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或者簡單通俗的說,別說教派術語聽不懂,要學的太多了,
穿貂小妹真好看,
在那默默剝著蒜。
我要上去搭擱下,
旁邊大哥干不幹?
老妹兒好看嗎?好看。
入你眼享受不?享受。
就在眼前可是是你的不?不是。
叫她跟你顛鸞倒鳳共度餘生,成不?不成。
所以你別鬼迷心竅,豬油蒙心,老妹對你來說只是一忽,你對老妹來說也只是陌路,皆因緣起得現此景,皆因偶然讓你生此情。然後一拍兩散,各回各家。
一旦迷了,住了,倒在老妹的妖嬈一笑里拔不出來了
要麼犯傻被她旁邊的紋身大哥拿金鏈子抽殘廢;
要麼生賊膽,起淫心,鋌而走險,被法院判罪,被大哥追殺;
要麼慾火焚身,找個失足婦女發泄,後果或妻離子散,或身中花柳,或斯文掃地,最次也得搭進去半拉月工資;
就算你又慫、又摳、又廢物,啥也不幹,可天天朝思暮想,寢食難安。
······
我問你值得不?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看了她一眼,從此就不要命也不要臉?
所以不應生色心,不應生執著心。
所以色即是空,佛家之色是指物質現象
我們由男女之此「色」,及物質之彼「色」。
所以世上萬物,皆問一句,是你的嗎?
都道錢是好東西,可錢是印鈔廠印的,銀行發行的,流通到你手上,再流通出去,這才是形成了財富。所以你手上有鈔票半噸,你卡上有數字九位,那只是紙,那只是數字。只有花出去了,完成了這整個過程,才是你的錢。
而一旦你沉在了其中的一步,沉在了銀行上,你可能要成搶劫犯;沉在了你自己的手上,可能你要成守財奴;沉在了再流通上,可能你要成敗家子。
所以不應有分別心,不應有執著心,錢由這四步構成,色由四大合和。甚至你自己本身也是緣起而成。
你只看到了手上的錢,是虛妄,你只看到了眼前的相,是虛妄,你只想到了自身,是虛妄。
錢終究要散,相到底要破,你總是要沒。
心掛住了要煩,身掛住了要痛。
「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所以別太貪,別太執,他來隨他來,他去隨他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可是這是佛所說,佛所悟,佛所語。
你是佛嗎?不是!
所以不要滿口「諸相非相,諸法空相」的嘴炮。
相的空的,空不是沒有。
空相不是讓你拋棄一切,自斷己命。空相不是讓你兩眼一閉,兩腿一盤。空相不是讓你不管不顧,醉生夢死。空相不是不作不為,而是不受其擾。
先學習,再體驗,再貫徹,再自然而然,一步一步來,別用力太猛。
*****
我這隻能給你這麼方便俗講,要得其真諦正解,還是自己感悟去
摘自四川大學陳兵居士的《金剛經》宗要釋論: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破相顯性,示實相無相 為此經說示實相真如的方便。相,梵文曰攞乞叉拏(laks ana),意為相狀,指心識對事物形相狀態性質等的分別。《楞伽經》解釋說:
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
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謂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對境所得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感覺經驗,及意識所分別的「法塵」(概念),統稱為相。質言之,所謂相,指人通過感知器官所得的認識,這種認識由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組成。前五官所得色聲香味觸相,通常由第六意識所分別的「名」(名詞概念)表示,與名密不可分。《楞伽經》所說關於認識活動的「五法」中,分常人的認識為相、名、妄想(思慮中以名言表示眾相)三者;「三自性」說謂相為依他起,名為遍計執。這裡對「相為依他起,名為遍計執。」作一下解釋。關於名、相之不實,《大乘密嚴經》有偈說:
名唯遍計生,相是依他起。
謂相依他(因緣)而生,非自然本有;名依相假立,經過了主觀意識的加工,人們往往忘記了名言之假借不實,而執著名字所表即是實事,男即是男,女即是女,我即是我,眾生即是眾生……這叫「遍計所執」(周遍計度一切名言即是實事)。遍計所執,即是我、法二執。有比喻說:遍計所執的名,就像人夜行踩著一段繩子, 誤以為是蛇而驚惶恐懼;依他起的相,就像那繩子的本身,雖然沒有誤認為蛇,但卻不知繩子也是假相,是草縷、人工等因緣和合而成,唯認繩為繩,也屬法執。
此經中的相,從其在前後文中的涵義而言,實際上包括了五法中的相、名、妄想及三自性中的依他起、遍計執二相。
相與名,在人們認為正確的認識中,是被公認為如實反映了客觀真實的,此經中佛卻偏偏要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即不實(非不依一定條件而生起存在的實在),妄即不真(非事物本來面目的直接呈現),為什麼?經中沒有象法相唯識學那樣從認識論、心理分析的角度詳加辨析,只是以「即非」、「是名」的金剛寶劍斬絕一切相。當場聽法的大阿羅漢們,當然不難領悟,在今天,除了個別在現代認識論、心理學上面很下過一番功夫的人,多數慣習科學實在論者,恐怕不易理解,非得從理論性分析講明理由不可。在《大般若》的其它經中,講相為虛妄的理由也很簡略,大體上有緣起無自性、假名、如幻夢等三點。今試就此三點,依《大智度論》等及法相唯識學的闡釋發揮,略加解釋。
1.緣起無自性故非真實
我人的認識,並非象鏡子映物一樣直接映現境相,而是處於一種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緣起關係中的活動過程。佛典一般說根(感知器官)、塵(感知對象)、識(能分別的心識)三緣合集而生識,《楞伽經》云:「三緣和合,幻相方生」。六識中眼識的生起,起碼須依賴四種(眼根、色塵、光明、想見之意欲)乃至九種緣(條件)。名、相既依多緣而生,便無本有自性,非本然如是者,必非真實,具相對性、局限性、虛妄性。感知器官的構造及其感知的方式,由業力所決定,同一感知對象,因感知器官的不同,所得相便有異。如天空雲塊間陰陽電的擊盪,由眼觀之則為閃電,由耳聞之則為雷聲,且雷聲還在閃電之後。同一種紅色,常人見為紅色,色盲人則見為黑紫等色。同一種陽光,在人眼中和貓頭鷹眼中的相狀肯定會大有不同。同一對象既然在不同的認識形式中現為不同的相,當知其相皆非本然真相。又感知器官感知不到者,擊必為無,如人眼視覺閥閾之外的紫外線、X光等,雖不可見,卻非無實體,見有為無,亦屬虛妄。關於感知經驗的主觀性、相對性、局限性,近現代各家哲學、心理學,幾乎無不承認,蘇聯心理學說感覺經驗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實在論、批判的實在論等只承認人接受了來自外界的「感覺與料」,不承認感覺與料即是客觀真實。
2.假名故非真實
經中屢屢說:××即非××,是名××,意謂用名相表示,只是隨俗而設的方便,客觀境相的絕對真實相併非如名相所表示,但也不得不借用世人共認的名言來說示名相非真的道理。假者,假借、假託,假名即借用人造的語言文字元號,表示由感知器官所得諸相。直接從境物上得來的感官經驗——相,已不真實,人造的具概括性、抽象性的名言符號,其非客觀真實,更不待言,如火的紅與紅旗的紅、蘋果的紅、人臉頰的紅,顯然有別,但統統被叫作紅。又從認識發生的過程看,心與境最初相接的第一剎那,只起直覺,尚無名言分別,待後一剎那起了名言分別時,其所分別的境物已滅,而意識卻誤認為名言所表即後一剎那境物的真相,名言雖非真實,是一種甚帶主觀性的符號而非境物自體,但為人們進行思維、交流思想的共用手段,佛亦不得不借用假名說法,而在說出後又隨即表明這是假名,以破除認假為真之執。
3.如幻夢故非真實
《大般若經》說諸相非真,常常用形象比喻,有幻夢等十喻,此經結尾偈中說了六喻: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指因緣所生法,即依一定條件而生起、存在,生滅無常的一切現象,亦即我人經驗世界中的一切。凡此一切,若仔細體味,莫不如夢幻泡影等,人生如夢,是古今中外無數文人志士詩人中經常流露的共同感觸。如夢者,夢中雖事事皆如真實,令人悲歡喜樂,而一旦醒來,便會發現並無實事,如諺云:「做夢娶媳婦,空歡喜」。若究其實質,則夢境終歸為自己意識所變現的幻相。如幻者,幻指幻覺、幻境,印度古代盛行幻術,依符咒、藥力或念力,變現出某種幻相,如將一根手杖變為果樹,令人眼見此樹如真不異,待術力一滅,才識為手杖。如夢幻之喻,意謂我人所認以為真實的經驗世界,其實乃依業力,由自己心識所變現。
關於萬法唯心造的理由,唯識學通過分析認識的形成,說心境相觸而能起相、名分別時,心不能直接了別境物,必須由自己的根識變現出一個相似於外境的「影像塵」——亦名「親所緣緣」,自心再予以分別。所分別者已非境物本身,而是外境有關信息與自己根識作用而變出的影像,變而緣故,即非真實,故說夢幻,就象觀幻者所見手杖變現的那株果樹,其實體並非是樹。近現代科學也發現了感覺經驗與被感知實物的不同,如眼所見不同顏色的光,物理光學發現其實體是不同波長的電磁震蕩。經中云: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非相,意謂人們所感知而執之為實的名相,並非絕對真實之相。
經中不但說六根對境所生色聲香味觸法相虛妄不實,而且廣說眾生執以為實的眾生相、凡夫相、世界相、我相、心相、善法相、福德相,及哲學思辨中的微塵相、一合相,乃至諸佛聖眾出世間法中的聖果相、佛身嚴好相、佛說法相、莊嚴佛土相、佛法相、無上菩提相、般若波羅蜜相等,皆悉非真不實,一一用「即非」、「是名」的金剛王寶劍揮盡殺絕,與後世禪門宗師「逢賊殺賊,逢佛殺佛」同一風格。
為何佛說眾生、凡夫、我、心等世間相非實?因此等相,皆因緣所生的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露電,生滅無常,非如眾生所執,為實為常。眾生所執為實常自主的我,只要如實鑒察,便不難發現並無我之實體可得,我的存在,無非為身心合集的活動過程,身心皆具非自主性,身有我所不欲的病苦衰老死亡,心有我自感愧恥粗劣情慾,身心皆念念生滅變遷,不可常保。故經中說: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以為有實常自我,只不過是凡夫的錯覺、妄執。
身心結構中最為重要的心識,更如猿猴躁動不停,如波浪起伏不已,終日逐境流轉,隨緣生滅,無有一念可以常住,故經云: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非心,意謂心並非象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常一不變,為什麼?經云: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是一種念頭不斷生滅起落的活動過程,過去了的念頭已永滅無蹤故不可得,現在的一念即生即滅故不可得,未來之念未生,至生時即為現在心,又即為過去心,故亦不可得。心念於過、現、未三世也皆無實體可得,如六祖偈所云:「本來無一物」,執為有物可得,象有個金戒指常戴在手上,不變不改一樣,純屬妄計。
個體眾生的自我之相既不可得,則大家共具的眾生相、凡夫相,亦屬假名。若究眾生、凡夫的本性,則與佛無異,只因迷執不覺,暫現為凡夫、眾生的生滅假相,一旦發心修行,轉迷為悟,即非眾生、凡夫。故經云: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我人所面對的世界,山河大地,亘古恆在,似為客觀真實,其實與眾生一樣,為生滅變遷的動態結構,人們對它的認識,始終不離自心變造的名相,所分別的其實始終是一個打有自心主觀烙印的經驗世界,如同夢幻泡影,故經云: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或曰:大千世界的實在性無可置疑,我們死了,世界依然存在,即如前人雖死,我們後代見其所生活的世界依然存在。當知佛說「即非世界」,是指人們所執打有主觀心識烙印的經驗世界名相而言,此名相所表,並非絕對真實,若其絕對真實,便應無增無減,如此則科學對世界不應再有新的發現。我們若死,如心識滅,則我們個體的經驗世界,無疑亦隨之斷滅;如死後心識有延續,其所經驗的世界相,未必同於生前。無明生死之夢未醒,總執經驗世界相真實不虛,一旦覺醒而證實相,自見夢中所執為幻為空。
微塵、一合相等,出於哲學的構想,終歸為意識思維的產物,不離能思辨構想的意識。微塵,相當於物理所說的微觀粒子,古印度哲學認為其乃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然對微塵相狀的構想,亦不離人感官經驗中的方圓大小等相。現代物理學的發現已證明,基本粒子並不基本,率皆即生即滅,分析到電子,已具波粒二重性,其狀態決定於觀測的角度,不可僅以「微塵」相來範圍。經中佛告須菩提云: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意微塵眾是以意識分析物質結構的假名。一合相,謂同一的元素合成世界,如古希臘哲學家所主張者;或謂與「大一」(絕對真實的理性、本原)合一,如道教所言「與道合一」,乃至佛學所說與真如相契合,這也終歸為哲學思辨,是意識中的一種觀念。經云: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意謂那種同一元素合成世界之相,乃至與道合一之相,終屬假名,世界的實相未必是如此。如果是真實的與道合一,必定是超越了言思之相,不可言說,若有一合相可說示分別,則有了能說與所說、一合相與自心的二元對立,算不上真正的一合相。
至於佛所證真實之法,本來超越了名相分別的言思之境,若有相可見聞覺知,可言說表示,其性質也同世間有為法一樣,因緣所生,心識所變現,亦如夢幻,若執為實常、離心實有,亦同執世間相為真實,墮於我法二執。如佛的肉身,雖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圓滿福德相,迥超常倫,令人一見傾倒,發生敬信,但終歸亦屬四大合集,也免不了化滅。佛的真身,是肉眼不能覷的法身,法身超越時空能所,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應緣而現,僅認應眾生之緣、不離眾生心識變造而現的肉體化身為佛,乃不識真佛。經云: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不但轉輪聖王具三十二相,與佛形貌畢肖,即天魔鬼妖,亦可幻變為佛的形相。《西遊記》里的唐僧入小西天,便因誤認妖怪變的佛為真佛,吃了大苦頭,差點做了妖怪席上之肉,誤了取經度人的大業。現在有些人練氣功、修禪定沒幾天,便言見佛見觀音,聽說還有見觀音敲門拜訪與自己握手,見如來佛與太上老君來爭奪自己,見自己變為佛、觀音形相者,從而沾沾自喜,以為得了功夫,甚至自以為是佛、觀音的化身,多數即是認魔為佛,認幻覺為真實,執著不悟,非常危險,輕則發狂,重則喪命。佛在此經中早就嚴詞告誡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要說意識所變現的幻相和魔所變的佛相,即使見到真的佛色身,若不知亦如夢幻而起執著,佛也指出是走入了邪道,障礙見到佛真法身,障礙識自心真佛。
成佛,證無上菩提,只不過是斷盡了無明妄執,覺證本來自性,如古人所說:「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並非另外得到了什麼奇妙寶物或宇宙高能量之類的實物。經中說: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無所得的實法,亦無能得的某某人。如果有能證菩提的某某人,那麼多劫之前,燃燈古佛便不會給釋尊的前身授記,預言他將來於什麼時候成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成佛時,為悉達多太子身,早已非燃燈佛時的受記者了。燃燈佛給悉達多太子的前身授記,也只是假名而已。經中又說如來所證無上菩提,「無實無虛」,無實者無一實法可得,無虛者惑業凈盡,無絲毫虛妄不實。所謂無上菩提,只是對宇宙萬法及自心實相的圓滿自覺,超絕言思,非凡夫名相所可表述的某種定法,故須菩提長老呈解說: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得到佛的印可。
佛自成佛以來,說法數十年,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只不過說個無定法、無法可說法而已。說法的旨趣,終歸是應時契機,解粘去縛,為人破除名相執著,令其於離名相執著處自證實相,自覺自性。經中把佛所說的法比喻為過河用的船筏,若登彼岸,筏亦應舍,若見實相,佛言祖語,包括這至為寶貴的《金剛經》,也成了多餘。佛甚至說,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不解無法可說、隨方解縛、隨機破執的說法本旨,不去從佛經言句及說法機用中去體會佛說法的本懷,只以世俗眼光,視佛為世俗的思想家、哲學家,把佛經看作世俗的文學著述,用研究世俗思想哲學的方法去研索,橫生計議、妄作判斷,其方法態度從根本上來說已經是謗佛謗法了,白白辜負了佛說法的一片苦口婆心。若更依自己的世俗知見指責謗毀,瞎人眼目,是對眾生極不負責的態度,罪過實在太大。
菩薩行、佛果境中的其它諸相,如般若波羅蜜、莊嚴佛土等,只要執其名相為實,亦如執世俗善行、世界等名相,同屬認假為實,經中亦一一以「即非」、「是名」破除。
經中廣說無相,只是方便破執,並非世俗認識的意義上否認名相,亦非以無相為究竟。經中處處於「即非」後必說「是名」,即有從世間的認識方式來講為如是名相之義。若錯會無相破執之義,以為世俗名相絕對是無,佛法空無所有,乃至無佛身相好、無凈土莊嚴,經中稱為「斷滅相」,《楞伽經》稱「增上慢空見」,實際上並未真正離相,而是墮入了斷滅相的邪見深坑,甚為有害,經中佛諄諄告誡: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若認無相為究竟,執取一無相之相為絕對真實,亦不離意識分別,無相之相,仍不過是意識所構想的一種觀念,豈為具體的真實。《大智度論》卷六一說離假名相、法相、無相相三種相,為無相義。
教人離絕諸相的根本原因,經中說得很清楚: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謂執名相為絕對真實的害處,在於其能令人生起對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執相為真有三:一心取相,謂內心執著根塵識三緣和所生的色聲香味觸法相為絕對真實;二取法相,謂執佛法為有相實法,如認佛色身相為真佛、執法有定相、無上菩提有得有證等;三取非法相,謂執不符合於真實的斷滅見等邪見為正。三種取相,都不離對二元化的世俗認識方式所得名相的執著,使人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執身心為真常自我,或執身心中有一常住不死的靈魂,為我相;分別自他、男女、尊卑等,或執「我屬人」,具人類共同特性,名人相;分別佛我眾生,或執「我屬眾生」,見有眾生可度,佛果可求,名眾生相;雖不執我人眾生,卻執有一能入大定或涅槃的大我,寂然不動,長住不滅,名壽者相。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為我執從粗至細的四個層次,亦包括法執,為障蔽實證真實的無明,是產生煩惱惑業、令人流轉生死的總根子。執粗我相,不離自我為中心的立場,必須產生貪瞋痴慢等粗重煩惱,導致殺盜淫妄等惡業,醜化了、自己,污染社會,難離三惡道;執取人相,難以超出欲界;執取眾生相,難於超出眾生界;執取壽者相,只有佛果可求、涅槃可人,不能斷根本無明,不可能成佛、入涅槃。於世間、出世間一切相及法相、非法相中,只要稍有所執,即著了我人眾生壽者,不得證實相、出生死,是故釋尊反覆破相,盡掃諸執,以期眾生離卻我法二執,證人常樂涅槃。
破一切相,其實即是用遮詮法表述實相。何謂實相?實者,不依賴任何條件而自有,實相即終極實在的相狀,或未曾被由主客二元對立的、三緣和合的認識方式所改造歪曲的本來面目,亦稱真實、實際、法性、如如等。我人由主客二元對立、三緣和合而生的一切名相相分別,既然皆具相對性、局限性、虛假性,故皆非實相,皆不可用以表述實相。強欲表述,只有用絕對否定一切名相的方法,如經云: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實相無相,離一切名相分別,亦離「實相」這個概念的分別,實相一語,亦屬假名。無相,亦同樣是假名方便。若親證實相時,並非是無一切相,而是於相無礙,離有礙相而具足一切相,具佛身三十二相,具凈土莊嚴相,具度化、利樂眾生的不思議妙用。無相的究竟義,如《無量義經》所言,是「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無相不相,意謂無一相非實相所具所現,無一相為實相所不能顯現。
說自在之物、終極實在等超越感性與理性,不可由感性、理性認識的途徑得知,是從西哲康德到維特根施坦等通過窮究理性所得的最終結論。佛法勝過西方哲學的最寶貴之處,在於通過修行的實證,發現了實證實相的坦途,不似西哲之於發現理性界限後墮入不可知論的暗阱。佛陀發現:人心自有親證實相之性能,只是被名相分別的執著遮蔽不現,只要離卻一名相執著,即可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處親證實相。親證實相的訣要,精鍊莫過於經中的這兩句話: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取,為梵文Uqadana(烏波答那)意譯,「十二有支」之一,意為執著為實而起貪愛希求,不取於相,即不執著一切名相,——包括以上所說六塵相、法相、非法相、我人眾生壽者相等,識其緣起無自性,虛妄不實,不執著為真實,不因執實而粘著,被相所縛所吸,生愛憎取捨。當不執取一切相對,自然會親見實相本面,明見自心真性。要保持這種親證諸法「如」(如實不妄,即真如、實相)的心剎那不亂,不被妄念執著所動,如此則自會見到佛的法身,亦即見到自己心性。經言: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識破了名相的虛假而離卻名相分別,即見到了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即是諸法實相,經言: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謂佛即是諸法的真如,或諸法的實體。實相、真如亦即是眾生本具的實性、佛性,慧能大師名為自性、真性。這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頓見佛性之要,為禪宗法門之出處,慧能大師發揮為「無念行」、「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壇經》云: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此「一相」者,即無相、不取於相義。
就是,
你能看到的都是假的。
可是他們又不太假。
你覺得他們是真的。
可是他們又不太真。
所以你不能沉迷,
也不能無視。
馬哲:物質和意識都是變化的。
數理邏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量子物理:不確定性原理。
科學哲學:依賴模型的實在論。
------------------
相:物體;感覺;情緒;概念;定義;理論模型;認知模式。
虛妄:變動的;非固定的;非永恆的。
答:將死之物無權免俗。
翻譯: 可人的身體本身是匿名的啊,但對身體的修飾各不相同,這一點就很有意思。人到底喜歡什麼,要表達什麼,最後從別人的表達中可以領受什麼,感覺非常玄奧。大家自拍都也還很好看啊。大家都想免於匱乏的自由---那種兔子恐懼的自由。大家都有一種迎合他物的冒險。大家都覺得用隱蔽的語言交流是最幸福的。我就簡單說兩句:你想得到的東西不能一一得到,你弄到的都是垃圾。我說完了謝謝大家。
「眼見不為實」。
凡是能看到的都具有一定欺騙性。
在狗看來,一切事物都是一種氣味…
在蝙蝠看來,一切事物都是一種聲音…
在人類看來…
以上有誰的答案不對嗎?
看似人們都活在同一個空間,每個人卻都活在自己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知識結構…使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自說自話,你獲得的讚許,不過是讚許你的人與你接受到的外界信息(知識)與你相似而已。事實上人與人之間是無法真正溝通的。講道理永遠只能講別人的道理。
世上根本不存在「選擇」和「判斷」,邏輯理解事物永遠都是一個角度,無論怎麼繞,都有它的道理,所以辯論這種事根本毫無意義。
好比您現在看到的這個回答,文字傳達給了您什麼,取決於您是怎樣的人。因為其實我並沒有表達什麼觀點,您想怎樣理解都沒問題。
而真理是唯一的,它的答案只有一個,當你找到它,自然而然就篤定那是對的。
智慧是實踐出來的,絕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試著答一答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黑客帝國》
當人被插上了管子,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只不過是矩陣里的一堆數據
我們無法證明這個世界是真實的
我們只是相信它是真實的而已
往小了說,語言可以編造,表情可以假裝
往大了說,你看到的只是你以為你看到的,你聽到的只是你以為你聽到的
你的六識所見就是相,是一層皮,是面具。面具下面是什麼?不知道
但是你肯定懂得面具下的人是黑是白是美是丑跟面具並沒有什麼屁關係吧?(可能會有一點,比如大臉戴小面具可能戴不下,但是也就這種程度的關係了)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所看到的,你所知道的,你所想到的,都是假的?
有什麼相,都是假的、虛妄的。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為了回答它,我又大致翻了一下《金剛經》和《六組法寶壇經》。覺得真正的佛教精神並不是靠邏輯推理,而是靠自己的體驗。比如說,如果你從來沒有吃過蘋果,有人吃了,告訴你蘋果是甜的,你能理解嗎?蘋果的甜是怎麼個甜法呢,是梨的甜,西瓜的甜,還是白糖的甜?只有吃的時候,我們才會蘋果的甜是什麼樣的味道。因此,禪宗認為體驗比複述書上的文字重要,那我就來說一下自己膚淺的體驗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首先,這裡所說的「相」是什麼呢?「虛妄」又是指的什麼呢?《金剛經》流行最廣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在一些譯本中,「相」似乎翻譯成了「想」,「想」是「虛妄」。金剛經說「我相」,就是指人的自我,其實「我」也是虛妄的,如果我們好好觀察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根本就沒有「我」,觀察,也可以稱為「覺知」,覺知所到之處,就像陽光所在,黑暗退散。不信,你問一句:「我是誰?」好好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看看哪個是你。當我們缺乏覺察的時候,「我」才會冒出來,「我」只是一些想法、一些記憶。所以「我」是虛妄。
在單純的覺知狀態下,所有的東西都沒有名字,譬如你手上拿著一朵花,你臉帶微笑,看著它,此刻它既不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也不是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組成,它簡簡單單就只是花而已,如此平凡,又如此美麗。你也沒有想要把它送給誰,也不會有人因此而歡喜,它一枝一葉都是此時此刻。手上的花是真實的存在,如果你想著它的名字叫「花」,它是男朋友昨天誰送的,那麼這些思緒都是你製造出來的,並不是本來就存在,所以虛妄。
如果沒有認出虛妄,心就會受到束縛,諸多憂慮。
《聖經》中說: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么?身體不勝於衣裳么?
「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 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
「想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 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 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野地里的草, 今天還在, 明天就丟在爐里, 還給他這樣的妝飾, 何況你們呢?
「所以不要憂慮, 說: 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你們只要求世上的義, 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禪宗中有「活在當下」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是這個意思,雖然此時有難處,但是不必逃避,也不可跟著走,只是要認清其本質,也就不可怕了。憂慮不可長,但是已經升起的憂慮還是要擔當。
見笑了。
Valar Morghulis
凡人皆有一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整句話應該一起看,只看前面半句,容易犯「空執」這個毛病,後半句是行動指導,不可忽略。
相,就是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嘗到的聞到的觸摸到的一切,都是細小的分子組合在一起的,這個組合會被時間打破,所以眼前的相,本質是空的。但它又確確實實在眼前,能夠看到聽到想到嘗到聞到觸摸到,這是它有的一面。也就是說任何相,都存在空、有兩面。
這一句經文提醒我們,在做事情時,要意識到事情的空,超乎其表,不為其拘,又要意識到事情的有,隨順其中,儘力把事情做好。從X光片是無法認出林志玲的。
嗯你可以這樣理解,你看到的東西,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物體,一部分是你的眼睛和神經系統,一部分是大腦。
東西是不變的(清凈),所見到的東西通過眼睛反饋到大腦,大腦由於我們後天教育的種種概念將其處理歸類,定義了長短高低美醜等種種分別相。
這句你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會容易理解一些:
「凡所有相皆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是什麼呢?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好了,這樣公式就出來了。
如果你覺察到杯子是杯子,這是本來不變的東西,之所以覺得有諸多分別,是因為自己的見過另一個杯子,並且由出生到現在一切老師家長社會的概念在定義它,那麼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高低大小(相)並非高低大小(非相)了。沒有那麼多分別心,心裡慢慢就清靜下來了。這是要證得的,解釋是不通的,不過這個「相」並不是指外面的人事物,專指你內心出現的,或說指你心的狀態,因為後一句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是指「心」,不是指釋迦摩尼,古往今來多少人此處解錯…「如來」指你我的心,也可說「真我」「佛性」等,「相」就是心的形象。
真我無相,心是無相,佛性無相,所以說凡是你能看到的聽到的等等都不是心的真實樣子,這就是「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的意思。
都是加了特技的,你用不一定是這個效果。
凡是你看到的相,都有你的分別和偏見,而這些人為的分別和偏見就是虛妄的。想想世界上沒有了人類,還會有所謂的「相」嗎?沒有真假好壞善惡等。。。一切只是發生。而人類帶了個有色的鏡子去看世界,你看到的只是人類認為的世界,不是實相,所以為虛妄。
參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就是說,出現在你意識流裡面的東西,包括但不限於 圖像,聲音,嗅覺,聽覺,味覺,念頭等,都是虛妄的,是一種幻覺,這種情況來源於幻覺的無限疊加,無限疊加穩定後,形成了你的意識傾向,你的自我誕生了,這個自我認為自身是實際存在的,其實不是,其實只是無限疊加的幻覺罷了
這句話的目的是勾引人去觀察這種無限疊加的幻覺自我,從而通達無我的真意,這是從佛教角度來對意識進化的一種解讀方法。
感恩題主開題!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世上所有的因緣 都是 有因有緣的
您若 觀察 宇宙 萬事萬物 都是 有因有緣的
因緣聚合 就生 就展現 就變異
因緣消散 就滅 就凋零
因緣聚合 相就生 相就展現 相就變異
因緣消散 相就滅 相就凋零
相是恆常不變的嗎?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是對 會執 的人說的
怕他們 因執 而 憂悲腦苦
其實 凡所有相 皆是有因有緣 而暫時如此的
學佛 很重要的兩個重點: 如實觀 與 因緣觀
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
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
內觀 中性的 覺知觀察 最直接培養的 就是 因緣觀 與 如實觀
四念處 練習 內觀 中性的覺知觀察
常 中性的覺知觀察 自己的五蘊
就會 親身體驗體會 沒一個 真正永久恆常不變的我
一直觀察 就會 觀察到 五蘊 與 因緣 的 互動性 及 關聯性
自己 漸漸 會 觀察到 自己 被 因緣 及 五蘊 牽著走
越練習 越能 覺察到 自己 漸不被 五蘊 牽著走 (心不隨內外境轉)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
這方法
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
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 您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
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
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
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
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
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
(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
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
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
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
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
(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
末學 學習的 四念處禪修
可在 日常生活 動態中練習
如這篇所說(第11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
您若對修習 四念處禪修 有興趣
這兩篇 應該都有幫助:
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祝您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這是我刻在ipad背後的一句話哦。還有後半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個人理解就是,世上萬事不可看表面,表面背後肯定有一系列的,不方便或者不能展示出來的事實。如果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那麼也就相當於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登錄西方極樂凈土,面見我佛如來了。還不用擔心被吃肉,不用調教猴子豬仔和食人小沙彌了。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為天津爆炸死傷者誦經祈福?
※喇嘛教是佛教嗎?
※初一、十五吃素之旅,各位是怎麼堅持的?
※請問開天眼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僅是起心動念,要受什麼果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