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太陽之下》?
《太陽之下》以瞞天過海術拍下真實朝鮮(雙語)
The new documentary 「Under the Sun」 follows an 8-year-old North Korean girl named Zin-mi as she prepares to join the Korean Children』s Union, run by the Workers』 Party. Zin-mi and her parents — her mother works in a soy-milk plant, her father is an engineer at a garment factory — share abundant family meals, ride Pyongyang』s spotless subways and pay their respects at a bronze statue of North Korea』s founder, Kim Il-sung.
新紀錄片《太陽之下》(Under the Sun)講述了8歲朝鮮女孩珍美(Zin-mi,音)準備加入「朝鮮少年團」的故事。這是一個由執政黨勞動黨管理的組織。珍美的母親在豆漿廠工作,父親是服裝廠的工程師,一家三口享用豐盛的家宴,乘坐平壤一塵不染的地鐵,並瞻仰朝鮮開國領袖金日成的青銅像。
There』s just one problem: The action is fake. The North Korean government cast the film, wrote the script and provided guides to feed the actors their lines while managing every detail of the project. In reality, Zin-mi』s father is a journalist, and her mother a cafeteria worker. 「Don』t act like you』re acting in a movie,」 a guide scolds the girl at one point. 「Act naturally, like you do at home.」
只有一個問題:這些都是假的。朝鮮政府為影片挑選演員,為他們寫好台詞,找人指導他們說台詞,全劇每一個細節都被精心管理。現實中,珍美的父親是個記者,她的媽媽在餐廳工作。「不要像演電影似的,」有一次,一個拍攝指導訓斥珍美。「自然點,就像在家裡一樣。」
So, why did the director Vitaly Mansky, a documentary maker in the cinéma vérité tradition of Frederick Wiseman and D. A. Pennebaker, agree to such an awkward, not to mention morally dubious, arrangement? 「My dream of visiting North Korea,」 he said, 「was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about the past of my country, my family.」
那麼,為什麼該片導演維塔利·曼斯基(Vitaly Mansky),一位繼承弗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與D·A·彭尼貝克(D. A. Pennebaker)的「真實電影」傳統的紀錄片導演,竟會同意接受這樣一個難堪、更不必說在道德上很有問題的工作呢?「我夢想能夠訪問朝鮮,」他說,「是因為希望藉此了解一些關於我的國家和我的家族的過去。」
Mr. Mansky, who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he Soviet Union, divides his life into two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1991, when the government collapsed and he set out at 28 to document the way people had lived under Communism. 「A documentary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riding in a time machine,」 he said by Skype from his home in Riga, Latvia. For 「Motherland or Death」 (2011), he traveled to Socialist Cuba, which he likened to the 』70s-era Soviet Union. 「Under the Sun,」 which opens theatrically July 6, uses contemporary North Korea as a proxy for Stalin』s Soviet Union.
曼斯基從小生長在蘇聯。他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1991年以前,和1991年以後。那一年,蘇聯政府垮台,28歲的他開始記錄人們過去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生活。「紀錄片讓你能夠坐上時光機,」他在拉脫維亞的里加市家中通過Skype接受採訪時說。在2011年的《祖國還是死亡》(Motherland or Death)一片中,他來到社會主義古巴,把這個國家和70年代的蘇聯作比較。將於7月6日在影院上映的《太陽之下》,又把當代朝鮮當作了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影子。
In 2012, Mr. Mansky met a North Korean delegation at a Vladivostok film festival and spent the next two years negoti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for access. Under the final contract,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the script, the actors and the guides, North Korea censors would vet daily footage and retain final approval over the finished film. Mr. Mansky would not be allowed to talk to the actors or film anything other than sanctioned scenes.
2012年,曼斯基在海參崴的一個電影節上與一個朝鮮代表團會見,接下來兩年時間裡,他和朝鮮政府協商,希望進入朝鮮拍攝。最後的合同規定,除了提供劇本、演員和指導,朝鮮審查者還要審查每天的拍攝成果,對成片保留最終的批准權。曼斯基不能同演員交談,也不能拍攝任何未經批准的場景。
Mr. Mansky, though, persevered in the face of such absurdity. 「I saw my illusions dissolve into thin air,」 he said. 「But even then I believed I could make the film I wanted to. I』ve had lot of experience working in confined spaces, whether it is filming the army, in a prison or inside the Kremlin. One way or the other, I』ve always managed to reveal the true essence of the situation.」
面對這樣的荒誕條款,曼斯基仍然堅持要去拍攝。「我感覺自己的幻想煙消雲散了,」他說。「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相信可以拍出我想拍的電影。我有很多在受限制的地方拍攝的經驗,比如軍營、監獄或者克里姆林宮裡。不管怎麼樣,我總是可以想辦法展現這些環境的真實本質。」
He took as his model Leni Riefenstahl』s 「Triumph of the Will,」 her film about the 1934 Nazi Party Congress, which is considered both a masterpiece of propaganda and an important documentary. 「I thought this would satisfy the North Korean regime on the one hand,」 he said, 「and give the world a view of the real North Korea on the other.」
他把萊尼·李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的《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作為範本。這部關於1934年納粹黨代表大會的作品既被視為政治宣傳的傑作,也被看作是一部重要的紀錄片。「我覺得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朝鮮政府的需求,」他說,「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世界看到真實的朝鮮。」
Extreme limitations called for extreme measures, so Mr. Mansky employed the techniques of undercover journalism. Unknown to the North Koreans, he left his cameras running all day, documenting each scene being set up, rehearsed and reshot. We watch a North Korean guide put workers through several takes at the milk plant until they display the proper level of enthusiasm.
極端的限制需要有極端的應對措施,於是,曼斯基使用了新聞暗訪的技術手段。他在朝鮮人不知道的情況下,讓機器整天都開著,記錄了每一場戲的布置、排演和重拍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朝鮮的拍攝指導在牛奶廠讓工人們反覆拍攝了好幾條,直到他們表現出恰到好處的熱情。
「Comrades, today our workshop beat the government quota with 150 percent!」 a seamstress announces at the garment factory. By the next take, production has risen to 「200 percent over quota.」 When Zin-mi is asked how she feels about joining the Children』s Union, she is clearly overwhelmed by her new responsibilities, and two fat tears roll down her face. 「Stop her crying,」 a guide says off camera.
「同志們,今天我們車間的產量超過了政府定額的150%!」成衣廠里,一個女裁縫宣布。到了拍下一遍的時候,產量已經變成了「超額200%」。被問到加入少年團的感受時,珍美顯然被新的責任所壓倒了,兩滴大大的眼淚從臉上流下來。「讓她別哭,」畫面之外,一個拍攝指導的聲音響起。
How did Mr. Mansky get these scenes through the censors』 daily edit? His cameras held two memory cards, and at the end of each day, one crew member would create a delay so that another had time to copy it. Mr. Mansky then handed the card to the censors, who overnight removed anything they found objectionable.
曼斯基拍下的這些場面是怎麼逃過審查者的每日剪輯的?他的攝像機有兩個存儲卡,每天工作結束時,一個劇組工作人員會故意耽擱一下,讓另一個人有時間去複製拍攝內容。然後曼斯基就把存儲卡交給審查者,他們會連夜把一切他們認為不應出現的內容刪除。
Such close state scrutiny reminded Mr. Mansky a bit too much of life in the Soviet Union. He grew paranoid, he said, and every night blocked the doors of his hotel room with furniture to prevent someone from stealing the footage while he slept. Crew members suspected their rooms were bugged and discussed the project in code, he said. As a final precaution, Mr. Mansky hired a Russian expert in Korean and trained her to run the sound equipment. 「She was our spy,」 he said. 「It helped us know what they were planning for us.」
這樣嚴格的政府審查令曼斯基覺得和蘇聯時代的生活太像了。他說,自己變得敏感多疑,每天晚上都要用傢具頂著酒店房間的門,害怕有人在他睡覺時進來偷走他拍攝的素材。他還說,劇組成員們都擔心自己的房間被竊聽,於是用暗號來討論工作。作為最後的保險措施,曼斯基雇了一名俄國朝語專家,教會她操縱音響設備。「她是我們的間諜,」他說。「這能幫我們弄清他們計劃怎麼對待我們。」
Mr. Mansky』s inventiveness was inspired by the methods used by Dziga Vertov, an early-20th-century Russian documentary maker, in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曼斯基的這些創意的靈感都是來自20世紀初蘇聯紀錄片導演吉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在1929年影片《持攝像機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中用過的手法。
「Vertov had a whole bunch of techniques for capturing 『life unawares,』 like hiding cameras, surprising people by sticking a camera in their face, distracting people with a fake camera and generally catching them off guard,」 said Jeremy Hicks, a scholar of Russian film at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Mr. Hicks called 「Under the Sun」 Mr. Mansky』s 「most Vertov-like film」 because of the lengths it goes to show the audience how it was made. For instance, text hovers over shots to reveal the truth behind the carefully curated illusion. 「The script of this film was assigned to us by the North Korean side,」 reads one.
「維爾托夫有一大堆技術,用來捕捉『不知不覺中的生活』,比如用隱藏的攝像機鏡頭;把一個攝像機鏡頭突然對準人們的臉,讓他們吃驚;用假的攝像機來分散人的注意力;總之都是讓他們毫無思想準備,」倫敦瑪麗王后大學蘇聯電影學者傑里米·希克斯(Jeremy Hicks)說。希克斯說,《太陽之下》是曼斯基「最像維爾托夫的電影」,因為它竭盡全力讓觀眾看到它是怎麼拍出來的。比如,鏡頭上方的字幕顯示出這些精心安排的幻象背後的真實。「這部電影的腳本是朝鮮方面為我們指定的,」其中一行字幕寫道。
The formal principles that guide Mr. Mansky can be found in a manifesto he published in 2005. North Korea might have done well to read its first line: 「Script and reality are incompatible.」 The contract between North Korea and Mr. Mansky broke down in 2014, as he prepared for his third trip to North Korea. The visas didn』t arrive, and Mr. Mansky couldn』t reach his North Korean partners. With no more access, Mansky was left to edit hundreds of hours of footage into a finished film.
曼斯基2005年在一份公開宣言中闡釋了他在拍攝形式上的原則。朝鮮方面真應該讀讀它的第一句:「劇本與真相互不相容」。2014年,曼斯基與朝鮮的合同破裂,當時他正準備第三次去朝鮮。簽證遲遲不批。曼斯基聯繫不上他在朝鮮的合作方。沒有辦法進入朝鮮了,曼斯基只好開始把幾百個小時的素材剪輯為成片。
He didn』t hear anything from North Korea until 「Under the Sun」 began receiving praise at film festivals. The government』s Ministry of Culture contacted its Russian counterpart (which had financed some of the film), demanding it destroy the film and punish the filmmaker, which Russia didn』t do. Moscow, though, did ask Mr. Mansky to remove its name from the credits, but he refused. In an article, a former culture minister, Mikhail Shvydkoy, accused Mr. Mansky of endangering the lives of the North Koreans who participated in his documentary.
他沒有得到朝鮮方面的任何消息,直到《太陽之下》開始在各個電影節上獲得讚譽。朝鮮文化部聯繫了為這部影片提供過部分資金的俄羅斯文化部,要求銷毀這部影片並懲罰製片者。俄羅斯沒有照辦。不過莫斯科當局要求曼斯基將政府的名字從協助單位名單上抹去,曼斯基拒絕了。前文化部部長米哈伊爾·施威德克伊(Mikhail Shvydkoy)在一篇文章中譴責曼斯基此舉令參與這部紀錄片的朝鮮人生命受到威脅。
Mr. Mansky argues that his moral dilemma was whether to make the documentary in the first place. Further, he said, he took precautions to protect Zin-mi and her family. 「I was very worried about them, which is why I didn』t include some footage that would have harmed them.」 In May, the North Korean news media reported that Zin-mi presented flowers to Kim Jong-un, the country』s leader, at the Party Congress.
曼斯基辯駁說,自己的道德困境首先在於一開始決定是否要拍攝這部紀錄片。其次,他說,他曾採取措施保護珍美和她的家人。「我非常為他們擔心,所以我沒有把一些可能對他們不利的素材放進去。」5月,朝鮮新聞媒體報道,珍美在黨的代表大會上向國家領導人金正恩獻了花。
(In January, a Museum of Modern Art curator, worried about retribution from North Korea, removed 「Under the Sun」 from its Doc Fortnight festival. According to emails provided to The Times by the film』s German producer, the curator cited the Sony Pictures hack in 2014, when a group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North Korea leaked company emails and demanded that Sony not release 「The Interview,」 a satire of the country. In June, Rajendra Roy, the museum』s chief film curator, said the film was 「wrongly disinvited.」)
(1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一位策展人擔心遭到朝鮮的報復,把《太陽之下》從其紀錄片雙周[Doc Fortnight]電影節中去掉了。該片的德國製片人向《紐約時報》提供的電子郵件記錄顯示,這位策展人援引了索尼影業在2014年遭到黑客攻擊的事件作為理由;當時一夥被認為同朝鮮有關的人泄露了索尼公司的電子郵件,要求索尼不要發行諷刺該國的影片《採訪》[The Interview]。6月,該館電影方面的總策展人拉金德拉·羅伊[Rajendra Roy]說,這部影片「被錯誤地取消了邀請。」)
After 「Under the Sun」 won the best director award at the Tallinn Black Nights Film Festival in Estonia, the North Koreans invited Mr. Mansky back to discuss an 「urgent issue.」 「I』m not stupid,」 he said. 「I knew what would happen if I returned.」
《太陽之下》在愛沙尼亞的塔林黑夜電影節(Tallinn Black Nights Film Festival)獲得最佳導演獎後,朝鮮邀請曼斯基重返朝鮮,討論一樁「緊急事件」。「我不傻,」他說。「我知道如果我回去,會發生什麼事情。」
轉自:《太陽之下》以瞞天過海術拍下真實朝鮮(雙語)_外研社_新浪博客
說一個特別的視角吧 拍攝小朋友腳扭傷的戲時一個小朋友因為饞嘴被負責人調侃能不能不吃了 所有人的笑了 這應該是從頭到尾最真實的一個鏡頭了吧
朝鮮的問題主要還是體制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統治階層通過控制社會信息的流動來間接的控制社會,這個跟極權和自由是不能畫等號的,就像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一樣。
朝鮮民眾所謂眼神空洞面無表情,主要原因也不是極權統治,而是極權統治下的信息控制還有窮。腦子空空的,肚子空空的,眼神自然就麻木了,這種情況不僅中國三十年前的農村有,現在一些陷入戰亂的民主國家百姓也是這樣,所以各位嚮往民主的國人不要腦子裡簡單的把這種滲人的景象和極權劃等號。
朝鮮的問題是統治階層僵化,治理能力低下(所以我黨一直強調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同時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什麼意思呢?就是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封建王朝階段,認為民眾「知識越多越反動」,所以閉關鎖國,信息控制,老百姓啥都不知道,自然就眼神麻木了。
中國早就不這麼玩了,或者說其他國家早就不這麼玩了。各種開放,讓你說,隨便你罵娘,隨便你怎麼噴。就跟美國似的,到白宮門口罵美國總統都沒人理你。然並卵,民主的美國人民對美國政府再不滿,能咋地?馬路上當街擊斃你你都沒辦法,那會公知民主黨們哪去了?那會人權組織們哪去了?那會在微博上噴中國警察「不能打腿嗎?」的噴子們哪去了?也就能嘴上爽爽。隨便你說,主流媒介全部掌握在統治階層里,你老百姓再噴也就自己爽爽來幾個二哈表情好像自己多機智一樣,有個卵用?誰理你?知識再多你也反不了動。因為你窮這就叫2.0版。本質其實一樣的。
中國人和其他國家甚至是俄羅斯人(我真的沒法理解俄羅斯人居然跑去朝鮮刷民主自由的優越感,要知道在你們燈塔國爸爸嘴裡俄羅斯可是跟朝鮮一個級別的不自由不民主啊)那種自由的優越感不過是因為社會總體比較穩定,互聯網發展,老百姓能廉價獲取信息,經濟比較自由,這地方活不下去還能去別的地,要不你看中國的某些窮山僻壤現在不還有拐賣婦女就為了生娃,活著就為了生娃這種活的簡直像個動物一樣的事嗎?這跟極權不極權民主不民主有關係嗎?民主的印度還不照樣有十一二歲就結婚的少女嗎?
歸根結底是信息不流通,經濟慘淡。這跟極權不極權,民主不民主沒關係。
朝鮮信息不流通原因上面說了,經濟慘淡的原因跟體制有關係,還有外部原因,我覺得四六開吧,就是國際制裁。
其實我想寫主要原因的,因為同樣的國際制裁放到韓國身上韓國也得變成朝鮮這樣。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強調「協商對話才是解決朝鮮問題的唯一途徑,國際制裁不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深地區緊張局勢」。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遭受到朝鮮這樣的經濟制裁都會陷入困境,何況朝鮮和古巴不同,朝鮮由於特殊的地緣政治格局,隨時都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為了維持政權,朝鮮必然發展先軍體制,很多公知說了,老百姓都吃不飽飯了還發展什麼核武器,這話跟「大涼山的孩子還上不起學還發展什麼神舟飛船」一樣。餓肚子和完蛋你選哪個?
說到洗腦,我想引用一個傳播學概念,叫做擬態環境。
「絕大多數人只能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做出的反應,而是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產生腦海圖景。所謂擬態環境,就是我們所說的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它並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而傳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傾向性,因而"擬態環境"並不是客觀環境的再現,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環境" 。擬態環境的重要觀點:大眾傳播形成的信息環境,(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
簡單的說,就是你所認為的社會,不是真實的社會,而是媒介希望你認知的社會。怎麼做?想讓你怎麼認知社會,就讓你整天看到什麼樣的新聞就行了。
比如想讓你覺得黨好,就整天讓你看到黨好就行了。三胖就是這麼做的。想讓你覺得黨不好,整天讓你看到黨不好的新聞就行了,南方系財經網就是這麼做的,長年累月,你對社會的認知就改變了,這就是所謂的洗腦。由此可見,不管什麼體制,只要掌握了媒介,就可以洗腦了。這跟極權不極權民主不民主有關係嗎?
很多人說了,互聯網時代,黨媒官媒再也不能控制媒體了,沒法洗腦了,所以出現很多「獨立思考的人」。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否認有「獨立思考的人」,但這樣的人註定鳳毛菱角,百人千人里不一定有一個人。當你的所有信息來源都是經過別人篩選控制,你想不受到影響,可能嗎?你的閱讀量得有多大?大部分所謂獨立思考的人,你們讀過基本原著?你們腦子裡那些民主自由一黨多黨的詞語都是來自於別人的二手信息吧!嘲笑別人被洗腦的時候,你也不過是被另一方洗了腦而已。
這也是為啥民主自由那套在一些平台上成了政治正確的原因,某些大V一呼百應,粉絲死忠不棄,大v說啥事啥。
「群體傳播主要是指群體內部或外部的信息傳播活動。群體傳播在形成群體意識和群體結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意識和結構一旦形成,又反過來成為群體活動的框架,對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制約,以保障群體的共同性。因此,群體傳播是群體生存和發展的一條基本的生命線。」
「群體傳播的特點:
1.信息傳播在小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是一種雙向性的直接傳播。
2.群體傳播在群體意識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體意識越強,群體的凝聚力就越強,越有利於群體目標的實現。
3.在群體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見會產生一種群體傾向,這種群體壓力能夠改變群體中個別人的不同意見,從而產生從眾行為。
4.群體中的"輿論領袖"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具有引導作用,往往是開展健康傳播的切入點。」
明白為啥某些粉絲越罵越來勁了吧?他壓根聽不見另外的聲音,整天只會接受民主自由那一套,你越罵他他越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就這樣的還「獨立思考的人」呢,我去你的吧。
這也是上文我把中國和西方國家放一類的原因,國家統治2.0,套路都是一樣的,只是說辭而已,中國一套,西方國家相反的一套。中國說美國人民水深火熱,有錯嗎?黑人大馬路上想斃了你就斃了你還不是水深火熱?美國說中國言論不自由,一點沒錯,問題美國人民也自由嗎?中國言論最自由的是罵美國,美國言論最自由的是罵中國,美國說中國政府挑動民族主義情緒排外,公知說小粉紅只會打砸搶愛國賊,中國馬上報道川普美國再次強大,製造業回歸美國。調門從來沒美國那麼高那麼直接,意思是一樣的。你以為新聞聯播整天報道美國哪哪又恐襲了,郵件們又爆出希拉里暗中支持isis了是吃飽了撐的說笑話呢?別人能當笑話說你要真當笑話聽你就傻逼了。。
所以如果作為普通人,總得被一方洗腦的話,我寧願被中國政府洗,因為我是中國人。被西方洗了又怎樣?當二鬼子帶路黨嗎?歷史告訴我們,二鬼子比鬼子更可怕,也更沒有好下場。
說這麼多,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凡是把問題歸咎於體制的都是耍流氓。
卧槽我居然寫那麼多字。。。為什麼你們評價得都好誇張,我覺得紀錄片裡面除了那個上課內容、工廠工人、少年宮跳舞和大家一起列隊唱歌部分比較「共產主義」式,其他部分都是我們小時候經歷過的。
最後那個對話是挺心酸的沒錯,可是我總覺得導演故意調暗色調,以及選了特別悲傷的bgm來引導情緒。
我真心覺得這個小學學校條件還算可以的,就是中國公立小學設施水平啊,說條件差的應該去民辦初中看看,比這還差
校服也很漂亮,小蘿莉雖然都是挑過的,但是能挑的出來那麼一個班級,還是不錯的啊
這段是花絮,後面那個姑娘披的是自己的衣服,我覺得那件衣服款式啊顏色啊,都不算土,就是普通的國產衣服
還有被吐槽的這個少先隊入隊儀式,這個大家都經歷過啊,第一批入隊的都這樣,升旗手拿旗的也跟我們小時候一樣
這個宣誓大家都跟著宣過啊,我小時候入隊入團之前還要考試來著……
還有這個鼓,這個每個學校都有啊
鼓掌
彈幕說這個小胖子是四胖23333,但是我們小時候入隊的時候,也是有一個成績最好的班幹部是站在前面的
另外這個房子就是我們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也沒有那麼爛啊
街上很多車
其實總體來看真的還可以啊,少先隊入隊啊,上公開課啊,聽革命前輩講講故事,我以為大家小時候都經歷過啊( ??_?? )沒想到評論說得那麼誇張
而且這個紀錄片本來就是宣傳用的,擺拍也很正常啊,全世界的國家拍宣傳紀錄片都會有擺拍鏡頭啊。
最後這個對話是挺心酸的,但是我覺得這裡面有翻譯的問題唉……
那個俄國人說要她講高興的事情
但是翻譯讓她說詩歌
小姑娘理解成背詩歌了
然後小姑娘就背了加入少先隊的入隊宣言
彈幕就開始說她被洗腦了
我覺得不太對,因為這個紀錄片拍攝主題就是加入少先隊的事,小姑娘對著外國人,不知道應該背什麼,怕出錯,當然只會背入隊宣言啦
再說這姑娘才小學,好不容易被選上拍紀錄片給外國人看,她就會特別怕給國家丟臉什麼的,怕說錯話,那就只能挑最不會出錯的啊。
我覺得比較心酸的還是翻譯問小姑娘有什麼好玩的事,小姑娘說想不出來……
還有我覺得俄國人把這段放出來,加上暗色調和悲傷的bgm挺不好的,他們拍完拍拍屁股走了,可是那個小姑娘和她的一家還要生活在朝鮮唉……尤其這段是私人對話,這個片子放出來以後,那個小姑娘解釋都解釋不清了。
「太陽之下,並無新事。"——《聖經·傳道書》1:9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影片的攝影。精品是拍攝出來的,精液才是射出來的。相對比我們許多記錄片的攝影(更不用說電影或電視劇的攝影)根本就沒考慮鏡頭是拍給群眾的,還以為是讓群眾拍呢。一部記錄片達到這樣的拍攝水準真的很不容易,當然很多人也覺得很沒必要。這部電影許多鏡頭截出來就可以當桌面用,而有的電影的鏡頭截出來只能擦桌子用。在美學方面,我們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是題外話。下面再討論這部電影的內容。
內容上很多地方相信是外國人看了很新鮮而中國人看了一點也不新鮮的。甚至有人說讓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其實我們的童年都是朝鮮。可怕的是,當初我們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朝鮮是我們的一面鏡子,看到了它我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可怕。比如少先隊宣誓、領導檢查時的專門安排,我們都是習以為常。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這個國家是帶有一部分朝鮮色彩的。我們在嘲笑朝鮮的時候千萬要記得這一點,搞不好就嘲笑到自己了。
聖經里記載上帝毀滅索多瑪城是因為那裡的人們放縱一切慾望。而完全相反的,朝鮮是壓制人的一切慾望。許多正常不過的需求如自由言論、自由思想在那裡都是犯罪。曾經這些在我們這裡也是犯罪,當然現在不是了,因為現在的我們不像朝鮮了。我們還可以去批判和嘲笑朝鮮:瞧你那X樣。但我們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真面目的,朝鮮也不能。我們看了朝鮮的真面目,也該反省下自己了。如果把朝鮮當成模仿的目標,我們就會成為朝鮮的陪葬者。
為什麼一提朝鮮人我就想起知乎眾里當年的柯粉莫迪粉以及現在的川粉。。。。
其實我對這個場景挺感興趣的,
舞台、觀眾、演員、導演四個要素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至於批判一番什麼的,免了吧。
朝鮮想拍一部故事片,導演要拍紀錄片,最後我們看到了一部舞台劇。
在不考慮剪輯手法,並忽略所有旁白的前提下,影像體現的事實信息並沒有什麼問題。
片子里表現的許多內容其實很平常。即使是現在國內,很多地方也都還是有這樣的影子,升旗儀式、聽革命故事、進校門敬隊禮這些我們按理說應該是見怪不怪才對,這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差異的具體體現,沒什麼可批判的,紀錄片里的影像所帶來的事實信息並沒有多少真正值得被批判的點。
擺拍是紀錄片常用的手法,紀錄片擺拍不等於造假。
關於擺拍,紀錄片經常會有用到擺拍,這也算是通行默許的慣例。法國紀錄片《遷徙的鳥》裡面飛行的部分鳥是人工培訓的,鳥被原油困住的畫面是人工搭建的場景,用的是巧克力;《舌尖上的中國》也有一些是擺拍,比如卓瑪上山挖松茸的特寫,一顆松茸從土裡扒出來放回去好幾次,為的是拍到最佳的圖像效果。此外,BBC的《美麗中國》《生命》等紀錄片都有用到擺拍。朝鮮拍紀錄片採用擺拍這一行為本身並不構成任何問題。
用「擺拍」的方式還原真實世界並不等於造假,只要這種方式表達的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而從目前片子里的影像內容來看,這種方式要表達的內容是否是事實,我們並無法直接知道。即使是小女孩父母的職業造假,片子也只是用主觀旁白來說明,沒有影像輔證,僅僅憑此就認定朝鮮方虛偽、造假、矯飾事實,怕是不夠的。
著重說明一點,該片子使用了大量的電影蒙太奇手法,極不合理。
蒙太奇手法的解釋如下:「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
這部紀錄片用了相當多的蒙太奇剪輯。用充滿霧霾的街區、沒有太陽的早晨、沒有生氣的建築仰拍,這些具有強烈壓抑效果的冷色調外景,與未經剪輯和後期處理的室內人物拍攝內容進行組接,這樣的剪輯給作為重點的室內拍攝內容帶來強烈的壓抑感,再加上刻意暴露擺拍行為,營造出了十分壓抑的觀片氛圍。
除了蒙太奇手法,該片子還使用了一些色彩飽和度較低的人群鏡頭。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導演拍攝了一組在火車站的群像鏡頭,每個人都很嚴肅或憂愁,這可以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情緒影響。請有心的人再反覆觀看這一片段,這樣的鏡頭在中國春運時候的火車站也能輕易拍到,只需要著重拍那些處於旅途的疲憊和焦慮中的人群,然後在後期處理的時候大幅降低畫面的色彩飽和度,你也可以獲得與之相似的群像鏡頭。
在大量人群出現的鏡頭段落,利用無焦點拍攝和遠景固定機位長鏡頭來刻意營造肅穆壓抑的氛圍。
此外,在一些大量人群出現的鏡頭段落,拍攝時使用了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無焦點,整個畫面的中心沒有聚焦給任何一個人物,不給觀眾一個落眼點,從而製造出一種茫然空洞的感覺;二是長鏡頭,一般在處理這種大場面的時候通常會遠中近景鏡頭切換,來展示出不同的景深和畫面豐富度,這片子只用固定機位的遠景長鏡頭,配上憂傷的背景音樂,刻意營造出一種肅穆壓抑的氛圍。
結尾小女孩哭的片段帶來的壓抑感受,是前期大量壓抑的情緒流烘托的結果。
還有結尾關於小女孩哭的片段,如果單獨撿出來看,其實並沒有任何深層次的含義。片段沒有交代女孩為什麼哭,哭之前的內容被剪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壓抑的蒙太奇段落,可見導演真的是有刻意製造傾向的嫌疑。此外,小女孩還在哭就叫她馬上背詩歌,小女孩背了入隊宣言一樣的東西,很多人說被洗腦。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還處於悲傷中,突然有人拿著攝像機叫你立馬背一首詩歌出來,你能想到什麼呢?有心情來挑個好點的詩歌來背嗎?肯定是背最近背得最熟的最容易想起的呀!人家小女孩一個學生代表就入隊宣言背得最熟怎麼了,合情合理啊。入隊宣言的政治意識形態確實最濃烈,但也最抽象,也最沒有意義,我們的少先隊宣言還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出一切力量」呢,也沒見哪個少先隊員能真正解釋明白「共產主義事業」究竟是個啥,洗了個什麼腦,頂多背久了遣詞造句比較鬼畜,就此來證明朝鮮人民精神飽受壓迫,這也太偏頗了。
此外這段還刻意增加了憂傷的背景音樂,也是故意為之。
總結來說,頻繁刻意使用這些剪輯手法和引導手段,實則暴露了片子導演的傾向和意圖。且不說導演的傾向是否正確,意圖是否正義,單從紀錄片的性質來看,導演失去了客觀中立的拍攝角度,這也使得這部政治題材的紀錄片喪失了部分可信度,而最有可信度的影像內容又是難辨真偽的表象,因此,這部紀錄片的實際價值真的很低很低。
不論導演的傾向和意圖是否正確,作為一部政治題材的紀錄片,不客觀不中立,那麼就只能算作是一部披著紀錄片外皮的政治宣傳品,僅此而已。
連朝鮮的校服都比我們的好看……_(:з」∠)_
看了《太陽之下》,又特意搜了一些評論,感覺一些人的意見態度很是要不得。
1.關於「洗腦」
何謂洗腦?人顯然是需要被灌輸一些思想到頭腦裡面去的,每個人剛出生,頭腦里肯定是一片空白,如此,如果把對他的各種教育引導都視作「洗腦」,那麼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沒有不被洗過腦的。所以在這個概念指責朝鮮洗腦、中國洗腦什麼的沒有意義。宗教會洗腦,傳銷組織會洗腦,IS會洗腦。人們為某個明星集會、歡呼,也可視為被洗腦的結果。美國、英國不洗腦嗎?港獨、台獨這些跳樑小丑們,他們的思想觀念是從那兒來的呢?特朗普不對他的支持者洗腦嗎?
奧運賽場上,哪個國家的運動員不高舉自己國家的旗幟?哪個運動員不矚目自己國家旗幟的升起並高唱自己國家的歌曲。同樣,在我們國家,開展愛國教育、歷史教育、英雄教育,怎麼就有那麼多人非要說些歪話怪話反對話呢?一副冷嘲熱諷的面孔,說是在洗腦。香港在討論中小學校加入愛國教育的時候,就有人反對,說是要被洗腦。我想只有腦子被洗過了的才會這樣想吧。看看那些港獨的嘴臉,他們才是真正的被洗腦了吧。
人先接受了什麼樣的思想觀念,是至關重要的事情。人的腦子被一些東西侵佔了,再想改變就極困難,這也是為什麼腦子就得從娃娃洗起。每個人又都是社會整體的一份子,人不是孤立的存在,這個整體或是一民族,或是一國家,那這個整體又如何不應該去儘力維護這個整體呢。典型如香港,好好發展經濟,人民享受實實在在的福祉,應是最好的選擇,腦子壞了才搞什麼獨立。
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沒有任何道理不去做好洗腦的工作,教育孩子愛國愛民,遵紀守法,團結友善,自強擔當,激發人性光輝,抵制惡俗趣味,這種洗腦何嘗不可?教育孩子要維護國家統一,抵制一些可能動搖國家安定根基的毒害,一定程度塑造集體意識集體精神,也是很有必要的吧!所以,洗腦這個詞可能略帶貶義,但該詞本身是無所謂好和壞。關鍵是洗腦目的、洗腦內容和洗腦結果。不能說只要是對著干、反著來,就是抵制被洗腦吧。
很多人談到朝鮮搞洗腦,核心在於其個人崇拜的登峰造極和虛假做作的不可思議,混淆了國家、領導者、民族等概念,搞許多轉移、嫁接的手段,而只是為了一人私利而綁架整個國家。這是其至反動至黑暗至卑劣之處。
2.關於所謂對我們國家的映射
作為「過來人」和歷史見證者,我們看這部紀錄片,自然會思及過往,反省當下。但很多人輕易說出什麼「五十步笑百步」的怪話。我想說這樣話的人,恐怕是最輕易就能生出這種心態的。無論導演出於什麼動機,基本事實是該片呈現了一些基本事實,當然導演會通過技巧進行選擇性的呈現,但我不知道一些人怎麼就看出了什麼險惡的居心或者認為其他觀看者保持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心態。
說這樣的話,顯然是在無視我們國家的進步,而僅僅著眼於不夠進步或者說仍然落後的一面,由此而覺得是烏鴉在笑豬黑。這種邏輯很有殺傷力,就像生活中我們常會有人說「你快別說我了,你還不是怎麼怎麼樣」,一句話就能把人噎個半死,他根本不管你說的事情或道理本身的對與否,他只是想否定你說話的權利。我是對有這種說話方式的人很保持警惕的,因為他們看問題很擅於抓住把柄,而這個把柄就能成為你的恥辱柱,任何時候他都可以拿這個說事。就像美國大選中的針對下半身的人生攻擊一樣。
很多評論在混淆概念,拿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說事,就像一些歐美人甚至還覺得中國女人還在裹腳一樣,就像中國台灣的一些人認為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一樣,甚至宋楚瑜這個大滑頭都認為大陸還有數億赤貧者。我們很多人,看著這部紀錄片、評論著這部紀錄片,卻還在那兒人言亦言的說些暗示嘲諷中國不夠言論自由、政治不夠民主的怪話。我很好奇說這樣話的人的生活狀態,是國家不讓你依靠勤奮努力追求富足生活了,還是耽誤你看小黃片或禁止你在飯店小包廂里吹牛皮了。
民主?自由?省省吧。像一些國家,每天30元、50元雇你去靜坐示威沒有警察驅離就是民主了?像英國美國一半人壓根就不去投票,投了票的人中又有一半的票會作廢(如自己投票的對象沒當選),這就是民主了?英國以微弱優勢公投脫歐,我真看不出來這種對國家對社會影響極大的選擇如何就在脫與不脫之間就做出了決定。美國大選,希拉里獲得的直接選票比特朗普還多,我也很懷疑特朗普如何能代表希拉里支持者的利益。
我更懷疑,有很多人是不具備享受民主、駕馭自由的能力的。連阿Q都能搖身一變成了革命黨的。因為在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里連自己日子都過不好的人,我不知道他追求民主自由的目的是什麼。我看很多人是在埋頭過日子,個人依靠勤奮努力,都能多少改善提升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們的社會呈現了明顯的發展進步,人民確實享受了更多的福祉,一個個冤假錯案儘管阻力很大但都在被糾正,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合理的社會或者至少是正在走向更合理的社會。
3.關於紀錄片本身。
有人說節奏緩慢,有人說導演水平差,有人說到編劇差,甚至對幾個反覆鏡頭提出質疑的,我覺得這些人本來就不該打開這部紀錄片來觀看。這些人只需要捧著爆米花去影院看《血戰鋼鋸嶺》就行了。
先寫這些吧。
洶湧著一腔的怒火
評價這部電影,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要拍攝這部電影
第二,這部電影有什麼影響
原因:朝鮮政府想著拍攝一部國家形象的電影。你從這個角度講就能想清楚了,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形象啊同學們。說個縮影:春晚現場,後排的領導,政治審查
這就是我們從小經歷過的,紅領巾,方隊,訓話,排練……,這就是一部電影,當然會有綵排。如果沒有這部太陽之下電影的話,正版電影拍出來我們會哈哈一笑,然後說,導演的不錯,差點就信了。朝鮮政府會感覺自己為祖國爭光,自己給自己在心中記上一筆。
我的怒火來自導演
因為我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原來越覺的不對勁
影響
導演知不知道這部《太陽之下》公映後,影片中的所有參與者有什麼嚴重後果?
線索:導演的青少年生活在紅色蘇聯之下,他不可能不知道極權政治下「政治錯誤」會有極其嚴重的災難,以朝鮮的現階段極端政治敏感的程度,參考中國的文革
《太陽之下》在愛沙尼亞的塔林黑夜電影節(Tallinn Black Nights Film Festival)獲得最佳導演獎後,朝鮮邀請曼斯基重返朝鮮,討論一樁「緊急事件」。「我不傻,」他說。「我知道如果我回去,會發生什麼事情。」
特么你不傻,你不傻,你不傻,特么朝鮮給你信的最後,三番五次的提示「辛美非常想念你」,你卻不回去???
如果導演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拍攝的是派系鬥爭,武裝衝突,暴力鎮壓,政治審判,飢腸轆轆,食不果腹,餓死街頭…………我也認了
可是拍攝的是什麼,空蕩的街頭、空蕩的教室、麻木的人們……這特么還要你拍攝?誰不知道現在朝鮮的現狀?麻木的眼神?你特么是在逗我嗎?去北京早高峰的地鐵去看看好嗎?麻木的眼神還用你顛顛跑去朝鮮找?至於害怕,文革時代誰不人人自危?
導演維塔利·曼斯基說,現在在朝鮮發生的一切都是對人類的犯罪。不斷的重複一個已知的現實,就是朝鮮的極權政治。我去年買了個表的吧,你特么拍到什麼了就逼逼大言不慚。是你跑去纏著要拍攝,是你撕毀了約定,自己留底片,是你!一場六一「文藝匯演」,就這樣在導演的手中變成了一場災難。
導演用一己的窺視的私慾,葬送了所有的參與此部影片的朝鮮人的前途命運,你特么有什麼權力這麼干?
根本原因在朝鮮的政治體制,誰不知道?可是幾十個人站在懸崖邊上,導演卻上去推了一把,有人說根本原因是懸崖(三月半)的問題,不要怪導演。幾個意思???
還有人說,辛美還活著,因為這張圖:
特么你信???
說到領袖哭泣的女孩:
英雄事迹報告會打瞌睡的女孩:(特么錄一個打瞌睡的女孩,在英雄事迹報告會上,導演特么很有意思嗎?)
最後
我希望他們都還活著
…………………………………………………………
說個溫暖的小彩蛋吧
同學住院綵排那段
一個小女孩,在不停的吃東西(右4)
然後和旁邊的女孩叫過來
說悄悄話
為什麼呢?想笑……
右三聽後,悄悄掰了一半橘子,偷偷塞到了右四的手裡
又塞到嘴裡開始吃,「你別再吃啦」
笑
END
回答被建議修改:
政治敏感
(已修改,評估中)
作者修改內容通過後,回答會重新顯示恢復正常。為什麼回答會被建議修改?
哈哈,果然…我已經很小心了還是被建議修改,愛刪就刪吧。
我把原回答的「五十步笑百步」刪了,發現的確用的不好,太過了,我們現在和朝鮮應該是十步和百步吧,我覺得。如果知乎不再有「政治敏感」,那就五步:)
————————
第一反應是還好自己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但仔細想想…
1.大家學生時都參加過文藝匯演吧,普通的表演還好,一旦遇上什麼領導視察或重大節日,像影片里花1,2個月排練個幾十遍也是常事…2.有些細節簡直如出一轍,像鼓掌這種小事,我曾經遇過花了一下午時間,全校師生在練怎麼鼓掌鼓得整齊有節奏,為了歡迎某個領導檢查。
3.擺拍的問題。參與過學校宣傳片的拍攝,只要鏡頭掃到的地方就沒有不是擺出來的,後來片子出來,看過的同學一致認為太假了跟現實完全是兩樣…
4.關於洗腦。朋友讓我把這段刪了,就留一句(政治作為從初中到大學都必修的一門課,何嘗不是為了洗腦呢?)
我並不是在反對批判什麼,只是這部影片真的勾起很多我曾經的記憶。在大家都同情辛美,同情影片裡面人的時候,小小的同情一下我自己。但是還好,那都已成回憶。
__________________
對了,誰能解答我一個疑問:有個場景是大家在推公交車,然後過一會大家才上車,為什麼要這樣做???
凌晨時分看完,特地來知乎上搜索一下,發現沒有太多的評論。第一次寫,不喜勿噴。我是看電影公眾號推薦看的,在此之前對朝鮮的認識就是人民生活很單調,除了平壤都是農村。看完《太陽之下》,我其實很慶幸,我生活的地方是ZG,即使這個國家也有很多槽點,但最起碼我們的思想還是有自由的,而不是像這個紀錄片中展示的那樣: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出安排好的戲,要說什麼話要做什麼事情都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影片中,辛美的笑很少也很缺乏真實感,而她的爸爸媽媽則全程目無表情,這得是思想禁錮到何種程度才會出現的情況。 印象最深刻的幾個場景:一,一家人吃飯,反反覆復強調該說的話,泡菜能夠防癌這個梗夠我2017年笑一年。這樣的話說多了,連大人恐怕都會信以為真。二,老師上課,就一個領導人打跑侵略者的一句話,反反覆復一節課,我都快被洗腦了。三,影片最後,導演問辛美最開心的事情,她開始背誦宣誓詞。諷刺到極點。
看完覺得很魔幻,也很荒誕,忍不住會想小女孩真實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小小年紀的她一直在被洗腦,演戲,完全沒有能思考自己想要什麼,體驗什麼的自由。
感覺片子里的人都活在精神的亢奮里,這些都是表演的,而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他們真實是什麼樣子~
小的時候,我們也綵排過各種公開課,各種領導檢查,所以我們應該很能理解這種演戲的場景~
看完之後就是一股深深的恐懼,極權洗腦何時能結束?
偶爾看了這樣一部片子,又偶爾有了一些情緒。
朝鮮這個國家,就像老城區的那些破舊的老屋,滿牆都是暗漬,而裡面的人日升而起,日落而息。他們知道太陽每天都會來,他們知道太陽什麼時候來,但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太陽。
他們只是太陽下的人,只做他們只要做的事。
片中有好幾個鏡頭,我看到了朝鮮民眾的眼神。
那是一種怎樣的眼神?
迷惑,無奈,還是得過且過,還是普通的落寞?
可能他們只是不知道而已……
我始終忘不了那些眼睛,那些眼睛從地鐵站逝過,那些眼睛從窗內往窗外望,那些眼睛……不見了。
只有太陽下的花還開著。
看到有些評論,實在有點難受。
很多藝術手法能迷惑人的感情,音樂,鏡頭,色調……但眼神不能,眼神裝不出來,也渲染不出來。
那些眼睛不會騙人。
朝鮮民眾和世界上其他所有人一樣,會笑,會哭,會有美麗的一面,會有醜惡的一面。
一個國家,無論它是什麼國家,它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一點,不是經濟建設,也不是發展軍力。而是要讓它的人民像世界上其他所有人一樣,會笑,會哭,會有美麗的一面,會有醜惡的一面。
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但可惜的是,朝鮮民眾沒有。
他們拍照時,演戲時,唱歌時,都讓人感覺不到任何情緒。他們的表情會有變化,但他們那種活人所不應該有的死氣卻一直沒變,有的時候他們就像物件,或者說,絕大多數時候。
只有孩子們最真實,但也只有在偶爾的一兩聲笑時,才能得到一點體現。
而朝鮮在磨滅著真實。
我第一次對朝鮮這個國家有了恐懼之情。
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
人民的底層推倒了權貴,而自己又成了權貴,鎮壓底層的人民。
真像前蘇聯的笑話,但一點也不好笑。
那些孩子迷茫的臉,那些人民麻木的臉,那些姓金的的到處都是的臉……一點也不好笑。
那些孩子不應該那樣,那些人民不應該那樣。他們理應有更好的生活,他們理應有一個作為人的生活,他們理應有一個在鏡頭前羞澀卻又真實的笑容。
但他們沒有,很可能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
那些說朝鮮民眾過的還算可以的人,你們看到的是建築,你們看到的是馬路和廣場,但你們沒看到人。
紀錄片開頭就提到了,這些出現的人都是朝鮮民眾中的精英,是朝鮮兩千多萬人口中,生活水平最高的三百多萬人中的一小部分,你再想想周圍幾千萬人的生活。
有些人看了朝鮮,不免會聯想到中國。
的確,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從小學開始,每天在國旗下講話,唱國歌,跳廣播體操,也經常被灌一些忠黨忠國的思想。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無法在這裡明說的東西。
但在中國,我們能了解世界,我們能知道世界的真實情況,我們能追求我們所真正熱愛的東西,我們還能在網上發一堆自以為是的屁話,就像我現在所做的那樣,也像網上其他一堆人所做的那樣。
但朝鮮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朝鮮獨立於世界之外。
朝鮮的人民完全沒有真正了解過世界的局勢,包括自己國家的局勢,政府把一切外界通訊掐斷了。
朝鮮社會就如(或者說「就是」)《1984》中那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極權主義社會。朝鮮人民就是那些有龐大力量,卻又無心改變的無產階級。
很多國家之間的事都摻雜著政治,人們看國家的目光也往往帶著政治意味。
但人不是政治,人只是人。
朝鮮的問題不是人權問題,而是人性問題。
人性是什麼?就像那個小女孩流下的那滴淚水一樣,渴望快樂,渴望未來。
顯然那些坐著幾千萬美元遊艇的朝鮮領袖們不會太理會這些東西。
但我還是衷心地希望那個女孩,以及千千萬萬的朝鮮民眾能有更好的未來,能為自己而笑,能為自己而哭,能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樣,過有血有肉的生活,能在哭泣時帶著希望,在淚水中迎著未來。為此永不放棄。
我祝福他們。
片尾高能
導演讓翻譯安慰下辛美,翻譯讓辛美想些快樂的事情,辛美說了一句:想不出整部片子,不知道是剪輯還是什麼緣故,看起來分外凄涼。整個畫面非常高清,但是每一個人沒有活力,就連微笑也是極其詭異的。這就是朝鮮的生活?不寒而慄啊。讓我想起來1984呢。
作為一個創造出紅色,並最後放棄了紅色的國家,去看望了一個仍然保留下紅色的國家。。。
對他們來說,是警醒。
對我們呢?這片讓我摸不著頭腦的土地
莊稼里長出了冰箱洗衣機
人民都玩起了捉迷藏
村口的野狗在站崗
門前的路陽光里消失了
牆頭上的太陽照著空空的鍋
這裡的秘密它不會長出來
這裡的秘密它不會長出來
......
我還能再給你說些什麼新鮮話
烏雲翻滾 頭上黑壓壓
他呼喊風就來了雨
誰擋在前面就壓過去
時代的車輪碾出紅土地
滾滾九百六十萬公里
這裡的秘密它不會長出來
這裡的秘密它不會長出來
......
看呀看呀看不著
一隻手把天捂住了
低著頭 隊排好 遊戲不能逃
把他藏在那馬路邊
把他藏在那屋檐下
世上根本就沒有這些人
世上根本就沒有這些人
這裡的秘密它不會長出來
這裡的秘密它不會長出來
………
—————劉東明《大地迷藏》
如果謊言是一種惡,那麼在其中而不自知與不得已而為之所透露出的悲哀茫然比揭露謊言的嘲諷更讓人動容。
由於種種原因,我接觸過脫北者,支護上一些人為金家說話,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1、他們的年齡都不大,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
2、他們不是朝鮮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香港巴士站現辱罵內地人口號「滾出香港」?
※內地遊客到香港,遭遇少數港人辱罵應該如何應對?
※台灣人如何看待台飛機在自己地盤被日機攔截?
※為什麼張愛玲不談政治?
※林毅夫為何選擇冒死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