混淆。吸吮母乳和吸吮奶瓶的動作和技術是不同的,嬰兒習慣了奶瓶的吸吮方式之後,在吸吮母乳時就產生了技術上的混淆。吸吮奶嘴只要嘴巴輕輕一吸,奶瓶里的奶水就因為嘴巴里的負壓而流出了。而吸吮母乳需要嬰兒用舌頭和下顎配合擠壓乳暈位置。如果用奶瓶給寶寶吃奶,習慣了輕鬆喝到大口奶的感覺,再讓他吃母乳就會有困難。

但是,有些媽媽因為本身乳頭短小等問題,一開始親喂比較困難,可以先藉助吸奶器喂母乳,之後再配合親喂。

可以嘗試以下這幾種方法:

(1)最開始哺乳階段可以在哺乳前提拉禿頭,讓乳頭突出。

(2)媽媽可以將乳暈處按摩柔軟後,再讓寶寶銜乳,並反覆與寶寶磨合練習。

(3)可以採用橄欖球式哺乳,更有利於寶寶銜乳。


我剛剛經歷過哺乳階段。自身的感受是:吸奶器是無法替代親自餵養的。
建議:如果奶頭內陷沒嚴重到根本就沒法直接餵養的,還是試著讓孩子多吸,循序漸進。
1、這樣利於媽媽乳頭內陷的矯正;2、利於媽媽產後身體的恢復;3、利於孩子能吃到最及時、衛生的母乳,給媽媽減少好多額外工作量呀;4、增強孩子跟母親的親近感(這種方式的親密,可是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快結束的。值得好好珍惜)


嬰兒對乳頭的刺激是吸奶器無法做到的,嬰兒的吮吸就像在告訴媽媽的乳腺趕緊多多泌乳一樣,母乳才會越來越多。親喂才是第一催乳神器。
和你一樣的情況,哺乳初期乳頭經常處於鮮血淋漓結著血疤的狀態。一開始因為害怕寶寶把血疤吃下去我喂她之前自己把疤撕掉,一邊喂一邊哭。後來有人傳授了一個絕招,每次餵奶之後,剪一小塊保鮮膜,擠一點奶出來,拿保鮮膜貼在乳頭上。下次餵奶之前再拿掉,用乾淨的紗布和溫開水清洗之後再喂。
我就這樣貼了兩天,破的地方就好了。再給娃餵奶的時候注意讓她多含點進去,要含到乳暈,就不會痛了。


奶頭短是什麼梗?餵奶時候要把整個乳暈甚至半個乳房都塞到孩子口裡。


每次用奶瓶喂之前,先讓寶寶吸一會。累了或者疼了再換奶瓶。慢慢乳頭會矯正過來。
吸奶器第一是麻煩,第二是時間長了寶寶跟你不那麼親了。


推薦閱讀:

懷孕如何讓胸部更好?
執行純母乳餵養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的母親,對飲食有什麼要求?
產後兩個月就要出國,寶寶喝奶問題如何解決?
哺乳覺得十分不快樂,帶孩子很鬱悶,自己生完小孩沒自信?不想喂人奶了,餵奶粉不可以嗎?

TAG:母乳 | 哺乳 | 母乳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