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劉備勝利的理由,該是哪個?

我在想幾個可能改變劉備集團命運的事,1.徐庶離去 2.關羽放曹操 3龐統之死 4.法正之死 5埋沒趙雲, 6關羽張飛之死,,我一直認為趙雲即便在正史中沒有演義長坂坡那麼神,但是其勇猛和忠誠與謙虛穩重確實個大將之才,,只是或許謀略不行,沒啥文化,但是諸葛亮就不能像周瑜,魯肅培養呂蒙一樣嗎?蜀國之敗在於後繼乏力,劉備集團只是招納賢才,卻沒有有意的培養,上述幾點哪一點可能會是劉備集團的轉折點,或者說那點影響力最大


公元219年,孫權暴斃,東吳內亂。

2016/06/07
————————————————
覺得不夠,可以再加上「公元219年,曹操病逝,魏國內亂」。

另外我想提醒一下各位,題主問的是「給劉備一個勝利的理由」,不是「按現有的歷史進程劉備有沒有可能成功」;而且從題主描述來看,這個「勝利」指的是統一天下,並不是指統一後國家能堅持多久。劉備乃至蜀國在統一天下後怎麼處理士族門閥問題,應該並不在本題討論範圍內。

2016/06/10


劉備織履販席那點本錢,到這一步已經不容易了。伐吳之前和曹操拼一把,或許(注意是或許)還有戲。之後么,就是續命了。


只要是理由么?
引用一下《三國演義》不要打我哈。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淺論劉備和孔明的政治理想,及其失敗之必然
淺論劉備和孔明的政治理想,不止是興復漢室。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劉備幼年的羽葆蓋車之志,一直被當做他胸懷大志、或說野心勃勃,欲成就帝王之業的明證。
孔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疑似託名偽作的《後出師表》中,更留下「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千古名句。

那麼,劉備的志向能簡單歸結為他要當皇帝么?孔明選擇劉備而非曹操孫權,只為他是漢室宗親,只為維護劉姓皇族的江山代代不移么?
這是明清時期君主臣奴背景下流傳的相關小說、戲劇,對之最大的曲解。

天朝不是西歐和日本,「君視臣為草芥、民視臣為仇寇」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說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為天下人之天下的理念,早在孟子和陳勝時代,便已深入人心。
想想兩周八百年江山尚且終究不保,歷史上任何妄圖令自家江山永傳後世的開國君主,從秦始皇到朱元璋,不論其何等雄才大略,為之設計了如何自以為高明的制度,最終無不以失敗告終。
反不及魏文帝曹丕,這個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對此看得達觀明徹,「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所以,那些以為在天朝可以複製東倭制度,若劉備孔明三興漢室,便真能「劉氏天子萬世一系」,不客氣說,只是完全不切天朝實際、如同空中樓閣般的意淫罷了。
劉備也好,孔明也罷,他們奮鬥一生,亦絕非為了如此狹隘的一姓之私、一己之私。可參看《出師表》中名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若以明清時代的君臣準則,此言出現在對皇帝的上表中,是頗不合適,大違君臣之禮的。
畢竟桓、靈二帝無論如何昏庸,終究是漢王朝的正統天子,劉備劉禪既自稱是繼承漢朝法統,又怎能肆意指摘自己列祖列宗的身後,竟到「嘆息痛恨」的程度?孔明身為人臣,公然在朝堂做此說更有悖逆之嫌了。
而「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若細細論之,同樣不免失之片面,
顯然東漢明、章、和諸帝,都是並不下西漢文、景、宣的明君,西漢同樣亦有元、成、哀、平等昏庸之主,最終江山無血讓與新莽,也未見得比桓、靈輩強了多少。
更勿論孔明自己還專門寫過論兩漢二祖之優劣,對世祖劉秀的評價更高於高祖劉邦了。

因此,表中此言是西漢、而貶東漢,更多要在特殊語境下理解,劉備和孔明對桓、靈失政,河山傾覆,天下大亂,萬民死傷,有的是感同身受的切身之痛。
更因東漢王朝的覆滅,非因外敵入侵,而是自身政治體制腐敗,所以才意圖改弦更張,復古西漢制度來救世。
觀他們入蜀和立國後的施政作為,其實正如漢宣帝之言「漢家兼采王霸之道」,以儒為表,而申韓之術為本,和大力倡導儒學的東漢政治已是截然不同。
北方曹操同樣大行法家之道,對儒學士族限制打壓,屯田制和士族爭奪人口,亦可算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類似的救世之道。

其實維護兩漢四百年法統、恢復秩序、平定亂世,救民水火,本是當時大多數仁人志士,從荀彧到劉備到孔明們皆認可的大義。
如周瑜這般行割據之實的武人,嘴上同樣要說「託名漢相,其實漢賊」「為漢家除殘去穢」;又如江東陸家家主陸績,都做了十幾年孫氏的官,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
真正公然拋卻漢室、勸主君另開新朝的功名之士,若魯肅、董昭等,終究並非主流。可惜一時之大義,亦未必代表真正的歷史大勢。

什麼是東漢末年的天下大勢,歷史已告訴我們明晰的答案,正是從秦漢古典帝國,演變為二袁司馬為代表的士族天下,開啟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世家大族黃金時代的序章。
若說劉邦是秦末的男主角,劉秀是西漢末的男主角,同樣順應時勢,天命所歸。那麼曹操只是個和項羽、王莽一樣逆勢而動的反派大BOSS,原本要扮演男主角踏腳石的存在。
只是袁紹這個原定男主角太過無能,沒有和劉邦劉秀一樣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才讓曹操逆推得志一時,同樣也才讓劉備這樣的破落宗室、孫吳這樣的寒門武人有隙可乘。
曹操終身不能稱帝和一統,軍事上的失利還在其次,不能和他兒子一樣改弦更張順應這個士族天下的大勢,才是根本緣由。

九品中正制方是天下大勢,「王與馬共天下」方是天下大勢,皇族典兵以制衡世家大族方是天下大勢,不斷的皇族內戰與頻繁的朝代更迭方是天下大勢。
若說僅僅是司馬炎施政錯誤引發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何以其後南北朝無數英主雄才,直到楊堅為止,卻都不約而同地走上同一條道路?

不妨做一個假設,若篡奪曹魏的並非司馬氏,而是劉曄這個論血統遠比劉備更近的東漢宗親,而後施政皆如司馬晉,與世家大族共天下。
那麼這樣的劉氏第三王朝能算是劉備孔明們所期待的么?他們若泉下有知,會認為這樣也算是實現了興復漢室的心愿么?——決然不會!

就算劉備孔明得以一次次逆天改命,成功擊滅曹魏孫吳,那麼至多一代兩代人身故之後,無非是劉禪或其子孫來扮演歷史上司馬皇族的角色,
或許沒有如八王之亂的慘烈內戰,讓內遷五胡趁虛而入,但士族天下這一歷史的大趨勢並不會有太大不同,而劉備孔明們復古西漢制度的政治理想——註定不可能實現。

能真正扭轉這一切的,是科舉制,前後經歷隋高祖楊堅、隋世祖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則天大聖帝武瞾等數代英主先赴後繼上百年的努力,至唐玄宗李隆基時代方得以完善。
而完善科舉制的同時,是印刷術的普及,才讓世家大族壟斷知識和人才變得困難。

這些顯然是劉備、孔明甚至曹操所絕不可能做到的,沒有英雄能真正超越自己的時代。

當然,最後由陸遜這個江東世家大族的最傑出代表,來摧毀劉備的一生心血;就和之後由司馬懿這個中原世家大族的最傑出代表,來最終阻礙孔明理想實現一樣,亦可算是歷史選擇的必然了。

楊慎《臨江仙》一詞,被置於《三國演義》篇首,後又成為央視版《三國》電視劇的主題曲,因而深入人心。
其中「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兩句,確是道盡了漢末三國這些英雄的無奈。不論英雄人物如何竭盡一生才智,在歷史的大勢面前,終究是逆勢而行,無力回天……

ps:若題主所謂勝利,僅僅是以劉備集團取代歷史上西晉王朝的那種勝利,可參見本人一個歷史推想。
假如當年劉備入川真的是幫劉璋平滅張魯,順勢聯合馬、韓組成聯軍揮師中原,是否可以幹掉曹操,光復大漢呢? - 慕容晨曦的回答


1.徐庶離去
——類似因為家庭原因離開劉備的還有的陳群,田豫,陳登
個個都是領域內精英人才,陳群的內政不用說,田豫的軍事,陳登的狡猾
那個都不比徐庶差,所以徐庶的離去對劉備來說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而且對這段歷史來說基本不是一兩個人才能逆轉的。
2.關羽放曹操
——赤壁之戰,關羽的水師配合周瑜的水面部隊對抗曹操,而劉備則在烏林與曹操的地面部隊硬抗。換句話說華容道和關羽沒太大關係,曹操敗退時劉備去晚了。
3.4 龐統法正之死
——參考1,劉備的失敗不是一兩個人才能逆轉的。
但其實個人認為法正比龐統出彩。諸葛亮有說法正不死可以阻止劉備攻打東吳,不過在當世的情況下,先不說劉備和關張的感情多深,兩個起家時的弟兄都沒了你不出兵真的對手下人沒交代
5埋沒趙雲
——說實話,真的不明白何來埋沒一說,
進退有度,性格沉穩,能列傳並與其他四名最顯赫的將軍,已經是非常高的地位了。
關張不用說,起家時的合伙人,一路走來的元勛,當世最著名的萬人敵
黃忠是荊州派系代表,而且眼前就有大功(斬殺夏侯淵)
馬超曾是一方軍閥,讓曹操吃過虧。
而相較進退有度,性格沉穩,趙雲一直深受劉備信任,甚至為了趙雲做出董卓一樣投戟的事情,所以說趙雲真的不算被埋沒。
相較於軍事,趙雲人品和性格上更為出色。
6關羽張飛之死
——單論死亡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關聯,
但如果加上失荊州與夷陵戰役的話可以說是劉備集團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超過上面任何一條。
假如荊州不丟的話不會引發季漢與吳的大規模衝突。季漢的國運可能再延長十幾年
但一方面劉備入蜀之後已經折了他積攢下的部分政治聲望,而且漢中被曹操遷徙了大部分民丁之後也很難對長安造成更大的威脅。

所以,個人認為轉折劉備集團的關鍵點在於入川時機。
假如在劉璋這個二貨腦袋發熱扣關禁止劉備回荊州時,劉備選擇繼續北上攻打張魯,並讓諸葛亮等人自上庸一代呼應支援的話,奪下漢中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然後以漢中、荊州兩地作為根據地,用衣帶詔作為政治籌碼要求孫權、馬超、劉璋與自己一同出兵(雖然烏合之眾,但至少迷惑曹操的耳目,在此時交付長沙三郡給孫權作為緩衝)進軍長安,關羽進軍宛城作為呼應。入長安,取得關中一代就可以與曹操對抗。
而關鍵就在於,劉備集團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
其實就是劉備漂泊半生攢下的與曹操的「偽」政府對抗的政治聲望。
但你劉備對抗曹操可以,你應人家劉璋邀請去打張魯結果你把人家地盤佔了是怎麼回事?
就這一點其實很讓那些在對曹操不滿的人才們寒心。
反抗曹操的人不是沒有,一直到曹操死都不敢稱帝就是這個原因。

不過可惜歷史就是歷史,而且誰也不知道當年的歷史真相,就算現在憑空妄想了這麼些,也未必就比當時人看得更遠。


徐庶離去。。。
關羽放曹操?。。。
埋沒趙雲?。。。


劉備一定要勝利才是才是完美結局嗎??
在孩童那個天真的我們 聽小人書自導的劉關張

在那時候心中統一天下的必須是他們

深信不疑


知道大一點上歷史課的時候

知道統一天下的是西晉

對這個西晉一點好感沒有

奪走心中英雄的天下

後來看三國演義 每次都看到 大意失荊州前面一點 就不看了


成年之後 在看到那些英雄老去的章節 還是彆扭。


後來問自己 如果我自己劉備 可以選擇 一件事 和來補償失去天下 選選什麼呢。da

當時立刻就回答:選兄弟們都沒死去 都活在一起

整個三國演義里 最不公平的 比劉備沒奪取天下的 ,就是英雄們的死 關於 張飛 劉備 諸葛 ,一個比一個虐心。


劉璋真正的讓位給劉備。
劉備奪川的惡果
1、損害劉備的聲望
2、雙方人才損失,龐統、張任等。
3、後期整合本地和外來的利益,都耗費不少精力。

如果劉璋真正讓位,人才實力大增,劉備的聲望會更上一層樓。
當然利益平衡的問題還會有,但應該會少一些內耗。


如果是演義,聽關羽的話,許都圍獵一刀可定天下。救呂布的命,四姓家奴奉召討賊。張飛戒酒,站穩徐州聯合袁紹。法正不死,勸阻劉備討伐東吳。龐德神箭,漢中之戰狙殺曹操。反正機會有得是有得是。


如果是三國志,沒機會。下層氏族的曹家尚且扛不住門閥勢力的蠶食,草根起家的劉家,不得不依靠外戚(比如張飛女兒)和宦官(比如黃皓)的力量,這種情形,說直白點,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所以,作為反動派的劉玄德,真的一點機會也沒有啊。


說劉備必敗的都是事後諸葛。天下三分時鬼才知道今後會三家歸晉。


最重要的就是失荊州與夷陵戰敗。
劉備集團其實也在培養人材,但是夷陵之戰折損太多,像馮習,張南等年輕將領,雖不出名,但是已經受重用,嶄露頭角了。
諸葛亮時期,內有蔣琬,董允。外有姜維做保障,也有張翼,王平,傅彤,傅僉等人。
說蜀漢和諸葛亮不培養後輩是完全站不住腳。
失荊州和夷陵之敗對蜀漢影響太大了。
孫權偷襲荊州讓諸葛亮雙線出兵的計劃破產,同時失去關羽這名悍將。更重要的是讓曹操方面避免更大損失。不然以關羽的性格和優勢,勢必在襄樊和曹操惡鬥。曹操必須付出更多精力對付關羽。還不一定能做掉關羽。
夷陵的失敗讓劉備損失一批精銳,把老本賠光了。蜀漢政權完全被困在四川


推薦閱讀:

在通訊落後的三國時期,諸葛亮是如何為大家所知曉的?
在樂不思蜀的典故中,為什麼沒人認為劉禪是在裝瘋賣傻呢?
劉備究竟是演員還是君子?
東吳為什麼理直氣壯的索要荊州?

TAG: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