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初唐能寫出像《春江花月夜》這樣的詩?
這首詩可謂孤篇壓全唐,我認為其最出彩的是它所表達的思想,即一種關於宇宙與人生的思考的統一。為何魏晉南北朝時期沒能有詩能表達出這種迥絕的宇宙意識?
感覺題主還是比較好學的,也有自己的思考,但可能對魏晉文學史還不太明晰。姑且寫一點,以供參考。
(一)為什麼初唐能寫出《春江花月夜》這樣的詩?
1.初唐詩壇之局勢
初唐的詩壇,可以視作兩大陣營的對壘:
(1)陳隋舊臣(虞世南、楊師道等)和宮廷文人(宋之問、沈佺期等),大抵是走齊梁的老路。
(2)疏野詩人(王績、魏徵等)和初唐四傑,以及許多新興詩人(陳子昂、張若虛等),多堅決反對六朝餘風,有意識地開創詩歌風格與形式。
初唐詩歌的發展,可以說就在這兩個陣營的交鋒中,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其中,堅持變革詩風的陳子昂有如此主張:「漢魏風骨,風雅興寄。」他認為詩歌要想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就必須師承於建安風骨,並認為如果不改革的話,就會「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顯然是十分尊崇漢魏詩風的 ┓( ′?` )┏
張若虛作為初唐新興詩人之代表,他當然不滿於當時的詩歌風氣,是想要改革的。那陳先生的主張他支持不支持呢?當然是支持啦!事實上,我們確實是能夠從《春江花月夜》的文本中讀出建安風骨之內核的,建安風骨何也?慷慨悲涼。於時光中覺醒生命意識,故而慷慨;於宇宙無窮處見自身之忽微,故而悲涼。
為防「六經注我」之嫌疑,就不逐句賞評了,放在第二部分宏觀分析。
2.「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這個牌子,作為陳朝創製的清商曲辭,屬於「吳聲歌曲」,類似於流行歌曲了,本質上確實是宮體詩,一般被看做是「靡靡之音」的代表。眾所周知,宮體詩濫觴於梁簡文帝時期,那就意味著只有梁陳影響了張若虛的宮體詩創作嗎?
顯然不是。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認為:
宮體之名,雖始於梁,然側艷之詞,起源自晉。晉宋樂府……迄於蕭齊,流風益盛。其以此體施於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特至於梁代,其體尤昌。
再看胡大雷《宮體詩研究》:
單就文學方面而言,它是六朝文學由雅趨俗趨勢下的新產物,由玄言而山水再到詠物詩,「力漸柔而采漸縟」文學漸入性情聲色,形式愈加流暢優美。再加上六朝樂舞發達,民歌盛傳至上層社會,引起士人紛紛仿習,宮體漸成。
這樣,我們知道了,宮體詩的傳承關係大抵是:玄言詩→山水詩→詠物詩→宮體詩,是一個「由雅趨俗」的過程。那玄言詩又是怎麼來的呢?
是魏晉傳統經學衰落,道家典籍完善,加上政治時局的影響,玄言清談開始流行於文人之間,才催生了正始玄虛之風,才有了玄言詩及之後的脈絡 ┓( ′?` )┏
正是有這樣的傳承關係,到了張若虛筆下忽然乾坤一轉,宮體詩得以熠熠生輝,也難怪聞一多誇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
3.文人樂府詩的傳承
另外,《春江花月夜》雖是陳朝創製的樂府新題,還是能算作樂府詩的。張若虛作為文人,他擬此而作的,正是典型的文人樂府詩。那麼,文人作樂府詩發源於什麼時候呢?
不好意思,又是魏晉 ┓( ′?` )┏
大魏曹老闆平時喜歡聽清商樂,通曉音律、雅俗並賞,因此創作時就有一種吸取漢樂府筆法的傾向。到了他兒子曹植,創作了大量的擬清商三調詩,不但擬自樂府舊題(《箜篌引》《薤露行》等)、古辭(《當事君行》《當來日大難》等,「當」字擬古之謂),甚至還自創《鞞舞歌》獻於魏廷演奏,可謂是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這其中,原樂人也還作樂府詩(左延年《秦女休行》等),但因文學素養不足,已不足比文人樂府了,因此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魏晉六朝時,樂府民歌成功過渡為文人詩,初唐的張若虛才有機會作《春江花月夜》呀~
小結: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的詩?因為魏晉打下的基礎好哇,文脈不衰、影響不減,甚至還能隔代親?( ?? ? ? ?)?
(二)《春江花月夜》反映出的對宇宙與人生的思考的統一、迥絕的宇宙意識是什麼?
這種永恆觀念的宇宙意識,用聞一多的話說,乃是「一個最縹緲,又最實在,令人驚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它面前一切都變渺小了,一切都沒有了」,就在那徹悟的一剎那間,詩人變成了「哲人」,其態度「冷靜而莊嚴」「沖融而和易」「不亢不卑而深沉純正」,進入一個「夐絕、寥廓、寧靜、神奇的境界」。
這種神奇之境界,初唐其他革新詩人也頗具:
盧照鄰《長安古意》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歌頌永恆,必須以人生為對立面,以人壽的短促與宇宙之無限相比,才見出永恆的偉大。這就是為什麼從四傑到陳子昂,一面領悟到字宙意識,一面又「愴然涕下」的緣故。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最有名的警句,也就在這時閃耀於群星燦照之間: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它不但將作者對宇宙永恆的感悟娓娓道來,也深刻反映出初唐時期的文化精神:
1.文人人格意識的高揚。在社會地位與人格尊嚴方面,表現出普遍的、個性的追求與操守。
2.思想上的「篾今」「復古」。清算了六朝以來的浮靡艷情,而是追求更純粹、更高古的感悟。
3.雄渾壯美的審美情趣。以一己之身,對宇宙、生死等的思考,體現出對恢弘壯闊之事物的追求與崇敬。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表達出迥絕的宇宙意識的詩?
上面說了那麼多,我們搞清楚了「魏晉詩風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初唐詩壇」「宇宙意識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格意識的高揚、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要說魏晉不存在表現宇宙意識的詩歌,顯然不可能了。熟悉魏晉詩的朋友,對這類詩應當都是張口即來,隨便就能念兩句的。
我就姑且以曹植為例,略舉一些給題主:
1.宇宙與自身的思考
《贈白馬王彪》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
《浮萍篇》
日月不恆處,人生忽若寓。
《薤露行》
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
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
2.人生價值與生死哲學
《豫章行》
窮達難豫圖,禍福亦信然。
《贈白馬王彪》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遠遊篇》
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華。
齊年與天地,萬乘安足多。
《箜篌引》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恩...少嘛?這還只是一個阿植哦,建安正始其他詩人什麼的都沒算哦~?( ?? ? ? ?)?
參考文獻:
[1]王巍,《曹植集校注》
[2]徐公持,《魏晉文學史》
[3]王渭清,《從&<春江花月夜&>看初唐文化精神》
[4]吳小如,《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5]王維民,《樂府音樂與建安文人樂府詩》
馬上我就要開始討厭厭惡春江花月夜
???又來黑我魏晉南北朝………
別的不說,也不打聽打聽玄言詩是幹什麼的………
說這首詩孤篇全唐太過於絕對。
今天剛學這首詩,第一印象是詩人前八句先描繪出一副包春。江。花。月。夜的盛世美景。
然後從照人之月轉發展到一個宇宙層次的問題,再到感嘆世事變遷,物是人非以及思念情人的感情。
雖然不是很了解這首詩的背景。但是寫於唐朝當時應該是盛世美景,作者位於這種盛世之下寫出的詩作也是有所依據。
知乎萌新,不是很懂,有待提高 請多見諒!
不請自來,題主讓我想起了高中被熟讀並背誦全文支配時的恐懼,這些被編入教材的詩詞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精華,多學學以後受益無窮。即興為你背一段
春江花月夜
唐 ·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謝邀。(你貌似邀錯人了,我根本了解詩詞這東西)
我覺得這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係。
唐詩有四個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張若虛,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應該是屬於初唐時期的詩人。
初唐時期社會局勢基本趨於安定,在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下,經濟迅速發展,隨之帶來的是文化和藝術的空前繁榮。而且在這種時期看看風景,感慨一下人生,日子過的舒服。有大把時間研究探討這些東西。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戰爭不斷,政治腐敗,統治集團之間鬥爭不斷,朝代更迭頻繁,社會矛盾激化。在這種時期可沒時間看江賞月感慨人生。對這些東西研究的少,幾乎都在逃命和鬥爭了。
我對詩詞這方面不了解,我只是按著我個人的想法和理解回答了,我也不知道有沒有答到點上(有種答非所問的感覺)我的回答比較片面。你隨便看看就好了。張若虛看了要打人的。
我覺得不在時代在作者,因為封建的教育,體制啥的都差不多吧…
南北朝有沒有類似的我不知道,但我懷疑還是有的,畢竟蘭亭序里就開始思考宇宙人生了。
對我而言這首詩特殊的地方在於氣氛:比較迷離,而初唐詩給我的整體印象是疏朗(鵝鵝鵝,不堪玄鬢影,海內存知己,勝做一書生這些)。單看詩我會覺得它是盛唐或中唐的作品。
你好像挺關注哲理,辛棄疾有一句大意是」月亮從我這頭落下,會不會有另一個人間,那裡的月亮剛剛升起」,感覺這個可能比較合你口味。
不用謝了哈哈哈
推薦閱讀:
※「積水空明」是什麼意思?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誰能對出下一句?
※怎麼理解毛澤東《賀新郎 讀史》,特別是下半闕?
※怎麼理解袁枚的【平生每好居人後,今日還應讓弟先】?
※杜甫的詩有什麼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