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年後有重塑人格的可能性嗎?

有心理學研究說人格在3-5歲已經成型
而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因為變故性情大變的存在,可以算是人格的重塑么?


1 沒有當代心理研究認為人格3-5歲就已成型,你所說的大概是指經典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理論,那理論創立在很早期,且未已兒童為研究對象,也不符合現代心理學的科學標準。
2 人的人格,一生都在變化,如果說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更關注早期親子關係,那麼之後的阿德勒、霍尼等人則更為關注社會、家庭環境對人格的影響,而榮格則對中年期心理有所論述。
3 阿里克森對人的心理發展劃分了八個階段,從嬰幼兒到中老年全部都有自己的心理發展使命,在每個階段,人格都會有所發展。人生就是不斷發展,不斷適應的過程
4 人格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變化,關鍵取決於環境:一句話:人都是逼出來的,環境變了,心理為了適應,就會隨之改變


人格的核心恐懼和挫敗感(羞愧)
走出惡性循環的唯一途徑是拆除防衛機制深入其中

人格的防衛機制是最狡猾的作用機制之一,手段多端,老練毒辣

如果人格恐懼自我價值的失去,那麼去面對別人的鄙夷唾棄,而不用阿q精神自慰。不要用任何信念去面對痛苦,當你說所有人都是平等,那麼這就是自我安慰,你只有赤裸裸的面對別人的看不起,你才能發現更有力量的東西

如果人格害怕愛的失去,那麼放棄對別人的思念執著,赤裸裸面對,是的,你很孤單

如果人格恐懼力量的失去,那麼面對別人的痛打,打右臉伸左臉,「你就是條蟲」而不憤怒

人格的核心躲避傷害
當你允許自己被傷害,你才能發現超越傷害的力量


由於某次大出血而大量輸血,輸入1500cc和500cc紅血球,從此性格大變,包括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那後十幾年,輸血改變性格的評論就一直圍繞在我身邊。


當代心理研究認為人格3-5歲就已成型,這份報告我看過一個近似的版本,完全都是barnum effec。

比如「

研究人員分析了1960年代夏威夷約2400名學齡兒童的資料,他們當年都是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來自不同族群。研究者比較教師當年對他們個性的評估,並在40年後採訪其中的144人,分析他們個性的四個特點即說話流暢、適應環境、易於衝動和自我鄙視行為。」
但結論卻是「
年輕時愛說話的人,常表現出熱愛知識、說話流暢、試圖掌控局面,和展現成人般的較高智慧。語言不流暢的兒童,則愛找人諮商,面對困難會放棄努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欠佳。適應能力較強的兒童,中年時會感到生活愉悅、說話流暢和熱愛知識。而適應力不強的兒童,成年後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印象,凡事愛找人諮商,缺乏人際關係能力。 易於衝動的兒童,成人後常會大聲說話、興趣廣泛和高談闊論。而相反的兒童,成人後則可能會膽小害怕、與人保持距離、且缺乏安全感。

Barnum effect:心理學概念,如果有一段關於性格特質的描述,而這段描述模糊並傾向於正面,可以用來形容每個人,那麼每個人都會以為這是在描述自己的性格。主要應用於占卜術、星相學、刑偵學。


也就是說,年輕時愛說話的人具備 "熱愛知識、說話流暢、試圖掌控局面",年輕時不愛說話的人也有可能」熱愛知識、說話流暢、試圖掌控局面「而適應能力強的人也有可能」熱愛知識、說話流暢、試圖掌控局面「

如果覺得我說的不靠譜,大家可以想一下,來知乎的人也許有年輕時愛說話的人,也有年輕時不愛說話的人,也有適應能力強或不強的人,但大家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熱愛知識」否則你不回來知乎。


因此,從幼年行為去判斷一個人成人後的性格,就算是佛洛伊德說的,我也沒有辦法信服。

人格3-5歲就已成型是不可能成立的論點。


------------------------------------------------------------------------------------
在心理學上,有很多人研究人格,人格究竟在什麼時間定型,沒有蓋棺定論
直到今天,依舊沒人能給出確切答案。


但在醫學上,我比較信服一種說法。

即人格源於大腦思維。如果腦死亡,你的人格也會消失。

那些說5歲人格定型的人,如果後天大腦遭一悶棍失憶,或變成痴呆,那麼你怎麼判斷他的人格不會改變?

上述論點是必然成立的。因此成年後人格可以重塑。

我有學習過催眠,因此我堅信心理暗示,不斷挖掘自己,找出自己的不弊病,加以暗示,比如執行力不強的人,暗示自己從現在做起。再加上身體力行,人格必能重塑。

我認識一個小朋友,他曾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5歲時他就是如此,19歲時他開始學習武術,23歲時他因為見義勇為獲得了表彰。


有這種可能,但需要很強的刺激或者動蕩。可是氣質(內外向這類)不可能改變。


《一萬小時理論》這本書主要講無論是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你經過10000小時(有效時間10000小時,實際約10年時間)的刻意有效的訓練,你就可以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個人修鍊也是如此,未成年以前,因為生理和心理都未定型,所以容易改變,而成年以後,已經定型,但是經過刻意的訓練,你的生理機能和思維模式都發生徹底的改變,並且進化為少數的成功人士所共有的。所以,長時間的刻意行為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


內外向絕對是可以改變的,個人就是大學幾年從極度內向安靜變成了個話嘮。。。


心臟壞了,換個心臟,血液不夠用了,輸入外來血源,皮膚燒壞了,用人造纖維重造,神經斷了,換個電子的植入......當你全身的零件包括大腦都都換了,那麼我相信你的性格應該也變了吧,所以這樣來說的話,我覺得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改變人的性格的,其實就算不換大腦,如果其他零件換了,比如你換了個腎臟,一開始你的腎不好,腎上腺素分泌不足,這會導致抑鬱,無力等情緒低落癥狀使你表現的很內向,之後換了個正常的腎臟,那麼你就可能不再表現出內向。


人格可以重塑的。最客觀最主觀的取決於自己是否有把握也就是有沒有勇氣打破現在的性格所造成的僵局,因為每一次改變多多少少會帶來意外的困擾。


從以往看過的報道確實有人經歷過戰爭,然後變得沉默寡言,但是似乎很少看到沉默寡言的會變得活潑健談。通過巨大變故的方式瞬間改變性格,很難有正向的效果。如果想往積極方向發展的花,似乎只能靠個人努力,一點點改變。

內向和外向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它也不是決定人生的關鍵因素,只是獲取精神能量的方式,並不代表溝通和社交能力。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是內向性格。當然外向也有很牛的人。沒有必要為內向和外向而擔憂。而溝通和社交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所以只要肯花時間和精力在上面,並落實到行動上,就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受歡迎,懂社交的人。

而就性格說,不管是什麼樣性格,只要內心篤定,有自信,多看一些積極心理學的書都可以獲得幸福的人生。


沒有研究過也沒有那麼了解這些科學的分析,我就是覺得人格是自己的一種想法,是由自己支配的,人生下來就在不斷接觸這個世界,不斷學習,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完善的,或許家人沒有告訴過你的你在生活中也會慢慢領會,小時候內心邪惡的人到了長大或許會變的很善良,人不可能一成不變,也有很多人從善良到罪惡的例子,這其實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時機對了生活里的一些小事都會讓我們發生巨大的變化,不過這些變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遇到過的事和我們自己對光明的渴望程度,沒有人生來就有偉大人格,我們也永遠不能因為過去的事而評論一個人,因為人都在改變,都是在慢慢成長,總有犯錯和改正的權利。


經驗上應該是可行的吧。比如經歷重大變故;或者曾經形成你當前性格的理念被顛覆,比如你認為你喜歡異性,突然發現你原來喜歡同性,於是就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推薦閱讀:

總是覺得自己內心不夠強大,容易受到環境,氣氛,他人的影響,長期看該怎麼改善呢?
你這一生中見過的最有人格魅力的是誰?
如何治療反社會人格障礙?
內傾直覺Ni和外傾直覺Ne都很高的人有什麼和其他人不同的表現?
如何評價潮汕人?

TAG: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