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為什麼內向?


遺傳與生理基礎:

艾森克是一位英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大家可能聽說過他編製的《艾森克人格問卷》。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理論框架把人格分為三個基本維度:內外向(E),神經質(N),精神質(P)。

其中,艾森克在研究人格的外向性維度時,認為內向和外向之間的差異源於打鬧的上行網狀激活功能系統的差異。

上行網狀激活系統是向上貫穿於皮質的纖維網路,皮質的警覺和喚醒與上行網狀激活系統功能和興奮狀態有關。艾森克認為,內向者的皮質喚醒強度要高於外向者。因此,內向的人感覺閾限較低,只需要較少的刺激,就會放大地傳輸到中樞神經。這會使他們在行為上更喜歡平靜。而外向的人感覺閾限較高,這使他們追求各種活動以增加刺激的豐富性和強度。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提到一些研究表明神經遞質與內外向有關。

我們在高中生物學過神經有很多突觸,突觸將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那麼突觸間是用什麼方式來傳遞信號的呢?神經遞質是突觸間擔當「信使」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是一種強有力的神經遞質,與運動、注意、警覺狀態和學習最為有關。太少的多巴胺則會導致驚恐和啟動隨意動作(受意志控制的動作)的無能為力,而且與無意義感、昏睡無力和疼痛等有關。低多巴胺也會導致注意力缺乏和退縮。

性格外向的人對多巴胺較不敏感,所以需要大量的多巴胺。那麼他們怎樣獲得足夠的多巴胺呢?大腦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些多巴胺。但是外向性格的人需要多巴胺的夥伴——腎上腺素,它從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中釋放出來,使大腦中具有更多的多巴胺。所以,性格外向的人越活越,就會有越多的快樂感被激發,使多巴胺增多。

性格內向的人對多巴胺高度的敏感。他們在安靜的環境中也能分泌足夠多的多巴胺,所以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刺激。

內向的人,在他們較佔優勢的神經傳導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

乙醯膽鹼是一個植物、哺乳動物、人類體內都存在的化學物質。人腦組織有大量乙醯膽鹼,但乙醯膽鹼的含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時下降30%,而老年痴呆患者下降更為嚴重,可達70%~80%。美國醫生伍特曼觀察到老年人腦組織乙醯膽鹼減少,就給老年人吃富含膽鹼的食品,發現有明顯的防止記憶減退的作用。

乙醯膽鹼是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學習,也會帶來幸福感。因此當內向者在思考和獨處時,它刺激我們產生幸福感。

環境因素:

內外向有基因基礎,但是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因為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到人格。

其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就是家庭,如果父母對嬰兒接觸很少,而且缺乏撫愛,孩子會更容易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人格特徵。(注意,孤僻、不合群不等同於內向)在家中的出生順序、獨生子女因素等這些都會作用於人格。

此外,學校(尤其是教師)、社會文化也會和人格發生作用。

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那些遺傳了某些特質的人傾向於尋求生活經歷來強化這些特質。

比如,處在同樣的學校環境中,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與周圍的人和事聯繫更多,反應頻繁。老師會給外向的孩子更多表現機會,孩子也從中得到了更多正反饋,因而更加強化自己外向的特質,並認同自己是個外向的人。反之亦然。

人們傾向於和與自己人格相似的人做朋友,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這會強化他的性狀。一個外向者的玩笑和大膽的行為可能會冒犯他人,但是如果他在一個運動俱樂部力,就會被容忍,甚至受歡迎。

反正,一個內向者喜歡獨處的生活方式,他在學校里會和內向的學生交朋友,選擇一份同事們普遍偏好安靜的工作,比如在圖書館工作、圖書編輯、手藝人、景觀設計、實驗室研究員等,會讓他更舒適,也會強化他表現出來的特質。

後天自我調節:

我知道有些人想知道,後天的調節多大程度上能改變人的性格。蘇珊.凱恩有一句話:「後天努力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卻無法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我的自身體驗使我認同她所說的。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的故事。

2012年前後,因為工作需要我幾乎每周都要去參加大型社交活動。作為一個內向者,每次要去參加活動,對我都是挑戰。在場的大多數人都很健談,我到了會場就想趕緊找個熟人一直跟他在一起,或者躲到衛生間里。

當我感到恐懼時,杏仁核很活躍。杏仁核大腦中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的部分。它讓我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這是不可否認的生理反應。

但是,當我參加這樣活動的次數多了,首先我的理性會告訴我這裡沒有什麼危險,這裡有些吵鬧,耀眼的燈光也讓我不舒服,但沒有人會傷害你,也沒有人會指責你、攻擊你。

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會幫助到我,我發展出了在這樣環境下的生存之道,比如到了會場後看準一個年齡和我相仿或者比我略大一些的同齡人,需要是一個人來的女性並且看起來外向,先和她打招呼,互相做自我介紹,攀談一番。一對一交談對我沒那麼難。還可以用幫她拿份茶歇區的飲料等行動的方式拉進關係。一般外向的同齡人都是很開放,願意結交朋友的。然後我就可以和這個新朋友一起行動,外向的她在與其他人結識、去與嘉賓交換名片等方面都很少有猶豫,我只要搭便車、在聊天中微笑地看著大家就可以了。還有很多類似的雕蟲小技。

我自己調整、學習、改善的過程依賴於額葉皮層。額葉皮層是腦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決策和自控等較高層次思考就在這裡進行。

整個過程是額葉皮層和杏仁核的搏鬥。但額葉皮層不是萬能的,它的活躍並不是完全終止杏仁核的活動。也就是說,還是會有恐懼存在,但是我能夠帶著這種恐懼,通過自我調節,完成我的任務、實現我的目標。

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勇氣,不是不恐懼,而是願意帶著恐懼前行。我依然是個內向者,但我也能很好的應對社交場合。我還是我,顏色不一樣的花火。


參考資料:《人格心理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信出版社


我在 2017-06-01 20:00 將舉辦知乎Live【內向的你如何成為溝通高手】

點擊鏈接進入: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訂閱後可以永久回聽


這是一個創新的idea.真想要借鑒的話就要用認真的態度,可能不是很好理解。

經過幾個月的研究,一個靈感閃現,我對於內向性格的認識有了一個創新的突破,那就是內向者的缺點是由對優點的不會使用衍生而來。對優點的不良使用造成了缺點,內向本身是沒缺點的。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天生的優點帶來了附加的困擾。

  • 對於敏感特質的不善使用,導致敏感變成了過敏,進而導致了自卑,膽怯,表現出來就是不敢表達和行動。
  • 對於善於全面思考特質的不善使用,導致思考變成了優柔寡斷,進而導致了拖延,不果斷,表現出來就是不去行動和表達。
  • 對於耐得住寂寞,抵得了誘惑(這個優點藏的很深)的優點的不善使用,導致了止步不前畏畏縮縮,表現出來就是不樂表達和行動。
  • 對於喜歡深度這一特質的不善使用,導致喜歡深度變成了反感淺度,進而導致了不屑表達和行動。(比如內向的人喜歡真朋友,那麼往往會不屑點頭之交的朋友,進而對一些和他們見面打招呼,聚餐吃飯之類的事很反感)

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靠社會評價和自我比較兩個途徑。意思是,你的特點表現出來,通過他人的評判和自己的比較,反饋給自己的大腦,你才能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特點。
也就是說,你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別人對你的看法上的:別人認為的你塑造了你的自我概念,儘管可能別人的看法是錯的。
內向就是一個例子,別人認為內向不好並且把這一個看法反饋給你,使你形成了自己是內向性格以及這個性格不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價值高低,決定了自尊的高低,而自尊是溝通的前提。內向這個自我概念是低價值的,使得我們在社交上的自尊很低,不敢開口說話。
接下來介紹一個概念叫自我應驗預言
鏈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54318/answer/117232780。

由自我應驗預言效應,因為我們已經認為自己不會溝通,所以我們表現出了和他人與自己的觀點一致的行為:不說話。進而不斷強化了我們的這一錯誤自我概念。導致內向者生活中一直沉默和自卑情結

這就是我認為內向之所以不好的成因。

從表現的角度改良內向請看這篇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49534/answer/118218295
從根源角度改良內向尚在研究中,需要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以後發。


關於「內向的人為什麼內向?」應該看我的文章:

內向者的革命由此開始——破解內向外向性格(簡版)

原來,這才是我們性格內向的真正原因!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外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利後弊」地分析信息。正是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偶讀內向者兼心理學博士馬蒂·萊尼的內向書籍,才猛知一直不成功的根源竟是自己的內向性格。為儘快渡過人生的低谷,使我不得不研究內向性格。 ——內向分析師宗武
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如所說凡事有利必有弊。同樣的,每一條大腦分析的信息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相應,人的大腦會用兩個不同部位分別分析其利其弊,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是:內向者的大腦會本能的「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而外向者則反之。正是這一毫不起眼的差異,產生蝴蝶效應,使內向者外向者有諸多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顯然,後天行為、後天意識、外界環境(如習俗)以及經驗、教訓、教育、價值觀等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如人對新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又如商人從來都是用突出優點及隱匿缺點的方式引導顧客「先利後弊」地分析商品的信息,所以說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沒有絕對的外向者。

在研究內向性格的過程中,長久地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讓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我的大腦總是在先弊後利地分析信息,進而發現馬蒂博士著作《內向者優勢》提及的大腦中的兩個分析信息部位——「多巴胺路徑」「乙醯膽鹼路徑」可以用通俗的語言概括為「對利分析的路徑」「對弊分析的路徑」(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作解釋)。三年的潛心研究,讓我非常確信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的差異,是內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異,也就是說,這個唯一差異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內向外向性格。
相比其它內向性格理論,本文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不僅使內向一詞變得更簡單易懂,而且能更全面更深入地透視內向性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內向者更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內向性格。

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受先入為主的影響,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忽視其弊;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而忽視其利。
因此,
對外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利於己;
對內向者來說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弊於己。蘇珊·凱恩從敏感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的專著《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講到,內向者的敏感,不僅使他們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對平常的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覺注意力。也就是說,內向者可能會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警覺注意力。我們知道,人類通常會對危害保持警覺注意力,這麼說,內向者的敏感總是能讓他們看到任一事物的危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的敏感,其實就是內向者對危害的敏感,這是由他們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引起的。
我們知道,後天因素會影響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甚至會改變大腦對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順序,但影響與改變畢竟是有限的,人們還是會先天本能地分析大部分信息——對新信息的分析更是如此。
於是,一生中,
外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於行動,在行動中逐利;——這是性格外向的小孩活潑好動的原因。
內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于思考,在思考中想出解決弊的良策。——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才是造成內向者善於思考的真正原因。
於是,生活中,
逐利的外向者更傾向於積極主動;
避弊的內向者更傾向於消極被動——外界無窮無盡的信息,內向者只能思考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只能採用避弊的方法。外向者的各種逐利行為(如追求名利),會被認為是富有進取精神的。內向者各種避弊的退縮行為,會被認為是不求上進的。
於是,沒事時,
外向者更願意去找樂子;
內向者更願意孤獨在自己的私人空間里。如你所見,大多數內向者都很宅。
於是,
外向者更縱慾,因為他們想佔有或享用一切有利於己的信息,這使外向者會有更多更強烈的慾望。因此,他們更易在慾望中迷失自我,也更經不起誘惑。
內向者更克己,因為他們想遠離一切有弊於己的信息,這使內向者更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因此,他們更喜歡過簡簡單單的生活。

外向者更傾向於先行動後思考,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在分析到信息的「利」時便會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但永遠也不可忽視的弊隨後會迫使他們思考——這時他們極有可能會因沒有解決弊的能力而讓自己置身險境。因為外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短就會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認為是思維敏捷的。人們常以「聰明」兩字讚譽外向者思維敏捷。
內向者更傾向於先思考後行動,這是因為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必須在思考出解決信息中弊的良策之後才能在行動中對信息加以應用,因為內向者分析信息的時間很長才可以對其加以應用,所以會被誤認為思維遲鈍。不管怎樣,內向者必須用一段時間——通常比思考的時間長很多——來默默地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因此,內向者很易被貼上「呆」「笨」的標籤。
不容否認的是,先思考後行動的內向者很難有即興發揮的能力。正如蘇珊所說,作了大量演講之後,她依然需要經過「感覺自己在經歷一項深入的研究」的充分準備才能夠開始一場演講。

因為外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優勢而忽視自己的劣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利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弊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相信自己能行」的自信。
因為內向者在分析自己的信息時,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劣勢而忽視自己的優勢,在分析外界的信息時,又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有弊於己的信息而忽視有利於己的信息。所以他們更易產生「輕視自己能力」的自卑。

內向者極易害羞。害羞在百度百科中定義是: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在陽光下,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敢表達自己,越是表達自己就感到越害怕。從利弊的角度研究內向性格,讓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內向者極易害羞的原因: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的內向者太在意自己的缺點了,他們總擔心缺點會在自己的言行中顯露出來。
內向者更善於反省。他們更會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失,以使自我更為完善。內向者如曾國藩、蔣介石都善於利用日記進行自我反省。
更善於反省的內向者也更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尤其會把自己做過的錯事牢記在心,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文章《乖孩子的劣跡》中就清晰地回憶了幾件令性格內向的他終身難忘的小時候做過的錯事。正是這種深刻的記憶讓他不會犯相同的錯誤。

外向者更易樂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黑暗無比中的一丁點星光而使生活金光燦爛。如外向的曹操時常在絕境中仰天大笑。
內向者更易悲觀,他們更會因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燦爛陽光中的一丁點陰影而使生活暗淡無光。如內向的林黛玉即使生活在榮華富貴的賈府也常以淚洗臉。
也就是說,
樂觀的外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好處想。因此他們能享受更多的快樂、興奮,這也使他們更易神采飛揚、精力充沛。但正是這種思維使一些外向者敢於做壞事,甚至做危險的事。
悲觀的內向者遇事更會盡量往壞處想。因此他們要經受更多的悲傷、沮喪,這也使他們更易精神萎靡、沒精打采。不過,這種思維讓他們害怕做壞事。
馬蒂·萊尼博士從精力角度研究的內向外向性格理論是相當膚淺的。她只要思考「為什麼內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不足?」「為什麼外向者會經常感到精力充沛」這兩個問題,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會在情緒低落時精神萎靡——這時會感到精力不足,在情緒高昂時神采飛揚——這時會感到精力充沛。一個人的精力是隨著情緒變化而變化的,由此,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內向者之所以經常感到精力不足,只是因為他們很易情緒低落而已,從精力的角度就是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而從情緒的角度研究內外向性格就像從情緒的角度研究性別一樣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外向者更崇尚冒險,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利而導致自己輕視弊的危害。這也使外向者更易膽大、勇敢、無畏。
內向者更小心謹慎,這是因為他們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信息中的弊。這也使內向者更易膽小、懦弱。很多時候,內向者外向者大腦分析信息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對同一件事有截然相反的行為。如調查發現,當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內向者往往會踩下剎車,而外向者則會踩足油門。
創造「外向」「內向」術語的心理學家榮格說:
外向者的生命周期更短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少的自我保護方式;
內向者的生命周期更長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多的自我保護方式。

外向者更喜歡熱鬧,因為這裡有豐富的信息源,而任何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快感。
內向者更喜歡安靜,因為任何外界信息都可能讓他們產生不舒服甚至是不安的感覺。

一般而言,
外向者更傾向於快;
內向者更傾向於慢,當行動時,他們生怕出錯,在小心謹慎中,不得不犧牲速度。從生理上解釋是:外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多巴胺路徑」要比內向者主要分析信息的「乙醯膽鹼路徑」短一些,也就使「多巴胺路徑」分析信息的時間少一些,外向者的速度隨之快一些。

外向者更追求認知的廣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重視對信息中的利的享受而輕視弊對自己的危害,這使他們認為信息認知得越多,享受也就越多。因此他們喜歡了解很多事物,對很多領域都抱有熱情,喜歡交很多朋友,積极參与各種活動,熱衷於各樣吃喝玩樂……
內向者更追求認知的深度。這緣於,在沒受後天因素影響下,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只能安心地用無弊於己的信息,這使他們認為信息的每一個細節研究得越徹底,才越有可能找盡所有的弊並思考出相應除弊對策,從而越會成為一條無弊於己的信息。因此,內向者被認為適合做研究型人才,如科學家、發明家。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博而不專。如外向者李嘉誠的事業遍及各行各業,如港口貨運、酒店、保險、電力、電訊、地產、基建、零售、石油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內向者更可能會專而不博。很多著名的內向者都是因為用很長很長的時間專註於他們的某一個興趣愛好而取得卓越成就,如愛因斯坦專註物理,比爾·蓋茨專註軟體,梵谷專註畫畫……內向者必須牢記曾國藩的一句話:凡事皆貴專。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因為這些事也能帶給他們享受,如大觀園裡的女孩會用「無事忙」來評價多情的賈寶玉。
內向者更可能會把時間珍惜在重要的事上,因為更會以研究的態度對待事物的內向者更會無視閑人閑話閑事。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不拘小節;
內向者更傾向於注重細節。注意,注重細節的內向者不一定是個完美主義者,但完美主義者必定是個注重細節的人。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更會是豐富多彩且充滿樂趣的。
內向者的生活更會是單調無味的?如果你知道,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能越看越有味,就不會這樣想了。

外向者和內向者很大的一個區別是:
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更易接納新事物,這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更快地熟識新人,更快地學習新知識……
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更難接納新事物。內向者更需要經過很長的適應期——用於找出新事物的所有弊並思考相應對策以及平復由弊誘發的消極情緒——才能接納新事物,這也是很多內向者用「慢熱」來形容自己的原因。因此對大部分內向者來說,做好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高智商的愛因斯坦在成功之前也要用漫長時間來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相比之下,性格外向的愛迪生則可以在開始某個發明之前,在短時間內積累完相關的知識,這也是他一生能有兩千多項發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內向者比外向者晚熟,這裡所謂的晚熟是指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晚通曉人情世故。有一些內向者甚至會感到自己的心理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一截。

外向者更喜新,因為新之利能帶給他們享受。如他們更喜歡購物——外向女性尤其喜歡買新衣服,也就是說他們更易成為月光族。
內向者更喜舊,面對舊,內向者會有一種很舒心的感覺,畢竟經過深度的研究,舊已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喜舊的內向者喜歡呆在熟悉的地方,喜歡和熟悉的人交流,喜歡走熟悉的路,會去經常去的商店(超市)購物。。。。。。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一直宅在家裡卻不覺得悶。
於是,
外向者的生活圈更廣闊;
內向者的生活圈更狹隘。
於是,
外向者更傾向於開放;
內向者更傾向於保守。其實,內向者只是在世俗生活上較為保守,在思考問題的思維上,他們永遠都有破舊立新的勇氣和膽識。不少內向者為科學、思想的進步做了巨大貢獻,如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對新事物更易產生好感的外向者多是興趣廣泛的;
對新事物更難產生好感的內向者多是興趣狹窄的。

外向者更易分心,當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闖進他們的大腦,他們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內向者更能專註,弊就像架在他脖子上的一把刀,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視而不見,聽而未聞,一心思考如何移除威脅他生命安全的刀。馬蒂·萊尼博士把內向者的這種專註稱為高度集中注意力。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
對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坦途,這條阻塞了,又有另外一條陽光大道。
對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來說,似乎每一條大路都是畏途,腳下的路阻塞了,會因為沒有別的路可走而成了絕路——你不得不承認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絕望,但正因為沒有其它路可走,使內向者格外有毅力、有耐心在一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於是,
外向者更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內向者更會持之以恆。大學畢業六年仍然一事無成的性格內向的著名導演李安,為什麼還要苦苦堅守自己的導演夢想?原來,在那令他銳氣磨盡的六年,他並不是沒有做過其他工作,而是做過後發現:「我真的只會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內向的星爺周星馳在跑龍套的那六七年,肯定也曾有過類似的感慨。
於是,
外向者更善變;
內向者更專一。

我們已經知道大腦分析的每一條信息都是有利必有弊的,同樣,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
外向者更善言,這緣於,外向者更傾向於說有利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利於已的,這使他們幾乎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多越好,長久的多言,讓他們高談闊論,能言善辯。
內向者更拙言,這緣於,內向者更傾向於說無弊於己的話,又因為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感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有弊於已的,這使他們喜歡把話悶在心裡不說出來——內向者肯定有不少欲言有止的經歷,也使他們認為話說得越少越好,長久的少言,讓他們笨口拙舌,淵默寡言。但你可知道,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也是一位內向者,他為什麼能舌戰群儒呢?原來內向者能非常暢快地說無弊於己的話——即思考過的話或曾經思考過的話。當然,內向者也能夠與無弊於己的人——即內向者已十分明確不會傷害自己的人,如親近的人,熟人——毫無顧慮地說話。因此很多內向者可以在熟人面前滔滔不絕,在陌生人面前卻會一字不發。

現實中,人們常以話的多少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程度,話多一點,就外向一點,話少一點,就內向一點。孰不知,人的語言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內外向性格是先天遺傳的。這種判定性格內外向的方法就如同以頭髮的長短來判定一個人的男女性別,就因為大多數女人的頭髮是長的,就把頭髮長的人全部歸類於女人,而且,頭髮長一點的,就女人一點,頭髮短一點,就男人一點。要知道內向性格不僅僅隻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能力,還會影響一個人的膽量、專註、慾望等等。內向分析師宗武認為判定一個人的內外向性格,要像判定一個人的性別一樣,不管這個人的外在如何,只憑生理性別來判定是男是女,我們也要只憑「生理性格」來判定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內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人,外向者是大腦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人。可是,市面上所有關於性格的書籍(如樂嘉的《性格色彩》《色眼識人》、弗洛倫斯·妮蒂雅的《性格解析》)都是根據一個人的外在判定性格類型,它們很容易犯像把女漢子歸類於真男人的錯誤。

外向者更合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優點及美好一面的外向者,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及美好一面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好讓他們注目、讚許、羨慕、刮目相看。另外,為了拓展自己認知的廣度,外向者也樂於往人群里鑽。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利後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合群。
內向者更離群。這主要是因為更會把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缺點及不好一面的內向者,害怕別人注目於自己的缺點及不好的一面,為避開他人的眼光以及免遭他們的貶低、譏諷、鄙視、侮辱、恥笑,內向者會躲進孤獨。另外,人群也使追求認知深度的內向者不能專註思考問題。當然,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會促使本能先弊後利分析信息的內向者離群。如有一內向網友就說:他「不熱衷於社交只是單純的覺得此行為效率低且沒什麼營養罷了。」
於是,
外向者更富有表現力。他們喜歡做能吸引別人的目光的事。
內向者更羞於表現。
於是,
外向者更可能會張揚、高調、炫耀。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吸引更多欣賞的目光。
內向者更可能會內斂、低調、謙虛。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躲避外界批判的目光。

外向者更善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合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外向者更善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利後弊的思維順序會讓他們有更多更強烈慾望,知道自己力量有限的外向者,需要藉助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慾望,這讓他們有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內向者更拙於交際,這固然與他們離群有關。但我認為使內向者更拙於交際的根本原因是:本能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讓他們更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內向者希望儘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為數不多的慾望,這讓他們無動力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因此,
外向者朋友更多;
內向者朋友更少。

在人際交往中,
外向者常常是熱情的、笑著臉的,給人很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趨利的表情、表現。
內向者常常是冷淡的、板著臉的,給人不友好的感覺。 ——其實這是他們避弊的表情、表現。
因此,人們常認為,
外向者是受人歡迎的,
內向者是不受歡迎的。


因為父母都特別外向。


靜靜地看別人裝逼不好嗎?


內向的人不是不和別人交流,而是自己處理問題和獲取能量的方式偏向自我。舉個例子,有的人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自己的事可以自己解決,夜深人靜的獨處時能讓自己沉靜下來提升自我,更精力充沛。而外向的人覺得,和別人在一起,集思廣益更能提升自我,和朋友在一起比自己獨處更愜意。

內向從不是一個負面消極的形容詞,內向和外向只是「充電方式/獲取活力和休閑方式」不同。內向的人不見得少言寡語、不健談,只是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獨處,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給自己充電。比如,課餘時間自己看書,品電影,自己寫隨筆。外向的人喜歡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思維碰撞,給自己充電。他們覺得和朋友一起High才是最好的休閑。


內向一般要分成兩種,一種是氣質類型,一種是性格特徵。
如果是氣質類型,那麼應該稱作「內傾向」,這是天生的,很難發生改變。

外傾型態度表現為主體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於客體,即在外部世界中獲得支持並依賴於外在環境中發生的信息,這是一種從主體到客體的興趣向外的轉移。外傾型個體需要通過經歷來了解世界,所以他們更喜歡大量的活動,並偏好於通過談話的方式來思考,在語言的交流中對信息予以加工。

而內傾型態度表現為主體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於內部的精神世界,其心理能量通過內部的思想、情緒等獲得。內傾型個體在內部世界中獲得支持並看重發生事件的概念、意義等,因此他們的許多活動都是精神性的,他們傾向於在頭腦中安靜地思考以加工信息。

簡單點解釋,對於內傾向的人來說,與人相處本身就是一件費精力的事情,哪怕相處的很愉快,也一樣會精疲力竭,不得不依靠獨處恢復精力。

內傾向與外傾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就像人天生有男女之別;殘酷的是,社會對內傾向者確實不友好,就像女性在職場中天然的會遭受隱性歧視。
問「內向的人為什麼會內向」,就像問「我為啥被生成了一個女孩呢?」

但是還有一種「內向」,那是真正的社交恐懼,害羞、畏懼、不敢與人接觸。實際上這樣的人很少,只是我們的社會一般將大部分「內傾者」劃入了少數的「社交恐懼」範疇。
這並沒有什麼好說的(雖然我知道題主比較想聽我猜測你遭遇了怎樣的心理打擊而變得內向),也許是童年受到過嘲笑(這是很多人都遭遇過的),也許是一次失敗的戀愛(我身邊還真沒有與初戀結婚的),也許是某次不成功的演講(這樣小小的挫折……)。總之,如果是因為一次打擊而對社交產生了畏懼心理,只能說,認真的面對它,然後笑一笑,不把他當回事就是了。


評論都好專業

我用自己做例子吧。我算是內向中的內向,評價我的不是文靜內向就是孤僻。我就是那種一個班裡最內向的那種女孩。

和我家庭有關。幼兒園之前在外婆那邊,我敢說在回家前我的性格還是開朗的,至少不是內向的。因為我的表哥說起我的小時候,他都覺得我是很活潑的。但是回家後,父母愛吵架,整天吵那種。我覺得他們說話很累。 從小我不愛在客廳,其實小時候我很想在客廳看電視,可是他們經常無端端就爆發然後吵架。我其實是很恐懼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這種體驗,就是心皺成一團。他們的情緒是很影響我的。所以我就常躲進房間。 現在我是很怕喜怒無常的人,跟這種人溝通,我絕對是很抵觸的。

不愛說話是也因為我覺得很多話都很虛假。從小很多時候 看大人說話真的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我不願意說很多不真誠的話。我明白很多時候調節氣氛什麼 的,但是更多時候我看到的談話,目的性很強,連講個笑話都是有目的那種。

我也非常贊同周國平那句話,和別人交流,不是怕無聊了別人就是無聊了自己。

所以我覺得是由我的成長環境決定的,我從來不認為溝通是愉快的事情。

其實我也特別羨慕外向人,甚至可以是一群人中的活寶哪種人。他們怎麼有那麼多的快樂。我連哄好自己都不會。

曾經有個長輩說我總是一言不發,其實所有事情都觀察在眼裡。內向也有內向的好。但是就現在來看,這個社會還是喜歡外向的人啊。


看到樓上分析一大堆
可我只想說
你覺得我們內向嗎
我們只是不喜歡社交
只是覺得一個人待著更舒服


自卑或者家庭影響都有可能導致內向的性格特點。


每個人的性格形成都與自己先天的性格和後天的影響有關,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性格是兩者共同的作用。對於內向這個性格特徵,形成的原因也很多,我知道的有兩種原因。

第一,自卑,從小家庭條件或者其他條件不好等這些都會導致一個人形成自我封閉,不願與人交流的性格特徵。也就是自卑引起的內向寡言和自閉。

第二,家庭影響,父母管得太嚴也有可能引起一個人的內向性格。我的內向屬於這一種。我父母管教我非常嚴格,而且很少誇獎我,很少鼓勵我。因為很少收到正面反饋,所以,我很怕與人交流,因為潛意識告訴我,無論我做什麼都有可能是錯誤的,不被別人肯定的。所以我非常注重別人的評價,也盡量避免與人接太多,在社交上有被動的情緒,也十分缺乏安全感。

希望可以幫到你。

————————————————————
2017年9月28日,添加:

突然想修改下答案,也算是重新梳理一下自己對內向性格的看法。因為最近在學習心理學,所以就按照書上的一些點總結一下。也是從人格方面對於一些人內向性格的形成做一些總結。

第一,氣質類型
心理學上將人的氣質類型分為四種,根據(神經過程的興奮或抑制進行分類的)分為:膽汁型,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而其中,偏向於抑鬱質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有更多消極反應,也會多愁善感,舉例子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舉的是林黛玉。而氣質類型(也可以說是秉性,脾氣)基本上是天生就會有的,也很可能伴人一生。(四種氣質類型並沒有好壞的分別。)


第二,嬰兒依戀的類型。(與扶養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一般是與母親)
安斯沃斯通過陌生情景研究法得出的結論把嬰兒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其中積極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而剩下兩種則是消極的。
迴避依戀型嬰兒不會很在乎母親是否在身邊,是否滿足他們的需求,表現的冷漠而迴避。而嬰兒之所以表現得如此是因為母親在他們需要得到照顧和安撫時並沒有積極給予。(留守兒童可能會成長為這種依戀類型)而這種消極迴避的依戀方式在長大之後也會促使一個人變得內向冷漠,甚至不去回應。

反抗型依戀(矛盾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這種依戀類型的典型性格就是缺乏安全感,既渴望親密關係又會反抗身邊人對自己的好,很矛盾的一種。這是由於嬰兒期照顧者在嬰兒需要安撫時有時候會滿足,有時候卻不會。所以導致了嬰兒有時候覺得照顧者很好,有時候卻又覺得照顧者不好的矛盾心裡。實驗中嬰兒會時刻警惕母親的離開,對母親的離開持有反抗態度,非常痛苦。而母親回來時,既尋求與母親的親密接觸,又反抗母親的安撫。從而形成矛盾。(一般工作很忙的父母可能會疏於對孩子的照顧,讓孩子形成反抗型依戀)。成人之後表現出的就是安全感缺乏,疑神疑鬼,對人難以信任,無法讓別人走進自己內心,孤獨,甚至有控制欲。


第三,幼兒自我認知形成。
幼兒在3—4歲間會有一次心理心理逆反期,這個時候的兒童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嘗試說不,拒絕父母管束,做事喜歡親力親為,他們會通過這種方式開實現自我價值。這時候的孩子如果沒有滿足自我發展,可能就會出現主動性變差,過於順從聽話,不敢表露自己想法等一系列問題。而很多父母卻因為怕孩子安全問題或其他問題而管太多,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也拒絕了孩子說不的權利。最後會讓孩子在後續的人格發展里變得懦弱不主動,自主性降低,也可能變得內向。

第四,自尊心的發展
在幼兒期,孩子就開始發展自尊心了,而自尊心是最值得重視的一種情緒體驗,幼兒的自尊心會隨年齡增長而迅速發展,如果發展的不好,可能會影響以後的情緒發展和適應性。父母的責罵,打壓等都會讓孩子的自尊水平降低。高自尊水平的孩子會去主動探索,主動交流,積極熱情。而低自尊水平的孩子則會選擇消極迴避的方式,以至於變得孤僻,甚至敏感,自卑。

第五,青年期的自我整合
「確立自我認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
自我同一性是關於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個體的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意識。艾里克森認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確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個統一的過程。」《發展心理學》
自我整合與接納也是自我認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是誰,我怎麼樣,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優點是是么,缺點是什麼,我興趣愛好是什麼,能從事什麼工作,我的綜合評價怎樣?我是會因為自己不夠完美而感到自卑和退卻?我是否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向和人生目標?我的自信水平怎麼樣?是否能勝任當前工作?自我整合得越好,對自己認識得越清晰就會越有穩定的人格,相應的自尊水平也會提高,人也更加自信。相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的,該去做什麼,這些人往往喜歡退縮,消極,木訥,不合群,自卑和迴避。


參考:《發展心理學》

以上都是通過人格方面去具體分析的關於內向性格的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家庭條件,身邊環境,老師同學的影響,是否受到過挫折,是否在小時候留下過不愉快的經歷等等。
希望尋求幫助的人也可以通過心理學知道自己真正的內心感受,並且積極走出來!


只能說一些答案根本不是內向的人回答的,因為她們不了解真正的內向者是什麼樣,只是在自己分析而已,有些所謂的內向的表現,很多內向者都不符合


基因


有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所有的內向都是因為聊錯了對象 祝好


回答這個問題先來定義一下吧:
外向是在社交中傾向交流溝通展示自己的。
內向是在社交中感到壓抑傾向封閉自己的。

值得注意的是行為和心理是兩回事,內向的人一樣可以有高超的溝通技巧,一樣可以在聊天、討論、演講、辯論中旁徵博引口若懸河的。社交技巧是可以習得的,關鍵在於心裡是否享受這一過程。所以說請不要將善於溝通等同於外向,我們之所以認為外向的人善於溝通是因為他們練習的次數足夠多,經驗豐富而已。
判斷內外嚮應該看是否傾向於交流以及是否從中感到愉悅,或者說外向的人在交流中釋放壓力積累能量,而內向的人在交流中釋放能量積累壓力。

內向的人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視為「不合群」,這種不合群可能是興趣愛好、關注點、知識儲備、情感傾向等等甚至三觀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即你的人在小團體中而你的心不在。就像卡夫卡小說中的主角,永遠遊離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之外。

但是人都是需要社會認可的,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會傾向在舒適的環境下展示自己。內向的人在遇見脾性相投的朋友時也會夸夸其談的。而且正是由於平時的寡言在這種時候往往會反彈得厲害,所以有些內向的人遇見自己視為的知己時都會成為話癆。

所以在對的場合可能所有人都是「外向」的。

在對的場合任何一個人都會想要去交流,想要去展示自己。關鍵在於這種「對的場合」是多是少,是否普遍性存在。
舉個例子:
在同樣一個社交場合,秉持同樣觀點有相似成長經歷的兩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內向的人認為壓抑,難說,每說一句話都在耗血,這不是「對的場合」!而外向的人十分享受,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舒適,這就是「對的場合」!

換言之,對內向的人來說多數場合都不是對的「場合」。與之相反,對外向的人來說多數場合都是「對的場合」

具體這種情形的原因籠統講既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但是很難具體定義哪些是先天因素哪些又是後天因素。比如說有些人更願意審視內心,追求內在的平靜。有些人願意和外部世界打交道,追求外環境的和諧。但是我們很難說這是天生如此還是由於自身的經歷,總的來說和個人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就題目而言,內向的個體之所以內向的原因可以歸結於長期受到外部環境的打壓。比如成長過環境主張沉默是金的教育,將穩重與成熟甚至道德掛鉤,不說話是好的。比如說在主動交流溝通過程中受到過多的負面刺激,例如每回發言都被嘲笑,讓社交等同於挫折,說話是不好的。久而久之,個體自然傾向於選擇在多少環境下逃避溝通和交流。

拿之前合不合群舉例,個體可能通過小圈子不常見的渠道掌握了不常見的信息,形成了不常見的價值追求和情感偏好從而成為了小圈子中不常見的人——與眾不同,所以不合群。
比如某個小學生無意間收聽到了逼格甚高的電台從而憧憬成為像主持人那樣精通古典樂、喜歡博爾赫斯、對歐洲典故信手拈來同時會擊劍、茶藝等等的理想布爾喬亞,並為之努力的話有可能就成為同學口中的「怪胎」,因為這些追求在他接觸到的同齡人中是罕見的。如果我小學有一個逼格遠超與同齡人的孩子,那他很有可能被我們孤立。當然大多數情況,在教育階段孩子就已分化。不是一個階層,沒有相同環境的孩子很難處於同樣的教育環境。
但總的來說那種,愛好在小圈子小團體中獨特比如收集手辦、做模型等等的孩子都可能因為不合群而變成所謂「內向」的人


外向的人為什麼外向


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嘛

你說內向就內向我說外向就外向,不愛說話,不愛出門,不愛熱鬧,就貼內向標籤,或許我只不想和你說,也或許我覺得你很社會看不慣就不說,既然不說也不代表我是啞巴那麼就可以嘍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不同場合表現不同感覺就沒有問題了,人家瘋你也可以,跟著就可以了,凡事融入大家,你就不會再是被八卦的那個了。時間長了也就不再體現你的內心了也就不再內向了


要麼天才,要麼懦弱,要麼懦弱的天才


只是覺得他們做的很無聊,不想瞎攙和而已


跟家庭環境成長經歷都有關係吧,偏向自我的內心感受,有困難也是自己需求解決,不想說話是覺的有些話題很無趣不感興趣。到底怎麼形成的也不太清楚


從中醫的角度上講,性格內向是體質的原因,這類人體質虛,喜歡安靜和溫暖,不喜歡活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無法講出鼓勵別人的語言,反而總是看到事情的黑暗面,而且喜歡潑冷水?
面對社交網路的隨意盜圖現象,應該如何處理?
你有沒有與巨大的機遇擦身而過?你是怎麼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的?
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如何克服對別人的不信任?

TAG:生活 | 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溝通 | 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