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如何有效監測血糖?

家裡有得糖尿病的老人,各位大神幫忙解答下,各種不能吃,各種害怕,到底如何有效監測血糖?


看了很多回答,還沒有人提到糖尿病腎病,我來說說這個併發症。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也是比較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對於1型糖尿病來說,多出現於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對於2型糖尿病來說,沒有確切時間,因為,2型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往往很難確定。但是多數患者也是在病史10年左右開始出現。

糖尿病腎病會對病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一旦出現,就意味著腎功能一步步惡化直到尿毒症,目前,在世界上糖尿病腎病是導致尿毒症的最常見原因,注意是最常見,沒有之一。目前我院長期透析患者的原發病有接近一半都是糖尿病腎病。所以,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在發現糖尿病的同時,要開始檢查尿蛋白及腎小球濾過率。以便及早發現腎功能變化,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同時,還建議患者定期完善眼底檢查。明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情況,因為有70%的患者腎臟病變的程度與眼底病變的程度成「平行」關係,及時發現眼睛的病變,對於早發現腎病有幫助。

糖尿病腎病早起並沒有明確的臨床表現,其最早期時腎臟功能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還會增強。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三多一少」,其中「尿得多」就是早期腎功能增強的表現,但是這種增強是由於血糖及原尿中糖的水平升高導致的,並不是好事,這個時候的腎臟就像下坡時失控的馬車,雖然跑的很快,但是車子本身並不能承受這種負擔,用不了多久車子就會散架。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中,腎臟很快就會不堪重負,自己把自己「累死」。所以糖尿病腎病從一開始,我們要做的就是降低腎臟的濾過功能。使其功能盡量維持在正常狀態,避免「過勞死」。


糖尿病腎病分為5期,除了第一期是高濾過期外,從第二期到第五期主要有兩個表現,第一是尿蛋白越來越多,第二是腎功能越來越差(血肌酐逐漸升高)。如少尿,水腫,血鉀升高等表現,則是根據尿蛋白和腎功能的變化逐漸出現的。
一般來說,一期糖腎沒有尿蛋白,這個時候如果嚴格控制血糖,腎臟的損害可以恢復。
二期糖腎時就可以間斷檢查出微量蛋白尿,這個時候如果能把血糖控制好,病人可長期維持在該期而不進展。
三期時蛋白尿就持續存在了,可以說到了這個程度,就意味著已經進入慢性腎臟病階段,但是這時肌酐大部分患者還是正常的或輕度升高的,如果這個時候在控制血糖的同時,規律足量的應用ACEI/ARB類藥物控制血壓及尿蛋白量,也是勉強可以減少尿蛋白,延緩腎功能惡化的。該期的治療非常關鍵,因為在這個時候尿蛋白的多少直接影響腎功能的惡化程度,本身糖腎就比其他慢性腎臟病進展速度快,如果尿蛋白量過多的話,則會更快的加速這一過程,我見過有患者在1年內就進入透析的。
如果在糖腎3期時沒有積極控制,則會進入糖腎4期,這是一個比較無奈的時期,因為在這一時期,患者會呈現持續大量蛋白尿狀態,腎功能的惡化程度如脫韁的野馬一樣頭也不回的向著尿毒症挺近,而且在這一時期,部分患者會出現慢性腎病罕見的「間斷透析」現象,也就是病人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病情突然加重,必須立刻開始透析,但是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穩定又可以脫離透析的過程。所以在這一時期患者必須嚴格監測腎功能變化(1月1次化驗),並且盡量避免一切可能導致腎功能突然惡化的原因,如感染,血糖血壓波動,心腦血管疾病,隨意進食不明成分的藥物或食物等。同時,需要做好透析前準備,要從客觀條件和心理上兩方面開始準備。
到了5期,就只能透析或腎移植治療。

所以對於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定期監測尿常規和腎功能非常必要,尤其是3期以後,要特別注意規律複查。除此之外,3期或4期的患者還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1、低鹽低脂少量優質蛋白飲食。低鹽低脂比較好理解,少量優質蛋白的意思是這樣的:糖腎3期後會有蛋白從腎臟丟失,而且這種丟失的速度是與蛋白攝入速度有關,同樣的病情狀態下,攝入蛋白越多,腎臟丟失蛋白越多,腎臟丟失蛋白越多,腎功能壞的越快。所以一定要少吃蛋白,但是蛋白吃的少會造成必須氨基酸不夠,所以我們要盡量選擇含有必需氨基酸較多的動物蛋白食用,這叫少量優質。尤其是4期,蛋白攝入能少就少。
2、ACEI/ARB類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在服用該葯時必須監測腎功能變化,因為它雖然可以減少尿蛋白,延緩病情進展,但是當腎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則會反過來促進腎功能惡化。
3、必須嚴格避免接觸可能存在腎毒性的物質。這個時候的腎臟已經如同一艘破船,稍微一點風浪可能就會擊沉它。在這個時候有部分患者會病急亂投醫,求助於中醫或偏方。但是這個時候腎臟的代謝功能是很差的,非常容易出現藥物中毒進一步加重腎臟惡化。及時不出現這個問題,口服湯藥在這個時期也是不推薦的。因為湯藥中一定會有大量植物成份,而只要是植物成分,就必然含有大量鉀,在腎功能較差時過多的鉀攝入,很容易出現高鉀血症,一旦出現,大部分患者都要透析治療......
4、4期的患者要開始注意尿量和液體入量平衡的情況,如果出現水腫,要嚴格控制每日液體入量,並使用利尿劑增加尿量,避免大量喝粥,湯,湯藥,茶水等現象。防止出現高血容量性心衰。
5、糖尿病患者血管條件差,如果發現腎功能較快惡化,且選擇血液透析治療的話,應儘快建立動靜脈內瘺,因為他們內瘺成熟的慢。
6、一旦出現腎功能異常的糖尿病患者,主張將所有口服降糖葯改為胰島素控制血糖,因為腎臟排泄功能下降後,體內藥物代謝紊亂,口服降糖藥劑量不好控制,且易出現副作用,不安全。

@道自然


眼科大夫手機來回答一下。
一定要定期查眼底!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打激光!吃藥不能治療,只能緩解!
糖尿病引起視網膜很嚴重的一個併發症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糖網形成需要10餘年漫長時間,但國內很多病人發現糖尿病就比較晚,甚至有些病人發現眼睛有問題才發現的糖尿病。
糖網可怕之處在於早期幾乎沒有太大的癥狀,一旦有癥狀就已經是中晚期。再加上基層醫院眼科水平的落後,造成了重型糖網發病率在我國居高不下。
糖網有多種分期,簡單來講分為增殖前期和增殖期,治療方面除了控制血糖以外很重要的是在合適的時機打全視網膜光凝。
打激光雖然是有創治療,但能大大降低發生增殖幾率,就算將來需要做手術也能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手術成功率。這是一種丟車保帥的辦法,目前國際上都在進行。也幾乎是唯一的辦法(之所以說是幾乎是因為現在有一種眼內注射藥物在進行臨床試驗,但這個葯比激光貴太多了)。
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講,一旦發現,需要每半年到正規醫院散瞳仔細查眼底,有條件最好是拍眼底彩照留底,這樣可以前後對比。一旦發現可疑之處,再進行眼底熒光造影,確定性質,在合適的時間打視網膜激光。
在早期可以吃一些口服藥物,但口服藥物只是輔助,根本治療還是打激光。
當然發展到一定階段有可能會眼底出血,這個時候需要根據出血量來決定是否手術治療。

總結
1、一旦發現糖尿病就要開始查眼底。這一生都要每半年查一次。
2、需要去正規醫院散瞳檢查,或者拍眼底照片。
3、需要在合適的時機行全網膜光凝。
4、出現眼底出血,根據情況選擇是否手術治療。

底下有個朋友提到了打抗vegf藥物的問題,為了防止他誤導大家,我給總結一下目前國際上的普遍共識。
1,抗vegf藥物包括雷珠單抗和康白西普,從原理上來講他們在治療糖網上面是有意義的。但具體情況還是有爭議。目前關於抗vegf藥物和全視網膜光凝的治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是2015年在美國眼科年會上的一篇報告,我很有幸當時在拉斯維加斯現場聽了這個報告,當時的結論是效果相當,抗vegf藥物在副作用及視野方面保持稍微好一點。但該結論當時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原因在於抗vegf藥物需要持續打很多次甚至終生,費用遠遠高於激光,而且需要患者良好的隨訪。同時,對於很多嚴重pdr來講,這種治療會增加出血和牽拉網脫的幾率。我在紐約的老師和我討論的時候曾經語重心長的和我建議,如果患者隨訪不好的話(譬如中國這種情況)還是一定要打激光。當然,從我個人來講,我並不排斥這種療法,但這種療法從目前我國國情來講,是不太現實的。(高額費用,反覆治療,超限用藥,效果並不比激光好很多)

2,糖尿病同時可能引起眼底的另一個問題是黃斑水腫,簡稱dme,對於這種病目前有兩種主流治療方式,就是抗vegf藥物和黃斑格柵樣光凝。對於這種情況,我倒更傾向於前者,但依然是見仁見智。

請大家轉告自己得糖尿病的親友吧!


@Gold RIch Money說的很不錯。補充一些患者生活著自己做的到的小項目。

糖尿病(DM)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徵,其急性併發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和乳酸性酸中毒(去醫院,去醫院,去醫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慢性併發症主要是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本質是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的治療強調早期治療、長期治療、綜合防治和措施個體化。

傳說中的五駕馬車就屬於綜合防治,哪五駕呢?

1.糖尿病教育

2.飲食治療

3.體育鍛煉

4.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葯、胰島素等)

5.血糖監測

先講題主說的如何監測血糖:(還需參考主管醫師所定方案。)

AACE/ACE 新版共識中強調的「有意義的血糖監測」,即血糖監測應有利於血糖管理決策的制定。監測方案需要醫護專業人員與患者共同制定,血糖數據反饋到醫護人員,醫生再根據血糖監測數據調整、制定新的治療計劃,形成臨床決策持續優化的閉環。
與臨床決策的個體化要求一樣,針對不同患者人群,在血糖監測技術和監測方案的選擇上,共識給出了個體化的監測方案建議:

專家共識同時指出,毛細血管血糖監測(BGM)和動態血糖監測(CGM)都能夠幫助門診患者更好地了解飲食、運動、生病、應激、藥物等對血糖的影響,以及識別和治療低血糖與高血糖。同時 BGM 與 CGM 都顯示出在改善糖尿病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方面的獲益。

飲食治療及體育鍛煉都歸為生活方式上。

生活方式治療
生活方式治療的關鍵部分包括醫療營養治療、規律體育鍛煉、充足的睡眠、行為支持以及戒煙和避免所有的煙草產品。

A、生活方式治療始於營養諮詢和教育。所有的患者應儘可能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通過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及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飲食,控制飽和脂肪酸和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攝入。超重(BMI 在 25~29.9 kg/m2)或肥胖(BMI ≥ 30 kg/m2)的患者應至少降低體重 5%~10%。
在 Look AHEAD 和糖尿病預防項目的研究中,發現減少熱量攝入是減肥的主要驅動因素。醫生或營養師應在患者初次和後續隨訪就診時討論和建議一些能夠促進健康和防止代謝性疾病或併發症的食物,包括具體的食物、膳食規劃、食品店和外出就餐建議等內容。

B、此外,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教育應包括解決日常碳水化合物攝入連貫性的需要、限制富含蔗糖或高血糖指數的食物以及根據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調整胰島素劑量。系統化諮詢(如每周或每月進行具體的減肥課程)和膳食替代項目已被證明比標準化辦公室諮詢更有效。

C、體力活動是減肥和維持體重的重要部分。規律體育鍛煉包括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均能改善血糖、血脂和血壓水平,減少跌倒和骨折的風險。Look AHEAD 研究中,每周 ≥ 175 min 的中等強度活動,體力活動時間與體重降低顯著相關。體育鍛煉方案應包括每周至少 150 min 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行走和力量訓練,患者開始任何新的活動時應緩慢增加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系統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學習正確的技術、建立目標和保持積極的心態。糖尿病和/或嚴重肥胖或伴併發症的患者應評估其禁忌症和/或限制增加體力活動,運動處方應根據每個患者的目標與自身條件而制定。

D、睡眠時間

充足的休息對於維持能量水平和健康非常重要的。因此建議患者每晚睡眠需大約 7 個小時,證據顯示每晚 6-9 小時睡眠能減少心臟代謝風險,而睡眠剝奪能加重胰島素抵抗、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以及增加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白天嗜睡是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暫停的常見癥狀,並且增加事故風險、判斷錯誤和表現下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由於缺乏氧氣使患者覺醒和打鼾。

OSA 常見於男性、老年人及肥胖人群。疑似 OSA 應至睡眠專家處進行評估和治療。

行為支持包括系統減肥和以上的體育鍛煉方案,以及家庭和朋友的支持。鼓勵患者進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取情感支持和動機。

E、此外,肥胖和糖尿病易引起焦慮和抑鬱。醫護人員應評估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並將情緒異常的患者轉診至精神衛生專業人員。
戒煙也是生活方式治療的一部分,包括避免所有的煙草產品。對於不能自行停止吸煙的患者建議行系統化方案。

超重/肥胖
肥胖是一種遺傳、環境和行為因素決定的疾病,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治療肥胖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藥物和手術治療,平衡風險和獲益,並強調醫療結局,解決肥胖併發症問題而不是起外觀修飾作用。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應考慮減肥,減肥能夠降低血糖、改善血脂、降低血壓和減少對下肢(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機械應力損傷。
AACE 對超重或肥胖的治療原則強調,以併發症為中心的治療模式而不是以 BMI 為中心的治療方法。有肥胖相關併發症的患者內科和外科學干預,胰島素抵抗/心血管疾病和體重過重的生物力學影響這兩類患者獲益最大。臨床醫生應對不同類別的患者進行評估和分期,無論患者的 BMI,根據是否存在併發症和嚴重程度指導治療和評估,制定合適的目標,選擇適當類型和強度的治療。患者應定期進行評估(最好每 3 個月一次),若未達到目標則應改變或強化減肥治療。
所有超重或肥胖患者應進行生活方式治療,有併發症的患者治療更加嚴格。如減肥藥物聯合生活方式治療可用於 BMI ≥ 27 kg/m2且伴有併發症的患者。BMI ≥ 35 kg/m2且伴有併發症的患者應考慮減肥手術,尤其是在使用其它方法治療仍不達標時。
截至 2015 年,FDA 批准了 8 種輔助治療超重或肥胖患者的藥物,Diethylproprion、苯甲曲秦和芬特明批准短期(幾周)使用,而奧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緩釋劑、鹽酸氯卡色林、納曲酮/安非他酮和利拉魯肽 3 mg 可用於長期減肥治療,在臨床試驗中,這 5 種藥物長期使用與體重減輕明顯相關,並能夠改善患者的血壓和血脂。

附圖

至於藥物治療,交給內分泌醫生。您不要擅作主張哦!!!

---------------------------------------------

我是彩蛋

圖片引用內科學及丁香園!


前幾天有個微信好友問我,「李醫生,你說我每次覺得自己吃飽了,但是過了兩三個小時,還沒到飯點兒就覺得自己很餓,餓到心慌的那種。是不是意味著我的基礎代謝率上去了?」,此人常年跟我交流一些健身經驗,這是背景。但是聽到這個消息,我一點都不覺得他這是基礎代謝率提高了,甚至還有了一點隱隱的擔憂。


「你出汗多嗎?」我接著問他,「多!一直就多!稍微一動就出汗!」他聽到我這麼問後,像找到了知音似的趕緊說道。「尿多不多?」,我又問他,他說「多!還起沫兒!」,「手抖不抖?」 「抖!拍照的時候總是模糊,所以我的照片總是很醜!」 「呸!」

然後我又問了他最後一個問題「你家裡有人得過糖尿病嗎?」,「有!我爺爺就是糖尿病」。後來的事情就是我讓他去醫院做了個糖尿病檢查,他查出了早期糖尿病。


此人今年三十歲,自以為身強體壯,偶爾健身,生活自在愜意,每天喝酒擼串寫劇本遛狗,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三十歲的時候得糖尿病。幸好他有一個醫生朋友(我也不是自誇),又身體癥狀比較典型,才早早的查出了糖尿病,萬幸能夠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治療。


而生活里,有很多這樣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未知未覺,很多糖尿病患者未被診斷。按照我國疾控中心2013年在國際上發表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糖尿病患者已經突破一億人,有6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診斷,更令人擔心的是成年人當中糖尿病前期患者居然已經高達50.1%。這就意味著,18歲以上的成年人當中,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是2型糖尿病的預備役。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和防範,大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在十年內就會發展為糖尿病。

上面很多答主都已經把糖尿病的原因和機理講的非常清楚明白了,大家都知道,空腹血糖3.9~6.0mmol/L為正常,6.1~6.9mmol/L為空腹血糖調節受損,超過7.0mmol/L就應該考慮糖尿病。

然而在臨床上接觸的很多患者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糖尿病也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趨勢,就像我前文提到的這位朋友,今年才三十歲,平日里也不怎麼愛甜食,還經常健身,卻早早的診斷出了糖尿病。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這麼年輕,今年才二十幾歲,平日里又不愛吃甜,運動量也不少,有必要現在就開始防治糖尿病嗎」?


首先,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的複合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病症,也就是說,糖尿病和遺傳因素息息相關,如果父母雙方均患糖尿病,那麼糖尿病父母的孩子患病的幾率要遠遠大於其他正常父母的孩子,如果父母雙方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麼孩子患糖尿病的幾率大概是30%左右,對於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來說,以家庭為單位防治糖尿病非常重要。

根據2016流行疾病調查顯示,我國將近1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是青少年,並且這個數字正以每年接近10%的幅度上升。很多人都以為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屬於1型,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可是我們在臨床上接診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只有5%是1型糖尿病,約有95%是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患者的癥狀不會很明顯又常常被忽略,往往是癥狀很嚴重了才來就診。以前接觸過一個只有11歲的糖尿病患者,由於家裡是做餐飲的,飲食上十分隨意,他把碳酸飲料直接當水喝,每天最少五六瓶,吃東西也凈挑高油高糖高脂的吃,入院檢查時血糖值直接爆表。然後我們的醫生一看到他父母的體型,讓他父母也去查了一下血糖值,這一家子人都檢查出了糖尿病。後來,這一家三口就成了我們醫院的常客。


在臨床上接觸的很多患者會說:我的血糖才為五點幾,很正常,難道我也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嗎?還有人會覺得,我餓著的時候經常低血糖,看樣子我的胰島素分泌沒問題啊,我不信我是糖尿病前期。

這個僥倖心理每個人都會有一點,然而臨床上遇到的患者不少空腹血糖完全正常的人,餐後血糖值卻超過7.8,甚至會超過11,為什麼要強調這兩個數字呢?因為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為小於7.7,7.8~11為糖耐量受損,所謂糖耐量受損就是指血糖介於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間的一種中間過渡狀態,超過11時應考慮糖尿病。(註:這裡說的數字單位都是mmol/L)

為什麼要強調餐後血糖呢,因為每個人去醫院做檢查驗血的時候都知道要早上別吃飯去測空腹血糖。然而我們一日三餐,早中晚之間的間隔大概是每餐3~4個小時,也就是說我們一天的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餐後狀態,真正空腹的時間只有晚餐消化完畢後的夜間睡眠時間。

所以,餐後血糖高的意思就等於是說一天大部分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而高血糖的諸多危害我相信大家也已經了解的非常清楚了,包括血液循環障礙、心臟和腎臟負擔,增加心腦血管病負擔等等。


那接下來再說一下血糖的監測,很多人都覺得測血糖是該去醫院做的事情,每幾個月去醫院買一次降血糖的葯,順便測個血糖就行了,而有些人根本就沒有測血糖的意識。在我接觸過的幾百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人一年測血糖的次數不超過三次,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是在查出糖尿病的時候測了一次血糖,然後就一直悶頭按時吃藥再也不關心血糖變化。2013年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生存現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監測使用率只有5%,而在美國則達到了95%。


血糖監測在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血糖監測的基本指標應該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HbA1c(糖化血紅蛋白),而不是去醫院采一下空腹血糖在正常值範圍內就覺得自己血糖控制的很好了。實際上對於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監測餐後兩小時血糖有時候比監測空腹血糖更重要的多,因為前面已經說了,這類患者可能空腹血糖並不高,但由於胰島素分泌功能受損,受高糖刺激後反應較差,而出現餐後高血糖。餐後兩小時血糖可以反映控制飲食和服藥後的綜合治療效果,便於指導飲食和藥物治療,這個意思就是說各位糖友最好有一個自己家用攜帶型血糖檢測儀。


很多初患病的糖友在一開始都會很擔心血糖控制不理想導致病情嚴重,於是他們在監測血糖前往往格外注意,要麼過分節食,要麼在感覺良好時才監測,這樣測得的結果可能比較理想,但根本不能反應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實情況。血糖會根據你的飲食、心情、運動情況隨時波動,特別是一到秋冬季節,寒冷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肌肉對葡萄糖攝取減少,加上運動量減少,血糖很容易波動,而高血糖狀態的危害大家已經知道了,隨時監測血糖控制飲食和調整藥劑種類、劑量,這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嚴格來講,血糖監測應該監測全天,三餐前後和睡眠,共七次的血糖。很多人覺得自己測血糖太麻煩了,目前大多數血糖儀採用的是微創血糖檢測方法,測血糖時,先將試紙條插入血糖儀,然後滴血於試紙,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和試紙上的化學物質結合產生微小電流,並在一定時間內顯示出血糖值。有人覺得每測一次血糖就要扎個針眼采血太疼了,還有人覺得血糖儀便宜但是試紙條太貴了,每天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的確,每天扎一下指尖采血確實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像我這種對疼痛耐受能力很差的人。另外以家庭為單位監測血糖的話,多人共用一個針頭有交叉感染的風險。


有沒有一種血糖儀不用扎破手指采血也不用換試紙條就可以測血糖呢?有!

目前,很多公司和團隊都在進行無創血糖儀的研究,發明無創血糖儀是很多科學家心中的珠峰。Google,微軟,NovioSence等多家公司一直在致力於無創血糖儀的研究。

據報道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血糖儀,採用測量皮下滲出組織液中血糖濃度的方法測量血糖。英國的雅培公司也開發出了一種叫作FreeStyle Libre的血糖感受器,能夠通過監測皮膚細胞間的組織間液以推出血糖水平。

除血液外,身體很多部位的體液中都存在葡萄糖,如組織間液,只需小心地把設備貼在皮膚上就可以測量血糖濃度,既不需要刺破皮膚又可以多次循環利用,只是這個儀器要連接計算機設備使用,不夠便攜,而且目前還沒有上市,未來要是能解決便攜問題則十分值得期待。


德國也正在開發一款通過皮下植入感測器的方法無創測量血糖濃度,將含有對血糖濃度敏感的熒光多聚物感測器植入患者上臂皮下,當血糖濃度發生變化時,這種材料所傳遞的信號會發生變化,實時傳輸到患者佩戴的移動設備上。如果濃度顯示過高或過低,設備便會報警。而即便設備不再身邊,感測器也能進行振動提醒,可以非常高效又精準地實時監測血糖,既沒有多人共用的尷尬,又可以做到實時監測,還可以連接智能手機使用,這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方式。

只是這些技術尚且都處在試驗階段,因為其對於環境的要求都高到了苛刻的程度,或在實用方面還存在一定設計缺陷,一直沒有上市得到廣泛的應用。

雖然現在無創技術並不十分普及,市面上暫時還沒有十分成熟的無創設備可以買,但是它的便利性、無創性、經濟性和即時性,是未來監測糖尿病的必然發展趨勢。


當然監測糖尿病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還要將這些血糖測試的時間,和測試的數值都記在同一本子上。並且註明當時的特殊情況,如飲食和運動的情況,身體情況等等。這些資料將非常有用,去就診的時候帶給醫生看,慢慢的自己也會看懂,可以根據這些資料掌握自己的病情控制情況、調整藥物。


你好,題主,看到你的問題我覺得一定要來回答一下。我特別理解你的心情,因為我媽媽就是一位多年糖尿病患者,從一開始確診時候的各種擔心,到各種害怕,十年了,媽媽的血糖控制的很好,分享一些注意事項,還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是不要因為這個病有太大的壓力。糖尿病不是絕症,只要合理膳食,規範服藥,還是可以控制好的,盡量減少對生活的影響。我記得很清楚,十年前媽媽確診,當時我們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的時期,但是現在,雖說病依然還在,但是生活已經回歸了正軌。
飲食一定要多注意,媽媽在婦產科,現在依然在工作,以前有時做手術時間長了,喝葡萄糖什麼的是常事,自從查出來糖尿病,家裡再也不買面,而是一直吃自己打的雜麵,高糖類食物一律不吃。『管住嘴,邁開腿』,這個準則一定要記牢,每天堅持運動,不需要強度太大,去公園散步,吃完飯後家人一起逛逛,不僅可以鍛煉,還陪伴了老人,一舉兩得。
心理上輕視,行為上重視,可以說是咱們對待所有疾病的通用準則,
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監測血糖!
一定要注意監測血糖!
一定要注意監測血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每天去醫院是不現實的,好在現在有攜帶型的家用血糖儀,血糖儀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就好像偏癱病人的輪椅,腿傷病人的拐杖一樣重要!自從發現糖尿病,血糖儀就成了我家常備,用過幾個牌子,現在用的是拜安進,每天早上給媽媽檢測,發現血糖的波動及時調整飲食和藥物,現在的血糖儀一代比一代精確方便,建議題主一定備一個!
不要抵制胰島素。剛開始時我覺得一旦上了胰島素會有依賴性,所以一開始我不支持媽媽使用胰島素,真的是我錯了,胰島素其實沒那麼可怕,所以題主,如果醫生建議使用胰島素的話,不要覺得抵觸。
另外有一點小建議,糖尿病人盡量不要料理海鮮,水產,有次殺魚,媽媽的手指被劃破好久才好,擔心死我了,還害怕會感染海洋弧菌,因為糖尿病人的抵抗力比較低,所以殺魚或者處理海鮮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先寫這麼多吧,回頭想起來再更。祝好。


糖尿病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血糖監測,盡量不要讓血糖值有大的波動,包括過低或者過高都會帶來相當大的風險,合理的飲食也是為了血糖值的穩定服務。在談有效檢測血糖之前先來梳理一下不同時間點血糖監測的意義:
(1)早餐前空腹血糖:
反映人體基礎胰島素的分泌。
(2)餐後血糖:
反映餐後胰島素的分泌及當餐糖類的攝取。
(3)夜間3點血糖:
如果夜間3點左右血糖過高或過低,第二天早晨都會出現高血糖現象,但雖然是同樣的癥狀,這兩種情況的處理方法截然不同,半夜3點的血糖監測可指導治療方向。
(4)運動前後血糖:
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友,若太激烈的運動,反而會引起高血糖;而原本血糖控制不錯的糖友,若運動時間過久,體力消耗也可能造成低血糖,所以此一時段的血糖監測可用來當做制訂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的依據。
(5)生病時或血糖不穩定時的隨機血糖:
由於處於不穩定狀態,加上可能有其他藥物的作用,血糖比平時波動大,此時加強血糖監測,有利於及時採取措施。

血糖監測是糖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了糖尿病治療與療效評估的全過程,對糖尿病的急慢性併發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分析各時間點的血糖值,才能更好的個性化的定製飲食計劃和調整治療方案。為了保證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及時的血糖監測對於每一位糖友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堅持這一良好習慣,對自己負責,也是對關愛自己的每一個人負責。


前面諸位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再補充一個關於晨起空腹血糖偏高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處理。

晨起空腹血糖偏高,通常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血糖的黎明現象。這種情況下,一般說明昨日夜間與當日凌晨的血糖的控制情況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呢,由於糖皮質激素風具有升血糖作用的激素在晨起時分泌會明顯增加,會導致血糖升高。

這種情況的處理比較簡單,只需在昨夜睡前加用中效或者長效胰島素即可。


第二種情況,則是由於在午夜或者凌晨發生無感知的低血糖後,機體出現的一種反應性反應,導致血糖升高。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很可能會造成低血糖昏迷和低血糖腦病等嚴重後果。

因此,對這部分人群必須在午夜和凌晨3:00監測血糖。如果多次監測發現血糖明顯偏低,則應減少睡前或晚飯前降糖藥物的劑量,低血糖糾正後,晨起的高血糖自然就消失了。


也不是誰邀,工作關係+家有患者,我覺得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當然是換個角度和大家聊聊糖尿病的管理。


開聊之前,我想要提醒各位,請先思考一下糖尿病管理實踐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很多人可能並不明白的一點是:糖尿病管理的真正價值應當體現在它是一整套流程,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一個醫學判斷式的結論(比如進展、出現併發症或者什麼的),這句話也許不太好理解,我給大家翻譯成大白話:一個人去看/管理糖尿病(高血糖),有詢問病史、有檢查、有解讀檢查結果、有結合病史和檢查進行的決策分析、有到最後的下結論,甚至往後延伸的隨訪複查,是實實在在的一整套過程,這個過程形成價值鏈,對應的是患者的受益,絕不是下一個「是不是糖尿病/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結論然後患者掏錢買解決方案完事兒那麼簡單。


所以問題來了,現在請再仔細想想,目前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是怎麼樣的一種模式?到底有沒有體現流程價值呢?我的答案是沒有,現在所謂的糖尿病管理實踐對應的無非是點狀分布的幾次血糖檢測、花拳繡腿的幾篇糖尿病教育文案(美其名曰是糖尿病管理五駕馬車之一),沒有探及可持續化的流程,價值有限


這個流程的關鍵是什麼?是更多的血糖監測還是更多的絮絮叨叨的糖尿病教育文案?我以為都不是,而是背後的核心理念——依從性!我和健康行業接觸很多年,可以負責任地說,沒有一個人——特別是患者(和他的家屬)——不關心自己的健康,更多的是缺乏工具和方法來解決依從性問題,而不是其他任何的知識欠缺、信息不暢——互聯網時代談這個非常搞笑,所以我這個答案絕對不會從知識層面來解讀糖尿病管理實踐(事實上很多答案也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實際上,依從問題本來也是糖尿病臨床實踐的最大困惑之一,這一定是個痛點,改善這個依從性痛點一定會帶來價值,從這個題目本身來說,就是帶來糖尿病患者的持續受益。


所以我想引出一個點是,糖尿病管理實踐,患者不妨跟進時代步伐,大膽嘗試探索新技術/新產品來解決依從性問題,更好地對自己疾病的管理。

這麼說並非無憑無據,由於工作關係,我了解到已經有無創血糖儀在國內上市了(具體不清楚,待求證),無創技術實際上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從想法到落地,經歷了多次技術上的飛躍,事實上相關國家衛生監管機構也對其進行了認可,也就是說,在專業性上,無創血糖儀已準備完畢,這個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專業性(醫學人士認可),才可以說,解決糖尿病管理實踐依從性問題達成了基本條件。


正好前兩天我看到一份報告,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平安好醫生基於自己平台的數據,聯合村夫日記搞了一次調研,具體報告網上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是不是反映了糖尿病管理實踐的痛點,在這裡:個人糖尿病管理服務調研(上):服務獲取來自醫生推薦 線上線下相結合和個人糖尿病管理服務調研(下):產品加服務的模式將成為市場趨勢。當然有必要提醒一下,數據都來自於平安好醫生APP平台,取樣比較單一,年齡層次是50歲以下的患者人群(他們本身易於接受新技術),結論或可能存在一些偏倚,不過大體方嚮應該沒有問題。幾個數據我要特別解讀一下:


第一個,更多用戶願意嘗試無創血糖儀,幾乎是選擇有創設備的2倍(46% vs. 25%)。我們知道,目前主流家庭血糖監測要麼靠患者自己每天扎手指(價格貴且感受不好),要麼隔段時間經歷漫長流程的考驗——挂號、抽血、候診——找醫生解惑(數據不連續)。以上體驗真得非常差,事實上依從性問題也就從此開始了,這樣的話必然導致我剛剛說的流程價值被打斷,自然就不會衍生出好的健康/疾病管理結果,於是各種管理失敗,併發症湧現。就這個問題來說,現在也有比較有效的做法,那就是人盯人,由醫院管理團隊投入資源去人肉管理患者,國內糖尿病管理比較好的幾家醫院都是這麼做的,但是可以預見成本有多高,很少有醫院有實力這麼做(價格上患者也不會願意承擔,調研中有關付費意願的數據也證實了這個點)。


所以顯而易見,以上調研獲得的數據證明患者是有意願選擇體驗更好的無創產品的,加上現在有移動醫療平台是做專門糖尿病管理的,如果無創技術能夠整合這樣的平台(似乎已經有了),並結合線下服務,做好線上線下聯動,那應該是糖尿病管理實踐很接地氣也可能很有實踐價值的一種形式。既往線下檢測的點狀分布形式被體驗更好的無創血糖儀+管理平台的持續形式所取代,當然能夠更合理地更方便地使專業人員(醫生/健康管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如果有必要還能進行醫患交互,乃至於導向線下服務,這是患者所想的(同樣也被調研報告證明了),這是值得探索的一條道路。


第二個,仔細看平安好醫生的這份調研結果,可以發現,有超過60%的患者毫無疑問得將控制疾病發展或降低併發症概率放在首要關注的點上,而實際上為達到這一目的,從我作為醫生的經驗來說,一定是取決於患者產生的持續數據,換句話說,來自於良好的依從性的數據的,這樣也就對應了另一組數據:被調查者中較高比例的人對血糖數據監測管理和與醫生對話存在需求,這個其實符合我最開始的說法,糖尿病管理實踐一定是著重於醫療流程價值的,好的工具配合(無創血糖儀,糖尿病管理平台),整合線上線下,一定會被患者認可並帶來好的實踐效果。


這些話,在無創血糖儀出現之前,就算有所謂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我都持保留意見,甚至在我既往文章中我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不圍繞管理實踐核心的數據持續沉澱(流程價值的基本形式之一)做文章的糖尿病管理根本不會有價值(再好看,也是花拳繡腿),現在有了所謂無創設備,體驗大大改善,重新考察管理平台,就會發現這條路也許通了,當然會使人浮想聯翩。

所以,我非常推薦患者嘗試使用這些平台,改善了依從性,管理自然做得好,我也正是這麼打算給家人推薦使用的。


說到這裡,似乎有些偏題,我們回到根本,強調一點,依從性是糖尿病管理的實質性痛點所以也是期望管理好糖尿病的所有患者和家屬應該充分實踐的事情,如果自己很難做好(事實上傳統方法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成本很高),完全可以藉助新技術(無創血糖儀)和新平台(糖尿病管理平台)來管理好自己的依從性,最終達成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首先再次重申,知乎不回答任何醫學專業諮詢,更何況還有那些私信詢問血糖異常的,連個贊都不點。
以下原答案
作為一個外科系統的小夥伴再次強行回答內科問題——不過血糖控制應該不分內外科,內科只是更專業,然而外科卻是每天都要面對。因為血糖過高時許多手術的絕對禁忌、不利於創面癒合、影響預後效果。
希望給大家科普一下有關血糖的知識。
------------------------------------------------------割一割又不會生孩子--------------------------------------------
那麼以下是我的一點見解:
認識血糖——了解血糖測量的分類和意義——教你如何正確測血糖——了解一下常見食物的血糖指數指導健康飲食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血糖是什麼。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來自於消化道吸收的糖和體內其他物質轉化的糖(糖異生)。正常人通過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以及其他許多與糖代謝相關的激素如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的調節基本可以將血糖水平穩定在一個理想的區間。但是由於進食後糖的吸收,血糖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較大範圍的波動,所以血糖是否正常的評價需要一些限制條件,也就是最常見的五個檢查項目:「隨機血糖」、「空腹血糖」、「糖耐量實驗」、「餐後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這些可以輔助醫生判斷受試者糖代謝調節的能力。
一,隨機血糖:是指隨便什麼時候(不管餐後幾小時還是空腹)抽取人體靜脈血或者末梢血(耳垂或者指尖)所測量得到的葡萄糖含量值,單位為毫摩爾每升(mmol/L),為糖尿病最常用的檢測指標,反應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這個也是門診最常測得指標,提供一個粗略的第一印象。
二,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飲水除外)後,早餐前採的血,所檢定的血糖值,為糖尿病最常用的另一項檢測指標,反應胰島β細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這個檢測相對隨機血糖,排除了飲食造成的干擾。
三,糖耐量實驗:是指給患者測好空腹血糖後一次性快速口服或者靜脈注射一定量葡萄糖,然後在0.5、1、1.5、2小時這四個時間點(如有需要還可加做3小時,共5個點)測血糖,並繪製血糖曲線,與正常曲線對比。對於空腹血糖稍高和高度懷疑糖尿病的病例有診斷意義。
四,餐後2h血糖:是指從第一口飯吃下去開始,過兩小時測得的血糖值。餐後兩小時血糖對監測血糖控制情況是非常有用的一個指標,這是因為:測餐後兩小時血糖容易發現可能存在的餐後高血糖水平。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後血糖卻很高,如果只查空腹血糖,往往會耽誤病情。這類病人往往需要服用餐時降糖葯,如阿卡波糖等,與第一口飯同時吃,保證餐後的血糖相對平穩。
五,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糖會和血紅蛋白結合成為糖化血紅蛋白,而且這是不可逆反應,與血糖濃度成正比,能夠保持120天左右。藉此可以觀測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

以上這5種最常見檢查項目中空腹血糖、餐後2h血糖是非常簡單易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經常檢測,彙報給主治醫生隨訪病情、指導治療的很好指標。當然了,要確診和明確病情的進展情況還是要去醫院做另外三項檢查的。

接下來告訴大家如何在家監測血糖。目前,明確診斷糖尿病的患者,以及糖耐量異常的患者都需要經常在家測血糖,評價病情發展和藥物效果,指導後期用藥。具體每天測幾個時間點,主治醫生會根據病情為你量身定製,下面我只介紹方法(家用血糖儀法):
1.取出試紙一片插入已經開機的血糖儀、采血針一個,準備好酒精棉球。
2.清潔雙手,並擦乾,如有免洗手消毒液也很好。
3.選擇取血的指頭,選擇側面,避開指腹(這樣沒那麼疼),酒精棉球消毒一下。
4.打開彈簧取血針,義無反顧刺下去(相信我,你越猶豫受的罪越多)。
5.流出的第一滴血用棉球擦掉,流出的第一滴血用棉球擦掉,流出的第一滴血用棉球擦掉!重說三
6.再次溢出的血液一滴蘸在試紙的反應端,然後棉球壓迫出血點止血。
7.等待度數。
這個方法根據不同廠家的血糖儀略有出入,以說明書為準吧。


最後,介紹防患於未然的方法——健康飲食
食物血糖生成指數:不同的食物吃下去以後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峰值都不一樣,為了方便對比,我們將葡萄糖作為標準食物,拿其他食物與之對比,就得到了食物血糖生成指數。這可以指導我們健康的飲食,避免血糖過快升高,從而保護機體的糖代謝調節功能。

附一張常見食物血糖指數表:

最後小夥伴們可能會問了,不就是個糖尿病么?有啥好怕的。那麼你看看下面這個圖。

(ED是勃起功能障礙也就是陽痿),就問你怕!不!怕!


謝邀
本題請我的小師妹,內分泌的90後博士小美女醫生代答,她長得很漂亮,單身,遺憾的是她基本不玩知乎。
我以我的個人魅力誠摯的邀請她寫了這個回答。我是希望以身相許來報答她的,但是她只要我請她吃麻辣燙,我覺得她的人生太沒有追求了。
糖尿病患者或家屬有必要耐心看看這位美女博士的科普文哦
還是要認真看看正文。因為現在糖尿病患者太多了,而且糖尿病的關鍵在監測和控制血糖,控制不好,併發症非常嚇人。我原來發過一篇關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回答,由於圖片太過嚇人,視覺衝擊太大,我刪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好好看看。
三個部分
正文師妹介紹糖尿病分型和患者注意事項
第二部分我介紹一下慢性病管理的方法(可能要晚上才能更新,很忙)
第三部分師妹回答評論區和私信的一些提問(晚上更新)
開始正文:

首先我們先聊聊知道胰島素究竟是個什麼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聊聊知道胰島素究竟是個什麼鬼。

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一陣懵逼,簡單來說,胰島素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能夠打開一條通道,將你吃進去的能量傳送到身體各個細胞和器官,你才能變得有能量,感覺分分鐘用一根槓桿撬動地球。

其次,我們要了解的是糖尿病並非只有一種——糖尿病基本可以分為四種,分別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診斷的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病變及藥物或化學誘導的糖尿病)。而患病最多的,還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這兩者的區別,讓我娓娓道來。

1型糖尿病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

如果用上文說的鑰匙理論來說,就是鑰匙丟了,這條通道打不開了,血糖在體內堆積無法運送到各個細胞,最後只能隨尿液排出(糖尿一詞由此產生),於是多尿癥狀產生,由於胰島素不產生作用了,你吃下去的東西也沒有能夠傳達給細胞,等於沒吃,但是你自己卻感覺身體被掏空,於是產生多飲多食的狀況。其實是吃進去的食物並沒有被細胞吸收。

吃了也白吃,這可咋整!

那麼2型糖尿病又是啥?

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體內產生了胰島素抗體,胰島素無法正常工作),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通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

也就是說鑰匙壞了,雖然胰島素存在但是它「偷懶」並不工作,等於形同虛設,攝入的糖分依然不能吸收,進而導致高血糖。

那麼兩者存在哪些區別呢?

1:患者年齡層區別

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少年或兒童階段就發病了,僅極少數例外;

2型糖尿病大多數發病年齡在40歲以後。

2:臨床癥狀的區別:

1型糖尿病發病時多數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如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等,即「三多一少」,而2型糖尿病常無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

為數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於臨床癥狀不明顯,常常難以確定何時起病,有的只是在檢查血糖後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

3治療方式的區別

1型糖尿病必須注射胰島素治療,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

2型糖尿病初期主要靠口服藥降糖葯控制血糖,不過當口服降藥物療效不明顯或者產生併發症時,則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接受藥物治療同時,需結合糖尿病知識教育+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自我監測,簡稱「五駕馬車」。

4:體重的區別

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

2型糖尿病人群明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風險更高)。

5併發症的區別

1型與2型糖尿病均可發生各種急慢性併發症,但在併發症的類型上有些差別。

急性併發症而言:

1型糖尿病易導致酮症酸中毒,患者極度口渴、多飲、多尿和瘦弱、出現脫水症、酸中毒、頭痛神志不清,嚴重者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較少發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齡較大者易發生非酮症高滲性昏迷。

慢性併發症而言:

1型糖尿病容易並發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神經病變。

2型糖尿病除可發生與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神經病變外,心、腦、腎血管動脈硬化性病變的發生率較高,合併高血壓也十分常見。

因此2型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病及腦血管意外的機會遠遠超過1型糖尿病人,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不同點。


我們了解了糖尿病,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注意事項。

生活中,且不說糖尿病患者的家人搞不懂,就連患者本人對自己的病的認識也是很模糊,患病後,無知才是患者最大的敵人,各種類似「不能吃水果」、「只要是吃無糖食物就沒事」、「血糖高才去吃一顆降糖葯就行了」等等無知言論深深迫害著患者,如此以往病情定然加重。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更多的人懂糖尿病。

對於糖尿病患者,首先應該控制飲食,水果攝取量的控制很關鍵,因為糖尿病人生活中缺少甜味,可以嘗試不含糖的替代品比如木糖醇等甜味劑。

其次是做好血糖的記錄,這個是重中之重。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記錄血糖,所以一台血糖儀很關鍵。及時記錄,對血糖做到心中有數,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可以更踏實。

其他用藥方面的事情一句話:請遵醫囑。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更新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點贊!這幾天很多人私信我關於血糖儀的問題,為此我又諮詢了我那集美貌與實力於一身的小師妹,今天就給大家做一個集中的答覆吧。

血糖儀呢,大體分為三種——傳統血糖儀、醫用血糖儀和智能血糖儀。

世界上第一台血糖儀的發明者是湯姆-克萊曼斯(Tom Clemens)。這台血糖儀名為Ames Reflectnce Meter,由德國Ames(拜爾)公司生產。它第一次幫助糖尿病患者測量出了自己的血糖值,這對於糖尿病人監控自身情況至關重要。

不過缺點也是很明顯滴,它有且只有測量血糖值的功能,而且在測量的時候,病人需要手動調試避免測量誤差,測好數值後還需要把測量的數據手動記錄在紙上。感覺測個血糖,動手能力大大提升啊!

傳統血糖儀有點不靠譜,那醫用血糖儀呢?在醫院用的血糖儀它就是萬能的嗎?

醫用血糖儀是一種生化血糖儀,抽血之後首先用離心機分離血液得到血漿,血漿再與葡萄糖氧化酶反應產生氧化氫,再用另一台監測系統測出血糖值。

如此複雜的流程,也確保了測量的精準,但無奈測量的時間太慢,通常第二天才能出結果;另外,醫用血糖儀造價昂貴,動輒5位數起步,有沒有心疼自己的荷包?!還有,即便有充足的預算購置,也會被它複雜的操作流程而嚇到,技術門檻著實太高!

好了,重頭戲來了。

下面登場的是目前最先進的家用智能血糖儀。

血糖儀無論智能與否,最重要就是測量用戶的血糖值,在這塊它相比傳統血糖儀沒有優勢。傳統血糖儀測完後的數據用戶要麼看一眼就完了,要麼會手動記錄,再給醫生看。智能血糖儀會自動記錄數值並實時把分析報告提供給用戶且把收集的測量數據進行了更好的利用,家用智能血糖儀與前者相比真正的差異在於血糖管理。

對糖友來說,最希望的是能夠控制好血糖,智能血糖儀嘗試在這件事上幫助用戶,但它們也只能提供更多便利和指導。So單靠血糖儀是不夠的,更多還是需要靠個人自制力,因為控制血糖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這非常難!這時候他們就需要兒女的幫助。

兒女怎樣進行幫助呢?

這就需要相關的智能軟體來實現,且拿阿里健康APP舉例,血糖數據可以同步到手機上,每次的血糖檢測數據會自動上傳,形成患者專屬報告,並反饋在App應用內,像健康情況分析、運動飲食建議及簽約家庭醫生神馬的統統屬於這個範圍。實現了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對父母病情了如指掌,身為子女的我們再也不用擔心父母不聽話啦!

So還是推薦大家使用智能血糖儀,目前智能血糖儀已經非常成熟,價格上大多數家庭也都能夠接受,另外土豪阿里的錢袋子又扎不住了,大家可以自行搜下阿里智能關愛計劃,原本高高在上的國際大牌現在便宜的讓我們簡直不敢相信!

不用謝我,謝過我可愛的小師妹吧~。

當然,各位糖友還有什麼問題,等我諮詢完了小師妹再給大家來次集中解答吧,記得點贊哦!

——————————————————————————————————————

謝謝師兄邀請,師兄你長得那麼帥,人又好,我是被你的個人魅力吸引才寫了這段答案的,寫答案好辛苦的。哎,乾脆我們不吃麻辣燙,做點其他的事情吧。(哎,這段是我YY的)


對糖尿病不是太了解,想檢測的話應該有家用的血糖監測儀,比較好買。
對老年人糖尿病的治療和維持現在已經很系統了,聽醫囑就好


我的一段糖尿病飲食貫口,比較簡單,能方便記憶一點:

乾的比稀的好,粗的比細的好;煮的比燉的好,燉的比炒的好。

油炸的帶餡的勾芡的不要吃,南瓜芋頭地瓜土豆要當主食吃(吃這些要減少主食的量)。

生吃的綠色蔬菜可以不限,其他的都要限制量。


實際上還有一個絕密大招,是我一個多年糖尿病控制非常理想的患者分享的,非常好用,但也很難堅持:做飯的時候正常做,吃飯的時候把自己那份盛出來,熱開水澆上去,再把水瀝出去——把油和鹽洗掉,血糖會很好控制。

吃完飯了起來走動非常重要,這是在血糖沖向高峰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幫助自己的事。


我媽10多年糖尿病了,今年廣東河源地區下雪,我媽在家睡覺時用熱水袋取暖,由於糖尿病人四肢神經相對常人較為麻木,不幸發生下肢和腳背大面積燙傷。我媽又自作主張沒有選擇及時求醫,選擇買了燙傷膏自己塗抹在傷口上,導致燙傷的右下肢並發感染壞死(出現壞疽,創面全部發黑),不得已送到醫院看骨科,最後選擇了截肢保命。

這是造影顯示的下肢動脈血管,血管較短的是受燙傷的腿

然後糖尿病還會導致糖尿腎病

我媽還有風濕性心臟病(2016.8.22做了瓣膜置換手術,很順利)
謝謝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拉了我一把的親朋好友們,也感謝許多素不相識的熱心人

希望天下所有媽媽都平平安安


糖尿病平時需要注意的,總結起來就是「管住嘴、邁開腿」。
如何有效監測血糖:1、首先你要買個血管儀,擔心血糖高,擔心血糖低的時候,可以及時的測血糖,以免危險;2、要把血糖記錄下來,最好備一個小本子,哪一天什麼時間,測的血糖是多少,測血糖前後有沒有按時吃藥,有什麼特殊情況,如多喝了一杯酸梅湯,都可以備註下來,等到去看醫生的時候,把本子拿給醫生,醫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老人的血糖控制情況,更好的幫助老人調整方案。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那麼個長輩,特別能詮釋什麼叫【理都懂,然並卵】,見到小輩們耳提面命語重心長,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我們不要熬夜,不要飲食不規律,夏天不要露臍冬天捨得穿棉衣。然後他們依舊抽著煙喝著酒,看著體檢單(如果願意去體檢的話)上的檢查結果淚流三秒鐘,然後該幹嘛幹嘛。

我家就有這麼一位關係近的親戚,我管他叫乾爹。他本人體重不是很重,手腳都瘦,但是肚子很大,大到明顯讓人覺得不太健康。

他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都是後天,不規律的飲食作息以及大量的飲酒。

他本身是負責銷售的,主要做企事業單位的大客戶,都是需要搞關係的工作。在我老家山東,或者說大多數北方城市,做銷售的如果不會喝酒不肯喝酒那就是端著,就是不懂事,業務根本沒法展開,不喝酒就是不給面子,不給面子還談什麼生意。事實上在北方酒文化職場里不喝酒啥事都不成。他年輕的時候酒量確實好,不管是陪客戶喝酒還是幫他們公司領導擋酒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人又熱情豪爽,很會在酒桌上來事兒,所以領導和客戶都很欣賞他,業績職位雙豐收,啥事兒都成了,就是身體不成了。

現在他五十多了,嗜酒如命,年輕時候的為了應酬的喝酒扭曲成了嚴重的酒癮。

聽我乾媽說他每天白天中午起床,起床先扎一針胰島素,然後打電話叫人吃飯喝酒。中午喝一頓啤的,叫漱口;下午再去茶樓喝點,談點工作事情。晚上一般兩場酒,有時候是陪老客戶,其實以他目前的職位已經不需要去給客戶陪笑臉喝酒了,很多時候就是沒什麼事情自己想喝,電話呼朋喚友來,酒桌上還不光是一種酒,經常白酒紅酒洋酒摻著喝。晚上兩場酒喝完差不多凌晨,去家附近明湖小區吃大米乾飯把子肉,因為一天光喝酒沒吃什麼正經東西,餓,而且晚上就那裡那家店他想吃還開門,吃飯的時候可能還喝點扎啤漱口,回到家裡倒頭就睡。

他現在每天光胰島素要打兩針,在腰上扎,中午一針,晚上一針。

說起來他還怕扎針,但是一想到喝酒吧,什麼就都能忍了。

這個有點兒隨我,我得了痛風也改不了大腰子。

每次逢年過節去他家裡看到他打針,說實話那個場面我看著瘮得慌。

他平均一年半就要住次院,每次住一到兩個月,家人勸不聽,醫生勸也不聽,我爸吼他他偶爾聽,後來也不聽了,感覺就是控制不住。

中間也努力過,家裡還有位長輩是千佛山醫院的醫生,給他安排過飲食,就是不吃澱粉類食品,不吃水果等一切含糖的食物,禁酒,允許吃高蛋白和脂肪的食物,因為澱粉和糖會讓血糖巨量波動,他吃過一段時間,吃的時候確實有點效果,但是根本堅持不下去,一是北方人從小麵食吃到大,不吃面全身沒勁,二來主要還是想喝,著了魔一樣的想喝。

唯一的收穫是禁糖給我學過來減肥用,倒是真管用。

乾爹怕針也怕疼,胰島素是沒辦法不打就不能喝酒(呵呵)。而一到血糖監測,他總是能躲就躲。血糖監測不規律,血糖高了沒發現,如果又恰好感冒,併發症一來就麻煩了,一年到頭因為這個沒少去醫院,每次都是千佛山醫院,去久了醫生護士都笑話他。像他這種糖尿病人,如果有不扎針測血糖起碼少了一大半麻煩。

現在為了照顧他,乾媽專門雇了個護理陪著他,幫他開車,打針,拿血糖儀,抓著他測,隨時有點問題的苗頭就送醫院,好在他們家確實有錢,醫保也完善,不然真的不敢想像會有哪天他自己把自己作死。

在他按照另一個醫生長輩囑咐把身體調理地相對比較好的時候,醫生給講了幾個重點,我憑印象複述下。

1.血糖儀要在身邊,隨時注意體內血糖的變化,有可能當你身體感覺到不對的時候已經晚了,像重度糖尿病人、妊娠糖尿病人以及全天需要糖譜的患者是需要早上空腹,飯前飯後、睡前需要這幾個時間段檢測血糖。普通糖尿病人就需要按照醫生囑託,2-3天間隔測一次血糖,控糖就在於監測以及忌嘴。

2.禁酒,禁糖,禁水果(含果糖)等一切甜食,最好連代糖都不要碰。

3.重度糖尿病不能做劇烈運動,容易引發血糖波動,之前看過一個傻逼寫的什麼自己爺爺重度糖尿病結果陪著他騎行川藏線把病抑制住了,完全是扯淡,真讓重度糖尿病人這麼來一通大概率會死人。散散步是可以的。

4.重度糖尿病患者,最好身邊有手持注射胰島素。

5.不要去相信任何偏方,也不要去相信廣告上的任何產品(我乾媽有點容易被忽悠),多用血糖儀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怕麻煩,有任何不適都去正規醫院找正規醫生,開正規的葯。

希望對你們有點用吧。祝健康。


----------------------百度分割線-------------------------------

評論區有朋友說現在已經有無創血糖儀了,我專門百度查了一下,流派眾多,群魔亂舞。各個創意都很6。

比如學兔子夾耳朵的選手

比如這個學漢堡包的要在腹部還是肘部開一個口把測試感測器埋入真皮層持續測血糖濃度(首先,往皮下埋個東西而且還是長期的,想想更加瘮得慌。而且如果不小心磕到碰到感測器了,這……

還有下面這種學愛因斯坦的,號稱把手指放到感測器用光束照,原理就是分析反射光線的光譜,然後通過一系列數學公式換算血糖濃度(但還得要先用傳統方式扎一周針,然後再根據人體參數調整,據說測得比較准,似乎也還是沒有傳統微創的來得准)

看了一圈,無創現在這個技術還沒有全面上市流水線化普及民用;即使聽說有在買的,消費者反饋也不是很好,所以不要相信廣告。畢竟血糖儀這個東西,大家對它的最基本需求就是能準確快速的測出血糖,至少目前的這幾種技術,都趕不上直接測血液來得精準。

無創本身當然是好技術,較於目前的有創血糖儀來說,它衛生,不用換針頭。又因為不用換針頭,出門攜帶應該也不會方便不少(前提是體積做得足夠小),尤其父母年紀大的,能多準備就多準備。另外,不扎針不再有創口了,對怕針的人來說的確是福利。可是精度問題是硬傷。如果以後真的有了高精準度的,那肯定是好事。但是現在暫時還沒有,所以擦亮你們的眼睛。


一圖勝千言,dxy的這個科普海報是我目前見到最好的,把這兩張圖存手機里,再彩打出來一份,簡單明了,易學易用。======

http://dxy.me/hb03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dxy.me/hb32 (二維碼自動識別)


dxy(丁香園)的這個海報做的非常好,照這個做就行。


xy
1. 患糖尿病沒啥好怕的,這個「富貴病」在現今的中國實在發病率太高。當然,我是血液科醫生,看慣了白血病、淋巴瘤,糖尿病實在so so,下面講得有欠缺處一定以專科醫生意見為主;

2. 得了糖尿病基本不可治癒,關鍵血糖控制好,血糖控制好生存期和健康人沒多大區別;

3. 家庭建議備個微量法血糖監測儀,很成熟的產品,方便在家中監測血糖,做到心中有數,主要看2個指標: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2個都要控制好;

4. 飲食方面,先戒煙戒酒,直接的糖類食品還是別吃了,例如:各種軟糖水果糖紅糖等等;精細食品盡量少吃,例如:奶油蛋糕曲奇餅乾等等;糖分高的水果也少吃,例如:西瓜葡萄榴槤等等;

5. 飲食的種類方面,理論上來說,什麼都可以吃,但是要控制量。簡單說,一天進食量總體就那麼多,多吃了菜就少吃飯、吃了玉米南瓜紅薯就少吃飯、吃了花生瓜子小餅乾就少吃飯、吃了蘋果和梨就要少吃飯;

6. 吃多吃少直接可以體現在血糖上,偷吃根本騙不了人;

最重要的一點,到醫院內分泌科就診,該怎麼治療怎麼吃藥聽專科醫生的,別相信網上不靠譜的「靈丹妙藥」和「飲食療法」。

祝順利~


添加回到:
自從10年強化出院後又分別於12年"14年分別住院做了全面檢查:腎功;甲功;眼底,雙下肢幾大項。醫生叮囑了,趁醫保能報銷每兩年做個全檢有益無害。
按說今年又該去檢查了,巧了,定點的醫院有一個一型免費隨訪小組,每三個月檢測一次,輪著眼底;腎功;糖化;胰功。省了住院。坐標廣州。
俗話說:久病成醫。成醫不敢說,經驗之談確實有一點兒。早期雖然糖化指標也蠻理想5.5,但當時低血糖較為頻繁,每周都有一兩次甚至兩三次!!!顯然那時候的血糖值波動較大,漂亮的糖化是用低血糖拉低了峰值血糖;而低血糖的危害比一次兩次的高血糖大多了!比如我,現在記憶力衰退得害!!!
時至今日,我盡量控制住不低血糖,一個月大概一到兩次,偶爾三到四次。
吃東西我比較隨意,幾乎百無禁忌。
控制量控制量控制量!!!這個量指的是食物也是藥物!!!
之前回答提過,主食類,水果類我都測過食物/藥物匹配度。甚至冰淇淋(可愛多的迷你筒)都測過!所以啊,我得了病沒錯,上藥唄!
當然,有很多人希望裸奔,所以會執行非常嚴格精準的食譜並輔之以日復一日的大量運動配合控糖。用哪種方法見仁見智,沒有絕對答案。
最後,親測6年來,我的胰島素使用量並沒有無上限的增加,比6年前確實微微漲了點!因為這6年來我月半了7公斤啦...
童鞋們自行百度 體重/胰島素。


以下為原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怒答
樓主搬好小板凳
拿好紙筆。
確診1型至今6年。當時餐後兩小時34.9 糖化17.5。
住院強化十天,半年後糖化6.7。9個月後糖化5.5,從此保持每三個月到半年一次糖化至今!!!有過一次5.8,其餘全是5.5。
下面是乾貨:
出院後自購羅氏血糖儀。網購水貨試紙自測血糖足足兩年多。一型糖尿病號稱胰島素終身依賴,所以我就是。為了測出日常生活的血糖規律我保持著每天四測的頻率超過一年。
空腹,三餐後,睡前這是出院後最初兩三個月的糖測,彼時用小本把每次結果紀錄下來。最主要的目地就是分晰一日三餐的食物與所用的胰島素的匹配度。發現血糖控制在相對滿意的範圍內後停止睡前測試。
記錄血糖的小本都是醫院科室贈送的。
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記錄血糖,尋找食物量和胰島素量的規律,無外乎就是多打多吃小打少吃不打不吃。然而,如果發生了超出正常的日常生活運動量時,尤其是在能預知的前提下,請謹記減藥量,要麼多吃兩口!!!
另,因為影響血糖高低的食物最主要的就是碳水化合物,所以在初期我煮飯前秤米,飯熟了秤飯,並且嘗試了 大米:水 的多種配比!!! 面、粉秤干製品。
加餐時各種水果進食後的30分 1小時 2小時。
胰島素使用時是極易低血糖的,我也不例外。所以隨身帶著6克白糖,經測試4克有點不夠用,8克有點多。據此又能推算出一般的市售含糖飲料在低糖的時候自己能喝多少!!!(一般按100ml/10克算)。
如此兩年多,每年至少兩到三次糖化全都穩定在5.5。後減少測糖,隨機測試。再後來用完試紙就不買啦!


謝邀。

糖尿病現在已經是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了,看了高票回答的醫生們的答案,都說得很好。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保證血糖穩定,要遵循醫囑積極治療,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
我在急診科工作了二十多年,有不少患者,血糖控制不好,胰島素沒有按時打,出現眩暈、安靜時心跳加快、突然胸悶心悸的情況,開始家人和自己都沒重視,往往併發症嚴重了,送來急診,很多病人送到急診室,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非常可惜。
所以,醫生都會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日常的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注射治療。一般病人都會準備個家用的血糖儀,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從目前血糖儀的技術來看,也很成熟了,但需要去醫院定期進行校準,否則血糖儀不準確,測出的血糖也不準確。
一般家用血糖儀是取手指血,對於血糖控制得比較好的病人,每周至少用家用的血糖儀測2次-4次。當然,如果血糖控制得好,基本上病人的依從性比較好,會聽醫生的建議。也有很多固執或者粗心的病人,常常忘記測血糖,或者沒有按時打胰島素,病情控制得不好,送來住院,住院期間監測血糖就會比較頻繁,一天要7次-8次測量,很多患者就會抱怨,還有些脾氣估值的老人家,還會拒絕測量,他們會跟醫生說,每次扎手指測血糖太痛苦了。也常常碰到急診室里的病人,因為忘記注射胰島素,出現了併發症。

事實上,除了取手指血,一般對於住院的病人,還會有CGMS儀(24小時動態血糖監測儀器)來監測血糖,CGMS探頭是探頭插入病人皮下的,可以記錄他們各個時間點的血糖,對於那些血糖波動較大、胰島功能差的患者,醫生能夠根據監測結果直接看到患者血糖的變化,可以找出血糖值的規律,方便制定治療方案。這種測量方法比較準確,也不用反覆扎手指,對病人來說,體驗比較好,就是價格略貴。

從醫生的角度,我們希望在血糖監測、胰島素注射等方面,能有更先進的儀器。最近我也關注到國外醫學界研究的「無創血糖儀」報道,雖然目前還處在研發試驗階段,沒有投入量產,但對於需要多次測量血糖的住院患者和在家測量血糖的患者,這樣的無創設備是非常好的選擇。只要技術達標,在準確性上經過醫學檢測,相信目前血糖監測的方式將會發生重大改變。

除了監測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胰島素注射是普遍採用的方法。胰島素對於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很重要,在臨床上依然有很多患者胰島素啟用較晚的情況,懼怕針頭、注射劑量不好控制,也導致不少患者不願使用胰島素注射。

無針注射器的出現可能是這類患者的另一種選擇。無針注射器使用高壓射流原理,使藥液形成較細的液體流,瞬間穿透皮膚直接彌散到皮下組織。無針注射具有射流速度極快(約為 150~200 m/s)、彌散面積大、對神經末梢刺激很小、刺痛感不明顯的特點。在美國,無針注射器已廣泛用於兒童疫苗接種。

(圖片來自網路:無針注射器結構)

我了解美國的糖尿病管理分為WellDoc和Omada兩種模式,前一種是以處方的形式主要提供由醫生主導的服務,後一種主要是以教練在線上提供管理服務,更主要針對糖尿病前和早期患者,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控制糖尿病的發展。中國慢病管理模式剛剛起步,未來一定是需要線上、線下結合,病人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家裡,都需要有更精確、好用、無創的血糖監測、胰島素注射等家用設備來支持。


從發展趨勢來看,血糖儀一定是越來越便攜、準確的,從采血部位的改變,采血與測定一體化,監測方式的改變,通過埋入式針頭或者感應器,直到未來達到無創傷、無樣本、紅外測定等,這個發展過程,相信不會太久。當然這個發展過程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要兼顧病人體驗和臨床使用的準確性。


我來發個《中國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裡面講的比較詳細,也是官方正式發布的。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847622933uk=2449926528


推薦閱讀:

糖尿病能不能根治?
被診斷為糖尿病,感覺整個人生都灰暗了,怎麼辦?
關於糖尿病人的飲食?
怎麼評價「降三高糖尿病患者茶葉」?是真的嗎?
如何評價禮來公司出品的糖尿病管理 APP「糖尿病心天地」?

TAG:健康 | 糖尿病 | 醫學 | 內分泌 | 糖尿病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