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台灣人的名字比內地人的更文藝、書卷氣、雅一些?


自從到台灣後,幾乎每認識一個人,都會稱讚我名字好聽、文藝、像小說和電影里的名字,讓我受寵若驚。
名字就是夏雨X,大陸最常見的的女性姓名用字的排練組合而已。在大陸時,從來沒人誇過我名字好聽,而是:哈哈哈哈哈原來你就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班裡另外一個陸生也是同樣待遇。每個人都誇她名字好聽,但說實話,在大陸雖說不至於爛大街,但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女生名。

相反,剛到台灣時,我覺得我這些台灣同學的名字才好聽呢。什麼怡君、若蘭、兆苓、雅芬、素琴的,一聽就像活在偶像劇里。
後來……後來我認識了第二個怡君、第三個怡君。後來……我又認識了一堆X蘭、X芬、X琴。再看見新名字的時候,我也不會覺得多好聽了,我覺得都是常用名。至於像偶像劇這一點,我們小時候看的偶像劇都是台灣拍的,台灣名字不像偶像劇,哪兒的名字像?!

於是我終於想通了,我們覺得台灣人名字好聽,是因為我們身邊這種風格的名字少,所以在我們看來,他們名字少見、新鮮,就覺得識別度高,於是覺得好聽。
而他們會覺得我名字好聽,也是一樣。身邊沒有這類風格的名字,於是覺得我名字特別,識別度高,就覺得好聽。

SO,沒有哪邊名字更好聽,只是反映了兩岸不同的起名風格而已。而我們絕大多數人,也只不過有一個與出生年代裡周圍最廣泛的姓名審美風格相符的、普通的名字而已。
然而,即使再普通,也都飽含著父母滿滿的美好心意。


這叫精神軟骨病,不好治。多讀點書多見點世面會有所緩解。


目前為止的答案,都沒有答到點上。


絕大多數大陸人和台灣人的名字,都談不上什麼文雅。這邊流行的「偉」、「昊」、「婷」之類,跟那邊常用的「君」、「恩」、「怡」什麼的,其實都是很通俗的字眼。而近些年來,隨著網文和影視影響,大陸新生兒的名字也越發趨向於台灣的調調。這恰好說明,大眾名字受傳媒的影響很大。


之所以有台灣人名比較雅的錯覺,這是個概率統計上的問題。台灣幾千萬的人口,與大陸十幾億的人口,在媒體的傳播力度上卻相差無幾,這就造成了傳播率上的不平衡。由於基數較大的緣故,我們日常耳聞目睹的那些不太文雅名字,比台灣那邊的要多得多,才造成了這種誤解。


而決定一個名字是否文雅,跟文化傳統什麼的關係並不大,更多受家庭背景與階層的影響。

倒退到清朝末年,未庄的農夫也只會叫九斤、王胡和沒法寫出來的阿Q;即便是破四舊的新中國,領導人的名字如弼時、稼祥等也是很雅的;很多人耳熟能詳的王朔、劉燁、夏雨之類,他們都是部隊大院家庭長大的,如果他們的父母也留在農村當了知青,現在的名字無非是王寶強、劉狗剩、夏雨荷等等;而排名第一的台灣姑娘,縱然生長於保留了中華傳統的台灣,但她的名字也十分平常。這些都說明了,家庭背景才是名字的決定因素。


自從有了社會階層,人類就想盡方法來區別彼此,傳統的禮儀就是為此而設立。皇帝穿什麼服色的龍袍、官員戴什麼珠子的花翎、蒼頭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在界定彼此的階層,而更為醒目的就是名字。


馬英九原名是「馬膺九」,膺有胸懷的意思,九是九州的意思,鐵杆統派馬鶴凌的用心一望便知;連勝文名字來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結果這孩子勝文是做到了,但質卻沒有多強,當然野不起來,難怪會選輸。這些名字一看就知道,出自世家子弟的手筆。


換到綠營,則是水扁、秀蓮、貞昌、陳菊之類,他們的父輩大多是底層民眾,取名當然做不到藍營那麼講究。兩者沒站到一塊,階層差距就體現出來了。難怪台灣民眾不認藍營的帳,你嘴上行動上搞親民有用嗎,你這名字一看就不是普通民眾會起的名,難怪國民黨要敗。


但階層是可以流動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培養一個貴族則需要三代的努力。三級佃農陳松根給兒子取名水扁,而台大畢業的名律師陳水扁,兒子卻取名叫致中。你看,家庭階層提高後,下一代的名字果然就雅起來了。

只不過,陳致中這個名字,源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僅雅,而且寄望很大。綠營的小英、小昌切記,要提防這個年輕人,這是擺明了要當皇帝聖人的。


說到底,名字這東西,雅不雅完全取決於你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階層。


你認識的台灣人不是名人就是藝人……
那名字都不知道改過多少次了……
而你對大陸人的名字更多的來自於生活……
這兩者真沒什麼可比性。


月亮現在已經不止是國外的圓了嗎……


恩,張次駒確實比張二狗文藝許多。


要看長輩取的還是比較年輕的家長取的
像我姐孩子名就取的挺小公主的...

而在我祖父母在世的時候,名子都是給一個算命的取的,包含我爹那代和他們的孩子,像他跟他兄弟就是...

陳中O
陳中O
陳中O
陳中O

呵呵 一共四個

那算命的從台灣跑去四川念軍校後來跟國民黨回台灣,升到上校的時候得罪人被調到國防部冷凍,整天在部內給人算命起名,據說幫不少將官改名,干到少將退役以後在我們老家幫人算命。

年輕家長取的,應該比較會走文藝路線,較不受其他條件制約,長輩一下看八字 看命盤 看這看那的遷就的事比較多。


志明與春嬌


一邊是小明,一邊是阿強。


大概是鈺慧,淑華,綉美這些名字比較有氣質?但是什麼小雯,阿莉,蓮蓮這種也很土鱉吧


陳水扁


這個不太好講,一般來說人們對於名字的雅和俗都會不自覺的受身邊同名人的影響
譬如我有一朋友叫X建國,是個很痛快很潮的人,於是我對所有叫建國的人都改觀了,覺得這名字也並不是特別俗不可耐,反倒還有股子「是個爽快人」的感覺


羅「大佑」, 李「宗盛」, 陳「水扁」, 張「惠妹」, 王「偉忠「 , 有多內涵深奧書卷氣呢?


陶喆笑而不語。


蔡英文、連勝文、柯文哲、郭台銘、陳致中……

這類名字還不是跟大陸一樣,拆幾個寓意好的「文」啊、「哲」啊、「英」啊、「勝」啊之類的字隨機排列組合一下得來的嗎?雖然聽起來不壞,但也看不出哪裡更加「雅」一些。

至於陳菊、呂秀蓮、邱毅、王金平、毛治國這樣的名字,就跟大陸的王偉、李毅、吳梅一樣,爛了大街了。不僅平常,而且還帶三分俗氣。跟所謂「雅」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如果這些名字只是爛大街的話倒也沒什麼,我的名字也爛大街,我並不在乎。但好歹有個一目了然的美好寓意,多少說得過去。

至於陳水扁、馬英九之類的名字,實在是不明所以,尤其是「水扁」入名,聽起來就像是在說龍虱,簡直石破天驚,不明覺厲。

我覺得之所以有人會覺得台灣人名更雅,一個是因為台灣電視劇小說看得太多造成的錯覺。但即便你看再多的網文也不應該認為「龍傲天」、「歐陽紫苑」之類的名字是常態。

其二是台灣很多大姓氏在大陸,尤其是大陸北方很少見,陌生所以就覺得文藝,比如說連(戰)、游(錫坤)、柯(文哲)……這些姓氏到了大陸了就自帶文藝光環,主要還是因為你不熟悉。你讓這些人叫趙戰、孫錫坤、王文哲……分分鐘變成初中同學的感覺。院士歐陽自遠名字聽起來超級文藝,你讓他叫張自遠試試?聽起來就像是人事局某位處長的感覺。

我給自己取名叫澹臺超,文藝指數一樣爆表。

以上。


倖存者偏差
能跨過台灣海峽傳到大陸的姓名,本身就已經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或者已經不是原來用的那個名字了
那些叫欣,婷,偉,大之類的人,可能一生都沒有讓隔壁村知曉姓名的機會


什麼婷啊怡啊其實並不雅,說道雅,其實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要雅首先要正,首先從嚴格的古典意義而言,三個字的名字都不雅;其次,如果是過於顯示企圖心、顯示性別、或者過於生僻的,也不正,更不用說一些過於中二或妖冶的名字。贊同一樓,其中其實致中還蠻雅的。生活中見過最雅的名字是一位女性長者,姓黃,叫做書嚴,據說是表達向嚴子陵致敬的情懷的。


台灣大陸什麼的不討論,不過現在的大陸小孩起名字都是 詩 寒 喆 一 丁 錫之類的,當初父母起名字看起來都不俗氣,但那是和他們自己那個年代比,但是架不住起的人多了就成了俗名。台灣人周圍的各種怡君也是這個效果。我現在在醫院裡看挂號的人名字就能大治分辨出病人的年齡段。兒科病房和老年病病房完全不在一個次元。
能用來起名字的常用字不算多,就看你會不會搭配。我有個女同學,名字叫大喜,俗不俗?我覺得太好了,都是俗字,但是名字不俗,尤其配合她那喜慶又可愛的樣子。
我曾經問我爸爸我的下一輩排什麼字,回答我是慶,當時我就傻了。本來劉姓就遍地走,再來個臭遍街的慶,可怎麼辦。


我一直有種感覺,台灣文學,以及因文學導致的許多方面(如題主提及的名字),大致相當於大陸60年代的水平。
這不是說它們不好,就像千年前的文學家依舊被人瞻仰一樣。
只是事物的發展都是向前的,大陸的新興文學比起台灣當代作家的作品,在文字運用的技巧、敘事方式以及表達手法上,實在是先進到不知哪裡去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我感覺台灣人的名字比內地人的更文藝、書卷氣、雅一些?

因為台灣人的名字,近代氣息濃厚。尤其是名字,大致相當於我姥姥那個年齡的水平(她老人家今年89了)。而這種在大陸人看來古雅別緻,與時代脫節的名字,的確會讓一些人有題主的這種感覺。
因為新的東西只能用潮來形容,而古的東西,在一些人看來,永遠風雅得很。


田喜碧笑而不語


推薦閱讀:

對於 趙士程 你有什麼看法?
如何評價伯夷叔齊?
莊子《逍遙遊》中「而征一國者」中的「而」為什麼通「能」?
把大學宿舍如何裝修成蘇聯紅海軍風格?
《後漢書*嚴光傳》里說,嚴光和光武帝一起睡,把腳壓在光武身上,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御座。這是怎麼回事?

TAG:歷史 | 生活 | 文化 | 台灣 | 補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