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人們一直在宣揚要多讀書,很少有人宣揚要多看電影或影視作品?
12-25
個人覺得看電影也很好啊,甚至比讀書更好。
就像大部分電影和小說一樣,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因為它是由書改變過來的啊,並提煉了書中的精華),而對於學術、研究性的書籍也會有紀錄片與之相對應。
有的人說電影太商業化,但商業化的書籍也不在少數啊。
書本、電影、電視劇、漫畫、遊戲、遊戲視頻、A片、B片、限制片、紀錄片、繪畫、建築
看什麼不是看。
完全沒有必要把書,單獨拎出來以示其高一等的地位。
搞特殊只會扼殺當今世界的多樣性。
我承認書本的可闡釋空間可能更大,也是一種更古典的方式。
可唯讀書論,將其拔得虛高,就是在扯蛋。
————————
以上所舉的閱讀對象,都是獨立的形式。
而這些獨立的形式,都有獨立的可能。
個人的大腦無法對除書本以外的對象進行深層次思考,那是大腦的問題,不是對象的問題。
大多數人宣揚要多讀書,堅持排他,只能說明真正欣賞其他藝術形式的人群暫未取得優勢。
同樣看一部A片,
你可以分析人體美學;可以看人物造型設計;可以分析劇情總結編劇的性暗示心理描述;可以鑽研肢體細節;可以分析鏡頭調色分布;可以像看藝術品一樣看它。
你也可以擼完收屌結束。
同樣的作品,不同的深度。
完全不關對象的事。
無意識的自我局限,猛於虎。
讀書的好處是讀者可以在作者的描述中,通過自己的想像創造出場景,通過自己體會書里的環境和氣氛。而這種由你自己映射進腦海的東西,是你最熟悉最能接受的東西,這會給你帶來更深刻的想法,而電影中的描述看似是精華的提取,卻是屬於創作者的,對你來說,這恰恰限制了你自己對作者想法的理解。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作者的寫作也有局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場景細節和人物外貌描寫出來,所以當讀者讀到一段文字之後,他在腦海里模擬出的那一段故事就是作者和他本人共同完成的,是美是丑是溫和還是激昂冷色調還是暖色調,只會出自於讀者自身的經歷和對作者作品的理解。
所以,可以說,讀書是比看電影思想上更自由的事。
《活著》裡邊,沒有一句對富貴的外貌描寫,可當富貴把他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時候,你是不是想到他就像你曾經見過的某個老人,也曾滿臉輕鬆愜意的把自己故事講給你聽,讀著讀著就發現,富貴就像是身邊出現的那些老人們,他在你腦海中的形象就豐滿極了。《檀香刑》里講的一段凌遲刑,莫言寫了足足十頁,透過文字的殘酷感令人喘不過氣,一刀一刀的描寫如同身臨其境,這在電影里你斷然是不敢看的,可就是因為透過這文字的力量,和你腦海里的加工,你讀的渾身戰慄括約肌緊縮,震撼感自然是比電影高一個層次的。
更不必說散文和詩歌,其中的多數東西電影是萬萬表達不了的。
讀書訓練的是我們的抽象思維,然而當今社會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大的東西過於直白,沒有了思考。馬未都在開講啦中說過:我們讀過的那些有意思的書可能對我們的影響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大,恰恰是那些讀起來枯燥無味的書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因為我們每讀一句話都要思考。
僅乃管窺蠡測之見,見笑。
讀書給自己留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就像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從書中學到的獲得的和學到的是不一樣的!而影視劇則是在別人讀了書之後將他們的理解他們的想法以影視劇的形式表現出類,這在無形之中就限制了我們的思考空間!
推薦閱讀:
※具有好的閱讀體驗的網站有哪些?
※為什麼我看不下去斯蒂芬·金的《黑暗塔》?
※韓寒說他每天的閱讀量在五萬到十萬字,他是怎麼做到的?
※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都製造出了那些兵器?
※低頭走路真的跟不自信有關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