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國某藥廠購得特效藥「達拉匹林(Daraprim)」生產權後將葯價哄抬 55 倍的事件?
他被稱為「道德破產的反社會者」、「混蛋」、「垃圾」、「資本主義所有罪惡的化身」,而這些還算比較溫和的稱呼,其他的小觀就不在這一一列舉了。
這位80後對沖基金經理馬丁·施克萊里(Martin Shkreli)成了最遭痛恨的美國人,得票率恐怕遠超獵殺非洲獅王的牙醫。他究竟做了啥?很簡單,把售價13美元1片的救命葯漲到了750美元1片(約合4800元人民幣)。
達拉匹林(daraprim)是一種專門治療寄生蟲感染的葯,針對的是患有艾滋病、癌症等免疫系統缺陷的病人。該葯並不是什麼新葯,成本不到1美元。多年以來,眾多醫藥公司以買、賣的形式經手過達拉匹林的所有權,其價格從每片1美元上升到每片13.5美元。不過,和施克萊里拿出的將近5500%的漲幅相比,這些加價可謂「小兒科」。
2015年8月,施克萊里創立的圖靈醫藥公司投資5500萬美元購買了達拉匹林的所有權,並在一夜之間讓葯價飆升50多倍,從過去的13.5美元一片上升到750美元一片。
以前一盒30片裝的達拉匹林價格400多美元,現在要2萬多美元,約合14萬人民幣。但施克萊里表示「這個價格還是低了」。
一對沖基金經理成最遭痛恨的美國人:將13美元1片的救命葯漲到750美元
=====================================================
請各位答主注意報道中使用的春秋筆法。希望生化醫藥對沖基金從業人員能從行業角度來分析一下。
daraprim這個葯對我們平頭百姓相對來說太小眾了,既不是」特效藥「也不是「救命葯」, 其實抬價賺不了幾個子,具體藥理請自行閱讀/看高票回答。
with that being said, Martin Shkreli這孫子的真正目的是運用對沖基金的經典投資策略賣空 (short selling), 然後從中謀取暴利。
抄一段wikipedia. 「賣空」,賣空通常是在預測市場行情將下跌時的操作,在證券價格較高時向券商借入證券之後賣出,在證券價格較低時再從市場買回證券還給券商,賺取其中的價差。但是如果市價不跌反升,將會付出更多的金額重購要歸還的證券從而造成損失。傳統證券市場行情上揚投資人才會獲利,賣空是市場下跌投資人也能獲利的特殊操作法。若行情如預期下滑,低價回補時即可賺取差價。若行情不跌反昇,價格上漲理論上沒有極限,回補時將損失慘重,因此風險大,投機性高。因其投機性高,不是每個證券交易所都允許賣空買賣;即使允許,往往也有較多限制。
Shkereli買了一個非常老的orphan drug藥品專利,喪心病狂的上調了價格。目的就是引來大量的媒體曝光 (hilary clinton都tweet他了),導致所有的biotech股票狂跌。這樣就正中了Martin的下懷。他在預測biotech股票市場行情將下跌時,Martin作為一名shortseller粉墨登場,賺取其中的價差。
biotech股票慘跌: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5-09-21/clinton-s-tweet-on-high-drug-prices-sends-biotech-stocks-down
MartinShkreli
2015-08-12 15:05 UTC
$VTL is a short. I think it goes down 80% in the next few weeks.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vtl+stock VTL在tweet後從~$17一路跌到~$3,Martin老濕手把手教你對沖101之如何致富有木有
最最要命的是這哥們不是第一回玩這花活了,只不過上回(僅僅一年前)沒有這回這麼鋪天蓋地的曝光率罷了。 http://www.bloomberg.com/bw/articles/2014-04-17/retrophins-martin-shkreli-the-biotech-short-seller-who-went-long
估計過幾天這哥們撈夠油水了就會「迫於輿論壓力」把葯價調回
可分享鏈接,謝絕轉載
作為製藥行業的一員,我反對@雪山象這種對製藥行業極度無知的人煽動性的答案。
首先,「很多藥物的研發是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科學家做的,然後把這些成果發表到公開雜誌上,很多製藥公司就會拿著這些發現改幾個基團做一下臨床測試申請專利了,至於能不能申請成功,就看關係和遊說了」 這段話明顯是對創新葯有多少環節完全無知的主觀臆測的陰謀論說法,「很多藥物的研發是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科學家做的」這是反葯企人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但負責任的說,新葯研發的成本根本不在這裡,建議你去搜一下禮來CEO對於製藥企業常見謠傳的闢謠,科普一下對製藥行業的了解。
確實很多藥物前體的發現是基於一些基礎研究,但是,從發現一個可用的前體到把它發展成一個新葯,需要走過的階段,接受的挑戰,花費的成本,不計其數。新葯研發階段最燒錢的莫過於臨床研究,請問你從哪裡看到臨床研究是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科學家做的?新葯的臨床研究,包括適應症等,大多是由葯企來做的。說公共科學家搞些基礎研究就等於搞出一個新葯,和那種新聞報道裡面中小學生在家喂喂老鼠搞出一個中藥方子一樣的無知可笑。
「 事實一:在中國大陸,大公司藥物的價格一般遠比在附近的其他國家及地區(如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等)的價格高,儘管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的人均GDP更高。」這種事情,上次已經辟過謠了,各個地區的稅收都是不一樣的,進中國大陸得考慮各種稅,光算上這些,定價肯定遠高於其他地區,國內自己也承認了。建議去百度下。
」事實三、前葯監局局長鄭筱萸因受賄罪被判死刑。「這個你可以去搜一下鄭局長貪了多少錢,如果以這個為標準,我估計管土地的那些貪污犯得槍斃幾十回,並不能說明葯監比其他地方腐敗多少。
「事實四:中國海關、警方對製造、運輸仿製葯的查處及判刑非常嚴厲,當對仿製葯製造者進行不公開審判時,跨國公司代表可以在法庭上與法官談笑風生; 於此同時,跨國公司在歐洲卻因阻礙仿製葯的流通而被懲罰。」 這種話又暴露了你對製藥行業的無知。首先中國本身就是仿葯大國,如果是對仿葯查處及判刑嚴厲,那國內就沒藥企了。海關和警方是對假藥查處嚴厲!如果對仿葯製造者處罰嚴厲,那國內海正,華海,恆瑞等等龍頭企業的老闆都得蹲班房去了。扯遠點,對於一個假藥和仿葯都搞不清的人,是否先搞清楚了這種基本概念,學的專業一點再來瞎嗶嗶?
當然,肯定還會有人扯印度葯的事情,印度仿葯沒在國內註冊申報,但凡販賣就該視為假藥!如果印度葯企遵守了國內的制度,進來註冊申報批准了,販賣就是合法的。
扯回美國這個藥品漲價的事情看,這哥們根本不能算是個製藥企業的人,他關注的東西本身就是藥品定價,如果去看看全面報道,就會發現本來有葯企和他合作,但後來認為他的目標不是開發有效的藥物,而是單純看中不合理定價的藥品,挖掘其中的價值,所以葯企也不和他合作了。所以我對這人的理解,就是個金融投機分子,不過是投機的是藥品而已。
最後回一下那些認為葯企不要臉的人,請你們自己,先去投大筆大筆的錢,然後滿足監管的各種苛刻挑戰和要求,冒著臨床研究每個階段10%成功率的高風險,完成一個有效新葯開發,賣個2毛5一片的虧本低價,還有人嫌你太貴不能漲價後,再來瞎嗶嗶。
我一直認為真正不要臉的人是那些明明被葯企或者醫生救了命或恢復了健康,還嫌價格太貴的人,在這種人眼裡大概救自己一條命或者健康的這些努力還不如一隻蘋果手機值錢。
本想匿名,有些內容稍敏感,但考慮到匿名之後有人會覺得沒有說服力,決定不匿了。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大家怎麼看。我先補充些網上找到的信息和個人的簡單看法。本人不是醫藥行業的,如果有差錯請指正。
1. 這個是一些藥廠(其實是變相的對沖基金)的策略。藥廠首先尋找滿足以下特徵的藥品:a. 專利已經失效 b. 能治療某種罕見病症的特效藥,沒有替代品 c. 只有很少的廠家生產。然後藥廠集資購買此種葯的生產許可症。最後他們哄抬葯價。
2. 這個策略成立的原因是如下。首先需求方面,由於這種葯是特效藥,屬於剛性需求,而且大多的私人醫療保險和Medicare(聯邦醫療保險,美國的老年醫保)不能與廠商交涉葯價,只能付全價(這個參加分割線下的補充)。其次供應方面,由於沒有專利保護,市場又小,大的藥廠不願意費事去申請許可證開始生產,於是造成缺乏競爭。
3. 這個策略沒有明顯不合法的地方。對沖基金的利潤,出自於患病的個人,社會保險體系(也就全體納稅人),和購買私人保險的大眾(因為保險公司的成本提高會造成保費提高)。
4. 這個應該不是印度或是中國藥廠的利好。這種葯本來就早已專利失效,與高仿葯(generics)的情形不同。抬價藥廠賭的就是其他藥廠或是國外藥廠短期內無法取得在美國銷售這種葯的許可。
5. 美國社會很多人對這件事表示憤慨,比如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在9月21日發了一條推特:「這種哄抬特效藥的行為十分惡劣。我明天將拿出一套政策方案」,導致當天美國生化股票大跌。不過在崇尚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控制物價不是一個能得民心的政策,目前還沒有看到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對此評論。如果有足夠多的人對此感到憤慨,他們也許能修正相關法律,堵住這一漏洞。
6. 出於輿論壓力,施克萊里說他將調降達拉匹林的價格。
7. 我今天問了兩個非美國的外國人,他們都認為這是一件鑽法律空子的不道德的事情。我也是同感。
有人評論說為什麼美國不允許議價,我查了一下,結果如下(部分更正上面答案):
美國的Medicaid(美國的窮人救濟醫保)和退伍軍人醫保是可以整體與藥廠議價的,因此可以拿到很大的折扣。但是美國的私人醫療保險和Medicare(聯邦醫療保險,美國的老年醫保,是委託私人保險公司運營)被法律禁止整體與廠商議價,只能以單個私人保險公司為單位與廠商議價,因此交涉力大減,往往付的葯價要高很多。法律禁止Medicare整體議價的原因,這個已經逼近了美國醫療及其改革問題的利益核心,是防止過度侵蝕藥廠的利潤,防止降低其開發新葯的動機。
還是那句話,本人非醫藥專業,如果理解錯誤懇請指正。
我也來補充兩句吧,既然我關注他很久了
1.biotech short seller.原因其實也很簡單,biotech股票分析需要比較多的專業知識,這恰恰是retail investor不具備的。而且這一塊非常容易起泡沫,生物科技公司經常傳來天價收購,股票翻翻都是常事,
2. 自學成才的天才.出身平民,很早就開始做biotech股票,估計賺了不少了已經。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其實是看基本面的short。我研究了他的策略,主要做空有如下特質的醫藥公司:
a. 粉飾了臨床數據的:很多公司的藥物其實沒有太多價值,但CEO和PR經常出來吹噓又一個game changer。舉個例子前兩年的明星生科Puma biotechnology,股價有如過山車一般刺激有興趣的自己去看,原因在於它二期結束時大吹特吹,媒體不懂也吹,結果到了三期發現治癒率從90%提高到了92%,沒有太多意義。具體需要看什麼怎麼看我就不說了,吃飯的東西
b. 臨床實驗設計有問題的:具體怎麼看我也不說,總之就是想方設法使自己贏面大。
c. 不符合科學常識的:別看各個公司科學管理層都是MD PhD高大上,但是很多實驗都不符合常識,或者說為了利益,參與者更像賭徒,they may succeed but just unlikely.
d. 冗餘技術:很多公司其實對照組是10年前的技術,好不容易做出來FDA通過了又怎麼樣呢,反正又不會有人用。所以往往一開始商業化發現根本賣不出去,股價就雪崩。
e. 催化劑:比如公司馬上就沒錢了,肯定會想方設法增發,或者沒人買賬就破產了。
f. 股價低或者最近長得飛快但本質沒有變化的,比如一個股票從50塊跌成了5塊,但其實過幾個月回來看,還會從5塊跌成1塊,類似香港仙股
這哥們的問題是生科公司經常沒有催化劑,於是他就跑出去大嘴巴,到處發文章,twitter,speak推動股價朝對他有利的方向。這個做法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是公司股東你就會恨他入骨。
我的看法是商人就應該在商言商,法律是立法者的問題,況且美國醫保盤根錯節,改一發動全身,本身就留下了這個空子。像他那麼做的不是一個,而是整個行業,只是別人每年漲個10%,他有點過分就被媒體曝光了。
希拉里呢,就是政客,忽悠大眾是本職工作,真的有那麼正義感,先當上總統再想法搞定那麼多華盛頓的說客財團吧。目前的情況有一個很惡劣的問題,就是高價往往不是研發者定的,而是收購專利的人定的(這個例子里是買的生產許可,因為市場小所以其他廠商懶得申請許可了)。收益實際上都沒投入研發,而是轉入資本市場了。
不知道那些以研發成本高支持高葯價的朋友怎麼解釋這個情況。
我不是很了解,期待更專業的答案。本文主要針對說既然是自由市場,葯價該賣多高就多高的言論。這件事可以說是典型的市場失靈。
該藥廠(實為投機基金)的操作模式很簡單,購買某種專利失效的老藥品的生產與銷售許可,該藥品針對某些罕見疾病,市場上無替代品,所以可以抬價抬得極高(目前是從13美元一片抬到750美元一片)。當然,這種行為是合法的。請注意這不是該藥廠自己開發的葯,而是一種針對許可證的商業投機行為。
為什麼它的行為可以成立呢?
1.和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缺陷相關。由於法律規定,美國聯邦保險對藥廠沒有議價權,只能接受藥廠的定價。法律制定時原本是擔心聯邦政府通過自身的議價優勢侵害藥廠利益,但實際執行的效果就是大大抬高了某些無競爭對手的罕見藥品的葯價。美國的罕見葯的葯價,比很多國家,比如英國,要高上很多。
有一句說一句,技術層面來說這個葯的確略便宜,便宜的有點過分,一年流水才六十萬多,這要在美國做估計一個lot的成本都不止,不知道之前這個公司是怎麼做的。
隨手更新一下吧,這個case還從側面反應了FDA監管對市場響應速度的破壞。這個葯已經沒有專利保護了,然而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隨便生產了。在美國你生產出來的葯但凡給人吃的,都必須符合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一整套操作標準用於表明你生產出來的東西質量有保證可重複。為了給FDA證明這一點,你必須測試大量的生產過程中的合成分離等等方法,把它們寫成報告交給FDA審查,通過了以後你還得用這些方法表徵你的藥物和藥品,做壓力測試推測保質期什麼的,所以這麼小的一個market根本沒人高興去競爭,不夠麻煩的。而且人家13塊做了這麼多年現在是漲到7500,你哪怕做了這一套,20塊殺進市場,人家回到13塊你怎麼辦?
至於說葯企怎麼暴利的,都是上市公司,去查一下財報不就得了,你就知道資本瘋狂砸給互聯網不是沒有原因的,葯企這回報率也就那樣了。還有幾個回答里特別low的說成本都花去公關花去營銷了,人家是做企業又不是做慈善,怎麼賺錢怎麼來好么,市場經濟,你不幹有人干。美國的葯企就是因為遊說能力渣,政府那頭是後娘養的,天天被人在海外侵權也沒人管,議價也經常是企業和政府議價,這個渣遊說能力對美國醫保佔GDP那麼高人均壽命還那樣可以說功不可沒。
人人生而平等,死亡卻從未平等過。在經濟收入越來越不平等的今天,為什麼有人會期待葯企能逆轉死亡的不平等?愚蠢。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破產了。
資本主義市場行為很正常啊
不然呢?
都當資本家是活菩薩?花錢買回來賠錢玩啊....
醫療在本質上就是拿錢買命,不嫌自己活的好活的長你就會一直掏錢掏下去啊~
最後定價是根據產品的使用人群和付費人群綜合評定之後出現的。對藥廠來說掏錢的最終還是保險公司和政府補貼,他們能同意藥廠就敢漲。
沒補貼沒保險的屌絲?買不起命就別得這小眾的病么=。=
日報上看到了推送,就來答一下。利益相關:free lancing consulting,主要知識範圍在製藥業,大部分工作屬於secondary market research,和government pricing, commercial contracting, pay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部門有很多接觸,不直接接觸定價部門但讀過他們的SOP。之前主要做過的領域是糖尿病和心血管。
先說結論:對於整體美國人來說,在該葯是市場上普遍會用的葯的前提下,提價的影響不會很大。
首先要澄清Shi Hong提到的「不允許議價「。
CMS (Center for MedicareMedicaid Services) 對Medicare, Medicaid, Tricare, DoD這些部門都有明確的報價標準,不是可以」議價「的。CMS規定,製藥公司必須以」最優價格「將藥物賣給以上這些部門,Medicare Part B是包括在其中的,並沒有」Medicare不能議價「這麼一說。Medicaid一般分兩種:美國政府和第三方保險公司共同承擔的managed Medicaid和聯邦及州政府共同承擔的fee-for-service medicaid,government pricing里主要是針對後者。每個製藥公司在CMS的章程允許範圍內可以自行定製SOP,公司內部的法務部審核以後提交給CMS。
下面再說占人口60%的商業保險。商業保險大部分情況下是僱主為員工提供,以前有很多自由職業者認為自己身體健康不上保險,自從Obama Care出現以後沒有保險的人會被從年收入中以一定比例扣除一筆錢作為不上保險的罰金,所以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有保險。沒有商業保險的,也都被Medicare和Medicaid覆蓋了——從專門統計保險覆蓋率的MMIT的數據看,僅僅是商業保險和Medicare Part D的覆蓋人數就達到了將近3億人。所以在美國,大部分人是有保險覆蓋,只要藥物被保險覆蓋,病人可以付比原價低得多的價格買到。
這就是結論成立的重要前提:該藥物是被廣泛使用的,市場佔有率較大的藥物。一般情況下,對於這樣的藥物,製藥公司會想大力保有當前的市場佔有率的;商業保險公司和Medicare Part D (Part D是專門針對處方葯的保險)也會希望繼續為病人提供已經被醫生推薦並使用多年的藥物。在」議價「中,製藥公司並不是同之前答案提到的」保險公司「議價,而是同pharmacy benefit manager (PBM) 議價,PBM是負責協調製藥公司,醫療保險計劃,和藥房的機構,大型PBM下面也會有自己的保險計劃。對於美國市場來說,前10的PBM已經覆蓋了80%的Medicare Part D人口和60%的商業保險人口。換句話說,只要前10的PBM說我們決定繼續覆蓋這個葯,病人就無需支付高昂的」原價「,而是按照PBM的formulary標準來付,Tier越低病人需要自行支付的copay就越低——比如Tier 1一般一劑葯只需要支付$10以下,Tier 2一般$20,Tier 3一般$50。
那麼Tier是如何決定的呢?是PBM和製藥公司協商決定的,而協商的對象是一個叫做rebate的東西——簡單粗暴地說,製藥公司給的rebate越高,PBM給的tier就越低,病人的copay就越少,製藥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就越大(我聽到你們心裡在說什麼——你們想對了,這就是合法的回扣)。當」製藥公司想大力保有當前的市場佔有率" 的前提成立時,製藥公司會想方設法讓PBM給自己家的葯一個低的tier,實現的手段就是更高的rebate level。最後回到病人身上,他們的copay最多是從原來$15變到了$50,雖然是受到了影響,但也不是外表看上去那麼慘。
那麼不小心你的保險公司的PBM就跟製藥公司談崩了不覆蓋這個葯了呢?還是這個前提:對於成熟的葯來說,大部分的PBM都會願意保(他們也要繼續保有已有的客戶群啊),所以大不了換個保險計劃。
最後你們又問那低收入群體怎麼辦呢?Medicaid, Medicare Part B, Tricare這些的定價,rebate level都是要考慮進去的,不會出現Medicaid的病人不小心要付比商業保險病人的copay要高的這種事情——多了一分錢對於製藥公司來說就是幾百萬的罰款。所以government pricing這個部門在美國的製藥業屬於愉快地掌握公司財政命脈的重要部門之一。
最後的最後我們來複習一遍:這是一個市場佔有率比較大的葯,因此即使標價非常高,製藥公司也會同PBM協商通過高rebate獲得低tier,使得病人不需要支付高額價格,從而保有市場佔有率;而對低收入群體,退役軍人來說,CMS規定他們拿的價格一定會比商業保險覆蓋人群更低。而美國現在的情況是幾乎人人都被強制了醫療保險,所以單純的提高藥物價格50倍,並不會整體對病人產生每年50倍的藥物支出。既然題主都點明了是「春秋筆法」,那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如果僅僅看題主給出的事例,上面有幾位說得很好,乃是華爾街的小嘍啰玩花活。
但如果「春秋一下」來看,這裡涉及到很複雜的問題了。
1. 醫藥企業也是企業,目的是為股東盈利
2. 醫藥研發投入不菲
3. 很多藥物是特效藥,消費群體有限
以上三點就導致出現一個問題,如果說,僅僅就醫藥企業的觀點看,其開發特效藥的意願當且僅當某種特效藥物的(在一段時間內)的投入產出比符合或高於其機會成本時,才會出現。換句話說,得有一定數量的錢賺(注意,不是能賺就行)。但是,就消費者來看(我們不妨把其需求看做是剛性的,也就是必須依賴某種藥物治療或緩解其癥狀),當滿足上一個前提時,這個藥物的定價可能已經過高了。這時候咋辦?
按照某種所謂自由主義的觀點看,理論上說,你傾家蕩產也得買,誰讓你得這個病了?但從倫理角度看,顯然有社會救濟的必要,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得病,往往也不是「故意得病」來「享受政府補貼的藥物」,同時人人都可能得某種奇怪的病症,而疾病威脅個體的根本權利(這裡可以套用一下康德的倫理學,你希望你得了奇怪的病買不起葯么?)。所以按道理說,這個事情得社會救濟,一般來說就是政府出面給藥廠一個補貼,讓這個藥物可以以比較能接受的價格在市場上流通。
然而問題又來了,A企業研究了藥物甲,沒生產,直接把專利以研發費用的3倍賣給了企業B,企業B之所以要買,是認為買了之後以1000元一瓶的價格銷售可以獲得不錯的利潤。結果這個定價消費者覺得太高了,怨聲載道,按我們上面的說法,這時候政府得出來補貼了吧?但政府的思量這個事情,如果就這麼一直補貼下去,你專利倒手次數越多,政府開支就直線上升,這也不像話,政府的錢是納稅人的錢,總不能就這樣被你們賺走吧?但如果政府立法禁止這麼干呢?那誰還去研發什麼「特效藥」?
所以這個問題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更不是一句話就能給出解決方案的。(「死了活該」和「政府買單」都不像話)
然而!有一種情況是肯定有問題的,就是這個葯價高,不是藥廠的自發行為,是在藥物流通過程中,因為非市場因素提高了其銷售價格。比如,你這個國家對於醫藥企業的設立有限制,不允許或刻意限制私人企業,哪怕符合資質的,來開設藥廠,導致絕大部分藥物是國家控制的藥廠生產的,然後通過行政手段提高藥物價格,或者不生產成本價格都較低特效藥A,轉而生產價格很高的特效藥B。這就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不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允許私人設立葯企,那麼私人葯企就願意生產A,或者以比國家葯企更低的價格來出售另一種特效藥C。這樣患者就能得到,或能夠選擇更便宜的藥物,這種可能性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政府通過國家壟斷和行政行為消滅了這種可能性。這樣的話,對於作為納稅人的患者,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倫理的。又是一條移民廣告。
Daraprim/乙胺嘧啶
62年前發明的葯
早過專利保護期
其它藥廠可仿製
中國有8家藥廠有生產批文
售價應該不會太誇張........
PS:
幾年前,達拉匹林的價格僅為1美元一片
但在2010年,葛蘭素史克將它在美國的市場開發權
賣給了核心藥業
自此迎來了漲價潮
益邦實驗室收購了核心藥業
將達拉匹林的價格
提高到了每片13.5美元
現在,售價是每片750美元
一盒30片裝達拉匹林的價格
超過了2萬美元
瞄準了某些疾病的特效藥
然後,大幅提價
已經成為了一股趨勢
Cycloserine被Rodelis Therapeutics收購後
價格從30片500美元
上漲到了10800美元
Doxycycline的價格
已經從2013年10月的20美元一瓶
上漲到了1849美元一瓶
我下面的說的話可能很多人不愛聽,不過確實是我發自內心的想法。
在評價是非之前,我們需要澄清一些事實。
美國的醫療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沒有之一。但是同樣地,美國有極其發達的醫療保險制度。當然,我們不能否認:
美國的醫療保險的完善導致了醫療費用的飆升;醫療費用的飆升又進一步地促進了保險業的發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即使算上醫療保險抵消的部分,美國患者付出的經濟代價,依然是極高的,可能依然是世界第一。
很多美國人沒有保險,尤其是窮人。
保險並不是永遠都會報銷你的醫藥費,比例也很不確定。
但是在加了這麼多前提之後,我們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平均來講,患者對某種葯真正付出的價格是低於售價的。
為什麼要強調這個事實?因為該CEO在他的解釋中提到:「我們願意免費為買不起的人提供葯。這個定價主要是面向保險公司的」。
我知道很多人對他的說法嗤之以鼻,但是在我看來,至少後半句是大部分事實。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美國所有的藥品定價都是這樣的——其售價是面向保險公司的。患者真正掏的錢(out of pocket)是要低於這個價格的。至於是「略低」還是「遠低於」,是個定量而不是定性的問題,我們後面會講到。
至於前半句,「我們願意免費為買不起的人提供葯」,我對此不進行任何評價,你可以認為是一派胡言,可以認為是公關手段。但是我仍然想在這裡貼出來。因為我希望在我們評價一件事的時候,至少應該知道反方觀點,這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理性的做法。
--
釐清了由名義售價造成的許多被誇大的事實,我們可以真正意義上地開始審視這件事。
在製藥界,最臭名昭著的「資本主義毒瘤」當屬「專利壁壘」導致的壟斷,但是弔詭的是這件事兒根本不牽扯到專利壁壘。在該新聞中涉及到的葯daraprim,根本是個毫無技術含量、專利幾十年前就過期的老葯。所以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壁壘」阻止其他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但是為什麼依然會形成現在的自然壟斷的局面呢?
一句話,這葯的用戶太少。某種意義上說,是「孤兒葯_百度百科」。由於藥物這種商品的特殊性,其初始成本太高(生產線、銷售鏈、FDA審批,我甚至都沒有提到研發,因為對於這種老葯並沒什麼龐大的研發成本),對於這種售價過低、銷量不足的產品,廠家可能需要一個極長的周期才能收回初始成本,遑論盈利了。自然,其他企業作為後來者就沒有任何興趣來參一腳。而對於原有的生產商而言,既然形成了自然壟斷,藥品又是剛需,他必然會一直漲價到其對手覺得開始有利可圖、進而參與競爭的地步。如果能賺300,為什麼只賺10元?這位CEO的公司可能步伐快了點扯到了蛋(他們當然知道會有輿論反彈——這是屬於他們的「成本」範疇之內的。但是他們顯然沒想到輿論反彈會這麼大),但是悲哀的事實是,資本主義的底線永遠只有法律(很多時候甚至低於法律),寄希望於他們受到道德層面的約束只能是幻想。你可以批判——輿論的壓力可能能救一時之火,但是不會解決任何根本性的問題。這樣的故事只會在你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而同樣的故事其實在中國照樣有發生。我們沒有聳人聽聞的「XX藥廠把某葯漲價幾十倍」,因為國家不允許。但是我們有廉價常用救命葯一葯難求 黑市價格翻至500倍——這又好到哪裡去呢?
不要再拿「藥品是救命的特殊商品,不能適用於一般商品的價格規律」這一套出來了,對於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政府覺得某個藥品必須以合理的價格存在於市場上?很好,請掏錢補貼製藥公司。或者乾脆政府自行生產。資本家永遠是逐利且是逐最大利的,你不讓我漲價?那對不起,我停產,你總不能拿槍逼著我生產吧?
讓我們回到保險。雖然在某些人眼中保險公司是可鄙的、不產生任何實體的二道販子公司,但是保險公司制度恰恰對於上面提到的孤兒葯的保存有積極的作用。商家可以對這種生產量太低的藥品採取高售價,其成本會被攤平到所有保險購買者身上,被整個社會無形地消化掉。同理,如果採取政府補貼的方式,其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成本攤平到了所有納稅人頭上而已。
--
我覺得自己有些啰嗦了,有必要重新提煉一下我的觀點。1. 資本家唯利是圖。「道德」並不是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但是道德會被折算成相應的成本來進行考慮。
2. 我們可以也應該譴責資本家貪得無厭的行為——如1中所說,輿論的壓力確實會對價格產生影響。但是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遊戲規則就是如此。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3. 雖然製藥業是一個非完全競爭的市場,但是依然遵循基本的經濟規律:供需和成本兩者共同決定了價格。單就「孤兒葯」這一特例而言,由於一、消費者是剛需;二、消費者太少每人攤的初始成本多;三、初始成本太高無第三方願意參與競爭——其價格的水漲船高恰恰是市場決定的必然結果。
4. 指望靠政府干預定價的方式來阻止這類事情的發生是行不通的乃至短視的。製藥方擁有殺手鐧——停產。貴得很的葯&>&>&>買不到葯
我貌似看到一篇報道,說其實這個人購買藥品生產權並且突然大幅提價,其實是為了在金融市場翻雲覆雨。比如說這一次,人為製造製藥行業的巨大丑聞,導致股市上相關股票暴跌,他從中做空獲取了巨大的利潤……話說這麼複雜的腦迴路,真不是我們這種普通人能理解的。
真-奧義-大美利堅藥丸。製藥行業向來不要臉,沒想到會不要臉到這個地步。
很多人認為藥品之所以很貴,是因為研發成本佔了大頭。但實際上,製藥產業花在市場公關和政策遊說上的錢不亞於用於研發新葯的錢。比如說,在美國,製藥行業在政策遊說方面向來一擲千金,遠遠超過其它行業。僅在2002年,僅在華盛頓特區,製藥企業公開的遊說金額就超過了2.3億美元,若加上在地方上遊說金額,未公開的遊說金額,估計是天文數字了。然而,更多的金錢花在了市場公關上,我們看一下《nature》雜誌的報告(nature是國際最頂尖的科研雜誌):「During 2012,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pent over $27 billion on promoting drugs, of which $24 billion was on marketing to physicians with the balance spent on consumers. The majority or about $15 billion was spent on
detailing—face-to-fac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aimed at doctors and
pharmacy directors, including wining and dining doctors, and promotional
gifts.」 大意如下: 在2012年,製藥行業花了270億美元推銷藥物,其中240億作為推銷費用給了醫生,而代價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其中最主要的大約150億用於個人(推銷員)對個人(醫生)的推銷活動,包括吃喝及送禮。(資料來源: Restoring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s reputation : 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270億美元啊!怪不得在美國醫生是最賺錢的職業。
那麼,在中國呢?當然,我們普通人很難獲得數據。但是,從側面上得到的一些信息可以說明製藥公司的公關花費。事實一:在中國大陸,大公司藥物的價格一般遠比在附近的其他國家及地區(如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等)的價格高,儘管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的人均GDP更高。事實二:中國貪污腐敗更嚴重。事實三、前葯監局局長鄭筱萸因受賄罪被判死刑。事實四:中國海關、警方對製造、運輸仿製葯的查處及判刑非常嚴厲,當對仿製葯製造者進行不公開審判時,跨國公司代表可以在法庭上與法官談笑風生; 於此同時,跨國公司在歐洲卻因阻礙仿製葯的流通而被懲罰(強生諾華涉嫌阻撓廉價仿製葯上市銷售 或遭歐盟處罰)。事實五:中國醫生待遇非常差,年輕醫生非常苦逼,但年老有權的醫生大都生活非常優渥。事實六:媒體和大V(以薛蠻子為代表)瘋狂攻擊仿製葯,用製藥公司提供虛假數據解釋藥物為什麼那麼貴,替跨國製藥公司不斷叫囂。
總之,世界上只有兩種好葯: 大霉果藥丸,大青果藥丸。
======================================================================
回復諸如"人家憑什麼要臉啊,你覺得暴利你去研發啊"這類問題:
1.很多藥物的研發是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科學家做的,然後把這些成果發表到公開雜誌上,很多製藥公司就會拿著這些發現改幾個基團做一下臨床測試申請專利了,至於能不能申請成功,就看關係和遊說了.
2.以這個案例為例,製藥公司老闆並沒開發任何藥物,僅僅通過買賣專利隨意漲價賺錢,這是完全的資本遊戲,與研發沒有任何關係.
民主國家的漲價就是自發的市場行為,由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的。
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即為合法
目前來看,「購得特效藥達拉匹林(Daraprim)生產權後將葯價哄抬 55 倍」這一行為是Martin Shkreli一系列疑似欺詐行為中的一環,購買並抬價不是他的第一步,靠抬價增加利潤也不是他的目標,而賣空更不是他計劃中的最後一步。
前情提要:正在收集信息琢磨哪天寫寫自己的總結呢,今天突然發現Martin Shkreli這哥們被抓了。被抓了不說發現一下子他爆出來好多劣跡,多得把我都嚇了一跳。
本來呢,知道這事後,我對Shkreli先生的動機之猜想大概是這麼演化的:
1 就是提價賺錢
2 八奇思維,引發美國社會對醫藥業亂象的反思
3 難道是密謀引發輿論反轉賣空
4 不對,看來還就是提價賺錢
今天一看新聞,我了個X,沒想到他遠遠不只是個把葯價翻了50倍的基金經理啊,犯的事多著呢,上面的動機猜想要加一條了:
5 這是他連環騙的一環 &<——new!!
1 Martin Shkreli先生的連環騙生意經
信息來源:http://www.bloomberg.com/features/2015-martin-shkreli-securities-fraud/
——————————————————————————————————————————
In the federal indictment and a complaint by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uthorities say Shkreli began losing money and lying to investors from the time he began managing money. In his mid-20s, he got nine investors to place $3 million with him and at one point he had only $331.
...
Barely 23, he was managing hedge fund Elea Capital in New York and lost it all in 2007. Around then, a trade with Lehman Brothers ended with a $2.3 million judgment against him, prosecutors said. In 2010, he lost his clients』 $3 million investment in his new fund, MSMB Capital.
In 2011, he bet that shares of Orexigen Therapeutics Inc. would fall and wound up owing $7 million to his broker, Merrill Lynch, authorities said. He couldn』t pay, and he, an unnamed accomplice and MSMB Capital eventually extinguished the debt with a $1.35 million settlement, they said.Part of that money came from his next firm, authorities said. After the collapse of MSMB Capital, Shkreli launched MSMB Healthcare with about $5 million from 13 investors. He paid himself 「far in excess」 of the agreed-upon 1 percent management fee and 20 percent profit incentive, according to the SEC.
Shkreli then used cash from MSMB Healthcare to invest in Retrophin,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y he founded in 2011, even though it 「had no products or assets,」 prosecutors said. Later, he used the assets of Retrophin to repay angry investors in his hedge funds, prosecutors said.
Shkreli is confident that he will be cleared of the charges,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on his behalf.
Shkreli is particularly disappointed that his litigation with Retrophin has become a government enforcement matter,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He also denied the charges regarding the MSMB entities, which he said involve complex accounting matters that prosecutors and the SEC fail to underst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不願意讀英文的朋友們看一下總結就好了,以下是Martin Shkreli先生的投資史(根據檢方指控材料整理):
2007年,他的基金 Elea Capital虧光了,主要是因為被雷曼兄弟破產帶的(咳咳,造孽啊雷曼……)。
後來他新搞了一個基金MSMB Capital,不過這次投資好像還是不怎麼樣。2010年他又虧掉了300萬刀,嗯,自然都是投資人的錢。
2011年他做空Orexigen Therapeutics Inc. 結果欠了他的股票經紀人700萬刀。最後他靠自己,上述MSMB Capital基金和某位協助者出資,花了135萬刀算是把這筆帳了清了。
他用來還錢的錢哪來的呢?其實他又搞了一家叫MSMB Healthcare的公司,搞到了約500萬刀投資。這些錢他拿了一些來還債,拿了一些來投資他的新醫藥公司Retrophin,還拿了一些給自己爽。
這Retrophin是個憑空冒出來的醫藥公司,既沒有發明什麼葯也沒什麼資產,不過他居然還是撈到了投資,然後靠這個給之前投資他基金的人還上了錢。不過跟Retrophin的帳他就沒結清了——一年前Retrophin公司發現被Shkreli忽悠了就把他開了,9月份爆出他把Daraprim抬價50倍的消息時,Retrophin的投資人還在跟他打官司說他挪用了6500萬刀公司資產。
從Retrophin開始,Martin Shkreli就走上了一條「正路」。何必費勁搞個基金然後忽悠人投資再偽造收益率呢?直接搞個皮包生物公司,找一種沒有替代品的藥品,買下獨家專利或者生產權,然後提價。於是公司股價會漲,投資者會覺得前景很不錯,投錢!至於以後這葯提價了能不能賣掉,或者能不能按照提價後的價格賣掉就不用管了。反正有人給她投了錢,這樣他就能補上給之前投資者畫的大餅,然後再物色下一個藥物作為目標,接著再建一家公司,或者乾脆強行併購一個……
When Shkreli was working for Cramer』s firm, he was still a teenager. After recommending successful trades, Shkreli eventually set up his own hedge fund, quickly developing a reputation for trashing biotechnology stocks in online chatrooms and shorting them, to enormous profit.
Widely admired for his intellect and sharp eye, he set up Retrophin to develop drugs and acquire older pharmaceuticals that could be sold for higher profits.
現在事情揭發出來我們都知道了,他只是打算把氣球越吹越大,實際上他搞的一切基金公司什麼的可能根本沒有一點收益。
美國很多網友都在納悶這傢伙怎麼干出了把Daraprim提價50倍這種招人恨的事情後還能在推上繼續光明正大地顯擺自己的辦公室和土豪生活,一邊嘲諷憤怒的網友一邊指點接下來什麼股票可以做空,現在看他可能是靠這種招數冒充投資大師一路忽悠過來的。
Turing, which is less than a year old and has raised $90 million in financing, has followed a similar strategy with the purchase of drugs, including Daraprim.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Turing製藥購買Daraprim獨佔權然後提價,不料這次被媒體踢爆,群情激憤。大家以前還納悶他為什麼這麼作死,現在看他就是一路騙過來的,這簡直是他生意經里自然而然的一著啊(AKA:還是作死)。
全美一片罵聲,大家可能覺得他該收斂了吧,至少該低調一點吧。結果他嘴上完全沒有收斂,推上一直在熊孩子一樣地跳,跳得不行。
(Daraprim漲價50倍)希拉里:「降價10%這簡直是糊弄人。我說過了,FDA和FTC需要行動起來保護消費者。「
Martin Shkreli: 」呵呵「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5-11-19/kalobios-surges-seven-fold-after-investment-from-martin-shkreli
Shkreli recently bought a majority stake in KaloBios Pharmaceuticals Inc. after Turing received a warning from the New York attorney general that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for Daraprim may violate antitrust laws. State officials made their concerns known to Turing and Shkreli in an Oct. 12 letter obtained by Bloomberg.
KaloBios recently acquired the license for benznidazole, a standard treatment for Chagas, a deadly parasitic infection most common in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The firm announced plans to increase the cost from a couple hundred dollars for two months to a pricing structure like that for hepatitis-C drugs, which can run to nearly $100,000 for 12 weeks.
之前的Daraprim事件觸發眾怒,Turing 公司也收到了檢方警告,這下Shkreli不能用Turing搞大新聞了,但是他人可沒閑著。就在這兩個月里他又下手控股了另一家公司KaloBios Pharmaceuticals Inc. 的股票。這家公司買到了苄硝唑的生產許可(是不是獨佔許可目前未見新聞消息),這個是治查加斯症的特效藥。接著這公司就宣布計劃給藥品漲價…… 似曾相識?
KaloBios的股價變化圖。上個月Martin Shkreli收購控股的時候大漲,這兩天他被抓了就腰斬了。
「Shkreli essentially ran his company like a Ponzi scheme where he used each subsequent company to pay off defrauded investors from the prior company,」 Brooklyn U.S. Attorney Robert Capers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se charges,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s which have been languishing for considerable time, have been filed at the same time of Shkreli』s high-profile, controversial and yet unrelated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The government suggested that Mr. Shkreli was involved in a Ponzi scheme. Ponzi victims do not make money, yet Mr. Shkreli』s investors enjoyed strong results.」
當然,現在Martin Shkreli被抓了。SEC指控他「欺騙客戶,挪用新基金/公司的錢彌補上一次失敗的虧空」。 或者乾脆一點說,疑似龐氏。
這回估計真得進監獄了,騙總有騙到頭的一天的,Martin Shkreli先生。
只可惜被他騙的投資人的錢可能要打水漂了。
(順便說一下,Martin Shkreli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在美國金融界玩把戲,不要以為SEC抓不到你,他們都拿小本本記著呢,攢一堆黑材料過10年再抓你都是有可能的)
——————————————————————————————————————
2 你以為只有Martin Shkreli在惡意抬價,錯了,這是美國製藥業的「Common practice」
計劃以後再寫的部分:
2 論Martin Shkreli到底是不是打算做空 &<——估計不用寫了
3 FDA現行制度之不足
4 製藥業擺脫不掉的原罪
不得不說,醫改之後,中國也已經朝這條路走了,危機顯現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人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由自主地預設了一個【患者就是應得這個葯,不讓他們買到葯你就是殺人犯,至少是個罪人,不道德的人】這樣一個前提。問題是人家發明了,生產了,賣了這個葯,在你買回去之前,產權上和你有什麼關係呢?你病再重又跟有這個葯的人有什麼關係呢?你病你有理?
本來你病了沒藥可治就要死了,現在有人發明出這個葯,並且生產出售,至少給了你一個活下去的機會,不去感恩都不說了,還要對別人口誅筆伐?那麼這個葯被發明出來之前,你連活下去的這個機會都沒有,你該怪誰去?
葯是人家的,沒有義務必須賣給你,別人沒有義務救你,也不是你本來天生就該得這個葯,人家賣多貴也是人家的事情,你的命也不是人家的責任,所以說,到底在怪罪什麼?推薦閱讀:
※知識應不應該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
※為什麼在家裝行業沒有形成行業巨頭企業?
※對於「人在不理性時會如何決策」,目前經濟學有哪些研究結果?
※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很少人在半夜裡去購物,為什麼一些超市還會選擇 24 小時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