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音樂系、美術系的學生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你所就讀的專業?
情況是這樣的,我一表妹明年高考。人家成績不錯,重本沒問題。一次家裡聚會,無意中透露出想讀中文系,家人大駭。姨媽,舅舅,分別勸。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我表妹為什麼非得去讀。如果她想當作家,她可以業餘時間寫作。還舉例「某某作家上街擦皮鞋為生」。其中我表哥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把愛好當做專業,那你業餘就沒有愛好了」。這句話是我一研究生表哥說的。我其實很反感這種說法,但又覺得無力反駁。
比如說彈鋼琴的學生吧,他就算不去考音樂學院,他也可以彈,他就算讀了一個機械專業,他也可以繼續彈鋼琴。
愛好畫畫的學生,他就算不去考美術學院,他也可以畫畫,除非他想成為梵高(可是就算不去考美術學院,也有成為梵高的可能啊)。
愛好文學的學生,他就算不去中文系,他也可以讀書,為什麼就非得去讀這個中文系呢?一這麼想更沒法反駁我表哥了。
請各位告訴我,為什麼你非得去讀中文系,音樂系,美術系?
(想了下其實理由還是很明顯的,深造唄。但還是像聽各位專業生的理由)
~~~~~~~~~~~~~~~~~~~~~~~~~~~~~~~~~~~~~~~~~
真沒有看低藝術生的意思!!壓根就沒有!!!!
用我姨媽的話就是「你又不是富二代,哪能共養得起你那愛好」就是這個意思!!!
姨媽舉例「作家上街擦皮鞋」也是想說藝術愛好養不活自己,中國人沒有藝術欣賞能力,即使梵高畫擺在你面前,大家也是看熱鬧這個意思!!~~~~~~~~~~~~~~~~~~~~~~~~~~~~~~~~~~~~~~~
好吧,有人開始貶低我哥了。我知道我哥說得不對。
我一新東方老師,玩rap的。英語教學是省內優秀,私底下玩音樂買了很多專業器材。我問他這麼喜歡音樂怎麼不去搞職業。
他說:「如果如果我專業做音樂的話,業餘就沒有這個愛好了。」然後他跟我說假如工廠里找一個音樂人寫歌,你不想寫,又必須寫,你會很痛苦。所以他覺得還是業餘玩音樂好。
就是不夠愛罷了。
我來寫答案是想從反面來論證一下,如果一個一心想讀文學藝術類的人讀了其它專業,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答案肥腸簡單,就是吃屎的體驗。
對於一心想讀中文系的人來說,中文系絕不是高考報志願的那一刻才臨時想到的一個備選答案,而是人生的前十八年就從未猶疑過的唯一選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文學、藝術這樣的學科,多少都需要一點「家學」。我媽媽是中文系畢業,家裡外公外婆二姨都做過語文老師。讀課外書、買課外書在我家是天然正義,只要是正經書,只要張口,都可以買。從小識字早,讀書也早,我家廁所里有個筐,專門裝上廁所時候要看的書,小時候床頭有書架,專門放睡前的書。我媽中文系畢業後帶回來一大堆現當代文學,那就是我的啟蒙。
在這種環境下,我從上小學開始,就是班裡的作文範文專業戶。語文老師都很關照我。到高考的時候,中文專業毫無疑問是我的第一選擇。
我本科第一志願填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專業,高考前參加過蘇州大學文科類的自主招生(想進蘇大中文系)。萬萬沒想到最後陰錯陽差進入了另一所學校國際貿易專業。大一時候我想轉中文專業父母都非常支持,然而學校規定年級前幾名才可以轉專業,我這種本來就學不來商科的人在商學院過了四年吃屎一般的生活。
下面開始講不讀文學專業給我帶來的傷害:
國際貿易專業,雖然是商學院最水的專業之一,但也免不了要學幾門專業課:高等數學上下,概率論數理統計、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會計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金融學,這些看了就讓人噁心的專業課,學起來更讓人噁心。高數、概率論連上三節、每周兩次,貨幣金融連上四節,佔四個學分。這些課我學一門掛一門,讓一直做優等生的我在本科四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差生體驗。高中我數學談不上差,甚至高考數學成績也考得不錯。但是大家都知道高中數學和高等數學是完全倆概念,學高等數學的我不僅感到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學這些我完全不感興趣的東西,除了佔用我四年上課時間、複習考試時間,還給我的文學愛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我見縫插針地選修了三門文學類課程(在一所主打法律的學校,這幾乎是全部能夠修到的文學課):外國文學史,唐詩宋詞和文學概論。除了外國文學史老師給了我一些文學史的脈絡以外,唐詩宋詞的課我幾乎啥也沒學到,文學概論老師上課以扯淡為主。
這間接導致了我大學的文學類書讀得非常散漫不成體系,基本興趣是什麼就看什麼,不知道要打基礎讀文學史,更不知道什麼文學理論。那時因為文學愛好結識了一位文學愛好者,她跟我說你讀這些(當代文學)太淺了,為什麼不讀幾位外國作家呢?那時我才有點想到是不是我的閱讀過於隨心所欲了。
本科三年級我決定考研,開始補文學史,覺得自己虧欠太多。那時經常去隔壁學校聽文學類講座,知道世界上還有索緒爾,還有福柯。後來去華師大蹭幾節世界文學課,當時感動得不行,原來在華師大這樣的學校,有這麼多好的中文老師,原來這裡的同學都這麼認真努力,原來中文也可以得到這樣的重視。
後來我幸運地考上了研究生,在得知自己被錄取的半年裡,我經常在獨處時臉上掛著莫名的傻笑。原因很簡單,我終於可以讀文學了!
進入研究生學習以後,開始接著讀文學史、文學理論,按著老師上課安排的走,然而我欠了太多。
每節課我都喜歡,在這裡,我有機會聽老師用俄語背誦詩歌,用英語講美國小說,光是我喜愛的文學理論就有四門。講悲劇的老師跟羅念生是朋友,教文論的老師認識德里羅,年輕的老師都非常有熱情且願意鼓勵你,最後一節詩學課結束老師特意跟我說:我覺得你很認真,要好好學下去。
更不要說許多文學講座、戲劇節等等,這都是我之前的學校完全沒有的。
同專業的同學都是喜歡文學的人,朋友也多了很多。在進研究生學習的第一個學期,我選修課認識一位同學,她問我最喜歡的作家是什麼,我是是福斯特,她很開心地說:呀,我也喜歡福斯特。還推薦我去聽他的有聲書等等。我當時簡直感動得眼淚水都要流出來,還在日記里認真寫:「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一個喜歡福斯特的人。」
我經常在知乎或者別地方遇到一些很厲害的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年紀比我輕很多,但水平比我要好很多。我時常感慨要是當初本科就讀了中文該多好!我就不用浪費四年時間去吃屎。這樣我現在可能會更厲害,研究生可以讀更好的學校。
但是人生不能重來,這是我的命運。我希望你不要叫你表妹讀其他專業,如果她真的喜歡中文,她讀其它專業一定會過四年吃屎一樣的生活。
不要自己吃了屎,就騙別人屎好吃。
人的一生沒有很多個四年,也就只有一個青春。
-------
收到好多私信,感興趣文學入門可以看這個問題下的答案:
想要入門文學史和文學理論作為業餘愛好,有哪些推薦的書籍? - 文學
------
感興趣文學專業考研經驗的可以參考:
比較文學專業考研心得 - 阿毛的文章 - 知乎專欄其實這話問的有點偽命題的意思。
什麼叫就算不讀美術系,畫還是可以畫,不讀音樂系,琴還是可以彈?這話說得簡直可笑,你看看這麼說的人,有幾個是真的還在彈琴畫畫的。不要太拿藝術當玩鬧了,你不把他當事業,當專業去鑽研,別說學有所成,入門都難。那些滿口不離現實所迫,家庭反對的「愛好者」,他們的水準,隨便一個本專業的本科生看了都發笑。
專業的世界永遠比愛好者的世界殘酷,你是一個愛好者,隨便有一點成績,人家也會給你個好評價,一個老教授說你:「沒學過還能畫成這樣,還不錯。」可千萬別把它當真,你要是個學生,看他不抽你的?我不明白你們哪來這麼多人生滄桑,誰要管你這個了?你不學美術,就畫不了畫。所以我選擇就讀美術系,就這麼簡單。你自己覺得沒有所謂前途,說白了只是能力不夠,專業的世界又太殘酷。說這麼些冠冕堂皇的話,把愛好當工作你就沒有愛好了,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可真是厲害。
PS:根據評論,我發現我有一點沒有說清楚。判斷你是否專業學習藝術的標準並不是是否接受相關專業的高等教育,概括地講,我個人認為能接近一天八小時進行藝術學習和工作,保持一個還可以的質量,並且長期堅持,當然屬於專業的藝術工作者。相對而言,周末進行練習,或工作結束後,進行一兩個小時的練習,從客觀上說,水平是難以趕上專業人士的。卸腰
我來說我的故事吧。因為好像大家都喜歡在知乎看故事。等知乎發展到故事會,大家也都達到羅玉鳳的層次了。
我從小顯示出對音樂的極大熱情和過人天賦(其實這句是在自黑)。經常拿著家裡的棍狀物體當做麥克風給家人演唱飛翔的「你就像那冬天裡滴一把火!」或者會買各種音樂磁帶帶到我表弟家去聽。因為當時他家有個立體聲收音機。當時他們都說我「有音樂細胞」。
我家沒有人是從事音樂行業的。其實我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工人。家裡親戚只有一個叔叔是業餘吹長號的。但是在我們當地也算是有點小名氣(因為當地是個不大的城市)。我的叔叔很喜歡喝酒,又喜歡說話。我小學五年級那天晚上,他在我家吃飯,喝高了,就跟我爸媽說:「讓你兒子也學學音樂吧!將來要是他學習成績不好考不上大學,還能跟我去外面吹吹婚禮開業喪葬什麼的賺些錢。」然後我爸媽想想好像也對,就同意了。估計他們誰也沒想到我會一口氣讀到作曲專業的美國Ph.D吧。後來我叔叔就讓我在鋼琴、架子鼓和長號中選,我選了架子鼓,於是他就決定讓我去學長號了。然後就幫我找了個老師。其實小學的時候我學長號也很不認真,估計是老師那裡最差的學生吧。因為我覺得我雖然從小喜歡音樂,但是對長號真的沒太大興趣。一直學到初三,我就跟老師說,我要準備中考了,不學了。老師說:好。然後初三開始就停了。
其實從初二開始,我一直是想當文學小青年的,初二初三看了很多被老師仇視的「閑書」,從韓寒開始,然後是王朔,然後就是狄更斯、司湯達、雨果、大仲馬、巴爾扎克等等。初三後半段以及高中時期,也陸續看了一些喜歡的現代文學,比如王小波、余傑、Joseph Heller(我的最愛)、Soul Bellow等等。當時一直是以為自己會考中文系然後當作家的。當時自己也喜歡寫東西,語文老師也很喜歡。但是高一開始被莫名其妙騙進了學校的藝術班,直到高一快結束後我也沒覺得我今後要考藝術。後來一方面我覺得好像考藝術的確能考到更好的大學,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再這麼寫作下去遲早有一天會被抓起來的,於是就開始專心準備音樂專業考試了。這就算是我為什麼決定考音樂系的原因吧!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以後,我又重拾長號,很瘋狂地練了一年,水平大漲。當時又去聯繫之前的老師,老師還不想教我,因為我之前吹得太差了而且還不認真。後來礙著我叔叔的面子決定再聽聽。然後我又去了他家,上了一節課,他驚訝地說你咋進步這麼多。我說我悟到了。(這句是我編的。我忘了我當時怎麼說的了。但是不管怎麼樣,)老師決定繼續教我。我老師平時從不夸人的,後來我考上大學他才說我是他最好的學生-_-考完大學的那個暑假的謝師宴,我們全家還請他吃了頓飯。他還包了兩百塊錢給我,真是禮重情義重啊。
其實還是從初中開始,我發現了我們市裡有一家專門賣盜版CD的地方(沒錯我也買過盜版!)然後幾乎把自己所有零花錢都投在那了。我也在那裡完成了自己的音樂欣賞啟蒙,建立起了音樂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姿勢水平。後來大學放假回家再去那家店,發現那家店已經被搬遷走了。然後我就幾乎再也沒有買過(盜版)CD。
上了大學後,天天練號六個小時。到大二下學期的時候,和一個同學一起開了一個專場音樂會。開完以後我覺得再也不想吹長號了,因為第一,長號能吹的曲子都吹完了,第二,長號的repertoire中沒有我真正想接觸的音樂。所以,開完那個專場後,就決定轉專業了。當時想的是,學作曲,或者學音樂學。最後決定,還是學作曲吧。因為第一,畢竟音樂創作是保持音樂藝術不斷延續下去的一個根本動力,另外,我才不想一輩子以寫論文為職業呢。所以,就選擇了作曲專業了。這就是我為什麼選擇作曲專業的原因吧!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懶得寫了-_-
另外,關於題主問題描述里說到的:
「比如說彈鋼琴的學生吧,他就算不去考音樂學院,他也可以彈,他就算讀了一個機械專業,他也可以繼續彈鋼琴。
愛好畫畫的學生,他就算不去考美術學院,他也可以畫畫,除非他想成為梵高。(可是就算不去考美術學院,也有成為梵高的可能啊)
愛好文學的學生,他就算不去中文系,他也可以讀書,為什麼就非得去讀這個中文系呢?」
當然,不學藝術和文學專業,的確是可以繼續彈琴畫畫寫作,但是,如果覺得不進入專業院校去系統地學習這些藝術門類,也可以成為莫扎特梵高,那我只能說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nve了。通常,越沒有專業學過藝術的人,對藝術的了解越淺薄,跟你討論起藝術來越不可理喻。當然雖然說其他專業也是同理,但是你們這樣看低藝術專業,以為搞好藝術如此容易,我會生氣的。
我永遠記得進入大學的第一堂課,全班50多個學生,輔導員問「哪些同學第一志願選的就是這個專業?」時,烏壓壓一片腦袋裡,只舉起兩隻手,全班一片唏噓。
這個專業就是許多人口中「無用」「難就業」「當愛好就行了」的中文系專業「漢語言文學」。
說起來害臊,其實我並不是那兩個舉手的人之一,我的第一志願是日語,第二志願是廣播電視新聞學,第三才是漢語言文學。雖然我從小就對文字有某種偏愛,但高考填志願時多少受一些大人們傳輸的觀念影響,選擇了一些看上去更「有用」的專業。但當初被調劑到中文系,心裡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文系恐怕是整個文學院里存在感最低的專業了吧,我們往往被認為是一群枯燥、無趣、沒有才藝、只會啃書的書獃子。國際范比不過外院,逼格比不過廣電,受重視度比不過經管,總之就是一群後媽生沒人愛的私生子。
中文系的老師也憋屈,每天面對著一群對中文並不感興趣的學生,再加上他們自身講課也夠無聊,長久以來對學生們上課看閑書、考試做小抄、翹課不報道的現象從來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時候放眼全校,恐怕沒有比中文系更輕鬆的專業了。除了考試時按照老師劃好的重點苦背幾天書外,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喝玩樂看閑書。
當我回顧起自己的大學時,除了從少數那麼幾個感興趣的老師那裡受到過一些文學上的熏陶外,大部分文學修養都是靠自己修鍊的。
我們也曾對畢業找工作感到焦慮,也曾抱怨過自己的專業,覺得大學四年並沒有掌握任何技能,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但越是臨近畢業,身邊的人反而越是熱愛自己的專業,好像擰足了一股勁兒似的,別人越是說「讀中文沒用」就越是要表現出一種「千金難買老子喜歡」的姿態來。
還記得那時宿舍里的姑娘們總說不後悔自己讀了中文,才比別人多出很多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和機會。這裡所說的書並不是指《英語閱讀理解300篇》、《如何找到好工作》、《一周入門xx學》之類的書,而是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圍城》、《西方哲學史》、《德伯家的苔絲》、《孽子》等這類如果不是讀了中文系我們幾乎不會看的書。
至今我仍記得我們系的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讀中文帶給你們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也許短期內看不出成果,但是未來的某一天你一定會感謝它」。
畢業這幾年我常想,雖然大學過得很無趣,也沒認真上過幾堂課,考試從來進不了前十,也沒寫出過什麼文學巨作。
但是,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帶我所看見的那個世界,逃離塵世煩擾沉浸在書中的那種狀態,和在圖書館看了一整天書後回到宿舍的那種充實感,是我最近幾年沒再體驗過的美妙瞬間。
所謂大學,我以為,從來都不是一個只為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地方。這些東西你在任何一所培訓學校都可以學到,且效率更高。
我所理解的大學,是一個替我們一層層剝除掉那些受了十幾年灌輸式教育所形成的固化思維的地方,是一個解放天性、養成個性的地方,一個讓我們第一次學習獨立思考的地方。
雖然大學的第一堂課,只有兩個同學選擇了中文,畢業時卻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愛上了中文,即使它不能帶給我們任何立竿見影的好處。
工作以後我才發現,曾經那位老師口中所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慢慢在我身上得到驗證。
不帶功利心地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是中文系教給我最重要的一課。
這真是個群嘲的題目,幾個月前就有類似的題想答,寫了一堆想想就刪了。今天刷出來了還是忍不住,手機簡答兩句吧。
我在北師中文系畢業後又去中央音樂學院讀的電子音樂,我媳婦兒學美術的,所以你們能想像我看見這題目有多暴躁。
回答就是:我樂意!
一門專業,我喜歡,才有熱情,才能學好,才有幹勁,才能靠它過上好日子。
這輩子過得好不好,在於人,而不是什麼狗屁專業。再好的行當都有混不下去的,那些對專業沒熱情沒興趣的人,通常也是行里混得最差的。
而「為了保留我對它的喜愛所以不把它當專業只當愛好」純屬放屁。你喜歡一個妞你難道不想上她?「為了保護我對她的愛」所以堅決和她保持距離,和別人結婚成家,但她「永遠是我的愛」?別tm胡扯了。
有的愛好是自己的追求,有的愛好只是裝給別人看的。別人學音樂是為了糊口吃飯然後成名立萬,你這表哥自己沒事玩rap(所有風格里技術門檻最低的,比民謠還低)為的是跟小姑娘面前裝逼,能類比嗎?決心能一樣嗎?
再說你們知道音樂美術有多掙錢嗎?沒成名的哭窮,混得好的都在悶聲發大財,平均下來未見得就比傳統行業低(具體就不展開了,悶聲才有財^_^)。退一萬步講,人家喜歡就試試唄,不進專業院校里試試怎麼知道,總比一輩子百爪撓心強。看到題主表哥說「把愛好當專業,那你的業餘就沒有愛好了」,忽然想起前段時間我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裡面說,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找最愛的人結婚,找最喜歡的事兒當工作。」我認認真真地看完了,然後對朋友說:「這完全是瞎扯淡,等我有空寫篇文來駁斥它。」
那篇文章說,和最愛的人結婚了,你會漸漸熟悉它拉屎放屁,熟悉它卑瑣渺小,熟悉它怒目而視或者百無聊賴;你們還是要面對柴米油鹽,被生活消磨,和這世上任何一對湊合過的夫妻一樣,慢慢在對方眼裡失去所有色彩,這是何等悲哀?
最喜歡的事兒當了工作,你得用它來換飯吃,為它熬夜,擠公交車,挨上級罵,和世間妥協。就算想休息也得被逼著繼續趕工。最後它終於不再是你的最愛,而成了一個普通的飯碗,這多可怕啊。
但我想,能說出這種話的人,恐怕這輩子既沒有遇到過最愛的人,也沒有過最喜歡的事兒。
我從小想當老師,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就情不自禁腦補如果我來進行教學,會跟彼時的科任老師有什麼不一樣;我從小喜歡文學,小學三年級寫過武俠小說,至今仍記得小說開篇是這樣的「南宮玉在一片泥濘的土地上艱難地前行著……」
當然我事實上沒有教小學,也不記得南宮玉為啥要在泥濘的土地上艱難前行了。可最終我的確做了老師,還是語文老師。
你看,我做老師的時候,社會輿論大環境多麼惡劣啊。學生給老師打個傘還能被記者搞個大新聞批判一番呢;在知乎上除了教育行業的人及其家屬,誰還會為老師說一句話?
至於什麼改試卷到深夜啊,忙不完的培訓開會形式主義啊就不說了。說點實際的,我工作以來,工資最低的那個月,只發了1450元。而這樣的工資還連著發了三個月。我有段時間窮到20塊錢用了一個星期:去菜市場買塊肉,做成梅菜扣肉,再買些蔬菜,每頓加點梅菜扣肉炒著吃。
可是每天都能笑得出來。不管多大的事兒,進去教室講兩節課再出來,莫名其妙就是滿臉笑容了。
後來,知乎上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我去了民辦學校,生源很差的那種。學生結隊去砸老師的窗戶,在課堂上跟老師公然對抗。有些娃眼中除了冷漠和麻木沒有別的東西。第一次收作業,全班五十多個人,一般沒交,剩下一半真正做完的不到十個。
「作業呢?」
「沒帶。」
「那現在寫。」
「沒本子。」
「我給你一個,現在寫。」
「沒筆。」
「我這裡有。」
「我不識字。」
……
這就是跟某些學生的對話,這還算是對我客氣的。不客氣的直接在課堂上吼:「你讓我做什麼就做什麼,你做人的禮貌在哪裡?你有沒有尊重過我?」
另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公然討論老師的身材和腿長,而且嘻嘻哈哈。
難以想像吧?但它真實地發生過。而且是在高中生里,而且是發生在我的身上(看過我答案的人應該多少熟悉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情況不能再糟了,剛回到四川,跳槽窮半年,學生鬧心,同事不熟悉。
一年之後,我又一次考取了公立學校。當我離開的時候,那個民辦學校的孩子們送給我一件衣服,上面寫滿了他們的名字,最上面大大的四個字「我們愛您」。
全年級單科最高分,文科在我的文科班上,理科生在我的理科班上。有個班及格人數比重點班還多。
最糟糕的那個班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把課內所有要求背誦默寫的文章全部過關了。以至於我走了以後,新老師想用他們默寫不過關來找茬,結果被打了臉。
這樣說是不是有點俗了啊,可這就是我最愛的工作的日常。
多少人在這個學校教書,最後會想,哎呀教好教壞一個樣,只要學生還在教室里就行。反正年終考核的時候成績又不納入總評。
這樣想的人,就過得很「輕鬆」。可我過得幸福。
他們的衣服上寫著「我們愛您」,但其實,真實的生活是,我愛他們。
我愛這個工作,所以不但在學生最好最乖的時候愛,在最糟糕最鬧心的時候,也愛。
因為愛,才有那麼多勇氣去努力,去改變,去走過漫長的黑暗。
因為愛,才認識那麼多優秀的同仁,他們伴我共同走過這漫長的黑暗。
然而,當你為了一個工作工資高或者升職快或者假期多去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愛這個工作的。萬一它有天行情不好工資低了呢?萬一大環境惡劣到整個社會都來指責這個行業了呢?萬一升職途徑忽然被堵塞了呢?萬一假期全部被用去培訓了呢?誰敢保證自己的好工作可以永遠好下去。就像現在行情最火的程序員,以後怎麼樣誰知道,輪到你的時候怎麼樣誰知道?
當你只是為了混飯吃去選擇一個行業,那最後飯不好吃了,你就會失去信心,天天想著生計艱難。
最糟糕的是,等到退休後,你想想,我這一輩子工作,到底圖了個啥?
沒有答案。
你喜歡的,你擅長的事情,你永遠可以從中發現樂趣,發現新的創造機會和提升機會。這是你把它當業餘愛好永遠無法做到的事情。
你們看,放暑假的時候我依然喜歡教師行業,可是我寫過啥,明明那時候最閑。
沒有實踐啊,寫出來的答案不是瞎扯淡呢么?
我喜歡現抓最近出現的案例,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再激動人心,也不足為外人道。
而我喜歡的文學,變成了高中語文。你們以為這就被應試教育摧殘了么?
你不知道在最艱難的那段時間,每天下晚自習在計程車上看見天上的明月,想到蘇軾的文句「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心中有多安慰。
你不知道當學生說:「老師,給你推薦一篇文章,晚上散步的時候慢慢看。」時,有多麼幸福。
而那個陪伴自己的最愛的人呢?
我記得知乎上有個答案,說是在家裡最窘迫的時候,媽媽每天只能重複做同一道菜;爸爸每天出去謀生時都會大聲鼓勵全家,爸爸媽媽會來一個擁抱。那是那個答主讀大學的時候。
若不是跟最愛的人過一生,任何深情的言語和行動都顯得矯情。
不,應該是根本不會有深情的言語和行動,因為不相信。
而在年初的時候,我的朋友結婚,在跟丈母娘說感謝的話時,忽然就哽咽了。因為他愛這個新娘。
我們周圍的人也情不自禁被感染,紛紛紅了眼眶。
那時候我想,多好啊,以後的柴米油鹽,因為有了這一刻,便都值了。
這一生再光鮮再富裕,如果你難過的時候只能看見旁人故作善解人意的尷尬眼神——
你也不過是在孤獨前行。
-
所謂強姦。
我的理解就是在非本人情願的前提下,與之發生性行為。在當代社會,性交本身可能並不會讓你失去什麼,但強姦之所以為世人不能忍、令被強姦者感到羞恥,我想是因為強姦這種行為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踐踏受害者意志的符號。
設想一種自我強姦。假設人是雌雄同體的,你在未經過自身允許的情況下強姦了自己。這種強姦,最終也變成了你踐踏自我意志的符號。
再設想一種自我強姦。假設人是雌雄同體的,你為了證明自己性能力強大,在違背自己意願的情況下當眾強姦了自己,你的性能力得到了證明,得到了他人的認可,你視之為自我實現、成功、或者不管怎麼都行。
你的付出,終於讓你可以和你認為性能力同樣強的人談笑風生了,你好像擺脫了自己,重新融入了一個性能力巨強的圈子。你的犧牲,令你非常感動。
作為一個生殖者,你好像可以睥睨眾生了。
你好像可以忘記自己曾經被強姦的現實了——或者說,你簡直認為這種被強姦也是值得的。
把愛好當專業,你就沒有什麼愛好了。這句話迴避了一個基本現實:亦即你無論做什麼,你的時間最終肯定會奉獻給某一件事情。區別在於,有的人選擇了把自己的時間奉獻給自己喜歡的事情、奉獻給自己喜歡的人;而另外一些人由於無法直面愛好、或者評估出愛好的價值不值得太多付出,故而把時間奉獻給了其它的事情。
所以最後的問題在於:你願意把時間,奉獻給什麼?
當然性交是好的,自我強姦也是性交的一種,所以興許根據三段論也能推出自我強姦也是好的吧。
你說呢?「最令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許文學和藝術,就是這樣一種令人感動的相似性吧。原來會有那麼一些人在千年之前,在萬里之外,通過文字,音樂,或圖畫表達出了我自己在某一刻無法言說的情緒,讓渺小的自己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不會覺得太孤獨。我們被這份遙遠的默契所溫暖,所感動,我們欣喜,我們熱愛。
比如說彈鋼琴的學生吧,他就算不去考音樂學院,他也可以彈,他就算讀了一個機械專業,他也可以繼續彈鋼琴。
愛好畫畫的學生,他就算不去考美術學院,他也可以畫畫,除非他想成為梵高(可是就算不去考美術學院,也有成為梵高的可能啊)。
愛好文學的學生,他就算不去中文系,他也可以讀書,為什麼就非得去讀這個中文系呢?
我喜歡編程也可以自己看視頻教程學,為啥要去專門讀個計算機專業?
我喜歡科學也可以看看科教頻道就夠了,為啥要去泡實驗室讀博士?
沒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外行也可以很容易進入的領域。Photoshop隨便學兩下誰不會,要那麼多專業美工的人幹啥?
這個世界最怕的就是外行覺得也沒什麼技術含量,自己隨便也能搞,然後鄙視那些專業的人吃飽了撐著。
你覺得那些彈鋼琴隨便玩玩的人,跟每天練琴8小時在音樂學院讀鋼琴表演系的人,對於音樂的態度是一樣的?
你覺得那些拿著手機隨便咔嚓就是一張照片的人,跟日出前就頂著寒風扛著三腳架爬到山頂蹲點一個小時的攝影師,對於攝影的態度是一樣的?
你覺得看本郭敬明小說就覺得自己也能寫的人,跟認認真真研究世界幾百年來文學巨著的文學系學生,對於文學的態度是一樣的?
如果她說她想讀中文系,那就不只是愛好那麼簡單了。
你只看到某某作家擦皮鞋為生 ,看到某某畫家淪落到公園裡給人20元一張畫素描,某某音樂學院畢業的跑去開計程車。
你沒有看到某某作家寫出震驚世界的巨著,某某畫家的作品拍賣幾百萬美元,某某作曲家的作品千古留名。
而如果不經過專業的學習,是不可能成為後者的,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但是只當成隨隨便便的愛好,是0%
在伯克利音樂學院,有10%的學生已經在別的大學拿到了其他專業的本科學位,再過來重新讀一遍本科。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當初都是跟題主表哥一樣的想法,覺得音樂就是個愛好,還是讀別的專業安身立命。然而四年大學下來,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對於音樂的態度並不僅僅是一個業餘愛好,而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所以願意再花四年重新來上一遍本科。
我認識許多人,也是在上了好幾年大學,甚至工作之後,意識到自己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追求藝術的心無法平靜,題主的表妹如果聽家人的話報了個別的專業,很可能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會這一件事 不學等著餓死啊
文學專業的來怒答一記。
作為一個在海外學習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的大二學生,兩年以來已經無數次接受了各種人用看神經病一樣的眼神的洗禮。無數人問我為什麼如此想不開,當然答案只有很簡單的幾個字。
我喜歡啊。
從小就格外喜歡讀書,閱讀量極大,口味也很雜,從小學開始就是來者不拒的閱讀。直到後來三觀滿滿成形才開始有選擇性的閱讀。也是從小學開始嘗試寫作。初高中開始嘗試投稿。
其實說實話,如果不是早早出國,我現在應該是中文系的學生才對。o(╯□╰)o
上了大學之後本來是按照家裡人的安排選了金融專業。上了一學期的經濟課之後自己偷偷決定把專業改成了文學,還因此被老爸怒斥了好久。自己也懷疑過是不是會像家裡人說的那樣以後沒前途沒出路。
但是上了文學課的第一節課開始,我就發現了,我完全不後悔這個決定。
雖然說我在經濟課上也不會有強烈的厭惡情緒,但是在文學課上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我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個專業,喜歡這個專業的一切。我喜歡讀老師布置下來的小說,甚至每次讀的時候都會趕超上課的進度;喜歡做那些閱讀理解題;喜歡在課上和老師同學們探討書中的情節。。。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歡讓我覺得上學不再是作為學生的義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這種感覺,是就算在自己不喜歡的課上面輕輕鬆鬆拿滿分也體會不到的。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管是文學、音樂、還是美術,其實並不是像外行人那樣看起來,是業餘時間也可以做的。
當然不否認有自學成才的天才。但是當經歷過系統的教育之後,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以前有多業餘。當作家?只要你會講個故事你都可以自稱為作家。可是真正的大家哪個是書都沒讀過多少肚子里沒半點墨水的?對於我來說,學文藝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表達欲很強的人,而學校里系統的教育會教你如何把自己想表達的以一種更恰當,或更為人能理解,或者更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不讀中文系當然也可以繼續讀書,就好像我沒有讀數學系但是買菜依然可以算明白錢一樣。只不過是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想了解的更多,也想一直學習下去的心情是不能阻止的呀。
談到就業這一點,對於我來說,編輯,作家,翻譯,教師,等等都是可行的選擇,我也有研究生去讀新聞以後做記者的計劃。未來可行性有很多,我也覺得眼前一切都是明朗的。
談到業餘愛好這一點,除了讀書之外,我還喜歡看劇看電影看動漫,逛街化妝健身,拼拼圖拼樂高甚至組裝傢具。。生活中好玩的事有那麼多,把自己最喜歡的作為專業,然後業餘時間享受其他的,有什麼不好呢?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生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為什麼要學美術/音樂啊,這個能賺錢嗎」
而提主的問題看完後更加讓我無奈的不知道回答什麼了。
現在普遍缺失的正是大家對藝術行業者起碼的尊重與理解。
我不太了解音樂專業的情況,但就我所知道的我周圍的情況
A君是大我一屆的社團部長,他的美術功底很強,在大一沒有學習任何軟體課程的情況下他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PS、AI、CD、CAD、3DMAX..就像一般的服裝設計院校一樣,我們學校也分了各種班級,A君自然就進了最厲害的設計師班並且擔任班長,每次看他更新QQ空間(這貨不用其他的聊天媒介)中的各種設計作品就真心覺得人之間的差別真的太大了,我也有認識的其他學長,一般設計作業也就是隨便設計糊弄一下,而A君的各種作業就是高大上的存在,老師布置的一個簡單的原型版他都能做成一個系列然後還設計了海報;老師給一月時間做的創意系列他能做出好幾個,直接都能睡到面料市場去研究各種材質之間的契合程度。
所以他才大二就被工作室的搶著要去了,而多少人大四還發愁能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室。可是你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嗎,只要是出作品,他可以連續幾天不睡覺。平時在學校也是忙到好久都見不到人,中午偶爾碰到他都是拿著個餅往工作室走,上次找他談話還要守在他回宿舍的路上邊走邊說。
B君,認識的一個很漂亮的女王學姐,漂亮身材好,品味好,家庭條件也很不錯。曾經做室友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我都是11點下課回宿舍,而她更是離譜有時候2點都不見得能回來,她的工作室裡面一整夜不睡覺熬著做創意板的人也大有人在。
她的作品精美漂亮,時常睡了見不到她,早晨醒來她已經離開。
她參加服裝設計比賽,幾天內要飛好幾個城市,初賽過了上複賽,複賽完了又是決賽,這其中投入的精力與財力又豈是輕鬆能預估來的?
不少人問過她為什麼要這麼拼啊,條件這麼好做什麼不好非要干設計整天累的像狗,可她照樣依然做著她喜歡的事情。
但你可知她也曾有深夜抱著我哭的說太辛苦的經歷,然後第二天依然精神的像個小太陽。
藝術生中自然也有輕鬆就能混過4年大學的人,可是你並不能否定藝術生,你不能認為那些外表光鮮的人就是輕鬆的。
我是個愛好太多的人,所以我的時間總也不夠用。我的課程包括的東西也是總也不夠的,我還得學習無數的東西來填滿自己。
而你真的天真到認為上個機械工程用課餘那點可憐的時間就能成就你偉大的愛好嗎。
你們這樣看低藝術專業,以為搞好藝術如此容易,我會生氣的。
我是來糾正樓主和其他人偏見的:
第一,
中文系和藝術無關!
中文系和藝術無關!
中文系和藝術無關!
第二,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重要事情一律說三遍!
還有另外的一些誤解。就我所知,名中文系(全國排名前10)找工作完全不難,中文系男生非常搶手。最後,在現在這個大學本科生寫個通知都錯漏百出的年代,受過專業應用文寫作訓練,寫作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強的中文系學生其實是很受歡迎的!同理新聞系。寫作能力是積累出來的,大學裡常年接受寫作訓練的中文系學生在應用文甚至其他寫作方面比普通專業強也不難理解吧。但是請不要誤解,學習寫作和要成為作家完全兩碼事!
題主要誤解中文系藝術系學生也就算了,能不能別對讀了這個專業的人嗤之以鼻?說句不好聽的,你懂什麼?
因為對音樂誠摯而熱烈的愛,
因為不顧一切飛蛾撲火般的熱情,
因為想實現坐在金色大廳為世界演奏的夢想,
因為音樂能給人類帶來永恆的愛與和平。
屁咧。
因為XX音樂學院的建築很漂亮,而且我媽預先在學院旁租了半年房,房租不退。
很多事情哪有什麼理由啊,那些曾經想都不會想的事情,時間一到,就突然板上釘釘了。
我從老家離開的時候,考上的那所文化類高中的老師給多留了一個星期的檔案,說不太晚回來還能繼續念。我媽慫恿我,再去看看音樂學院怎麼樣唄,十載練琴光陰,百次往返學琴,這個磨掉了我大半童年的地方,竟然一次都沒能仔細瞧過。
我真當是旅遊的,真的。誰也沒告訴,最好的朋友都不知道。
到達音樂學院的那一天,下雨,洇濕了鞋襪,褲腿捋上半截,我像個插秧摸魚的鄉村少年一樣就逛完了那個巴掌大的地方。教學樓清一色的二層木製小樓,樓梯又窄又晃蕩,塌成洞的地方拿地毯一掩了事。周圍一片嘈雜,銅管與弦樂齊飛,人聲共器樂一色。我站在二樓露台的積水裡問我媽:「走不?」
本來我還猶豫著呢,腳下的小樓也賊可愛了,忒迷人了,老招人疼了,可是這裡沒有理科。
結果我媽答:「隨便。」
重大決定面前理智大概沒什麼作用,它搜集了各種資料,卻難以對其估值,於是心裡的一台天平總是不知所措。我至今為止也沒徹底弄明白為什麼當時就打定注意不走了,為什麼留下來的念頭就微妙地佔一點點上風,為什麼說好的旅行就變成了一條狂飆突進的不歸路。
我仔細地,反覆地,想了很多遍,還是不能謅出一兩個合理的理由來。大約真的只是因為我喜歡。
我媽那人其實挺隨意的,但是有個觀點我覺得特別靠譜:別做會後悔的事。
雖然我想不出留下的理由,但是我知道,如果我走了,我肯定會後悔一輩子,到老還是心尖上的一抹月光白。即使後來很快地又轉迴文化類,即使高考終於沒有報鋼琴。但是如果我走了,我將永遠不會知道音樂學院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永遠體會不了交響樂團成員之間合作的奧秘,永遠不明白要每個音都仔細雕琢才能顯得渾然天成。鋼琴也不可能從吞食我大把時光的怪物,變成迷人而忠實的愛侶。
我這輩子都當不了鋼琴家了,也不打算當,想到搭進去的三年時光自己都有點肉痛,可是假設真的沒有這三年,大概會難過得肝顫。要是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天地,倒也不知無謂,可是我都扒在門框上瞄到了裡面一點點風景,要是硬攔著,不人道。
藝術啊文學啊哲學啊這些東西是很能魅惑人的,勾得人懵懂莽撞地就進去了,卻彌深彌堅,溝壑能埋人到白頭。有的人望望風景就出去了,有的人終究沒兜出來,有的登頂一覽眾山小,有的徘徊清泉石上繞。可是如果始終抖抖索索地摸不上邊,那不管是紅玫瑰還是蚊子血,包你是一輩子忘不掉了。
這小姑娘還挺可愛的,學習不錯的孩子多少有點小理想,有些小獃子氣,還沒真的見過世界,又年輕。不如從了她這一點心愿。萬一她發現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咱還能轉專業,還能修雙學位,再不濟就蹭課自學考證嘛,哪條路都不堵。
我且小心地說一句,能不用夢想換錢途,就還是別換了吧。省得午夜夢回,舊時落下的心債削尖了指甲來撓床沿。
不請自來。我學音樂,最根本的原因就三個:
1 我愛學音樂
2 我學得很好
3 我學音樂以後一樣能賺得可以
你可以不把某一個愛好當專業,但你的專業一定要是你所愛好的
其實確實,愛好也可以去讀書,也可以蹭課,也可以去和大師偷師,真不一定去學
但是如果你有倆愛好,學一個好一個,自然沒問題
如果挖空心思把時間精力投在這個「愛好」上,而以極端嫌棄厭惡的態度去面對某個自己身在其中的「熱門」專業,不管哪個更有「錢」途,那都是自虐了……
「文化課學得好的人就不該學藝術」絕對是一個畸形的觀念。一直到高中,所有的老師都這麼對我說。我也乖乖地在毫無藝術氛圍的重高修完了經濟商學物理高數,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業餘畫畫的經濟學家。
現在我在大學裡學設計,也還修著經濟專業。我喜歡學經濟,但我並不想成為經濟學家了,因為如果我天天看經濟論文,剩下的時間就不足以讓我成為一個頂尖的設計師了。如果你真的足夠喜歡一個領域,你是沒法忍受自己在那個領域是平庸的。經濟上的回報少了?別忽略心理上的回報其實是一種隱形福利。
專業院校讓你持續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讓你能從頂尖的老師和同學身上學習,讓你能接觸最前沿的觀念和技術。這都是業餘愛好者難以做到的。業餘愛好者會在凌晨四點困得想吐的時候繼續畫畫嗎?
另一方面,我也不後悔之前學習了其他領域的知識:因為吸收了那些東西,我才會變成現在的我,做出現在做出的東西。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如果不畫畫,大概會死吧。中文系怒答一發,題主說的三個都屬於人文學科,那我們就從人文學科的角度來談談:
美國的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雖然不如傑斐遜有學問,卻對學識褒賞有加。1780年他寫給妻子的一封信,因為表現出他對這個新興國家的進步的遠見卓識而聞名於世:
「我必須要研究政治和戰爭,我的兒子們才能有研究數學和哲學的自由。我的兒子們應該去研究數學和哲學、地理、自然歷史、造船、航海、商務和農業,以便給他們的孩子們以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掛毯和陶瓷的權利。」當然,並不是亞當斯當初的所有夢想都實現了。我們仍舊在「研究」政治和戰爭,而且很多人也在懷疑我們是否能夠比那時做得更好。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人再次開始想像他們能夠建立的社會類型,以及因此所需要的教育制度。此時人們所提出的教育制度是一種大眾的通識教育制度,全國的學生,不論是在中學還是之後的時期,都將接受從政治到陶瓷等領域的一系列教育;在這種教育制度中,人文學科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美國人想要創立的教育制度中,知識被分為三個寬廣領域——自然科學和數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每個領域都至關重要,但人文學科卻被看作整個教育體制的核心和靈魂。正是在人文學科中,學生們要學習的不僅是自己國家的成就,而且是全人類的成就;正是在人文學科中,學生們要學習各種文化;正是在人文學科中,學生們才得以學習、判斷並闡釋文學與其他藝術領域的偉大作品。戰後人們的視野中,這種教育應該被提供給每個學生,不論是鄉村小學校還是城市大學校,也不論它位於富庶地區還是貧困地區。這種教育理想在實踐中從未完全實現過,但是,它曾經是也仍舊是整個美國的抱負。
在美國語境中,人文學科帶有自己的顯著特點。人文學科是一套學科,主要包括文學和藝術、歷史、哲學等。這些學科被認為是十分珍貴的,因為它們不僅為學生們提供某種知識,而且被認為能夠有助於塑造他們的性格。通過哲學,學生能夠學到對普遍重要性問題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技能。通過歷史,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他國的文化。通過藝術學習,學生能夠熟悉創造性想像的運作過程、學會欣賞美和美的品質。通識教育也包括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在這種語境中學習人文學科的結果就是: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完全成熟、全面發展的個體,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也對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都能應對自如。
這一體制很顯然是用以教育美國人的。在這個國家中,每個人都被認為應該接受教育,而不僅僅是培訓。大眾的通識教育意圖並不是要批量生產僱員或者工人,而是要造就自由的人,他們能夠為自己選擇最想從事的事業。這就是通識教育的意圖之所在,它要造就自己的公民,這些公民能夠為自己決定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裡的假設——如果不總是事實的話——是:這個世界對所有的人都是敞開懷抱的。
以上來自美國學者傑弗里·哈芬教授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有刪節。
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批量生產掙錢的機器,也不僅僅是灌輸知識,而是造就自由思想的人,而在今天這個社會,大多數高中生選擇專業時還在不是聽父母的就是選擇掙錢多熱門的,我想這時候教育已經失去了它最本真的意義。
從所謂「無用之用」的角度來說,
周作人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鍊愈好。可憐現在的中國生活,卻是極端的乾燥粗鄙,別的不說,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終未曾吃到好點心。
1.我知道這玩意兒能賺錢。
2.學了畫畫後,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你看個塑料袋在風裡飛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你為不能畫出它而痛苦。其實,學藝術之前有兩件事一定要考慮。
第一,家境。
家境一般就不要學藝術乃至文科。 這是一句聽起來就讓人很不舒服的大實話。
文學,音樂,美術,都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在生活質量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學這個其實是很痛苦的,哪怕是後來非常出名的作曲家和畫家。
其一,尤其藝術院校,大多數是家境比較好的孩紙,藝術院校又以女生居多,大學期間吃穿用度要真攀比起來也是對家庭的一種不負責。學出來費用也是高的驚人,一般的家庭承受不起。
其二,你若選擇藝術,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辦法將你的所學變成財富,藝術是需要時間沉澱的,夢想成為鋼琴演奏家的你,可能只能去做琴行老師,夢想民樂大師的你可能只能要在街頭賣藝(好吧有點過了),夢想達到作曲家高度的人,可能也只是我這樣的音樂民工。
在這種十分痛苦的境況下,沒人能幫你,你面對的,是經濟上的窘迫啊,是生存而不是藝術的考量啊,所以,你還會依舊對藝術忠貞不二嘛?你真的會嗎?
有人答,藝術像吸毒,不錯,可是我更覺得它是賭博。
你一無所有,唯有青春與年華,不斷的投入,不斷的投入,成則名揚四方,敗則真的一無所有,連青春都不在了,連學新東西的勇氣都沒了。
我老師說,他的一些朋友大學畢業後沒多久就做了與音樂毫不相干的事情。
相比之下,理工科,(尤其是男生)絕壁是提早幫家裡減輕負擔的不二選擇。
第二,熱愛。
如你不考慮家境的因素,那你真的好幸運,剩下的就是對此專業真的熱愛的問題了。
嘿,我不會告訴你我聽音樂可以獲得比性高潮更美好的感受,我不會告訴你聽喜歡的東西時頭腦發麻幸福的感受無以言表,可是藝術再美好,畢竟是個學科。
唔,我的專業是作曲,就拿我這個舉例吧。
考前的時候寫和聲題(或者是那種挺無聊的條條框框)的時候,你確定感覺很美好?
考進來後,賦格,配器,結構,這些東西你確定很樂意去 學去寫?
你看到的美好,是別人嘔心瀝血的著作,偉大似貝多芬,寫過的作品,做過的練習都有上千首(粗略估計,沒數過,感覺不只一兩千首),那些挑燈夜熬的日子,你確定你能受得了?
藝術者,從來都是孤獨的,寂寞的,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理會俗世,因為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就一定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以及他們不屑於去提的金錢。
坦誠來說,現在娛樂方式太多、太絢爛了,抵擋得了誘惑專心學術和藝術的人,是真的值得敬佩。
你或許和貝多芬有一樣的熱愛,但你的環境註定你不能那麼投入。
那些對藝術屁都不懂的人,說你業餘學學就好了?別逗 ,人家專門學這個的都嫌時間不夠呢。
choose it,cause we"re special .
推薦閱讀:
※2018年校招,你經歷了什麼?
※你在大學裡吃到過什麼最奇葩的東西?
※大學軍訓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嗎?
※毛利小五郎為什麼離婚?
※為什麼北外上外等外國語大學分很高?