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及其發展思路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這是最新一期《現代艦船》上的文章。

把當年蘇聯海軍幾種反航母大殺器說成吹牛皮產物,繡花枕頭爛草包,這是真的嗎?
還有對中國海軍反艦導彈發展思路的分析:

作者是不是過於親歐美貶蘇聯了?


技術上的實現樓上答主已經說過了,我就來說說文章本身算了。
如果題主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就會發現,文章總是在沒有什麼屁用的地方詳細(比如把一些屁用沒用的、網上遍地是的導彈數據發上來),在最能論證觀點的最重要的地方含糊其辭,比如說:
當時直升機陀螺儀偏移量過大:是不是偏移、什麼型號偏移、有多大、大了是系統誤差還是偶然誤差、是否有補償措施
蘇聯只突破簡易數字鏈製造技術:怎麼叫簡易?簡在哪?數字鏈還能製造?
等等。
此外還有「可想而知」「據說」之類的

最好笑的是因為後續產品沒有這個功能就能證明前述產品這個功能是胡說八道,我也是驚了。

從這篇文章質量估計,這本雜誌目前缺稿。建議各位趕緊寫點什麼投過去賺一波稿費,美滋滋。


感謝題主有進行過獨立思考,長篇大論就不寫了,蘇聯反艦導彈的東西沒有幾萬字說不清楚,如果題主長期訂閱《現代艦船》,那麼請看看前幾期的文章,對於蘇聯反航母體系有非常系統的介紹,包括以反航母為目的的戰役反艦導彈

那篇文章是我和 新浪微博@北方機械製造生產聯合體 合寫的,素材全部來自於切諾梅設計局出版的書籍,實際上彈間數據鏈和彈-機/艦數據鏈是一個並不複雜的系統,60年代8086級別的晶元就可以完成邏輯計算,這一點甚至比導彈雷達本身更簡單

換句話說,即使是飛機或者所謂的亞聲速導彈去突防打擊幾百上千公里外的海上目標,需要的情報保障也是一樣的,只多不少,憑什麼毛子導彈就被扣上了不行的帽子,美國航母就這麼牛逼?

很想知道這位作者是誰,他文章裡面有太多的臆想觀點,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指出現在軍事期刊存在無良作者騙稿費的情況,因此希望大家能夠在看文章的同時,再多看看文章所提及的觀點背後的一些技術資料,便可以自己明辨是非


無非是亞音速彈與超音速彈之爭嘛。
亞音速彈因為體積更小,載彈量更大;速度低飛行安全可靠;彈道較超音速彈更不確定,面對攔截彈有一定生存性;電磁干擾環境下更可靠;戰鬥部威力更大;成本更低廉。
相比之下超音速彈的優勢只有打擊40節以上高速目標的索敵能力;速度快對密集陣等點防系統有生存性。而其因為彈道比亞音速彈要高(射程才有保證),更容易被現代宙斯盾的攔截彈攔截。
現在軍艦都是脆皮,只要命中那都是大破,又不是動能彈,超音速沒有什麼額外的威力方面的好處的。


從現在的反艦思路和防空體系建設來看,蘇聯模式的反艦導彈確實已經落伍了。蘇式大戰鬥部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對於70、80年代的美國海軍而言是極具威脅的,但拿來對付現在的美國海軍實在是力不從心。
先不說那些巨型導彈需要的巨大搭載平台和突破天際的熱輻射,現代宙斯盾體系下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早期飽和攻擊理念的上限。
宙斯盾區域防空體系現在用遠中近三層主動攔截系統、一層被動攔截系統和一層電子擾動系統解決了火力通道不足的問題,用ESSM一坑四彈解決了彈藥不足的問題,還用偷買來的47枚蘇聯KH-31做了實彈攔截演練,相關數據和性能指標全都記進了電腦里。

附上一張宙斯盾基線9攔截訓練的表(從默大那兒偷來的,侵刪)最後的最後,上面說的都是單純憑藉宙斯盾雷達發現目標並攔截的能力,但美國海軍冷戰後十幾年著重發展的可是跨平台火控系統啊。新的F-35,E-D和部分E-2C已經開始裝配CEC/NIFC-CA,你如果還在用上古時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剛發射沒幾分鐘估計就能被空中單位看見,然後轉到宙斯盾驅逐艦,你底褲都被別人看清楚了還有多少作戰意義?要說怎麼對現在的美國戰鬥群造成實際威懾?東風行不行我不知道,常規反艦導彈的話,最好能做到LRASM的外形+低紅外超音速,不然真不好搞。


拿美國防空系統發展來說事證明思路先進,其實完全無厘頭。

蘇聯人大搞水面艦艇和潛艇(其實80年代以前潛艇全部都是水面發射)發射戰役反艦導彈的時候,美國艦隊區域防空反而是陷入停滯狀態的,美國人根本就不怕這麼牛逼的超音速戰役反艦導彈。不信的話去看看美國艦艇建造就知道了。

艦隊防空的主力DLG和CG,看看都是什麼時候造的?

第一艘DLG是1957年開工的,法拉格特級10艘到1961年就完成交付了

李海級9艘,最後一艘1959年就開工了,1964年交付

李海的11艘衍生級,最後一艘1963年就開工了,1967年交付。

李海系列最後一艘,核動力版DLGN-35,67年就交付了

而且李海系列最後10條,包括9條常規動力的Belknap,一條核動力的Truxtun都是削減防空能力的,兩座小獵犬發射架削減成一座,四個照射雷達削減成倆。

看看標準型李海,看看上面的,增加了一門艦炮,減少了一座導彈

之後美國人就造了五條加利福利亞級和弗吉尼亞DLGN,速度比起五六十年代之交的高速建造,完全沒法比。

而偉大蘇聯祖國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艦載戰役反艦導彈,啥時候服役的?

1962年在巡洋艦服役,1963年在核潛艇服役……

也就是說,在偉大蘇聯祖國這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艦載戰役反艦導彈服役的時候,美國人沒有瑟瑟發抖,反而還在忙著減少自己的防空艦建設。

這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都逼的美國人削減了……

1963年以後,蘇聯人打戰役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平台,光是E-II巡航導彈核潛艇就建造了可怕的29艘,還不算之後的奧斯卡級,而美國人新訂購的防空艦,到1984年的宙斯盾出世,五條,哪怕算上撿的四條基德,也就區區九條……

29:5,真是好大的威脅……

拿盾來扯,那更是搞笑了,實際上盾防的是啥?人家宙斯盾項目的重啟和服役,跟TU-22M轟炸機的開發和服役進程是高度相關的,人家美國人怕的是火箭發動機驅動,高速飛行的KH-22反艦導彈,而不是海軍艦艇那一堆P6系列爛貨家族

這才是宙斯盾的目標

P-6導彈,也是後面P500之類的基礎

KH-22導彈

至於為什麼P-6美國人不怕,就怕KH-22,估計等我有時間回答之前,已經被愛蘇聯的人士給罵死了。

P-6,以及後續的P-500,P-1000之類的,制導體系是一脈相承的,是怎麼個玩法?

這導彈發射後是要爬高,飛到1萬多米高度,然後保持平飛,這時候,發射的母艦上的雷達開始工作,跟蹤這些導彈,然後遙控控制飛行修正

畫圈那個天線,就是導彈跟蹤雷達天線

這是因為,偵察機發回來的修正距離信息,是電報發回來的,不是現在的標準化數據格式傳輸,是要人翻譯再控制,而且偵察機發回來的位置,是地理坐標,奈何導彈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在地球上哪兒

所以制導是把信息發回軍艦,軍艦在海圖上找到自己位置,對照敵艦位置,再根據雷達測出來導彈相對於自己的位置,來算一個修正值,遙控導彈飛行。

這一套流程是沒啥的,問題是,自己的雷達能照得到幾百公里外的導彈,那必然導彈飛得高,因為地球是圓的

而既然你飛得高,那對方軍艦雷達自然也一大早就發現你的導彈了……

而P-6反艦導彈,最大飛行速度1.5馬赫,看起來超音速,很快是吧?沒有什麼卵用。

美帝同期的大獵犬導彈,飛得快得多,2.1馬赫,然後美帝一致表示,沒什麼卵用……連薩姆2這個級別的防空火力都可以輕鬆攔截。

這種戰鬥機級別的高空高速,在防空導彈面前根本屁事不頂,攔截起來叫一個輕鬆加愉快。

而且很P-6家族還有個很要命的地方,遙控飛到目標附近以後,是得靠雷達自己去搜索尋找目標的,就彈載雷達那點可憐的信息處理能力,根本就分不清目標到底是個油船還是航母……

而KH-22,其實技術水平也不高,奈何人家有TU-22M爸爸,人就是從飛機上發射的,省力省事,所以飛行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甚至更高,這就是黑鳥級別的高空高速了,60到70年代的防空導彈就很難攔截。而且因為是在飛機上發射,所以發射前就可以先用雷達找目標了,這是人工可以干預的,不像P-6系列就得靠彈上計算機那極小的腦容量來識別……

而最要命的問題其實是更可怕的,幾乎就讓這個系統報廢。

因為艦艇射出去的反艦導彈,需要在飛行過程中保持中繼,也就是需要一直知道目標位置,這就必須靠圖-95系列的偵察機保持雷達接觸。而又大又笨的圖-95,那簡直就是航母艦載機的活靶子……要生存那麼久還真是好難……要是被打掉了,任務也就得廢掉了。

用TU-22M那就簡單了,圖-95隻要發現了目標位置,馬上掉頭就可以跑路,TU-22M機隊自己到了附近自己用雷達搜索就行了,不需要圖-95始終待在雷達視野內,整個體系的魯棒性,就比艦艇發射強多了。

和平時期北約戰鬥機跟蹤圖-95偵察機

肚皮下面的巨大鼓包,就是偵察雷達,圖95是蘇聯能掛這個級別雷達的飛機里最靈活的了

SO,在蘇聯60年代大建遠程反艦導彈搭載艦艇的時候,美國人幾乎就沒搭理,到了發現TU-22M會上量的時候,馬上針鋒相對,上宙斯盾計劃,至於美國人到底怕什麼其實很清楚了嘛。

當然,80年代搞出來的P-700導彈,跟西方反艦導彈一樣搭載了彈載慣導,可以自己測量出來自己的位置,中繼制導的時候只需要把目標位置發過去,導彈就會自己找目標所謂坐標修正飛過去,比起P6P500P1000這樣的遙控飛機強多了,也就可以在低空偷偷的進村,打槍的不要,也算是蘇聯真正堪用的艦載戰役反艦導彈了。不過這玩意得多晚了……

某位大師還給佈道,宣傳什麼BOL模式,要讓導彈在目標區域自主大範圍搜索目標,不要什麼中繼制導。只能說,大師比人類高明好多。

大師看得懂中文么?制導啥叫套誰捕誰么,就是大師宣傳的讓導彈自己大範圍

大師看得懂中文么?中國人不像黃俄,學不會偉大的蘇維埃祖國的神奇技術,不敢讓導彈大範圍搜索,到處強調要儘可能讓導彈軸線靠近目標,太蠢笨了。

大師都學會搜論文了,不容易啊,可惜的是,臉打得啪啪啪啪啪的

黃俄看得懂中文么?看得清楚人家怎麼寫的么,人家寫的是,未來海戰,將會轉變為盲目射擊模式,知道未來啥意思么?知道轉變啥意思么?

教你個乖,人家說的是,現在的導彈還沒法實現盲目射擊,那得等以後制導技術發展了才行,結果大師根據未來會盲目射擊,論證出來50年前偉大的蘇維埃祖國可以盲目射擊了,真是跨越時空的完美論證啊。

大師就屬於典型七竅通了六竅,又一顆紅心向莫斯科的標準典範了

最後教大師一個乖,反艦戰斧就是大師鼓吹的盲射模式,可惜哪怕加上80年代後期美國最先進電子技術,航路規劃,高性能雷達,高性能計算機,還是讓反艦戰斧撲成狗直接下馬,到最新的LRASM才敢又添加盲射模式。

在大師眼裡,偉大蘇聯的電子技術,可以吊打二三十年後的中美啊,原來我們現在用的電子產品都是偉大蘇維埃祖國產品啊。

我發現,現在黃俄都喜歡自稱美分,從而要把自己的神吹合理化。

可惜的是啊,美分可都知道反艦戰斧的,人反艦戰斧的電子技術比偉大蘇維埃祖國的花崗岩不知道高哪兒去了,跟誰誰誰都談笑風生。

結果攤上遠距離盲射這口大鍋,直接撲街完蛋,真是可憐啊。

黃俄的基本特徵,就是啥都不懂,就去搜一堆名詞,然後只要是偉大蘇維埃祖國的東西,吹得再離譜也是真的,然後就開始以詠嘆調歌頌祖國了。

教大師一個基本常識,吹花崗岩有多麼多麼先進性能的時候,實際上所有人都以為花崗岩是長這樣的……而實際上花崗岩是長這樣的

花崗岩基本外形都不知道的時候,吹出來的無敵性能,還真有人現在都還當真啊。

哦,還論文?現在論文引用道客巴巴,豆丁網都大把了,自己沒點基本鑒別能力,以為別人也一樣啊?


總比他美萬年鐵炸彈好的多


其實很簡單,答這個題,得看黴菌對它的評價。畢竟蘇聯的整個體系都是以有效對抗黴菌航母體系為中心思想。

如果黴菌不為所動,那自然是蘇聯大沙比,如果黴菌有針對性地發展對抗性措施,那蘇聯的招數是真實有效的。

那黴菌有沒有針對性地發展對抗性措施呢? 自然是有的,人在航母體系之內專門研發了 盾 系統。


簡單打個比方,蘇聯那時的遠程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和我們現在的反艦彈道導彈其實一個思路,都是不對稱作戰的產物,因為美帝海軍實在太強大了。


看來美海軍宙斯盾防空系統是個投資失敗的項目了。因為蘇毛的反艦導蛋不給力啊,飽和攻擊也無用


以上帝視角看歷史,是耍流氓;
脫離研發、裝備的年代,評價武器性能也是耍流氓。
現在可以說,虎王坦克先進個屁啊,我大59滅他沒商量。


這文章主觀臆斷著實不少啊……佔個坑找點資料吐槽一下


這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列出了不少數據 戳破了不少謊言

但事實上 在美蘇雙方實力博弈的高峰期 上世紀80年代左右的時候

雙方基本處於勢均力敵

宙斯盾的出現 的確讓蘇聯所描繪的通過遠程 超音速 重型反艦導彈實施的飽和攻擊變得沒那麼有說服力 因為在80年代末期 美軍一個三航母戰鬥群 理論上可以同時對抗450~500個空中目標 而對應的 蘇軍要在遠海形成這種數量的空中威脅,理論上出動整個太平洋艦隊以及遠東所有的中遠程轟炸機也只是勉勉強強(協同與保障問題暫且不談)

但這是建立在正面硬剛的基礎

舉個簡單的栗子 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導彈 理論發現距離不會超過40Km(不考慮E-2的遠程預警) 以現在的北方艦隊為例 單次攻擊 以軍艦為平台 可以同時發射超過50枚遠程 超音速 重型反艦導彈(庫茲涅佐夫+彼得大帝+烏斯季諾夫元帥+奧斯卡*2) 算上末端機動 掠海飛行留給美軍的反應時間大約也就30s左右 如果沒有很好的預警 鹿死誰手還很難說啊


應該說,在一開始,蘇聯紅海軍的裝備規模、噸位還不足以和美國航母戰鬥群正面對抗時,面對美國航母對蘇聯沿岸的現實威脅,試圖依靠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這一槓桿來撬動一下美蘇之間的海上力量平衡,實現對航母以小博大的防區外打擊,是可取的。
不過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並非一個單一的武器系統,由於需要精確的目標位置數據和對目標的持續跟蹤以及中繼制導,除了海空發射平台以外,還要投入海基、空基乃至天基的偵察系統才能使這條打擊鏈完整,為了實現飽和打擊往往還要多兵種聯合出動,所以這套體系要實現良好的運轉要求並不比建設和運轉一支航母艦隊低。
而反航母導彈及其偵察、發射平台始終是一個功能十分單一的體系(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噸位巨大卻基本局限於反航母的949「奧斯卡」級核潛艇),並且其能力範圍長期局限於蘇聯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很難在遠海對美國航母造成成規模的威脅。當美國不斷升級反制手段,反航母的體系投入和要求越來越大而功能卻始終單一也就是說這個體系的性價比越來越低時還依然堅持這種路子就只能說是思維過於僵化了。
其實以蘇聯的經濟規模和科研、工業實力,發展出幾個大中型常規航母戰鬥群與美國航母進行局部對抗基本不成問題,但是思維的局限扼殺了這一可能,最終只發展出幾艘功能性明顯的所謂重型載機巡洋艦。


宙斯盾:老娘已經報警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超音速反艦導彈從來不比亞音速差。但是超音速也是有代價的——風阻增大導致同等燃料下射程降低,如果為了保證射程增加燃料和導彈重量,又會導致艦載機掛載數減少甚至無法機載發射。
紅外信號確實強,但問題是你偵測到紅外信號的時候,導彈離你還有多遠?


有沒有當然有用,至少蘇聯解體前是有效的,如果給他發展二十年現在的宙斯盾一樣不夠看。但是實用性太差戰術價值幾乎是0,除了威懾航母什麼也幹不了,平時根本沒用浪費錢,蘇聯很多時候的戰鬥思路實用性太低,這點上打小國就看出來了。


很簡單,你自己去百度一下同時代西方水面艦的防空水平就知道有沒有效了。


對於航母戰鬥群這種毫無隱身能力的大編隊來說,通過TU95這樣的飛機 或者電子偵察船 或者前出待機的核潛艇,或者海洋偵查衛星來定位是完全可行的。

在成功定位了敵艦隊位置以後,就算不使用中繼制導,大規模僅依賴方向發射(Bearing-only Launch)的導彈飽和攻擊也是有效的。在超音速導彈飛行的時間內航母的位置根本不會有很大的改變,這個情況和亞音速彈遠程攻擊完全是不同的。更快的到達時間反而減少了導彈制導的精度要求。這也是蘇聯發展遠程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依據。

考慮到冷戰紅海軍的噸位和構成,在陸基飛機難以到達的大洋深處確實不具備和美國海軍對抗的資本,但是這不是紅海軍的預設戰場。在蘇聯陸基飛機覆蓋範圍下蘇聯的重型反艦彈為主的作戰體系並不存在這篇文章說的各種缺陷。下面這篇魚叉推演讀者可以參考一下。

【圖片】【兵棋學院】吸血鬼之舞-一篇來自Harpoon作者的戰報【兵棋研究所吧】_百度貼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那麼給大家這方面找資料的思路:知網上就有大堆大堆的論文,關於反艦導彈的各種攻擊模式,

盧發興, 吳玲, 董銀文. 無航路規劃能力的反艦導彈盲目射擊[J].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2009, 31(11):2658-2662.

曠志高, 顏仲新, 劉鼎臣. 超視距反艦導彈的射擊方法探討[J]. 飛航導彈, 2003(7):14-17.

這兩篇文章和他們的參考文獻,共引文獻,相似文獻應該足夠說明這個問題了


激波能干擾電磁波信號???


並沒有說得那麼不堪。以花崗岩為例,是可以低彈道發射的,就是射程比高彈道的時候要打點折扣。並不像有的答案所說,只能高彈道發射,然後就被防空系統給早早幹掉了。所以,如果花崗岩騎臉的話,威脅還是挺大的。

而且當時蘇聯的思路是,想一次性換掉美帝的艦隊,而不是你打一下我打一下大家過招。所以是超音速導彈密集陣騎臉。為什麼會有這種思路呢?這倒還真是因為技術落後,所以只能靠無腦懟,你反導能力也是有上限的啊。


看過這篇文章,說實話冷戰結束後軍備放緩,這些雜誌真沒什麼好寫的。再說一般的軍事愛好者也很難分辨真假。


以下是個人感覺:蘇聯反艦力量哪有那麼不堪。真那麼不堪,美國人幹嘛還會那麼緊張,還搞毛宙斯盾啊。回答完畢


推薦閱讀:

中國是否會建造052E驅逐艦?
《新世紀福音戰士》中有哪些多炮塔聖教元素?
大型船舶及航母的螺旋槳在航行時,會傷害到魚類嗎?
打航母時能用鑽地導彈嗎?不求炸毀,只求穿洞漏水下沉?
若航母改用核動力驅動,一公斤的濃縮鈾要多少錢,航母核反應堆需多少公斤鈾?

TAG:美蘇冷戰 | 導彈 | 海軍 | 軍事裝備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