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這麼多上海財經大學的學生?

發現以下現象: 1. 同是財經類大學,其他學校(中財、西財etc.)的知乎活躍用戶&知乎牛人似乎要少得多呀? 2.很多經濟類的問題,我點開答主一看,好多上海財經大學的呀~~
——————————————
關於各財經類學校的簡稱,據了解~
中央財經大學:平時聽到央財 要多一點,後來發現 央財 的老師和學生內部用的簡稱是 中財~
上海財經大學:大家都叫 上財,在上財老師學生都用 財大 這個簡稱~
西南財經大學:好像在哪裡都是西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個我真的不知道,答案里有同學說有 中財、中南財、財大等說法~


別的學校的過來強答一記。

題主看見這麼多上財的,推測你關注的是以經濟學為核心的一圈話題。那麼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問「知乎經濟學類話題下的活躍用戶到底是一群什麼人」。

我個人的經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海外(美國及英聯邦國家)讀博的,一類是國內土博/土碩但身處海歸主導博士生培養的學校的。不屬於這兩類的高水平用戶也有,但比較少。

那麼國內哪幾個學校的經濟學部是海歸住到博士生培養的呢?我第一時間能想起來的是清北+上財+央財部分系+廈大(集中在王亞南?)。這其中,又以上財的步子最快。我記得上財是國內最早引進助理教授制度的學校(好像沒有之一),也在10年左右就開始大規模招海歸博士任教。當時我還在某黨校念本科,我們當時覺得黨校要是不抓點緊,上財在發表上很快就要超過我們了。結果是,僅僅5、6年後,就不是超不超過的問題了,簡直是吊打ˊ_&>ˋ

那麼為什麼活躍用戶是這麼一群人?只要想想人為什麼會主動貢獻乾貨就好了。兩個主要的變數:一個是有多少乾貨,一個是得到正反饋的概率有多大。後一個又和其他活躍用戶認不認你的東西非常相關。

那麼下面我提一個猜想:有一個變數跟乾貨和正反饋概率這倆變數都明顯正相關。這個變數是:這些用戶的老師是誰。

前面說了,活躍用戶要麼是英語國家讀博的,要麼是在海龜主導博士生培養的大陸學校讀博/讀碩的。所以這兩類的人老師其實是同一批研究生院培養出來的。

一個旁證是:在歐洲大陸和日本的經濟學名校——德法日的一堆、義大利的Bocconi,西班牙的UPF+卡洛斯三世,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荷蘭的蒂爾堡等學校讀博的中國人其實一點也不少。但在知乎活躍用戶里這類教育背景的人一隻手屬得過來。

綜上,知乎經濟學領域的活躍用戶是同一撥人教出來的。這解釋了一部分問題。下面來說說為什麼國內讀博的人里,上財的人看起來比清北央財廈大多?(為什麼比國外學校多這個問題平凡,因為國外大概30個學校的中國經濟類博士加一起能有國內一個學校的經濟類博士多)。

這事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個power law,背後動力就是 @慧航 說的peer effect。哪個學校產生一個種子用戶(回答特別多且回答乾貨比例高)這事比較隨機。在如何衡量知乎用戶的重要度——基於一種新演算法的試驗(附數據及代碼) - EconPaper - 知乎專欄這篇文章的表裡,我們看到 @慧航的相對重要度明顯高於其他用戶。所以我推測他是上財種子用戶的可能性最大。

到這,我的猜想就基本結束了。原因有三個:
1)上財博士生和知乎活躍用戶是同一批人教出來的
2)上財博士生(作為集合)是潛在活躍用戶中最大的幾個池子之一
2)上財博士里的種子用戶在知乎經濟學話題里相對重要度最高(換句話說貢獻最大)

====================================

附註:
我的時間線上,最受經濟學話題活躍用戶青睞的答案有兩類:一類是類似文獻綜述的,一類是類似講義的。我關注的人一般不太青睞類似分析師報告和職場雞湯的答案,但其實這類答案很多。當然,我的時間線是我玩知乎兩三年來不斷關注取關演化而成的。我猜測應該也有不少人的時間線上,推送的以分析師報告+職場雞湯類的答案為主。不知道其他經濟學話題下活躍的人時間線都是啥樣。


  1. peer effect
  2. 上財的博士生時間非常自由
  3. 在知乎這個偏向以乾貨說話的平台,上財的學生在知乎顯然比在微博更有優勢

最後, @真名就叫湯堅強,我真心擔心你旦學生的素質


因為學財經的都是大忽悠啊~


1 因為有很多投行啊金融問題 剛好財大在魔都的這個領域不錯
2 財大學生內心的驕傲和自卑隱隱作祟 導致回答問題十分熱情
噢我是財大的 表和我爭辯上述第二條 你說不是就不是╮(╯▽╰)╭


匿名吐個槽吧,我東財存在感好低啊,也沒少回答問題啊,唉...


從器物層面上說,上財校園裡面的網路質量很好,比較便宜實惠,有線和無線都比較穩定,特別是無線即便全覆蓋。(我上海的某同學說學校的網物美價廉,讓他都想一輩子住在學校裡面...)這就從側面為大家提供了上課和平時利用各種埠做自己想乾的事情的便利條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上課無聊時刷知乎,因為在我快畢業之前我都不怎麼用知乎,而我快畢業的時候也不用上課了,但我懷疑這種人的比重還說蠻高的(相對而言)。畢竟教室無線網路還是很爽的。(但是這個學校平時考試的時候不來個屏蔽什麼的,也著實助長了某些同學 達不溜C 一下的xx行為。 怒黑一記...)

另外空調也是全覆蓋了,涼爽的氣溫有助於思考問題,或者使人更加平和樂觀,樂於回答問題。(秀一記空調...)

從制度層面上說,(我這種翹課翹太多的人... 居然還能瀟瀟洒灑的畢業大吉,然後準備走向人生巔峰... 呵呵。就不提了) 這個學校對上課的要求不是特別高,(我覺得有些課程那質量,去上了也是慢性自殺)。一般點的人,去上課,愛幹嘛幹嘛,一直玩手機,也不會有那個老師主動管,(例外也有,是金融學院的鄒平老師,上課那酸爽,逼著你回答問題,猶如minigun)。再過分一點的人,心情不好了不去上課。像我一樣的人,心情好才去上課。自己的世界,自己做主;自己的時間,自己把控。(但也有輔導員去寢室樓那邊狩獵翹課者的行動...)
自由不是掛在口頭上的,自由是要看實際行動的。「自由而無用,自由而無用」,大概是隔壁某學校的主張。
你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做與上課相比,對自己更優的事情,這也不錯。

另外,我一直在懷疑,經濟學院的同學們在校中校學習,那個學院的學業強度和要求都有些和和諧了(相對於別的學院),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

關於「財大」,以及諸多財經大學稱為的問題。我主要了解北京和上海的情況。去上海之前,一直稱某大學為上海財經or上財,以上海體現其地點,以財經體現其領域方向;而在上海,本地人一般稱其財大,隱去去上海的地點屬性,因為當地眾所周知,當地財大特指上海財經大學;而在校內,稱謂大概是上海財大。對此我有些不解,為何執著稱大? 原因恐怕有二,其一是稱某大某大的約定俗成,北京大學叫北大,清華大學叫清華,復旦大學叫復旦,同濟大學叫同濟,浙江大學叫浙大,規律似乎比較顯而易見,名字特立獨行的就叫名字,名稱含有地域稱為的就叫某地簡稱再加大,但對於上海財經大學這類地域加領域加大學的情況,比較複雜,師範類大學叫師大,政法類和財經類沒有那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北師大,華師大,華政... 而上海財經大學... 不叫上財大,但可以直接叫做上財;

第二點...(黑一下吧) 因為叫某某大可以體現它是個大學,而不是某某學院...

中央財經大學,叫央財or中財;對外經貿大學,叫外經貿or對外經貿,叫貿大的也是最近才聽說。

利益相關:
從北京殺向上海,再從上海殺回北京,成功躲開四年霧霾;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專業本科畢業,等待去中關村念研究生的暑假鹹魚。


因為學校妹子多,可以勾搭知乎上的程序員。


明明是一堆寫著THU PKU奇奇怪怪代碼的東東。


我覺得上海交通大學的同學更加多。(=^??^=)


突然感覺好陌生的知乎。。。
接觸知乎的時間比較少,畢竟畢業論文什麼的,當年還是用谷歌比較多,雖然不是同一個類型的網站。。。
其實對外,我們一般都說自己是西財人,對內都是財大的,即便是在西南地區,別人問我是哪個學校的時候,多數的回答都是財大,而不是西財。
當然,回到山東以後,我得很認真的回答別人:我是西南財經大學的畢業生。這裡一個字都不能落。不是嚴謹的問題,而是面臨的巨大的地域差距的問題,倘若我說自己是財大的,HR可能會認為我是山東財大的,也或者補充問一句:哪個財大。。。。
另外,知乎上很多上財的校友么?弱弱的問一下,這個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我的感覺。。。好像沒有那麼多,可能是我遠離金融已經很長時間了吧。。。


在學校里肯定稱呼自己的學校是財大啊,出了門就叫上財,沒什麼奇怪的。

對於財經大學排名,畢竟各種排行榜裡面前三,總是上財、中財、西財。其他財大在財經類大學裡排名都要退後。

……………………………………分割線
我就住在離綠葉最近的女僕樓那間寢室里,哈哈哈哈~~


誰說的,我不信!不然你把公主樓妹子的照片放上來讓我看看!!


我才知道綠葉寢的學妹們喜歡上知乎。。。來提升自豪感的,就這樣


ˊ_&>ˋ在稅務,注會這邊……我校立信人也不少……師哥師姐我在這裡
術業有專攻


推薦閱讀:

怎樣高效地使用知乎?
為什麼知乎的內容會出現在外面?
知乎網裡好像沒有問題分類呀?比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物理化學金融法律?
如果新浪微博利用強大的信息平台做問答類的應用,知乎怎麼辦?
怎麼推薦一個人上知乎?

TAG:知乎 | 上海財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