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鴉戰前後西方要大量進口大黃這味藥材?

當時大黃在貿易量中排行第三。
西方人要大黃幹嘛呢?
難不成真如當時中國人所猜測的,由於西方吃肉比較多,所以吃大黃來幫助消化?
還希望各位解答!


簡單地說就是遠方的和尚好念經。歐洲因為海外貿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粗鄙無文,以暴飲暴食為樂,需要瀉藥來緩和脹氣和消化不良。而歐美當時的醫學也是一團糟,偶爾有幾次成功案例,就把大黃這種普通的瀉藥神秘化,泡製各種藥酒,製造各種補品,宣稱包治百病。那些遠東貿易商,尤其是俄國人為了賺販運利潤,也竭力吹噓這東西的藥效,導致大黃需求居高不下。

西方對大黃的認識一直有誤,當時育種能力不行,用陳年種子種不出好大黃,沒想到中國人往往是切芽莖來種植,保持優質性狀——中國人給西方的大黃成品都是切塊烘乾的。再加上中國優質大黃產地都在西北,遠離沿海港口。結果歐洲一直到19世紀才培育出優質大黃,此前越是稀缺越要製造神秘感,越是神秘感越有需求,結果就是被中國人賺了幾百年的錢,一斤大黃差不多一兩銀子(廣州出口價)。等到歐洲自己能搞定了,現代醫學也發達了。

大黃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種子繁殖:選擇3年生,無病蟲害的健壯植株……待種子部分變為黑褐色而未完全成熟前(熟透易於落粒),將種子剪下陰乾或晒乾,再選其飽滿成熟的種子供播種用。種子宜儲於通氣的布袋中,掛於通風乾燥處,勿使受潮,影響發芽率;但不可儲於密閉器中。

芽莖繁殖:在大黃收穫時,採取母株根莖之芽或有芽的側根栽植,其分離或切割的傷口,容易腐爛,應塗以草木灰。用芽莖繁殖可以縮短種植時間,且品質優良,不易變種,但難獲大量種芽擴大栽培,因此可因地制宜,兩種辦法同時採用。

論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對大黃的認識

西方人不斷嘗試從中國移植大黃。很可能從18世紀初葉起,與中國相鄰的俄國就尋求從中國人或「布哈拉人」那裡獲得「真正大黃」的種子。但這些早期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引進的任何種子都沒有產出同樣優質的大黃。

最初人們以為是大黃種子質量欠佳,來華耶穌會士巴多明則提供了新的解釋:「入華耶穌會士巴多明神父於1737年(引者註:乾隆二年)6月10日,對於由皇家科學院寄去的調查提綱,報道了四川一名官員的言論,從而解釋了這種植物無法繁茂生產的原因。據這位官吏認為,最好是選擇大黃的優質根莖而不是其種子。大黃確實很容易通過分株或根莖切塊,而不是通過播種而繁殖。」巴多明的說法並非來自他本人的實地考察,而是轉述中國四川官員的看法。

巴多明逝世前一年(1740年,乾隆五年),法國耶穌會士湯執中抵達北京。湯執中是西方著名植物學家、法國人朱西厄(Jussieu)的學生。他在北京及其周邊收集到不同種類植物的種子,寄給朱西厄等歐洲植物學家及園藝學家。湯執中曾在京郊採到大黃的種子,朱西厄曾提供大黃種子給瑞典植物學家林奈。(24)可見,湯執中應該也推進了西方社會對大黃的移植。清代前期歐洲諸國引種大黃取得了一定成效,儘管無法產出與中國正品大黃同等優質的大黃。

晚清時期,天主教傳教士等各類西人紛紛進入大黃產區,推動了大黃移植西方的進程。1867年(同治六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川東教區傳教士梵索(Jacques-Pierre Francois Vincot或作Père Vincot),提供一株大黃給法國駐漢口領事布里·德·蒂埃桑特(Claude P.Dabry de Thiersant)。該株大黃隨即被送往巴黎引種。

相關回答

1

中國有哪些產品或技術與西方有代差級領先幅度的? - 知乎

2

《帝國時代 2》中薩拉森人為什麼可以采野豬肉?


因為便秘


和中國進口西洋參差不多的道理,以為是神葯


您可以搜索一下「菜用大黃」,這個百度詞條。然後再搜索一下,「大黃 甜品」這個關鍵詞,你就明白了。我不總結,粘貼搬運,是因為手機打字真的很不方便。


大黃其實也是一種香料~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嵇康?
陳宮背曹後為什麼選擇引呂布入濮陽?以陳宮之智怎會不知呂布武夫之實?
如果蘇聯不輸出革命,美國會不會選擇抵制這個國家?
如何看待劉秀與陰麗華的婚姻?
為什麼蒙古滅金用23年,滅西夏用21年,滅南宋卻花費五六十年?

TAG:歷史 | 中藥材 | 西方歷史 | 鴉片戰爭 | 中外貿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