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李嘉誠重組旗下的長實集團與和黃集團?

長實集團在香港交易所發布公告稱,重組及合併長實集團以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以創立兩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

據彭博社,兩家新公司分別為長和、長地。其中,長和將接手長實及和黃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公告稱,將以協議安排方式將長實集團的控股公司由長實變更為長和;註銷所有和黃計劃股份,每股和黃計劃股份換取0.684股長和股份。

公告還顯示:

和黃集團建議收購6.24%赫斯基已發行普通股,和黃建議以協議安排方式向和黃計劃股東提出股份交換要約以註銷所有和黃計劃股份。


本文謝絕轉載,包括知乎日報等知乎關聯產品。

被朋友圈裡各種」撤資、對大陸經濟不看好「之類的言論噁心到了。不講邏輯,不講數據,不講商業,就是各種臆測。

疑問之一:這麼大的決定,難道李先生是昨晚拍腦袋決定的?
了解李先生的人,知道他想的東西之深,看得之遠,基本上不關最近5年的事。當然重組這個決定,不是昨天晚上拍腦袋出來的,也不是會這一兩個月出來的。它基本上也跟中國這幾年的房價沒什麼關係。
那為什麼是現在?
我反問一句,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李先生是否有對話中央高層領導的渠道?如果你認為有,那麼這麼大的事,李先生是否可能完全在不跟中央打招呼的情況下公布,在已經可以知道一公布就有這些什麼逃離大陸啊,不看好中國經濟的言論的情況下。那如果已經和中央打過招呼了,而得到的是比較負面和抗拒的暗示,以李先生的性格,是否可能在這種當口得罪當局?
我雖然沒有親見,也沒有任何證據,從經驗上來說,我認為這件事李先生謀劃已久,這個時候宣布,我要給習大大和李大大點個贊。在商言商,李先生必定看到了這段時間大陸的變化,是動真格的變化,那麼以前不一定會答應的事,現在就有可能會答應,敢在這個時候開始這件大事,是中央最超碼默許的。
從實質上來說,除了各種流言之外,長實重組這件事在短期內對中國並沒有很大影響,但是對長實系本身還是有影響。
估計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重組的最重要的兩個變化,一是CKH的註冊地改到開曼群島,二是,長實與和黃旗下所有地產類的公司被併到一家新的,也是全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 CK Property。從專業角度來說,房地產本身有行業特殊性,一直在兩家下面掛著,對估值而言就有折扣。單獨列開以後,方便投資者分類投資,也方便金融機構的借貸和資本市場運作。曾經一小段時間是長實的coverage,我個人覺得看這兩家太頭痛,兩家業務互有重疊,然後長實又控股和黃,在測算很多數據的時候也很麻煩。資本市場當天反應也很直接,就是兩家大漲,看好重組後的比較清晰的估值。

個人認為,無論註冊地在哪,一個興旺的李家商業王朝比一個頹敗的更符合國家利益,多國的電信,碼頭,基建項目等,不止是商業價值這麼簡單。

另外一個有可能的小動因,大概是阿里上市當天,李先生被馬雲從他亞洲首富拉下來,有點小不是滋味吧。

很多人都忘了還有http://tom.com這回事了。其實互聯網的一開始的時候,李先生是有嘗試的。無奈他旗下的產業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商業人才也集中在重資產這種類型,互聯網不會玩。有時候,有眼光不代表能做到呀。所以李先生投了很多高科技類的、生化類的公司,看重的也是與現在重資產的互補。

李先生已經屆高齡,這個年歲大部份人都沒有這個心氣去做這麼大的一件事了,他還有,真是讓人佩服。讓我想起,棋魂58集的時候,在十段賽,塔矢名人輸給了他徒弟緒方精次,但是緒方卻說,老師下了一輩子棋,居然能在晚年的這個時候下出新的棋路,新的變化,讓人吃驚。

重組後的新棋路,拭目以待。


其他帖子回復了,這裡也貼一份。我努力用專業視角來解讀,但非財經專業出身,如果您是財經專業人士,請輕點拍磚。謝謝。

李嘉誠得到了什麼信號?又發出了什麼信號?

(圖片來自網路)

文|鄧璟

如無授權 本文謝絕轉載

編前:為最大可能保證本文的安全性,請原諒我不斷地插入官方消息源。如果您仍遇到無法閱讀的情況,請相信我已儘力了。


86歲的李嘉誠做了一個「世紀重組」的合併、重組、再上市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成立的公司註冊地由香港改到開曼群島。李嘉誠對大環境、大趨勢有著精準把握,過往多次有投資大動作後,金融市場都出現震蕩。他這次得到了什麼信號?又發出了什麼信號?

86歲的李嘉誠,在耄耋之年做了一個「世紀重組」的合併、重組、再上市方案。


新華社10日報道,1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宣布業務合併、重組方案,兩集團資產最終將分拆為兩間以開曼群島為註冊地的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與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地),在香港上市。按照預計,這個方案將在2015年年中完成。

對此次世紀大重組,李嘉誠稱之為「集團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說,重組完成後有利提升股東價值。「最主要是股東不會吃虧……做完後,就會顯示兩間公司的真正價值大了多少。」


政客和商人的話,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要信,信就悲劇了。


這是一個信號。


作為香港首富和長達十幾二十年的亞洲首富,根據福布斯統計,他的個人資產有335億美元;根據彭博通訊社的統計,他的個人資產有282億美元。他的商業帝國遍及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僱員達到27萬人。由於驚人的賺錢能力,他有「超人」之稱。有報道說,李嘉誠對大環境、大趨勢有著精準把握,從窮困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騎士,從超人到新經濟的領袖,從管理大師到傳媒高科技弄潮兒……他幾乎從未嘗過「商業敗績」。


2013年11月底接受南方報業集團等採訪時,李嘉誠曾透露:不論幾點睡覺,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一定起床,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晚飯後,他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以前,他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後就只看電子版了,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他還喜歡看電影,且看電影時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記得一篇報道說,李嘉誠有個專門為他搜集信息的團隊,每天早上固定時間會把世界各地知名報刊電視的新聞摘要精華版交到他手裡。有報道還說,《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也在其中之列。


李嘉誠曾說:「(我)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而據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說,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長篇累牘先介紹這些背景,想表達兩個意思:1.除了政商人脈,李嘉誠掌控大量優質信息;2.起碼從過往經歷來看,他的決定都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建立在充分信息並仔細研判後的謹慎決策。


順便提一下,李嘉誠2013年年底接受南方報業和財新傳媒專訪,是非常罕見地接受內媒採訪,背後有深意,這方面分析文章已有,請自行搜索。而他接受採訪的背景,是有傳言說他從內地和香港「撤資」,他當時稱傳言是「笑話」、「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


按照李嘉誠接受南方報業採訪時的解釋:「集團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業務,不管是在香港、內地還是外國,如果有價錢合理的地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這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不過,據報道,在內地房地產市場中,從2013年7月高調宣布出售百佳後,到去年11月10日李嘉誠拋售39億元重慶大都會,算下來,短短一年多時間,李嘉誠已成功套現超過700億港元。


李嘉誠到底得到了什麼信號?讓他先是大幅縮減在內地和香港的投資戰線,轉而去抄底英國等歐洲國家,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又搞「世紀重組」,想把新成立的公司註冊地由香港改到開曼群島?


環球時報1月11日說,近年來,香港不時傳出李嘉誠撤資消息,認為他不滿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李嘉誠曾在2013年9月回應此傳聞稱,自己愛香港及國家,長實及和黃絕對不會變更在香港的註冊地點。然而,長和集團這次重組後,新公司的註冊地卻由香港轉移到開曼群島,變相遷冊。對此,李嘉誠9日否認有意撤資香港。他解釋說,將註冊地移去開曼群島是為方便做生意,並表示,過去10多年,香港70%至80%上市公司到開曼群島或海外註冊,其中包括內地民企及國企。(請注意,環球時報的報道回應了加色字體的第一句傳聞,未回答第二個逗號後的那一句傳聞)


事實上,香港傳出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2013年第17期、綜述類做得非常出色的新聞雜誌《讀天下》,曾以《李嘉誠也說「不談政治」》為題對相關細節做了分析解讀(全文請大家自己搜索,這裡是節選),請點擊下圖閱讀。

2014年9月2日外媒一篇報道,也提到了一些細節(如下圖)。

大概10多天後,事情開始發生變化,請看以下4張截圖,特別留意劃線標明、註明的刊發時間。

最新的一篇有關於此的報道,來自2015年1月10日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李嘉誠接受它採訪時說了一句話:「(****)方案必須向前邁出一步,否則,所有香港人,包括我,你和我都將成為大輸家。」(完整版本請自行搜索,下圖為簡版)

1月11日的《環球時報》還援引香港經濟學者關焯照的話說,李嘉誠旗下的長實與和黃,近年不斷出售資產,再加上這次重組,讓人覺得他可能對香港有少許意興闌珊,有淡出香港的考慮,這次可能只是淡出的第一步。關焯照說,需要留意未來長和會否再更改上市地點,也要關注其他華資財團、大家族是否會效仿李嘉誠的做法,將公司註冊地改為外國。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則認為,長和遷冊的其中一個原因相信與香港的政治風險愈來愈大有關。不過,香港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張華峰說,公司註冊地並不重要,是否在香港投資才最重要,而李嘉誠此前已經承諾不會減少在港投資。


《環球時報》還援引香港網路媒體「852郵報」的評論說,李嘉誠把新公司註冊地點由香港改為海外,令人聯想到怡和洋行走過的路。怡和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早在清朝時已從事與中國貿易,對香港早年發展更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984年3月28日,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洋行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晚倫敦港股即大幅下跌至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股價下跌約1成。翌日恆指收市大跌5.8%。


而香港《明報》網站分析說,開曼群島屬於英國領土,李嘉誠在開曼成立長和,日後若遇到官司,香港可能對長和沒有司法權力,最終審核權由香港終審法院變為英國最高法院。李嘉誠此舉似乎是未雨綢繆,為日後發生的事情做準備。至於日後發生何事,會否涉及官司,抑或進一步賣產,市場眾說紛紜,沒有結論。


這樣看下來,李嘉誠一連串動作背後,到底得到了什麼信號,可能比較清晰了。


那麼,李嘉誠最新的「世紀重組」又意味著什麼呢?


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12日援引李嘉誠在新聞發布會的說法稱,對於撤資問題,「不是對香港沒信心,而是為了做生意方便」,是為平衡風險及可更靈活向股東分派,礙於香港公司法條例,分派方面會有限制,只有在開曼群島註冊,才可完成此次重組。長實公司秘書進一步強調是涉及技術問題,重組先要令長和系合併,然後以長實換取長和新股,再派長地股份,於香港註冊會完全派清集團資產,地產項目亦無法並拆,不在開曼註冊無法做到。

這篇文章也注意到,李嘉誠在投資界一向眼光獨到,過往多次有投資大動作後,事後金融市場都出現震蕩,李嘉誠被證明有「先見」。如1987年股災前集團大供股及1997年於亞洲金融風暴前進行大重組等,令其領導的長和系不但避過風險,甚至在市況低潮時入市。2000年,李嘉誠又成功「賣橙」,將和黃旗下歐洲電訊業務Orange(橙)出售套現千億港元。同期又將香港電訊業務分成和記電訊和http://Tom.com上市,集資後不久網路泡沫爆破。


文章自問自答,此次李嘉誠把地產打包,是否預示香港地產已到頂了?李嘉誠近年來賣出不少香港和內地資產,是否對兩地發展失去信心?李嘉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非常明確的,他表示,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屬強勢貨幣,「中國近代史內,從未有現在般好,內地再多些機會,一定會多做些,香港市場亦是一樣」。李嘉誠的接班人、長子李澤鉅則補充說,這次重組把加拿大的能源公司資產拿進香港,這不是體現信心嗎?


文章還說,在商言商,目前香港財經界主流分析認為,此次長和系重組,只涉系內公司資產的轉換,沒有供股或任何融資,也沒有對外售賣資產,相信只為確實反映系內公司的實質價值而已。投資機構更多討論的是李嘉誠還將有哪些重組活動,畢竟,長實、和黃非地產業務的股權結構仍相當複雜,或許會有後續的重組動作。


這麼長篇照搬照抄過來,的確非常難讀。不過,考慮到是新華社主辦的報紙,能說到這份上已經不容易了。


說直接和簡單一點:商業大亨已敏銳嗅到了危機,給自己系好安全帶、鋪好路了。


做了那麼多年首富,還喜歡看書報看電影,且有很強「代入感」,他可能非常了解別列佐夫斯基、霍多爾科夫斯基們的命運。


這些「斯基」曾是俄羅斯首富。


對,曾經。


The End

參考資料】除文中已列出和標明,印度Business Standard、美國UPI通訊社、彭博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專業主義」(zhuanyezhuyi1982),看專業、獨特視角的新聞和新聞解讀。

http://weixin.qq.com/r/0UPXz93EK4BUrZms9xbD (二維碼自動識別)


與其讓不擅長政商關係的後輩們陷入飄搖,不如選擇中立安全之地。


轉載自占豪微信


李嘉誠撤離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已經持續兩三年,撤資規模以千億計。如今,又將旗下兩家公司合併,並將註冊地改遷到開曼群島。關於李氏家族撤離中國,有分析文章認為是因為國際資本正在撤離中國,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會暴跌,李氏家族撤離是為了避開這一風險才撤離。


李嘉誠撤離影響有多大?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國際資本撤離中國完全是無稽之談。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了《世界投資報告2014(中文版)》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FDI(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12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今年以來,中國FDI流入量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國F D I流入量總額已超過1.5萬億美元。2014年1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62.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055.06億美元。FDI沒有下降,顯然外資直接投資沒有下降。


至於進入中國的資產投資(包括股票、債券等),看看外匯總局QFII額度不斷新批、總額不斷增加,再看看RQFII額度的不斷增加、滬港通的開通,資金分明在大量流入,哪裡有大量撤出?如果大量資本撤出,中國股市會這麼蹭蹭蹭嗎?房價能不跌嗎?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還是有熱錢撤出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正常的投資也在撤,李嘉誠家族一年不就撤出了800億嗎?但這不佔主流,比例也不算大。


可能有人會說,今年中國外匯增速前兩個季度不但放緩了,到三季度還下降了1000億美元,總的來說今年增長很少,這是怎麼回事呢?中國外匯儲備增長放緩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


一、外貿順差增速放緩;二、FDI增速放緩;三、中國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四、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加快,本幣結算額大幅增長,2014年上半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就發生3.27萬億元,同比增長59.5%,其中人民幣直接對外投資達865億元;五、中國大國戰略在調整,譬如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都是中國從央行拿出的資金用在了境外投資,這塊增加了,外匯儲備正在變成資產沉澱下來;六、央行不再強制結匯以來,有些外匯實際上是在民間持有著。


所以,所謂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之說根本不靠譜,屬於對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不太了解所致。事實上,外資不但沒有撤離中國,隨著中國發展潛力優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大國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投資。特別是在人民幣加速國家化的情況下,中國央行出口的大量人民幣會被境外機構或個人再投資到中國市場,這些資金將不再顯示為外匯(美國人有外匯數據嗎?美元就夠了!人民幣正追求這樣的目標),而是變成境外對中國的投資重新流入中國。

那麼,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價格會暴跌嗎?


首先,中國股票估值那麼低,是投資的爭搶對象,根本不存在多大的暴跌空間。其次,中國房地產的確是一個系統性風險,這一點早在兩三年前拙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形勢篇)》中就有詳細論述,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推進,這種風險在降低。特別是在中國加速推動銀行資產證券化後,這種風險正在被稀釋,這種稀釋也包括地方債務平台。更何況,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速要快得多,中國的債務壓力也要小得多。憑什麼中國資產就會暴跌而西方的資產就安全?恰恰相反,相比西方,中國資產更安全。如果中國資產都暴跌了,那麼將資產藏在哪裡還安全呢?


至於人民幣,是否會大跌呢?事實上,中國央行一直試圖在降低人民幣匯率。為什麼?因為過去升值太多了,在國際資源價格大跌的情況下適度調低匯率,有利於中國中國中高端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有利於中國資產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中國持有的外匯資產還能對應增值,好處多多。


但是,中國也不會輕易大幅貶值人民幣,人民幣整體會維持穩定。未來,如果大國真的打起針對中國人民幣的貨幣戰爭,為了重置某大國的經濟運行成本,人民幣倒是可能戰略性大幅貶值。但是,那是在大國徹底撕破臉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如果大國都撕破臉了,請問資產放在境外就能安全嗎?特別是如果人在國內的話,資產放境外那就是純風險,一時半會取不回來都有可能。


李嘉誠撤離中國影響有多大?


我們再談李嘉誠撤離的影響。這裡,占豪給出三個層面的判斷:


一、李嘉誠撤離對中國影響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二、李嘉誠撤離香港對香港有一定影響,但對香港經濟不起決定性作用。三、對李氏家族來說,這種撤離選擇是保護自己的手段,也是中上策,但卻不是上上策;而且,經此戰略調整布局,可以作出預判,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過,未來20年李氏家族的影響力將會快速衰落。


對於第一個判斷,相信已經不必解釋,因為相比中國來說,李氏家族那點資金只是毛毛雨,中國僅國有資產就超百萬億,僅外匯儲備就有差不多4萬億美元,李氏家族在大陸投資加在一起估計有千億規模。更何況,李氏家族的資產大多是房地產,也並非什麼重要戰略領域。所以,李嘉誠撤不撤資,對中國來說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對於香港的影響之所以是一定影響,原因在於李氏家族並不能主導香港經濟,香港經濟在整個港人和中國大陸的協調發展。協調好了,李氏就是把資本全撤走,香港該怎樣還是怎樣;協調不好,李氏就是把所有資產都留在香港,香港也是該怎樣還是怎樣。但是,考慮到李氏家族在香港經濟中的影響力,撤資肯定會一定程度地影響香港經濟本身。當然,這種影響,假以時日也就消除掉了,並不會構成什麼根本性影響。


那麼,為何占豪判斷說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經過了呢?原因有三:

一、脫離中國,李氏家族也就脫離了成長沃土。


李氏家族發達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李嘉誠在1978年與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會面,這對他確立未來地位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滙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滙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79年,英國開始不斷派人摸中國政府對香港底牌。


上述時間點說明什麼?說明李嘉誠在中國政府和港英政府之間以及香港定位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勢。英國願意支持他,大陸也願意支持他,他又在香港有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基礎,是真正的港人。於是,三股力量合為一體,成就了李嘉誠,成就了今天的李氏家族。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的亞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兩國的力量,並立足於自己在香港的發展才有今天。


但是,也正是由上述因素我們可知,李氏家族是借中國改革開放之力和背靠中國這棵大樹發展起來,成為亞洲首富的。但是,如今他斷然地砍掉了支撐自己發展的最粗的一條根,這實際上是斷了李氏家族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哪怕未來他再次調整戰略,大幅湧入中國大陸進行投資,大的時機也已過去。時機過去了,成本不但會大幅抬高,超額獲利的機會也就沒了。因此,客觀上,李氏家族的戰略選擇決定了他失去了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戰略發展機遇。而且,相比前兩個三十年膨脹在速度,本次三十年的膨脹是在體量。因為,今天中國經濟規模的基數遠比前兩個30年大的多得多。


基於這種因素,李氏家族的黃金期當然也就過了。雖然,李氏家族在歐洲也能活得不錯,但遠不如在中國這麼如魚得水,歐洲也不可能有中國這麼大的發展空間、速度和超額獲利機會。


就資本層面而言,雖然李氏家族的資本本質上是西方資本,但對西方資本來說,李氏家族卻是外人或邊緣人。作為外人和邊緣人,李氏家族不可能進入西方資本的核心圈,這是資本性質決定的。所以,李氏家族想在西方獲得超額利潤完全不可能。這種未來預期,豈能不進入衰落階段?


二、李嘉誠畢竟年邁。


李嘉誠已到耄耋之年,雖然仍精神矍鑠,身體康健,但也畢竟年邁。哪怕像王永慶、邵逸夫那樣成為百歲老人,考慮到身體和精力對公司的駕馭能力也肯定不如從前。至於李家二子,雖都是能力極強之人,但相比其父仍有差距。隨著李嘉誠老去,再加上逐漸脫離中國這棵大樹,其產業將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茁壯成長。


三、未來屬於新經濟。


看看近幾年中國富豪榜的變化,起來的多是新經濟領域的佼佼者,房地產創造富豪的能力已大幅衰退。李氏家族過去主要靠房地產的暴力獲得超速發展,其家族過去對新經濟投入相對要少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李氏家族的資產獲利能力必然會快速衰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未來一二十年將是李氏家族在財富領域影響力的快速衰退期。

基於上述三個因素再加上李嘉誠的這一「撤離」決策,決定了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過。進入保江山時期的李氏家族,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會有更多挑戰。


瀉藥,這是個老問題了,而且我之前也從治角度分析過了。
不廢話,記住兩點結論就好:
1、對中國經濟環境悲觀
2、對中國政治環境悲觀


從資本市場的反饋來看,投資人都對這次重組都表示支持。以老李以及其智囊團的分析,我覺得這應該是對中國和香港經濟的一個綜合評估的結果,也標誌著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即過去那種機會多多,爆髮式的增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開始一個減緩收縮期。


李的資本本質上屬於西方資本體系的,現在乘國內地產高價出售購入低價的歐洲資產是資本的避險,對於兩家公司的合併重組是李的對於外來接班人和李家資產求穩的考慮,在李眼裡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過百年洗禮的穩定比中國這個崛起中的不確定性對於李的資本來說,是中策


李掌柜老了,雄心也不復當年,對於一個合格的大掌柜,順境逆境,無非是順境賺錢,逆境找人脈,早就活成了人精,但是人老的話,膽子就小,還是早日找個退路好一點,膝下的兩個兒子雖然也是成才,但是阿堵物多了總是遭賊惦記,揚州固然是富庶繁華,然而最近兩年街市上多有地痞流氓,哪天店不小心就被砸了,豈不是連棺材本都折進去啦。


一群算命的大棋黨啊,算出來大清國藥丸了?

李嘉誠重組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

1 明晰上市公司主業,地產投資歸地產投資,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歸海外投資。

2 現在受油價拖累,和記黃埔股價表現較差,現在做重組更有利。

3 李嘉誠真要撤資,光改個註冊地有個毛線用?

4 李嘉誠賣資產是不看好中國經濟,大清國藥丸。那買資產的就都是瞎眼的純傻逼看不出來大清國藥丸?李嘉誠英明神武天下無敵,淡馬錫就尸位素餐廢物點心?

不要總拿小孩子過家家的水平來分析政治經濟。


90%以上是瞎說 9%的人說的靠譜 1%的人知道但不屑發表意見。其實說來說去 就是他安排身後事而已 人總是要死的 死前把產業交到兒子手中 避稅而已。離開中國大陸 不會有發展 比如怡和洋行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中國印錢多 將來也許是印度 但是現在還是中國最賺錢。


我會記住樓上這些答案,到時候來看看誰會被打臉。主席訪美歸來便是大事件的開端。

更換註冊地,首先不受國內政策法規的限制,包括什麼外匯管制這些。然後她是受到諸如國際投資法保護的。就算98亞洲2.0版本再來一次,也可以輕鬆撤資。

看看這一系列的干預吧,股市在強撐,還是那句話,主席回來就要開始了。強制券商清理配資期限越來越近了,2000多億喲。

而且還在不斷印鈔哦,說不定連美元都敢印。


這學期剛好做過這個的小作業,簡單從專業的一個小角度來說。

本文邏輯順序:重組方案,控制權減弱,風險剝離,房地產行業

首先,我們得知道長江實業(以下簡稱"長實",和記黃埔簡稱「和黃」)公告里描述的方案。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205/LTN201502051266_C.pdf

方案按照abc的順序進行,不願看可以跳過,直接看最下面的圖

最後是公告里給出的重組前後示意圖

加上一些當時自己找的資料,我簡化了下圖,赫斯基(一家能源公司)的部分省去了。

(忽視難看的字以及像素......)

簡單說就是

1.非"長實"持有的"和黃"股份全部換股註銷,"和黃"成為"長實"全資子公司,

2.然後"長實"全部轉給"長和",

3.再從"長和"分拆其中屬於房地產的部分給"長地"。

那可以看出什麼?

李氏家族對"長實"以及"和黃"的控制減弱了!原先李氏家族通過"長實"以及直接持有2.52%的"和黃"股份完全控制了"和黃",並且也對長實持有43.42%的股權。但是方案後,只有30.15%。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情況下你會願意減弱自己的控制?

你願意減弱控制最可能的兩個因素是不是:

1. 價值提升。哈哈哈,又能賺好多好多錢。

2. 風險控制。雖然我並不能賺好多好多錢,但是我也不容許這些錢有很大的可能少了或者沒了。

對於1,公告太長不願找,不願算(因為懶......)。好像當時看到有資料說並沒有太大的價值變化,姑且就當是(如若不是,下文不成立),那麼就可能是第二個原因,風險控制。

繼續看,"長實"以及"和黃"的房地產相關權益被分出成立了"長地",剝離的會不會正是房地產行業的風險?

我隨手搜了李嘉誠+房地產

李嘉誠再度降價拋售香港樓盤兩年套現130億美元

李嘉誠200億元轉手上海世紀匯?房地產好景已過?

近年也確實有很多李嘉誠拋售內地地產的新聞。

但是上述也只是推測啊,還是要自己判斷下,去年用房地產價格,房租以及一些銀行利率算過,房價太誇張,真買房子而不租房子,絕對絕對會被財管老師酣暢淋漓地罵完後亂棍擊出......(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有時間再找數據放上來算,恩,人懶)

綜上為什麼有重組方案?難道是不看好房地產行業,即使是削弱控制權,也要剝離風險了?

PS:

1.僅看新聞拋售多並不能說明,國內房地產行業不行,也可能是國外某處房地產產生的收益大於國內,國外10%,國內7%,是你,你拋不拋?

2.結論也只是個小推測,甚至並不說明國內房地產行業不行,"長實"以及"和黃"被分拆的房地產部分究竟有多少是國內房地產,這個得去找資料,有時間再回來作完。

3.就算最後得到房地產不行,不加上其他報告資料也不能說明其他行業不行。


最後,這個是公司治理課上老師提到金字塔結構的時候給的案例,也只是隨口提,不是正式的作業,當時做也主要想了解金字塔股權結構的控制,所以看看就好,有誤的話希望大神指導。


哪位大神能告訴我 這句話怎麼斷??


對中國經濟和香港政治的長期看衰。


實際上,再多什麼美妙的「讚歎」稱其有魄力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無營養,無意義。現在局勢很明確。李並不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不必大談什麼愛國不愛國的是是非非,事實如此)。其下場自然就是被祖國拋棄。一個商人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支持,怎麼能在世界範圍的競爭中有一爭之力?在被表明了態度之後,李已然失去了反擊之力。再加之歐盟抓住時機,痛打落水狗。還能有幾日好過呢?拭目以待。


他丫就是政治上已經沒有保證了,再有錢政府都不會因為他有錢而不動他,必須準備跑路。


其實李嘉誠是被黨國踢出中國的,最後一次努力是在佔中背景下隨董建華進京,然並卵。。。


看看問題發問時間今年1月,回答當中還一大群人覺得李生只是戰略性改變,不是放棄大陸發展。現在是9月,想想股票,想想匯率(人民幣跌5%啦),想想全國就沒有那樣有看頭的經濟,總體還在下滑。李生絕逼是用腳投票,閃了再說。保存勝利果實


"英國今年的一季度GDP增長3%,主要發達經濟體中最好的。李嘉誠已然靠著基礎設施大賺了一筆,不得不佩服。


李京一周被拒見。


推薦閱讀:

優酷的古永鏘及其親信在優酷的股份到底是多少?
股份有哪些類型?
大股東想收購骨幹的股份,應該怎麼談價格?
董事會如何開除佔有股份的高管?

TAG:李嘉誠人物 | 股份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