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射滿桂?

看了半天也不是很明白其動機。

首先殺毛文龍。為何如此心急去殺毛文龍?是不是就是為了樹立威信消除異己?以及,崇禎皇帝如果真的那麼器重毛文龍的話,為什麼不與其直接召對?以至後面袁崇煥對局勢產生誤判。

然後射滿桂,打得正酣的時候讓人放冷箭,事後崇禎皇帝一問就又承認。他和滿桂那個時候關係是已經和解了嗎?


五年平遼是否可行?

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是他「聊慰上意」的浪對,還是胸有成竹的謀劃?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近百年來學者們不斷爭論的一個懸疑的問題,有人認為「袁崇煥平定遼東,不過是袁崇煥放的一顆大衛星」,認為筆者查閱各種資料,可以確定,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許諾是存在的,首先,《雪汀先生朝天日記》記載了此事,其他方面的史料也記載了此事。在袁崇煥在北京期間,發生了御史毛羽健上書質疑袁崇煥之事,在題本中明確指出「袁崇煥對陛下之言曰五年復遼」,如果袁崇煥沒有這麼說,毛羽健就不會如此對崇禎皇帝上書力證其有。

雖然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平遼」的方略,但是其中可玩味之處很多,首先,袁崇煥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五年平遼?是在崇禎「一時之顧問」的條件下所作的對崇禎的回答,還是主動請纓許諾五年平遼?如果後者屬於真實情況,那麼的確能說明袁崇煥在這個問題上缺乏深思熟慮。那麼,袁崇煥所說的五年平遼是否有可行性呢?可以認為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方案不是隨口浪言,而是有一定的可能性,這個計劃的關鍵在於收複位於遼東半島西海岸渤海灣內側的金復海蓋四衛。

遼東半島地形複雜,中以長白山地分割,渤海海灣右岸是一片狹長的沖積平原,北起本溪連山關,南到旅順老鐵山的千山山脈橫貫整個遼東半島,山峰大都海拔500米以下,但卻造成了遼東半島西岸海岸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棋步、河流短促的地理特徵,在明朝,四衛地區對於明朝的遼東十分重要。據《明史地理志》記載,金州「元本金州,洪武六年」,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經濟方面,遼南四州的物產十分豐富,如《讀史方紀要》云:「金復海蓋,並稱沃饒」, 「至於金復海蓋等州,各有積貯之家」《籌遼碩畫》云:「金復海蓋四衛,乃遼陽第一膏地,我之糧草全屯在此」,其土地肥沃,盛產糧食,後金努爾哈赤尚未背叛明朝之前,「奴寨山林叢密,可耕地少,一切米粟皆取給金復海蓋之間」。該四衛之地的民風彪悍,也是極佳的兵員:「遼左東征,余兵多聚金復海蓋間,燒礦為業。皆夙善射騎,親冒矢石,與市人自異。且久挫驟用更覺感奮宜命將招以資衝鋒之用可也」,可見該四衛之地對於整個遼東地區而言,是一個經濟上十分富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地區。對於金復海蓋四衛的重要性,明朝擔任遼事之大臣認識很清楚,他們紛紛認為,只有恢復了金復海蓋,才能談得上恢復全遼的可能。《三朝遼事實錄》記載山東巡撫趙彥奏云:「金復海蓋原無重兵,即有兵亦不能守賊。由蓋州而絕糧道,在登州相望一水,三日可到。再或由旅順而繞登州,止半日之程耳。登萊危急不啻燃眉」,指出登萊應加強防禦,應對後金可能從海路截斷明朝海運糧道的危險,由此可以看出金復海蓋四衛之地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佔領四衛之地,可以起到屏蔽登萊的作用,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得到了明朝官員的重視,天啟年間擔任督師的孫承宗對遼東戰防多有貢獻,就指出:

欲恢全遼,必先復金復海蓋。南四衛、蓋四衛在三岔河東,而實全遼膏腴之地。遼西七百里,北山南海,寛者不過數十里,狹者十餘里耳。其舊鎮遼陽,在河之東,然開原、鐵嶺一帶,俱切近北鄙,地亦荒瘠。唯四衛膏腴,而又近海,遼之所以富實。

孫承宗的部將周文郁對孫承宗的方略極為贊同,他認為「如自四衛入,則置刃於腹,而且迫於遼、沈,彼猝至而璩敗矣」,對他的構想,孫承宗極為贊同,大喜曰:「此予十年心事,無人道得,今不意知己是子」,並稱「游擊周文郁殊有心計,能陳說四衛機宜」。

車一渡,必據海蓋為要,然敵棄金復,而于海蓋尙有兵也。倘一聞我兵之東而加兵于海蓋,我以蓋套等地為快捷,而近才十餘里、遠才四五十里,一渡河則後背水而前臨堅城勁敵。夫金復海蓋四衛,俱沿海北岸,犬牙相錯,形勢固一脈也。敵既棄金復,而加兵于海蓋何為乎?我復以津軍抄其旁而襲其後令彼前後受敵,敵必惶怯,而我可以出奇。

由此可見,在孫承宗第一次督師遼東的期間,孫承宗及麾下幕僚戰將對恢復四衛已經有了初步的戰略規劃,孫承宗認為「全遼以四衛為存亡」,並且多次派遣間諜前往偵查後金形勢,且準備令毛茅元儀作為總兵以取得海蓋,但是最終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採取行動。天啟五年,明軍在柳河之戰中失敗,孫承宗被閹黨分子交章攻擊,被迫辭職回鄉,而時任寧前兵備道的袁崇煥則成為孫承宗平遼戰略的繼任者。袁崇煥繼承了孫承宗「以遼人守遼土」的戰略思想,竭力提升遼東軍隊的戰鬥力,接連取得了寧錦、寧遠兩次大捷,遏制了後金勢力對明朝的步步緊逼,「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對鞏固明朝邊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天啟六年,明軍取得了寧遠大捷,然而,後金軍卻襲擊了明軍水師駐地覺華島,明君損失慘重。袁崇煥撒淚祭祀陣亡官兵,在祭文中,他指出天子調發南北舟師的目的是令他們「一帆而復四衛,二帆而黃龍掃哉」。天啟六年五月,他在上疏里談及毛文龍移鎮問題之時說:「毛文龍宜日近遼,不宜日近鮮,但移文內駐,不若留為外犄。水可泛舟三岔,陸可揚鞭四衛」,崇禎元年五月,袁崇煥出海同毛文龍會見於雙島,在出海前他對崇禎皇帝上疏也說道:「職切惟五年平敵之事,早夜圖維。既殫獨慮,又集眾謀,規勢於四鎮,扼要東藩。按國初馬雲、葉旺之故跡,則恢復有必乘之」,這是因為袁崇煥歷來主張堅持孫承宗的戰略規劃,在西線堅持加強寧錦等處的戰守,在東線則利用登萊、東江等地的明朝水陸軍隊恢復對遼南四衛的控制,爭取對後金作戰的主動權,為此他親自出海會見毛文龍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東江問題,還有「一以觀復遼之形勢,一以驗海道之難易」的意圖在內,可見袁崇煥的復遼方略不是「漫對」,而是在對形勢做出仔細分析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設想,具有一定可行性。


滿貴在德勝門。 袁崇煥在廣渠門。你覺得袁崇煥射的是東風21嗎?


孟森的《明史講義》已經說得很清楚:

「毛文龍東江之兵,始以朝廷無的餉而借口通商,以違禁物與敵為市,敵乃大得其助,而崇煥治兵,請管東江之餉,而文龍拒之,以與敵通市為利,又不欲以領餉而暴露其兵額也。崇煥斬文龍,編製其兵,核實其餉,東江正可有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無所依賴,自相屠殺,相率降清。論者又以此為崇煥之罪,不以為殺崇煥者之罪,至今尚糾紛不已,是用揭之。」

對於殺毛文龍,據《明清史料》中的崇禎聖旨:

「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貧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勒諭行,仍聽相機行」

看,是「聖明天子」的聖旨明確說毛文龍「通夷有跡」的,還讓袁崇煥「不必引罪」。不管袁崇煥殺毛文龍合不合程序,是崇禎皇帝為其背書的。

《崇禎實錄》也記載,「吏部奏言:『皇上命汰冗員,臣以為莫先於清廕。兩京三品以上及疆埸大吏例廕其子,念其祖父勞勩也;乃父兄罪削,子弟恩廕如故。夫廕以酬勞臣,非恤罪臣也。宜命驗封司清核,以杜僥倖』。上是之,奪毛文龍世廕,毛雲龍除名。」看看,這明顯是當做「罪臣」處理的。

如果說以上是崇禎為了讓袁崇煥辦事,順著袁崇煥的;那你殺了袁崇煥以後,該給毛大帥「平反昭雪」了吧?

然而《崇禎朝野紀》記載:「崇煥既誅,有東江舊弁周文煌,具疏為毛文龍訴冤,奉旨云:逆督擅殺島帥,罪案已定,文龍歷年糜餉,牽制無功,豈得乘機借端,希叨忠義。周文煌瀆奏不倫,本當重處,念系愚弁,姑饒他。觀此旨,始知殺袁為毛報仇,非聖意也」

看看,有人為毛文龍訴冤,崇禎還說「瀆奏不倫」呢。

至於「射滿桂」,還是不要搞笑了吧。

至於網上某些「袁崇煥是清朝捧出來的」神論,具體可以看我的文章:

袁崇煥的地位是清朝捧出來的嗎?


袁崇煥殺毛文龍是覺得他不聽話,射滿桂其實是冤枉他了


袁向皇帝吹牛後自知沒能力實現五年平遼,只有想辦法與後金議和,如果真能成功也算圓了謊。之後他採取的每一步行動都是圍繞著議和這個目的的:第一步,斷東江的糧草迫使毛文龍到雙島跟他談判,藉機假傳聖旨謀害了毛,為後金掃除了後方的牽制;第二步,賣糧給與後金勾結的喀啦沁,而且是在皇帝都知道建奴混在喀啦沁人裡面的情況下頂風作案,目的是為後金入關準備糧食;第三步,後金入關後袁明裡派趙率教領兵堵截,實際卻向後金通風報信,導致趙部三千騎兵全軍覆沒,並且遣散援兵,放後金到京城;第四步,企圖謀殺援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滿桂,並不顧明朝二百年邊軍不允許入城的慣例,堅決要求入城,企圖「脅天子以令諸侯」,迫使皇帝簽下城下之盟。這幾步,除了最後一步袁全部做到了,可惜明朝當時氣數未盡,讓袁的計劃功敗垂成。


簡單地說,袁崇煥向崇禎保證五年平遼,肯定是有自己的計劃的。當時後金的叛亂雖然給明朝造成了很大傷害,但還在可控範圍內。蒙古的林丹汗、朝鮮、東江軍加上關寧鐵騎,在戰略上對後金是四面合圍,可是呢任何一方都不具備單獨對抗後金的能力。
袁崇煥如果想平定後金,必須協同各方聯合作戰,如果想用撫策,也要依賴其他三方的配合,所以他必須整合內部力量,集權在手。此時和朝鮮、蒙古相比,首要目標肯定是遼南的毛文龍。
毛文龍當時實際是半個軍閥,他作為總兵,東江軍也開鎮了,居然沒有文官節制。毛文龍整天和登州負責補給的山東文官扯皮,誰也不服誰,當時誰能想到後金能成長為大清?安祿山的例子倒是擺在那兒,遼東、遼西可是卧塌之側。後來毛文龍冤死,朝中也沒什麼人同情。
袁崇煥呢,如果大家讀過他早年的事迹、說過的話,就知道袁大人一貫是性格蠻、手段狠。殺毛文龍是為了控制東江軍,從而實現他五年平遼的彌天大謊。至於選擇殺死毛文龍而不是其他手段,那就是個人性格、時代特色了。大萌朝武將沒人權,文官殺武將,就像宰條狗。
最後,袁崇煥和崇禎皇帝一樣,處理事情時的風格都屬於:你和我講遊戲規則,我跳將起來拔劍把你砍了。對歷史稍微敏感一些的人都會意識到,這是亂世將臨的徵兆。


殺毛文龍,是因為他不聽節制,遼東形勢嚴峻,袁崇煥自身難保,絕不可能讓東江這幾萬人態度曖昧不明的中立。

還是舉之前舉過的例子,第一,檀淵之盟時宋真宗親征,並射殺了遼國主將,導致遼軍士氣大減,這時宋軍已經有吃掉遼軍主力的可能,但宋真宗召河北大將王超前來會師,王超說要等等,宋真宗立馬慫了,為何要等?王超當時手下步卒十萬,宋真宗絕不敢冒險。於是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匆匆議和。

第二個例子,冒頓單于圍攻劉邦,韓王信部下一些軍隊不來,冒頓就疑心韓王信與漢有謀,便撤開一角,放劉邦走,避免了一次決戰。假如韓王信手下的趙力期與王黃前來,冒頓絕不可能放棄殺死劉邦的機會。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不聽節制在戰場上是什麼性質,宋真宗並不以多疑聞名,冒頓也不以多疑聞名,袁崇煥更不以多疑聞名。

「毛文龍懸據海上,靡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兼礙!」
————————明·崇禎帝聖旨,《明清史料》甲編冊8,原件藏台北中研院。

「島帥毛文龍懸軍海上,開鎮有年,動以牽製為名,案驗全無事實。剿降獻捷,欺誑朝廷;器甲芻糧,蠹耗軍國。屢捧移鎮明旨,肆慢罔聞;奏進招降偽書,辭旨驕悖。現且剛愎自用。膽勢滋長,彈劾口口,節制不受,近乃布署夷漢多兵,泛舟進登,聲言索餉,雄行跋扈,顯著逆形!」
————————明·崇禎帝聖旨,《崇禎長編》卷23。

這兩個資料中崇禎都明確在聖旨中提到毛文龍不聽號令,違背旨意,不受節制,這樣的一個武官,橫亘在朝鮮遼東山東的中心,部眾數萬,每年包庇走私,做生意賺取銀兩無算,不殺他,又用不了他,最終毛文龍會怎樣傻子才看不出來。

「遼民苦虐於北,時欲竄歸中朝,歸路甚艱,百計疾走,數日方抵關,文龍必掩殺之,以充虜報功,是其大惡!」
「上以文龍驕悖,命崇煥安心任事,且嘉諭之。」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4、5。

「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者。以其身權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
「崇煥斬文龍,上亦甚喜之,褒諭倍至,不嫌其矯詔。」
————————明·夏允彝,《倖存錄》卷上。

這其中明確提到崇禎對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事是很高興的,並且提到了朝廷中多有彈劾毛文龍的大臣。而討厭毛文龍的大臣有多少呢?很多人說言官罵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所以這裡就不算言官。

第一是遼東經略熊廷弼,認為毛文龍私自出擊鎮江,朝廷軍隊還沒有集結完畢,因此導致鎮江無法守衛,周圍數萬軍民被後金屠戮,自己逃入朝鮮僅以身免,自稱是大捷,實際是大禍。

第二是右都督何可綱,認為毛文龍的出生,是國家的不幸,毛文龍的受重用,是朝廷的不幸。

第三,是山東總兵楊國棟,彈劾毛文龍沒有牽制之功,擁兵數萬,卻坐視關寧一再被後金攻打,無動於衷。並屠殺難民,偽裝成後金士兵請功,前後數萬人。第三,兵船在登萊來回遊盪,斥候遍布山東海岸,有謀反的跡象。

第四,朝鮮國王李棕,說毛文龍和禽獸沒有區別,胡亂殺死邊民,沒有人性。

又有毛粉說是清朝洗白了袁崇煥,黑了毛文龍,在此也列出證據。

「毛帥受朝廷委寄,賜便宜甚重,一旦書生奉政府意,出片言立死軍前。」
————————清·尚可喜,《平南王元功垂範》卷3。
「將軍死以冤,而其事竟白如膽日!」
————————清·孔有德、毛奇齡,《毛總戎墓志銘》。
「毛文龍雖慓悍不馴,初未顯然跋扈。」
「崇煥輒行誘殺,其專擅之罪較張浚殺曲端為更甚!」
————————清·乾隆帝御批,《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114。
「毛氏開府東江,辟草萊,固邊圉,牽制山海,厥功至偉。袁崇煥矯詔殺之,乃自壞長城!」
「文龍沉冤,終明之世,未嘗一日白!」
————————滿洲國·羅振玉,《東江遺事》跋。

這是我大清在黑毛文龍,洗白袁崇煥,也許是滿洲漢字與關內意義不同,導致我會錯意了。


唔,,題主,說實話,您的問題都可以再開一個博士生論文課題了
樓上的回答也只是一種觀點
尤其是袁毛之爭,是民間史學家爭論無數遍的
去明朝吧,袁崇煥吧,毛文龍吧看看,,裡面維護東江大帥,維護袁督師的都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每個陣營有自己的無法反駁的理由。
有說袁督師禍國殃民為私利謀害抗金將領,有說毛文龍狼子野心尾大不掉的
所以這個問題不那麼好回答的,目前還沒有公論。


我有皇恩在身,看你不順眼殺你也就殺了,至於皇恩為什麼在我不在你?

因為我會扯淡啊, 你毛文龍就扯不出五年平遼的蛋來


我看到有人講到孟森的明史講義。
很巧的是,我這個人成年以後就很難靜下心來看書,18歲以後唯一看完的一本書就是明史講義。

讀了整本明史講義,我覺得唯一出彩的就是開篇幾章,明代是一個奇特的朝代,封建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土司制度、宦官干政、流賊。這些前朝都沒有有遇到過、無例可考,再加上清修明史,比較清與明的特殊關係,也不可信,我們在看明史時都是通過李朝實錄這些他國史料來佐證,這一點在明史講義中孟森自己是這麼說的:


非將明一代之本紀、列傳及各志統加整理補充,不能遂為信史。
所以孟森同志為了寫這本書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吧。


而孟森這本書最有意思的的,是開國篇的內容,譬如下面這膾炙人口的一段話: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而我們經常說:漢承秦制,宋承唐制。
而孟森也對明清制度沿襲作出了解釋:

明祖有國,當元盡紊法度之後,一切准古酌今,掃除更始,所定製度,遂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漸廢弛則國祚漸衰,至萬曆之末而紀綱盡壞,國事亦遂不可為。有志之人屢議修復舊制,而君相已萬萬無此能力,然猶延數十年而後亡。能稍復其舊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別有根柢外,所必與明立異者,不過章服小節,其餘國計民生,官方吏治,不過能師其萬曆以前之規模,遂又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清無製作,盡守明之製作,而國祚亦與明相等。明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清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故於明一代,當措意其製作。措意明之製作,即當究心於明祖之開國。


這段話的大意是:
朱重八驅逐韃虜成功,然後參考先代制度,參考當時情況制定了符合國情的制度,奠定了明朝270多年的國運,而到萬曆以後,制度崩壞,所以國運漸衰,積重難返。
而我大清入關代替大明則是天命所歸,因為只有我大清能夠完美再現朱重八同志的指導思想,只不過做了一點點小小的改動:剃髮易服嘛,其他政治制度,民生大事絲毫不改,堪比盛世。
所以研究明史只需要研究明朝的制度,而制度都是明太祖制定的,所以要好好研究明太祖的開國曆程,明清朝都是200年所以是因為這個制度決定了國運嘛。
這段話是本書的開篇明義章節,總領全書,為後文定下基調。
制度問題跟現在社會爭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民主制度好啊,所以米國是人類楷模,自由燈塔。
所以我大清能學到明太祖的制度,而你大明卻制度崩壞,活該你亡國,而我大清只是做了一點點微小的貢獻:剃髮易服而已,無傷大雅嘛,我還是繼承了你大明的正統的。
這段話乍一看沒問題,細細品味一下,就很有意思了,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不需要我科普,合著因為剃髮易服死了那麼多人都是小節,白死了,流亡海外的朱舜水先生之流都是旅遊?
所以啊,這本書私貨太多,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後告訴我這些都是小節,無傷大雅,我大清是大明的合法繼承人?

至於 孟森的 專辯袁崇煥之誣枉 作為現在的人去拿這篇考據做定論也很搞笑,我之前說這麼多,只是為了讓大家知道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完美無缺的聖人所做,現在寫書為了賺錢,那時候是為了立功立言立德,所以這本書只是孟森為了支持自己的論斷,找了無數史料來寫出自己的論點而已。參考孟森所處的時代,他所做的考據只是能作為一種參考,而不能拿來直接做定論。

否則我現在寫一本書,考據曾經地球是方的,然後N多年後,後人拿著我的書說:看,地球曾經是方的。


推薦閱讀:

「方孝孺被誅十族」是野史嗎?
如何評價楊廷和?
兵力強大的陳友諒為何敗給了比自己兵力小的朱元璋?
為什麼豐臣秀吉不考慮先征服女真?

TAG:明朝 | 袁崇煥 | 中國歷史 | 清朝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