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和內科有什麼區別?


(內科大夫的一天:交班,查房,查房,查房,查房,接患者,病歷,病歷,病歷,病歷,老闆不管午飯,接患者,病歷,病歷,病歷,病歷,可能自己管晚飯,值夜班,病歷,病歷,處理應急事件,病歷,病歷,交班,查房,下夜班

外科大夫的一天:交班,查房(?)手術,手術,手術,手術,老闆管午飯,手術,手術,手術,手術,接患者,病歷,老闆管晚飯,值夜班,處理應急事件,手術,病歷,交班,繼續下一天


內科白大褂:乾淨得體板正盤整條順,口袋裡黑筆紅筆藍筆叩診錘一應俱全,聽診器脖子上一掛,風度翩翩

外科白大褂:紅色黃色綠色,能有根筆就算不錯了,口袋裡會多出膠布手套以及不知道是誰的起釘器


內科查房:推著病歷車或者抱著一大摞病歷,學生彙報,經治點頭,主治分析,教授點評並給出意見,時不時給學生們滔滔不絕講講知識,學生們不管聽沒聽進去先點頭稱是並做俯首帖耳你說的好有道理狀

外科查房:「好著呢啊?」「啊,還行」「嗯,下一個」


內科大夫:心電圖都不會看

外科大夫:我會做手術

內科大夫:病歷寫的什麼玩意

外科大夫:我會做手術

內科大夫:你們滿嘴黃段子

外科大夫:我會做手術

內科大夫:一群五大三粗糙老爺們

外科大夫:我會做手術

內科大夫:能不能別說手術?

外科大夫:我掙得多

(完)


  1. 早上查房,下級醫生比上級走得慢會被罵的是外科,走得快還走在上級前面會被罵的是內科。
  2. 每日病程記錄1/4頁以內的是外科,1頁起的是內科。
  3. 到ICU會診、看自己的病人,把自己筆留在ICU的是外科,把ICU醫生的筆也順手揣兜里的是內科。
  4. 你跟他說「洗個手吧」,下意識地把袖子挽到肘部以上的是外科,只洗手掌、洗完還在屁股部位抹兩下的是內科。
  5. 請你當日內慢會診,過去他自己都忘了有請會診這事兒的是外科,一刻鐘沒去就打電話催你的是內科。
  6. 白大褂胸前部位有褪色血點或者疑似其他體液痕迹的是外科,胸前口袋底部都是紅黑色筆痕的是內科。
  7. 從不帶聽診器或者最多在兜里揣著20塊魚躍大路貨的是外科,脖子上掛著特有逼格的高檔聽診器的不是呼吸內科就是心內科。
  8. 捕捉外科醫生,手術室和辦公室都找不到的話,記得要去值班室的小床上找,內科醫生找不到?開什麼玩笑,都拴在電腦前面呢。
  9. 午飯時間辦公室里人很少的是外科,一堆人聚集在辦公室呼哧呼哧扒拉盒飯的是內科。
  10. 送歸檔的出院病歷,湊合著放一起就裝訂的是外科,邊角高度對齊、順序一絲不苟的是內科。

以上都是笑談,各位同道切莫較真。


一個英文的醫療笑話里說到:

The physician knows everything and does nothing.
內科醫生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不做。
The surgeon knows nothing and does everything.
外科醫生什麼都不知道但什麼都做。
The psychiatrist knows nothing and does nothing.
精神科醫生什麼都不知道也什麼都不做。
The pathologist knows everything and does everything, but always too late.
病理醫生什麼都知道也什麼都做,但總是太遲了。

------二更-----
把「心理醫生」改成「精神科醫生」了,英文里psychologist不算是「醫生」的,所以我一開以為「心理醫生」對應的是psychiatrist。也把「病理學家」改成「病理醫生」啦。

謝謝大家的贊!這還是我上課從一位老教授那兒聽到的哈哈。

嚴肅一點,要開刀動手術的是外科醫生,要看病開藥的基本是內科醫生了。


天邊飛來了一隻鳥

內科醫生看了看說:嗯…根據鳥的外形、叫聲和飛行姿態來看,可能是只落單的大雁。去給我把影像科醫生叫來。

影像科醫生手腳麻利地拍了張不怎麼高清的照片,寫了張紙條給內科醫生:飛禽(大雁可能,老鷹不除外),請結合臨床。

於是內科醫生又找來了外科醫生,讓幫忙看看,外科醫生二話不說,拉開大弓就把鳥射了下來。

內科醫生還沒來得及合上驚訝的嘴,病理科醫生一個健步跟上去,把鳥拎回實驗室,做成了石蠟標本。

一個禮拜後,報告出來了。

噢 是只黑天鵝。


在門診,經常有患者到了醫院不知道自己該看哪個科,分不清內外科的區別。許多人都搞不明白內科和外科的差別。好多朋友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有的人說,內科是不是就是看身體內部的病的,外科就是看身體外面的病的。也有的說外科就是要拿刀做手術的,而內科就是不做手術光用藥。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


我們先來說說「外科」。「外科」一次的英文名surgery,來自拉丁文Chirurgia,由希臘文cheri(手)和ergon(工作)組合而成。當時的外科強調通過動手(換藥,手術和手法)來治療傷病,以區別通過藥物治療疾病的內科。


外科疾病基本形式大致分7類


1.創傷:由暴力或其他致傷因子引起的人體組織破壞,例如內臟破裂,骨折等,多需要手術或者其他外科處理,已修復組織和恢復功能。


2.感染:致病的微生物侵襲人體,導致組織、器官的損害、破壞,發生壞死和膿腫,這類感染病灶適宜手術治療。例如我們常見的壞疽性闌尾炎。

3.腫瘤:絕大多數腫瘤需要手術處理,對於惡性腫瘤手術能達到根治、延長生存時間或者緩解癥狀的效果。


4.畸形:先天畸形,例如先天性心臟病;後天畸形,如燒傷後的瘢痕攣縮。

5.內分泌功能失調:甲狀腺和甲狀旁腺機能亢進。


6.寄生蟲病:膽道蛔蟲病。


7.其他:器官梗阻,如腸梗阻;血循環障礙,如下肢靜脈曲張;結石形成,如膽石症和尿路結石。


外科分科


隨著外科範圍的擴大。任何一位外科醫生已不可能掌握外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專業化發展已經成為必然。分科方法有很多種,通常是根據人體的系統劃分: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腦外科)、血管外科;按部位可分為:頭頸外科、腹部外科;按手術方式可分為:整復外科、顯微外科。而原屬於外科的學科如婦產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隨著滋生的發展而脫離了外科,成立了自己的專科。

內科因採用「非手術方法治療疾病」而與外科分開的。由於專業發展的需要,內科是按不同系統進一步分出各個專科,如呼吸科,心血管病科,消化內科,腎病科,血液病科、內分泌和代謝病科,風濕免疫科;另外又延伸出傳染病科、精神病科和神經病科(神經內科)。內科是醫學中的綜合學科,涉及面廣,整體性強,研究人體各系統器官疾病的病因,診斷和防治。


需要指出的是,外科疾病和內科疾病很多情況下是相對的。因為外科疾病並不一定都需要手術,而有些內科疾病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也可能手術治療。如局部感染性病變,我們常說的有的輕度闌尾炎用了抗生素是可以「保住」的;而胃十二指腸潰瘍並發穿孔或大出血時,常需要手術。


剛從內科實習到外科,對於外科對病歷的態度是無比震驚的。總覺得這麼寫病歷是會出大事的。
結果發現外科是不停的在試探病案室的底線,而病案室是在不停的試探內科的底線。。。


皇上:此番遼國起傾國之力,那蕭皇后親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諸位愛卿如何是好?
內科大臣:啟稟皇上,臣以為還當細細打探方能定奪,不宜早下決定。究竟是蕭皇后親征,還是南院大王統帥?又或者是其他將領? 這分型應當明確。三十萬兵力應當有所鑒別,據臣所知遼國連續三年大旱,北方更有金人犯境,能聚三十萬兵力實在存疑,打個問號。遼國大軍南下,是分兵幾路?每路兵馬幾何?還需完善相關檢查。至於如何應對,皇上莫急,微臣早有妙計十條:其一,命探馬斥候嚴加打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二,皇上立刻修書一封,命可靠大臣為信使北上面見遼主,說明厲害關係,孫子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三,修整武備,命各州整頓軍馬兵械嚴加操練,更需備足糧草以備勤王勘亂之費…




有此妙計十條,可保吾皇社稷無憂,千秋萬代!


外科大臣:卧槽,臣只要五萬兵馬,定要殺光遼蠻,直搗上京。


在醫院見習實習了好一陣
就說個查房吧
外科:
查房,主任到病房「老人家身體還好吧?好好好好,片子我看看,嗯嗯好,手術挺成功的,下一個。」

內科:
查房,主任到病人床前「xxx醫生你回答一下問題 ……(一長串書本沒有的難題)」
管床醫生:what???
主任:「你看你這個問題都不也清楚,我來給你解釋下……吧啦吧啦」
周圍的醫生們信服地點起了頭。
主任:(很好,這個逼裝成了)


臨床大五,在XX省人民醫院實習。站在實習生角度回答一下。
【內科】
查房:一小時起。隨機提問,教學查房。
直觀感受:「像罰站,腿疼。啊,老師好厲害!啊我怎麼什麼都不知道!」
上午:寫病歷收病人
午飯:自己吃
下午:寫病歷收病人
晚飯:自己吃
環境:辦公室人滿為患,電腦要搶。
師姐>>>師兄。
有問必答,理論棒棒。
嗜好:看見筆就摸進口袋
病志:半頁起
裝備:上衣口袋插滿筆,紅藍黑記號筆手電筒筆。下口袋壓舌板小本子,五顏六色的麥迪芬、史必銳、3M掛在脖子上(呼內心內),查完房回來隨手掛在椅背上。
【外科】
查房:二十分鐘內。怎麼樣?片子給我看一下。好的恢復不錯。好下一個。
做手術時,老大幽幽抬起頭問道:「今天我們查房了嗎?」
上午:開醫囑,手術
午飯:老大管
下午:手術,換藥,收病人
晚飯:老大管
環境:辦公室常年冷清,都在值班室睡覺覺呢。
師兄>>>師姐
承蒙師兄們對小女子的照顧。
嗜好:在哪用了筆,就丟在哪裡。
病志:標準三四行
裝備:上衣口袋一支筆,不一定寫得出水。下口袋幾張折起來的打壞了的病歷紙,用空白背面記查房信息,一個星期也記不滿一張。二三十塊的魚躍、西恩裝在包裝盒裡放在儲物櫃里。

——————
先答這麼多,想到其他的再補充吧。
——————2017年2月14日 補充
內科交班:護士交班詳細。昨夜XX床……,XX床……
外科交班:護士交班詳細。昨夜無特殊情況。
【僅作娛樂,切莫當真。】


實習同學在外科:病歷病程有模板,手術拉鉤和剪線。醫囑常規有組套,下班只覺累癱掉。急診手術來一台,凌晨四點透心涼。幸虧身為女兒身,師兄願意稍擔待。慚愧。
實習同學在內科:查房查房又查房,早上下午和晚上。寫完病歷寫病程,木有模板要認真。診療思維很重要,師兄師姐多強調。準時準點好下班,還有夜班可以休。喜歡。


外科佬查房:今天怎麼樣啊沒有不舒服的地方吧。。。。五分鐘過去了 好了查好了

內科佬查房:今天怎麼樣啊沒有不舒服的地方吧。。。。五十分鐘過去了 還沒查好。。。

外科查房是走穴,內科查房是罰站

內科大多時候能準點下班,外科大多數沒有固定下班點。。。

內科眼中的外科:切切切

外科眼中的內科:寫寫寫(寫病歷)

內科小大夫:文員

外科小大夫:民工

大多數內科大夫風格:有條不紊,風度翩翩,溫柔如水,

大多數外科大夫風格:粗放狂亂派

內科的男生還是很寶貝的,尤其是內分泌神內這種女性比較多的地方。外科的男生。。。我們醫院普外的宗旨是 把女生當男生使,把男生當畜生使(純屬開玩笑,莫介意)。。。


外科醫生一般比較大大咧咧,邋遢,沒有潔癖

沒錯,外科醫生一般都沒有潔癖的!手術台上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台下各種邋遢。。。

做事比較快,比如我吃飯很少超過5分鐘

反而內科醫生生活會更講究點,潔癖發生幾率高於外科醫生。

潔癖最高几率還是在護士群體中。


簡單來說

外科是動手的,
內科是動嘴的。

急診科的是那邊那個紗布包著腦袋靠著凳子打盹的


內科:君子動口不動手。
外科:能動手的絕不動嘴。

內科:就是個簡單小手術,怎麼就不能做呢?
外科:你行你上啊,不行別bb。

內科:請外科下尿管。
外科:請內科做心電圖。

內科:這個有什麼可會診的?
外科:這個有什麼可會診的?


首先科普一下,其實在病房裡面的下級醫生,平時大部分時間做的都是文員的工作,也就是記錄各種病史。

尤其是內科醫生,如果遇到一些要求比較高的上級醫生,每天寫病史的時間可以佔去工作時間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我們內分泌科,全國幾乎所有的內分泌科主任都喜歡修改病史
~( ̄▽ ̄~)~

而外科醫生因為手術多,工作忙,男性居多,因此病史要求相對較低。

接下來展示的是一份普外科轉入我們內分泌科的病史,主要是一個病人手術後出現胃癱,為調整血糖轉入內分泌科。
(為保護隱私,所有名字都被隱去,部分病史做模糊處理)

首先是外科入院時候的大病歷。注意現病史部分只有兩行,放在內科絕對被抽死~
(其實我覺得還不錯,該說的都說了)

接下來是外科醫生寫的主任首次查房錄,簡潔明了到喪心病狂,只有一小坨,都是「同前」「無」「營養支持」這種短語。
我們主任看到這種可能直接氣到吐血的~

然後重頭戲來了,同一個病人,轉入我科之後的主任首次查房記錄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前方高能

滿滿兩頁紙有木有啊而且這種在我們科還算短的~( ̄▽ ̄~)~


外科醫生更高更帥,

=========================================================

這還是有研究支持的,而且發表在四大著名臨床期刊之一的BMJ上,

文章上來先把內科醫生損了一通:最高最帥的醫學生多半會選擇外科,而最矮(多半也不好看)的醫學生更可能去選內科。接著對外科醫生比內科醫生顏值更高這一假設,進行了研究。

下面開始了試驗,設計得一本正經,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院中,隨機選取內科和外科各12名高年資男性醫生,

外科醫生平均50.6歲 ( 標準差4.02年) ,內科醫生平均 51.1歲 (標準差 4.11年), (基線進行t檢驗,沒有統計學差異).

同時選用4 位50歲上下出演過醫生的影星作為顏值參照,分別是這四位,

顏值評價者為8位醫院的女性,3位醫生5位護士,年齡和被評價的醫生相匹配。

使用Likert量表來打分,1分最低,7分最高。

統計分數時,去除最高和最低分後,再求平均數和標準差。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身高和顏值得分差異。


結果,

內科醫生平均身高172.6cm (95%置信區間, 170.2到175.4),

外科醫生平均身高179.4cm (95%置信區間, 175.1到184.0), 有統計學差異


影星們的顏值得分, 分別高於外科醫生和內科醫生, (5.96 vs. 4.39,5.96 vs. 3.65),有統計學差異,

外科醫生顏值高於內科醫生,(4.39 vs.3.65), 有統計學差異,

還有,內科醫生謝頂的比例高於外科醫生。

文中給的醫生示意圖,

(前兩位是本文的作者,最後一位是喬治克魯尼)


我們再看一眼中國,選取最能代表外科和內科的兩位泰斗,黃家駟和張孝騫:

好像的確是這麼回事... 而且內科醫生也發生了過早的謝頂...


研究者給的討論也很獨到,

外科醫生更高更帥,可能因為經常在的手術室更乾淨、涼爽以及有更高的氧含量...

而內科醫生,經常把聽診器掛脖子上,而且老得看文獻,知識過載也能影響身高顏值...

研究者找了對比外科醫生的刷手服和內科醫生的白大褂重量的文獻, 雖然沒有差異...

當然研究者也承認了這個研究有諸多缺陷,而且主觀,但目前已知最好的方法是:問魔鏡!即「魔鏡魔鏡,誰是最美的?」可惜墨鏡只為皇后服務...

然而,由於研究者無法搞到這樣的設備,只好設計了這項試驗。

所以結論:

外科醫生比內科醫生帥,但原因還是不明。但大多內外科醫生都滿意自己的選擇和長相。

====好了,研究講完了,下面說正經的====

這篇文章發表在BMJ的聖誕特刊上,一年當中的這一期文章以搞怪著稱,所以大家看完樂一樂就好,別當真。

倒是研究者里有一對已經快樂生活25年夫妻,但為避免聖誕節家中的不愉快,媳婦兒沒給作為內科醫生的老公評分。

====

更多內容,在 微信公眾號:pianjianzhiren(偏見職人)


作為骨科大夫,我一般只要看到女大夫就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樓層了。


我最好的朋友是醫學生,機緣巧合之下我跟著她認識了幾個醫生.
其中一位很棒的外科醫生,講起他年輕時候一些故事.

內科主任查房:
「誒,XX,你講一下,這個病人吃的葯是什麼形狀的?」
「......」
「這都不知道啊?那你再講一下,那個藥片什麼顏色的?」
「......」
「這個都不知道!你有沒有認真對待病人啊!下次病人吃藥你給我看著他吃下去!」
「.......」

內科大佬查房一般都是浩浩蕩蕩一大隊人.

後來我們跟著他去看他查房.算上我們兩個尾巴還有一個實習生一共就四個人.
他:疼不疼?
病人:不疼了!
他:好好好

換下一個病人.
他:傷口長得好不好?
病人:挺好的.
他:好好好

半個小時單槍匹馬查完房.

快快上手術台,簡直就是如魚得水.腹腔鏡切膽囊,一共半個小時,期間還有教學.

簡單說來就是:
內科醫生的腦迴路

外科醫生的腦迴路


不抖機靈,是時候來點乾貨!

根據傳統說法,外科是手術科室,內科是非手術科室。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醫學的分科是這個學科里最獨特,又最有意思的事情。有序中透露著無序,既有歷史的沿革,又有時代的特點。就用下面這一篇文章來說說醫學學科的分類。

醫學分科從何而來?

通過《周禮》的記載,可以看出中國先秦時代就有醫學分科。外科內科也絕不是西方醫學特有。雖然發展至今有些變化,但是外科和內科的分類方法在西方和中國取卻驚人的相似。

沒錯,《周禮》把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中就包括醫學的分開。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西方大約是在古希臘時期。

首先把看病人和看牲畜的分開,獸醫等同於現在的獸醫,並且一直發展下去。關於給人看病的大體分為三種:疾醫,瘍醫,食醫。疾醫,顧名思義,治療疾病的學科,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內科;而瘍醫,也就是治療創傷、骨傷、體表腫塊的學科,大概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外科,也包括骨科;食醫,就是處理飲食和疾病關係的學科,大概相當於現在營養科,在哪個時代食物匱乏,也沒有均衡營養的概念,很可能因為缺乏某種營養物質導致嚴重的疾病。可想而知,那個時候對於營養師之類的醫生也有極大的需求。

醫學有分科,但是醫生並沒有分科。可能有某些醫生有專攻,但是每個醫生幾乎都不得不做到全科醫生的職責。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那麼精細的分科,甚至宗教、巫蠱和醫療尚沒有分開的時候,一個地方能有一個醫生實屬不易。他是患者唯一的希望,病人沒有選擇醫生的餘地,醫生也沒有選擇病人的權利。

唐朝是中國最鼎盛的時期,那時候已經有了非常詳細的分科。皇宮裡有太醫署,醫學分科最為詳細,並且向民間普及,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和角法。體療就是內科;瘡腫即外科;少小不用說,就是小兒科,耳目口齒很簡答,就是耳鼻喉和口腔科;還有一個單獨分開的科室,角法。角法是什麼?其實就特指拔火罐。這一獨立的分科也就看出來拔火罐在中國醫學中起到了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沿用至今也和古代沒有明顯的區別和改進。再看看奧運會上菲爾普斯肩上的火罐印記,拔火罐甚至已經在全世界風靡。

到了宋代,分科又變細了。尤其是受到戰爭的影響分出了金鏃科,也就是治療刀槍劍傷的專門學科,可能就是現在創傷外科的雛形。眼、耳、口、鼻、咽喉也全部分開,專病專學。另外隨著唐宋中國人口的激增,產科也應運而生。不僅保證了產婦的安全,更增加了胎兒出生的存活率。我國眾多的婦產科醫生也可追溯至此。針灸也像火罐一樣,以一種治療方法的形式被單獨分開來。

說到宋代,不得不提一個人,就是范仲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傳說是他當寧波刺史時所言。他上奏摺變法,設計政治體制的改革,其中有些舉措和醫學相關,建議推行醫學教育,將醫學分為各種學科。這也是首次提到「科」的分類。雖然變法失敗,但是醫學教育和學科分類已經深入人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治病如同治國,治國也如同治病。醫生自古以來把人的健康和國家的健康掛在心上。

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侵,戰亂頻繁,傷員不斷;騎術盛行,從馬上摔下來骨折的大有人在,於是乎又出現正骨科,骨科從外科里分了出來。元代民族融合,民俗和觀念受到巨大的衝擊,又出現了一個禁科。什麼是禁科?就是巫術、藥水等等治病的學科。不過很快這個學科就消逝了。

到了明清甚至現代,中醫理論和分科進入了不斷完善的時期,沒有明顯的變化。很多分科也沿用至今。不過請注意前面說的還是中國人的醫學分科,並非西醫。不過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分科不分國界,為的就是學科發展和方便病人就醫。

很多人關注西方人的醫學分科,現在全世界主流的西方醫學又是如何分科的呢?

首先西方醫學也分為內科和外科,這一點與中國不謀而合。

外科一詞,來自於拉丁語的chirugia,由希臘語的cheir和ergon組成,這兩個詞分別是手,和工作。外科強調應用手來解決問題,也就是常說的技術。

在那個蠻荒的時代,尤其是中世紀西方的黑暗時代,受到宗教的影響,骯髒的創口、化膿的腫物和破損的組織,處理這些東西讓人不齒。在那個時代,這些工作更多的交給理髮師。那個時代的外科醫生其實並沒有掌握足夠的醫學知識,只能處理一些身體外部的疾病,比如說一些常見的癤、癰、皮膚的腫塊,而且還有很高的失敗率。

在心血管、神經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的解剖還並不清楚的時候,手術更因疼痛、出血、感染而未得到廣泛推廣。西醫骨科是西方外科學的代表。戰爭又進一步促進了骨科的發展。1741年,巴黎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雷應用古希臘詞根組合提出了「Orthopaedia」作為外科學中一門分科的名詞。 Orthopaedia的原意包括了骨骼系統創傷和疾病引起畸形的矯正,當時更多地是通過手法複位和夾板固定,而真正通過手術來解決問題的並不多。

當解剖、無菌和麻醉這3個必要條件逐步被滿足之後,外科學才開始大發展,並且分出更多更細的專科。想要手術至少要知道每個器官組織長什麼樣,有什麼功能:於是乎解剖學的發展,對人體結構的認識不斷加深,很多外科醫生開始嘗試在各個器官上進行手術;外科手術將人體組織暴露於外,感染幾乎成了導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因素,無菌技術和抗生素的發展,讓手術的感染率大大降低,才讓外科手術治療疾病成為了可能;小的皮膚手術疼痛尚可忍耐,關羽也僅限於刮骨療毒,剖腹開腦的疼痛著實無法忍受,於是麻醉技術的發展,讓更複雜的手術成為了可能。

後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西醫的外科學發展壯大,並且分為了很多學科。許多外科手術很早就開始進行,有些已經無從考證。而手術禁區心臟和腦手術的全面開展,外科手術已經遍布全身,把外科的分科推進到了新的時代。

雖然考古學有記載,但是現在心臟外科和神經外科的手術開展也都是在近100年左右。

記載較早的心臟修復手術是1893年美國外科醫生Willanms做的。直到1954年,外科醫生嘗試進行了父親幫孩子做體外循環氧合器的手術,才宣告了心臟外科理論到實踐體系的建立。

1879年,英國醫生Ewen進行了開顱腦膜瘤的手術,是記載較早的開顱手術。1971年,Cushing 提出神經外科手術的操作技術;同年Dandy提出腦室造影也名噪一時。基於這些神經外科名家的貢獻,1919年10月,美國外科醫師學會宣布神經外科的分開。

目前外科主要根據解剖結構分科,比如:普通外科(負責腹部+乳腺+甲狀腺,其實外科就是普通外科,一個個專業被獨立出來,沒能獨立出來的學科就統一稱為普通外科,其實這就是最初的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腦外科、燒傷整形科等。這一種是最廣泛的分科方法。還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質和治療方式,如腫瘤外科、顯微外科、急診外科、創傷外科等。根據腫瘤的獨特性質和治療方式,成立了腫瘤外科;因為需要應用顯微器械,成立了顯微外科;由於處理緊急情況的獨特要求,又成立了急診外科;受傷和生病在處理上也有很多區別,於是創傷外科也有了獨立的需要。根據解剖結構的分類和根據疾病特點、處理方法分類,這兩種分類方法相互重疊,目前依然沒有統一的界限。

再來看看內科學。

內科是建立在診斷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科學基礎上的科學。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並且把把人體當作一個獨立的系統來進行研究。內科就是研究人類和疾病的學科,換句話說,內科更醫學,更符合醫學科學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看,內科才是醫學的根基,外科學是為了培養專業的手術技術人員才慢慢發展壯大的。這個內和外,只是為了相互區別,並不是兩個獨立又相對的個體。其實英文的單詞把這個問題說的很清楚。Medicine,既指醫學,又指內科,還能指藥物。一個詞,把內科的範疇和方法說的清清楚楚。範疇是整個醫學,而方法則是藥物。

與外科學的跳躍式發展相比,內科學的發展則是緩慢而持續的。內科就是處理疾病,而如何鑒別疾病,又離不開診斷學的發展;要了解正常人的生理功能和患病人群功能的區別,又依賴於生理學和病理學;然而治療方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依賴藥物,於是藥理學的發展又是內科學治療效果的法寶。

和外科學在哪個器官上手術多了就成立一個相應學科不同,內科學更多的是按照系統分科。每個系統的疾病是及其複雜的,比如高血壓,看上去是心血管系統的問題,有些仔細檢查原來是腎功能不全;尿毒症,這看上去腎臟功能的問題,需要腎臟科治療,然而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糖尿病或者是狼瘡,那麼又是內分泌系統和風濕免疫系統的問題。疾病相互交融、含混不清。因為人體本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任何疾病都不能獨立於其他系統之外。

於是乎,一般小一點的醫院僅有一個大內科。他們處理所有的內科疾病。但是大醫院裡病人過多,醫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擅長又進行了一些分組,也就是根據不同系統的分科。雖然錯綜複雜,畢竟每個系統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於是乎,根據人體的不同功能分為: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腎臟內科等等。

再來說說醫院的重頭戲,婦產科和兒科吧。內外婦兒是傳統意義上的醫院分科。如果硬要說分科的方式,內科是系統功能上分,外科是解剖結構上分,而婦科和兒科則是從人群和疾病的特點上分。因為婦女和兒童獨特的情況和需求,歷史和實踐都選擇了單獨分科。

婦產科

因為婦女月經周期、分娩、哺乳、絕經等特殊需求,婦產科也應運而生。19世紀以前婦科屬於內科範疇,然而1855年,美國醫生西姆斯在紐約建立了第一家婦科醫院,婦科獨立成為一門學科。此後,隨著外科技術應用於婦女保健和生殖系統疾病的治療,許多手術和外科的元素進入了婦科範疇。目前的婦科幾乎都是手術病人,儼然成了外科的主力軍。

兒科

小孩子生病是全家人最忙亂的時刻,兒科醫生因為待遇差、工作強度大也成為了最短缺的醫療人才。其實早在2個世紀以前,兒童的健康並不被重視。那時候成年勞動力的健康尚不能保證,兒童的健康更無從談起。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兒科疾病也由內科醫生順帶處理,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也很少有人做專門的研究。19世紀之前,嬰兒的死亡率居然達到25%。1883年,德國最早成立了兒科學會,1888年,美國也成立了兒科學會。於是乎,兒科醫生才慢慢從內科醫生中分開來。

「兒童可不是縮小版的成人」,這一句話是每一個醫生在參加臨床工作之初經常能聽到的教誨。為什麼反覆提及這句話,因為它意義重大,許多血和淚的教訓和無數醫學前輩的研究結果才總結出這句話。兒童的結構和功能和成人都大有不同,許多疾病更是兒童特有,同時很多兒童和成人共有的疾病治療方法更是大相徑庭。與婦科包含內科和外科相比,兒科則是單純的內科。兒童需要手術的患者就交給小兒外科,但是小兒外科一般認為屬於外科的範疇。

該分還是該合?

其實疾病和醫學本身並沒有任何的分科和分支。這些分科都是人為而成。為什麼要強調分科?因為分科確實給醫學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益處。比如說促進了醫學研究和技術的提高,現代診療模式的建立。一個人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精通所有專業。古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而現代社會一個作家,除了寫作什麼都不會尚且可以活的很滋潤。吃最好的廚師做的飯、穿最好的設計師做的衣服、乘坐最專業的人員駕駛的交通工具。

與古代一個區域只有一個醫生完全不同,現代醫學更需要專業的人才。醫學分科就如同社會分工,讓更專業的人去干更專業的事。尤其是在大醫院裡,各科醫生各司其職,各行其是,有效配合,讓醫院更加高效的運轉。想一想,如果一個醫生什麼手術都做,即使是醫學奇才,熟練度也比不上一輩子只做一種手術的普通醫生。因為只做一種手術,一定練得爐火純青。

現代醫學發展模式由大而全,逐漸轉變為小兒精。醫學不僅僅是看病,更專業的人才可以把一個專業研究的更加深入。許多醫學的重大發現和改革都是在專科醫生的深入研究下產生的。

聽起來醫學分科好像很美,但是現實問題卻遠不止如此。醫學是關係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學科,它有著其他學科和行業無法企及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醫學有分科,但是疾病沒有分科。

前面在說內科分科的時候有提到疾病的複雜性。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疾病只是整個人體問題在某個系統上的突出表現而已。

只做一種手術的人如果在手術中遇到超出自己學科範圍的意外情況,該如何處理?前面提到糖尿病引起的腎衰竭又引起了高血壓。哪個學科的醫生才是治療這個疾病最合適的人?又假設大腦的動脈瘤,手術醫生可能會建議你手術,介入醫生可能會建議你介入治療,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遇到治療效果比較好的病人,似乎各科醫生都在爭搶;但是遇到棘手的病人,又成了各學科踢來踢去的皮球。雖然有許多醫學準則可以作為處理疾病的標準,但是醫學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決定了許多醫學標準都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模稜兩可,需要靈活掌握。再加上目前惡劣的醫療環境、家屬的經濟條件、國家的醫保政策、醫生本人的水平甚至性格,都成為了決定患者治療方式的影響因素。既然有分科,那麼各科醫生思考患者治療方式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式。

一些交叉學科,又應由哪個專科負責呢?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了,是由神經外科處理,還是由骨科處理?心臟的支架是由心臟外科負責,還是由心臟內科負責,或者是專門的介入科負責?肝臟的腫瘤是由肝臟外科負責,還是由腫瘤外科負責?全身多處受傷的患者,又應該住在哪個科室呢?

目前的情況是誰收誰治,沒有標準,而是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習慣漸漸形成的。比如許多醫院是看院領導偏向哪個科,哪個科就有更多的話語權。

如何平衡分合?

有人提出綜合診療,有人提出全科醫生。

現階段,國內成立了許多綜合治療中心。比如小兒心臟病診療中心、癲癇病中心、消化病中心、腦血管病中心、腫瘤中心等等。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彙集了傳統意義上各種不同專科的醫生,對於某個疾病的治療提出最合適的意見。比如消化病,什麼時候可以保守,什麼時候需要手術;腫瘤病人什麼時候需要手術,什麼時候放化療;帕金森病到底是適合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這個方法雖好,但是目前具備這樣診療能力和疾病的單位只有在中心城市具備這樣的醫療資源和病源。

對於下級地區,全科醫生的回歸被再次提上日程。全科醫生在治療任何疾病上都不專業,他們最專業的是診斷和幫病人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和專科。不需要所有患者都湧入大醫院的門診排隊大廳,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各司其職,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有人說,現代醫學是不是分科過細了?其實很多人不希望分科過細。

比如一個中國的外科醫師,50年前,手術可能是從頭做到腳。但是隨著專業的細分,泌尿系統分出來了,骨科分出來了,神經系統分出來了,普通外科醫師只能負責肚子里的臟器了。然後隨著肝臟外科、膽胰外科、乳腺外科等等的細分,一個普通外科醫生能負責的範圍越來越少。這就是前文說的,越來越專。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病人也越來越少,可能會出現「吃不飽」的情況。然而醫生不僅要吃飽,想讓他們拋棄多年學習和磨練的技術,也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那麼,最專業的醫生應該如何定義?每個醫生毫無疑問會有最擅長的疾病,但是如果缺少患者,為了生存,擅長就被放在了一邊。

其實看我專欄前面的文章就知道,兒科醫生和急診科醫生是最為短缺的,而骨科絕對是醫學生的首選。為什麼?很簡單,急診科和兒科最辛苦,又沒錢;而骨科的治療效果比較好,因為器械回扣的關係,收入又是最高。疾病本身沒有差異,但是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差異。這個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桎梏或者是影響醫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最好的醫學生一定會選擇舒服有錢的專科,而不會選擇病人最需要的專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你可能會覺得,你怎麼把醫學專科怎麼說的那麼功利?其實,事實就是如此。醫學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個江湖。治療人疾病的學科,人的主觀因素影響最大。

正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如同當今世界的格局,不同民族為了共同的利益可能會建立並且長期生存在同一個國家;而相同民族,因為不同的利益可能會分崩離析。有了資源就高速發展,沒有資源就停滯不前。醫學分科亦是如此,不言自明。

作為患者,只希望能生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時代。如果是股骨頭骨折的老人,過去只能永遠卧床,現在換了關節能走能跑;如果是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曾經只有很短的壽命,現在手術之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是如果不幸成為漸凍人、老年痴呆、惡性腫瘤,甚至是發作了狂犬病,那麼只能感嘆自己生不逢時。

作為醫生,從醫學院畢業,考研或者進入醫院的那一刻起,彷彿就確定了自己的國籍。各科醫師之間甚至還出現了鄙視鏈和許多互相吐槽的笑話。那麼是堅持為自己的國家奮鬥終生,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世界分分合合,醫學亦是如此。作為一個醫生,為自己的職業驕傲,為自己的專業驕傲,我們迫切需要的是職業認同感。就像行走江湖的俠客,江湖上,少林派、武當派、華山派,又或是全真教、桃花島、甚至丐幫,都是極有意思又值得驕傲的職業名片。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就像是大內科;五嶽劍派依賴手中長劍,就像外科醫生依賴手術刀一樣;有些小眾的學科,就像小眾的門派一樣,雖然人少,但是頗具特色,不可或缺。

各個學科的領軍人物,擠在小小的手術室,時而緊張嚴肅,時而激烈爭執,像極了一場華山論劍。十幾個小時後,一個生死一線的孩子重獲新生,江湖大佬們紛紛走出手術室,汗流浹背,這場各門派之間的戰鬥沒有分出輸贏,相約來日再戰。

想找到屬於自己的醫學專科專屬產品么?點擊:https://weidian.com/s/441550199?wfr=c

歡迎關注我 不務正業的外科醫生,目前兩個專欄:

醫學周邊:外科醫生的日常 - 知乎專欄,

生活遊記:美利堅遊學手冊 - 知乎專欄

很高興和你一起分享!


外科:

內科:

外科:

內科:

據說只有自己人看得懂……


推薦閱讀:

黃連素(鹽酸小檗鹼)能治療糖尿病嗎?
母親有高血壓應該怎麼辦?
每晚躺在床上,腰部後面就會有咔嚓的骨頭響,就好像歸位了一樣,這樣有問題嗎?
醫學生初寫病歷時所犯的常見錯誤有哪些?
計劃外疫苗應如何選擇接種?

TAG:醫生 | 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