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喜歡上莫扎特的音樂?
自己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古典樂迷,不過近半年很喜歡肖邦的練習曲、敘事曲和夜曲,以及李斯特、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的各種作品。出於對肖邦的喜愛,還自己找到了 Godowsky 和 Marc-André Hamelin 等人的演奏版本,也很喜歡。
我偏愛鋼琴獨奏和三重奏。除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外,傳統的交響曲不是太喜歡。可是莫扎特被譽為音樂皇帝,我也看過電影《Amadeus》,但對於他的音樂就是喜歡不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早年還沒正式接觸莫扎特的情況下,首先接觸了他那些被大量用於各種社會情境中的曲子,導致了潛意識的抵制。
謝謝各位的回答,經過正確的打開方式,題主已經對莫的作品產生了強烈好感
樓主既然不喜歡莫扎特,那就不去聽唄,何必要強迫自己非要去聽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呢。音樂欣賞這東西,又沒有對錯之分,又不是說不喜歡莫扎特的人就是臭流氓,必須要關起來。每一個作曲家,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還沒見過有哪個作曲家是一定要所有人都喜歡的。
雖然貌似題主好像解決了問題,不過嘴痒痒還是想說幾句
以題主在問題中所描述出的欣賞水平來說,開如下幾個「藥方」
1.既然入了古典坑,那看個歌劇應該不是問題。莫扎特的最高的藝術成就都在他的歌劇里。可以看看後、費、唐、魔這幾齣歌劇。相信我,看完之後你絕對會有不同以往的感覺。
2.莫扎特牛X的地方之一,就是他能夠輕鬆駕馭各種體裁。在莫扎特的曲子中找你喜歡的體裁去聽,總會有對你胃口的曲子。
3.你喜歡的大多數好像都是偏浪漫主義的,莫扎特大部分作品與浪漫主義這四個字無緣,但某些作品帶有一些抒情特徵,尤其是小調音樂(或者是單樂章的非奏鳴曲體裁的作品)。這個你可以去我的專欄逛一逛。
介甫說 - 不同尋常的莫扎特——莫扎特小調音樂一覽(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5044720?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另外,「可是莫扎特被譽為音樂皇帝」這種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見。
「他那些被大量用於各種社會情境中的曲子」,很好奇你指的都是哪些曲子。K.525?K.622?K.331?K.626?K.299?K.334?K.550?K.551?K.466?K.492?能被大量引用,恰恰說明了這些曲子受人喜愛,是精品中的精品。
相比於許多樂迷的習慣,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討論音樂家的個人生平的。
對於我來說,理解一個音樂家,很自然而然的,去聽他這一生寫作的曲目就可以了。
比如李斯特,年輕的時候牛逼哄哄,自覺是名師門下,貝多芬再傳弟子,中年的時候風流倜儻,等年老的時候突然對音樂有全新的認識。所以我們可以聽見他的作品,早年模仿師祖,中年非常浮誇,喜歡橫跨整個鋼琴的華彩與冗長的炫技段落。但年老之後呢?去真真正正沉下心研究大管弦了。
與許多音樂愛好者又不一樣,我個人非常討厭李斯特中前期的鋼琴作品,討厭炫技段落,尤如愛之夢的長華彩,將美好的主題人為性地割裂開來。但對於他晚年的管弦作品我喜愛有加。
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是能夠真正反映他在創作這個作品時期的精神與現實的。所以題主如果實在不喜歡莫扎特,莫過於是對於他的作品所反應的他的性格與精神世界無法產生認同感。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喜歡上一個音樂家。對音樂家有個人好惡我覺得才是一個人的真實心態,更是因為能夠聽懂古典樂才會擁有的正確反映。終於找到個同道中人了啊,樓主,我剛開始也跟你一樣,感覺所有人都在說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這些大牛,為了不降低自己的逼格,也一直聽他們的作品,但是難說非常喜歡。
直到後來,聽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後,竟然被感動得哭了,我生活中的痛苦、無力、糾結、悲傷全部被他在第一樂章淋漓盡致得表現了出來,而第三樂章又非常霸氣得把這些全部擊碎,展現了積極向上的旋
律。
那時的我正處於非常低谷的時候,非常不順利,失眠,長白頭髮,坐在椅子上會莫名其妙得流眼淚,沒有人可以傾訴。但是我覺得拉赫瑪尼諾夫懂我的感受,他當時也是這樣,本來意氣風發,寫了第一交響曲後被人狂罵,從此失意了很長時間,直到寫出第二鋼琴協奏曲才緩過來。而第三鋼琴協奏曲是對這段經歷的總結,一氣呵成,只有體會過失敗的人才能懂,只有體會過極端痛苦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從此以後,他的第三鋼協就是我的專屬了。
所以我想說,不必像有些人那樣,把它當一門課程,古典音樂這麼多,找到屬於自己的就可以了,好聽就聽,不好聽那可能只是你和它性格不符罷了。
別刻意去喜歡或者討厭一個作曲家的作品
在對待人情世故上不是有個講究叫做對事不對人么?
對曲子也一樣,聽到一個曲子,別第一時間去看作曲家,看演奏,看指揮
先聽他一段,感覺喜歡呢,再看看這是誰寫的誰演的,什麼版本啥的
簡單來說,先問自己的心,這曲子我喜歡么?
用這種方法去聽音樂,沒準你會發現某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竟然是莫扎特的
先入為主、預設立場地去欣賞一部陌生的作品,可能會讓你失去很多欣賞古典樂的快樂
其實莫扎特對我們來講屬於最不陌生也最「人間」的一位了,比如當年大街小巷都在放的 S.H.E 《不想長大》就是莫扎特的第40號交響曲改編的。還有《走出非洲》開始時那一段綿長的好像象群在非洲草原上緩緩行進的單簧管協奏曲也是莫扎特。
心情煩躁的時候,常常不停地換碟片,幾乎每次都是換到了莫扎特之後就任由我CD 愉快地旋轉下去了。讀書的時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個120G 的硬碟,能把 60G 的莫扎特全集裝在裡面。因為莫扎特的曲子是歡愉、平和的基底,所以它一直是我畫畫時候的背景音。
拿 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K488 來說(好吧,儘管這首曲子的知名度比不上 22 號 &<女王&>)
第一樂章依然是大調音樂特有的秘密幽會般的喜悅開頭,小提琴和木管象蝴蝶一樣相互追逐。第二樂章幸福緩緩消逝,哀愁如水般滲出,蕩漾著歸於平靜,在西西里節奏的律動中,薩爾斯堡民謠時隱時現,氣息悠長的旋律線輕輕抖動,苦澀中帶著永恆的鄉愁。第三樂章快速的竄出,莫扎特不容許這一次屬於他自己的憂傷思念一瀉無餘,悲傷悄然到來,悄然剎車,信手拉來歡騰的迴旋曲作掩飾。三個樂章,情緒大起大落,把兩種不同色調的顏色儘力攪和在一起,主體更顯曖昧,然而在我看來,卻達到了人生最真實的真實。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在談論莫扎特的時候,談論的是他「天使」一面,但個人認為他性格中無奈和猶豫的一面更令人著迷,只不過由於實在是個善於掩飾和敘事的人,就像比一個眉飛色舞講故事的人,說著說著就忽然動了情,眼睛裡滲出一點淚光時,卻又馬上記起了自己的使命,急忙掩飾,聳聳肩膀,做個鬼臉,另開一條線索講下去。關於這一點,卓越的歌劇創作正是他高超的演戲本領的絕好證明。引用某樂評人對第 40 號交響曲的話說「每每升騰起來的樂句又無奈,無力的走下行滑落的曲線,伴隨管樂的無力的嘆息唱和」。
不得不提的是那部講莫扎特傳記電影 &
我和tz貌似是反過來的,一直接觸乃至於痴迷莫扎特,一度非常反感貝多芬,最近才有所緩和。題主喜歡的鋼琴和三重奏莫扎特至少不爛,尤其是弦樂重奏可以說是莫扎特的精髓之一。我猜題主是男性吧,個人以為要喜歡莫扎特首先不要太理性,也不要太衝動,相對來說女性演奏家演奏莫扎特成功的也多一點,比如哈斯基爾和內田光子。個人感覺聽莫扎特音樂像個孩子比較好,靈動,無憂無慮。個人感覺莫扎特的音樂很平和,很陽光,宛如天堂的歡歌。誠然他也有喪子寫出來很壓抑的曲子,但遠遠不如西貝柳斯門德爾松的灰暗。莫扎特的音樂就像在找平衡,技巧簡單,但是內容深邃,陽光但沒有貝多芬那樣激情四射,有點像道家那種陰陽平衡大道至簡的感覺。總而言之,要想要愛上莫扎特,放下戾氣,放下煩惱,用一顆孩子般的心去感受就好,到最後會像嗑藥一樣上癮的~_~
經常聽莫扎特的音樂,時間長了,會喜歡上莫扎特的作品的。
我說個冒大不韙的話:莫扎特是古典主義的高峰,而一些古典主義的審美趣味在現在看來的確是過時了,甚至還有些俗氣。不喜歡莫扎特並不奇怪。
我喜歡用食物比喻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用食物來比喻是什麼呢?最經典,最純粹的甜食,這種印象比較符合他的氣質吧,也就是純粹的糖(蔗糖,果糖,etc)。
在人類發掘美味的初期,能制出純粹的糖是很大的進步。這種樸實,天真,甚至有些幼稚的味道是美味的基本面之一,固然經典。
然而我們不可能停留在單純的甜的層面,我們需要更複雜的風味,香氣,口感等等。發現/發明糖的那個人偉不偉大?當然偉大,純粹的甜味當然經典。但是如果你喜歡吃甜食,你會天天拿著糖漿之類的東西吃么?
愛吃甜食的朋友往往都喜歡不那麼甜的甜食吧?莫扎特的音樂也是一個道理,他可以引你入門,或者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終點,但你在探索音樂之美的過程中不會在他身上駐足,因為他太經典/純粹/幼稚了。
莫扎特在這個時代沒有那麼容易被喜歡,是因為他作品的審美趣味已經成為最基本的基本,廣泛存在於各種音樂作品的DNA中,以至於顯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些俗氣。這反而證明了他的偉大。對莫扎特無感的人並沒有錯過什麼。
如果一定要喜歡一個和莫扎特類似的,不妨嘗試一下 Jean Michel Jarre。唯一要小心的是 Jarre 的作品 Fourth Rendez Vous 曾經被中央電視臺用作片頭曲,而且估計是盜用,有可能引起類似的潛意識抵制。
大概從小提協開始迷上莫阿瑪的。
那時大概十歲。
至今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還是願聽他的小提琴肯切頭、小提琴索納塔和弦樂四重奏。
僅作參考。
中學大學的約十年時間。
幾乎不聽莫阿瑪之外的。
這導致我失去很多本可能有的快樂。
當然也錯過了很多本可能加深友誼的討論。
太用力了。
竊以古典三傑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擬之於大宅院、海景別墅、宮殿。
私以為如果不是權力欲特彆強的還是會放棄宮殿去住海景別墅的吧。
以前是不喜歡莫扎特的,覺得莫扎特的音樂就是一群歡快的小屌絲蹦蹦跳跳的感覺,俗。你看人家布魯克納,一樣屌絲,但是就屌得很深沉。
後來聽到了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就是那個用當時最俗的音符段落拼起來的著名的第二樂章。聽的時候,我也被社會日夠了。
差點哭了,終於明白了莫扎特之所以謂之神通,謂之上帝身邊的天使,他的音樂真的有魔力。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歌劇和鋼琴協奏曲。針對題主的問題,推薦聽他的鋼琴協奏曲,如21,27,17,9,12等。尤其推薦慢板樂章。
如果不喜歡的話,那就是不對胃口,就不必強求啦。買套好音箱
我最近喜歡古典音樂是因為一部韓劇《密會》,一個40歲女人和20多歲小夥子的愛情故事。裡面充斥大量古典音樂,很能陶冶情操,配上劇情發展,你會覺得音樂和劇情相得益彰,同時滿足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建議你可以試試,其中包括很多曲子,莫扎特,李斯特等等,因為這部劇,我還特別愛上了莫扎特的《A小調迴旋曲》。
Mozart的音樂作品類型很多:室內樂(鋼三弦四等)、歌劇、協奏曲、交響曲等,可以多聽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好吧其實很多都是一個味兒,不過慢樂章可以試試)。
如果各種類型都聽過了沒什麼感覺,那就是你和Mozart八字相衝命中無緣,不宜再碰。
另外一種做法是先聽海頓,如果能接受貝多芬,海頓的風格應該在他和莫扎特之間,個人感覺。
具體你想要什麼樣的作品可以評論我修改上視頻。Glenn Gould 1932 1982 Mozart Sonata視頻穆特,莫扎特:鋼琴三重奏,03,Trio in B Flat Major,K 502,音樂會視頻
年老了又想回憶快樂時光時就會想聽莫扎特
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為什麼非要強迫自己去喜歡莫扎特呢?藝術這東西本來就是很主觀很講感覺的,在有些人眼裡是寶貝,到了另一些人眼裡可能就變成垃圾了
ps:就算身邊的人都不喜歡汪峰的歌,我還是會很喜歡他的歌,那又怎麼樣呢?不喜歡又何必強求?喜不喜歡是比較自然的表達 假裝的感覺很不爽 何必呢?人性化一點ok?
我喜歡莫扎特不是因為他的名氣 我有自己的判斷
據說喜歡音樂有2種模式:欣賞技能 欣賞意境 大部分人應該是2種兼有
家庭條件所限小時候學不了音樂 以前(好多年前)只能是拚命收集那種收音機錄音帶 很多時候是聽到不捨得睡覺
主要欣賞意境 沒錯 是古典音樂classical 不局限只聽莫扎特 但確實是最喜歡莫扎特
從6歲神童歐洲巡遊開始 後來天才顯而易見 到天妒英才的經歷亦是傳奇 35歲1756-1791如果沒記錯 我常想--如果他活多些時間多好啊!(原諒也喜歡歷史,so年代什麼的比較敏感)
莫扎特35歲的一生出了很多作品 幾乎都是精品 留下厚厚的一本大譜子 有統計說他後來平均一個星期一首交響曲 那質量!!!
這麼多年感覺喜歡莫扎特的音樂是因為他音樂中愉快、自由、和諧的人文精神
然後發現那種基督教文化圈才能產生這種音樂
so對教堂音樂文化產生興趣 開始只是對基督教的音樂感興趣 現在。。不確定 曾經認認真真考慮過接受洗禮 but信教的第一定律--無條件信上帝,,,臣妾暫時做不到啊
我的中學=學習+籃球+古典音樂欣賞----那時候應該重新排序的
so that 和音樂可以發生這麼多故事 完全沒預料到 一切自然而然
每次聽莫扎特的時候,你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在一個"皇家御用高大上音樂","裝B達人社交專用音樂"和"從萌正太到窮大叔一直都發達不起來鬱鬱寡歡抒情音樂",層出不窮的音樂時代,突然出現了一個歡脫隨性、有時又假裝一本正經、其實內心戲全在表面上、被以上三種音樂羨慕嫉妒恨不得丫馬上死去的音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莫扎特style」?
。
。
。
。
。
。
然後,喜不喜歡也就那樣了。
祝好
推薦閱讀: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哪個版本的書比較好?
※有助於睡眠的名家古典音樂作品?
※2017年在上海巡演的音樂劇《莫扎特》會出錄像版嗎?
※演奏家車禍而論,Valentina Lisitsa的這個K466有多嚴重?
※在聽莫扎特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呢?
TAG: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