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里 Gatsby 為什麼對 Daisy 念念不忘?男性讀者對這本書的情結來自哪兒?

奇愛博士尹珊珊在微博問的,知乎用戶怎麼看?


這個問題是問Gatsby為什麼會對Daisy念念不忘,我覺得應當回歸到小說本身去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小說家的生平經歷對小說創作的影響,有時候是一種不太靠譜的方法。一方面,會轉移對文本自身的關注,另一方面不可避免會造成過度闡釋。

我在讀《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shorten ninth edition) 時,看到這麼句:
When you listen to a story you usually wonder about the person who is telling it ,based not only what is told but how it is told ,which include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teller .......The answers to such questions should be sought in the work itself .

我很認同這部小說「半夢幻」的性質,這個形容詞在提醒我們這部小說夢幻性的時候,(含有浮華,幻滅的多重意味),其實也在告訴我們,適時地,真切地,感受,愛其實是一種「事實」。

我想說的是,蓋茨比之所以做出種種,盛大的派對,隔岸相對的豪宅,義無反顧的車禍頂包,說得簡單一點,無非就是他愛她。就像我會說:哦,不會有一個男人會這樣子地愛我,("我"即我本人),這是事實。在小說中,一個男人這樣愛一個女人,不過也是一個事實。小說當然會誇大渲染,當讀者基於自己的實際經驗,而對這種濃度的感情,產生一種疑問時,一個潛在的原因在於小說現實的兩種不同的邏輯秩序。

如果要回歸到純粹的文本,除了小心處理小說作者和小說創作之間的關係,還有時代背景的關係。我覺得對於我這種非學院派出身,對「爵士時代」和「美國夢」也不甚敏感的人,(我的確承認我的知識構成的缺陷),倒是有一種天然的好處,即能夠從自己的close reading 中有所發現,更加感性和新鮮。

於是,除了看到大家都會注意到的讓蓋茨比魂牽夢縈的「綠燈」外,我還注意到一盞燈。

『She』ll be all right tomorrow,』 he said presently. 『I』m just going to wait here and see if he tries to bother her about that unpleasantness this afternoon. She』s locked herself into her room and if he tries any brutality she』s going to turn the light out and on again.』


Is it all quiet up there?』 he asked anxiously.


『I want to wait here till Daisy goes to bed. Good night,old sport.』

以上文字出自第七章,黛西開車從紐約回長島時,意外撞死湯姆的情人,當時她和蓋茨比在一起。在此之前,蓋茨比和湯姆之間為黛西究竟愛誰已經產生爭執,於是在湯姆回家之後,蓋茨比擔心黛西,一方面畢竟她開車撞死了人,另一方面怕湯姆會對她動粗,他便守候在他們家附近,並和黛西約好,有事情會熄燈再亮燈作為暗號,並且蓋茨比請尼克去他們家打探情況,在得知沒有事情之後,依舊守候在附近。

我想,一個男人會對一個女人這樣好,不就是愛么?真真切切的無私的付出。如果命運和情愛一方面如同綠燈一樣虛無縹緲,同時一個男人的愛,也會像十米之內的燈光一樣,真切和實際。我想,有時候,解釋一個人為什麼愛另一個人,還如此這般,真是很無解的一件事情,因為,它本來就如此,它是一件「事實」。

如果還要分析蓋茨比為什麼迷戀黛西,我想,跟其他男人愛一個女人一樣,(小說中也可以是現實中的愛情),也許是因為,她跟其他女人不一樣,有和蓋茨比不一樣的出身,還有出身所賦予的其他的東西。

第六章中,提到過蓋茨比在遇到黛西之前,對待女人的態度:He knew women early ,and since he became contemptuous of them ,of young virgins because they are ignorent ,of the others ,because they were hysterical about the things which in his overwhelming self absorption he took for granted .

蓋茨比對待和他一樣出身的女人,毫無疑問有一種鄙夷之情,(小女人們太無知,老女人們不懂他的野心),甚至他曾看不起吃飯像豬一樣的父親。蓋茨比不僅在自己的出身的世界中找不到閃閃發光的理想,同樣也找不到愛情,所以他要逆水行舟般地向上爬。

第八章中,蓋茨比對尼克講述他和黛西之間的故事時,有這麼一段:She was the first girl "nice girl "he had ever known .In various unrevealed capacities he had come in contract with such people ,but always with indiscernible barbed wire between .He found her excitingly desirable .

黛西有很好的出身,以及此賦予的特殊的魅力。Gatsby was overwhelming aware of the youth and mystery that wealth imprisons and preserves ,of the freshness of many clothes ,and of Daisy ,gleaming like silver ,safe and proud above the hot struggle of the poor .
這對蓋茨比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她是第一個讓他心動的女人,她是如此的不同,同時他也意識到地位的差距帶來的無形的障礙。

不僅如此,蓋茨比看到黛西的不同的同時,也感受到黛西同樣欣賞他的不同之處,他意識到他們的愛是相互的。She was in love with me too .She thought I knew different things from her .

後來,蓋茨比去了戰場,黛西嫁給了湯姆,這不僅沒有絲毫減少他的愛意,相反蓋茨比甚至覺得是因為自己曾經很窮,給不了黛西一個好的承諾,使得她嫁給一個她其實並不愛的男人。蓋茨比的發家夢中有拯救和重新獲得一個心愛女人的意味。

如果說在他們分開的五年多的時間裡,蓋茨比一直致力於建造一座關於愛情和理想的海市蜃樓般的宮殿,在想像中不斷美化黛西的形象外,在再次重逢後,蓋茨比同樣也深愛從想像的神壇上被拉下來的仙女黛西,比如說蓋茨比知道黛西對自己目前的迷戀中,有金錢崇拜的味道,他說,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 .

所以我才會說,愛是夢幻,愛又是一件「事實」。菲茨傑拉德喜歡描寫穿白裙的黛西和貝克,如第七章,Daisy and Jordan lay upon an enormous couch ,like silver idols weighing down their own white dresses against the singing breeze of the fans .同樣,黛西既是閃閃發光的黃金女郎,甚至也是一個聲音滿是金錢的「庸俗」女人。

可是,不管怎樣,他還是那麼愛她。我覺得蓋茨比骨子裡,很清醒,理智,比如熱鬧的派對上,他是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模樣,但是他又特別浪漫和懷舊。當清醒和浪漫在同一個人身上做拉鋸戰的時候,悲劇的影子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落下。

但是就我個人覺得,是悲劇性造就了蓋茨比的了不起,如同古希臘悲劇中的英雄一樣,與命運抗爭,接著又落入巨大的無形之網中。

最後一段我也很喜歡,因為我一直沒有讀太明白,就是這樣,得不到的在騷動。但是我從字裡行間猜,在一個有點暗淡的傷感的如同離別的車站版的小說結尾,加上一段朦朧的帶點亢奮感的抒情,才圓滿吧。

有一位叫Oscar Wild 的作家曾經說過,The good ended happily ,and the bad ended unhappily .That is what fiction means .


謝邀。

之前版本有些簡略,重新理了一遍。2013年9月1日

————————————————————————————

「你覺得你是哪個婊子?」41歲的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醉醺醺的,對他身旁39歲的傑內瓦-金說。
(原話是Which bitch do you think you are,你也可以理解為,「你他媽以為自己是誰?」)

那是1937年。前一年,菲茨傑拉德剛把妻子澤爾達送進北卡的高地醫院。十二年前他已經出版了著名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此時在好萊塢燃燒自己,每周掙一千美金,有了雙下巴,而且想法子戒他永遠沒戒成的酒,離他死還有三年。他對傑內瓦吐出這句話,只因為傑內瓦問了他一句:
你小說里的女主角,哪個是按我塑造的?

他有多恨他,才會這樣,在會面之初就大量飲酒、口吐粗話,讓傑內瓦後來說「我為菲茨傑拉德的墮落而難過」?天曉得。然而關於這次會見,菲茨傑拉德給自己女兒斯科蒂的信里這麼寫:
「她是我第一個愛過的女孩兒,我如此堅定的避免見到她——直到這一刻——就是為了保持那幅完美畫面。」

1937年的菲茨傑拉德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第五章,蓋茨比重新見到黛西,緊張,狼狽,做作,還撞到了鍾,只會說些「我們以前見過」一類的套話。他只來得及說出「到十一月整整五年沒見了」,展示他的愛情。2013版電影里,從頭到尾閑雅自在的萊昂納多,只在那一個場面,表現得狼狽不堪:滿頭滿腳往下滴水。

(There must have been moments even that afternoon when Daisy tumbled short of his dreams--not through her own fault but because of the colossal vitality of his illusion. It had gone beyond her, beyond everything. He had thrown himself into it with a creative passion, adding to it all the time, decking it out with every bright feather that drifted his way. No amount of fire or freshness can challenge what a man will store up in his ghostly heart.
甚至在那天下午,也一定有過若干時刻,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並非她的過錯,而是由於他的幻夢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造性的狂熱,將自己投入這個幻夢之中,不斷添枝加葉,用一路飄來的每根絢麗羽毛加以綴飾。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趕不上一個人在情思縈繞的內心所累計的感受。)

ghostly這個詞傳神但難以翻譯。這是一種幽魂繚繞、經久不散的情思。2013版電影主題歌《Young and beautiful》得到過類似的評價,「好像有個人不斷在你耳邊下咒」。這種感情永久繚繞,恍若幽靈。你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蓋茨比,就像菲茨傑拉德保護傑內瓦的印象似的,把黛西的完美畫面,保持得太好了。

1896年,菲茨傑拉德生在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一個中產階級偏富裕的天主教家庭。12歲之前,他在布法羅度過;13歲,他爹的傢具生意毀了,而他第一次發表作品——在校報上。17歲,他想法子進了普林斯頓大學讀書,夢想當個小說家。19歲上,他遇到了小他兩歲多的傑內瓦-金。1915年2月,傑內瓦-金在日記里寫:
「斯科特是完美的情人。」下一個月,「我瘋狂的愛上了他。」
他們通信,一直到1916年秋天。菲茨傑拉德去拜訪了傑內瓦,然後,作為一個破產傢具商的兒子,他挨了傑內瓦老爸——一個股票經紀人、建築大亨的兒子——這麼句話:
「窮人家男孩子,從來就不該動念頭娶富家女孩子。」

傑內瓦-金。

他們分手了。菲茨傑拉德要求傑內瓦毀掉所有的信,傑內瓦照辦了。而傑內瓦的信,被菲茨傑拉德鎖好,藏起。那些信里的詞句很端莊,一如傑內瓦的女兒後來所說:
「她沒真正愛過菲茨傑拉德,她喜歡他,說他很聰明,很詼諧機智。」
但在日記里,傑內瓦要奔放得多。她說她愛菲茨傑拉德。她1916年寫了篇小說,描述一個女人出嫁後思念意中人的故事:意中人叫做斯科特。很多年後,菲茨傑拉德結婚時,傑內瓦給他寫信,祝他成功,還邀他來探訪一下——當然他沒能成行。但這些,菲茨傑拉德似乎並不知道。
他失戀了。他去參了軍,準備參加一戰。他怕死在戰場上,再也沒機會抖擻他的才情,於是在參軍前,寫了他第一個小說,《浪漫的自我主義者》。當然被拒絕出版了。那是1917年的事。1918年菲茨傑拉德遇到小他四歲的澤爾達,後來他回憶他愛上她的時間,「9月7日」。

澤爾達是典型的美國南方姑娘,生在1900年。16歲時就是學校的舞會皇后,萬千寵愛於一身。她高中畢業照上題了段話,極見性情,甚至預示她之後的命運:
「Why should all life be work, when we all can borrow.Let』』s think only of today, and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當我們能借到一切,為何要工作終日。讓我們只想今日,不要為明日擔憂。」

16歲的澤爾達。

他們的感情(就像蓋茨比和黛西似的)被戰爭打斷,1918年10月菲茨傑拉德要被派去法國,先被送到紐約長島。在那裡,他聽說德國人投降了,戰爭結束了。1919年情人節,菲茨傑拉德退伍,到了紐約。他搬到曼哈頓西側一個單身公寓里,以便看得見澤爾達的家;他一邊向澤爾達求婚,一邊為家廣告公司打工。澤爾達答應了他的求婚——當然,她還信口答應過許多人的求婚。然後,澤爾達做了件她自己常做,但對菲茨傑拉德來說影響深遠的事:她悔婚了。菲茨傑拉德在天堂門口,被打進地獄。

菲茨傑拉德從天堂般的紐約回到中西部的明尼蘇達,窮困到必須去洗汽車。那年他22歲,在如此的絕望之中,他翻出了《浪漫的自我主義者》,開始擴寫,1919年9月,他完成了《天堂的這一邊》——這個小說描述了一個中西部青年,如何熱愛一個姑娘(以傑內瓦為原型)被棄;如何參軍;如何又愛上一個紐約富家千金(澤爾達),但因為窮困,只能坐看該千金嫁了旁人。小說結尾是一段自嘲:「我了解我自己,但也就如此了。」11月,小說尚在製作時,菲茨傑拉德懇求編輯:「能不能加速出版?我的命運寄托在這本書的成功上——當然包括一個女孩子!」
1920年春天,小說出版,立刻暢銷,首印三千冊三天內賣完,一年內銷售十二版近五萬冊。澤爾達回心轉意,嫁了菲茨傑拉德,組成了金童玉女:那是1920年4月3日。又三年後,夫妻倆去了巴黎。

1921年,25歲的菲茨傑拉德

關於他們在巴黎的生活,海明威在《流動的聖節》里提到兩個可怕的細節:其一,菲茨傑拉德每次企圖寫作時,澤爾達就拉起他到處燈紅酒綠、連夜痛飲,不讓他得絲毫安生;其二,澤爾達欺騙了菲茨傑拉德,讓他相信自己性功能有礙,換別的女人,根本不要他。菲茨傑拉德信以為真。海明威最後總結:澤爾達有瘋狂的獨佔欲:
「兀鷹不願分食」。
當然,海明威的言論,可能出於他對澤爾達的厭惡。實際上,澤爾達背地裡也嫌他長胸毛,嫌他冒充男子漢,還認為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是同性戀伴侶——為了澄清這事,菲茨傑拉德甚至打算去找個妓女睡一晚,驗證「我是純爺們」。


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一舉奠定菲茨傑拉德的偉大地位。海明威說他初見菲茨傑拉德時印象不好,但讀完《了不起的蓋茨比》後,他覺得「能寫出這樣小說的人就是個了不起的傢伙」——考慮到海明威的刁鑽口味和傲慢個性,這評價華麗透了。但菲茨傑拉德寫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時,澤爾達除了「兀鷹不願分食」的攪擾他,還自顧自跑去海灘游泳、舞會歡鬧。最後她認識了一個飛行員,跑回來跟菲少爺要求離婚——奇妙的是,那男人還蒙在鼓裡,全然不知道澤爾達會為了他鬧離婚。
就在澤爾達跟菲少爺鬧離婚這事平息後不久,《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了。菲少爺原本想的題目是:《長島的特立馬喬》、《特立馬喬或蓋茨比》、《金帽蓋茨比》、《高跳愛人》。最後,澤爾達一錘定音,決定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個書名。

很多年後,傑內瓦問:
你小說里的女主角,哪個是按我塑造的?

許多學者相信:傑內瓦就是黛西。她是菲茨傑拉德(蓋茨比)的初戀;她是菲茨傑拉德(蓋茨比)攀折不到的那朵玫瑰;她嫁了人,給了菲茨傑拉德(蓋茨比)第一個挫折……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傑內瓦——除了嫁了人,新郎不是菲茨傑拉德——和黛西,有多少相似之處呢?


其他小說:
在《最後一個南方女郎》里,菲茨傑拉德寫了男主角在軍營里所見的一個南方姑娘。美麗,善變,始終沒接受男主角的求婚。女主角小男主角四歲——這是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的年齡差距。菲茨傑拉德大傑內瓦二歲。
在《一顆里茲飯店那麼大的鑽石》里,男主角見到了一顆山那樣龐大的鑽石,以及一個神秘富豪家族,而且與那裡的美女結緣。但災難隨後到來,鑽石被毀,逃生出來的男主角忽然間失去了璀璨奪目的故事,兩手空空。
在《松包蛋》里,依然是流金溢彩的南方。在一個歡鬧的夜晚,男主角仰慕的女主角賭輸了,「松包蛋」男主角手氣好,幫她贏回了錢,擁吻了男主角,向他示愛;可是第二天,他就聽說,女主角完婚了。「3點的街頭很熱,4點就更熱了。4月的塵埃網住太陽,又將它釋放出來,簡直就是一個下午永遠在開的玩笑。」
在《伯尼斯剪頭髮》里,菲茨傑拉德描寫伯尼斯這姑娘如何試圖打入社交圈,如何被騙剪了頭髮,如何以牙還牙。
在《頭和肩》里,男主角是個書生,女主角是個活力四射的演員。這兩位走進彼此的生活,彼此交織,最後男主角變成了個運動專家,而女主角成了個出色的寫手。
在《冬天的夢》里,一個中產階級男生陪富豪們打高爾夫,遇到從前舊識的美女一位。男生後來和一位鄰家女孩兒訂了婚,此時美女再現,讓男生放棄了自己的婚約,然後再甩掉。男生去參加了一戰,七年之後,成了紐約呼風喚雨餓商人。他聽說當年那位美女成了家庭婦女,美貌褪色。於是男生意識到「我的夢想已經遠去,我再也無法回歸」。
《夜色溫柔》的內容過於有名,不贅述。
在這些小說里,女主角有一個共性:她們美麗,如夢似幻,高不可攀,同時任性,近乎殘忍的地步。男主角們永遠帶著中西部男孩們的靦腆,只能任由璀璨明亮的女主角帶給他們全新的世界,然後被無常的命運折磨。他們總是很接近幸福,然後不知不覺間,又被當作玩物放棄了。

眾所周知,《了不起的蓋茨比》寫了一個痴情,或者說,痴於夢想的蓋茨比,為了滿足那個美麗但驕縱的女主角黛西,在長島造起了唯有夢境可以想像的不朽舞台,但最後還是悲劇結尾。在那著名的海灘獨白上,菲茨傑拉德感受到命運如燈,會不斷勾引人去追逐,卻日益遠去。你可以讀出,對他筆下的蓋茨比,以及那個逐漸流失的黃金時代,充滿了嘆惋之感。《了不起的蓋茨比》開頭,有這麼段著名的題詞: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那就戴頂金帽子,如果能打動她的心;如果你能跳得高,就為她也跳一遭,直到她喊:「郎君,戴金帽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擁有你!」)

小說最後的著名獨白:
And as I sat there brooding on the old, unknown world, I thought of Gatsby』』s wonder when he first picked out the green light at the end of Daisy』』s dock. 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somewhere back in that vast obscurity beyond the city, where the dark fields of the republic rolled on under the night.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當我坐在那裡緬懷那個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時,我想到了蓋茨比第一次認出了黛西家碼頭盡處那盞綠燈時的驚奇。他遠道而來,來至這片藍色的草坪上,他的夢一定像是近在指端,不可能會失手。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丟在他背後了,丟在這個城市那邊那一片無垠的混沌之中、合眾國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的某個所在了。
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它從前滑脫了我們的追求,不過沒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些,把胳臂伸得更遠些……總有一個晴朗的早晨……
於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進入過去。


回到蓋茨比與黛西重逢的那段:
甚至在那天下午,也一定有過若干時刻,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並非她的過錯,而是由於他的幻夢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造性的狂熱,將自己投入這個幻夢之中,不斷添枝加葉,用一路飄來的每根絢麗羽毛加以綴飾。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趕不上一個人在情思縈繞的內心所累計的感受。

當蓋茨比沒遇見黛西時,她不是一個人。她不是傑內瓦,也不是澤爾達,而是兩個曾經拒絕菲茨傑拉德、使他跌入地獄的女人合體而成的幻夢。她是菲茨傑拉德這個蓋茨比,以一種創造性的狂熱,將自己投入這個幻夢之中,不斷添枝加葉,用一路飄來的每根絢麗羽毛,綴飾起來的一個夢。她是財富,是美麗,是愛情,是那盞綠燈,那「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以及美國夢本身——「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像蓋茨比那樣不懈追求,最後你總會得到這一切」。比真正得到手更明確的,是一個穩定的台階,是一個「只要我們這麼做,一定會成功」的公式。


而當蓋茨比與黛西相遇之後,那個用粗心大意損毀一切的黛西,更像是澤爾達。傑內瓦更多代表了「窮男孩別打富家千金的主意」這個殘忍事實,而澤爾達給了菲茨傑拉德更多:狂喜、哀傷、天堂到地獄的落差。傑內瓦代表著一個無瑕的夢想,澤爾達則帶給菲茨傑拉德一種更殘忍的東西:她會悔婚,她會玩弄一個人的悲喜。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這麼說: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it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
他們是粗率冷漠的人,湯姆和黛西——他們毀壞事物,然後縮回他們的錢,或者他們的麻木不仁,或者其他什麼使他們在一起的東西裡頭,讓其他人幫他們收拾殘局。

傑內瓦不是黛西的最後一個證據:在1937年見面之前,菲茨傑拉德始終保有傑內瓦的無瑕形象。他始終不見她,就是為了「保持那幅完美畫面」,而不是「粗率冷漠的人」。1937年那次會面,令他們彼此失望,但那其實不是意外。那時他們都老了,也變了。他們像蓋茨比和黛西,還以為彼此是綠燈,但其實,「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丟在他背後了」。


當然不是說,菲茨傑拉德很天真的保留著美好的最初印象。實際上,在寫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時,菲茨傑拉德已經不那麼天真而痴心了。他內心深處,明白自己終將被損毀,這部小說簡直完美預言了他的未來。實際上,甚至蓋茨比自己在死之前,可能也已經明白,他所嚮往的,只是一場幻覺,但他還是得繼續等下去:

I have an idea that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would come and perhaps he no longer cared.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我有個想法:蓋茨比自己並不相信會有電話來的,而且他也許已經無所謂了。因為倘若如此,他一定會覺得,他已經失去了那個溫暖的舊世界,他為了生活在一個夢中太久而付出了太多代價。

「你覺得你是哪個婊子?」
傑內瓦是菲茨傑拉德的所有女性形象,又全都不是。她只負責擔當最初的夢,澤爾達才會使夢境且美麗且猙獰。蓋茨比了解一個夢境的虛幻(傑內瓦),了解誘惑與傷害並存(澤爾達),卻依然以無限熱情,將自己殞身不恤的投進去,終於殉夢而死。菲茨傑拉德寫了這樣一個人,然後加上「了不起」的形容詞,再將之殺死,順便親手毀掉了那個黛西的形象。但要到小說寫完整整十二年後,他還保留著心目中的傑內瓦,「她是我第一個愛過的女孩兒,我如此堅定的避免見到她——直到這一刻——就是為了保持那幅完美畫面。」他就是蓋茨比:已經知曉了一切,但依然將自己投在其中,無法自拔。


總結下:
有許多初戀擁護者認為,傑內瓦是菲茨傑拉德的初戀,也的確嫁了人,被認為最接近黛西,但因為小說/電影里黛西無法忽略的任性和careless,我還是傾向澤爾達更接近黛西——一個被仰慕的得不到的初戀,一個到手後會毀人的妻子。

傑內瓦是最初的夢,是那個令蓋茨比念念不忘、再未謀面、始終完美的黛西;而澤爾達則是那個讓夢璀璨奪目,然後把一切——連夢想帶蓋茨比自己——損毀的黛西。 最初,這個姑娘只是愛情的象徵。然後,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段愛情開始意味著一切:初戀、夢想、成功、人生的目標、紙醉金迷的未來、一切高不可攀的東西。之所以這段愛情和這個夢想的破滅,可以在一整個世紀里讓一整個世界的人喟嘆,是因為這小說構造了人類最古老、最天真、最直接又最純粹的夢想,被無限熱情的擁抱、放大、膨脹到不真實,最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一路幻滅過程,以及背後那個男主角(也就是作者自己):那個可能早已洞悉這一切秘密,了解夢境的美麗與空虛,但依然以身殉夢的人。


我看完這部小說的一段時間裡,曾經一想到Gatsby就一陣惆悵。

小說中,作者也對「念念不忘」做了一定的解釋。Gatsby與Daisy曾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Gatsby不得不因為戰事而遠走他鄉。在遙遠的異國,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戰友生離死別,死亡隨時在身邊迴響。他不能表現出脆弱,他不能向孤獨屈服,他不能向命運投降,因此他需要一個夢想。Daisy就成了他的夢想,一盞支撐他走過泥沼的明燈(小說中的綠燈)。

Daisy誠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美麗女孩子,但對於Gatsby來說,這不夠,遠遠不夠。如果她只是鄰家女孩那種水平,又怎麼能成為一個男人與命運抗爭時的救命稻草?於是,在Gatsby心中,他需要Daisy成為一個完美的女神,一個支撐他活下去的最完美的夢想,儘管Daisy本身不完美,但他在心中不斷地為Daisy添磚加瓦、添枝加葉、添油加醋。。。慢慢地,在Gatsby與命運和孤獨的戰役中,Daisy變成了完美,變成了人生的一切追求。

小說的末段,在男主人公的一系列回想和反省中,我們得知,Gatsby似乎也意識到,現實中的Daisy並不如他夢想中那般完美,但Gatsby依然在不斷與現實抗爭,直到死於非命。

《了不起的蓋茨比》與其說是講愛情,不如說是講一個孤獨的男人,如何不斷地裝點自己的夢想(或者說幻想),並用它和現實抗爭,而Daisy恰好是Gatsby的夢想。我們可以看到夢想的偉大力量,它使一個紈絝青年變成東海岸大富豪,但小說悲劇的結尾更提醒我們,夢想有的時候也很蒼白,夢碎的時候是如何地摧撼人心。

人們陷入自己不切實際的夢想,無法自拔。這是這部小說中,最震撼我的地方。

如果你覺得這太殘酷了,《肖申克的救贖》倒是一劑良藥


我喜歡的姑娘總和我說,你就是把我想的太好了。

我知道姑娘拒絕人時很多都這麼說,其實這真的是澆滅狂熱男人幻想的大實話。

我至今念念不忘的姑娘有幾個?兩個。一個是高中談了兩年的女友,一個是大學裡喜歡了一年多的姑娘。對於第一個姑娘,交往的兩年可以用「淡淡的深愛」來形容,由於大部分時間是異國戀,所以感情基本通過書信和兩周一次的電話來溝通,放假回家自然是很相愛,她性格溫柔,從來不會生什麼氣或者和我爭吵。從小不順的家庭經歷讓她既懂事又會忍耐。讓我至今也忘不了那段騎在車背上和擁抱就覺得溫暖的愛情。

分手都很平淡且無奈,她和一個追了她很久的男生在一起了。當時我根本不理解那麼做的理由是什麼,現在回頭看,我知道她其實已經厭倦了等待我,看不到我們的未來吧。之後的她,偶有聽起,大多是如何優秀如何努力之類的,感情生活一直不敢詢問,好像也是一直隱約有男朋友的狀態。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現在,我都會說那是我最愛的女人,我的幾任知道她的女朋友都會表達我對她們的愛有沒有超過對她的好奇和疑問。

其實我也知道,分手之後的日子,我記憶里的,可能已經不是她了,我現在想念的她的好,塑造的形象,可能會很簡單的通過見一次面來破滅,如若沒有當場破滅,也會在接下去的日子裡,讓我發現我其實有那段回憶好過有她在身邊。

這和蓋茨比很相似,男人總是對青春年少時的旺盛感情念念不忘,記住的其實是那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浪漫,而不是物是人非的殘酷現實。緬懷且獨自前行,是每一個男人的必修課。


可以借用德國哲學家謝林的一對概念來看這個問題,謝林將人的精神構成分為觀念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觀念的東西就是理性、秩序、信仰、道德感這類的東西。現實的東西就是生機、活力、激情、恐懼這類東西。

而《了不起的蓋茨比》從男性的視角近乎「暢快」的展現了這樣一個事實:男性總是不知不覺間成為重觀念的東西的生物而女性總是不知不覺間成為重現實的東西的生物。

男性的愛情不止根植於戀愛雙方實際相處中的體驗,同樣來源於對女方以及愛情本身的觀念性建構。即使觀念的內容隨著時間和境遇的變化而變得值得懷疑,但對觀念本身的堅持是男性心中難以消退的激情。所以男性身上更易出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使最後可能收穫悲劇,那也充盈著悲劇的美。我想蓋茨比不可能沒有意識到可能的悲劇結局,但他依然選擇堅持,也許這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自毀傾向,類似於哈姆雷特。

女性重現實的東西是說女性的心靈根植於一些直接的體驗,對快樂和恐懼的敏銳感受和追求,較少的觀念性動機和律令。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重逢後蓋茨比帶她參觀自己的大宅時黛西起初的快樂(我相信那是發自內心的),還有蓋茨比和湯姆攤牌時黛西的表現:猶豫著拖延表態,電影里因為過於緊張發瘋一樣地點煙(我覺得點煙的幾個鏡頭很有代表意義),在兩個男人的夾擊下說出兩個男人她都愛過(這確實是實話),感受到蓋茨比的逼迫而在心理上漸漸遠離他(感受到威脅)......凡此種種都是對自己即時心理的直接呈現,這對女性來說是一種天然的存在方式。男性也許會評價為「背叛」,女性則認為這是跟從自己感受和應激反應的一種簡單的事實,是「善於保護自己」。這種道德評價上的分歧是男女之間核心的分歧之一,叔本華飽受爭議的《論女人》中是這樣表態的:

但也正說明了她們為什麼不如男人更能主持正義,不如男人光明正大,不如男人那樣認真負責。還由於她們判斷的微弱才被眼前的事物限制了自己的視野,眼前的具體事物才可能對她們施展威力,其結果是抽象的思想原則、 固定的行為準則、堅定的信念以及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展望都無法抵擋這些威力。所以,女人具有形成美德的首要因素卻缺乏形成美德的必要手段,儘管這不重要。

在這裡我們就能明顯看到男性視角中觀念的東西(正義、原則、信念)作為評價標準的重要地位,而女性的標準是不同的。

@張佳瑋 的答案中這樣表述:

這個小說描寫了一個被所愛的任性女子操縱......

我想起了一篇《性與性格》的書評中的話 再沒有比女人更放肆、更可笑的詐騙犯了 (評論: 性與性格)

女人氣就是軟弱,而軟弱正是女人藉以支配男人的手段

這裡「操縱」和「支配」這些詞的使用從男性自己的角度講是很好理解的,然而問題是女性其實並不是「有意」在這麼做(我認為從始至終黛西都對蓋茨比毫無惡意),這些是女性重現實的東西的存在方式的自然呈現,而不能歸於「邪惡」(即使以男性標準)。那到底是如書評所概括的:

女人不是真正邪惡的,她只是與道德無關。

還是應該認為女性其實擁有一種與男性不同的「女性的道德」?我想這是關於兩性最深刻的問題之一。不解決這個問題,男女就會繼續互相譴責,而這兩年網上各種屌絲女神、接盤俠綠茶婊之類的口水已經把這個問題展現得越來越赤裸裸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這部小說譴責以湯姆為代表的美國特權階級自私專橫,為所欲為,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蓋茨比的悲劇,並指出他的悲劇來自他對生活和愛情的幻想,對上層社會人物缺乏認識。

這是某版中譯本的序言。徹頭徹尾地曲解了菲茨傑拉德的原意。不幸的是,部分答案也跟著社會主義思辨一路跑偏下去了。

這是《了不起的蓋茨比》被奉為經典的結尾: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蓋茨比相信那盞綠色的燈火,相信那個漸行漸遠的極樂未來。就算我們曾經錯過了,沒關係。因為在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把手臂伸得更遠,總會有那麼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所以我們努力溯流而行,以舟搏浪,不斷地被潮水擊回原地。

菲茨傑拉德的本意是:Gatsby 哪怕知道期許的未來遙遙無期,哪怕已經明白夢想觸不可及,也要盡全力為之奮鬥。(哪怕已經逆流而行,不斷被擊回原地,也要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遠。)而書名就叫做 The Great Gatsby ,作者的價值判斷不言而喻。事實上,Gatsby 這個人物是菲茨傑拉德以自身為原型塑造的。

至於 Daisy 只是 Gatsby 社會地位的象徵的說法,也並不正確。事實上,Gatsby 對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渴求,正是來自於 Daisy 對這些的追求。而 Gatsby 想要的,只是能和 Daisy 重歸於好。但是對 Daisy 來說,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是幸福的主要源泉。

從 Daisy 的角度出發,她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她愛過 Gatsby ,但這份愛沒有抵得過漫長的等待和金錢的誘惑。她嫁給了一個看上去門當戶對的人,她也愛過 Tom ,可惜 Tom 是個毫無品味的偽君子。在不幸地婚姻生活里,Gatsby 出現了,Daisy 選擇了出軌。但是她的前男友要求地太多,要她和 Tom 分開和自己在一起。 Daisy 先是口頭答應,但是真的面臨重大的婚姻變革又開始猶豫。而此時因為心緒慌亂開車撞死了一位路人。前男友 Gatsby 選擇擔下責任,她卻選擇了沉默。人總是趨利避害的,Daisy 發現 Gatsby 想要的太多她可能承擔不起,最終選擇繼續和Tom在一起。而害死 Gatsby 也不全是她的本意,主要是 Tom 的主意。從始至終,Daisy就是一位會愛會恨會出軌會猶豫會害怕改變會屈從於現狀的有血有肉的角色,而非一個符號。


男人對這本書的情結,來自於蓋茨比就是自己曾經想要成為卻又沒有成為的那個人。

1. Gatsby 甘於為自己的愛情理想而殉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你應該像其他的犀牛一樣順從你的命運,你就不會整天這麼鬱鬱寡歡。順從命運竟是這麼難嗎?我看大多數人自然而然也就這麼做了,只要人家幹什麼,你也幹什麼就行了。所以我們都是不受歡迎的,應該使用麻醉槍的。也有很多次我想要放棄了,但是它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覺,一想到它會永遠在那兒隱隱作痛,一想到以後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會因為那一點疼痛而變得了無生氣,我就怕了,愛她,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 」——《戀愛的犀牛》


2.Gatsby 通過自己的奮鬥,從西海岸的貧苦之地躋身入東海岸的上流社會

Gatsby聰明,執著,富有執行力,靠著倒賣假酒,成了東海岸新貴。男人願意相信自己是聰明,執著,富有執行力的。當然,很多男人都沒有成功。但是幾乎所有男人都願意相信自己能成為像蓋茨比那樣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是一種對聲望和金錢的情結。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那就戴頂金帽子,如果能打動她的心;如果你能跳得高,就為她也跳一遭,直到她喊:「郎君,戴金帽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擁有你!」)———《了不起的蓋茨比》

3.最重要的,也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哪怕知道期許的未來遙遙無期,哪怕已經明白那些極樂觸不可及,Gatsby 也要盡全力為之奮鬥。總會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

因為很多男人心裡,都有一個愚蠢的理想主義者。


首先我不是男性讀者。但作為女性讀者也可以感受到蓋茨比的念念不忘。
依我看,這種念念不忘應該有至少3個層次。

1. 蓋茨比和黛西確實有過一段真摯的感情,兩人真心相愛,小說中有描寫。因此,蓋茨比對黛西的執念,無非是想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所謂的佔有慾。

2.蓋茨比相信黛西仍然愛他,只是屈服於現實,等不下去了才嫁給湯姆。那麼蓋茨比現在回來了,並且有錢了,他有不惜代價拯救黛西回歸的心理。以犧牲個人拯救他人,心理上會帶來快感。

3.從小說的主題上說來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黛西象徵著蓋茨比的美國夢。首先我們要知道蓋茨比和黛西的身份懸殊。而作者菲斯吉拉德的個人婚姻是極好的腳註。黛西是貴族小姐,贏得黛西的愛就是為蓋茨比贏得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入場券。
我們知道小說中,儘管蓋茨比極端富有,但他並不為上流社會所認可。因為他有錢,但是沒有一種穩固的人際關係使他融入「上流社會」。與黛西結婚,是他獲得這種穩固關係的絕佳辦法。我們知道,蓋茨比大小就有成為一代偉人的宏願。

我想在我每一個涉及蓋茨比的答案里特彆強調一下美國夢這個問題。希望所有打心眼裡否定美國夢主題的知友首先回想一下美國夢到底是什麼——美國夢可以是一種甜甜圈,但它不是特指的建設美國啊我勒個去。美國夢指的是每一個人都平等地擁有依靠個人奮鬥而獲得美好生活的權力——想一想蓋茨比是不是這樣乾的?!是的,蓋茨比有愛情,如果只有愛情那就很庸俗了!

以同樣的方法試圖融入上流社會的就是湯姆那個情婦。所以湯姆與其情婦的關係,也是幫助讀者理解蓋茨比的一條線索。而我們知道這個情婦在湯姆面前連提起黛西的名字的資格都沒有,也就是預示著,根深蒂固的身份懸殊是無法改變的。蓋茨比是註定悲劇的。

其實不只是美國夢,古往今來描寫不擇手段的個人奮鬥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唯獨《了不起的蓋茨比》感人至深。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蓋茨比和黛西之間是有真感情的。我個人很反對教材當中「唯美國夢」式的解讀方法。

不過雖然蓋茨比這樣的愛情非常羅曼蒂克、感人至深,但也是在商品經濟的大背景下的對愛情的理解。不要看到商品經濟四個字就開始找板磚!愛是需要共同維護的,不是雙方各自亮出底牌——誒,你是小姐,而我恰巧有錢,那我們各取所需就在一起吧——這樣的交換。

蓋茨比並不懂得愛的藝術。但他又具有讀者欣賞的愛的激情。彌補了讀者敢想不敢做的心理,疏泄了讀者對執著之愛的渴望。這種悲劇,達到了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凈化效果。


初戀是男人的一種肉體宗教體驗

男人執著追求初戀幻像並非因為初戀本身重要,而是回訪初戀時「最大的那個自己」

所以,初戀對於男人具有一種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崇高,而引導男人走向崇高

假如一個男人抱得初戀美人歸---成立家庭,那麼初戀的真愛會一生引領男人,讓男人崇高、責任、有力

這意味著初戀成為男人頭頂懸著的道德,引領男人一生進步

男人對初戀執著,不完全意味著黛西可愛,而是男人愛初戀中的那個自己

因此,追逐初愛成為一種道德行為,讓人們發現初愛的價值。。初愛的價值是一個人的最高價值


四年前我在異國他鄉認識了這樣一個姑娘
明眸皓齒 如花似玉 知書達理 秀外慧中
乍見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飄渺
似乎想要擁有這樣的姑娘除了在她沐浴河中之時偷走她的衣服之外別無他法
愛上一個仙女 可我的家裡沒有荷塘

我們保持著不冷不熱的交往
我對她一直是口不對心的溫柔的冷嘲熱諷
也從未像她周圍眾多的追求者那樣噓寒問暖憐香惜玉 倒是隔三岔五蹭她煮的茶葉蛋搶她從國內帶回的零食拿來和朋友下酒
而讓我愈發欣喜的是
我們的關係卻與日俱進 似乎已經到了周圍的朋友都認為我們應該在一起了而兩個當事人仍舊裝傻充愣的曖昧期
可我仍舊不敢跨越一步
然後戛然而止
我們各自回國
各自工作
北京天津
一年沒有往來

兩年半前一次機會
我們吃了頓晚飯
對酒當歌 相談甚歡
她醉後反覆念叨著著我的名字和一句話
「U never know I loved u"
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一起後她說當年覺得我瞎
居然不喜歡她

之後的一年裡我一反從前
對她好的沒邊沒沿兒
不再冷嘲熱諷而是讚美有加
要知道
每天對著一個仙女說她丑而不敢發自由衷的讚美是件相當反人類的事情

我們去年夏天分手了
在一起正好一年 距今一年半
沒什麼特別的原因
全世界都懂
我空負海歸之名 卻沒房沒戶口
社保不到五年 連搖號的資格都沒有
收入不低但決談不上富裕
前途貌似光明但道路曲折

如黛西這樣的仙女就應該和家事雄厚公子相伴
蓋茲比這樣的窮小子只能仰望
偷偷的把心底的自認不現實的非分之想藏起來
裝作雲淡風輕
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廉價卻敏感的變態的自尊心
這就是我當初和她作為普通朋友交往時貌似心不在焉的全部原因

相識之初
蓋茲比的軍裝掩飾了他窮小子的本質
我的學生證彌補了我家境平凡的事實
而黛西與她
都是不甘於平凡的姑娘
她們不著痕迹的嚮往著奢侈浮華
這也無可厚非 因為她們天生麗質 理應如此

蓋茲比用了五年時間終於攢足了追求黛西
這個與他而言是夢想是希望是動力是綠光的女神的資本和勇氣
然而 女神才不會為了舊日激情放棄穩定的繁華
哪怕蓋茲比已經香車寶馬

我見證了蓋茲比的悲劇
然而並不懼怕
我和他一樣從事著金融證券行業
帶著撲火飛蛾一樣的執著

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攢夠能讓自己有勇氣重新追求她的資本
雖然有蓋茲比的前車之鑒
雖然明知是是萬丈深淵
仍舊一往無前

黛西讓蓋茲比心有綠光
她讓我至今聽到玉這個字眼都倍覺美好


為什麼蓋茨比對黛西念念不忘?

黛西是一個符號,女神啊,當蓋茨比還在當兵的時候,蓋茨比就愛上了她,因為她高貴,美麗,從來不乏追求者。這份愛是真摯的,但是淺顯的。因為他跟她並無深交。但是這份愛卻隨著時間過去自己長出了許多羽翼並且變得異常動人而充滿能量。這能量甚至成為了蓋茨比生活以及成功的一切原動力。這來自於蓋茨比的自我暗示,或者說自我鞭策。 當然這份愛發展到最後已經不由蓋茨比自己控制了。 打個比分,你這一路走來,歷盡千難,靠的是一個信念。在蓋茨比,這個信念是贏得女神黛西放心。走到最後有人告訴你這個信念是虛妄的,女神不存在。你肯定會說:誒,弄錯了吧。這就是為什麼蓋茨比最後還相信黛西是愛他的。

至於男人為什麼有蓋茨比情結?
這個各人各想法,大體這樣。
首先他是個英雄,為了美人,從窮小子變成大富豪。這無疑是嚴肅文學版的屌絲大逆襲。很激勵人。
還有一些他的性格特點,很吸引人。自律:他的日記你可以再去讀讀。持之以恆。隱忍。只要他想,沒有什麼事是幹不成的。這簡直是成功心理學發家的典範啊。
至於我,最喜歡他在開舞會的那段,套一句Franz Ferdinand的歌詞:this boy is so spectacular, not a boy but a wealthy bachelor.舉手投足,高雅得體,一個帶著一點神秘色彩的鑽石王老五。意淫一下就high了。


很贊同馮弈博的回答。補充一句:蓋茨比是一個偉大的殉道者,走的是古希臘英雄般的追逐之路,這使他超越庸俗,頭頂理想主義光環,具備了東西方合一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英雄色彩。


美劇the wire裡面一個黑人小伙D"Angelo在入獄後,在讀這本小說的讀書會上,他說,The past is always with us. 我聽這麼一說,一下子就懂了。


其實說實話,姑且不論菲茨傑拉德自身的情感經歷和所處環境,男人對於自己年少時一見鍾情式的女人不都是幻化成了女神嗎。。。需要那麼複雜的解釋嗎。。。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心結,而且是所有人都會存在的心結。你最初愛上的且沒能成功得到的那個人,一定會是你以後的日子裡念念不忘的那個人。
那時候很純,你們什麼都不懂,所以TA很完美,因為TA的一切完美都來自於你的想像。


這是兩個問題。

一、為什麼蓋茨比對daisy念念不忘?

1、Daisy 是一個非常迷人的的女子。這一點可以在Nick 初次到Daisy家吃飯,其中有一段關於Daisy的文字描寫可以印證。

「For a moment the last sunshine fell with romantic affection upon her glowing face; her voice compelled me forward breathlessly as I listened then the glow faded, each light deserting her with lingering regret like children leaving a pleasant street at dusk.」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Nick的心裡感受。夕陽的餘暉,落在Daisy的臉頰上,與窗外的晚霞相印成趣。這是一種讓人流連的美。

2、Daisy以及Daisy所代表的一切。

(1)Daisy以及Daisy所代表的階級,是當時絕大部分美國人奮鬥的目標,也就是「美國夢」。蓋茨比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青年,我在蓋茨比身上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品質-「Grit」(美國傳統價值-God 、Gun、Grit),在其身上看到了富蘭克林的影子。(在奮鬥與自律這一點很相像)通過,自己的奮鬥,蓋茨比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Daisy所在的階層。(幻覺)

(2)「證明」與「時間」

(證明)古時學子寒窗十年,參加科舉,等待中榜。或者現在學生經過奮鬥,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書。就是一個admission。Daisy對於蓋茨比來說,更多地像是一個考官。這一點可以在蓋茨比再次見回Daisy時候,緊張不安的心情,和考試前和面試前,沒有什麼區別。見面後到了蓋茨比家中,蓋茨比不斷的像Daisy介紹自的別墅的各種奢華,向Daisy一一道來。就像面試的時候,對面試官急切的展示「績點3.99,學生會主席,世界500強實習經歷,英語六級#分…」

(時間)蓋茨比的悲劇是敗給了「時間」。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況且美國old money的家族史也有不光彩的一面。正如,Nick家族。Nick對自己的家族描寫得比較隱晦,或者寫得比較輕描淡寫。

「My family have been prominent, well to do people in this middle western city for three generations. The Carraways are something of a clan and we have a tradition that we』re descended from the Dukes of Buccleuch, but the actual founder of my line was my grandfather』s brother who came here in fifty one, sent a substitute to the Civil War and started the wholesale hardware business that my father carries on today.」

Nick這段簡短的家族史介紹中,用了「be something of a」這個短語-某種程度上。Carraway 家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大氏族,並且具有歷史傳承。家族的原罪是,「my grandfather』s brother who came here in fifty one, sent a substitute to the Civil War。」這就是Carraway家族中不光彩的一面。但是,Nick 對自己家族介紹較少,雖然他們家族沒有達到

1)教育背景:「I graduated from New Haven in 1915, just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fter my father」 Nick 畢業於耶魯大學,這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其父親也是畢業於耶魯大學。對於Nick來說進入耶魯學習,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蓋茨比宣稱他去牛津大學,這是一個家族的傳統,然後向Nick展示他在牛津的合照。但是,Nick是不相信的,表示懷疑的並不只是Nick,同樣就讀耶魯的Tom、高爾夫名流Baker都是不相信的。這種判斷像什麼呢?就像一個研究藝術史、閱文物無數的名教授,看到一件贗品(通過做舊等手法,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就會感覺到彆扭。蓋茨比就是這件贗品。

2)階級認同:在晚宴時,Tom提到了一本書「『The Rise of the Coloured Empires」,這裡Tom展示了強烈的階級觀。

「This idea is that we』re Nordics. I am, and you are and you are and 」 After an infinitesimal hesitation he included Daisy with a slight nod and she winked at me again. 「 and we』ve produced all the things that go to make civilization oh, science and art and all that. Do you see?」在這裡Tom毫不猶豫把Nick包括進來了,Tom是認同Nick於自己是同屬一個階級,但是事實上還是很大的差距的。但是,對於蓋茨比來說,他與其他人的差距是時間,他父母是農民,他是相差了幾代的時間。而「時間」的不可伸縮性,即使努力也是無法追回的。

以上是我個人覺得蓋茨比為什麼對Daisy念念不忘的原因,且無法通過努力、奮鬥突破階級,真正實現「美國夢」。「時間」正是一個永遠無法突破的鴻溝,這也正是悲劇的所在。


男性讀者對這本書的情節來自哪裡?


1、「孤獨感」與「夢想」。


這本書,或者大家討論得很少的是Nick的對夢想的追逐。因為Nick充當了講述者,過多的心理描寫以及多愁善感……有些讀者會誤以為他是個Gay。追求夢想也是與孤獨感如影隨形的。


(1)紐約-夢想開始的地方。(In New York ,you can be a new man- from musical Hamilton )

Nick 離開西部,是去紐約從事證券行業,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前,這正是可以讓人一夜暴富的行業。正如,在中國從小城市來到北深從事互聯網行業。這是夢開始的地方。


(2)學習與尋夢

1)「I bought a dozen volumes on banking and credit and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y stood on my shelf in red and gold like new money from the mint, promising to unfold the shining secrets that only Midas and Morgan and Maecenas knew.」--chapter one

從事證券行業,豐富的知識儲備還是需要。Nick是一個愛閱讀的好青年。


2)「I took dinner usually at the Yale Club for some reason it was the gloomiest event of my day and then I went upstairs to the library and studied investments and securities for a conscientious hour.」

Nick 並不是整天在參加party,各種晚宴以及紙醉金迷。Nick 的日常是,在耶魯俱樂部吃晚飯,然後獨自一人上到樓上的圖書館看書學習。這就是追求夢想非常單調平常的一天。這是一個「gloomiest event"。


(3)事業不容冒犯。

細節一

「What you doing, Nick?」 「I』m a bond man.」

「Who with?」 I told him. 「Never heard of them,」 he remarked decisively. This annoyed me.「You will,」 I answered shortly. 「You will if you stay in the East.」

這是Tom與Nick的對話,這裡有一個啟示,與別人談職業的時候,如果不是太了解,也不要先入為主。正如如下行業,互聯網行業:哦,打代碼的。保險行業:哦,賣保險的。等等……ie「在哪裡工作?」「創業.」,「哦,找不到工作么?」。「在那裡工作?」,「某某,剛剛拿了B輪xxx萬。(自豪)」。「哦,小公司,沒聽過。」。就是這種感覺。這就是人與人的區別,沒有人有義務去了解你現在做什麼。這裡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不同。但是Nick覺得annoyed。


細節二

G:「why, look here, old sport, you don』t make much money, do you?」

-------

G:「I thought you didn』t, if you』ll pardon my you see, I carry on a little business on the side, a sort of sideline, you understand. And I thought that if you don』t make very much You』re selling bonds, aren』t you, old sport?」

--------

N:「「Trying to.」

G:「Well, this would interest you. It wouldn』t take up much of your time and you might pick up a nice bit of money. It happens to be a rather confidential sort of thing.」

----

N:「I』ve got my hands full,」 I said. 「I』m much obliged but I couldn』t take on any more work.」(拒絕)

「old sport」整本書中唯一說「老夥計」的是蓋茨比,這個就像是一個永遠無法撕掉的標籤,但是他卻以為是與人套近乎的好方式,卻不自知。對每個人來說,最細思極恐的是,有一些行為表現出來了,自己卻毫無知覺。談論收入與薪酬,永遠是一個敏感的話題。需要謹慎。


2、文本(語言)

這本書很多語言的描寫,很多是可以在大學的課堂上拿出來討論的。書中很多。舉一個。(非典型)

# life was beginning over again with the summer。

It was lonely for a day or so until one morning some man, more recently arrived than I, stopped me on the road.

「How do you get to West Egg village?」 he asked helplessly.

I told him. And as I walked on I was lonely no longer. I was a guide, a pathfinder, an original settler. He had casually conferred on me the freedom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so with the sunshine and the great bursts of leaves growing on the trees just just as things grow in fast movies I had that familiar conviction that life was beginning over again with the summer.

#當人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或者校園的時候。當有人,向你問路的時候,可以很熟練地指路的時候。說明就開始再融入環境了。

#life was beginning over again with the summer. #這句話我在某種程度上是認同Nick的。記得YC 的Sam Altman 在他30歲生日的時候,在博客寫的建議中。「summers are the best」。這是我唯一記住的一句建議。在文本來說,這裡也是預示著時間,預示著故事的開始,隨著夏天的結束,也預示著故事的終結。


----

以上


此書最吸引我的地方真不是它的愛情,而是它的文字。跳躍的、快速的、緊張的、視角不斷切換的文字。這樣的文字結構,令我不像在看一本書,而是看了一場電影或則話劇。至於愛情或情節,當然也很浪漫,也很好看,但還是它的文字結構更吸引我一些。


我想,這部電影並不是簡單的講述一個愛情故事,一個男子耗盡寶貴的五年全身心愛慕一個女子的故事。它真的不僅僅如此。
  蓋茨比對於黛西的愛慕,其實是象徵著美好事物的追求,對人生那種美好的願景的渴慕,一種明知不可能實現卻又令人奮力追趕的憧憬,如他童年從破爛不堪的房子屋頂破洞望去的那片璀璨星空。
但是黛西承受不起這份期望,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承擔得起另一個人對人生的所有追求。
  蓋茨比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真。沒有一個人像他如此誠實、單純的聽從內心。
  電影最後的電話我認為處理非常妙。黛西拿起電話,切到蓋茨比家裡的電話鈴響,我們可以放心的以為她終於沒有辜負他的心意,尤其管家那一句:「我想蓋茨比先生得知是您打來的電話時會很高興~」更讓我們深信不疑。然而,接下來,「我」在電話里急促的追問卻一舉將所有美好幻象擊得粉碎。
  而那個跑步之後的鏡頭,則絕對堪稱愛情偉大經典場景之一。


Gatsby愛的不是Daisy,是和她站在一起的自己。
Daisy承載了他所要追尋的太多東西,他認可自己的價值。熱情,夢想,榮譽,最初以及最終的自我。
只有在Daisy身邊他才能感到自己是有真真切切活著的,愛著的。
人的一生會和很多人談戀愛,會得到,也會求不得。但並非所有人對自己的意義都那麼重要。
菲茨傑拉德寫的就是這樣一個人的特殊性。


我覺得你要體會初戀這種偏執的情感,以及強烈的獻身,自我毀滅慾望,並不是不知道黛茜是怎麼樣的女人,而是為了那一種可能,一種夢幻,甘願被騙,只祈願這個世界有希望和愛情存在


@曹叔榮 同學的答案有一定道理,但我覺得若僅是把這個問題按女性主義的角度解釋,未免過於不近人情,且有太多社會派的分析論。

其實這個問題,在社會派心理(即對成功的追求)之下,我覺得每個在年輕時有過刻骨銘心戀情——尤其是單相思——的男紙,都能充分理解蓋茨比的心情。我同意的是,他在每次念想之後,都會將這個女孩進一步包裹在華美的糖衣中,由他親手抹在她臉上的七層面紗,甚至比朦朧後她真實的容顏更加動人,普通的鄰家女孩因為彼時的不可能,成為了女神。但你能說這種感情僅僅是物慾的進一步提升?又一個符號?這麼說,未免忒不了解男人了。這是一個夢想,但絕不是什麼已經被加了太多所指的「美國」夢!它是每個男人都會有的夢想,只是有人念念不忘,有人早早就掏出手絹擦去這一口嘆息。他堅持下來了,他幾乎贏得了,他輸了。

Daisy不是Gatsby的一切,但Gatsby願意為她搭上一切。


女神情結 正如九把刀在北大演講,介紹《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時所提到的,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每個男孩都有一個夢想,把自己內心對美好的嚮往投射到一個女孩身上,繼而把她神化,後來幡然醒悟,意識到,所謂的女神,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和彼此一樣,一樣會吃飯拉屎放屁,請你想像一下你心中的女神,在廁所里,便秘,大便大不出來一臉痛苦的表情,意識到這點之後,形成自我的內心逐步成熟,蛻變新生


推薦閱讀:

既然孫悟空會七十二變為什麼不維持人形?
邊城中的人們是那麼善良、純真,為什麼翠翠的愛情會以悲劇結束?
怎樣理解王爾德的主張「為藝術而藝術」?
如何評價小說高堡奇人里易經的運用?
什麼原因導致東西方自古至今文論發展差異如此顯著,以及東西方都有哪些對文論發展貢獻較大的人物和著作?

TAG:文學 | 人文 | 了不起的蓋茨比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