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一念無明》 ?
香港版《海曼》,又一部病友片,如鈍刀割心般真實與無解,呈現邊緣人永世的黑暗與霎那的光芒,社會面、人性面、宗教互助面,互為照應。阿樂終於抓住一次機會施展多年積累,影帝有望,金燕玲只拍了一天戲就拿下金馬獎實至名歸,好演技令人戳心地窺見衰老、病痛和怨憎之苦。編劇陳楚珩一定是個心靈美的好姑娘,與導演黃進真是一對璧人,200萬港幣,16天拍攝期,幾乎是2016年度最佳港片。
阿東的媽媽躺在椅子上說著年輕時的自己,有錢人家的小姐,無論是美貌還是財富,都足以讓她在每天站在陽台往下看時,欣賞到無數的追求者在樓下等待。此時,她的眼睛裡閃爍著光芒,也不知真的是阿東捏痛了她的腿,還是她說到後來家道中落之身來到香港的往事刺痛了自己,她狠狠地捶打些阿東,埋怨他連個捶腿都做不好,是想痛死自己嗎?光芒不再,剩下的只有無止境的埋怨和咒罵。她恨這個連工作也辭了專心照顧自己的大兒子,她的恨不僅是因為這個撲街仔在她以前想要逃走的時候抱住她的腿不讓她離開,更是因為他不夠優秀,她自覺是有錢人家的女兒,所以開貨車的丈夫和普通的大兒子都不是自己的親人,她心裡只有那個在美國讀書工作的優秀的小兒子,哪怕她的小兒子連一個電話都不給生病的母親打,她還是寄希望於小兒子馬上就會拯救她於"水火"。
用一句瑪麗蘇的話來說,你哪怕是塊冰也該被我捂熱了吧!在阿東蹲下給她擦身體時,她說了一句,不好意思,麻煩你了。她知道他辛苦,可卻始終不願接受他。她也曾說過,把我送到養老院去吧。可是阿東不願意,他寧願辭掉工作也要親自照顧母親,看似是因為孝順,其實內心還是執著於對於畸形親情的渴望。從小父親就為了賺錢更為了遠離母親而選擇開長途車,偶爾休息在家,也是在同一天親子日時,選擇參加已經有母親陪伴的弟弟的那邊,母愛的缺失,冷漠的弟弟,阿東拚命的想要得到家庭溫暖,可任其如何渴望,也只是親子日的一個孤獨的背影而已。所以在母親患病,父親每月寄錢卻從不現身,弟弟更是躲在美國不聞不問時,阿東偏執的把母親留在家裡照顧,即使母親經常半夜痛的大叫吵到鄰居被投訴,即使母親故意燙傷保姆要承擔大額賠償,他也不願意把母親送到更適合養病的養老院。為的不僅是照顧母親,更是滿足他內心一直渴望的親情的溫暖,甚至可能是在向母親證明,你看,你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小兒子一直對你不聞不問啊!或許,是他不願母親一個人在養老院太孤單吧,就像他一直被忽視那樣。
在沒有被邀請的朋友的婚禮上,他的突然出現。安靜的站在桌邊一杯一杯喝著白水,好友Louis還是過來擁抱了他,他回以擁抱,彷彿只是很久不見的老友而已,而不是因為害怕朋友有精神病故意避開邀請。婚禮進行時,男女主角在台上講述結合過程講到痛哭流涕,台下觥籌交錯,閑話家常,沒有人在意這到底是誰的婚禮,其實一對新人也不在意,所以在阿東衝到台上,拍打著話筒讓大家安靜下來時,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個神經病。他訓斥來參加婚禮的客人,有人在拿手機拍,有人在罵他神經病,Louis也走過去悄悄說這是我的婚禮啊!但說實話,阿東真的是神經病嗎?不是啊,難道在新人講話的時候認真聆聽並給予掌聲喝彩不才是一場婚禮的正確打開方式嗎?當所有人都做一件錯誤的事而只有一個人說你們這樣不對時,到底是誰錯了?其實阿東爸爸在精神病院時聽到一個患者說,這個社會有病,把你留在這是為了保護你。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啊!
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好像看到光了,可是走了兩步,發現光亮又沒了。在和未婚妻Jenny見面後,阿東開心的手舞足蹈,他還邀請隔壁的余先生一起用在天台種植物來發家致富,彷彿生活將如同天台的植物一樣,蓬勃生長。而現實確實如同天台的植物一樣,乾枯死掉了。阿東收拾好自己正準備出門見女友時,聽到了電視里重複播放Louis壓力太大跳樓自殺的消息,在教會裡,女友在台上講述自己從知道阿東因為暴躁症誤殺母親後被催債,供樓,每天痛不欲生,但還是在主的指引下選擇寬恕,原諒了阿東,還邀請阿東一起來救贖自己。這時,阿東才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沒有希望,這是在跑到超市吃了無數的甜食之後仍然無法緩解的絕望,最後他選擇了在夢中一直困擾自己的場景中死去,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他被救了。去醫院複診時,他隱瞞了曾經自殺的行為,他認為住院也對他毫無幫助。
鄰居們知道阿東有精神病之後,聚在一起讓阿東爸爸選擇是把阿東送去精神病院還是跟他一起搬走。其中,隔壁余師奶的反應最為激烈,一反她在超市看到倒地哭泣被路人拍下的阿東時那樣驚恐慌忙的逃離。在阿東爸爸答應一起搬走後,大家又一鬨而散,房東太太大聲叫著下個月要漲水電費。余師奶發現兒子不在房間,一群人奔上天台,正好看到阿東抱著余先生站在天台邊緣,余師奶激動的喊著兒子快回來,在阿東把她兒子放下後,她一把抱走兒子並哭喊著警告他不需要再跟阿東接觸了。沒有人在意事實的真相是阿東是怕他危險才要抱他下來的,大家都按自己既定的想法,說看神經病犯病了吧,把他趕走真的是一件正確的事啊!
其實,阿東的爸爸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把阿東再次送入精神病院的,開始是互助會的一個太太與他分享了把丈夫送進精神病院的方法,後來他拿著小紙條上抄著的號碼撥通了在美國小兒子的電話後,小兒子告訴他不要再管了,把阿東送進精神病院,然後讓他去養老院安度餘生時,他終於問了一句,什麼事都可以用錢解決嗎?
電影的最後,是阿東父子一起來到野外,兩個人臨湖而坐,平靜安逸。希望這一場遲到親子活動也是彌補阿東缺失的親情的開始。
漠視親情,覺得有錢就能解決所有事的弟弟沒有被認為是不孝順,這是不是這個社會的病態?
把別人的婚禮當做是聯絡感情的聚會甚至是要吃回本的自助餐是不是這個社會的病態?
一聽到身邊有出院的精神病人就如同被放了一顆炸彈一樣驅趕是不是病態?
如果我們就是電影中的甲乙丙丁,或許我們也會做出和他們同樣的舉動,不管你在看電影時是有多麼同情憐憫阿東!所以導演才在影片結尾放上了一段話,以此提醒觀影者,給"他們"一點空間!希望或多或少有著心理疾病的人都能夠被社會包容。願一念還有一些光明!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一念無明》的文章,這裡節選裡面的幾段吧:
《一念無明》這個片名是佛教典籍中的一個術語,「無明」是十二因緣法的第一環,指的是一種蒙昧愚痴、無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狀態。佛教認為「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因緣法的起端,而一念無明指的正是人們由「念」產生的無明狀態,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妄見生起,無明乃生。念念偏差,念念執著,念念相續,一念而萬念,錯誤的念頭最終也就遮蔽了內心的光明和本性。
影片的導演黃進在一次採訪中曾經提到,自己之所以選擇用「一念無明」作為片名,是希望以此呈現片中人物之間的狀態:「他們都是愛對方的,他們都不是外人,電影裡面我自己覺得沒有外人」,但正是這樣的一群人,因為無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最終卻在不停地互相傷害,「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就是『無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麼。」
很多人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關注點都放在了躁鬱症,我看到有不少人指責導演對疾病的呈現很膚淺。這當然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對於這部影片而言,心理疾病也許只是一個切入的契機,「一念無明」在這裡是一個情感關係中的隱喻,導演真正想討論的,是人應該如何應對親密關係的問題。阿東的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未婚妻互相傷害……這些原本應當是最溫馨的關係,最後卻成了痛苦的源頭,以至於影片最大的溫暖,竟然是來自隔壁房間那個頭頂插著一根針的乖小孩。
另一種「一念無明」的隱喻是關於遠離阿東的人們,那些友人婚禮上竊竊私語的嘉賓、超市中忙著錄像的路人、互聯網上人肉搜索的看客、大樓里拉著孩子阻止他跟阿東聊天的鄰居……他們有著各自的妄見和成見,這些先入為主的念頭讓他們喪失了人對人的關懷,而只是站在遠處默默地看,而這種看註定又只是一種無明,一種彼此傷害的無明。
阿東的故事是極端和個別的,但阿東的處境卻是普遍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既不會處理與親人愛人的關係,也不會處理與陌生人的關係。他們對待他人彬彬有禮,有禮中卻帶著冷漠,他們愛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損傷。
我們是《一念無明》中的每一個人,既是阿東,也是阿東的親人,更是那些不認識阿東的陌生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只有用言語、用擁抱、用交流改變自己的一念萬念,撥開無明的遮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和他人。這無疑很難,卻很必要。
《一念無明》:是我病了?還是「香港社會」病了?
壓抑的市井人物、冷漠鄙視的眾人目光、令人恐懼的手機鏡頭……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喉嚨里一直含著股濃濃的酸味。
《一念無明》看著確實讓人心酸,心疼阿東在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還被路人拿著手機鏡頭各種直懟;心疼阿東未婚妻Jenny在天主教堂前,接近崩潰的哭訴;心疼父親在想盡一切辦法,也未能幫上孩子的那句「我們這些升斗市民,還能做些什麼」;心疼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在哀怨中嘆出「不好意思,麻煩你了」……
是阿東病了?還是社會病了?
也許很多人在看完影片之後,都跟我一樣,會有對患有躁鬱症的阿東無比同情的感受。但如果在現實社會中,當我們身邊有一個阿東同樣遭遇的人的時候。你在觀影中的同情感,是否會喚起你在現實中的行動?
我想問下:今天如果扮演阿東的不是余文樂或是其他帥氣的演員,大家還會給這個角色多少的同情?也許在日常匆匆忙忙上下班的人群中,亦或是超市裡、商場里,就不乏阿東這類人群的身影。你是否對他們關心過,同情過?如果我們自己是阿東,是否還有那麼足夠的勇氣撐下去?我們又是否會像阿東弟弟一樣,當個逃兵過上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佳的選擇?
就如我這篇文章的標題所述的一樣,《一念無明》:是主人公阿東病了?還是整個香港社會病了?對於從「青山」出來的阿東,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方設法讓自己以及身邊人遠離他;會對他抑制不住情緒在超市裡猛吃巧克力的異常行為,爭先拍照傳至社交網路;會對他求職所營造的種種歧視眼光,沒有任何的負罪感。這,到底是誰病了?
人生苦難重重,我選擇「寬恕你」
中學時代,我也曾經有過一段不太美好的家庭經歷,所以我能夠深深體會到阿東所承受的痛苦。痛苦的遭遇和經歷,也許是如阿東舊情人Jenny所說的一樣:那是主,在考驗我們。這段痛苦的經歷,不僅磨礪了我強大的內心,還讓我在日後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挫折,多了一份坦然面對的心態。能從苦難中走出來,無疑我是幸運的。
但社會上,遇到像阿東類似狀況的人很多。很多時候,由於「一念」之差,這個人一輩子,就這麼「無明」了。我至今仍然還沒想明白,究竟自己當時是怎麼度過那段殘酷的經歷的。看到阿東天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我也能隱約浮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日子。也許是信念,也許是不甘現狀,讓我選擇了必須突破和轉變。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耳機聽著憂傷的歌,我會莫名地哭泣。高考的壓力,家庭的境遇,成績的下滑……精神完全不能集中到學習上,也開始陷入到一片死循環狀態中。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其實,這點困難在步入社會後來看,根本算不上什麼。但也不得不反思:年少時的我,在外界的一致讚揚以及還算富裕的家庭長大,習慣於順風順水的生活。導致一個突如其來的浪潮,就足以將我擊垮。
人生苦難重重,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堅強的意志。我在這裡不是想說自己有多堅強,相比很多人以及阿東的遭遇,我所經歷的根本算不上什麼。但是,我們人類既然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就需要坦然地去接受和面對一切。阿東在家人均拋棄了母親的時候,選擇了承擔,但工作與親人伴侶的雙失,讓他陷入了崩潰的邊緣,最終放不下自己。相比之下,阿東的未婚妻選擇了「寬恕」,寬恕讓她放下了阿東,也放過了自己,並重新走向新生。
不是什麼都可以判給別人去做的!
面對生活以及工作的不如意,你會選擇如何處理?影片中的父親,在嘗試過種種方法仍然無法解救自己孩子的時候,送他回精神病院會是最佳的選擇?我們常常面對很多過不去的砍的時候,只要一句簡單的「就這樣吧」,就可以輕輕鬆鬆把包袱拋給別人了。
工作上不如意,辭職換份工作不就可以了;學習上成績不理想,反正以後有父母養著;生活上家裡老人無人照顧,請個保姆不就完了……每一句「就這樣吧」態度的背後,總有其他的人在承受著你這句話所帶來的痛苦。
不是什麼都可以判給別人去做的!隨意判給別人去做,你就少了一份承擔;隨意判給別人去做,你的心智就無法成熟得起來;隨意判給別人去做,你心裡總會有個未了的結。
如果植物無法在這個環境健康長大,我們就努力把它改成適合植物生活的環境。
標題之所以重點描繪「香港社會」,不僅僅是因為影片全程渲染的是港式的市井社會底層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結尾小孩的那句:「如果植物無法在這個環境健康長大,我們就努力把它改成適合植物生活的環境」中感受到導演對於病態中的香港社會現實的無奈。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移民人數的不斷攀升,社會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在這個越發冷漠的「香港社會」,我們要學會停止逃避,接受自己病態的事實。認清處境,並想辦法努力從病態的社會中,逐漸康復起來,這才是現階段所明智的決定。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出現了這麼一段話:「情緒病治療是個長期鬥爭,治療創傷的心靈不但需要合適的治療,社區支援,還需要大眾去除負面標籤,給予諒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關懷」。
影片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喉嚨的那股酸味,才開始往下咽了下去。壓抑的情緒直到最後一刻,才得以釋懷下來。《一念無明》,透視著香港社會最真實的一種病態。人如果不能用心看清事實,在生命中不斷互相傷害,同時折磨自己。那離一念無明,恐怕也就不遠了吧?
《一念無明》在內地市場的慘遭「遇冷」,實屬可惜。文藝影片的出路何在,這是否又是商業社會的一種病?之前我還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關於「為何香港社會變得如此冷漠」的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查閱交流。
為何香港社會變得如此冷漠? - 知乎
@廣玩港食 (samueltse66)是我的專欄。這不是只會講玩講吃,這是一個有深度和態度的頻道。以like a local的視角,向你講述世界各地的地道美食、文創趣聞以及懷舊、成長故事!貌似小事千種,潛伏大城暗動。環看四周小衚衕,是窩心的觸碰。期待與你一同,分享更多港台深廣以及世界小故事!
香港病人
文/楊時暘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就了這部《一念無明》的,余文樂的精湛演技至少要佔一半功勞。他站在那間只夠兩人錯身的小屋裡,眼神低垂,每一次面部肌肉微微地抖動,每一次拿著電話即將失控又極度隱忍下來的樣子,都會讓人忘記這是表演,即便那張臉以及他身後站著的曾志偉都那麼讓人熟悉,但你仍會覺得,這就像是在香港的某間公屋裡隨便扔了一台攝像機,偶然記錄下了一個片段。
《一念無明》的英文名是Mad World,這更直白,也更殘忍,它講述的就是一個罹患了躁鬱症的年輕人從精神病院重返生活的故事。但這顯然又無法概括全部,在這個主線故事之外,它泛射出太多的難以名狀的況味——絕望的底層市井,港陸夫妻和身份尷尬的孩子,表面體面和內心崩壞的中產階層,對心靈歸宿的奢求和無處不在的無力感……所有這一切都慢慢浮現,通過一兩句台詞,透過三五處細節,給你展露一角,讓你想像冰山。港片沒落的巨大嘆息聲中,這部電影用200萬和16天,完成了一次小規模復興。
患有躁鬱症的阿東,從精神病院出院,他只能和父親一起住在那間囚籠般的屋子裡。這個曾經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多年以來獨自承受著照顧生病母親的重擔,最終因為自己的疾病和無法忍受的壓力誤殺了母親。當他重新進入社會,卻發現自己早已是這個世界的敵人和棄兒。阿東和周遭那些角色的設定有趣地成為了一個個對照。他自己被診斷為病人,而周遭的人都是正常人,但實際上,只有他一直以來承擔著正常人該做的事,而那些正常人卻把所有義務毫無心理負擔地甩了出去。
常年離家的父親,遠走他鄉的哥哥,和他相比,誰又值得尊敬,誰又令人寒心?但那些人都能在生活里謀得自己的一處角落安歇,只有阿東被正常世界驅逐。而阿東的未婚妻Jenny,一個堅韌又實際的女人,一心盼望著供樓、結婚、生子,但最終卻因為阿東突如其來的變故被捲入了大筆的債務和近乎崩潰的壓力之中,她尋求解脫的方式是和一群遭際類似的人一起遁入宗教,她聲淚俱下,混雜著咒罵和發泄,最終卻還念叨著寬恕,你很難說她真的寬恕了誰,但你也不能批判她的心態,那些重壓的破壞力,如果不從虛幻中汲取力量,或許會無從抵擋。但是她和努力重返現實的阿東相比,Jenny寄託於虛幻不算是某種癥狀嗎?還有那個阿東曾經的同事,每天擔心著裁員和業績,終於在某一天從恢弘的寫字樓上一躍而下。他是這個社會依賴的中堅力量,但難道不是又一個病人?阿東的鄰居,媽媽帶著兒子在這間逼仄的房子里生活,兒子沒有內地戶口,媽媽沒有香港身份,母親對未來的希冀和對當下的焦慮都變幻成了對孩子的壓力,這個篤信中醫的女人給兒子的頭頂扎了一根針灸,為了讓他能取得好成績,孩子所有的愛好,卻都被剝奪。男孩兒坐在天台上獨自念叨著,「你要向上流動啊,你要向上流動啊。」那是媽媽對她說的話,像自我欺騙的咒語和滾動播放的夢囈。
每個人都有自己逃避的次元,父親和哥哥選擇扭頭離家,Jenny選擇了在胸前一次次比劃著十字,前同事選擇從高處飛下,媽媽選擇把壓力轉嫁於孩子,相比而言,好像只有阿東願意承擔所有重壓、責任和義務,別人都在逃離,只有他認命地一頭撞進現實。曾經對於照顧母親如此,如今,從精神病院回歸社會,仍然如此。他想找到一份工作,「像別人一樣擠地鐵擠公車都沒問題啊!」他在電話里喊,但無濟於事,因為他的身份標籤是病人,而其他人的身份標籤是正常人,即便事實上似乎恰巧相反,但人們都更相信標籤。他只能自己緊握希望,最瀕臨崩潰的時候,去超市大口吞下巧克力,分泌那一點點可憐的血清素可以讓自己不至於徹底崩塌,但這又成了精神病的證據,所有正常人用手機圍繞著他,拍下他吞食巧克力的畫面,然後傳到網路,進行人肉和嘲諷。你看,這些人多麼正常。
《一念無明》其實一直涌動著情緒,不安、焦躁、危險、絕望,但它一直都很節制,即便現實愴然,即便際遇冷寒。阿東的回歸社會意外地成為了一種介入,一種關照,他自己是個病人,但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呢?
昨天香港金像獎頒獎了
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晉導演
都頒給《一念無明》。
這部余文樂、曾志偉主演的電影正在電影院上映
於是我去看了這部《一念無明》
電影廳里算上我一共3個人
這是一部有點沉重的電影
說的是一個精神病人
從精神病醫院康復後走入社會遇到的種種
非常真實,值得每個人深思
註定是一部不會賣座的電影
因為人們遇到問題是,
先想的永遠是逃避,而不是去面對……
不是他瘋了,而是這個世界都病了
阿東(余文樂飾)是一個躁鬱症患者
因為照顧母親時
失手使母親致死
在精神病院治療了一年以後
被診斷為康復,然後出院
這樣的一個病人非常努力的想融入社會
可他面對的是怎樣一個社會呢?
在婚宴上,沒人聽新郎新娘講話
自顧自的八卦
他去找工作,
獵頭一聽說他曾有躁鬱症
就一副避之不及的樣子
他一心想尋求前女友的原諒
女生卻當著所有眾教徒的面
說出她的仇恨
讓阿東自責、痛苦到病發……
他以為醫院外的世界更健康
卻發現人們都是那麼矛盾而痛苦的活著。
昨天還意氣風發的朋友,今天就會從高樓上跳下
阿東生活在香港,
這個平均每天有3個人會跳樓的城市
他只能和爸爸擠在一個能跨2步的筒子樓里
他想努力活得正常
卻發現這個社會比他還不正常。
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讓別人替
朋友開玩笑時曾說,
壞人都活得久些。
因為好人要顧及的東西太多
費心勞累還憋屈
阿東就是這樣一個人
從小不受重視,父母更偏愛弟弟
父親早早就和母親離婚,
弟弟在美國工作不回香港
照顧重病母親的重擔就落在他一個人的身上
他要賺錢也要養家
還想結婚生小孩
是的,就像阿東父親(曾志偉)說的
「當個撲街(混蛋)更容易!」
的確,自私的人更能獲得更多的幸福。
父母生病可以找個護工來照顧
不想工作了去住老人院吧;
精神病又複發了還是回到精神病院治療。
這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錢可以解決的事情
彷彿我們不在需要負任何責任
只要去賺錢便可。
可年輕時對家庭的一走了之是要還的;
對投資的孤注一擲是要還的;
那些折磨你的業障是要還的。
孩子是你的
父母是你的
不是任何事都能讓別人替
這冷漠的社會,你也是一份子
看到豆瓣上有小夥伴說
電影找了一個特別刁鑽的角度
把男主角與這個社會對立起來
其實這個社會就是這樣
哪有真正意義的好人?壞人?
在超市裡拍他病發視頻冷漠上傳的人;
那些逼走父子倆的鄰居;
那個渾身長刺,一驚一乍的母親;
那個滿臉沒有表情的醫生。
想想,我們是不是曾經在不經意間成為他們
說些不負責任的謠言;
對不理解的事情全盤否定;
對陌生的人充滿敵意。
「為什麼我們養的花都枯死了?」
「也許是因為花不適合這裡的環境。」
「那我們一起改變這裡的環境吧!」
精神方面的疾病其實和感冒、哮喘沒什麼區別
大多數的精神病人不會傷害除自己以外的人
但社會對這種病太多的歧視和不理解
讓這些病人康復的幾率越來越小。
好的電影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能讓你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
去看看別人的生活;
並感同身受的體會;
發自肺腑的去理解。
這部電影余文樂和曾志偉都是零片酬的加入
裡面的每個演員都貢獻了最優質的演技
看著男主角苦苦掙扎的婧婧也好幾次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試著去理解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人和事
並勇敢的接納和寬容
這才是影片真正想表達的吧!
《一念無明》說的就是那個被孝順逼瘋的年輕人
想到了最近上映的《一念無明》。
我是因為看到介紹說這是關於躁狂症病人的電影去看的,結果卻看到了太多周圍人的影子。
(此處劇透開始,慎入!)
阿東(余文樂)出院後住到父親的小隔間,可以看出父子兩人隔閡很深,父親(曾志偉演的很好)想努力的照顧兒子使其康復,兒子卻像另一個世界的人無法理解。
通過鏡頭不斷的閃回,我們可以看到阿東之前獨自照顧性格古怪暴躁的母親有關,原來父親早就拋棄家庭,獨得父母偏愛的弟弟也一直留在美國不回來,只剩下他一個人面對母親的折磨、不停的責難甚至辱罵。
當時訂婚的女友建議他把母親送去養老院,他竟然舉手打了女友。
最終自己卻失手殺死母親,雖然被判無罪,卻進了精神病院。
出院後,他試圖恢復曾經的生活,不請自來的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只落得自討沒趣,找工作處處碰壁,以為可以與曾經的女友重歸於好,卻在聽到女友在教堂上聲淚俱下的「控訴」時,落荒而逃。
阿東的未婚妻(方皓紋飾演)
他就像一個龍捲風,所到之處,滿目瘡痍。終於在一次和父親的爭執中,他痛斥了父親當年的不負責任,沒想到父親卻流著淚說自從與前妻結婚的那一天起,她就不停的數落他沒出息,自己嫁錯了人。於是自己想多賺點錢,不讓她瞧不起,隨著離家時間越來越多,最終分道揚鑣。
這大約是每次聽到母親抱怨「都怪你,不然當年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要不然我現在也不會這樣」的兒子,第一次聽到來自父親的委屈。
阿東的父親(曾志偉飾演)
電影中唯一讓我感到有些溫情的關係便是阿東與隔壁鄰居家的小男孩,內心都很脆弱的他們卻找到了一種平等溝通的方式,或許是他們共同的經歷(歇斯底里的父母)讓他們惺惺相惜吧。
這個小男孩也許就是未來的阿東
電影的目的大約是希望能夠號召更多的人關注躁狂症患者,給他們更多的包容和社會支持。這固然重要,但在我看來,最應該反思的難道不應該是父母以及傳統的養育方式嗎?
太多的人,他們從沒遇到過愛,一直疲於應付生活中的麻煩,自己的人生就是個悲劇,但卻不經思考就生了孩子,繼而把對生活的不滿傾瀉到孩子身上。悲劇催生悲劇,形成了悲劇的循環。
阿東的母親(金燕玲飾演)
而阿東(余文樂)或許還有一線機會打破這個循環,就是在當時的女友提出送他媽去住養老院的時候,結果他因為孝順卻扇了女友耳光。
我的心裡倒吸一口涼氣,這樣的「把媽奉為最大,因為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中國男性隨處可見,之前看到的新聞:
對冷酷虐待辱罵自己的媽百般孝順,扇對自己好、愛自己的女友耳光?
或許我們這個社會一直病的不輕。
http://weixin.qq.com/r/CESwqOnE9bSKra3L9xE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為野馬青年原創,首發於公眾號野馬青年(yemayouth),如需轉載,請發送郵件到 zhang@greenxxoo.com,關注野馬青年,一個人過的精彩,才能與世界相愛。
曾志偉的演出,讓大聰想到了他當年的《雙城故事》。
他的演出自然而鬆弛,最好的演戲就是看不出演戲。曾志偉又一次做到了。
雖然余文樂也在想辦法去做到這種狀態,已經很好,但還可以更好。
好的苦情戲大概分為2種。
一種是主角很苦很心酸,但最後自己會找到一個出路(希望),讓所有人都能釋懷。比如《歲月神偷》。
另一種是主角很苦很心酸,但問題依然繼續,生活也在繼續,唯一不同的,觀眾從主角心裡看到了成長和放下。比如《海邊的曼切斯特》。
電影和現實生活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電影要有結局,不管是開放式結局,還是閉環結局。電影總歸要落幕。
因此在看《一念無明》的時候,大聰就一直很擔心這部電影的結局,因為苦情戲的結局,很重要。
可惜的是,《一念無明》的結局,略顯生硬,只因余文樂的一個天台感悟,就變得「沒事了」。
再來看《海邊的曼切斯特》,主角的心路歷程,他從不得不接納他的侄子,到慢慢關心他的侄子,從他和侄子生活的期間,重新去體會自己喪子喪女之痛,離婚之痛等等。
主角的心路歷程,從電影開始一直延續到最後,有一個變化的弧度,非常自然。
《一念無明》主角是從躁鬱症幾乎痊癒出院,到重新複發,到經歷生活各種艱辛,之後突然感悟。
電影整個演繹過程都很好沒問題,但到最後的突然感悟,就顯得過於唐突。
但,《一念無明》雖然在主角的轉變顯得生硬,在敘述故事,情緒的表達上,香港社會問題反映上,都做得十分到位,演員的表演也值得肯定。是一部值得觀賞的電影。
更多犀利影評,歡迎關注《大聰看電影》公眾號
一部細節極其溫柔的電影。
看完電影,同伴XL說,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好慘啊,人生好痛苦。
是的,這部電影很喪。
但看到這樣的電影,我很高興。
我們看到了一部對心理和精神健康進行同理心探討的影片。
甚至像是精神疾病科普片。
確很容易消化。
心酸殘忍的場景歷歷在目,擦得滿手鼻涕眼淚。
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那些非常非常溫柔的細節:
(阿東)
病床旁的抽屜里存著鳥窩,
阿東一直想做的,
是影片結尾自由飛翔的鷹。
阿東撿起父親的煙頭,
他也是個謙遜遵守公德的青年。
他走過母親骨灰孕育的花園,
多愛一個人才能忍受這麼長時間來自對方精神和生理折磨。
背父親的時候拖鞋掉了,
那就再退幾步台階穿上再走。
過去真的很痛苦,
拚命吃巧克力,
努力想讓自己好一點。
受不了的時候就一直跑,
運動也是一種療愈。
(小男孩:頭上插針就姑且叫他針仔)
針仔就是小王子,
不然怎麼會背那些文字,
還想當個花匠。
(Jenny)
Jenny不能原諒他帶來的傷害,
但她還是用行動承受了,
寬恕了,
她真的是一個平凡的好女孩。
(Louis)
自己忙得跳樓,
還幫襯著阿東,
結果跳樓是真的。
(父親)
父親開車路上太堵,
想尿尿就用塑料瓶解決,
相對健康的人活著也很辛苦。
(某鄰居)
大家都要阿東搬走,
黑黑的運動型鄰居說,
他只是需要一點空間。
幸福存在於微小而具體的細節當中。
阿東在便利店狂吃朱古力是對應前面的劇情,護士對他爸爸說阿東吃黑色朱古力會開心點
也就是說,阿東在便利店大口吃朱古力並不是病發,相反,他是在抑制自己病發。在充滿希望以為可以和女友複合又絕望之時,在以為舊日老友會對自己如初卻被當異類看待時,仍要儘力抑制自己的病。最令人內心發涼的是,阿東在拚命抑制自己表現正常,大家視作不正常,而只有阿東表現不正常他們才覺得正常,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吧。
可能我要說一些政治不正確的話了。
知乎聖人多,大談對精神病人的關愛,道理我同意。但那些冠冕堂皇的話我可能做不到。
精神病人是一類很特殊的人群,《一念無明》這部電影里的配角們,以一個社會的不同視角誤解著余文樂飾演的黃先生,當然這裡面只有小孩余先生的目光里沒有歧視,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諷刺吧?
然而在這裡不打算批判這些人,事實上,我要說,我也是這些人之一,興許我不會做像電影里那麼過分,但是從情感角度來講,我的內心跟這些人一樣都透著一些自私。
結論不著急下,我們先簡單給人們分分類。
從影片開頭黃先生出院講起,最不負責任的是誰?
我個人感覺是醫院,因為精神病院是整個社會救治精神病人最權威也最具備專業素養的人的整合,說白了它就是為這個而產生的呀,但是因為床位緊張的緣故(很可能也就是個託詞,因為曾志偉的角色明顯也支付不了除基本治療費用以外的額外費用),所以從醫院的收入角度來講,最經濟的選擇就是讓黃先生重新「投入社會」,把床位讓給更有需求的病人。
殘酷,但符合規則,沒毛病。
父親,也就是曾志偉這個角色。
這個角色我認為他儘力了,當然一個稱職的父親可以做的更好,但這個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個「撲街」的父親,我們不能利用假設去架空電影本身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以作為一個沒讀過書,上了年紀,習慣逃避的長途司機父親看來,黃爸爸真的儘力了,尤其是在醫院天台吵架那場戲之後,黃爸爸從看無聊的小說變成看有關焦躁症的小冊子和書籍,參加焦躁症患者家屬互助會,到與鄰居們據理力爭,直到最後一個鏡頭,父子二人時隔多年完成了黃先生從兒時起耿耿於懷的小6春遊。
黃爸爸應該也快60歲了吧。黃爸爸跟鄰居說自己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換在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黃爸爸本身也應該是被人照顧的對象吧,當然他自己拋棄棄子,現在老了沒人照顧都是活該,我也認為他活該,可是活該改變不了既定事實,事實就是黃爸爸無論是身體條件還是物質條件還是心態上都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了。真的,人上了年紀都會慢慢變得懶惰,這裡我是指精神上,而且這個兒子對自己還如此的「陌生」,兩個人有血濃於水的親情事實,卻沒有那麼深的感情基礎。
他不完美,也許剛及格吧,但這位父親改變了。改變才是最可貴的,人們每天嚷嚷著要改變要改變估計已經把自己都麻痹慣了,大家不妨試想一下,你是一位拋棄了老婆,跟孩子好多年沒見面的老光棍,突然有一天另一個比自己高比自己壯逼自己年輕的有心理疾病鬧出過人命的「陌生人」,睡在自己上鋪,你改變一個試試?
拿鎚子放在枕頭底下防身有錯么?這把鎚子不為了防範兒子單獨買的,而是本來就躺在工具箱里的,黃爸爸不過是用一把鎚子給自己換來一些心裡安慰,哪裡有錯?我覺得去超市單獨買把刀都不為過。
而且黃先生確實把吞下去的藥片兒都嘔了出來,說明他沒有認真配合治療,因此隨時有發病的可能,黃爸爸這一手防備真的還是有必要的。
我們當然期待這位父親可以做得更好,但即使他只做到這一步,我也不覺得觀眾有資格去責怪他,他在年輕時候拋棄家人犯下的錯毋庸置疑,那是洗不白的,但僅在影片中兒子出院之後的一個月內的表現和轉變,我覺得老爺子已經很不錯了。
再說Louis。
Louis戲份不多,我覺得作為哥們表現的也還算地道。婚禮開始之前,給了黃先生一個擁抱,看得出也是真心的,男人之間交往本來話就少,要是說太多暖心的話反而虛假。
等到黃先生上台,Louis的妻子明顯不高興了,他在一旁安撫妻子,耐心的等黃先生把話說完,直到場面快要失控了才上前勸阻道:「今天我結婚」。真的很禮貌了。
之後直到Louis這個狀態找工作估計困難,又要給黃先生安排一份兼職,能幫的盡量幫一下,我覺得朋友的義務也盡到了。
事實上影片後面也演到了,黃先生出去求職確實是四處碰壁。
前女友Jenny。
兩個受害者,誰又能說誰受傷更多呢?
Jenny在面臨巨大的痛苦之後,遇到了主。自己的幸福被黃先生擊碎,但她寬恕,誰知道呢,這種痛苦,外人講不好的,冷暖自知。
這裡用「寬恕」,而沒用「原諒」,我詞語選的非常好。
「寬恕」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原諒」。
余師奶,就是小朋友余先生的媽咪。
這個角色有點兒遭人恨,但是可憐天下父母親。
觀眾看戲,是上帝視角,我們當然清楚黃先生對小朋友是無害的。
但是余師奶說:我就這麼一個兒子,我經歷不起任何意外。
這話太對了,當媽媽的可以不講道理,因為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欲本來就是凌駕於道理和社會公德之上的。如果正在看我說這些話的你,也為人父母,也有孩子,你真的會放心他跟一個精神病患者,有過暴力前科(雖然在法律上是無罪)的人一起上天台去玩耍嘛?
我這裡說,我做不到。如果有人根據這一點來噴我冷漠,那麼儘管放馬過來吧。只要是知情的情況下,我是不敢那我孩子的安全去賭的。
只能說余師奶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有些狹隘,同樣她的行為也有些偏激。即使今天在大陸也有不少這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多於溝通,打罵多餘鼓勵,我討厭這樣的家長,但我不會輕易說他們「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余師奶作為一個沒有香港護照的大陸人,老公拋下她跟孩子不知所蹤,她的世界裡,那些不用手工作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為了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她覺得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好好讀書,她在如何做一個好家長的方法上出了問題,有人覺得讓孩子開心是愛,有人覺得讓孩子自由是愛,余師奶覺得,讓孩子有出息就是愛。你提到余師奶指著孩子將來為自己翻身,這部分想法也許有,但是自私是愛的對立面嗎?我認為不一定,即使夾雜了自私,愛還是愛,粗暴而笨拙,這無妨。這世上多少愛與自私糾纏在一起呢?我怕數不清。
如果余師奶是個有錢的闊太太,生活在香港的富人區,住著別墅,那麼她不會遭人恨。
她最大的錯,就是租的房子隔音效果太差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安全的需要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一個人,當他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受到了威脅,是沒有辦法冷靜下來講道理的。你是精神病人沒有錯,但這不能成為威脅我安全需求的理由。
電影殘酷,正因為真實。 現實社會,對於一部群體就是這麼不公平,我們可以關愛,但更多的還是束手無策。
那這部片子里還有壞人嗎?
有。
整部片子里最大的惡人,是那些躲在手機camera背後的看客,是那些把視頻Post到網上追求點擊率的博主們。他們對精神病人造成了最大的傷害,如果各位的生活中也與精神病人有著交集。那麼我沒有權利阻止各位去做Jenny,去作Louis,去做余師奶,我是希望各位不要一邊拿著手機紀錄,一遍興奮的指指點點。
為什麼我們種的花都枯死了?
可能這裡不適合它們生活吧。
那我們改變這裡的環境,讓這裡適合它們生長吧。
……
《一念無明》最大的問題是所有的家庭關係都是女強男弱,甚至可以說男性缺失。阿樂的媽媽自視甚高,從一開始就對他爸爸心有鄙夷。最終逼得他爸爸逃離,留下阿樂收拾一整個爛攤子。
在阿樂和Jenny的感情中,阿樂是缺失的。僅有的幾個鏡頭裡能得看出來,對於未來的規劃是Jenny在做,欠下的債務是Jenny在還,阿樂心裡只有不重視他的媽和虧欠他的爸。
隔壁家的女房客,獨身帶著兒子,不知道她丈夫在哪兒。她怕兒子考不好給他頭上扎針,不讓兒子養花,告訴他靠雙手賺錢沒出息。有影評人說從孩子身上還能看到希望的,但我反而認為這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悲劇。
阿俊逃離原生家庭去美國一去不返相較之下看上去卻正確了許多。
老年的黃大海悟到「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的」,但已經太晚,六十多歲已經無可彌補。
Jenny面目扭曲痛哭崩潰地對神說寬恕阿樂,但看她的神情根本就沒有原諒的意思。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突然篤信宗教,一定是因為有了靠自己無法度過的坎兒,需要藉助旁物的力量來支撐自己活下去。
《巨嬰國》里提到中國家庭的輪迴鏈條:結婚→婚姻生活→生子→新一代戀愛→母子共生→消失的公公。家庭中男性作為一家之主常常是名義上的,家庭內的統治者卻常常是「大母神」。
每個人都活得不痛快不自在,歸根結底是因為男權社會,男性女性都討不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男性承擔經濟壓力,以及輿論對於男性經濟地位的心理預期,遠甚於女性,而女性需要承擔全部家庭壓力來彌補「甩手掌柜」該承擔的責任。
倘若一點變化都沒有,就會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所以多讀書多接受教育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明白原先的思想有多落後閉塞。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
微信公眾號:一棵花白(yikehuabai)強忍著手持拍攝導致鏡頭晃動不已產生的不適感,用網上的渣資源看完全片。
曾志偉不用說大佬演的自由洒脫又不怒自威,小人物又演的有聲有色貼近生活,這次這個父親角色仍舊保持一貫水準,對妻子的歉意對兒子的愧疚,後期想要彌補卻又不知從何下手,那種手足無措的感覺也是十分到位。
余文樂怎麼說呢,對其以往的角色里印象比較深的應該是無間道的青年陳永仁以及張志明,無間道里和冠希哥相比,演技被碾壓啊,在志明與春嬌里演技也一般吧,這次演技有突破,但是比較外化,精神病患者眼神真的沒有澄澈機靈的,如果不是電影一直在提醒我,這是一位病人,真的很難看出余文樂演了一位躁鬱症患者,可能是真正認識兩個精神病患者的緣故,導致我覺得余文樂演的精神患者太表面化。
倒是女主給了人一種驚喜的感覺,在教堂的那段獨白,著實感動了我,大概是因為家裡人有人信基督,也曾多次進教堂,所以對這種救贖的念白深有體會,遇到困難,無力面對,借用外界的力量(神)來自我救贖,也許有人說這是種精神麻痹,但是不經歷當事人的情況,是沒有能理解當事人的痛苦的,其實哪有什麼感同身受,不過是冷眼旁觀罷了。
縱觀全片下來,只有兩個字:現實。
有多現實呢?
1.婚禮上,沒有人在乎你是否在結婚,反正旁觀者依舊在討論房子車子票子孩子等等。
2.讀書是唯一向上流動的方式,不能有愛好和夢想,你只能讀書。
3.冷漠才是社會常態,即使已看到你犯病,你也曾幫助我,但是看到的時候仍舊選擇轉身離開。
4.精神病患者就應該待著精神病院里,不該出來禍害人,精神病患者不配得到普通人的尊重。
5.婚姻里沒有物質,沒有感情只能一步步步入墳墓,如果還有孩子,連同孩子一起帶入墳墓,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唉~好不容易昨晚開心些,又看了這麼喪的電影,看來只能用逛街來麻痹自己啦~hiahia ~「一念無明」這部電影於4月7號於內地上映,沖著阿樂和這個題材我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去了捧場。
這部電影,怎麼說好呢。當然一開始我是沖著阿樂去看的,再者是想看看「躁鬱症」病人的生活是怎樣一個狀態。遺憾的是,看完整部電影,我發現這部電影的重心根本不在於描寫躁鬱症病人的日常,而是用101分鐘的時間來呈現給大家看,社會給予精神病人的表現。
看完電影之後,我感到很奇怪,電影裡面描述社會對於躁鬱症病人的態度是竟是一種歧視,我在想,躁鬱症又不是人格分裂症,更不是精神分裂症,那社會為什麼會如是看待他們呢?電影中,男主阿東(余文樂飾)因為照顧躁鬱症的母親(金燕玲飾)加上炒股失敗而高築債台,在十分失意的一天把情緒不穩定且說話很難聽的母親意外殺害,而社會則給他冠上了精神病弒母者的稱號,而且每個人都把阿東認定為「痴線」。
阿東看起來很無助,他的父親看起來更加無助。
切換到抑鬱期的阿東在超市裡狂吃巧克力,其後短片在網路瘋傳,阿東再次成為危險人物,鄰居都希望阿東和他的父親能搬走。這一段就讓我想起了這兩天逛FB,FB上確實有許多短片,記得一條短片說的是四川的大媽用學生卡坐公交被揭穿後滾地哭鬧,點開評論後看到的字句都非常不堪入眼,有謾罵有嘲諷,這我才發現,相比FB的網名,我們大陸人在微博上也是夠善良了。抑鬱期的阿東每天都不願意吃飯、不願意洗澡,躺在床上的時候沒有聲音地流眼淚,下床之後還是坐著哭。
這一段,看得我好心疼。
可是,為什麼他的鄰居那麼冷漠?就連他的父親也哀求他「正常點」。我在想,如果躁鬱症的人是自己,我大概也不能保證我的家人能對我每日每夜耐心地照顧,在我日日夜夜不停地哭的時候,他們都能關懷我。無可否認的是,面對這樣的情緒病人,大多數人還是會很崩潰的。
那,什麼是「躁鬱症」?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BP),也叫「雙向心境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指臨床上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疾病。在以前,「躁鬱症」總是與「抑鬱症」歸於一類,甚至把它歸到「抑鬱症」之下,而在DSM-5中,「雙相及相關障礙」被從「抑鬱障礙」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章節,放在「精神分裂症譜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與「抑鬱障礙」這兩個章節之間。
患有「躁鬱症」的病人,他們的心境狀態常常於「躁狂」和「抑鬱」之間不斷切換。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躁狂」(Manic/Hypomanic Episode)容易與「狂躁」混淆,當你看到一些人脾氣暴躁甚至動手動腳的時候,你可能會稱這種行為為「躁狂」,其實不然,「躁狂」在心理學的定義中,表現為亢奮、情緒高漲、自信、思維奔逸、睡眠需求減少等。而「抑鬱」則和大多數人心中的概念差不多,「抑鬱」表現為心境抑鬱,即情緒非常非常非常低落,對身邊的東西喪失了興趣,過度自責,認為任何事情都沒有價值,甚至反覆想到死亡。
「躁鬱症」的表現
就電影中的阿東來講,在阿東處於躁狂期的時候,他表現得很高興,這種高興的狀態甚至感染身邊的人,平時不怎麼和父親說話的他不停地和父親說話,和並不熟的鄰居說話甚至邀請鄰居一起去打籃球,對未來抱有希望。看到他這樣,作為觀眾的我也以為他病好了。但很快,阿東就到了抑鬱期,抑鬱期的他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無論父親怎麼叫他下床、去活動、吃飯,鄰居小孩如何邀請他去玩,他都不感興趣,就好像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一樣。躺在床上的阿東沒有閉過眼睛,他總是在哭,即便是坐著、站著、洗澡也都是在哭,阿東的腦袋裡只有讓人沮喪、讓人傷心、讓人難過的事情——沒有其他。
看完電影后,我逛了一圈知乎,看到了一些關於躁鬱症病人的答案。
-得了雙相情感障礙Ⅱ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躁鬱症」的分類
根據躁狂抑鬱發作的輕重進行分類,是目前臨床經常使用的分類。雙相障礙分為:
雙相Ⅰ型:躁狂發作明顯且嚴重,又有重性抑鬱發作;
雙相Ⅱ型:躁狂發作一般較輕,其抑鬱發作明顯而嚴重;
雙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鬱發作均不嚴重;
環性情緒人格:具有躁狂抑鬱雙相情緒波動人格特徵,其情緒波動幅度輕。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54/1549428/201704/XN282UIr_9xea.jpg
關於「躁鬱症」的一些事實
- 「躁鬱症」的致病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神經遞質變化、壓力等。但家族史是最強、最一致的風險因素。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親屬如果有Ⅰ型、Ⅱ型障礙,那麼患病風險就會提高到普通人群的10倍,風險大小隨親緣關係的遠近而升高。(電影中的阿東的母親同樣患有躁鬱症。)
- 單相抑鬱的女性患病率顯著高於男性,但躁鬱症的男女患病率未見明顯區別。但女性更有可能經歷心境的快速循環和混合狀態,更可能經歷抑鬱;患終生進食障礙和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更高;分娩也是特定的激發因素。
- 躁鬱症多開始於青少年晚期,貫穿成人期,有一半的躁鬱症患者爆發於25歲以前。在平均起病年齡上,Ⅰ型為18歲,Ⅱ型為25歲(但相當一部分Ⅱ型患者在發作時都被診斷為抑鬱症,後期才被發現輕躁狂癥狀),均早於抑鬱症。
- 躁鬱症在高收入國家(1.4%)比低收入國家(0.7%)更常見。
- 患躁鬱症的人,終生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的15倍,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一生中有企圖自殺的歷史。因此,如果是患者身邊的朋友和親屬,要格外注意防範自殺。
- 在躁鬱症患者中,與焦慮障礙的共病率是最常見的,二者共病的概率達到3/4。
最後,到目前為止,躁鬱症還不能被治癒,但是,它是可控的。正因為如此,持續地接受治療才顯得尤為重要。諸如鎮定劑、抗精神病性藥物、抗抑鬱葯、抗焦慮葯都有可能被用於躁鬱症的治療。藥物治療對躁鬱症患者來說至關重要。單純依靠心理治療來控制躁鬱症是不夠的。CBT、DBT等認知行為療法也對這些患者有幫助。
最後,籍著「一念無明」想呼籲一下社會群體以及躁鬱症患者的親友們:電影是現實的一個縮影,而像阿東這樣的躁鬱症患者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可怕,他們不是怪物,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他們也相當需要你們的包容、關懷以及幫助。
而看醫生和吃藥也是相當重要的:)
加油,各位「阿東」們。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躁鬱症是抑鬱症的一種么?許國安(2016)
心理學插班生(微信號: psy-auditors )
http://weixin.qq.com/r/iz-RyaXEDfhyreGq92q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就憑這部電影,香港金像獎欠余文樂一個影帝。
第36屆金像獎獲獎名單出爐,林家棟以《樹大招風》的賊王角色獲得影帝,憑藉小成本電影《一念無明》中躁鬱症病人一角獲得提名的余文樂惜敗。
雖然《一念無明》斬獲了本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新導演三項大獎,但是沒給余文樂影帝,不服氣。
前天看完《一念無明》的第一個觀後感,就是今天的影帝應該歸餘文樂。下午我還特意把《樹大招風》重看了一遍,雖然林家棟很贊,還是覺得余文樂更勝一籌。
沒想到還是猜錯了。
1、
這部去年就完成、並獲得5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最佳新導演及第2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的電影,至今才上映,背後更有無數逸聞。
這是新人導演黃進獨立執導的第一部院線電影,成本僅200萬港幣,據說多得曾志偉幫襯,叫上了余文樂、金燕玲,都是零片酬出演,由於預算有限,電影拍攝只用了16天。
精彩的是其中飾演母親的金燕玲只拍了1天戲,就拿了金馬、金像獎兩個最佳女配角獎。
導演和編劇兩人是一對情侶,自大學開始就一起創作。在去年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上,榮獲最佳新導演的黃進導演還對著台下的編劇陳楚珩說,「劇本是電影的靈魂,你是我的靈魂」。
嘖嘖嘖,會講情話的導演真是了不起。
2、
讓我們回到電影。
余文樂的表演令人驚艷。
遙想香港電影的後黃金時代,他和冠希哥在《無間道》里分飾演梁朝偉和劉德華少年時期,回眸這一刻,是我對他初初印象。
後來輾轉於多部電影,包括令他被更多人熟知的張志明,好像都沒有迎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
但《一念無明》讓我看到了這種可能性。
因為躁鬱症的背景,影片時刻處在緊繃的壓抑和即將爆發的情緒里,而他需要在爆炸和壓抑中切換,還有一些快樂的小情緒浮在暗無天日的黑暗內心上,非常非常難。
但是他完成得很好,特寫全景都經得住。
余文樂飾演的阿東,給好友打電話尋求工作,朋友委婉地拒絕卻又給他兼職,他的自尊心突然爆發,指責朋友同情他,那種驕傲、愧疚、痛苦混雜在一起,他舉著手機,眼裡有淚光,嘴角肌肉不受控制地抽動。
超市那場,他剝開一條又一條的巧克力,兀自吞咽,那可能是他能想到的唯一救贖、拚命抓住不要出醜的最後一根稻草,那種精神疾病發作的爆發,又玩命克制到肌肉麻木的演繹,收與放之間,我渾身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就憑這兩場,金像獎欠余文樂一個影帝。
更何況還不止這兩場。
3、
在影院里看《一念無明》,有點像看我愛的徐浩峰電影的感覺,整個身體一直緊繃著。
電影一開場,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去精神病院接他出院,我充滿了好奇,余文樂會如何表現一個有精神疾病但是看起來治癒的、和父親關係複雜的人。
後來你會知道這兩個人多年未見、關係疏離,兒子對父親又愛又恨,父親懦弱只懂逃避但又充滿內疚,而兒子又是那樣一個獨自承擔瘋母重擔、並又再度想把父親納入自己照顧中的人。
這一切糾葛和痛苦都會在後面90分鐘呈現。
但此刻你尚不知曉這一切。只知道護士領了兒子出來,在兩人面對面尷尬的沉默中,責罵父親醫院不能抽煙,父親趕緊把煙滅了扔地上,努力想對兒子擠出看上去溫暖合時宜的笑容。
兒子面無表情地看著父親,當你以為他走過去要抱住久未見面的父親,他只是彎下身拾起地上的煙頭,扔進垃圾桶。
短短一場戲,兩人的關係,余文樂的情緒,余文樂的性格,都交代清楚。
窄屋的調度,老爸覺察兒子對屋子的默不作聲的嫌棄,撤了摺疊桌,快速走了兩步,努力擠出笑容,帶著一點點誇耀,「看,兩步!」
這是不小的意思,但你看看那個只能容下一張上下床和一扇柜子,擠滿雜物窗戶晾曬著內褲,如鴿籠一般的小屋,五味雜陳。
婚宴那場戲,余文樂靜靜坐在下面,光影變化不斷從他臉上掃過,襯托出他強自壓抑的情緒。
最喜歡的當屬余文樂跑步那場戲,看得我嗷嗷叫。
在急速的奔跑中,破敗的城市小巷、汽車燈光如浮光掠影打在他身上,音樂輔助整個情緒推到至高點,導演卻在這裡安排了一個紅燈。
如瘋子一般奔跑的阿東,無法停下,也並未闖過紅燈,而是在斑馬線這側原地狂跑,持續數秒,焦慮再到頂點,他放棄過馬路,繼續往前狂奔不停。
即使在這樣讓觀眾震懾的場景里,導演也不忘豐滿人物性格。
導演值得最佳導演,編劇才華橫溢,雖然導演和編劇獎也都敗給了《樹大招風》。
4、
余文樂非常非常棒,其他人也一個都不差。
飾演媽媽的金燕玲是老戲骨了。一出場躺在椅子上,憔悴,臉上都是生活的痕迹。
短短數句就交代了前半生,心比天高的嬌小姐,書香門第,從大陸來香港,嫁給一個很平庸的司機。
回憶往昔,她臉上是平和和溫柔的笑意,那一點兒驕傲在模糊的面目上依然明晰,但轉過頭,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另一個破屋裡,面上露出一點恍惚,誒我為何在這裡,突然覺察半生已經過去,面上全是鈍感的痛意。
精彩絕倫。
曾志偉也不必多說。
把一個懦弱、逃避,但是又羈絆在情感中的父親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令人印象深刻,曾志偉無力地滑到在地上,拽著欄杆,那一瞬間,我想起了《親愛的》裡面黃渤在地上痛哭的一幕,但沉默在此時的場景里,更加讓人窒息。
而天台那場,他在阿東身後像個孩子一樣痛哭,說「我不懂啊,我不懂啊」,扣住了題眼。
前女友Jenny演得好真。
前面就像是一個溫柔默默忍耐的女友,期望一個平凡家庭,男友卻突然被捕入院,只留下龐大的債務,她苦苦支撐。
在餐廳重遇,悲傷沒頂,但是又突然像打了雞血一樣說,我最近又得到力量,演技初見端倪。
教會裡分享自己「得救」故事一場,應該是方皓玟獲得最佳女配提名的關鍵場景。
事實上對男友和命運充滿怨恨,壓抑自己讓自己相信已經原諒,「我要戰勝內心的魔鬼,我可以,我可以寬恕!」
那種涕泗橫流痛哭的爆發力,讓電影外的我感同身受的痛苦,也是壓倒阿東的最後一根稻草。
鄰居單身媽媽余師奶也很棒,特別是最後既想維護自己的利益又有點不忍的微妙情緒,戲份不多,處理得很動人。
隔壁小男孩是全片唯一亮光。
當他對著牆壁給阿東念《小王子》,我幾乎如阿東一般痛哭。
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伏筆。
在小男孩的故事裡,小王子星球上的山叫「寬頻山」。
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前面有個與阿東在窄窄樓梯上錯身而過打電話的年輕男子,也是後來一起逼遷的主力,正是一個寬頻推銷員。
當時若無其事的生活白描,此刻的笑點與淚點。
5、
去之前朋友問我,是講什麼的電影,我說是講抑鬱症的。
事實上是躁鬱症。真實得讓人難以呼吸。
在阿東扇女友耳光的時候,怎麼就沒有人注意到他生病了呢?
那個跳樓的朋友,都市精英,有沒有人注意到他也生病了呢?
還有看起來最惹人厭的母親,有沒有人想到她可能生病了呢?
阿東發病的時候,人人圍過來拍照、拍視頻、髮網上,無人伸出援手。
驅逐,歧視,冷漠,有病的是誰呢。
6、
事實上又不僅僅是躁鬱症。
除了在片尾明確打出字母的對精神疾病者的關愛,其中映射的社會問題類別繁多。
住房緊張、老人的贍養問題、中環白領的壓力、港陸身份證明、宗教、中醫、父母偏心、原生家庭的禁錮,這麼多問題都融進去了,包括如片段閃現的在生時住在鴿籠,死後連墓地都無,骨灰只能灑在所謂的墓地花園裡。
私以為,這個片子的主題,本質上很可能並不是精神疾病人士反歧視,從片名《Mad World》可以略見端倪。
開頭從精神病院出來的余文樂,去參加朋友的婚禮。
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婚禮,新人在台上淚雨盈盈,台下觥籌交錯吵鬧聲蓋過台上話筒聲。
有時候婚禮就是一場表演,但即便如此,冷漠的都市人也並不配合演出。
余文樂拿起話筒走上舞台,「我有病,醫生說我生病的時候會漠視他人的感情。但是連我這麼一個精神病人都知道尊重他人,你們呢?能不能不要討論鑽戒有幾卡,蛋糕夠不夠大,紅酒什麼牌子,關注一下台上結婚的這對新人。」
狹窄樓道合住的鄰居商量要趕走阿東,其中一個老頭說了一句,「這地方窄如監獄,把瘋子困在這種地方,豈不是更瘋」。
隔壁望子成龍的余師奶往兒子頭頂扎針,「余師奶說頭上扎針答題聰明點」。
前面用來做阿樂故事鋪墊的,好友講自己因為裁員煩到要跳樓,到後來變成一語成讖的悲劇導火索。
聖母般寬恕的前女友,讓阿樂以為自己將重新獲得幸福,雀躍不已,女孩卻壓抑著痛呼:「我好恨你!我好恨你!」台下一片「阿門」。
醫生冷漠地複診,「有沒有想過自殺?」稍作定頓,父親囁喏著想說點什麼一直沒插上嘴,醫生彷彿若無其事地補充一句「要是想自殺就得馬上送回精神病院,」阿東連眼睛都沒抬,快速搭腔,「沒」。就在不久前,他似乎躺在窄小的浴間割脈自殺。
是的,Mad World.
7、
電影的中文名叫《一念無明》。
「一念」取自佛家說法「一念代萬念」,一念又一念,腦海里雜念不斷湧現,如同人性。
「無明」是看不見,看不清楚。
這是一個猶如洋蔥般的故事。
躁鬱症一層。
Mad World一層。
「無明」一層。
導演講說「他們都是愛對方的,他們都不是外人,電影裡面我自己覺得沒有外人,所以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就是無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麼」。
前面父親說「我不懂」,後面回扣「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分割給外人做」,在這一層面上,又是一個關於愧疚和承擔的故事。
但是再往裡剝開,生活的苦,人性的暗。
一念無明,如墜地獄;
眾生皆苦,萬念皆空。
謝@ 慄慄栗子 邀。
2017年2月24日,河南精神病人掙脫束縛持筷傷人,最終導致3名女性精神病患者死亡、1名女性精神病患者受傷。上周,事件有了後續:醫院稱操作規範,兇手是奇才。這則社會新聞除了讓人感受到世間魔幻,剩下的無非是對自己和身邊人的警醒:離精神病遠一點,越遠越好。
電影《一念無明》里,人人都在離余文樂飾演的躁鬱症患者阿東遠一點。
為保留電影的最純正、最完整的視聽效果,《一念無明》在內地的上映版本統一為粵語原聲版本。但排片依舊可以用慘烈形容,幾乎各家影院均一場。與之前口碑甚好卻票房不佳的金馬最佳影片《八月》一樣,文藝片在內地市場仍舊受阻。
導演黃進表示,希望《一念無明》可以讓觀眾正視過去、直面生活,「並從中找到值得我們珍惜的人和事,去療愈我們的心靈。」
《一念無明》的黑馬之姿
去年11月底,《一念無明》在台灣金馬影展的頒獎台上拿下「最佳新導演」與「最佳女配角」兩個大獎。當人們的眼光都聚焦於獎項領跑的《七月與安生》時,這部關注小眾群體「躁鬱症」患者的新人導演作品《一念無明》似乎被忽視。四個月過去,這部電影最終在第36屆香港金像獎中獲得了最佳新晉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獎項。
初聽這個片名,不免讓人想起佛語的"一念無明,既墮輪迴」。然而事實上這是一部純現實的港片,片名「一念無明」就是主人公的生活狀態:不理解人世間的真相,無法融入社會。《一念無明》就是由真實的社會新聞改編,講述了余文樂和曾志偉飾演的父子彼此誤會而又相互虧欠,因為母親的去世讓兩個原本逃避的人不得不共同生活。說到《一念無明》的片名,導演黃進曾表示 「無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個念頭,可是一念生萬念,一個念頭後還會有下一個,一個念頭看不清楚,可能我們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錯的。戲裡面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在我們相處的時候,有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沒有看到,就會互相傷害,可是本來我們是相愛的。」
本片導演黃進是新銳導演,編劇出身。 《一念無明》的劇本是黃進和女友陳楚珩從大學時代開始共同創作。24歲到27歲的人生最佳上升期,兩人寫出了這個故事並且拍攝了電影。200萬資金,16天拍攝周期,主演們零片酬出演,成就了金馬、金像等各大電影節青睞的《一念無明》。
2016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導演黃進現場說致謝詞還表白女友:「金馬獎盃好重,多謝各位前輩曾志偉、金燕玲、余文樂,他們不光是幫了我這麼簡單,我是個新導演,他們付出了好大的感情在這個作品裡,我感到非常幸運和感激,也多謝《一念無明》的編劇,劇本是電影的靈魂,她是我的靈魂。」
但導演黃進是有遺憾的,無論是資金還是時間,他總覺得如果能再多一點,可能電影又會是另一種樣子。這種遺憾里,有餘文樂曾志偉的不收費押注,也有黃進自己和自己的對賭。
事實證明黃進是厲害的,他沒有辜負擁有的好劇本和好演員,紮實的講了一個故事。
余文樂零片酬接下《一念無明》,就是看中阿東這個人物身上的不同特質。對於平日酷帥形象示人的他,也需要這樣一個角色升級自己的演技和戲路。「他之前沒有演過這樣的題材,特別想要挑戰自己,給大家展示一個不一樣的余文樂。」導演黃進表示。
曾志偉則是被劇本打動,欣然幫助導演聯絡金燕玲:「志偉打電話讓我很開心,也沒有多問。後來見到導演,才發現是導演覺得這個角色一定要是我,托志偉幫忙,他覺得劇本很好才打給我的。」
金燕玲僅僅拍攝了一天就拿到了金馬獎最佳女配,有時候演戲真的是天分。她仍自謙:「《一念無明》是上天掉下來給我的禮物,我很榮幸我接住了它。」
未婚妻方皓玟在影片中戲份不多,但黃進用幾個鏡頭就證明,她可以拿到金像獎提名。
聚焦香港底層小人物 每個人都是我們自己
正如香港現實又殘酷的現狀,《一念無明》同樣是一部殘酷、陰鬱的影片。鏡頭跟隨一個名叫阿東(余文樂飾演)的男人,敘述了母親意外過世,父親(曾志偉飾演)不得不回來和自己生活的故事。影片以阿東的出院、父親的歸來開場,我們看到了底層普通人的生活狀態:狹小的房間擺不下一張雙人床,多家使用的公共廚衛,都只為自己著想的左鄰右舍。這裡似乎沒有一個完整又健康的家庭生活狀態,父親在枕頭下藏著小斧頭防兒子,隔壁單親媽媽不願兒子和他們接觸。一個病情穩定出院後卻在現實社會中不被認可的「特殊人」形象,就這樣通過他人的言行展現在觀眾面前。
父親的車禍打破了他們相對無言的相處方式,他需要背著父親上下樓照顧他起居。即使是兩個過去生活里交集不多、心懷愧疚的父子,此時仍有對對方狂躁的關心,連心疼都是靠吼。而此後,阿東在社會中屢屢碰壁,也是父親去照顧他的情緒安慰她。
這也是《一念無明》的最大特點,家人之間所有的虧欠和愛都是不願表達卻又阻擋不了的,就如同片中角色對這些關係的迷茫,近在咫尺,卻好像又無法面對。
隨後故事都是圍繞父子展開,未婚妻看似寬容的控訴,好友不堪壓力自殺,求職被拒,都成了人物無法好好生活的真兇。在現在生活的情節里,影片不斷閃回交代二人如此的原因,也告訴觀眾他們註定是逃不掉自己的過去。
未婚妻雖然和阿東還著房貸日子拮据,但也充滿期待。母親的意外離世將她組件家庭生孩子的夢打碎,過上了被追債、需要去信教來過活。
當觀眾知道這一切背後的故事時,影片已經過了大半,導演用細碎的生活片段拼貼起一個沉默寡言、無處宣洩的人物形象。再用不斷重複的簡短閃回交代這種性格的成因,這樣壓抑的剪輯,需要對劇本有極大地把控。
好在,黃進做到了。可能我們在期待所有人都有所好轉:阿東的病痊癒了和未婚妻繼續在一起,曾志偉找到了新的住處,一切歸於正常。然而影片就在這樣的情緒里結束了,並沒有往常電影所見的「救贖」。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
2015年看《踏雪尋梅》,陰沉到底。2016年的《一念無明》,同樣沒有一絲讓人情緒明快的地方。在香港商業片衰落的現在,聚焦底層小人物真實事件彷彿是最好的出路。
今年奧斯卡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同樣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男主殺了自己的孩子,始終無法走出痛苦的泥潭。這兩個角色都曾為了生活下去而掙扎,但都無法孑然一身。過去的不安像甩不掉的影子,一直跟著他們。
生活像是寒天雪,將每個人的情緒掩埋在六尺之下,此時我們需要說一句:我受不了了。
歡迎關注影視圈雜誌的知乎專欄:影圈視界
——————————————
影視圈微信ID:circlemag
公眾號搜索關註:影視圈Magazine
創刊於1994年——《影視圈》,專業做媒體,認真做娛樂
一部安靜講故事的電影,但是我最有感觸的並不是社會對精神疾病人群的誤解或者歧視,而是黃生說的那句其實做個撲街很容易,現實中就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不想對家人或愛人負責任,缺又不想當壞人,什麼也不做卻找一堆理由為自己開脫,我已經儘力啦之類的,現實中有的是阿俊一樣的人,享受父母全部的關愛卻在獨立後對癱瘓的母親不聞不問,想把哥哥送進精神病院,把父親送進養老院,為什麼呢?因為在美國很忙啊,老婆又要生孩子,走不開啊,不都說了么,錢不是問題,我已經儘力啦。好多好多的人都在用偉大高尚的方式做著卑鄙齷齪的事情。。。
由於這部電影的排片量很少,我到了一家新開的電影去看的《一念無明》。電影院在一個工廠大廈內,一樓到三樓都是裝修ing。每次獨自一個人去這樣的大廈看電影,總有一些害怕。
我看的場次整場只有3個人,安靜;就像這部電影的節奏一樣,看似安靜卻波濤洶湧。
鏡頭語言大部分都是固定鏡頭,簡潔卻有力量。然而這樣的鏡頭下看的全部都是演員的表演,余文樂的確是跟以往有了太大的進步。可見那句話,演員除了自身的功力;靠的也是導演的調動。方皓玟很讓我驚艷,尤其是在教堂的自白,我想這個鏡頭她大概只能演一遍吧。這樣的戲太累,身體累心也累。
曾志偉和金燕玲都是老戲骨,功力自然不用多說。我最欣賞這幾位演員的地方就是對新導演的支持!
看的出導演的才情和野心,在美術上是有花心思的。整個影片色調偏冷,黃家父子的劏房,狹窄的壓迫感更能展現父子緊張的關係和影片的壓抑感。劇中人物雖然沒有太多,但敘事線索卻有些複雜;相信編劇刪掉了一些東西,可能由於資金的問題很多細節沒辦法展現。就像只有聲音演出的黃家二兒子阿俊。
很多人看完覺得片子太壓抑,可這就是現實的社會啊。黃進只是將這個赤裸裸的現實用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劇中東的好友在結婚一周後從中環大廈跳樓,現實的香港人每年都會有幾個受不了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從高處跳下來結束自己生命的新聞。
呂婉蓉(東母)常年卧床,對大兒子精神上得虐待這樣的家庭也有很多。雖說壓抑,但這是事實;只是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很久沒這樣的暢快的看一部電影了,很高興有這樣一部香港電影。
就像是電影的名字,一念無明。
我們身處地獄,卻不自知。
《一念無明》的英文片名是「Mad World」
Mad: 瘋狂的,發瘋的,愚蠢的
World: 世界
以《一念無明》、《樹大招風》、《點五步》等一系列新時期港產片,標誌著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誕生。我認為這個香港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真實反映和討論社會問題。
就拿《一念無明》作為例子,很多國內觀眾看完,就僅僅認為這是一部關愛精神病患者的公益片,但如果你能看看對導演黃進的採訪,就知道其實質用意並沒有如此簡單。
導演的用意,可以概括為「以小見大」。看《一念無明》,從小處來說,就是在描述男主阿東這個人患有躁鬱症。但這個小人物卻折射了整個香港社會的問題——躁鬱症,是屬於全體香港人的病。
電影一開始對「劏房」有了很仔細的描述。兩個大男人一起憋屈在不到五平方的狹小空間共同生活,這不是誇張,這就是目前香港最嚴重的社會問題。買房難,住得憋屈等住房問題,也是衍生近年香港社會撕裂的原因之一。
鄰居媽媽對小孩耳濡目染、反反覆復的教育,就是認真讀書,目的是為了向上流動。香港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巨大,每個小孩不報幾個興趣班都怕競爭力不足,還有各種升學考試導致壓力大,今年就已經有好幾個中小學生自殺死亡了。
回到男主阿東本身,他自己患病前是一名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可以說是香港社會最上層的職業之一了。然而諷刺的是,這樣一位中環工作的金融人士本該過上體面的生活,但精神層面卻是空虛的,是殘缺的。他的好朋友兼同事Lousis因工作壓力過大而自殺,不正正反映了金融這麼一個體面的行業,背後也埋藏著不為人知的痛苦嗎?
導演黃進說,一念,就是一個念頭。佛教有雲,一念生萬念,一個念頭萌生另一個念頭,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另我們有了慾望。無明,則是沒有智慧。被種種慾望念頭困擾的我們,是迷茫的,是迷失的,是沒有智慧的。於是在這種種折磨下,躁鬱症就稱為了全香港人共同的精神疾病。《一念無明》:做個混蛋多容易
看完《一念無明》從戲院走出來,靜靜走了好長一段路,朋友還是忍不住說,讓我抽根煙吧,太壓抑了。
已經很久沒有看過一部這麼真實的虛構故事片。我甚至認為這是近幾年我看過的最棒的講香港本土生活的電影,沒有驚心動魄懸念重重的情節,沒有刻意堆砌的金句和不自然的笑點,不煽情不浮誇地表現家人、戀人、友人與鄰里人,講述的就是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小市民生活。而那種壓抑的情緒從頭慢慢溢至尾,到最後感覺胸口被重石壓著,情緒卻無法喊出來。
影片話題是躁鬱症,情緒病的一種,而情緒病在我眼中是一個很香港的病。毫不誇張地說,過去一年在港鐵上我每兩個月都會遇到一兩個自言自語的香港人。他們多數都比較年長,男女都有,對著空氣指手畫腳,情緒激動,念念有詞,而且基本上都在罵人。期初我是驚訝的,擔心他們這樣一個人坐地鐵真的沒事嗎?發現周圍的人面無表情,不知道對他們來說是不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高消費低質量的生活,講真,不跌入情緒低谷真的很難。
眼中的香港人處理情緒的方式有四種。第一種有強大的內心,自己消化,負能量幾杯下肚,不給他人造成負擔;第二種會據理力爭,最大化爭取自己的權益;第三種是如易燃物一樣直接爆發,口快心直,可參照某些茶餐廳服務生出名的態度;第四種選擇逃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面不改色,眼不見為凈。
與其說《一念無明》是一部講述情緒病的影片,不如說是在反思在壓力下逃避問題的現狀。主人公阿東是一個躁鬱症患者。他生在一個破裂的家庭,父親為了逃避母親怨天尤人的暴躁脾氣拋棄了這個家,從小被寵愛最多的弟弟逃避這個惡劣的家庭環境去了美國再也沒露過面。阿東沒有送母親去養老院,而是盡孝盡責地照顧生病的母親,然而母親並不領情。後來阿東因為錯手弒母被送進了青山醫院,也就是香港的精神病院。
阿東爸爸在片中重複很多遍一句台詞,「其實做個撲街好容易。」遇到不想面對的事情,一走了之就可以了。一直沒有逃避問題的人,卻是大家眼中有病的阿東。阿東從青山出來去了好友的婚禮,指責賓客只顧談論婚戒及排場大小,卻無人尊重在台上的新郎新娘,但這樣真實的阿東卻得來所有人的厭惡。未婚妻在教堂里看似懺悔寬恕阿東,實質流露出了對阿東的所有憎恨,也成為了壓死阿東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躁鬱症再度爆發,躲在超市爆食朱古力。網友拍下的短片瘋狂流傳,媒介的作用讓住在劏房中的鄰居也想趕走阿東父子。少數裔鄰居一語中的,「他只不過需要一點空間。」獨居老人接話,「在香港,最沒有的就是空間。」
其實這些原本都是互愛著的人,最後變成了互相傷害。在狹小的空間里,放大了無限的壓抑。
所有的角色都過得很不容易,認真去想其實他們沒有一個是惡人,只不過在面對不想承擔的困難和責任面前,變得軟弱變得自私,變得「無明」,選擇逃避。新婚的友人在金融業裁員又要求業績的壓力下選擇輕生,遠在美國的弟弟在父親無助的時候選擇打錢而不再回來香港。似乎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如果最初阿東也選擇逃避,把脾氣暴躁的母親送進養老院,也許這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但是阿東沒有逃避,他選擇了去面對,最後成為了人人避開的精神病患,連父親也在枕頭下面備著一把鎚頭提防。躁鬱症的英文是Bipolar Disorder,即使阿東強調自己是可以「有Order地去Bipolar」,這個世界除了劏房中的小朋友,沒人相信。
逃避了大半輩子的阿東父親在精神病患者家屬互助小組中被勸,「你可以跟醫生說他有自殺傾向,就可以送回精神病院了。」父親最後沒有這麼做,做了大半輩子混蛋,丟下了這個家庭釀造了現在的悲劇,他問大家,「其實,係咪咩都可以判比人?」
做一個混蛋太容易了,只要把責任推卸,外判給別人,閉上雙眼裝睡,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
這不僅是香港這座城市存在的問題,只不過香港逼仄高壓的環境容易把問題更顯易地暴露出來。這個社會的弊病其實也有你我的一份。影片中的每個人其實也都是我們自己,想要29歲結婚而怨恨阿東耽誤了自己的未婚妻,看到阿東在超市吃朱古力只想著自己兒子的單身媽媽,得過且過的精神科醫生……每個人也都只想著自己,事不關己,能逃避則逃避。逃避可能暫時性地帶來精神上的平靜,但逃避了,問題始終還是在原地,甚至會隨著時間變得更嚴重而最終還是影響著自己的生活。一根稻草是壓不死駱駝的,但是許許多多的稻草堆上去的時候,再強健的駱駝,也會被看似輕盈的稻草重重地壓死。
每個人都有軟肋,都有面對煩惱不想面對的時候,都有想要逃避的時候。那句話說的很對,最大的勇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有一個鏡頭很觸動我。坐在土瓜灣劏房天台,小朋友問阿東,為什麼我的花都死了?阿東說可能這裡不適合他們生活。小朋友很認真地說,「那我們把這裡改變得更好。」在大家都念叨著香港,都覺得這座城市開始生病的時候,逼仄嘈雜中幾乎聽不見「怎麼努力變好」的聲音。可能成年人真的只分利弊,小孩子才看對錯。
亦或者其實大家都懂,都看到了問題,只不過就像主題音樂一樣,選擇逃避,選擇做了一個裝睡的人。
去年的《踏雪尋梅》到今年的《一念無明》,雖然都不是明快的影片,但這些聚焦生活中小人物的影片,就像縫隙中滲透過的光芒,撼動著那些說香港電影已死的聲音。豆瓣的評分不高,這種文藝片的場次也不會比商業片多。但一部寫了三年的劇本,只有兩百萬的預算,並且只拍攝了十六天的電影,展現到這個程度,真的已經是一個奇蹟了。金像獎的最佳男女配實名而歸,黃進也很值得這個新晉導演獎。
拍點商業片賺多點錢多好啊。但幸好,在這個商業社會還有人願意關注情緒病。但幸好,有演員願意零片酬出演好劇本。
豆瓣上有個豆友說:「我們這些人真沒辦法理解躁鬱症病人的痛苦。我們吃喝,拍照,上傳到網路,被點贊轉發,甚至卻都沒有耐心聽完他們的故事。」
但幸好,對著這個操蛋的世界還有很多人願意去做善良的人,願意放下腳步去聽悲泣的聲音。
做個混蛋多容易啊。但幸好,還有很多人選擇了艱難的路。
推薦閱讀:
※有哪些用畫面講故事的高手?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中的基廷老師是否涉嫌濫用教師的影響力?
※什麼人會看《復仇者聯盟2》啊?
※《後會無期》里的胡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那?
※《時空戀旅人》給你帶來了什麼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