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要涉入哲學,精神等相關的知識,人就容易變抑鬱?

剛剛看完新世紀福音戰士,一部老片了,裡面的各種獨白,自我剖析,句句都深入人心。那一句句反思,自問,都非常熟悉,只是每次都無法解答,煩悶的不了了之,可是卻又不斷的碰到類似的問題。

剛剛看了影評,評分很高,看來大家都喜歡看。裡面講到了那些思想出自存在主義,精神分析等,也許那些領域的知識能幫我解答。可是在我印象里,只要涉入那方面的知識,人很容易悲觀,抑鬱。

見過有人抑鬱,自殺的,那種傷痛無法讓自己和他人承受。


這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最大的分水嶺,因為和人有關係了,研究者就很難客觀的去思考問題,
原子運動和人的意志沒關係,化學反應和人的意志沒關係,生物習性和人的意志也沒關係,
而經濟,政治,哲學這類卻和人的思維有關係,
好比我分析股票走勢,別人也會分析做應對策略,
我要根據他們的應對策略再分析,他們也會兩重思考,
....無窮無盡,類似於猜疑鏈的概念,
而這類問題不是說無解,是因為終點,或者里程碑式的結果,會隨著人的意志變化,
然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約定俗稱的東西,不能稱之為科學,
分析的時候,要面對自己陰暗的一面。
推薦你看一下漫畫《寄生獸》,男主最後殺BOSS的時候,不是為了什麼正義,
就是為了自己能活下去。
是非,善惡,對錯,本來就是人類為了群體生活能更好開展做出的定義,
人的本質和所有生物一樣,既壞也好,既聖潔也骯髒,或者說根本無所謂好壞,清濁,
因為那本來就是人自己定義的,只有不能正確認知自我,又急於下個定義,得個結果的人,
才會有那些反應,換句話說,他們就想搞個大新聞,很無知。


我覺得並不是這樣。
理由有大概三點,第一人們覺得壓抑與否和他們與角色產生的共鳴有關係。第二每個人受到動畫帶來的影響不同。第三製作組如何運用這些題材會對觀眾產生不同的影響。
第一,當一部動畫攝入到哲學或者精神這樣的題材的時候,並不會直接導致一個人的抑鬱和煩悶。這更像是人們的一種慣性思維,認為只要提到這樣的話題,氣氛會不由自主地變得抑鬱,令人不安。
假設動畫中的角色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抑鬱情緒中,開始思考圍繞在他身邊的事物,然後這個角色的情緒變得越來越低落,甚至產生自殺這樣行為等等。無可厚非人們都不願意看到自殺這樣的情節,所以在看到一旦普世都認為會感到不適的情節時,你開始覺得抑鬱是正常的。但在這之前,當你看到這個角色開始思考,開始自我反省時沒有產生一定的共鳴,那麼是不太容易產生同等的抑鬱的情緒。比如你提到看了EVA,然後發現其中角色壓抑的思考帶動了你壓抑的思考,TA抑鬱的情緒反映了你抑鬱情緒,有可能只是說明你也這麼想過或者你也開始這麼思考。但這隻能說明你一個個體的。
第二,每個人看動畫的時候受到其中的影響是不同的,這歸咎於很多因素。並不是所有感人的情節都會讓每一個人流淚,那麼同樣並不是所有壓抑的劇情也會讓所有人都壓抑,你覺得會讓人變得悲觀的因素也並不會是所有人都感到悲觀。
第三,動畫製作組運用這些題材會有不同的方式,即使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方法,只能說明這種表達題材的方式經過多方面的考驗(比如時間,收視率等等)驗證了大多數人可以接受或者喜歡。沒有任何一個人規定哲學只能是用悲觀的方式表達,喜劇的方式為什麼不能表達?樂觀的方式為什麼不能用以思考這些深刻的問題?


哲學是討論思想 追求本質的
對於哲學問題和哲學思考,正確的認識會讓你對世界本質有更多理解
但是不明覺厲的片段只會讓人彷徨

簡單的說,就是對哲學一知半解的人,只會想太多
想太多沒答案,人就抑鬱了


推薦閱讀:

經典的治癒系音樂有哪些?
兩個很厲害的心理諮詢師吵架以及戀愛會是什麼場景?
人為什麼會被嚇傻?
為什麼許多女性在拒絕異性表白時會不約而同地選擇「你是個好人」或者類似的表達方式?
上了大學後,為什麼經常感覺情緒低落,並且患得患失?

TAG:哲學 | 自我 | 心理調節 |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