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風過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潭不留影 」的生活態度,是淡泊名利,還是消極不作為?

如題。


「風過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不是怕風吹來,也不怕雁不留。來就來,走便走,相遇是緣,分開也是緣。人活一世,每一分一秒都是第一次,是可以計劃不可以掌握更不可能回頭的唯一一次。雁過也,正傷心;雁去了,傷心也不是原來那份。留不住的豈止風聲雁影,何止他人他物,人其實連自己的心情都抓不住,那些外物苦苦相留也只能是無用功,不如不留,不如不想。


不如把力氣用在自己,用在現在,迎接未來。

與淡泊名利無關。

與消極不作為也無關。

只是省力氣和心力的聰明做法而已。


儘力而為,緣來則聚,緣去則散。好多事情不必強求


上面Monica的回答很美,我也同意她的「這個淡泊名利無關,也和消極不作為無關」 而我還想加一句,這句話只是勸你我不要著象。

這一句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它和禪宗的精神暗合,強調要在事來時調動精神應事,用最好的方法應對,但是不要強求一定要獲得好的結果;當事情結束時,知道自己已經儘力,就要儘快忘掉這件事本身,不要因為悔恨,驕傲,擔憂或者其他情感影響自己。如果實踐這點,可以參考《當下的力量》中關於「思考的觀察者」的部分,托利詳細的闡述了其方法,而其核心就是「在不需要動用你的思維時停下你的思維,不要無意識主宰你」


菜根譚全書採取獨斷論的句式,以格言警句形式表述,摻雜心學,黃老以及大量的世俗處世觀點,往往以儒生為評價對象。因此全書缺乏系統性,章節之間邏輯不清,紛繁龐雜,但句式優美,類似老子道德經。
這句話表述的是心學觀點,指出修養的境界在於物來則應,內心不受干擾的狀態、對於提高現代人人生修養和歷世能力是有幫助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初唐能寫出像《春江花月夜》這樣的詩?
「積水空明」是什麼意思?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誰能對出下一句?
怎麼理解毛澤東《賀新郎 讀史》,特別是下半闕?
怎麼理解袁枚的【平生每好居人後,今日還應讓弟先】?

TAG:淡泊 | 座右銘 | 生活態度 | 古詩詞 | 菜根譚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