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地遲到?怎樣調節?

明明之前計劃要早些到,不要讓對方等,然而每一次都會被自己的各種情況耽誤,最終遲到很久。不僅僅是赴約上延遲,自己設定的任務也一次一次地突破了自己設定的 deadline,感覺好像自己已經失控了,也沒有力量繼續控制生活……為什麼會這樣?怎樣調節?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不遲到」/「不誤deadline」的概念

在單尾90%~95%的置信水平上,到達時間早於約定時間

不是

到達時間的均值或期待值,略早於約定時間。

如果自我要求標準是後者,那麼,「遲到」/「誤了deadline」的可能性,自然會是接近50%的。而50%的比例,早就遠遠超過正常人對「這個人比較守時」的心理底線了。

很多人對「不遲到」的自我要求是後者,並想當然認為自己已經足夠靠譜了,只是常常「不順」/「有意外」。更麻煩的是,他們的自我要求不但是後者,且心中對「均值」是用「最小值」代替的,即,其實並不存在「早到」的概率分布


11月30日補充:沒想到這個回答引起那麼多人關注,這個回答只是在等待開飯的間歇快速的作了一個回答,所以每一個假設都沒有展開來談。現在作一點點補充,因為馬上要開始下午的工作了,所以只能是一點點補充。

很多人提到只是早晨起不來床才遲到,是的,如果只是考慮意識層面的原因,一定會是有各種各樣全理的原因遲到的:起晚了、堵車了、忘記了、搞混了,等等。可是,如果從這些看起來合理的理由深入到內心世界,往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些理由往往是被利用來將行為做一些合理化的處理:用遲到的方式達成自己某種深層的需要。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遲到都隱含著某些潛意識動力的推動,至少,對於常常遲到這件事,往往並不是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遲到里往往隱含著被動攻擊,即對於無法直接攻擊,害怕直接發生衝突的場景進行消極的抵抗,這樣,既將內心的攻擊找到了一個出口,又可以避免想像中的直接衝突,是一個內部處理和妥協的過程。

諮詢過程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遲到,五十分鐘的訪談,有人可以一貫地每次遲到2分鐘;有人可以遲到45分鐘,只在結束前幾分鐘來到諮詢室,看到諮詢師確實在諮詢室里等著他就可以;有人因為遲到對諮詢師心懷強烈內疚;有人因為遲到怪罪諮詢師安排的時間有問題;有人遲到了感覺心理更舒服些,因為他覺得他不應該給諮詢師添太多麻煩,應該讓諮詢師休息一下;有人因為害怕開始依戀諮詢師而遲到;有人因為對諮詢師憤怒而遲到,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遲到的潛意識含義,都是在分析的過程中,慢慢被理解的,而這些動力,其實就是當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不僅在與諮詢師的關係中會出現,而是在生活中一樣會應用這樣的方式。

有人說,我就是早晨起不來,也有人說,是我晚上不想睡。很明顯,晚睡也好,起不來也好,這裡面肯定都不是天災人禍的影響,既然不是天災人禍這樣的不可抗力,行為的發生就一定有心理的驅動力量。

比如早晨不想起這件事,若是可以有人侍候吃侍侯喝,不用上班還大把鈔票隨便花,起不起床也就無所謂,可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講,起床只意味著一件事:掙生活。所以,那絕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既然這麼不幸福,沒有毅力早早起也就太正常了,因為只要需要早早起床就意味著:1、沒有人處處照顧我了(不再是媽媽懷裡的寶寶了),我必須自己養活自己;2、我是要看別人臉色掙生活的,而不是制定規則的那個人;3、我不是特權階層,我必須服從別人制定的制度;4、起床就要做事,做事就要面對種種責任,也許還有困難;5、只要必須起床,就在提醒我肩上擔負著某種責任,我多麼不喜歡擔責任啊。等等。所以,起不來是多麼好的一個現實性理由,感覺「起不來」,比感覺「我不行」要容易多了,也舒服多了。

可是,如果養育過孩子的媽媽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哪怕困得昏天黑地,只要寶寶一哭,立碼就可以竄起來抱寶寶餵奶,為什麼?因為那是媽媽自己的責任,別人無法替代,而恰是這個無法替代,在媽媽不管多麼艱難的付出中,都可以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所以,她才可以保證自己有一年左右的超極動力,去做這件比早晨起床不知道困難多少倍的事情。

在心理諮詢工作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遲到,往往並不是晚了那麼簡單,遲到的背後,往往有許多心理因素在推動。

延遲面對:對於一些不想面對的場景,遲到可以起到緩衝作用,因為遲到就可以晚一點進入那個不願面對的的情境,比如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如果最近一段時間咨訪雙方的情感張力特別大,來訪者可能就會害怕面對諮詢師時的憤怒,害怕自己發火的話會傷害那個一直在幫助自己的人,所以,他可能就會利用現實中的一些困難,無意識中造成遲到的結果,比如睡過頭了,比如忘記了,等等。

權力競爭:時間的約定本身就是一個設置,需要雙方共同遵守。但是對於一些內心存在需要突破設置的人來說,按時就像是對設置的屈服,會感覺自戀受損,所以他會在無意識中,用遲到的方式來與設置抗衡,來感受自己的權力大過設置,從而感覺自己是重要的。

吸引注意力:很多時候,遲到的人比按時到達的人更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瘋狂英語李揚的晚上飛機。

重複某種經歷:比如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曾因遲到而獲益,就會無意識中重複遲到的過程,其實是在潛意識裡渴望可以重複遲到所帶來的好的體驗。

驗證對自己的某種判定:一個一直生活在被否定中的孩子,他內心對自己的解讀可能是「我是一個成事不足的人」,而當他遲到時,他就可以證實自己對自己的這個內在假設。

獲得某種特別對待:不管是被懲罰還是被照顧,遲到所有可能帶來的這些結果,都會使他獲得某種滿足。

懲罰預期:用不斷挑戰設置的方式,來測驗會不會激起管理者的憤怒,若激怒對方,則會重複之前的被懲罰經歷,若不能激起管理者的憤怒,可能會感覺僥倖或是被忽視。

當然,可能的心理需要還會有其他的很多。至於說如何調解,最有效的辦法是需要對自己遲到的心理原因有足夠的了解,只有了解這些需要到底是什麼後,才有可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替代遲到所帶來的滿足。去了解這些原因最快捷的方式是心理諮詢,慢一點的方式可能是在日常的人際互動中增加反思逐漸的去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正如@王雪岩 所說的,遲到其實不是一個單純的行為,背後有許多的原因。過度禮貌,樂觀主義,多任務處理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習慣性遲到。

一、什麼樣的人愛遲到(樓主看看自己中招沒)

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15%到20%的美國人存在長期性遲到。深入分析這些數據發現,長期性遲到這一行為造成了接近9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當處理這一驚人數目的損失時,人們才開始有動力處理長期性遲到這個問題。首要問題就是:哪一類型的人總是遲到呢?顯然這個問題和體內的生物鐘有關

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傑夫?康特(Jeff Conte)在2001年的一項研究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首先他將實驗參與者分為典型的AB兩種類型,A型(有野心,有競爭性,努力提升地位的人),B型(富有創造力,善於思考,善於探究的人),接著他讓參與者們在沒有鐘錶的情況下估計一分鐘是多久。研究結果發現,A型的人平均在時間過去58秒的時候認為過去了1分鐘,而B型的人平均過去77秒才認為過去了1分鐘

另一個研究中康特(Conte)教授探討了「多任務處理」,或者說「嘗試多任務處理」對於人們遲到的影響。總而言之,人們在進行多任務處理時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屬於那種喜歡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學術文章的說法稱為持有多元性時間觀)的人,那麼你更有可能遲到。2013年猶他大學(Universityof Utah)的一個研究也佐證了這個結論。13年的研究得出結論:那些喜歡多任務同時進行的人,往往卻適得其反,有更差的工作表現。

二、遲到是一系列活動的產物

但是以上都是對大部分慣性遲到人群的一般性解釋。也許你既不是所謂的典型B型性格,也不喜歡同時進行多個任務。那我們禁不住想知道,那慢吞吞的人和守時的人到底區別是什麼? 羅恩?埃爾普曼(Ron Helpman),一位研究遲到行為的職業臨床社會工作者和治療師,他指出當我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默認假設了這兩種人存在著不同。但事實上長期的遲到根本不存在一個單一的根本原因,人們可能有著不同的動機不同的行為模式,而遲到其實是這一系列活動的終產物。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們需要掙扎著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埃爾普曼(Helpman)指出馬上要開始工作之前的那段時間十分無聊,工作對於慣性遲到的人們來說並無吸引力,所以他們只有在意識到將要遲到的時候才起身準備出發。另外,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也可能使人們遲到。比如你在將要工作前翻開了報紙,或者開始了一盤電子遊戲,甚至是倒了一杯咖啡,這些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放下來,因此延誤了出發。換句話說,慣性遲到的人們總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於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正式的工作。

然而以上所說只是冰山一角。比如說有人是那種好好先生/小姐,他們可能一接電話就聊很久,聊著聊著就錯過了本來該出門的時間。有些人因為有睡眠問題,他們可能在早晨上班時無精打采甚至是犯困打盹所以造成上班遲到。長期性的遲到也有可能受長期理想主義觀念的影響,他們會低估了路程中花費的時間,比如忽略了取車和停車的時間或者是等電梯的時間,他們假定自己可以有效把握每分每秒。埃爾普曼Helpman)還說到,有些遲到者覺得提前到達就是浪費時間,還有一些長期遲到者認為提前到的話會給他們一種無力感和被拋棄感。

埃爾普曼(Helpman)認為,行為懶散也可能是一種習得性行為。她說到一個曾經習慣性遲到朋友的事例。她追根溯源發現了她遲到的原因:小時候她家就住在學校附近,所以她經常就掐著時間去上學。那種可以很晚出發的觀念從讀書期間伴隨她進入了成年期,即使成年以後這位朋友住的地方不再離目的地很近,她卻依然保持著曾經的習慣。

三、唯一辦法:弄清楚遲到的原因

「我下意識認為,以上列舉出來的這些原因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人是故意要遲到的。遲到的人們並不覺得自己比那些等待的人們更有優越感,或者他們自己的時間更加寶貴所以才遲到的。事實上這些人經常對自己的遲到行為感到羞愧,即使他們沒有表現出來」,埃爾普曼(Helpman)說,「這些經常遲到的人也會覺得自己被大家誤解了,自己並非故意遲到,而大家卻沒有體諒自己也有難處。而大家對這些遲到者也心存著怨憤。最終大家的不滿就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對他人所形成的想法,會影響他人的行為,最後導致他人的表現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態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的預言一樣)」。但是這種遲到原因其實非常少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於遲到,因為沒有唯一的根本原因,所以也不存在一個唯一的解決方法。如果你也是習慣性遲到的一員,那麼你需要自我反思弄清楚遲到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注意力的分散,那麼就將使你分心的事物移除;如果是因為過度的禮貌而延遲結束工作前的事情,你需要更加堅定一些;如果是因為對事情總抱著樂觀主義的態度(每次都認為時間充足),那麼你需要更加冷靜,嚴肅地看待世事是如何運作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問題,所以並沒有一種萬能的靈藥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無論是遲到還是其它事,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了成長環境、同伴、性格、當時情境等的因素影響,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單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所以樓主啊,你回憶起來自己每次遲到都是因為什麼事情了嗎?

---------------------------------

本文節選自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習慣性遲到? | 遲到的心理原因分析,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哈哈哈哈想不到評論里有這麼多另一個我。不覺得丟人了,果斷取匿,壯大我隊伍。
其實16年下半年的時候我堅持了一個多月每天早起半小時,提前半小時上班,7.20之前就到了,基本是前三名上班的人員。同事都驚呆了!早起就是好,空氣清新,神清氣爽,好吧並不,霧霾太嚴重了。但!我終於可以無比慢悠悠地去上班,不存在任何擔心,再也沒有草泥馬相伴,我還可以去食堂吃個早飯了,我高興地發了條朋友圈告訴大家以後我要7點前去上班!哈哈哈哈我真是太厲害了!我再也不會遲到了!我就是宇宙的真理,時間的主宰者!
然而不久後,

冬天來臨了……

嗯,祝大家新年快樂。

願2017,沒有遲到。


以下原答案,一定要看!順便點贊哦么么噠☆?(ゝ。?)
作為一個經常遲到的人看著這個推送心裡有無數頭草泥馬在自由奔跑。
我早上還發了一條心情,每天打車的錢都夠我長胖5斤了。
沒錯,7點34分左右會有一班公交車路過我家門口,我只要在7點30分之前出門,肯定能趕上。
可我出門的時間永遠是7點32之後,每次在一路狂奔以後看著公交車在我眼前開走,我心裡的草泥馬又歡樂地出來蹦躂了。
然後我得想辦法去學校,很悲劇,我家在學校門口,天天堵成狗,計程車都不願意來這邊,所以我連打車都很難。
幾乎每天都在草泥馬的追趕下,我瘋一樣的去上班。
總結一下,我遲到的原因。
一是因為拖拉。
我也嘗試過早起,照每天草泥馬奔跑的速度來說,我早起五分鐘就夠了。可我早起五分鐘依然趕不上公交車,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我早起了!!!我洗臉刷牙穿衣服的速度就慢了下來囧。所以還是得瘋一樣跑出門,然後隔著一條馬路目送公交車遠去。
二是僥倖心理。
沒錯,我偶爾還是能趕上公交車的,因為堵車。所以我每天都在賭,今天是不是也堵車。然而大部分時間都輸了。
另外就是賭會不會順利打到車,雖然難,但偶爾也挺順利的,所以每天都僥倖。
還有就是賭校長會不會抓住我啦,因為在鄉下,而且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遲到,所以不太害怕。(臉皮也厚了)
三是沒有時間意識
我平時就是個很隨意的人,生活幾乎一團糟,時間意識也不強,每次到出門看時間才發現來不及了。
四沒有毅力
我覺得經常遲到的人應該是個很沒有毅力的傢伙,所以我覺得我很難改變,哭


不行,這個問題我一定要來回答一下。
我簡直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遲到,風雨無阻= =
回想了一下,大概第一次遲到是在高二的時候,我還記得很多細節,那是中午回家午休後,下午準備去上課的路上,我看了看時間,已經遲到2分鐘了,我忽然就突發奇想「反正已經遲到了,遲到10分鐘和遲到5分鐘又有什麼區別」【高二的我才15歲啊,如此年輕就如此不羈】,於是我就慢悠悠的走路。這個時候我旁邊飛奔過一個同學,她很著急的說「天啊已經遲到了你怎麼還這樣不急不慢的啊?」,我說「反正都已經遲到了我再跑也是遲到啊」,她說「天啊你心理素質太好了我先跑了你慢慢走」,我說「好啊拜拜~」————好像從那以後,直到現在,十四年了,我就一直遲到……因為遲到,我從上個公司辭職了,因為領導也看我不爽,我也因為他老是訓斥我遲到而感到很不爽!哼!

我跟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到底為啥我能遲到成這樣,她問我說你遲到了不內疚嗎,我說我內疚啊,真的特別特別內疚,這種感覺特別不好受。但是到了第二天我依然好像不受控制一般的遲到。偶爾一次的不遲到我能開心好久。——即使我知道遲到我會很內疚很難過、不遲到我會很開心,但我依然幾十年如一日的遲到……真是個千古之謎呢

得票數最高的 @王雪岩 的回答對我很有啟發,尋找內在驅動力。

其實我高二之前是不遲到的,但就是從高二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應該是跟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直到高一才回我媽跟前有關係。我外婆對我管得很人道主義= =,我學習時間稍微長點,她都會叫我出去玩一會,放鬆放鬆,所以我的童年雖然幾乎不在父母跟前長大,除了有點孤單外,心理上是沒什麼壓力的(回想起來那時候性格也很棒啊,男女老少通吃的)。
高一回到我媽媽跟前(我爸爸是軍人,常年不在家的),我媽對我的管教就十分不人道了= =,特別嚴格,特別。我高中加上復讀一共是四年,由於各種客觀原因(搬家啊、國家的戶口政策啊之類的)換了四個學校,我媽跟四個學校的年紀教導主任和班主任都很熟……方便她隨時知道我的動向,我四個學校的同班同學都知道我媽管我管得特別嚴。
最不人道的是,我家在學校附近,如果放學立馬就走,大概20分鐘能踏入家門——我如果花了25分鐘以上,回家後就會挨一頓罵= =,我媽會說我就知道玩、為啥不回家、就是廢話多、就是要跟同學有說不完的話、blabla…然後,平時幾乎不讓我出去玩,我也沒有帶同學來我家玩過,不讓我看電視,吃飯時偷瞄兩眼電視都會被訓,一年之內唯一能光明正大看電視的機會就是看春晚……她最喜歡看到我坐在書房裡不出來,一直「學習」(其實我都有偷偷的玩這個玩那個,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呢)。
一直到了大學,本來我媽答應我,只要我上了重本線,就可以去外地上學,但結果是,我上了重本線,依然被她以各種理由留在了家裡的城市讀當地的大學(嗚嗚嗚人家好想去闖蕩江湖的說)。大學時有一次我在學校上自習,我媽給我打電話,非要說我在玩,因為電話里聲音很大,我同學都看不下去了,搶過我電話跟我媽說「阿姨我們真的在上自習課」……淚
還有高一,我媽很緊張我的學習,早上梳頭時間大概都不到一分鐘,她都嫌我耽誤時間,最後強行逼著我去剪了短髮(啊,逼迫的過程簡直刻骨銘心,對我傷害還挺大的,不描述了),剪了短髮的我好醜啊,哭哭,總之短髮的那幾年我都很不開心。
還有高二時我受不了壓力還離家出走了好好幾天,我媽還報警了,驚動了我全班同學。因為她翻出我的通訊錄小本本挨個給我同學打電話了= =

咦,怎麼好像變成了對我媽的控訴→_→ 好的我打住。(強調一下,我知道我媽以前是有比較誇張的焦慮情緒,所以會對我做出這些行為。我早些年記恨過她,在我發現我性格變得不如小時候開朗時我記恨過她,在我發現我現今很多問題都跟在我媽跟前的這幾年經歷有很大關係時我也記恨過她。——但是現在我已經算是差不多完成了自我救贖,不再會去怨她,而且我媽咪現在也變得越來越好了。我這個答案如果有幸得到大家的評論的話,希望不要去指責我媽,她一直挺不容易的。先謝過大家的理解啦)

其實我就是想說,高一我回到我媽跟前後,心理壓力徒增,但是人總是會有自我調節能力,情緒在一個地方被壓抑,就會另尋出口。我媽那個時候挺不尊重我的,於是我就會下意識地想方設法的「找存在感、通過某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有話語權」。 (這裡挺感謝童年時在外婆跟前的那段時光,讓我有個還算不錯的心理底子,會自我調節,比較樂觀。現在遇到一些事情時,即使當下真的真的覺得很絕望,但是哭過之後我都會選擇不放棄,這條路走不通那就試試另條路,從未真正被任何事情壓垮過。有個值得驕傲的事情,頭兩年我得了比較嚴重的焦慮症,發作時渾身缺氧發麻、肢體痙攣行動不便,每次都以我昏睡過去結尾= =但是!通過自我調節,現在痊癒咯,我是不是好棒,哈哈哈)

嗯,我想這大概就是我一直遲到成習慣的原因吧,因為:不喜歡別人管我、不喜歡別人說什麼我就要做什麼、我行我素沒有紀律性、我的生活我做主blabla。雖然遲到後,領導對我溫言相勸時我會內疚,但這種內疚無法抹平我內心想要掙脫束縛的洪荒之力……
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因為我的經歷,我會十分渴望得到肯定,高二那次遲到時我同學無意說了一句「你心理素質真好」,對我產生的影響之大,可能我和她都沒有料到。那幾乎是一個很巨大的正面評價,讓我覺得被肯定了。這大概也是我這麼難改掉遲到毛病的一個驅動力吧。

總之呢,經過我自己這樣一番自我剖析,我算是看透我自己咯,我也沒打算改= =,因為我強行改了十四年都沒改回來。大概這是個成長必經的過程吧,等我慢慢把心中的戾氣通過這樣一種消極的方式(不斷遲到)消耗殆盡後,也許自熱而然地我就不想再遲到了。啊人生

天啊第一次在知乎上打這麼多字,順便還把自己的人生捋了一遍。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們,哈哈,希望對各位愛遲到的寶寶們有幫助,回想一下第一次遲到時的場景,看到遲到背後真正的原因。


謝邀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題主的拖延習慣吧。每個人都會具有不同程度的拖延。也許有的人的拖延發生在一些不影響生活的小事上,微不足道。可是一些人的拖延卻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社交關係。那麼我就一些拖延心理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進行一點論述。

原因分析
1、情緒根源:拖延的情緒根源涉及內心感受、恐懼、希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拖延者經常利用拖延逃避不舒服的感覺。
2、拖延者與時間的糾葛:拖延者經常一種「期望式思維」看待時間,或將時間看做一個需要制服和取勝的對手。如果你的主觀時間與鐘錶時間處於衝突中,你就很難對最後期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你也無法向著一個目標穩定邁進。或者,對自己可以用多少時間將事情做完沒有一個概念。
3、生物根源:你的身體、大腦以及你的遺傳基因
4、人際關係根源:你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以及你在當今社會的地位。
分析原因本身對於拖延症就是一種治療。我建議在進行原因分析的時候,大家採用無條件的自我接納的方式,即不帶批判和責備地去探索和理解這些情緒、生物和社會對你的拖延帶來的影響,不否認,不遺忘,不判斷,而是如實接受,好好利用。

PS:研究表明智力和拖延沒有關係,所以你可以忘掉「只有當你才智超群的時候才能擺脫拖延」的想法,你也不應該認為拖延是一種低智商表現。

拖延會給我們帶來後果主要有內在後果和外在後果:
1、內在後果:承受某些內在情緒的折磨,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
2、外在後果:輕微的,如沒及時支付造成小額罰款。但很多拖延者最終必須承受在工作、學業、家庭以及人際關係上的重大挫折,失去很多對他們相當重要的東西。

拖延者一邊在飽受拖延的折磨,一邊開始試圖改變。但是往往還沒開始或剛一開始卻又陷入了自我拖延的怪圈,因此必須對引起拖延的根源進行分析。
一、早起記憶: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次拖延?
那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發生的?
你是在學業上還是在父母叫你做的事情上拖拖拉拉?
那時你多大?是在讀小學還是中學...?甚至更早?
後來結果怎樣?
你當時的感受又是什麼?
大家首先可以花一些時間,就上面的問題進行一下回答,最好將你的回憶記錄下來。
比如:我依然能夠記得我第一次拖延時候的經歷。我小的時候,附近的小朋友很多,但是玩具很少,所以我經常和其他的小夥伴們搶各種玩具。後來,我發現有的小夥伴因為沒有搶到玩具而很失落,我也因此感到難過,或者是因為我厭倦了這種競爭,於是我就不願意和他們搶了。以後一些需要爭取的事情,如果有別人在旁邊我經常是讓著他,自己就慢慢學會了等靠,後來就拓展到各種事情的拖延上了。
無論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拖延,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拖延除了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策略之外,它也源於你對生活的頑固信念。我們稱之為「拖延者信條」。
拖延者信條:
1、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2、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3、什麼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
4、沒有什麼是我無法做到的。
5、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麼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6、我必須避開挑戰。
7、如果我成功,有人就會受到傷害。
8、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一次都應該做的很好。
9、按照別人的規定做事意味著屈服和失去掌控。
10、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11、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己人們不會喜歡我的。
12、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將一直等待直到發現它。
你需要花一些時間就自己的拖延者信念進行羅列,並一一記錄,分析它在你的潛意識裡運作和自我保護的方式。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延著也不願去努力做事,不願意冒風險被人評判你的失敗。如果你相信成功是危險的,那麼你就會通過拖延保護自己和他人,降低自己把事情做成的概率。如果你將合作等同屈服,那麼你就會一直把事情拖著,直到覺得你準備好了才會去做它,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掌控感。或者,你相信人們不會喜歡真實的你,那麼你就會利用拖延保留自己的想法,並跟人們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
拖延者的這些信條體現了拖延者阻止自己取得進展的思維方式。意識到自己思維方式的不現實,這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人們之所以產生拖延不良行為,是因為他們害怕。害怕他們不被接受,以至於他們不僅躲開這個世界,甚至還躲開他們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的反感是相當痛苦的,但是比起去看清真實的自我所帶來的脆弱和無地自容,這樣的感受或許更容易被承受的起。
二、害怕失敗
理查德.比瑞認為害怕失敗的人可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假設:1、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2、我的能力水平直接決定了我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是說,我的能力越強我的價值感越高。3、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個人價值。即:

事實上,這個等式轉換成下列聲明:「我表現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歡自己。」或者「我表現不好表明我沒有能力,所以我對自己感覺很糟」。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事情你表現好或這不好的問題,而是你的表現好壞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價值的一個衡量標準。
拖延打斷了表現和能力之間的等號。

表現不再等同於能力,因為其間缺少了完整的努力。這就表示不管表現的如何,自我價值感和能力之間的關係還得以維繫。通過拖延你永遠也不會逼著自己去面對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裡。責備自己的邋遢、懶惰和不協作比把自己看成無能和無價值的人要容易忍受的多。而拖延可以讓這些恐懼得到緩和。
三、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衝突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嚴重衝突中,不願意也不能夠認識到他們的時間概念和鐘錶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並一直在其中掙扎。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是構成自我認同感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實際上它跟你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你的生物遺傳以及你的個人心理都息息相關。而且當你的時間概念和別人的時間概念不同,而別人的時間更接近時鐘時間是你們就容易起衝突。拒絕接受時鐘時間而堅持自己的主觀時間會讓你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也因而造成了你的拖延和延遲。拖延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給了你一種全知全能的幻覺:你可以掌控時間、掌控他人、掌控現實。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無法超越時間的規則,也無法避免喪失和限制,更無法抵擋變化。
四、大腦
大腦始終在變,說它是個好消息,是因為它能激活認得新的靈活的行為;說它是個壞消息,是因為他也能強化舊的頑固的行為,這被稱為「大腦可塑性悖倫」。為了不在拖延,你必須要忍受某些不舒服的感覺,比如說恐懼和焦慮。並且,恐懼到達你大腦的感知只需14毫秒(其他感知要400—500毫秒)。所以,不顧恐懼而向前需要加倍的努力。
大腦的聯結,說明習得性無助和低自尊的養成,這些也是構成拖延的重要因素。孩子的自我形象的發展跟父母的狀態息息相關。早期的不和諧交流對孩子的大腦、自我概念和自信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也為日後的拖延埋下了伏筆。
大腦觀念之左逆轉。研究表明,大腦左半球的某一部分(左額葉)是跟關照、感應和同情這樣的感情有關的。友善的對待自己會刺激大腦的相應部位(所謂左逆轉),從而創造出一種抗壓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環的狀態。並且可以促使免疫系統、迷走神經、後葉催產素和多巴胺的產生和分泌,這些對於平復心情有良好的作用。巧克力,運動和正念有助於促進其分泌。還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放鬆獲得。
五、有關的生理心理障礙
涉及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紊亂、抑鬱、焦慮、緊張和睡眠等問題。如果你具有或者認為自己具有其中一種狀況,建議先做醫學鑒定或者用藥物配合。
執行功能包括:注意力控制、認知彈性、目標設定和信息處理。可以進一步劃分一下功能:
(1)啟動任務(起始,產生行動的想法)。
(2)維持注意力(持續跟進,專註於一個事項)。
(3)抑制衝動(在行動前有所思考,而不是馬上反應)。
(4)轉換注意力(從一個事項到另一個事項,轉變關注的焦點,有彈性的加以回應)。
(5)流程記憶(記得計劃、指令和以前學到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和應對新環境的時候可以記起和運用舊的知識)。
(6)情緒控制(調整和管理情緒)。
(7)組織材料 (獲取所需的資料,並依序編排)。
(8)自我監測(具備自我評價相應的語言能力,在必要的時候能夠通過自我交談闖過難關)。
(9)時間管理(時間的意識,以及對待時間的務實的態度)。
(10)計劃(按優先次序考慮問題,找出達成目標的各個步驟,提前為以後的需要和相關進程做好準備)。
下面是乾貨:
從拖延的信條中解放出來:
1、萬事無完美。
2、努力嘗試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愚蠢或軟弱的表現。
3、失敗並不危險。失敗是正常的,這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4、真正的失敗是不敢去經歷。
5、每個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6、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麼為它犯錯也是值得的。
7、挑戰有助於我的成長。
8、我有成功的權利,我也能應對別人對此的反應。
9、如果這一次沒有做好,下一次我還有機會。
10、遵守別人的規矩去做事並不意味著我一點權力也沒有。
11、當我展現出真實的自我真正喜歡我的人就會跟我坦誠相對。
12、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個最符合我感覺的答案。
你首先要給自己確立一個內心的檢察官和一個律師。你要經常的反省自己的想法,檢察官就是你的固有的信條,律師就是辯護者代表你對檢察官的指責進行有力還擊。並且記錄下來你的認知改變。
二)找出導致拖延的因素
1、對成功所需的能力缺乏自信。
為了建立你成功的信心,你需為自己設立一個比較現實的、能夠達成的、同時又可以衡量的目標。並且把目標細分成可以操作的幾個小的單元。每個小單元你都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它。
2、對要去完成某個任務有反感心理:認為做事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結局也會很慘。
一件事情是否困難或是否令人厭煩跟這件事情本身無關,而是你將它與你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聯繫在了一起,正是這樣的不快是你對一件事情產生了反感,並想要躲避它。
3、目標和回報太遙遠感受不到它對我有什麼意義。
將任務切分成小段,並經常的獎賞自己。
4、無法自我約束,例如容易衝動和分心。
學習放鬆技巧,使自己的身體和大腦放鬆,這樣你就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緒。練習瑜伽是一個好的方法。
如何利用這些技巧:1)一次嘗試一個技巧,不要貪心哦。2)慢慢來。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停止拖延了,不用急,慢慢來,有時候會出現反覆,你也不用灰心,要堅持。3)觀察內心的抵抗。4)使用筆記日記,記錄你的內心變化和改變,不你也是一種鼓勵。5)自由書寫。類似於自由聯想,就是把你的想法不假思索的記錄下來,並可以利用觀察內心的運作機制。
三)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的計劃
可行性的目標有一下特徵:
(1)可觀察性。
(2)具體性和特殊性。拖延者計劃往往比較模糊,無法做到具體化。
(3)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小的部分。
(4)第一步可以在5分鐘內被完成。
四)一周試驗
現在開始,選定一個目標,開始改變吧。
1、只選一個目標
你需要在下周完成那些事情?這些事情具體完成是哪天?(可觀察、具體的、可分步完成的)寫下三個你要完成的目標,和分別完成的日期。只選一個,作為可操作目標。
2、列出步驟。將可操作目標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每一個部分就是一個步驟,一個小的目標。從第一步開始,往前推進。
3、你的第一步。應該是一個非常細小和簡單的事,類似買一個筆記本。
4、徵求意見。你可能認為你的的目標足夠細了,但是還是需要你的朋友幫你檢查一下,是不是可行。
5、啟動
(1)觀想你的進步。想像自己已經開始每一步,都是可以看見的。
(2)將你的機會放大。想像可能遇到的干擾,並避免受到干擾。
(3)堅守時間的期限。
(4)不要等到自己有意願或者有感覺了才開始做。
6、跟進
(1)小心自己的借口。這個時候,你有可能還會遇到自己的借口想要回到以前的狀態,所以你要對他說不,並且克服它。
在一段時間內只專註一個步驟。
(2)解決困難。也許在一開始進展的很順利,可是發展的過程中,你有可能會遇到困難,但是不用怕,勇敢的面對他解決它。如果你迴避它,就意味著你前功盡棄了。
(3)在取得一些進步後獎賞自己。
(4)靈活的對待目標。
(5)無需完美。
7、回顧
(1)評估你的進步(包括你的不足)。
(2)觀察你的感受。
(3)回想你的選擇關口。
(4)你學到了什麼。

http://weixin.qq.com/r/QUVSSjrEvWfCrX4p9xBT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通常,愛遲到的你日常是這樣的:

哇,我真是個天才,超會計劃,看,兩點零七分出門肯定來得及,耶嘿!

然後,該幹啥幹啥,反正就是不收拾。

不如先榨一發果汁淘一會寶拖一下地……

哎呀,到了要出發的時間了,耽誤一分鐘也沒啥要緊的啊哈;

反正就是一分鐘的事兒,不如再等一分鐘吧;

反正就是一分鐘的事兒,不如再等一分鐘吧;

就這樣,一分鐘又一分鐘,二十分鐘過去了,你依然在家磨嘰。等你醒悟過來時,天哪已經來不及了!想仰望蒼天大喊三聲這是為什麼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靠為什麼已經兩點二十七了我要哭!要冷靜要冷靜,現在坐地鐵肯定來不及了不如打車,打車一般不會遲到的,我愛打車,感謝上蒼髮明了的士!

哦呵呵,已經兩點四十七了而我還在高架上;哎呀,只有不到兩公里導航顯示要開半小時,我要不要跑步過去?唉!唉!唉!又遲到了!!

天啦嚕,下次我再也不遲到了。

然後,生活繼續,遲到繼續。

Five Thirty Eight 之前做過一次調查,問參加派對的人到底有多少會遲到。結果表明,準時出席的只有 9%,遲到 30 分鐘的占 24%,遲到 1 小時以上的人更多,並且顯然地,派對越大越容易有人遲到。

愛遲到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習以為常型,他們完全不覺得遲到這件事有什麼錯,享受一種高人一等的錯覺,覺得推門而入大家注視著自己、而自己還能笑笑是「樂天派」的表現;

還有一種人,他們雖然時常遲到,但是心裡很內疚,他們真的只是「心大」、「有點小拖延」,由於種種原因不知不覺就遲到,每次遲到都會自我反省很久。

遲到這事兒有多麼被討厭?

好奇心研究所曾經做過一次關於「哪種遲到最令人厭煩?」的調查,共收穫了 3681 次表態,結果表明,人們最討厭的遲到分別是:

每次都遲到卻沒有絲毫歉意,在之後的日子裡依然每次都遲到;

聚餐,常因為等一個人,大夥都餓著;

一直說馬上,讓別人乾等著,卻很晚才到;

遲到了還裝作忘了遲到這回事;

明明馬上要開會還要去沖杯咖啡;

人們對「 OK 型遲到」容忍度稍微高一些,「 OK 型遲到」指的是影響人數較少影響程度較低且頻率不高的遲到,比較不讓人厭煩,比如:一場人數 50 + 的生日聚會且你不是主角,你的遲到只需要說聲抱歉。

而「非 OK 型遲到」由於本質上是消耗他人時間、對他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和不便利,容易令人憤怒,比如所有人都在餓著等你吃飯,坐等你開會,在安檢口等你錯過搭飛機等等。-

那到底,為啥,你會遲到?

事實上,人們遲到通常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1. 對自己的時間有錯誤的預判:

我覺得打包出門的東西只要五分鐘但是東收拾西收拾著收拾著我就花了五十分鐘我不是故意的;

2. 對離開一個環境抱有微排斥心理:

一想到要出門我就各種磨蹭一直到最後一刻再出門,手上有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做完我再出門,我一想到要離開現在這個環境要安排挪到下一個環境我就害怕;

3. 其實遲到最重要的原因是對自己的失望:

人的狀態越糟糕,遲到的幾率越大。

真正能夠做到理智決策的人時間觀念比較強,遲到是一種失控,本質上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

以上我所的觀察和整理到的數據,作為題主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關於如何調節暫時沒有相關的數據,朋友們可以分析自己屬於哪種原因,參考其他答主的答案對症下藥。如果有看到新的相關數據,我會再貼上來的!


同為一個拖延晚期的人,如果預計半個小時能到目的地,一定挨到最後必須出門的時刻才會起身,然而,每次出門前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小零碎事情再耽擱幾分鐘,以至於每次都在遲到與不遲到的邊緣,每次遲到了都會很沮喪,埋怨自己為什麼總是把自己逼到這樣一個境地呢?明明可以提前出發幾分鐘的,明明可以讓自己更從容一點的 o(╥﹏╥)o ,後來,我提前出發,我發現我可以悠哉的觀看身邊的人和事,不用一邊焦急一邊埋怨的等公交,整個世界都美好了!?( ?????? ?)?
相信我,這會是一個良性循環的!??(???????)??


說白了,就是這個事情對你而言不重要
你的至親的最後一面,你會遲到嗎?
你最愛的人的第一次約會,你曾遲到嗎?
所以,遲到不遲到沒有太多的方法去避免或禁止
而事情上心不上心,才是遲到不遲到的決定性因素


謝謝邀請~~如果不斷強迫性重複一個行為,這個行為某種程度會給你一定的心理滿足,嘗試琢磨一個問題——遲到帶給我的好處是______?


因為不重要或者不重視又或者不尊重他人!
特別是因為不重視!
1:我一個親戚就是這種人,同學聚會,約了下午三點整一起在某某地方買食材,然而她人還在自己家了看電視,同學打電話來催了,不好意思,可能遲點到,你們先買!
五點了,同學打電話來,人呢。不好意思,剛剛有點事,現在正在來。
六點了,哎喲,我還沒洗頭呢。
六點半,其他人都到齊了,她才開始出發。最重要是,從家裡出發到集合地方最快也要1小時。
為什麼能遲到那麼多小時,因為不重視,因為這個同學聚會導師不會參加。
2:還是那個親戚,每次約我出來都是我等他至少半小時的。有次他預計會比我早到,問清楚我什麼時候能到之後,他也不會提前到指定地點,直接留在公司,等我到了才出發,依然要你等他半小時。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不需要等你,等你是浪費他時間,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尊重嘛。
所以怎麼調節?
我覺得什麼鬧鐘是沒什麼用的,像我親戚那種,有用么。我覺得前提是得懂得重視、和學會尊重咯。


責任感缺失,從小習慣遲到,我是從來不會遲到的,我討厭遲到的人,沒計劃沒安排總給自己找借口,從某些方面看來,總是遲到的人是loser


謝邀。

題主給的信息不多,單看問題描述挺難找出為什麼的。

正常來說,和朋友們約會,因為和朋友們比較熟,就算經常遲到也還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是工作上,商務會議之類的遲到,那性質就不一樣了。但是題主沒有給出更多的信息。

那我只能憑第一感覺了。感覺題主的遲到行為是一種自我攻擊。

赴約遲到很久---等我的人會覺得我是一個不守時的人,這樣做會降低別人對我的評價---自我攻擊

自己設定的任務突破自己設置的deadline---覺得自己對完成任務,控制時間無能為力---自我攻擊

感到自己已經失控,沒有力量控制生活---自信心缺失,自我否定---自我攻擊

不知道為什麼題主會出現這種自我攻擊的情況。如果確實是這個情況的話,那麼給出再多的「如何可以提前時間,不遲到」的建議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估計過了一會又會回復原狀繼續遲到。自我攻擊是潛意識內的一種驅力,我們的意識想再多的辦法,也敵不過潛意識的。

我們要從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但是「為什麼老是控制不住會遲到」的原因,感覺不像是一般的拖延症的情況。感覺更有可能是曾經發生了某些對題主影響比較大的事情,讓題主有了一種對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覺,而表現出常常遲到的行為。


指針時時刻刻在運動,而你,總是告訴自己,還有時間。
不到迫在眉睫的時候,不會逼迫自己主動的追求效率。
可能很多人在遲到前都會預想著遲到後的結果會是怎樣,但是卻不會保留安全的時間去保證準時。
其實遲到真是個壞習慣啊,就連現在說話的我自己也存在著或多或少。
遲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重視,再有就是你沒有辦法合理計劃安排時間。
「做事情要有效率啊。」我爸媽常這樣告訴我。
其實不要被動的去完成工作或其他,那樣就像被束縛住的牛羊狗,主動式的生活——就像是你一直在等別人一樣。
心裡明了,這樣大概就不會遲到了吧。


因為不重要或者不重視啊。我也經常遲到,不過工作和正式會見從來都是提前到。


如果這些現象已經到了會困擾你,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自查一下是否有「成人注意力缺失」的可能性。觀察腦部前額葉相關的各種指標。當然這要請醫生幫忙哈。
生活中是否有壓力過大、目標設定不合理的現象,善用list,養成運動的好習慣,人腦細胞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自己,保護腦部健康。加油哈。


專註遲到二十年,現在找到的唯二的破解方法,看在你的誠意上就和你分享一下吧。第一,只和能習慣你遲到的人交朋友。我的朋友圈裡,只會有人因為我準時而感到震驚,不會在意我的遲到。我不來,他們一樣開始。第二,找一份不用打卡的工作,然後等領導和同事習慣你遲到。

我就問一句,憑什麼這個社會只讓我們去習慣那些早到的人,而不能接受我們這些遲到的人呢?約好了點兒,你先到,那就是對我的不尊重!


小友說: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有一個習慣性遲到的朋友。他們甚至遲到得非常準時:總是比約定的時間遲半小時,讓你不爽又無法責備。但除了愛遲到之外,他們可能在其它方面又是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今天友心人的蒙汗藥譯文組為大家帶來關於遲到的心理學分析。

首先:習慣性遲到不存在一個根本原因。過度禮貌,樂觀主義,多任務處理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習慣性遲到。

我們的生命中總有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家人或者其他什麼人,我們願意赴湯蹈火,為他/她做任何事情。然而正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有時候你必須為你愛的人做出讓步。


比如說,如果你想和他/她一起去看電影,那你肯定會錯過前面的預告。如果你們一起去聽音樂會,那你別想聽到前面兩首曲子。而且如果要邀請他/她參加一個驚喜派對,那一定要把實際開始的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再告訴他們,不然他們肯定會毀掉自己的「隆重出場」環節。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就屬於慣性遲到的人。「最後期限」和「準時」這兩個概念,完全無法在他們身上實現。

日劇《朝5晚9》的山下智久對遲到的石原里美的滿分情話技能,你get到了嗎?

很多時慣性遲到的人其實並非是粗魯無禮,而且也總能遵守規則,但是為什麼他們就好像被剝奪了守時的能力呢?


一、什麼樣的人愛遲到?

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15%到20%的美國人存在長期性遲到。深入分析這些數據發現,長期性遲到這一行為造成了接近9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當處理這一驚人數目的損失時,人們才開始有動力處理長期性遲到這個問題。首要問題就是:哪一類型的人總是遲到呢?顯然這個問題和體內的生物鐘有關。


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傑夫?康特(Jeff Conte)在2001年的一項研究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首先他將實驗參與者分為典型的AB兩種類型,A型(有野心,有競爭性,努力提升地位的人),B型(富有創造力,善於思考,善於探究的人),接著他讓參與者們在沒有鐘錶的情況下估計一分鐘是多久。研究結果發現,A型的人平均在時間過去58秒的時候認為過去了1分鐘,而B型的人平均過去77秒才認為過去了1分鐘。


另一個研究中康特(Conte)教授探討了「多任務處理」,或者說「嘗試多任務處理」對於人們遲到的影響。總而言之,人們在進行多任務處理時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屬於那種喜歡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學術文章的說法稱為持有多元性時間觀)的人,那麼你更有可能遲到。2013年猶他大學(Universityof Utah)的一個研究也佐證了這個結論。13年的研究得出結論:那些喜歡多任務同時進行的人,往往卻適得其反,有更差的工作表現。

二、遲到是一系列活動的終產物


但是以上都是對大部分慣性遲到人群的一般性解釋。也許你那個慢吞吞的朋友好像並不符合上面所說的,既不是所謂的典型B型性格,也不喜歡同時進行多個任務。那我們禁不住想知道,那些慢吞吞的人和守時的人到底區別是什麼? 羅恩?埃爾普曼(Ron Helpman),一位研究遲到行為的職業臨床社會工作者和治療師,他指出當我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默認假設了這兩種人存在著不同。但事實上長期的遲到根本不存在一個單一的根本原因,人們可能有著不同的動機不同的行為模式,而遲到其實是這一系列活動的終產物。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們需要掙扎著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埃爾普曼(Helpman)指出馬上要開始工作之前的那段時間十分無聊,工作對於慣性遲到的人們來說並無吸引力,所以他們只有在意識到將要遲到的時候才起身準備出發。另外,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也可能使人們遲到。比如你在將要工作前翻開了報紙,或者開始了一盤電子遊戲,甚至是倒了一杯咖啡,這些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放下來,因此延誤了出發。換句話說,慣性遲到的人們總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於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正式的工作。


然而以上所說只是冰山一角。比如說有人是那種好好先生/小姐,他們可能一接電話就聊很久,聊著聊著就錯過了本來該出門的時間。有些人因為有睡眠問題,他們可能在早晨上班時無精打采甚至是犯困打盹所以造成上班遲到。長期性的遲到也有可能受長期理想主義觀念的影響,他們會低估了路程中花費的時間,比如忽略了取車和停車的時間或者是等電梯的時間,他們假定自己可以有效把握每分每秒。埃爾普曼(Helpman)還說到,有些遲到者覺得提前到達就是浪費時間,還有一些長期遲到者認為提前到的話會給他們一種無力感和被拋棄感。


埃爾普曼(Helpman)認為,行為懶散也可能是一種習得性行為。她說到一個曾經習慣性遲到朋友的事例。她追根溯源發現了她遲到的原因:小時候她家就住在學校附近,所以她經常就掐著時間去上學。那種可以很晚出發的觀念從讀書期間伴隨她進入了成年期,即使成年以後這位朋友住的地方不再離目的地很近,她卻依然保持著曾經的習慣。

三、唯一辦法:弄清楚遲到的原因

「我下意識認為,以上列舉出來的這些原因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人是故意要遲到的。遲到的人們並不覺得自己比那些等待的人們更有優越感,或者他們自己的時間更加寶貴所以才遲到的。事實上這些人經常對自己的遲到行為感到羞愧,即使他們沒有表現出來」,埃爾普曼(Helpman)說,「這些經常遲到的人也會覺得自己被大家誤解了,自己並非故意遲到,而大家卻沒有體諒自己也有難處。而大家對這些遲到者也心存著怨憤。最終大家的不滿就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對他人所形成的想法,會影響他人的行為,最後導致他人的表現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態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的預言一樣)」。但是這種遲到原因其實非常少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於遲到,因為沒有唯一的根本原因,所以也不存在一個唯一的解決方法。如果你也是習慣性遲到的一員,那麼你需要自我反思弄清楚遲到的原因。

如果是因為注意力的分散,那麼就將使你分心的事物移除;如果是因為過度的禮貌而延遲結束工作前的事情,你需要更加堅定一些;如果是因為對事情總抱著樂觀主義的態度(每次都認為時間充足),那麼你需要更加冷靜,嚴肅地看待世事是如何運作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問題,所以並沒有一種萬能的靈藥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友心人(微信號yosumn)認為,無論是遲到還是其它事,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了成長環境、同伴、性格、當時情境等的因素影響,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單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是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鳥,願你走出討論「有卵用」或「沒卵用」的圈子,擁抱更廣闊的空間,從沒卵用的東西中找到為我所用的東西。


- END -



作者 | Rick Paulas

專欄作者,於 TheAwl, VICE, PacificStandard, KCET, SBNation Longform, The Morning News, McSweeney"s, Wired 等網站發表多篇文章,著有恐怖小說 &

譯者

張林 廣州中醫藥大學心理學本科在讀

魏家欣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本科在讀


本文為友心人出品,除知乎日報外,轉載前請閱讀友心人(微信號:yosumn)《點這裡閱讀轉載須知》,未經授權轉載將直接舉報。


另外,友心人在讀讀日報開了新版塊,大家快來圍觀呀~

心理日報 有意思的心理學 - 讀讀日報

每日心理學推薦 - 讀讀日報

http://weixin.qq.com/r/iEymvjnEfWQCrX3d9xma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估計題主是看不到我的答案了。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時間分塊。比如出門之前要完成哪些事情,每件事情要花費多少時間,然後根據花費時間總和,上個鬧鐘,按指定的時間起床,完成相應事件,按時出門。

除了制定時間方案,還要準備一個備用方案,以解決路上有什麼其他事情耽誤。

一個人一個法,題主自己做好時間管理,制定一個計劃,遲到很難的~~


我原來是一個對遲到零容忍的人。現在終於換了個角度看遲到。不解決問題,講講我解決問題的故事。

柳傳志曾多次表明自己對遲到零容忍。我要是早點知道這事,可能第一次戀愛就拖不了一年那麼久。


那時候剛上大一,對方是個小才微善的而頗為自負的青少年。最初的蜜月期之後,我倆的矛盾逐漸顯現。最大的分歧就在遲到上。我是一個還算時間觀念很強的人,深深認同魯迅先生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就是謀財害命。」小時候我周末要去家鄉城市的另一端上作文班,路上要坐接近兩個小時的公交車,有時候堵車或者其它意外遲到了,我就心慌氣喘,糾結不已,往往寧可選擇曠課也難以忍受遲到走進教室的難堪。

而初戀對象則不然。我們是大學同學,分住在男女生宿舍,通常電話約好碰頭時間,在食堂或寢室樓下見面,我都提早5分鐘到了,他卻經常遲到半個小時還不出現。我簡訊電話催問。答案總是「很快很快」,「馬上就來」。一個馬上,又是半個小時。


到他出現的時候,我往往怒火中燒,不可抑制。而對方不但不感到歉意,反而一幅搞不懂你怎麼這麼生氣的樣子,覺得我小題大做。因為對初戀的珍惜,忍耐了他一年出頭,加之其它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終於分手了。而分手後,我最憤恨的,還不是他一夫多妻的經典論調和戀愛內精神出軌等等。而是這一年,他因為遲到浪費了我太多時間,分分秒秒都是我的生命啊。


自此我給自己定下一條鐵律,凡是愛遲到的人,一律記上我的黑名單,泛泛之交尚可,成為親密好友或戀人,那是門都沒有。

時光荏苒,很快大學畢業,我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是一份帆船遊艇雜誌的記者,經常需要採訪帆船比賽。那時候我對帆船比賽的規則還不太了解——當時除了專業運動員,國內了解帆船比賽規則的人也不多,所以我們整個編輯部都是邊干邊學。


有一次隨船採訪一個大型的國際賽事。我提前做了準備工作,仔細閱讀了賽程時間表——寫明所有船隻9點在某個海域集合,9點半比賽開始。我隨船的船東也是帆船運動的新手,剛剛買船,摩拳擦掌要參加比賽,所以一條船上的人都沒有比賽經驗。


9點船隻準時到達了規定海域。海面上帆影點點,大約100多條各式帆船都整裝待發。我準備好相機,隨時準備搶拍啟航時刻。哪知道一個小時過去了,組委會沒有發布啟航信號。兩個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信號。海上船隻分布很散,以防彼此碰撞,無人可以詢問,所以我們整條船都鬧不清組委會葫蘆里賣什麼葯——這可是國際大賽啊。


在海上暴晒了兩個小時,作為企業家的船東先忍不住了,說:「這個組委會怎麼回事?遲了這麼久還不開始比賽?」言下非常不滿,大約又等了半個小時,組委會船才開始升起信號旗,示意比賽即將開始。


賽後我找到賽事的裁判長,詢問為什麼說了9點半比賽,直到11點半才開始。裁判長幽默地說:「因為老天爺遲到啊!沒有風嘛,沒有風怎麼進行帆船比賽?」我才知道原來帆船比賽不但要等到風,還要風向較為持續而穩定,組委會才會宣布開始比賽,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證比賽順利完成。雖然盡了人事,老天爺常常也會開開玩笑,比賽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風停了,很多船只能在賽場中祈禱風再來,抓住每一次起風爭取多跑一點。

帆船是企業家鍾愛的運動,甲骨文的老闆拉里埃里森就是傑出的狂熱愛好者代表,我的兩位前老闆也都是成功的企業家,投資家,同時也是帆船運動狂熱愛好者。那這麼注重守時的企業家,怎麼能忍受帆船這樣時間不確定性的運動呢?


後來我自己玩上帆船,才發現這些企業家最享受的,可能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去找尋機會,贏得勝利,才彰顯企業家的雄心,意志和能力,也才最能體現企業家的冒險精神。而老天爺的遲到——沒有風,是這種不確定性的組成部分。帆船被稱為藍色海洛因,很多企業家都是玩上就愛了一輩子,並沒有覺得這項運動浪費他們的時間。


可見就算像企業家這樣時間觀念很強的人,也能被老天爺訓練成了可以接受遲到。有人說有人天生愛提前,有人天生愛遲到,這恐怕是基因決定的。我倒覺得更大可能性是後天文化和環境養成的。惰性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勤勉倒未必是,享受睡懶覺的人比享受早起的人多了不止幾萬倍。不遲到更多可能是後天為了生存或者獲取更多生存資源強迫自己練成的本領。


我們的老祖宗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肯定不是為了樹立勤勞的楷模,而是農耕的時代,日出不作,很可能田間地頭的關係生計的農活就完不成,晚上又不能打著燈籠在地里加班。東亞人的守時可能更出於一種畏懼——對錯過,對羞赧,對懲罰的畏懼——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的懲罰。

而當生存資源豐富以後,守時的重要性和威脅性就下降了,遲到可能要承受一定的人際風險,但要承擔的生存風險就大大減小了。如果做一項對遲到態度的調查,我感覺90零後感覺無所謂的比例會比80後高,而80後又會比70後高。因為社會的發展,生存資源的豐富,職業選擇的多樣化,遲到的成本變小了——招人留人都難的時候,為遲到開除員工的幾率就大大降低。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學校組織國際學生進行了start workshop,第一項內容就是時間觀念的強調。我們國際學生里有來自澳大利亞,拉丁美洲和印度的。老師問:「如果我說12點,在拉美是幾點?」來自墨西哥的同學和印度的同學就會心地笑了。墨西哥同學說:「12點半。」印度同學更誇張,說:「1點。」,另一位印度同學說:「1點半。」 把我和澳大利亞同學大大震驚了一把。經驗老道的老師狡獪地一笑說:「對,但是在美國,12點就是12點,或者11點55。希望你們記住。」


後來正式開學上課,我發現墨西哥同學記住了, 他再後來成為了我的老公。而三位印度同學,兩位記住了,畢業後都分別留在美國的500強公司工作。一位沒有記住,雖然成績仍然很拔萃,但是畢業不久就因為始終沒有收到工作offer而留美許可即將過期而不得已返回了印度。


這裡沒有批判的意思,只是例證即使在習慣於遲到的文化傳統中長大,也完全可以改變這個習慣—— 其實你選擇遲到,也是經過了潛意識的衡量,知道這個舉動並不會帶來你不能承受的後果。


前面聽起來好像美國人很守時,其實也不盡然。萬聖節的時候,一位美國同學在家裡開趴體,邀請了全班同學。邀請函上寫明趴體晚上6點開始。我於是早早裝扮好萬聖節的鬼樣子,5點55準時到了同學家,結果傻了眼,其它同學一個都還沒有到,作為主人的同學還在調試音響設備。


我已經到了又不好離開,只好穿著一條拌無頭鬼的長袍,幫著搬桌子椅子,直到7點過,才陸續有同學到達。酒過三巡,我略帶抱怨地問主辦同學:「你不說6點開始嗎?」他說對啊,在這裡6點就是7點的意思啊。我聞言內心那個崩潰啊,說你們美國人怎麼回事,我們start workshop的時候特彆強調守時守時守時。這位同學聽了哈哈大笑說,在美國,上班,開會,12點就是12點。趴體或者其它休閑娛樂的話,12點就是1點或者1點半啰。


我才恍然大悟,同時不禁覺得其實這也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工作或者其它正式緊要的事情,提前或者準時,而休閑娛樂,不妨放鬆一下神經。估計柳總也會同意的。


http://weixin.qq.com/r/8Tp4YC7EcnMNrWoD92-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壓力太大怎麼辦?
如果控制不住自己,怎樣懲罰自己才是健康一點的呢?
「享樂性飢餓」是如何導致人們在並不飢餓的情況下,依然產生了對食物的慾望的?
一個人究竟怎樣才算是人格健全?
寢室上廁所不沖廁所的(根本不知道是誰,因為不知道怎麼問),如何解決?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